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的故事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白居易背后的故事

  大唐帝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不到300年的历史,崛起了诗的群峰,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是其中之一。

  白居易认为,为文或歌诗,之于朝廷,旨在“补察时政”、“泄导人情”;之于社会,旨在“救济人病”、“裨补时阙”,并写下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千古名句。语虽简短,却是白居易的文学宗旨与创作总纲。文中的“时”与“事”,与今之“时事”相去不远。“为时而著”,强调创作要顺应时代,与时俱进;“为事而作”,强调创作要因事而发,裨补世事。文学创作囿于“时”而基于“事”,文学作品应于“时”而及于“事”。作为“社会意识”的“诗”、“文”反作用于作为“社会存在”的“时”、“事”,“诗”、“文”为“时”、“事”而创作,也就顺理成章了。

  白居易的“时”与“事”,似乎隐含了统治者及其行为的文学客体地位。文学能否发挥作用,完全取决于统治者是否允许创作,能否倾听民声。白居易以上古帝王作譬喻,说明文学与政治之关系,“‘元首明、股肱良’之歌,则知虞道(舜)昌矣。闻‘五子洛汭’之歌,则知夏政(桀)荒矣。”只有在“为时而著”、“为事而作”能够保证的情况下,“政有毫发之善,下必知也;教有锱铢之失,上必闻也”的上下关系才会形成,通过“政之废者修之、阙者补之,人之忧者乐之、劳者逸之”,才能“上下通而一气泰,忧乐合而百志熙”。

  文人当然是文学的主体,白居易却表示了深深的忧虑。他认为,文人中存在两大倾向,一是阿谀逢迎、谀时媚世。在当时,“书事者罕闻于直笔,褒美者多睹其虚辞(《策林》)”,“郊庙登歌赞君美,乐府艳词悦君意。若求兴谕规刺言,万句千章无一字(《采诗官》)”。一些御用文人,睁着眼睛说瞎话,昧着良心唱赞歌,歌功颂德,粉饰太平,“救失之道”遁迹,“谄成之风”大炽。他担心,如此下去,统治者不见弊端丛生,只道歌舞升平,不闻啼饥号寒,只知琴瑟钟磬,必然导致施政失误,国运衰微。这种虚美媚世、取悦邀宠之作,“若行于时,则诬善恶而惑当代;若传于后,则混真伪而疑将来。”二是沉溺风月、逍遥山水。白居易认为,大约从谢灵运、陶渊明开始,文学的锋芒已销蚀殆尽,“以康乐之奥博,多溺于山水,以渊明之高古,偏放于田园。”至于谢朓的“余霞散成绮,澄江净如练”,鲍照的“离花先委露,别叶乍辞风”,文学造诣华丽上乘,然而,“丽则丽矣,吾不知其所讽焉”,不过“嘲风雪,弄花草”而已,这样的作品,于世道人生何益?他甚至对作为本朝早期大家的李杜,也深感缺憾。李白之作,虽然“才矣,奇矣,人不逮矣”,然则“索其风雅比兴,十无一焉”;而杜甫之作“可传者千余首”,而像“三吏”及“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的作品,“不过三四十首”。在专制政体下,由于创作空间逼仄,创作风险高悬,一些文人雅士“避席畏闻文字狱”,只好退隐山林,避居乡间,对于国难民瘼置若罔闻,整日吟风弄月、卿卿我我,或在古籍中淘生活,或在琐碎中觅生机,醉心于铜臭女色,止步于搜奇猎怪,满足于追名逐利,诚可谓“著书只为稻粱谋”了。

  白居易赋予文学以强烈的使命感,他认为,作为文学介入、干预社会之手段,“文士褒贬”执掌着“惩劝善恶”之柄,“诗人美刺”秉持着“补察得失”之功。因此,文人不应逃避现实,自废武功。白居易笔下的“褒贬”、“美刺”,近于当代的“歌德”与“缺德”之争。他并不认为“褒”与“贬”、“美”与“刺”是对立的。“褒”、“美”属于“扬清”、“鼎新”的范畴,而“贬”、“刺”属于“激浊”、“革故”的范畴,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他痛心于“今褒贬之文无核实,则惩劝之道缺矣!美刺之诗不稽政,则补察之义废矣”。在文学实践中,他积极推动新乐府运动,大量创作直指时事政治、世道人心的讽喻诗。白居易的50篇新乐府诗作,如果以美刺两类粗分,属于“美”者有8篇,属于“刺”者有30篇,介于二者之间的也带有劝诫、警策、辨析等内容。比如,其中的《卖炭翁》、《骊宫高》批评的是皇室;《黑潭龙》、《官牛》挞伐的是官吏;《杜陵叟》、《缭绫》披露的则是民瘼。他的作品的确力行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宗旨。

  白居易自嘲,“始得名于文章,终得罪于文章。”他明知写风花雪月可保身,书谀词谄语能升官,却不屑为之,终因写诗受到诬陷,并被削职罢官。《与元九书》,就是被贬江州时所写。晚年的白居易变“聪明”了,他放弃了“兼济天下”,只求“独善其身”,仕途是顺利了,但在创作上却失去了早期的锐气。

白居易的故事

少年天才白居易的故事

  人物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太原(今属山西)人。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元和三年(808)拜左拾遗,后贬江州(今属江西)司马,移忠州(今属四川)刺史。后为杭州刺史,又为苏州、同州(今属陕西)刺史,以刑部尚书致仕。晚居洛阳,自号醉吟先生、香山居士。其诗早年与元稹齐名,称“元白”;晚年又与刘禹锡齐名,称“刘白”。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词不多,但影响后世甚大。有《白氏长庆集》。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人物故事

  唐朝有个写诗很多的少年天才——白居易。

  白居易五六岁便开始作诗,九岁时对诗的声韵就非常熟悉了。母亲是个慈爱、严格又有文化的妇女,充当白居易的启蒙教师。

  不论白天还是黑夜,她总是拿着诗书教导儿子,不过,孩子毕竟是孩子也有偷懒的时候。这时,母亲不去打骂他,而是讲道理,督促他把漏下的学习任务一点一点补上。

  就这样,白居易渐渐养成了勤奋学习的好习惯。

  有一次,他拿着自己的几首新作,来到在当时很有名望的诗人顾况俯前,顾况漫不经心地瞟了一下名帖,等他一翻开,眼神就像被磁石吸住了,禁不住韵味十足的吟诵起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好哇,好!能写出这样诗句的人,想在任何地方住下去,都不是难事!快请进!快请进!”

  看到写诗的人竟然是一位少年,就高兴的与他谈起作诗来,不知不觉的就谈到了天黑!这一年白居易才16岁。

  从此这个会写诗的少年天才的名字,一下子在长安城传开了。

诗王白居易的故事

  白居易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文学家,号香山居士,唐代三大诗人之一,和李白杜甫齐名,被后人誉为诗王,他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他的诗在当时广为流传,还远传朝鲜和日本,是日本喜欢的诗人之一。白居易出生于世儒之家,天生聪颖过人,读书也十分的用功,在年少的时候头发就全白了。在中年的时候成为了读书认识梦寐以求的翰林学士。

  就这么一位声明远播的才子,用一首绝命诗逼死了以为具有才华的痴情女子。但在事后自己也后悔余生。被白居易所逼死的这名女子名叫关盼盼,出生于书香世家,从小就能识字作文,声名远播,有很多富家公子都倾慕她,但是后来以为家境的原因,不逼得以落入红尘。

  在唐朝远近闻名的霓裳羽衣舞,就是出自于关盼盼,各地的官员都慕名而来,有一位就是她后来的丈夫张愔。

  夫妻二人倒也是恩爱有加,白居易还称赞她:醉娇胜不得,风袅牡丹花,让她的名声在的度的远播。但是好景不长,也可能是关盼盼的命运不好,在嫁给张愔二年后,张愔就病逝了,年纪轻轻的她就守了寡,后来和一位老仆人在燕子楼过上了与世隔绝的生活。

  关盼盼只身生活在燕子楼整日凄清孤苦。白居易听闻后就做了这样一首诗:今春有客洛阳回,曾到尚书坟上来;见说白杨堪作柱,争教红粉不成灰。意思就是说:你和你的丈夫如此的恩爱,现在他已不再,你为何不随他而去,以身殉情。

  关盼盼得知后就绝食而死,白居易当初还夸赞过她,而现在有要逼死他,雪上加霜,而她自己也无生趣以死殉夫了。让后人为她的贞情而感叹。

白居易那些的故事

  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出生在一个小官僚家庭,祖父白锽以文章传名于世。他五六岁时便学做诗,十几岁时在家乡已很有名气。十六岁时,白居易到京城参加科举考试。当时,顾况是长安的一位名士,许多人都到他那里求教。白居易虽然诗才过人,但由于没有诗作传播在外,父亲又只是一个州县小吏,所以在长安只算一个无名小卒。白居易也早已听说顾况的大名,于是使拿着自己的诗集,去拜谒顾况。

  顾况的门人把白居易领入府中,他呈上自己的诗作。顾况一见白居易是个乳臭未干的年轻人,心里就已经不以为然了。接过诗集一看署名“白居易”,便取笑说:“长安的什么东西都贵,想居住在长安可是不容易哟!”白居易听出话中的讥笑之意,但一言不发。顾况掀开诗集,映入眼帘的首先是一首《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刚读完前四句,顾况就不由得高声赞叹说:“好诗!”又想起刚才自己挖苦的话,于是又赞许地对白居易说:“能写出这样的句子,不要说是长安,就是整个天下,你也可以‘居易’了!”

  从此,白居易便名噪京师。尤其他那首被顾况赞叹的《赋得古原草送别》,更是千古传诵,全诗是这样的: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其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是诗中的名句,诗句通俗浅显,但含蕴极为深刻,给全诗增添了活力,使之如古原春草一样,生命不衰,成为千古绝唱。

  白居易,一生心系唐朝东都洛阳。他为官时多次赴洛游览,晚年更是退隐洛阳达十八年之久,直到老死洛阳履道里,葬于龙门香山寺。现在白氏子孙多居于洛阳,白居易那些有传奇色彩的故事,洛阳人更是耳熟能详。

  一、长安米贵

  白居易自幼勤于读书,学习刻苦,他学习不仅时间抓得紧,而且功夫下得深。据说,白居易念书念得多,连嘴唇的皮都磨破了,生了很多的口疮,但是他并不因此中断。他写字写得多,连手臂上也磨起了一层很厚的老茧。加上自己的聪明才智,白居易很早就成名于世。

  白居易十五岁那年,到长安游学,按照当时的惯例,他带着自己的文稿到著名学者顾况的府上拜访求教。顾况是名冠天下的学者,他见到一个乳臭未干的后生前来拜访,未免有轻视之心。当他看到白居易文稿上的名字时,对着眼前的少年,看了好一会,才开口说道:“京城长安米贵。居之不易啊!”但顾况毕竟是个学者,他还是认真阅读了白居易的文稿。当顾况看到开篇第一首诗歌《芳草》时,不由肃然,他信口读出声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他将白居易呈上的文稿看完,不由赞叹道:“我以前认为现在没有大手笔来继承前世的大家,今天看来,我是错了。刚才,我说‘长安米贵,居之不易’这句戏言是一语双关,认为你在长安站住脚并不容易。看来应该改一下了。”顾况停了一下说:“长安虽然米贵,但你居之甚易!”

  白居易得到名士顾况的称赞以后,名声大震。他很快步入仕途并有了一番作为。

  二、退居洛阳

  在官场沉浮三十年后,白居易终于萌生退隐之意。在他52岁那年,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期满,不想去长安,打算退隐洛阳。他筹钱在东都洛阳履道里,买下一所官僚的旧宅,实现了他“但道我庐心便足”的夙愿。

  传说,白居易的宅第占地约17亩,其中水面占五分之一,竹占九分之一,屋占三分之一。宅中有两片天竺石,一对华亭鹤,宅中有一园,名叫“大宇寺园”,园内有一池,植竹千余竿。但宅第刚收拾好,朝廷又诏令白居易出任苏州刺史。

  之后数年,虽间或归洛,与朋友交游,但都时日不多。直到58岁那年,白居易以太子宾客身份,分司东都洛阳。他感慨以歌:“往时多暂住,今日是长归。”从此,一直在洛阳居住达十八年,直至病死。

  三、开八节滩

  白居易退居洛阳的时候,龙门伊阙的河道比较危险,河床不平,时不时有“剑棱”怪石突出水面,有堆积的卵石阻碍水道。来往船筏常触石遇险。人称此地为“八节滩”。

  白居易常到龙门香山寺,坐禅听经,自号“香山居士”。他时常见到船公下水推船过滩的事情。特别是寒冬时,刺骨的顺河风吹着,船夫们赤脚踏碎薄冰,抖着身子弓腰推船前行。诗人为此难过得落下泪来。有时甚至彻夜难眠,听着船夫们饥寒交加的哀叹声发呆。他想:一定要修好这条水路,为百姓们解除忧苦。

  唐武宗会昌四年,已经73岁的白居易碰到朋友悲智僧,说到修水路事,三人志同道合,便携手实施计划。他俩走乡串户,四方游说,劝有钱的人家出资,劝贫穷的人家出力。筹集的经费不足,白居易不仅拿出了自己的积蓄,还忍痛变卖了自己心爱的皮袄,卖掉了为朋友元稹写墓志铭时元家赠送的银鞍玉带。八节滩终于修通了,船筏可以畅通无阻。诗人高兴得意气风发,“心中别有欢喜事,开得龙门八节滩。”他还挥笔写下《开龙门八节石滩诗二首》,其中一首道:

  七十三翁旦暮身,誓开险路作通津。夜舟过此无倾覆,朝胫从今免苦辛。

  十里叱滩变河汉,八寒阴狱化阳春。我身虽殁心长在,暗施慈悲与后人。

  伊阙险阻变坦途,穷船工世世代代不忘诗人的恩德。在现今的龙门大桥未修以前,河西岸的白姓人过河到琵琶峰为诗人上坟时,只要说声是诗人的后代,船工马上会笑颜迎送,免收船费。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逸闻趣事白居易塑像在洛阳

  四、香山九老

  传说,香山居士白居易晚年70岁以后在洛阳来往最多的老朋友有六位,他们是胡果、吉皎、郑据、刘真、卢贞、张浑等六位老人,年龄均已超过70岁。加上白居易共七位老人。他们多次在白居易的府第和龙门香山寺聚会,宴饮赋诗,欢度晚年。因此,他们自称“七老会”,成为当时东都洛阳最有影响的先贤集会,白居易曾专门写文记述。他在诗序中写道:“胡、吉、郑、刘、卢、张等六贤,皆多年寿,余亦次焉。偶于弊居,合成尚齿之会。七老相顾既醉甚欢。静而思之,此会稀有。因此成诗记之,传好事者。”

  后来,学识渊博、德高望众的僧人如满和当时已经136岁的诗人李元爽也加入了七老会,成为九老。当时人的平均寿命很低,九个古稀以上的老人经常聚到一起,而且既有名满天下的大诗人,又有世人景仰的的百岁高僧,更有洛阳有史以来最长寿的老人,因此,他们的聚会更加有传奇色彩,当时的人们尊称他们为“香山九老”。他们饮酒赋诗,成为洛阳的佳话。白居易的朋友,曾为他们的聚会画了一张“香山九老图”。千百年来,“香山九老”的聚会,一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五、墓临绝地

  白居易不幸于会昌六年(846年)八月病逝。临终前,他遗嘱葬于龙门香山寺高僧如满和尚的墓侧,永与洛阻龙门山水为伴。家人遵遗嘱,将他葬香山琵琶峰。传说当时凡来洛阳经过龙门的人,上至王公贵族,下至贩夫走卒,远至日本、朝鲜的使者,近到洛阳居民,都要到白居易的墓前洒酒颂诗,以示怀念。因为几乎所有人都是白居易的读者。到过香山的人,只要稍加注意就会发现,白居易墓临绝地。

  传说白居易在长期的官场坎坷中,日益认识到官场的黑暗。到了晚年,诗人冷淡仕途,寄情于山水。从局外冷眼相观,更认识到宦海的险恶。因此,他对仕途彻底失望了。而且,他还不希望自己的后代再步自己的后尘,去官场空耗生命。于是,诗人交待自己的后代:从今后,要代代相传,不要再出去做官。他还研究了风水,看到琵琶峰前面陡峭,下临阔水,是块绝地,是选墓址的忌讳之处,就故意舍弃北邙那块葬人的风水宝地,将自己的墓址选在这前临绝地的琵琶峰巅,以断了自家的官气。

  白居易与酒

  白居易的祖父白湟和父亲白季庚都是诗人,在这种家庭背景下,白居易读书十分刻苦,终成诗人。但白居易和李白、杜甫一样,也嗜酒成性。张文潜在《苕溪鱼隐丛话》中说:陶渊明虽然爱好喝酒,但由于家境贫困,不能经常喝美酒,与他喝酒的都是打柴、捉鱼、耕田的乡下人,地点也在树林田野间,而白居易家酿美酒,每次喝酒时必有丝竹伴奏,僮妓侍奉。与他喝酒的都是社会上的名流,如裴度、刘禹锡等。

  他在67岁时,写了一篇《醉吟先生传》。这个醉吟先生,就是他自己。他在《传》中说,有个叫醉吟先生的,不知道姓名、籍贯、官职,只知道他做了30年官,退居到洛城。他的居处有个池塘、竹竿、乔木、台榭、舟桥等。他爱好喝酒、吟诗、弹琴,与酒徒、诗友、琴侣一起游乐。事实也是如此,洛阳城内外的寺庙、山丘、泉石,白居易都去漫游过。

  每当良辰美景,或雪朝月夕,他邀客来家,先拂酒坛,次开诗箧,后捧丝竹。于是一面喝酒,一面吟诗,一面操琴。旁边有家僮奏《霓裳羽衣》,小妓歌《杨柳枝》,真是不亦乐乎。直到大家酩酊大醉后才停止。白居易有时乘兴到野外游玩,车中放一琴一枕,车两边的竹竿悬两只酒壶,抱琴引酌,兴尽而返。

  又据《穷幽记》记载,白居易家里有池塘,可泛舟。他宴请宾客,有时在船上,他命人在船旁吊百余只空囊,里面装有美酒佳肴,随船而行,要吃喝时,就拉起,吃喝完一只再拉起一只,直至吃喝完为止。如此说来,与陶渊明的苦况,当然不同。

  方勺《泊宅编》卷上说:白乐天多乐诗,二千八百首中,饮酒者八百首。这个数字不算小。他喝酒时,有时是独酌。如在苏州当刺史时,因公务繁忙,用酒来排遣,他是以一天酒醉来解除九天辛劳的。他说:不要轻视一天的酒醉,这是为消除九天的疲劳。如果没有九天的疲劳,怎么能治好州里的人民。如果没有一天的酒醉,怎么能娱乐的的身心。他是用酒来和劳动进行结合的。

  更多的是同朋友合饮。他在《同李十一醉忆元九》一诗中说;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当酒筹。在《赠元稹》一诗中说:花下鞍马游,雪中杯酒欢。在《与梦得沽酒闲饮且约后期》一诗中说;共把十千沽一斗,相看七十欠三年。在《问刘十九》一诗中说: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诗人白居易的故事

  白居易是著名的唐朝诗人,他的身上有很多故事,一起来看看白居易的故事。白居易老家在太原。白居易小时候就很聪慧,当别的小孩还是在母亲跟前撒娇的时候,白居易就已经熟读四书五经了。而且白居易的父亲过世的早,一直跟随祖父生活。祖父一直很喜欢白居易,时常将他带在身边学习教导。白居易也没辜负他祖父的希望,还是在十岁的时候就已经颇具才名。

  真正算起来,白居易的故事要追溯到他四处游学的时候。白居易十三岁的时候,太原发生了战乱。白居易的祖父托人连夜将白居易送出了太原。这一走,就是二十年。家乡发生巨变,白居易年幼,并不能做些什么。收到祖父来信,说家中一切安好,让他安心学习。之后的白居易才开始了他的游学之旅。

  在经过四处漂泊之后,白居易进入了唐都京城。京城里,处处都有才子。白居易起初只是个默默无闻的落魄诗人。在参加了一个很有名的京都之宴后,白居易这个名字渐渐地被人们所知晓。而在后来,白居易又作了很多著名的诗歌,为世人所流传。自此,白居易真正的进入了上层贵族的圈子里面。白居易才华渐渐地显露之后,经过一系列的坎坷经历,他终于被皇帝重用。晚年曾担任太子的太傅,负责教导太子学习。所以说,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凭着自己的努力一定会做的更好。而现在,白居易的故事仍在继续!

白居易的故事

  我和妈妈一起去了白居易纪念馆。我对白居易很是佩服。他从小就很聪明,在成为杭州知府之后为人民干了许多好事。可是,我最佩服的就是他那谦虚好学的品质。

  白居易是唐代著名诗人,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人。白居易自小聪明,生下来刚六七个月,就能辨认“之”、“无”两个字,五六岁就开始学写诗。我太佩服他了!大概在他十五六岁那年,他父亲白季庚在徐州做官,让他到京城长安去见世面,结交名人。

  那时候,长安有一个文学家叫顾况,有点才气,但是脾气高傲,遇到后生晚辈,常常倚老卖老,不削一顾。白居易听到顾况的名气,带了自己的诗稿,到顾况家去请教。顾况瞅了瞅年轻的白居易,又看了看名帖,看到“居易”两个字,皱起眉头打趣刁难说:“近来长安米价很贵,只怕居住很不容易呢!” 白居易被顾况莫名其妙地数落了几句,只是恭恭敬敬地站在旁边请求指教。顾况拿起诗卷随手翻着翻着,他的手忽然停了下来,眼睛盯着诗卷,轻轻地吟诵起来:“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顾况读到这里,脸上显露出兴奋的神色,马上站起来,紧紧拉住白居易的手,连忙热情地说:“太好了!能够写出这样的好诗,住在长安也不难了。刚才跟您开个玩笑,您别见怪。”白居易谦虚地说:“我会更努力地写诗!”

  从白居易的言行举止可以看出,这个是人从小很有礼貌,谦虚好学,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历史名人白居易的故事

  白居易(772-846),唐代大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其祖先太原(今属山西)人,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的东北)。青年时期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贞元间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任左拾遗和左赞善大夫,曾因故被贬为江州司马,后又历任杭州、苏州刺史,官至刑部尚书。他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是著名的“新乐府”的倡导者。早期的讽喻诗,有不少篇章能较广泛尖锐地揭发当时政治上的黑暗现实,也反映出人民的痛苦生活。他的诗语言通俗,相传老妪也能听懂。除讽喻诗外,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也很有名。着有《白氏长庆集》。

  那一年,杭州大旱,一旱旱了九九八十一天。西湖旁边的几千亩农田,地皮都干裂了口,稻禾枯黄,象火烧过一样。老百姓天天到衙门里去请求大老爷:赶快放西湖水,救救农田。可是,那些官府大老爷,只知整天在西湖上寻欢作乐,却一直不理不睬。

  有一天,百姓们又熙熙攘攘地赶到衙门里来,要求大老爷放西湖水,有的喊:“青天大老爷,赶快放西湖水,救救农田吧!”有的喊:“大老爷,再不放西湖水,我们百姓都活不下去啦!”闹得那位大老爷睡也睡不安,吃也吃不香,只好亲自到衙门口,怒气冲冲地对百姓说:

  “谁说放西湖水?把西湖水放了,那湖里的鱼龙就没有地方栖息啦!”

  这时,只见人群中走出一个长着五绺长须的老汉,不慌不忙地反问道:“鱼龙与百姓的性命相比,哪一个要紧?”

  大老爷一听,又气呼呼地说:

  “谁说放西湖水?把西湖水放了,那菱角就不能生长了!”

  老汉冷冷地一笑,又反问道:

  “菱角与稻米相比,哪一种重要?”

  大老爷一听,更加气急败坏:

  “谁说放西湖水?放了西湖水,对皇上洪福不利!”其实,这位大老爷想说的是对自己的官运不利,怕说得太露骨了,触犯众怒,就把当今皇上抬了出来,吓唬吓唬老百姓。

  谁知那老汉一听这话,更生气了,他理直气壮地反问道:

  “皇上与百姓相比,哪一个要紧?假如没有百姓种稻谷给他吃,做衣服给他穿,他还当得成皇帝吗?”

  周围的百姓们,听了大老爷的话,条条无理,早想大骂他一顿;现在听了这位老汉的话,驳得句句有力,都高兴得跳了起来:“他说得对!他说得有理啊!”

  大老爷早已气得浑身发抖:“你,你是哪一个?胆敢当众顶撞老爷,煽动百姓!”

  那老汉又微微一笑,说:“问我哪一个?我就是白居易!”

  大老爷一听,原来新上任的白居易到了。这老头儿,当今皇上也怕他三分,不好硬顶,连忙打躬作揖地说:“原来是新任的刺史白大人到啦!下官有失远迎,当面谢罪。请,请到衙内休息一下。”

  老百姓听说这老汉就是白居易,有的还读过他关心百姓的诗篇,都说:“白居易来做我们的父母官,我们的农田有救了!”

  果然,第二天,碧绿绿的西湖水,哗哗地流进了附近的农田,干枯的稻禾,象喝上了甘露,“唰”地一下子直起了腰。百姓们望着哗哗的湖水,流进自己的农田,兴奋得掉下眼泪来。

  后来,白居易又访问了附近农家,在钱塘门外,修了一条堤,造了一座石涵闸,把湖水贮蓄起来。他又恐怕后代的地方官不了解堤坝对人民的利害关系,亲自写了篇《钱塘湖石记》(当时西湖又叫钱塘湖)刻在石碑上,详细写明堤坝的用处,以及蓄水、放水和保护堤坝的方法。

  百姓都围拢来看这块石碑。当看到上面写着:放一寸湖水能够灌溉多少顷田时,大家都为白居易深知百姓疾苦,精密设计了这个水利工程,感动得热泪滚滚。大家纷纷议论,觉得这大老爷不错,要为他向朝廷请功。白居易一听到这个消息,急忙阻止,还沉痛地做了一首诗。

  税重多贫户,

  农饥足旱田;

  唯留一湖水,

  与汝救凶年。

  白居易在杭州做刺史,对这一湖水,平时管理得可严啦。

  有一次,白居易去游湖。看到南面的湖边上,有人在挑土填湖,建造亭台楼阁。白居易就传问是哪一家造的?当差的回来说:“这是衙内二爷的老丈人在造一座花园!”

  白居易就把二爷的老丈人传来,说:“西湖,是百姓的西湖,你一个人为什么要占用?现在,罚你开田一百亩。”

  那位二爷的老丈人没办法,晓得刺史说一不二,只好雇了一批百姓,挖了一百亩湖泥。

  又有一次,白居易从白沙堤上散步回来,看见有人从山上砍了两株树,背回来当柴烧。白居易就对那人说:“山上的树砍光了,山泥就会流到西湖里去,积聚起来,那怎么行?罚你补种十株树!”

  那人就只好到山上去补种了十株树。从此,再也没有人敢占湖造屋,上山砍树了。这样,白居易在杭州三年,把西湖整治得水绿山青,使老百姓能够安居乐业。

  可是,白居易的所作所为,也得罪了那些鱼肉百姓的官吏们。他们把白居易看做眼中钉,偷偷地把他写的《醉后狂言》等诗篇,加油添醋地送到皇帝面前去告发他。皇帝一看,这还了得,就把他贬到另外地方做官去了。

  白居易要离开杭州了,手下佣人把他剩余的俸钱装好箱子,准备带走。白居易看见了,说:“把它存到库里吧,今后治理西湖好用!”

  白居易要离开杭州了,杭州的老百姓,心里好不难过。他们打听好白居易上路的日子,纷纷提了酒壶,托了糕点,站在西湖边来送别。

  百姓们在西湖边等啊等啊,没听到鸣锣喝道的声音,也没看到抬着满箱金银、满筐绸缎的行列,只见白居易从天竺山骑着马缓缓而来。后面两个佣人抬着两块天竺石跟随着。一路走来,一路与百姓们话别。百姓们跪着拦住白居易,许多人都哭了。

  白居易看了,心中十分感动。当即在马上吟了一首诗,大意是说:我在杭州三年,惭愧没有什么功绩,只不过是脱不了诗人的习气,做了十多首诗歌,临走还带走了两块天竺山的石头,这怕也有伤清白吧!

  白居易离开杭州后,杭州百姓一直亲切地呼他为“白舍人”。有的人画了他的像,供在家里;有的人把他的诗抄写了贴在墙上。白居易在西湖修的堤,早已经没了。但是,千百年来,杭州人一直把原来的一条白沙堤,叫做“白公堤”,来纪念这位关心民瘼的诗人!

白居易进长安的历史典故

  白居易是我国唐代著名诗人,在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他的诗歌题材广泛,语言平易通俗,是唐代作品最多的诗人。今天就给大家具体讲一下白居易进长安的历史典故,希望读者喜欢。

  唐宪宗即位以后,对政治进行了一些改革,任用了一些像李绛那样的正直的大臣当宰相。但是他仍旧宠信宦官。他想讨伐藩镇,用一个宦官头子做统帅。这件事引起一些大臣的反对。反对得最激烈的是左拾遗白居易。

  白居易是唐代着名诗人,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音guī)人。他擅长作诗的名气,很早就传开了。白居易自小聪明,生下来刚六七个月,就能辨认“之”、“无”两个字,五六岁就开始学写诗。大概在他十五六岁那年,他父亲白季庚在徐州做官,让他到京城长安去见世面,结交名人。

  那时候,正是朱泚叛乱之后,长安遭到很大的破坏。特别是连年战争,到处闹粮荒,长安米价飞涨,百姓的日子很不好过。

  当时,长安有一个文学家顾况,很有点才气,但是脾气高傲,遇到后生晚辈,常常倚老卖老。白居易听到顾况的名气,带了自己的诗稿,到顾况家去请教。

  顾况听说白居易也是个官家子弟,不好不接待。白居易拜见了顾况,送上名帖和诗卷。

  顾况瞅了瞅这个小伙子,又看了看名帖,看到“居易”两个字,皱起眉头打趣说:“近来长安米价很贵,只怕居住很不容易呢!”

  白居易被顾况莫名其妙地数落了几句,也不在意,恭恭敬敬地站在旁边请求指教。顾况拿起诗卷随手翻着翻着,他的手忽然停了下来,眼睛盯着诗卷,轻轻地吟诵起来: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顾况读到这里,脸上显露出兴奋的神色,马上站起来,紧紧拉住白居易的手,热情地说:“啊!能够写出这样的好诗,住在长安也不难了。刚才跟您开个玩笑,您别见怪。”

  打这次见面以后,顾况十分欣赏白居易的诗才,逢人就夸说白家的孩子怎么了不起。一传十,十传百,白居易也就在长安出了名。不到几年,他考取了进士。唐宪宗听说他的名气,马上提拔他做翰林学士,后来又派他担任左拾遗。

  白居易可不是那种争名求利、向上级阿谀奉承的官僚。他一面不断地创作新的诗歌,揭露当时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

  一面在宪宗面前多次直谏,特别是反对让宦官掌握兵权。

  这一回,白居易谏阻宪宗封宦官做统帅,惹得宪宗很气恼。他跟宰相李绛说:“白居易这小子,是我把他提拔上来的,怎么对我这样不敬,我实在忍耐不住啦!”

  李绛说:“白居易敢在陛下面前直谏,不怕杀头,正说明他对国家的忠心。如果办他的罪,只怕以后没人敢说真话了。

  唐宪宗勉强接受李绛的意见,暂时没有把白居易撤职。但是,过了没有多少天,终于把他左拾遗的职务撤掉,改派别的官职。

  白居易写了许多诗,其中有不少是反映现实的,像《秦中吟》和《新乐府》。在这些诗篇中,有的揭露了宦官仗势欺压百姓的罪恶,有的讽刺官僚们穷奢极侈的豪华生活,有的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遭遇。他的诗歌通俗好懂,受到当时广大人民的欢迎,街头巷尾,到处都传诵着白居易的诗篇。据说,白居易写完一首诗,总先念给不识字的老婆婆听,如果有听不懂的地方,他就修改,一直到能够使她听懂。这当然只是一种传说,但是说明他写的诗歌是比较接近群众的。

  正因为他的诗反映现实,触犯了掌权的宦官和大官僚,也招来了一些人的咒骂和忌恨。有些人想诬陷白居易,只是一时找不到借口。

  过了几年,白居易在太子的东宫里作大夫。有一次,宰相武元衡被人派刺客暗杀了。这次暗杀有复杂的政治背景,朝廷的官僚谁也不想开口。只有白居易站了出来,首先向宪宗上了奏章,要求通缉凶手。宦官和官僚抓住这个机会,说白居易不是谏官,不该对朝廷大事乱主张,狠狠地告了一状。

  接着,又有一批一向讨厌白居易的官员,乱哄哄造谣污蔑,向白居易泼污水。有人说白居易的母亲是看花掉到井里淹死的,白居易居然还写过《赏花》、《新井》的诗,那不是大不孝吗

  经过这样罗织罪名,谁也没法给白居易辩护,白居易终于被降职到江州(今江西九江)去当司马了。

  白居易无辜受到贬谪,到了江州之后,心情十分抑郁。有一天晚上,他在江州的湓浦口送客人,听到江上传来一阵哀怨的琵琶声,叫人一打听,原来是一个漂泊江湖的老年歌女弹的。白居易见了那歌女,又听她诉说她的可悲身世,十分同情;再联想到自己的遭遇,引起满腔心事。回来以后,写下了着名的叙事长诗《琵琶行》,诗中说: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后来白居易又几次回到京城,做过几任朝廷大官。但是当时的朝政十分混乱,像白居易这样正直的人不可能有什么作为。他把他全部精力倾注到诗歌创作中去。他的一生一共写了二千八百多首诗,成为我国文学宝库里的一份十分珍贵的遗产。

白居易弃马别姬历史故事

  白居易晚年定居在洛阳履道里。他有两名迫随多年的爱妾,一名叫樊素,善于唱歌;另丫名叫小蛮,善于跳舞。白居易曾用两句诗来描写她俩: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樊素和小蛮都得到白居易的眷恋,尤其与樊素,感情更深。她风姿绰约,歌声嘹亮婉转,善唱杨柳枝曲,名闻洛阳,当时人们都唤她“杨柳枝”。

  白居易虽钟情于樊素,但自己晚年多病,加之收入减少,打算紧缩开支,又考虑到樊素只有20多岁,正值风华正茂之年,而自己已年逾古稀。到了风烛残年,觉得应该让她去找一个合适的归宿。

  白居易要放走樊素的同时。还要卖掉他所心爱的取名为骆骆的棕色马。骆骆被牵出门时,昂起马首回顾樊素,发出悲凉的嘶鸣,使她听了心酸,泪如雨下,道出了她不忍离别的心愿,并向白居易作揖。

  白居易感动得泪水模糊了双眼,左手举起衣袖遮住泪眼,右手拿起酒杯让樊素喝离别酒,自己也痛饮了几杯,说:“我非圣贤,既不能忘情,又不能于无情,事已如此,怎不优伤?”他不能抑制自己的痛苦。提笔写了《不能忘情吟》,用悲壮的声调吟诵:

  鬻骆马兮放杨柳枝,

  掩翠黛兮顿金羁,

  马不能言兮长鸣而却顾。

  樊素听了这首歌后。向白居易长跪不起,倾吐了肺腑之言:“我樊素侍候主人已有十年之久,每日递送梳洗用具、衣帽鞋袜从无差错。骆骆强健耐劳。还可为主人代步。一旦我与骆骆离去,不能想象主人今后如何生活?在行将离别之际心酸悲痛。骆骆别主时哀声嘶鸣,难道主人无情吗?”

  白居易听了俯首叹息,强作镇静地说:“骆骆啊,你不要嘶鸣,回马厩吧!素素不要啼哭,向闺房吧!我虽年老多病,还没有遭到象项羽那样死到临头的厄运,何必弃马别姬呢?”他又装出笑容对樊素说:“请你为我唱一曲杨柳枝,让我高举金蹲饮一杯,你我同归醉乡去。”

  白居易在第一次与樊素离别时因难舍难分。又让她暂时留下。但过了几个月后,他俩终于无可奈何地在无限惆怅中挥泪告别。

名人故事:少年天才白居易

  唐朝有个写诗很多的少年天才——白居易。

  白居易五六岁便开始作诗,九岁时对诗的声韵就非常熟悉了。母亲是个慈爱、严格又有文化的妇女,充当白居易的启蒙教师。

  不论白天还是黑夜,她总是拿着诗书教导儿子,不过,孩子毕竟是孩子也有偷懒的时候。这时,母亲不去打骂他,而是讲道理,督促他把漏下的学习任务一点一点补上。

  就这样,白居易渐渐养成了勤奋学习的好习惯。

  有一次,他拿着自己的几首新作,来到在当时很有名望的诗人顾况俯前,顾况漫不经心地瞟了一下名帖,等他一翻开,眼神就像被磁石吸住了,禁不住韵味十足的吟诵起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好哇,好!能写出这样诗句的人,想在任何地方住下去,都不是难事!快请进!快请进!”

  看到写诗的人竟然是一位少年,就高兴的与他谈起作诗来,不知不觉的就谈到了天黑!这一年白居易才16岁。

  从此这个会写诗的少年天才的名字,一下子在长安城传开了。

  白居易写的诗,生动流畅,连没有什么文化的老婆婆都能明白。可是谁能想到,他那里是什“天才”,他学写诗花了多大的心血啊。

  成名后,白居易对自己的要求更严格了。他还是一天天不停的读了写写了读......白居易给后世留下了3千多首诗歌,成为唐代写诗最多的诗人之一。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生活中的地理

生活中的地理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