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学派代表人物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儒家思想总结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

  儒家强调教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主张「有教无类」,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应该进行教育,使全国上下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在政治上,还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人,呼吁恢复「周礼」,并认为「周礼」是实现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至战国时,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两派。道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又称「道德家」。这一学派以春秋末年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老子以后,道家内部分化为不同派别,著名的有四大派:庄子学派、杨朱学派、宋尹学派和黄老学派。

儒家学派代表人物

孔孟思想的今鉴

  孔子和孟子是儒家学派的大学者,孔子其学以“仁”为核心,以“孝悌”为仁之本,“仁”的实行则以“礼”为规范,孟子与孔子都是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都是儒家学派代表人,他与孔子并称“孔孟”,有亚圣之称。将孔子“仁”都观念发展为“仁政”学说。

  孔子与孟子的相同之处:“仁”。

  有家学派最讲究的忍让。能忍住就不动手,这导致国家被他国侵扰,辱欺,往往会被践踏。这一观点正好对乱战时期的国家有非常大的利益,如“五胡乱华”“满清灭明”有很大的体现,让许多百姓养成了安于现状的态度。

  乘客买票进入火车站后,都有序的排列入座,当时火车出发后,有一位乘客往地上吐痰而没有用纸包住,而且把纸巾用完又扔窗外,又是扔到地上的,当时他的位置非常难看还有脚臭,乘客们都自作自的并没有去说那位乘客,服务员看见后对他一言不发,只是拿着扫把,把脏东西弄掉,这导致那位乘客越来越不客气,故意扔垃圾,服务员也没有制止。这也让许多乘客学到了,也跟着把垃圾扔到地上,当时我看到服务员一脸无奈又不去制止,做自己的事情,这让服务员特别的累。

  如果说服务员少一点点忍让,及时去制止坏习惯,这不仅能让他自己干活轻松,又能保持车厢的干净,还可以让乘客养成一种好习惯。

  “仁政”是孔孟思想的核心,孟子提出了“仁政”学说和“性善”将这称为“孔孟之道”。孔子在政治上主张礼治,鼓励人们入仕,即“出来做事”。

  当时的时代,我想当官,出众的方法,就是读书,盛行读书考试,让许多的青年们有了读书的机会,他们有更好的空间来展示与提升自己的才华。是人才倍出的时代。

  21世纪,读书的青年们越来越多,在现在这个社会不可以说百分之百,最起码有百分之九十六以上的人必须走学习这条路,来为自己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生活。也只有好好读书才有可能拥有一个好的工作条件,一个好的人生。并报效国家,让国家更强盛。

  今年的高考,有些同学忐忑,有的同学只是去体验一般,这是有的同学是直接被好的学校送去,不用参加高考保送,好的成绩不同对待,这好比孔子说的“鼓励入仕,出来做事”!

说孔子

  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前,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學術繁榮的局面。其中以儒、道、墨、名、法五个学派最為著名,這其中儒學則是五派之首。而儒學的創造者就是今天我們要為大家介紹的孔子。

  孔子是古代的大教育家。他是教育界的祖師爺,為教育界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在孔子之前,學校只招收貴族子弟。孔子30歲左右時,開始創辦私學。他主張“有教無類”就是不論地位高低,貧富貴賤,人人都應該有受教育的機會。同時也擴大了教育面,使一些地位低賤無錢上學的人能夠受教育,有出人頭地的一天。而且他鼓勵學生要獨立思考,敢於堅持正確的意見。他曾說:“當仁不讓與師”他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教學時採取因材施教的方法是學生的潛能都能得到發展。這樣的做法能使各個學生都能得到全面的發展,是一種非常好的教育方式。其實我覺得今天的老師都應該正確的哂眠@樣的教學方法教學。因為每個學生的層次不同,“因材施教”才能使教育成果更好。

  同時孔子還是偉大的思想家。他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的思想主是“仁”和“禮”兩部分。仁就是要愛人,要廣泛的理解和體貼別人,自己不願意做的事,不應強加於人。具有“仁”德的人無論在多麼困難的環境中,也要堅持自己的理想,不要隨波足流。“禮”就是要求人們能夠約束自己,加強個人修養,使自己的言行舉止符合社會道德規範。在政治方面,孔子提倡“為政以德”,主張以“德”教化人民,以“禮”治國。這就是基本的儒家思想。儒家思想體現了一種比較普遍的人生觀和世界觀用今天的話語來講在中國古代儒家思想就被理解為人類思想的核心。結果在中國儒家思想逐漸成為中國思想的主體。

  它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核,也是維護君主專制統治的理論基礎儒家思想、君主专政制度构成了中国古代政治史的两大主体内容。 但是不管你做出什么选择,儒家思想属于全人类的文化遗产宝库。保存和解释儒家思想文献,無論你對儒家思想的評價如何,它都是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歷史文化遺產,更深入的去了解它將會使我們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 以上所說的就是孔子為人類作出的歷史貢獻,所以我覺得孔子是一位偉人,他為人類的文明發展作出了極大的貢獻,我們應該以他為榮,向他學習。

儒家文化

  儒家文化,从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孔子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教育家,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办私学的人。孔子当初创立儒家学派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教育当时的人们,而并非要与政治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孔子将大家都认为美好的事全部集中起来,并最终产生了儒家文化,他认为,只要大家都按照儒家思想去生活,和平就能保持长久。但问题是儒家文化并没有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反而将我们的国家引入一个怪圈,大家都在学儒家思想,满嘴的仁义道德,但却相互明争暗斗,置对方于死地而后快。

  孔子的儒家文化对人的教化主要源于他的“仁”的思想。孔子主张“仁”是温暖别人和自身的法宝。“仁”的思想具体体现为以下六点:仁者爱人;尊敬别人;适当的克制个人的欲望;爱憎分明;言行一致,以身作则;说话和做事要适度。

  儒家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学派。做为华夏固有价值系统的一种表现的儒家,并非通常意义上的学术或学派。在秦始皇时受到重创,便是所谓的"焚书坑儒"。再至汉代,汉王朝以继承三代中原文化正统为其文化建设的基本路线,而这三代中原文化正是儒家六经,孔子以继承华夏民族文化著称,因而儒学本身便是华夏民族的文化精华。

  事实上,肯定儒家是国学主体,决不是只凭现代新儒家、某些学者的主观情感,而是有着客观依据的。儒家之所以是为国学主体,是由儒学的基本精神、广博范围、历史发展客观地确定的,而不是我们一厢情愿。因此,再兴国学,可以说便是重振儒学。而重振儒学却绝不是某些人所误解的"复古",更不是什么开倒车,而是本着马克思主义对待古代学说"批判地继承"的态度,去理性地解剖它,应用它。

  儒学在现代化过程中完全可以发挥重要作用,现代化不是对传统的否定,而是扬弃、赋予新解。中国现代化还需要儒学,因为任何一个民族,它之所以能够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在于有它自己的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学为主干。孔子的教育理论和方法,至今仍影响着中国。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后的今天,教育面临着西方教育思想的严峻挑战,孔子及其传承下来的儒家文化更是为无数中国教育家们提供了宝贵的参考文献。但是它的一些“糟粕”思想也影响着当今的中国。对其影响,我们也应该正确看待。

  孔子是中国人的骄傲,儒家文化更是孔子留给后世的一笔财富。只有正确使用这笔财富,方才能使我们的民族更加繁荣富强。儒教文化对中国的作用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我们应当怀着一颗公正的心去评价它,乃至更好的利用。

诸子百家之儒家

  儒家思想自产生之日起就颇受瞩目,它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其侧重社会取向的价值观,富有伦理特色的政治观,追求自我完善的道德观,在中国封建时代长期成为官方的统治思想.

  可以讲,儒家思想在世界观方面,它是理性的;在人生目的方面,它是功利的;在处理人际关系的态度方面,它是和谐的我们可以儒家的刚健有为精神,来激励自己发愤图强;鉴借儒家的公忠为国精神,来培育自己的爱国情怀;鉴借儒家的“以义制利”精神,来启示自己正确对待物质利益,鉴借儒家的仁爱精神,来培育自己热爱人民的高尚情操;鉴借儒家的气节观念,来培育自己的自尊、自强的独立人格.

  当然,论说儒家思想的积极一面,并不是说,儒家思想的现代转型已经完成.事实上,儒家思想在现代化进程中也存在着许多局限性.首先封建主义的儒学传统阻止了近代中国的资本主义进程.儒学思想的逐渐政治化、社会化,强化了君主专制正统性意识和国家同构稳定性意识.儒学传统对中国现代政治经济也有许多负面效应.

  随然如此,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儒家思想其正面的价值和积极的影响仍然是主流的可以说,儒家思想是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不可或缺的重要思想资源,是可以适应现代社会建设的

有宋理学之宗祖

  “异端邪说起而乘之,几至大坏”,周敦颐出生的那个年代,儒学已经逐渐式微。时代需要学术领军人物的出现,拨乱反正,为后世封建统治重新建立一套政治理论。周敦颐便是中国文化这一次选择的结果。他凭借青年时期饱读经史,以儒家学说为主干,吸收道家、佛教学说的精华,提出“无极而太极”,建立一套简单而系统的宇宙构成论,并以此为基础引申出道德修养论,进而引申出政事法天的政治思想主张,使治国理民的基本原则与宇宙生成的基本规律融为一体。

  万马齐喑的年代,一个集众家之所长的新派学说理应得到学子士人的认可,但周敦颐并没有那么幸运,生前,他的学说并未擂响那面闲置已久的时代之鼓。“濂溪在时,人见其政事精绝,则以为宦业过人;见其有山林之志,则以为襟怀洒落,有仙风道骨,无有知其学者。”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在探究周子理学源起时曾发出这样的感慨。

  但大儒就是这样,只要有一次机会,他就爆发出改变世界的能量。一次偶然的机会,周敦颐与时任南安通判的程太中相识,交谈中程太中十分认可并推崇他的学术观点,遂将二子——程颐、程颢送至周敦颐门下悉心求教。周敦颐将自己学说倾囊相授,二程日后也成了著名的理学家。回忆起自己的学术起源,程颐说,他年少时就是因为听周敦颐讲道,因而厌倦了科举仕途,立志要学习和探索儒家的圣王之道。

  正是由于二程的继承和发扬,周敦颐的名声才逐渐显扬。人们将他推崇到与孔孟相当的地位,认为“其功盖在孔孟之间矣”。清康熙帝甚至将其称为“有宋理学之宗祖”。

孟子:儒家的主要代表

  孟子(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约生于周烈王四年,约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最后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在孟子生活的时代,百家争鸣,“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站在儒家的立场加以激烈抨击。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他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后来《大学》提出的“修齐治平”就是根据孟子的这种思想发展而来的。

  孟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是天。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残留的人格神的含义,把天想象成为具有道德属性的精神实体。他说:“诚者,天之道也。”孟子把诚这个道德概念规定为天的本质属性,认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观念的本原。孟子的思想体系,包括他的政治思想和伦理思想,都是以天这个范畴为基石的。

春秋时期著名儒家学者

  《中华五千年》这本书记载了一位春秋战国时期有名的儒家学者、思想家、文学家,他就是韩非子。

  ――春秋战国时期,韩国是个小国家――在战国七雄之中,韩国最弱,又邻近秦国,饱受威胁,加上韩王懦弱,政权落入重臣之手,形式十分危急。

  这就是韩非子生活的背景。

  ――韩非子屡次上书韩王,提出救国大计,却患有口吃的毛病。一次,他面见韩王,提出自己的想法,韩王却不耐烦地说:“你说话都结结巴巴,还能有什么妙计?!”

  韩王还真是糊涂,俗话说,人不可貌相,韩非子是来帮你的,你怎么能这么说?!虽然韩非子有点口吃,你也不至于这样吧!

  韩非子不知是听了韩王的话觉得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还是怎么,从此,他发愤著书,将自己的感情舒散到文章内。

  ――从此,他发愤著书,写出了《孤愤》、《五蠹》、《内外储说》、《说林》、《说难》、等书,共十余万字。

  韩非子你好厉害竟然写出了这么多书,让我不得不佩服。

  书传到秦国,秦王非常赞赏韩非子,

  ――秦王说:“我若能会见这位作者,和他交流谈论,便足慰平生了”

  秦王对韩非子的态度,让韩非子的同学

  ,秦国丞相李斯十分嫉妒,于是他背地里说韩非子的坏话。

  这个李斯,还是韩非子的同学,难道你不觉得羞愧吗?!

  后来,韩非子被李斯陷害入狱,李斯怕夜长梦多,拿来毒药让韩非子服毒自尽。韩非子做梦也没想到,自己将这样结束生命。公元223年,韩非子服毒自尽了。

  韩非子的治国方略《韩非子》一书,在文学史上可称得上是议论文的典范。

  而李斯,也因自己的儿子造反,被开刀问斩了。

  让我们为这个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儒家学者叹息吧!

孔子: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先世系宋国贵族。五世祖木金父避难奔鲁,后定避鲁国陬邑。父叔梁纥为鲁国武士,以勇力闻于诸侯。

  孔子3岁丧父,随母亲颜征在移居阙里,并受其教。孔子幼年,“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少时家境贫寒,15岁立志于学。及长,做过管理仓库的“委吏”和管理牛羊的“乘田”。他虚心好学,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30岁时,已博学多才,成为当地较有名气的一位学者,并在阙里收徒授业,开创私人办学之先河。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爱人”。他把“仁”作为行仁的规范和目的,使“仁”和“礼”相互为用。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

  孔子35岁时,因鲁国内乱而奔齐。为了接近齐景公,做了齐国贵族高昭子的家臣。次年,齐景公向孔子询问政事,孔子说:“君要象君,臣要象臣,父要象父,子要象子。”景公极为赞赏,欲起用孔子,因齐相晏婴从中阻挠,于是作罢。欲起用不久返鲁,继续钻研学问,培养弟子。51岁时,任鲁国中都宰(今汶上西地方官)。由于为政有方,“一年,四方皆则之” 52岁时由中都宰提升为鲁国司空、大司寇。公元前500年(鲁定公十年),鲁、齐夹谷之会,孔子提出“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齐景公欲威胁鲁君就范,孔子以礼斥责景公,保全了国格,使齐侯不得不答应定盟和好,并将郓、龟阴三地归还鲁国。孔子54岁时,受季桓子委托,摄行相事。他为了提高国君的权威,提出“堕三都”、抑三桓(鲁三家大夫)的主张,结果遭到三家大夫的反对,未能成功。55岁时,鲁国君臣接受了齐国所赠的文马美女,终日迷恋声色。孔子则大失所望,遂弃官离鲁,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另寻施展才能的机会,此间“干七十余君”,终无所遇。前484年(鲁哀公十一年),鲁国季康子听了孔子弟子冉有的劝说,才派人把他从卫国迎接回来。

  孔子回到鲁国,虽被尊为“国老”,但仍不得重用。他也不再求仕,乃集中精力继续从事教育及文献整理工作。一生培养弟子三千余人,身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者七十二人。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整套教育理论,如因材施教、学思并重、举一反三、启发诱导等教学原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和“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为后人所称道。他先后删《诗》、《书》,订《礼》、《乐》,修《春秋》,对中国古代文献进行了全面整理。老而喜《易》,曾达到“韦编三绝”的程度。

  69岁时,独子孔鲤去世。71岁时,得意门生颜回病卒。孔子悲痛至极,哀叹道:“天丧予!天丧予!”这一年,有人在鲁国西部捕获了一只叫麟的怪兽,不久死去。他认为象征仁慈祥瑞的麒麟出现又死去,是天下大乱的不祥之兆,便停止了《春秋》一书的编撰。72岁时,突然得知子仲由在卫死于国难,哀痛不已。次年(前479年)夏历二月,孔子寝疾7日,赍志而殁。

  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经其弟子和再传弟子整理编成《论语》一书,成为后世儒家学派的经典。

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生平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夏邑,出生于鲁国陬(zōu)邑,东周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3〕,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也是易学的创始人。

  孔子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了《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了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文宣皇帝、文宣王,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一个马一个大

春风桃李花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