白描写作手法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巧用“白描”展现人物特征

  很多同学写作文,特别是在表现人物时,喜欢对人物采用精雕细刻的、全方位多方面的描写,认为这样才能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但是往往事与愿违,对人物描写越细,人物形象却越模糊;对人物刻画越多,人物性格却越不鲜明。

  其实写人不必要面面俱到,只要抓住最突出的一点,采用“白描”的手法,就能把人物写“活”,把人物活灵活性地呈现出来。白描,就是用朴素、洗练的笔法,将描写对象的主要特征表现出来。“白描”一词,源于绘画,是指在人物画中,用墨线勾勒,不着颜色,不加渲染的画法。后人将这一技法借用到文章里,成为一种重要的描写方法。这种方法很少用繁复的形容词和修饰语,笔墨淡雅,甚至不着色,但形象鲜明,构图真切,让人一看就能抓住特征。

  很多有名的大作家都是使用白描手法的高手。比如鲁迅先生,他在《孔乙己》一文中,这样描写孔乙己的形象:“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叫人半懂不懂的。”在这段文字中,没有比喻的修辞,几乎也无过分形容、修饰的词语,只有如实写来,寥寥几笔将一个风烛残年的落魄文人活生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原因就在于这个人物的特征非常突出,非常鲜明,像穿长衫,却又脏又破,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花白胡子,都是乱蓬蓬的,这些都是穷困潦倒又不失体面的读书人的特征。作者抓住这些特征,简单勾勒,就呈现出这个人物的形象,给人以逼真的感觉。再如他的《藤野先生》一文中:“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就这么简单的几笔介绍,一个学者的形象就出现在我们的面前。

  现代散文大家朱自清先生也极擅长使用白描手法来写人。比如他的散文名篇《背影》即是如此。作者写父亲的背影,全用白描的手法。作者写作时不借助比喻,不堆砌辞藻,也不用词语作过分修饰和形容,而以朴实的文字,把当时的情景如实地再现于读者眼前,使别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正如鲁迅先生说,白描是“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父亲的背影,对于儿子来说,那是司空见惯的,是再熟悉不过的了。但这次作者记写的,却不是平常见到的背影,而是特定场合中使他极为感动的那一个背影,那终生难忘的背影。作者写了当时父亲的体态,穿着打扮,更着力描写了他买桔子时过铁路的情形。“父亲是一个胖子”“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过铁路时,则“蹒跚地走到铁路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买好桔子回来,“过铁道时他先将桔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桔子走”。这里的文字确是传神之笔,勾画出父亲的背影,却并没有过多的形容,也不借助于修饰、陪衬之类的东西,只老老实实写当时的情形,很好地把那感人情景再现于读者眼前。这就是白描的功力。这种文字,乍读起来很平淡,甚至有些拙讷;细细品味,却情真意浓,蕴藏着一股深情。所谓“于平淡中见神奇”(朱德熙评论朱自清散文的话),从这段描写背影的文字中可以体会到,同时也能见出朱自清白描的本领。

  白描手法既然对表现人物如此重要,那么我们在作文中应如何来使用这种手法呢?下面我们结合名家名作及学生例文来作简要剖析。

  1.使用白描手法,要注意简洁传神

  白描的特点是简洁传神。它不尚修饰,不施重彩,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的轮廓和特点。例如方纪在《挥手之间》中是这样写人的:“车上跳下一个美国人,戴黑眼镜,叼着纸烟,衣服特别瘦,特别短,这使他显得脸比胸膛宽,腿有上身的两倍长,这就是美国的所谓特使赫尔利了。”三言两语就勾画出了人物模样怪异的身形特征,形象逼真,使人如见其形。又如一篇《新来的老师》的习作:“瞧,她又急忙忙捧着教材来上课了。她,中溜个儿,身材匀称,圆圆的脸儿,乳白色的流行上衣,深兰色的裤子,用小花手帕扎成一束的秀发和着‘咔嚓、咔嚓’的皮鞋声左右晃动,给你一种干净,利索的印象。”小作者写人就采用了白描的手法,对人物只是远远的观看,着墨点也不甚多,但人物的个性特征却很突出,活画出了一个干净、利索的女教师的形象。

  2.使用白描手法,要注意语言朴实

  其实,平平常常的叙述,精心独到的语言锤炼,让语言返璞归真,也能以朴实感人。白描手法,即用最朴素最简练的笔墨,不事雕饰,不加烘托,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如实地勾勒出人物、事物与景物的情态面貌。使用这种手法刻画人物时,我们要紧紧抓住人物所处的特定环境及人物的个性、经历、言行的突出特点,用朴实的语言进行描写,以表现人物的个性特征。如峻青的《黎明的河边》,对年轻战士小陈的肖像作了如下的描写:“他长得很矮,看样子顶多也不过十八岁。圆的脸,大眼睛,下巴上有一道细长的疤痕,显然是子弹掠过时留下的纪念。”作者将战士小陈的体态特征与战斗中留下的伤痕联结起来描写,以突出表现他的勇敢精神。又如习作《雨中的故事》,这是对一位叔叔的外貌描写:“我喜出望外,抬头一看,一位约30岁的叔叔,身着雨衣,脚穿皮鞋,长长的脸上,有许多小疙瘩,眼睛显得过小,脸皮十分粗糙。”这段描写,用词简洁,语言质朴,没有什么华丽的形容词和修饰语,没对外貌作过细地刻画,却抓住了人物的主要特征:“长长的脸上,有许多小疙瘩,眼睛显得过小,脸皮十分粗糙。”勾画出其其貌不扬的形象特点。

  3.使用白描手法,要注意凸现主体

  许多经典作品,往往淡化写背景,而着力于描写人物,通过抓住人物特征对人物进行肖像描写或对人物简短对话的呈现,将人物的性格凸现出来。《藤野先生》一文就是很好的例子:“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在这段文字中,作者用白描手法,抓住盘辫子的细节,几笔勾勒,揭示出了这些留学生既要赶时髦,又和清王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思想本质。以樱花烂漫的美丽景色,反衬清国留学生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着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的丑态。将反语的手法(“实在标致极了”)、夸张的手法(“形成了一座富士山”)、比喻的手法(“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整合起来取得无比辛辣的讽刺效果。通过这些文字,我们仿佛听见鲁迅先生在满怀悲愤的大声呐喊:你们这帮腐败无能的清王朝洋务留学生!你们怎能置黑暗沉沉、生灵涂炭的祖国于不顾,整天享乐,不学无术!你们怎能不知羞耻地卖弄那载着民族压迫的大辫子呢!字里行间,先生那颗疾恶如仇的拳拳报国之心已呼之欲出。又如学生习作《摊主》:“摊主是一位四十开外的中年人,他黧黑的面孔,两道浓眉,一对大眼睛凹进眼眶,嘴里一口结实的牙齿,好像能把嘴里的鞋钉咬断。他身上老是穿着一件很旧的中山装,一双又黑又粗的手上长满了老茧。”这里勾勒的是一位修鞋匠的肖像,运用的是白描的手法。“黧黑的面孔”“两道浓眉”“眼睛凹进眼眶”“结实的牙齿”,简要传神的几十个字,写出这个长年在户外工作的修鞋匠的外貌特征,尤其是“好像能把嘴里的鞋钉咬断”这句既形象地表现出他的牙齿结实的特点,又勾起我们的想象,嘴里咬住鞋钉不是一位老鞋匠的惯常举动吗?这段话虽然还不是那样的细致丰满,却抓住了人物特征的关键之处,给人以鲜明的印象,显示出白描勾勒的妙处。

  [学生佳作]

  变

  刘永军

  新城区的某个繁华小区内的住房都是两户一排,两户一排。老刘住在第二排的右边,他是从事“爬格子”工作的,妻子、女儿一家三口。墙那边,听说是什么局长。老刘家种着些豆角,而墙那边也长着些丝瓜。豆角藤顺墙蔓过去,瓜秧沿墙爬过来。绿油油的豆角,长条长条的丝瓜,长得讨人喜欢。局长家三天两日,来客络绎不绝。到晚上,局长家灯火辉煌,宾朋满座;而老刘家,冷冷清清,“一盏灯漂白了四壁”。初做邻居时,见面也打打招呼,道个好。后来,局长便把招呼给免了。对老刘的招呼,只是很高傲地点下头,再后来,这点动作也没有,如同一个面无表情的蜡像。老刘心里感叹着:“我曾尝试着接近别人,无奈别人看不起我们这些小知识分子啊!”于是两家都不去管那些爬过墙头的豆瓜,一任它们长着。

  这样的生活也是照过。

  一天,市检查局来了两个人直接到了隔壁的局长家,听说局长出事了,后来有传言说是因为贪污还是什么的,随即局长也搬出了这个小院。接着新局长家搬进来了。老刘心里说:“我不会再去和局长家尝试交往了,还不是一样,把我们的热脸贴在人家当官的凉屁股上!”于是老刘的招呼也成了往事。

  一个清静的周日午后,老刘正在家构思他的散文,这时女儿兴冲冲地跑进门来,手里拿着一个大红苹果。“谁给的?”老刘问。“邻居的老伯伯给的。”“怎么能随便要人家东西,说‘谢谢’了吗?”“说了,老伯伯可喜欢我咧!”老刘心想:“还不是刚来热乎乎,到后来冷冰冰!”

  通过对新邻居的多日观察,老刘却发现这个新搬来的邻居与以前的邻居有很大的不同,老刘看到,新局长早上骑自行车上班,下班自行车相伴,偶尔来几个客人,却从没有灯火辉煌、杯盘相碰的繁华。老刘心里的防范有所松动。又过了没几天,老刘接女儿放学时,发现不知什么时候女儿换了一个新书包。“嗬,这么漂亮,谁买的,是妈妈吗?”“不是,老伯伯送我的,他说改天要来我们家做客呢!”晚上,老刘未眠,他在想:我是否也该尝试着接近别人

  你说还真奇怪,老刘第二天起得特别早,这一天他打破了早读的习惯,开始到院子里摘起豆角和丝瓜来。他想:“将人家的瓜送回去,摘些豆角给人家尝尝鲜。”走到门口,只见邻居――那位鼻梁上架着一副黑框眼镜的局长也正笑呵呵地走过来,手里提着一兜瓜和豆。

  “多好的豆!”局长说,“我早想尝尝鲜了。来了好几天,我想邻居嘛,应该有所来往,我、你,还有其他人,谁不想和睦相处?这不,我就到你们家,咱们订个协定:‘种瓜得豆,种豆得瓜’。欢迎吗?”“欢迎,欢迎,那当然行,那当然行!”老刘连声说道。傍晚,各家的院子里就都飘出了瓜、豆的清香。

  日子还是像以前那样过,小区里的小院依旧是那个小院,只是现在豆蔓和瓜秧长得更绿更繁,而且缠绕在了一起。

  [点评]这篇文章有很多亮点,其中之一就是运用白描的手法刻画人物,着墨不多,但却简洁传神,栩栩如生。如写第一位局长“对老刘的招呼,只是很高傲地点下头,再后来,这点动作也没有,如同一个面无表情的蜡像”。这里“高傲地点下头”“面无表情的蜡像”虽是墨线勾勒,不加渲染,但却把一个自高自大,脱离群众的贪官形象刻画的精彩绝伦,入木三分。作者写第二位局长用笔更为传神“那位鼻梁上架着一副黑框眼镜的局长也正笑呵呵地走过来”,“鼻梁上架着一副黑框眼镜”显示出这位局长是位知识型人才,“笑呵呵”一语更是与第一位局长形成鲜明对比,凸现出这位局长亲民爱民的良好作风。虽用笔不多,但却一语传神,显示出作者非凡的文字功力。另外本文语言上有鲜明的特色。开头的“爬格子”是指从事写作的熟语,“一盏灯漂白了四壁”多么简洁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老刘家的冷清,没有宾朋来客,也不热闹。“把我们的热脸贴在人家当官的凉屁股上!”是熟语“热脸贴在凉屁股上”的扩展、活用,这里既写出了老刘对以前邻居的态度,同时也是对新邻居的先抑后扬,使一篇短小的作文波澜起伏,引人入胜。“种瓜得豆,种豆得瓜”形象生动地诠释了邻居应和谐相处,以和为贵的道理。读了这些熟语,就如同在他乡遇见了老朋友,阅卷老师肯定会眼睛一亮,判给高分。再则引用这样的熟语,也反映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也应给高分。引用了熟语的文章,读起来还使读者感到生动有趣,引人入胜。

白描写作手法

白描作文

  我的青春淡淡的,简单而透明。

  淡蓝的天空,飞机滑过的“白线”;碧绿的湖面,垂柳扫过的涟漪。

  简简单单的几笔勾勒出青春的唯美。

  总喜欢对着天空发呆,幻想着童话般的浪漫;

  喜欢趴在大雨过后的窗台前,聆听雨滴奏出的旋律,似在倾诉着淡淡的心愿;喜欢边走着边哼着歌,和着轻快的步伐;喜欢一个人缩在家里,一个人静静地想一些事情……

  单纯而透明是我简单青春的牵线。

  穿着白色休闲装悠闲地漫步在林荫小道上,聆听阳光的问候,欣赏落叶的轻舞;亦或喝着淡淡的矿泉水,听着淡淡的音乐,符合自己淡而平静的心境。

  泛开的透明,淡而无痕!

  时间的沙漏记录着青春的点滴,而我的青春永远是淡淡的蓝色。

白描写作手法

白描作文

  首先我先介绍我的妈妈吧。我的妈妈个子不高,圆圆的脸上有一对大大的眼睛,小巧的鼻子,小小的嘴巴,卷曲的头发。一笑起来,脸上还有两个浅浅的小酒窝。

  妈妈很关心我,无论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上。平时在家里,我有时在做作业的时间里玩,妈妈会说我,甚至骂我,但我知道她是为我好,可我忠犯这个毛病,我也想改,可有时候控制不住自己。我今后要努力改正缺点,好好学习,做个好孩子。

  妈妈的工作都很忙。

  休息的时候,妈妈会带我出去玩;有一次我和妈妈走散了,那是因为我自由散漫,不经他们允许到商场外去买东西,那时他们正在商场里买东西,发现我不见了,到处找我,找不着我妈妈都急哭了,后来我回到了商场找到了她。妈妈紧紧地搂着我不放。通过这件事我感到母亲对我的那份爱,是谁也替代不了的。我想我一定要听妈妈的话,做个好儿子。

  我爱妈妈。

白描

  听课顿觉无趣,抽烟充满斗志。

  作业催人憔悴,打牌挑灯夜战。

  算术一窍不通,网游谁争第一。

  古诗一句不会,好歌首首能背。

  做操浑身无劲,喝酒激情无限。

  作文寸步难行,情书长篇大论。

白描

  以下是我选的三篇,我这个学期以来,老师布置的短文。

  行间没有类似“华丽辞藻”,或“JOKING”的亮点。如某羊所说:通篇白描。

  应付老师之作,难免落俗,见谅。

  改写《与朱元思书》

  趁着难得的好天气,我终于踏上了远行之途,乘一只小舟,准备从富阳朝富春江上游逆流而上。离了渡口,船夫一声不吭地摇着木桨,原本该百无聊赖的行程,却被两岸的景色打破。

  上路时天刚破晓,船行出一段,晨雾开始弥漫,伴着江面上阵阵凉风,略觉清冷的同时也感受到了清晨富春江特有的宁静。空气非常清新,犹如清洗过一般;天空与山峦都被染成青色。再望一眼水里,竟一眼便看见河床上那些细小斑斓的石子,水底时而闪过几尾小鱼。

  被水里的美丽吸引,我便想伸手入水,感觉我一把便能抓起那些彩石,不料被船夫急忙喊住,原来,这水其实非常深,加之江水湍急,稍不注意便有危险。我转开视线,又被两岸天青色的山峦吸引,两岸皆是一片苍翠,一株株高大的树仿佛攀比,一株比一株挺拔、直插云霄。静心聆听,山上丁冬的清泉,激在石板上发出圆润的脆响;枝间虽只能看见茂密的树叶,却能听见百鸟齐鸣的调子。纵使名利之人,来到此地,也会平息贪婪的心;即使朝廷命官,到此一游,恐是也不愿回去了罢。

  自富阳至桐庐,百余里富春江上行,我竟觉转瞬即逝。一条青白色如铜镜般的河流,与两岸郁郁葱葱山林相映成趣,伴着微凉的河风,这江南好景色,宛若一卷泼墨山水画,我在画中游。真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题目:挑选一则论语,释意并写心得。)

  “再斯可矣”

  论语:“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解释:季文子遇事总要考虑三次以上才行动,孔子说:“考虑两次也就够了。”

  我们教育莽撞、做事欠考虑的人,总是喜欢语重心长的说:“要三思而后行啊!”这句话说着说着好象成了真理,仿佛人人遇事都喜欢先经历“三思”这个程序,以为如此一来,必然办事妥当,至少不会后悔。

  而早在两千多年前便有季文子有如此毛病,而孔子则可以一语道破他错在哪里——想太多。凡事不想就行动叫莽撞;但想过多,瞻前顾后,则容易陷入犹豫不决,故优柔寡断。

  忧郁寡断的哈姆雷特,一再拖延复仇计划,直至别人主动出击;而勇敢果断的哈姆雷特,则完成了复仇。

  很多生死一念间,哪容得你先三思再行之,判断是否准确,动作是否够快是决定成功与否的关键。

  圣贤孔子早就清楚这个道理,再斯可矣,甚至一思,有时都比三思来得更准更快。

  (题目:就范仲淹“先忧后乐”这一思想,联系实际谈谈你的感想。)

  宋朝政治家范仲淹曾怀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如今希文已逝,大宋不再,但“先忧后乐”这一政治思想却流传千古,被今人乐道。前人的智慧拿到今朝往往依然适用,孔圣人的思想在当今大放异彩,那么希文也不例外,当今政治家,也大多抱着希文当年在岳阳楼上所立之志。

  共和国首位总理周恩来,在病榻上却还惦记着云南出事故的矿井,祖国多难,攸关人民,使得周总理躺在医院都寝食难安。

  三十多年后,四川强震,当年温家宝总理便飞往灾区,组织救援。面对都江堰已成废墟的学校,那令中国牵肠挂肚的“川”,已成为总理眉间的皱起。

  ——中国两代总理,彼时此时应是相同的心情。古时希文在岳阳楼上“先忧后乐”的立志,在今天中国的政治家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并给予此最直接的诠释。

浅谈朱自清散文《背影》中白描手法的运用

  摘要:《背影》以极高的白描技巧,把父亲对儿子诚挚的爱、儿子对父亲感恩的心、父子情深的感人画面表现得淋漓尽致。

  关键词:白描 父爱 感恩 父子情深

  朱自清的《背影》自问世以来,历经近九十个春秋,一直被视为现代经典散文收录在中学、大学语文课本中。《背影》以其质朴醇厚的父子深情、典雅文质的语言、准确纯熟的白描手法,拨动了千百万人的心弦,净化了几代人的灵魂。作者以一千三百多字的一个生活片断,在忠实朴素的叙述中,让内心深处情感的潮水尽情地流淌,不仅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同时又从技巧极高的白描中感悟到那诚挚无言的父爱。作者那发自肺腑的对老父亲的真情告白,使我们不能不惊叹人间的真情在《背影》中被表现得淋漓尽致,时至今日每每读来,无不激起内心情感的共鸣。

  父亲的背影,对于儿子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但朱自清写的则是那特定场合使他极为感动的浮雕式的背影。朱自清先生无愧为一位白描高手,寥寥数语、轻描淡写,就把中国式父亲对儿子的那无可复加的爱、儿子对父亲感恩的心、父子情深的感人画面表现得酣畅淋漓,让我们叹为观止。

  1 运用白描的手法表达诚挚的父爱

  《背影》中,朱自清没有写父爱的一件件琐事,只是通过父亲的背影,用白描手法,揭示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诚挚的父爱。父亲为儿子买橘子是全文情感的凝聚点,作者抓住“父亲是个胖子”的特定体形,通过一连串艰难的动作,特别是爬月台时描写的,不只在于传形,而更主要的在于传神。父亲年纪大身体发胖,行动困难,必须“努力”爬月台,而那 “攀”、“缩”、“倾”的动作,不仅显示了父亲行动的艰难,更重要的是让我们看到一个父亲为了子女而无怨无悔的心,一份让子女永远也回报不了的爱、报答不清的情。作者从父亲的“背影”中感受到真挚的父爱,感受到了无价的真情,使“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地流出来了”,因而使父亲的“背影”在作者心中铸成了永恒的浮雕 。写送别朱自清只简单记述了父亲短短的四句话,即:“不要紧,他们去不好!”“我买几个桔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进去吧,里边没人。”就这简单的几句,它饱含着一个父亲对子女那无可复加的爱,极为准确地表现了当时父亲那体贴、爱怜、依依不舍的心情,可谓传神入画。

  2 运用白描的手法表现感恩的心

  作者以白描的手法表达的自己真情实感,是本文取得成功的原因。朱自清对父亲的爱,对父亲的感激和怀念,都在那淡淡勾勒中描写得恰到好处。“我”的四次落泪以及对父亲的情感从怜惜、不理解、理解到怀念的变化,不仅使父亲对我的爱通过

  “我”的情感态度的层层变化而体现出来,而每次“泪水”的出现也都是作家情感的一次升华。父亲“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饱经忧患,半生潦倒。这不仅是对父亲能力的敬佩,也有自己的深愧、自责与叹息,更有对父爱的感悟。作者巧妙选择“背影”这个角度,也是一个儿子对父亲的“背影”尽情地倾诉其无尽的谢意与爱意。朱自清先生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的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生活的磨炼让作者深深地感悟到这种无言的父爱。

  3 运用白描的手法表现父子情深”

  中国山水画区别于西方风景画的主要特点首要在于透视法,有深度有延伸,无有穷尽的感觉。中国人在亲情表达上也颇为雷同,人们往往重行而轻言,爱之愈深,藏之愈深。在《背影》中我们看到,送别时父亲对儿子始终没有半点亲昵,言语也不多,到最后总共就说了几句话。儿子也同样没有把对父亲的感激与挚爱说出口。但朱自清巧妙选择 “背影”这个角度,用白描的手法让儿子对父亲的“背影”尽情地倾诉其无尽的谢意与爱意,也让儿子从父亲的“背影”里感悟到无限的父爱,使亲子之爱、父子之情深深感动着每一位读者。这既是中国民族情感独特的表达方式,也是白描手法运用的精妙之处,难怪郁达夫说朱自清的散文“满贮着那一种诗意,”。而就在这种诗意中充满了一种浓浓的父子情,让人读罢感叹不已。

  多年来,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备受众多学者的关注研究,其角度、视野不断扩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无疑是一件好事,是时代进步的标志。但无论如何,谁都无法否认《背影》所表达的父子情深,无法否认它是我们今天依然要传承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无法否认朱自清白描手法运用精妙之处。客观地看待历史,历史地评价古人,这是做学问人起码的要求。

  参考文献:

  [1]蒋荫楠.严迪昌,朱自清散文的语言艺术[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76.

  [2]欧秀蓉.生命如背影――读朱自清散文《背影》[J].名作欣赏出版,2005:14-16.

  [3]杨振声.朱自清先生与现代散文[M].三联书店,1987年.

运用白描

  白描,原是我国传统绘画的一种表现技法,其要点是把握物象的特征和神髓,不着颜色,不事烘托,纯用墨色线条勾描,给人以简朴、明快之感。

  将这种绘画手法移用到文学的描写上,就是在记人、状物、写景时,均不用浓丽的形容词和繁杂的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用真实有力的笔触,质朴平易的文字,明快精简的语言,千净利落地勾勒出事物的形貌神态,表现出作者对事物的感受。

  白描手法可以用来描写景物,如普希金的小说《骚站长》。其中写墓地的一段是:“我们到了墓地,一片光秃秃的,毫无遮拦,满眼都是木头十字架,没有一棵小树遮荫。

  有生以来,我不曾见过这样凄凉的墓地。”不作渲染,只几笔勾画出墓地的寂寞、悲凉的气氛。这就格外突出了释站长生前撩倒穷困的遭遇,也寄托了作者对一个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小人物的深切同情。 白描手法也可以用来描写人物,如鲁迅的小说《孔乙己》。作品是这样描写孔乙己外观的:“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

  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在这段文字里,写人物的服饰仅一句,但却抓住了特征:他曾是一个读书人,所以穿长衫;因为穷愁潦倒,所以长衫又脏又破;社会地位早已降到底层,但还不肯脱去长衫做短打扮,反映了他的悲剧性格。如此简括的文字,却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并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余地。

  名家的典范之作不可能不给习作者以巨大的影响。徐凌云同学在其作文《重逢》中就试探着运用白描手法,勾画人物形象,表达自身的感受。 写林森,侧重于今昔对比的肖像描写。“怯生生地,动不动就脸红”,是过去的神态。只是几个字,写出了以往性格的特征—羞怯。而如今,在繁华的集镇中,却是旁若无人地向一名孩子瞪“两只冒火的大眼睛”,发出“暴怒的吼叫”,则仍是以不多的儿个字写出了他如今的性格特征— 冷酷。

  前后对比,判若两人,给人的感受确如作者所言“难以名状”。 写方晓花,则是勾描人物的动态,记录人物的对话。一个动作,“笑着嚷着,搂着我的肩头”:两句对话,“怎么?不认识?记得‘小蒜头’吗?”“几年不见,你真是贵人多忘事啊!”都用语不多,却活现了人物的音容笑貌,令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愿与作者一起分享方晓花的“愉悦”。

  写星阳,更是惜墨如金。文中正面写他的只有一句:“他一个瘦瘦弱弱的男孩,蹲坐在老妇的身侧,黄瘦的双手捧着一本崭新的教科书。”虽然只有一句,但他给读者的印象丝毫不比林森、方晓花浅淡。因为他的生活境况之难,与他肘功学习的志气在简短的文字中更易突现出来。 显然,《重逢》这篇作文在运用白描技法方面基本上是成功。这给我们以启发:对于习作者来说,白描技法并非高妙至极,难以运用的。

  但要想运用得好,也非易事。 白描落笔需简。因为简,也就不能有半点含糊。否则小有瑕疵,便显露无遗。因此,首先是要求作者有丰富的生活积累,对客观事物有敏锐的洞察力。这样,才能根据文章的需要挑选出最有特征性的事物作简笔描绘,其次是要求作者有深厚的文字功夫。因为白描要求的“简”,并非是语汇贫乏的“简”,而是蕴艺术美于质朴之中的“简”,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的“简”。它要求作者能用准确而简洁的笔墨,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事物的特征。 鲁迅曾用十二个字归纳白描的特点,即:“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

  他的作品便是运用这一技法的典范。如果我们认真研读这些作品,必将有助于我们把握白描的技法。

记叙文的表现手法白描

  白描缘于中国画技法名,在绘画中经常运用,是古代“白画”的发展,是一种用墨线勾描物象,不着颜色的画法,也有略施淡墨渲染,多见于人物画和花鸟画。

  白描也泛指文学创作上的一种表现手法,即使用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刻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是我国文学中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传统的描写手法。在文章的描写上,就是用不浓丽的形容词和繁复的修辞语,也不精雕细刻,大加渲染,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用准确有力的笔触,简炼的语言,寥寥数笔就写出活生生的形象来,表现出自己对事物的感受。“用最精练、最节省的文字粗线条地勾勒出人物的精神面貌。要求作者准确的把握住人物最主要的性格特征,不加渲染、铺陈,而用传神之笔加以点化。”使用白描手法勾勒事物时,要求作者用简练笔触,对所描写之物的特征、状貌作真实的勾画;使用白描手法绘景时,要求作者用简笔作粗线勾画,组成生动的画面;使用白描手法描写人物时,可使人物更富神韵——在外貌描写中,运用白描手法,能洞穿人物骨髓,由貌触及本质、灵魂;在语言描写中,运用白描手法,能传神表达人物内心,展现情操品质;在动作描写中,运用白描手法,可使人物内心情感的表露更准确、语言更凝练。

  《羌村三首》以白描见长。

  至德二载(757)杜甫为左拾遗时,房琯罢相,他上书援救,触怒肃宗,被放还鄜州羌村(在今陕西富县南)探家。《羌村三首》就是这次还家所作。三首诗蝉联而下,构成一组还家“三部曲”。

  这组诗,每章既能独立成篇,又能相互联结,构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虽然取材于一时见闻,而景实情真,略无夸饰。

  第一首写刚到家时合家悲喜交集的情景。“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一句”是具有特征性的乡村黄昏景色,同时,这鸟儿喧宾夺主的声浪,又反衬出那年月村落的萧索荒芜。写景中隐隐流露出一种悲凉之感。措语平实,不精雕细刻,不大加渲染,却极不寻常。非常传神地表达出人物的几分如释重负之感,又暗暗掺杂着“近乡情更怯”的忐忑不安。“邻人满墙头, 感叹亦歔欷。” 句是邻里的围观。消息不胫而走,引来偌多邻人。古时农村墙矮,所以邻人能凭墙相望。这些邻人,一方面是旁观者,故只识趣地远看,不忍搅扰这一家人既幸福而又颇心酸的时刻;另一方面他们又并非无动于衷地旁观,而是人人都进入角色,“感叹亦歔欷”,是对之羡慕?为之心酸?还是勾起自家的伤痛?短短数语的描写中,运用白描手法,就能洞穿人物骨髓,由貌触及本质、灵魂,传神地表达出人物的内心,展现出情操品质,使人物内心情感的表露更准确、语言更凝练,多么富于人情味,又多么含蓄蕴藉。

  第二首写还家后矛盾苦闷的心情。“娇儿不离膝, 畏我复却去。”杜甫这次奉旨回家,实际上无异于放逐。对于常人来说,“生还偶然遂”自是不幸中之大幸;而对于忧乐关乎天下的诗人,适成为幸运中之大不幸。居定之后,他即时就感到一种责任心的煎熬,觉得值此万方多难之际守着个小家庭,无异于苟且偷生。可这一切又是迫不得已的。这样一种缺乏欢趣的情态,连孩子也有所察觉:“娇儿不离膝,畏我复却去”,“早见此归不是本意,于是绕膝慰留,畏爷复去。”(金圣叹)对于“生还对童稚,似欲忘饥渴”的诗人,没有浓丽的形容词和繁复的修辞语,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用白描的手法,准确有力的笔触,简炼的语言,寥寥数笔就写出活生生的小孩子形象,传神表达小孩子的内心情感,这个细节更表现出诗人的悒郁寡欢。

  第三首写邻人来访情事。“群鸡正乱叫, 客至鸡斗争。驱鸡上树木,始闻叩柴荆。”“客至”的当儿,庭院里发生着一场鸡斗,群鸡乱叫。待到主人把鸡赶到它们栖息的庭树上,院内安静下来时,这才听见客人叩柴门的声音。在这句里,杜甫继续使用白描手法勾勒事物,笔触简练地对所描写之物的特征、状貌作真实的勾画——简笔作粗线的勾画,组成生动的有生活味的农家画面;不但颇具村野生活情趣,同时也表现出意外值客的欣喜。

  总之,这种“若寻常人所欲道”而终使“才人莫知措手”的白描表现手法,充分体现出作者笔墨简练的功力。这组诗语言平易,诗意凝炼,音韵谐调,抒情气氛浓郁,在唐诗中以白描见长的表现手法中占有重要地位。

  鲁迅曾说:“白描却没有秘诀。如果要说有,也不过是和障眼法反一调: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而已。” 即概括成十二个字,即“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

  “白描”在古诗中的运用:

  1、刻画人物,不绘背景,只突出主体。如白居易的《卖炭翁》: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在这首小型叙事诗中,以白描的手法,成功地塑造了卖炭老翁的感人形象。“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这十四个字的肖像描写,不仅准确地表现了卖炭翁的职业和年龄特征,而且使人想到他的辛酸劳作和痛苦生活。长期受烟火熏烤使皮肤变色,终日扒摸木炭把十指沾黑,而“两鬓苍苍”又表现出卖炭翁的凄楚和衰老。这样拚死拚活的苦干,只不过为了“身上衣裳口中食”,挣点钱勉强度日。“可怜身上衣正单”,“夜来城外一尺雪”。又以对照的写法来表现卖炭翁的困苦生活。“心忧炭贱愿天寒”,是更深入一层的心理刻画。一般人在衣单不能御寒时,总想天气暖和,可是卖炭翁却在“衣正单”时“愿天寒”,一怕天气暖,炭卖不掉,衣食无所出,二想天气寒冷,卖个好价钱。这两句诗深刻地表现了他对“卖炭得钱”的殷切期望,反映了他十分悲惨的生活境遇。

  用白描手法刻画人物,三言两语就能揭示人物的外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

  2、叙写事件,不求细致,只求简明。如聂夷中的《田家》:

  父耕原上田,子属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这首诗表现田家的悲苦命运,没有大肆铺张,用语简炼,诗人冷静地叙述田家的生活与遭际:父亲在原田上耕种,儿子在山边开垦荒地,他们不惜流血流汗,想尽办法扩大耕种,增加收获,以维持生计,图个日子过得好一点。然而,在青黄不接的六月,田地里的庄稼还没有成熟,“官家”早已迫不及待地修缮粮仓,张开血盆大口,只等着禾苗成熟,便如数搜刮进自己的仓里。全诗没有半句议论与抒情,却深刻地提示了农民深受苦难的根源。 用白描手法用于叙事,使人感到线条明晰,言简意真。

  3、描写景物,不尚华丽,务求朴实。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诗人连用九个名词,分别描绘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个意象,成一幅苍凉寂寥的秋景图,表现出浓烈的思乡之情。尽管不著一个哀字,但是悠悠哀愁在这样萧瑟苍凉的暮景中尽露无遗。

  用白描手法写景,可让人快速抓住景物的特征,体会所寄寓的感情。

  最后想补说一句,白描,有别于细描。细描是对事物的主要特征作细致入微的刻画。这种描写,文字绚丽,色彩斑斓,有如镂金错彩,绚丽华美。常运用对比、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白描则是强调简单质朴,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

白描手法写景作文

  我的家乡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这里一年四季景色迷人。

  春天到了,大地苏醒了,草木又茁壮地抽出了嫩芽。不用人工修剪,不用施肥浇水,只要在阳光的普照下,它们就会莲蓬勃勃地生长。这时,家乡漫山遍野都是一眼望不到边的绿。一阵湿润的微风拂过,那浓郁的青草气息迎面扑来,使人忍不住深吸一口。顿时,一种冰凉清爽、令人陶醉的感觉涌上心头!

  初夏时节,各色野花都开了,红的似火,白的如云,粉的像霞,黄的如金……五彩缤纷,鲜艳夺目。远远望去,就像有人在无边的绿毯上绣下了绚丽的图案。成群的蜜蜂在花丛中忙碌着,贪婪地吮吸着……看到这些可爱的小精灵,让人忍不住想起了唐朝罗隐的诗句--“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这时候,淘气的小朋友们不约而同地聚集在村头的小树林里,捉知了,打野战,玩儿得开心极了。

  秋天来了,天气渐渐凉了。那些在篱笆墙根蜿蜒着的南瓜秧子,完成了它们的使命,露出疲惫的神情。这时,只有黄色的小野菊,一簇簇从草堆里探出头来,在萧瑟的秋风中顽强地挺立着。天空偶尔飞来几只寒鸦……好一幅“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的乡村秋景图。

  冬天来临,云雾弥漫,有时候人们面对面也看不清彼此的面目。雾散之后,四周立即呈现一派奇特的景象。瞧,那青松的针叶上,凝聚着晶莹的水珠,映着清晨的阳光,像一颗颗珍贵无比的宝石。灌木丛变得湿漉漉的……这扑朔迷离的冬的早晨,让人忘记了寒意,仿佛置身于童话般的梦幻世界,流连忘返……

  家乡的四季啊,你令我着迷,不论将来我走到哪里,我都永远爱你!

鲁迅作品的白描手法

  一、白描艺术手法在文学和图像中的贯通

  “线是中国画特定的语言符号。”无论是绘画还是文学作品,如果运用了白描,其共同特点是以意传神、轮廓写意、形则简省。赵宪法教授指出,白描必须具有如卜三方面的特征:第一,白描注重轮廓,没有凹凸感;第二,以线条勾图,不重墨;第三,是简化。将这三方面的特点与鲁迅小说中的语象加以勾连,就会发现二者有许多方面的一致表现。

  二、鲁迅小说语象中的白描艺术手段

  1人物画

  (1)人物的眼睛

  鲁迅在《南腔北调集·作文秘诀》中曾特别强调画人眼睛的重要性。以其《狂人日记》为例,写赵贵翁的眼色似乎想“害我”,而所食用的鱼的眼睛则“白而且硬……同那一伙想吃人的人一样”。

  这些富有深刻象征意味的超现实主义文字,无疑用具象眼睛的不同白描,入木三分地刻画出那个“吃人”的社会,眼光或眼色的“凶狠”,折射出人吃人的本质。而人的眼睛和死鱼的眼睛的类比,则鲜明突出地显现了“我”对于这个黑暗时代的恶心与排斥。

  (2)辫子的语象

  辫子的语象,在鲁迅的作品中多处出现,也成为刻画人物性格、内心以及时代背景的点睛之笔,例如,《风波》的篇名实则围绕着七斤进城后被截去了辫子的 “风波”而起,“辫子”作为民国时期敏感词之一,作为作品的主线,串起了全文。从字面上,它仅仅是人们的一种发型,但是联系到满清统治者“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的铁血政策,以及民国时期的剪发之争,无疑,“辫子,已经被赋予了太多的沉重意蕴。赵七爷作为没落腐朽阶层的代表则见风使舵:没有辫子,该当何罪

  跟刚才的白描“眼睛”的手法不同之处在于,辫子具有可改变性,虽然都是人体的组成部分,但是写辫子在历史长河中的角色,无疑映射了更多时代和社会、政治的背景。而对辫子的深刻嘲讽,在《阿Q正传》中有极其传神的描写,阿Q作为鲁迅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光滑头皮的旧中国底层男人形象。阿Q路遇流氓无产者小 D,辫子便沦落为二人打架的软肋。作者对其的褒贬态度不点自明。

  2风景画

  (1)乡土风景白描

  鲁迅的作品与乡土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对故乡民俗的描写,则清新隽永,其中的关键词,如“乌篷船”、“罗汉豆”则带来浓浓的乡土气息,而《风波》中的开篇,描写太阳用“通黄的光线”,其铺叙用语直接化用劳动人民的言语,最为难得的是,底层民众的各种形象,在他的笔下寥寥数语而栩栩如生,如九斤老太的守旧、七斤嫂的泼辣、七斤的麻木。

  作者不动声色地用人物淳朴的言语来表达其水晶一样透彻的心灵,如《社戏》一文中“阿发”说“偷我们的罢”。白描手法不做评述和褒贬,然而文中意味在文字中自然显现,用语简省,传神贴切。

  (2)民俗风景白描

  鲁迅曾被誉为中国乡土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对民俗的描写笔墨简省,然而却能抓住其中的文化底蕴,《故乡》中的文本单用语调平缓的陈述句,铺垫出一种沉重、拖沓而百无聊赖的感觉,整个画面的基调是灰暗色,与本应该欢天喜地的新年气象形成鲜明反衬。而后文中“送灶的爆竹”的“钝响”在死气沉沉的世界,只是平添了缭乱。鲁迅在铺垫这个悲剧故事时,先用大手笔涂上一层浓重的暮色,使得祥林嫂的悲剧在众生狂欢中独自泣血仓皇。祥林嫂的再三努力也未曾取得旧礼教的认可与宽容,实为“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牺牲品。可以看出,鲁迅对于带有吃人本质的旧风俗有着根深蒂固的厌恶和痛斥。

  3静物画

  鲁迅是讽刺艺术的大师,而在文本中对于特定静物的写生,则会别具意味,例如,小说《幸福的家庭》中描写一位有许多理想然而处境窘迫的作者,竭力想在纷繁复杂的家务和孩子的吵闹中写出具有小资情调的小说,然而“一座白菜堆,卜层三株,中层两株,顶上一株,向他迭成一个很大的A字。”

  此处最有意思的是“他”眼中的现实之境和心中构拟的理想之境形成了鲜明的对照,“A”字型的白菜堆把他逼入对于美好未来的幻想,又生生地把他从虚无缥缈中拉回,比喻新奇独特。文末,作者再次凸显了白菜堆的“A”字形象。上文对于白菜堆的描写还属于近景,而在文末,则被夸张为对于静物本身的特写画面。而这特写画面,则附着上了“他”的无可逃离和重重压力。

  4动态场景的白描语象

  鲁迅的文本被翻拍成动态影像的可操作性极强,作为动态的影像作品,人物所处的时问、地点、身份、动作、神态、语言都得有所交代,从而才能从静态的语词符号,被转化为影像画面。

  而鲁迅的文本中,符合上述条件的作品俯拾皆是,甚至一些短篇,都形神兼备,例如,《示众》中动词的运用值得注意:“围满”、“增加”、“补满”、“占了”、“屈”、“伸进”。国民在围观中的猥琐、无聊以及看客心态,在不遗余力地挤进看客圈中的过程中被毫不留情地刻画与揭露。而这一具有劣根性的画面,直至今天,仍然时时上演。这也是鲁迅作品的典型意义之一。

  三、浪漫与现实结合的“人神合一”白描语象

  鲁迅的《故事新编》,跟他的其他小说相比,有了更多的浪漫主义色彩,同时也少了几分令人忧伤的沉重。但是在文本中,最早的神话或故事传说中那种纯粹的浪漫和传奇,被他消解为在现实基础上的穿越和再阐释,后者则具有了“人神合一”的奇特风格。

  1民间化的女神们

  鲁迅对于自己在故事新编中的文风,自谦为根据古书故事的速写,但这速写却寄托了他对脚踏实地的实干家们的赞美和毫不夸饰。《补天》中女蜗的人面蛇身形象已完全被一个伟岸的女汉子形象代替,她不言不语,做事而已,在艰苦的补天过程中,无视嘲笑、阻拦,最后为子民耗尽心力,英勇献身。白描手段中,极简省的笔墨却能传达出文字之外的意味,即忧国忧民,而绝不停留在空想和叹息之问。鲁迅笔卜的女蜗形象朴实健壮,为子民耗尽心血牺牲了自己的生命,是人化的女神。

  2写意式的点染

  根据鲁迅小说创作的画作,比较著名的有《鲁迅小说插图》和《鲁迅小说插图集》。画家在以鲁迅的小说为蓝本进行创作的同时,会自觉地将人物放在典型环境中加以塑造,画面的构思既有白描技巧的形式方面,也有传情达意的提炼内容。文学和图像的关系,在鲁迅作品与画家们的阐释中,在白描领域的勾连,获得了完美的统一,而其中的语象,虚实相生。

  结语

  鲁迅对于国民劣根性的批判容易被大家关注,而他在《理水》《铸剑》篇中,这种白描式的正面潜在礼赞却不太为人注意。原因可能在于白描重在写意,意味如何,要让读者自行领会,鲁迅讽刺类、批判类的文风使得读者对于他刻画的灰色形象印象深刻,而正面人物描写则突破了传统的歌功颂德式描述,仅以白描手法自行凸显,需要特别引起我们的重视。

  对于鲁迅小说文本的阅读,其中的语象需要读者在自己的大脑中重新构拟,语言文字是语象的具体载体,而图像则具有不确定性,或者仅仅是每个人大脑中虚构的图式。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酒店大堂经理

中国地理之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