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我们花了三年时间学会说话,用一生的时间学会闭嘴。

  ——题记

  也许世界上不存在奇迹,但我们能找到更多的快乐,找回对生活的热爱。我非常渴望被信任的安全感,这是我大部分开心、悲伤、愤怒时刻的起因。情绪素来是人的软肋,如同《象与骑象人》里说,理智无法拉住情绪的大象。这本书里最启发我的其实是章节小测题,让我能够以旁观者的身份觉察到非暴力沟通与普通沟通方式的不同,我试着做了一下,发现真的挺难的,不过进行完之后感觉自己比原来有了更多的安全感,慢慢来。

  这是2018年读的最后一本书。沟通上的困局通常表现为两种极端,一种是情绪炸裂的吵架,另一种则是情绪压制的沉默。无论张扬的还是克制的,最后都被证明是无效的“暴力沟通”。非暴力沟通则指导我们转变谈话和聆听的方式,我们不再条件反射式地反应,而是去明了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愿望,有意识地使用语言。我们既诚实、清晰地表达自己,又尊重与倾听他人。而真正的倾听,是放下自己心中已有的想法和判断,一心一意地去体会他人。

  观察而不作评论,体会感受,了解需要,表达请求。观察了解自己以及他人自动的语言行为情绪表达背后真正的需求是什么,学会倾听,请求,满足需求后表达感激接受感激。我们都是自己的主人,承担起自己生活的责任,不要逃避,没有什么应该、必须、不得不,一切都是自己的选择,想清楚自己的目标,你可以选择别的。

  我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已经不会好好说话了的年代之后,我们总是习惯在别人身上找毛病、挑刺。喜欢给别人贴上这样那样的标签,也喜欢给自己贴上这样或那样的标签,要么抬高自己,要么给自己开脱。看起来我们给自己套上了厚厚的壳,保护自己,也给别人贴了一脸的即时贴。

  拉远了人的距离,让自己学会了逃避,蒙蔽了自己的双眼。我们看不到自己的需要,看不到自己的渴望,更看不到别人行为的原因和需求。《非暴力沟通》恰恰就是以这样的起点告诉我们,静下来,听听自己的心声。当静下来,听到自己的心跳,听到自己的渴望的时候,自然就很容易感受到别人的需求。

  非暴其实很简单,简单到一句话。

  非暴也很难,因为最难的就是看到自己的内心。

  如何真正地倾听,真正地了解对方的感受和需要?如何最恰当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还有很长的一段修炼之路要走。

  ——描述观察而非发表评论。

  ——表达感受而非粗略想法。

  ——理解需要而非强制安慰。

  ——说明请求而非生硬命令。

  生活不是一场辩论赛,目的不是争对错,而是为了活得更好。

  当然,我个人认为非暴力沟通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它主要是从心理方面着重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互相理解并且减少矛盾或由于误解带来的愤怒情绪。但是倘若我们要从更为工具、理性、更符合这个商业社会的角度来看,我们磨练沟通艺术需要走的路还很长。

  道路虽远,却不必因此而止步。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非暴力沟通》读书心得

  书中说:“非暴力沟通最重要的应用也许在于培育对自己的爱。”好好爱自己,这真的很重要!

  记得去年有段时间,我参加了一个线上的时间管理践行社群,每天有五项打卡项目,我要求自己必须每天完成,再加上自己每天要练字一小段,还要百词斩背单词,还有其他一些要学的课程,另外自己也要上班工作,每一天的生活都安排的满满当当,感觉做完这件事永远有下一件事在等着我!连女儿都说:“妈妈,你怎么每天忙的一点娱乐的时间都没有?!”

  说实在话,看着自己好像每天都过的很充实,但其实忙忙碌碌下来,最后不知道自己究竟在忙些什么,我的内心依然很焦虑很迷茫,总觉得这个是我应该要做的,那个也是我必须去做的,结果把自己搞的好累,而且还看不到成果!静下心来,我好好反思:什么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自己这么忙到底追求的是什么?我是不是一直走在通往追求的路上?多问自己几个问题,多听听自己心灵深处的声音,我发现有些事情我真的可以选择不做,做了也没有太大意义,有些也不是我的爱好,会让我觉得很有压力等等。思量再三,我最终决定退出坚持了三个多月的践行社群,平常只保留了两三项自己喜欢的来做。

  说真的,退出后我觉得自己松了一大口气,当我不再把想做的事情当成任务来完成时,我发现自己更容易享受其中,也得益于其中,比如运动,比如阅读,偶尔写写自己的心情日记。

  好好爱自己!不苛求,少自责,用心去了解我们自己的感受和需求,主动根据我们的需要和价值观来选择我们想过的生活,生活终将越来越美好!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一、总结

  本章以“让爱融入生活”为主题,从倾听自己及他人、乐于互助两方面着手,引出了本书的主要内容NVC四要素:观察、感受、需要、请求。

  简单的8个字呈现在眼前,背后却是漫长的刻意练习,这练习期间会有欢欣雀跃、会有颓废沮丧、会有心灵清洗的涤荡、也会有内心波涛汹涌的暗流,让我们开启这扇大门,进入我们新的别样人生体验。

  二、“让爱融入生活”感悟

  本书这一章标题,让爱融入生活。此刻,我想到的是,你愿意让爱融入生活吗

  曾经我有一种认识,工作与生活是不同的。生活是日常柴米油盐、妻儿老小、家长里短、七大姑八大姨、生活作息……面对的有耄耋老人、有稚口小儿,所有与工作无关的场所、事件、人物、情感、时间等;而工作则是一群有共同理想、共同愿景、共同情操、能力互补的青壮年,在约定的时间、地点合作完成一件事。

  持着我的“认识”,我践行着让爱融入家里的每个生活角落,我感受着先生、孩子、父母、手足的爱,也感受着给予他们由衷爱的暖流,我的心在感受到暖流之际都将被爱快要融化了!然而,在工作中,我却感受到了我的僵硬、我的不由自主的强势、我的急躁、我的压抑与容忍限度。我开始困惑、反思,是什么原因?我本不是这样的人啊!

  伴随着个人成长的一次次深入学习,我终于明白:《非暴力沟通》中“让爱融入生活”中的“生活”,囊括了生命体的时时刻刻;而其中的“爱”,即是感受的体会和体察、需要的觉察和感知,体会自己、体察对方;觉察自己、感知对方。在这里,无论是自己还是对方,都是对自己的爱!

  爱自己,是《生命的重建》中的核心,也是《非暴力沟通》中的核心,更是个人成长中的核心!

  当我明白了“生活”、“爱”这两点时,我从内心深处放下了对待工作间合作、同事、领导的旧有的“认识”。我们都在不同系统中承担不同的角色,无论角色怎样切换,我们所有的一切,从感受和需要出发,都是对我们自己的爱!爱自己是让爱融入生活的必要条件。

  三、感悟点

  1、是什么,使我们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以致互相伤害?又是什么,让有些人即使在充满敌意的环境中,也能心存爱意?感受和需要,对自己的感受和需要的体会和觉察;对对方的感受和需要的体察和觉知。爱自己,能够让我们在充满敌意的环境中,依然能心存爱意。

  2、通过倾听——倾听自己及他人,培育彼此的尊重、关注与爱。

  倾听是爱自己的方式,倾听自己、倾听他人。听听自己的内心、他人的内心,带着觉知、感知去体会和觉察,有意识的、刻意地去练习,这是实现爱自己的途径和方法。

  3、当你施与我,我给你我的接纳。当你取之于我,我感激你的赐予。

  乐于互助。施者由衷的给予与受者没有任何心理负担的接受,施者因该行为产生价值更欣赏自己,施者与受者同时受益。

  4、非暴力沟通的精髓在于对其四要素的觉察,而不在于使用什么字眼进行交流。

  觉察,多练习!

  关于《非暴力沟通》读后感最新范文3篇(非暴力沟通读后感800字左右)2

  这是一篇迟到了两天的心得,在这之前,我看了《非暴力沟通》的第十章,这之后我的脑子里一直在回忆,在思考,为什么人会用语言或者行为暴力来解决问题,发泄情绪?在一个人出于情绪的边缘时,什么才会遏制这种暴躁?暴力的情绪发泄方法有多大的危害

  第十章,我记得提到一个人之所以会用暴力解决情绪问题是因为,发生事情之后总是从别人身上寻找原因,不去关心自己的内心需要。我忽然想起来,在家庭环境中,暴力的沟通对个人以及对孩子的影响。

  过去的半年,我们不大不小,置办了一套小房子,买了一辆低端车,而在这段时间我在忙着事业编考试,老公工作并不稳定,还有一个上幼儿园的孩子,处处要钱,经济可想而知。这半年我们的信用卡几乎因为车贷,学费,装修……等等经济原因造成欠款好几万的现状。我们都不是心大的人,五六万早就让我们活得压力山大,不堪重负了,我们俩更是处于崩溃的边缘。后来,因为这些压力老公情绪很大,稍不顺心就会吼,我本来就是一直压抑的状态,根本受不了他的暴脾气,于是我们经常吵架,每次吵架不管孩子在不在身边,他也不考虑这些后果。我生气就是因为他不关注孩子的感受,不理解孩子的需要,不分场合的说摔就摔,说吼就吼。

  有一天我爆发了,在他过年返回公司的时候,我要求离婚,不让他走了,孩子我留给他,他只要不认错,我就把孩子扔给他妈妈或者我直接放家里,你不管我也不管,你觉得你厉害,我也不是一个没用的人,只要他出门一步,我也出门,直到他认识到,自己的暴脾气对我造成的伤害,以及这个家这个孩子失去妈妈之后他几乎一无所有。那一刻,我害了女儿,孩子哭,拉着妈妈不让妈妈走,可是我明明知道,如果我不这么做,她爸爸永远不清醒,要不然是她妈妈这辈子就这么忍受要不然就是以后我们俩动不动吵架影响她更深刻。与其让这些痛无限的绵延不如让他此时就完全暴露。

  这种暴力对孩子的伤害是很深的,那天,我闺女听到一首歌歌词中有一句“爸爸和妈妈我们从来不吵架”她跑到洗手间告诉我,“妈妈,你听到了吗?人家爸爸妈妈从来不吵,你和爸爸也不能吵架……”一个五岁的孩子,脑子里总是装着当时爸爸妈妈吵架的画面,这是有多残忍。

  读了第十章,我内心不是考虑我每次情绪不佳时我的感受,而是我们身边的人,他们的感受,无缘无故却要为你的不开心买单,更重要的是孩子的感受,内心一直恐惧和不安。

  关于《非暴力沟通》读后感最新范文3篇(非暴力沟通读后感800字左右)3

  我们花了三年时间学会说话,用一生的时间学会闭嘴。

  ——题记

  也许世界上不存在奇迹,但我们能找到更多的快乐,找回对生活的热爱。我非常渴望被信任的安全感,这是我大部分开心、悲伤、愤怒时刻的起因。情绪素来是人的软肋,如同《象与骑象人》里说,理智无法拉住情绪的大象。这本书里最启发我的其实是章节小测题,让我能够以旁观者的身份觉察到非暴力沟通与普通沟通方式的不同,我试着做了一下,发现真的挺难的,不过进行完之后感觉自己比原来有了更多的安全感,慢慢来。

  这是20xx年读的最后一本书。沟通上的困局通常表现为两种极端,一种是情绪炸裂的吵架,另一种则是情绪压制的沉默。无论张扬的还是克制的,最后都被证明是无效的“暴力沟通”。非暴力沟通则指导我们转变谈话和聆听的方式,我们不再条件反射式地反应,而是去明了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愿望,有意识地使用语言。我们既诚实、清晰地表达自己,又尊重与倾听他人。而真正的倾听,是放下自己心中已有的想法和判断,一心一意地去体会他人。

  观察而不作评论,体会感受,了解需要,表达请求。观察了解自己以及他人自动的语言行为情绪表达背后真正的需求是什么,学会倾听,请求,满足需求后表达感激接受感激。我们都是自己的主人,承担起自己生活的责任,不要逃避,没有什么应该、必须、不得不,一切都是自己的选择,想清楚自己的目标,你可以选择别的。

  我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已经不会好好说话了的年代之后,我们总是习惯在别人身上找毛病、挑刺。喜欢给别人贴上这样那样的标签,也喜欢给自己贴上这样或那样的标签,要么抬高自己,要么给自己开脱。看起来我们给自己套上了厚厚的壳,保护自己,也给别人贴了一脸的即时贴。

  拉远了人的距离,让自己学会了逃避,蒙蔽了自己的双眼。我们看不到自己的需要,看不到自己的渴望,更看不到别人行为的原因和需求。《非暴力沟通》恰恰就是以这样的起点告诉我们,静下来,听听自己的心声。当静下来,听到自己的心跳,听到自己的渴望的时候,自然就很容易感受到别人的需求。

  非暴其实很简单,简单到一句话。

  非暴也很难,因为最难的就是看到自己的内心。

  如何真正地倾听,真正地了解对方的感受和需要?如何最恰当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还有很长的一段修炼之路要走。

  ——描述观察而非发表评论。

  ——表达感受而非粗略想法。

  ——理解需要而非强制安慰。

  ——说明请求而非生硬命令。

  生活不是一场辩论赛,目的不是争对错,而是为了活得更好。

  当然,我个人认为非暴力沟通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它主要是从心理方面着重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互相理解并且减少矛盾或由于误解带来的愤怒情绪。但是倘若我们要从更为工具、理性、更符合这个商业社会的角度来看,我们磨练沟通艺术需要走的路还很长。

  道路虽远,却不必因此而止步。

《非暴力沟通》第五章读后感

  关键词:感受的根源生命的需要情感的奴隶生活的主人。

  一、总结

  本章介绍了两个主题:

  1、感受的根源——我们共同的需要。

  2、个人成长三部曲:情感的奴隶—>面目可憎—>生活的主人。

  二、总结

  这一章在探究感受的根源——需要。需要是一个生命健康成长的要素。而我们在此翻译为“需要是对自己生命的担当”!

  常常会提到“担当”这两个字,而我们也津津乐道于“XXX很有担当”。当我们身体生病、心里不痛快时,这两个字是否会被想得到的?自己是否会担当呢

  “担当”,是一种独立面对痛苦的能力。当身体有未知大病或绝症倾向、当情绪被负面情绪一波一波侵袭,我们能够在恐惧或绝望、悲伤或愤怒等负面情绪后,淡然独处,能够去关照自己,能够去体味生命、能够去自知当前处境、能够去内观需求,这便是一种担当。因为生命存在的需要包括了情感、价值、自主、和谐与滋养(见上表)。而“担当”便是对自己生命存在需要的负责,是自我负责,是在坦诚表达的基础上的一种自我负责。看起来似乎沉甸甸的,正如禅宗当头棒喝“主人翁何在?”为自己的生命担当!

  说起坦诚表达,我想起了几天前看到的一篇文章,文章作者是一位NVC践行者,他深知要基于满足“需要”去做事、说话,也深知探究到“需要”后,会有N套策略来满足,当某种方法不能满足时,可以切换第三种方法来满足。也正因为这个切换,在践行NVC的过程中,他尝试自我满足。举个例子。他想要休息(这是他的需要),想要家人帮他分担家务(这是策略)。但家人太忙,于是就请小时工满足他要休息的需要。这种方式他觉得很不错,逐渐地他沉醉于这种自我满足自己需要中。

  然而,当他在自我调节、自我满足自己需要的过程中,减少了与家人的情意交流,在家人那里表达自己情意、需要的机会被这种模式的光环遮挡,家人对于“他的需要”的需要,感受不到。他自己宣称他这种自我满足自己需要的模式是“把自己圈在一个看似安全的牢笼中,最终却也将自己困死在笼中”。

  所以说,我们对自己生命的担当,但也需要体会和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要,需要有人与人心的交流、情意的交融、爱意的流动。这种爱意就犹如生命担当能力的力量源泉,它会源源不断地注入到我们的灵魂深处,给与我们担当起自己生命的力量!

  三、感悟

  1、感受的根源在于我们自身,我们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对他人的言行的看法,导致了我们的感受。

  这也即我们心理学上说的,内归因和外归因。我们的感受,是因为我们自己的内心需要得到满足与不满足而产生的。

  2、NVC把需要看作是有助于生命健康成长的要素,而不是某种具体行为。

  这是NVC四要素中又一个需要重点区分的内容,即需要和策略。举例说,“你太吵了,请闭嘴。”这是一个想要追求安静的人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的现象,读后感他“需要安静”,但他说出的是一个策略“请闭嘴”。我们可以想想,满足他安静的需要还有好多别的方法,比如出去吵闹去、看本书、写会字、和他一起做事等等,这些都是方法和策略。

  所以,需要不是某种具体行为,不包含行为和人。

  3、一个人如果无法说出自己的需要,会是多么的痛苦。

  这句话指出了不是不会,而是不愿意、不敢、有顾虑无法说出自己的需要。为什么会无法说出自己的需要?这是与一个人自我价值、归属感、一贯模式想关联的。所以,当意识到自己无法说出自己的需要时,可以尝试着去疗愈自己的从前,疗愈自己的内在小孩。

  4、个人成长经历三个阶段:情感奴隶、面目可憎、生活主人。

  情感奴隶:非情绪奴隶,这里指的是为他人的情感负责,担心他人不愉快而努力尝试让他保持愉快。

  面目可憎:终于在认识到自我存在时,要满足自我需要,拒绝再为他人的情绪负责,而导致自我为中心。

  生活的主人:由衷的帮助别人、无负担地接受别人的帮助、表达自己、关心他人、情意相通。

  5、“爸爸,我不想让任何人失望”

  这是作者的女儿对爸爸说的话。几年前,我看到这句话,我会在脑海中立马反映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可怜的孩子,我该怎么拯救她”。现在我看到这句话,脑海中反映的孩子的感受和需要,而不再去纠结孩子可怜、想去拯救她。

  当我们与她一同感受、一同与她去面对内心的需要时,她也会学会自己去面对、感受和表达,在这种方式下,她会培养一种思维模式,那即是没有对错好坏的评判,而是去关注感受和需要。

读非暴力沟通有感

  非暴力沟通专注于四个方面:观察、表达观察结果、表达自己的感受、告知具体的请求。很多时候我们的话语没有取得想要的效果,十之八九是因为我们表达的方式不对。如果你从说第一句话开始就加上了自己的主观判断和情绪,对方很可能不愿意对你打开心扉甚至产生抵触心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学会区分评论和观察。批评往往暗含期待。对他人的批评实际上表达了我们尚未满足的需要。如果我们通过批评来提出主张,很有可能获得申辩或反击。如果我们直接说出需要,比较可能得到积极的回应。学会直接表达自己的需要,而不是顾左右而言他。

  学会倾听。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断,全神贯注地体会对方。在安慰他人或提议前,先看看那是否是他们需要的。在一个生气的人面前,永远不要用“不过”“但是”“可是”这类的词。如果谈话偏离主题或者让很多人感到无聊,可以打断讲话人,因为讲话的人可能也感到非常无聊。没有人想自己讲的话被当作负担,比起假装在听直接打断更好。

  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失误揭示我们的局限性,并引导我们成长。尽量避免对自己说“应该”,对已经发生的事使用“应该”这个词,只会加重自责。对于已经发生的事如果感到自责,就专注于自己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以及得到怎样的满足,这样我们就可能从自我评价中获益。

  愤怒是由我们的思维方式造成的,它的核心是尚未满足的需要。同一件事,不同的需要导致不同的感受。对他人的指责反映了我们遇到了挫折一他人的行为不符合我们的需要。我们生气的原因不在于别人做了什么,而在于我怎么看待对方及其行为。

  表达愤怒的四个步骤:

  A、停下来,除了呼吸,什么也别做。

  B、想一想是什么想法使我们生气了。

  C、体会自己的需要。

  D、表达感受和尚未满足的需要。

  感觉这本书非常适合老师和新手妈妈读,面对孩子的调皮捣蛋时,如何控制情绪理性沟通,需要慢慢学习。当然,也很适合用来处理人际关系。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20XX年,我度过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超长假期。草莓与我形影不离地相处了三个多月,我俩之间也由最初的相谈甚欢到后期的剑拔弩张。我逐渐意识到,她的说话方式简直是我的复刻版,这也是我俩剑拔弩张的原因,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惊慌。我突然开始反思自己,我与她的交流方式出了大问题!

  著名的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发现了一种沟通方式,依照它来谈话和聆听,能使人们情义相通、和谐相处,这就是“非暴力沟通”。最近在朋友的推荐下,我有幸读了马歇尔·卢森堡博士的《非暴力沟通》这本书,并且尝试理解并运用这种沟通方式。

  非暴力沟通的第一个要素是观察,即观察事实并表述你观察的结果,而并非轻易评论。比如,草莓某天看电视的时间已经超过了我们约定的三十分钟。原来我会生气的说:“你看电视怎么总是故意超时?言而无信!以后还想不想看了?你的作业写完了吗?你的钢琴还练不练了……”结果就是她愤愤地关了电视,进入书房,心不甘情不愿的打开书或者挪开琴凳。她在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地学会了这种翻旧账,转移注意力的沟通方式,并且也用在了我和她爸爸的身上。

  看完书后,我尝试着只表述观察结果“你今天看电视的时长已经到了我们约定的三十分钟”,“今天的英语作业已经完成,语文小卷还没写”听到这些,她并不反感,我们还可以心平气和地继续研究一下接下来要做的事情。

  非暴力沟通的第二要素是表达感受,准确地表达我们的感受而非自己的想法。比如当我们的需要被满足时,可以用“兴奋、喜悦、甜蜜、感动、幸福、满足……”这样的词语,没得到满足时可以用“害怕、担心、焦虑、泄气、紧张、伤感、生气……”这样的词语准确地表达感受,让对方了解从而使沟通更为顺畅。比如,出门时,草莓跑到我前面,帮我打开单元门,等我出去再关上。现在我会跟她说:“谢谢你帮我开门,你的帮助然我感到很温暖!”代替了原来的“你真懂事!”“你真是个好孩子!”这样可以使她明确她的做法给别人带来的感受,而这件事并非是评价她的一个标准。

  非暴力沟通的另一要素是提出你的请求,清楚地告诉对方我们希望他们做什么,而不是告诉对方不想让他们做什么。每天晚上睡觉前,草莓经常洗漱完毕后再去摆弄一遍她的小宠物们。让原本十分钟就可以结束的睡前工作拉长到了半小时。我现在会直接跟她说:“我希望你能在十点前躺在床上,保证你每天的睡眠时间。我希望你能安排一个合理的时间来照料它们。”

  读完《非暴力沟通》后,我逐渐意识到,语言上的指责、嘲讽、否定、说教以及任意打断、拒不回应,随口而出的评价和结论,给我们的情感和精神上带来的创伤,甚至比肉体上的伤害更加令人痛苦。愿我能慢慢改变我的交流方式,若能带动周围的人,将是令我非常快乐的事情。

读书之《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语言是窗户,或者是墙,它们审判我们,或者让我们自由。——鲁思·贝本梅尔诗歌

  本以为《非暴力沟通》是讲说话的技巧,读完才意识到,沟通的本质不是在于如何去说,而是语言背后的思维,如何去想,如何去体会自己和对方的感受。

  这本美国的沟通畅销书居然和中国佛教禅修中内观的理念不谋而合,建议人们停下来,去观察自己的内心,自己的需求,有点像”佛系”沟通宝典。

  书中提出的沟通模型很简单,四个步骤: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

  举一个例子就可以看得明白:

  一个妈妈回到家,看到青春期儿子把臭袜子扔在了桌下,气不打一处来,吼到:“你从来都是乱扔东西!懒死了,房间也不收拾!”

  儿子一听也很生气“你就看我哪都不顺眼!怎么做都不对!”于是,啪的一声关上房间门。结局自然是,俩人都很生气,妈妈无心做饭,儿子气鼓鼓的也做不好作业。

  如果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妈妈会怎么说呢? “儿子,我看到你的袜子在桌子下面(观察),妈妈生气了(感受),我想下班回来看见家里干干净净的(需求),你能不能把袜子放到洗衣筐里(请求)?”

  儿子也许会不太情愿,可能会说“哦”“行”“等一下啊。”但是和第一个场景相比,他更有可能把袜子收起来,也不会和妈妈顶嘴了。

  因为非暴力沟通的方式中,不含批评(乱扔东西),指责和人身攻击(懒死了),没有进攻就不会有反击,一场硝烟就可以避免了。

  非暴力沟通的方式看重观察,而不是评价,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J.Krishna)曾经说,“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的表现"。

  评价往往带有主观的看法,并不一定是事实,“懒惰”“愚笨”“自私”只是我们从自己的角度给对方贴的标签。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故事中,同一件事情,换个人去讲述可能就是完全不同的样子。正如鲁斯 贝本梅尔(Ruth Beber) 的诗《懒惰与愚蠢》中写到:

  我从未见过懒惰的人;

  我见过

  有个人有时在下午睡觉,

  在雨天不出门,

  但他不是个懒惰的人。

  请在说我胡言乱语之前,

  想一想,他是个懒惰的人,还是

  他的行为被我们称为“懒惰”

  我从未见过愚蠢的孩子;

  我见过有个孩子有时做的事

  我不理解

  或不按我的吩咐做事情;

  但他不是愚蠢的孩子。

  请在你说他愚蠢之前,

  想一想,他是个愚蠢的孩子,还是

  他懂的事情与你不一样

  非暴力沟通通过强调倾听——倾听自己及他人,发生冲突后,我们往往认为,自己的愤怒都是对方造成的,而书中提出我们生气其实最终是源于自己未满足的需要。

  一个常见的场景,丈夫回到家,躺在沙发上玩手机,妻子在边做饭边跟丈夫讲话,丈夫没回应,妻子大怒,“我下班要做饭,你就成天躺着玩手机!日子还能不能过了!" 读后感.大吵一架。如果静下来去沟通,就会发现,矛盾的根源是在于,妻子需要分享自己的见闻,需要倾听,丈夫则大脑高速运转了一天,需要放空,需要休息。不是丈夫品质问题,不是双方感情不再,只是需求不同而已。

  作者认为暴力的根源在于“人们忽视彼此的感受与需要,而将冲突归咎于对方——至少大部分暴力的根源都是如此,不论是语言、精神或身体的暴力,还是家庭、部落以及国家”。

  非暴力沟通鼓励人们去向内找问题,去观察自己的需要,不再去分析和指责对方的毛病,命令对方改变,而是去体会对方的需要,直接向对方提出自己的需求,提出的越具体,对方就越有可能办到。

  比如,期待男朋友过圣诞节送惊喜,如果你不表明自己的期望,很可能你想要名牌包包,最后得到的是一顿灌汤小笼包,吃货男朋友吃的很开心,你委屈至极,转身就要分手,男友一脸无辜“这可是北京最好吃的小笼包哇!”。谁的错呢?可能谁都没有问题,只是双方的期待都没有达到。

  良好的沟通并不是开始于口若悬河的演说和表白,而是始于倾听,设身处地的体会自己的和对方的需求。好的沟通是桥梁,连接起双方的需求,并通过妥协达成一致的解决方案。

  非暴力沟通的模型很简单,但做起来确确实实很难,很多话都是无意识或者是习惯性的说出来,之后才发现问题。唯有慢一点,停下来,多观察,多练习,才可能有一点改善。多一些人去研习,就会少一些怒发冲冠的夫妻、陪孩子写作业气炸肺的家长吧。

  愿身边多一些和平, 少一些硝烟。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非暴力沟通》这本书,大家初次看到时会觉得沟通怎么会和“暴力”扯上关系呢?初次接触这本书,是我的闺蜜、大学老师隆重推荐给我的。她告诉我能从本书中找到人与人之间以及家庭成员之间沟通的秘籍。我的孩子正处于青春期,而且高考在即,他此时的心理状态,包括和父母的沟通问题以及我个人在生活和工作中的一些困惑,让我对这本书充满期待。我希望能从自身改变,让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身心愉悦,让生活变得和谐并充满欢乐,所以我迫不及待的阅读起来。

  本书的作者和创始人是马歇尔·卢森堡博士(MarshallRosenberg)。他早年生活在美国密歇根州的底特律市。充满暴力的生活环境促使他去了解是什么让人们互相伤害,以及什么样的交流方式有助于矛盾的和平解决。这个愿望引起他对临床心理学的兴趣。1961年,他从美国威斯康辛大学获得了该专业的博士学位。他的导师是卡尔·罗杰斯。1963年,他创立了非暴力沟通模式。非暴力沟通作为一种交流方式,目前已在世界各地被广泛地运用到各个层面和各种环境中,帮助预防和解决学校、家庭、商业、医院、监狱等环境中的矛盾与冲突。2006年,卢森堡博士获得了地球村基金会颁发的和平之桥奖。

  书中说到的暴力不是我们字面理解的狭义的概念,书中提到非暴力沟通的目的是用来帮助我们在诚实和倾听的基础上与人联系,出于对生命的爱而希望人们思想和行动的改变,从而有助于生命的健康成长。

  本书提到非暴力生活的关键——感激生活的赐予而不贪心。有爱、表达、感受、倾听、感激等关键词代表了作者对非暴力沟通的精髓,通过诚实地表达自己,读后感。而不批评、指责;关切地倾听他人,而不解读为批评和指责的模式,并用“选择做”来取代“不得不”的处事方式,让我们的内心逐渐变得平和,积极的行动,重获生活的热情。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最近我在读《非暴力沟通》这本书,它就像是一把钥匙,开启了有效沟通的大门。读完这本书后,我第一次剥离自己,站在第三者的角度审视自己的亲密关系,包括和先生的关系、和自己的关系以及和孩子的关系。我从中发现了一些问题,也开始尝试解决了一些问题。

  我和先生单独相处的时候经常为一些小事吵架。同一件事情,在我们俩这会产生两个不同的版本,我们俩都会觉得对方不可理瑜。比如说我和孩子都已经睡觉了,先生进房间拿衣服去洗澡,他开柜门和关上柜门的声音有点响。我认为先生这种行为一点都不体谅他人,是不懂尊重人的表现;而先生觉得我为这样的小事情斤斤计较,是无理取闹的行为。于是乎,深夜里我们会这样一件小事情吵得不可开交。

  《非暴力沟通》书中倡导当遇到事情与爱人沟通时,尽量客观性描述事实,把自己的感受和需求传递给对方,要避免对爱人进行道德评判或者与他人比较,这会让你的爱被蒙蔽。例如在上个事例中,我换个方式表述后,结果截然不同:亲,你开橱门的声音,打扰我睡觉了,可以在关门的时候小声一点吗?结果是他轻声地关门,我安心地继续睡觉。在生活中,我把不对伴侣的行为进行道德评判这个准则实施以后,我们俩的吵架次数确实少了很多。

  除了和先生的关系得到缓和,我和自己的关系也亲密了许多。从小到大,我们受到的教育都是要做个听话的好孩子,要听爸妈的话、要听老师的话、要听领导的话,就是没人教过我们该如何听自己的话。没有人教我们,当我们的心感觉沮丧时,我们该怎么办?没有人教我们,当我们的心感觉愤怒时,我们又该怎么办

  《非暴力沟通》书中倡导我们要去感受自己生命的美好,学会顺从自己内心真正的需求,甚至在追逐自我时,允许自己可能犯下的一些低级的错误,允许自己一边骂着自己傻叉却依然接纳这种不完美的自己。我们也可以有各种情绪,可以喜悦、可以伤感、也可以合理地愤怒,但重要的是看清自己的真正需求。接受自己的不完美,爱上自己的特别,把自己当成挚爱一样与自己和平相处。

  学会和自己舒服的相处,不再执着于拧巴自己,顿时觉得生活轻松了很多,于是连带着对孩子的微笑也多了起来。5岁多的孩子慢慢开始有了自己的主见,很多时候她开始反抗家长的权威。之前,我对孩子的这种抗拒采用的是比较权威的方式,导致孩子已经会表达:妈妈,你说的就一定对的吗?为什么我什么都要听你的?现在,我更多的是让她自己去选择,而不是采用不得不去做的方式。比如说,她不想去刷牙,觉得这很麻烦。我告诉她,你可以选择刷牙,这样可能会麻烦点,你也可以选择不刷牙,这样很可能蛀虫会在你的牙齿安家,到时候牙医就要把你用钳子把你的牙拔了。具体怎么选,是你的权利,妈妈不干涉,但是,选定了,你就得为自己的选择负责。《非暴力沟通》书中倡导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她不依附任何人而存在。每个妈妈都无法替孩子做任何的决定,我们能做的只是能带给孩子只是爱和陪伴,而不是以爱之名,给予爱的绑架。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非暴力沟通》读完那一刻,最大的感受集中在三处:其一是爱自己(第九章内容),对自我需要和感受的理解,对自我表现的包容;其二是非沟通的四个关键性步骤(观察、感受、需要、请求)以及第三点对话中对他人情绪的理解。

  整本书的思路,先提出非暴力沟通的关键——爱,这也是后文作者反复强调的观点,然后展示了“非爱”的异化的沟通方式,继而分五章讲述了非暴力沟通的四个步骤:观察(对个体具体的或连续性的行为发表不带道德评价的意见,而不由此行为推测、总结其人的性格和其他方面)、感受(我们不对行为进行评价,而是表达此刻的心情)、需要、请求(减少抽象的语言,具体的描述请求内容);此后各章可以看成是非暴力沟通技巧在生活中的引用了,去倾听别人、理解自己、合理的表达愤怒与感激,热爱生活。

  在阅读中,除了“爱”以外,给我很深映像的另一个词是“具体化”,尤其是在非暴力沟通的四个步骤中,作者一再强调我们具体的表达自己的观察结果、具体的描述自己的感受、表达自己的需要和发出具体的请求。其实我很认同这个观点,只是在表达感受和发出请求这两点上,我觉得这种具体化和我们中国人尤其是南方人言行上的“委婉”似有冲突。我们很多时候有意无意间会把自己的把自己的需要或者感受暗示出来,而不会明示。当然,另一方面而言,这种风俗,也让我们更擅长体会别人的情绪。(至少我个人感觉,内向者普遍如此)

  第九章爱自己给我很大的震撼,可能是因为我自己有一点完美情结的缘故吧,很容易自我生气,自我纠结。第九章作者的疏导,确实让我很受益。不同于以往我所看过的文章,在这里作者强调了“对自身需要的关注”,让我觉得以“满足需要”为导向去处理问题,而不是纠结于自我的愤怒与不满——虽然这是句正确的废话,但当我在与人共事中再体会这句话时,确实感到身心的一阵轻松。(当然这也是因为事情得到了妥善的解决)而后文所提的“愉快的工作”用“选择做”代替“不得不做”好像我还没有体会到二者的区别,因为我这确实是我的工作,虽然我很讨厌。

  其它几章除了具体讨论非交流沟通的细节外,我个人喜欢的还有第二章。异化的沟通方式的提出,让我反复回味了很久,反省了自己,确实在日常生活中我自己总是不经意的采用里面的某些方式跟人沟通,引人不快。而在第五章作者提出的四点关于听到不中听的言论是的内心放映,也很令我欣赏,负面的感受是由于需要未得到满足而并非行为本身。至于其他各章,暂时触动一般,不过对于两个人的对话交流,我觉得可以再着重看看六、七这两章。

  虽然作者反复强调的“爱”有时让我觉得像在看《少有人走的路》,都有点扯淡(毕竟国内没有基督教那种氛围)不过就沟通方式而言,理论讲解的很清楚了。虽然我会怀疑自己是否能够完全地按照那四个步骤去实施,但是那种自我克制、客观具体的讨论事物的态度我想自己是会努力做到的。同时,从需要是否被满足的角度去理解自我以及他人的情绪也是值得一试的。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非暴力沟通》是一本想要安利给全世界的实用性沟通教科书。

  在翻开书之前我从没想到会是这样一种阅读体验,很有趣啊,是很久没有读过的标准科研文章型指导读物,读起来逻辑通畅条理清晰,实操性这方面怎么说呢,是一种要让人一点一点潜移默化从而达到纯熟运用的方法。

  中文是一种含蓄的语言,中国人也是一个含蓄的民族,我们总是更期待别人通过自己的字里行间来感悟到自己想要表达的真实含义,从而更吝啬于真诚通透地表达,这样反而会造成人与人之间的猜忌及隔阂。(看完书发现其实所有人类都有这种依赖性造成的沟通不畅)

  这本书旨在教人更精确理性地表达以及沟通,更或者说,教人更精确理性地认识以及表达自己。观察并了解自己的情绪,以及引起情绪的真实需要,从而推己及人地去了解别人,帮助别人,传递“非暴力,爱自己”的精神,以达到沟通的效果。

  观点和理论非常实用,阅读的过程中也反思了很多自己遇到的情况,不时在想“如果运用非暴力的沟通方法应该怎么表达呢”,练习的这种过程其实也很有趣。至于具体实际操作,其实真的挺难,因为这种沟通方式需要顺畅的沟通环境或者说需要更多的思考空间,而现实生活中,哪怕自己内心真的非常想要去沟通想要去爱人人,但是当遇到铜墙铁壁一般拒绝沟通的对象,或者说一时之间的情绪波动,(就比如真正在路上开车遇到不遵守交通规则的人)还是会很苦恼于难以控制自身情绪,无法熟练运用非暴力技巧啊哈哈。

  但还是会尽量去做去练习吧,如果真的能熟练运用感觉还是非常酷的啊。

非暴力沟通的读后感

  非暴力沟通的中心词是“沟通”,良好的沟通是幸福生活的保障,因为90%的矛盾源于误会,90%的误会是因为欠缺沟通。沟通包括与自己内心的沟通和与他人的沟通。而暴力除了行动暴力,还有言语暴力和冷暴力,都是因为心有不满或愤怒而采取的并不理性的自我保护措施。

  能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也是一种极富挑战性的本事。当我们愤怒的时候其实需要冷静下来寻找自己愤怒的原因,只要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我们都可以学会非暴力沟通的。

  良好的沟通需要认真的倾听,这需要我们放下成见认真的观察和感受,听对方把话说完,鼓励他表达清楚,为了避免引起误会我们还可以多问几个“是不是”“为什么”,在听的过程中去理解他的诉求,感受他的感受,不要急着下结论或者随意打断他,帮助他想办法等,因为很多人交谈的目的就只是倾诉。

  有效的沟通在明白了对方关注的焦点讲话的逻辑之后,还要学会正确的表达自己的诉求,我们很多人习惯于把请求变成命令,虽然口头上说“请”,但对方如果不答应的话他会列出一大堆的理由去说服他,还把责任与良知加在人家身上,让人不得不勉为其难的答应,这其实为以后的矛盾爆发埋下了伏笔,属于软暴力沟通。真正的请求人家是有自由选择权利的,这是对人的尊重。

  我们为什么会这么做呢?或许是因为从小到大,老师家长还有周围的人都是这么做的,大家都习惯于强势压人以达成自己的目的,如果达不成目的就感觉自己受了欺负,这种思维方式已经深入骨髓,最终大家都是受害者。所以我们要发自内心的尊重别人,还得先解放自己爱自己。

  良好的沟通并不仅仅是为了消除纠纷息事宁人,没有原则的一味顺从别人做好好先生到最终会被众人遗弃。我们要在沟通时体会别人的感受,同时也要关注自身,很多时候我们犯了错就会莫名的陷入自责,甚至在心里辱骂自己,贬低自己,对自己失望,情绪低落,烦躁,恨自己不争气,长此以往,你怎么会可爱呢?你自己都不爱自己,别人又怎么会真的接纳你呢?所以我们要爱自己就要早日把自己从这种负面情绪中解放出来。

  解放自己的办法其实也很简单,你就把自己从“应该”中解放出来,不要总用我“应该”去强迫自己做自己不喜欢的事儿,因为内心的抗拒,就算你答应下来也会找各种借口拖拉搪塞,效果很不好对方不会满意,又影响彼此的心情和感情。我们可以把“我应该”改为“我选择”因为……按照这个方法,把近期你不太想做又非做不可的事儿一一列举出来,尽可能去找出这件事情的理由和动力,能说服自己的就去做,如果这样还是不能说服自己那干脆断然拒绝,那我们就积极的去做那些愿意做的事儿,把自己从“不得不”“必须”“应该”中解放出来,专注于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并设法满足自己的需要,比如成就感,自信心,被尊重,被理解,关爱,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等等,想要让自己的生活有乐趣,就不能老是为了逃避惩罚避免羞愧,被迫去做事情。

  那么这就需要你真正的了解自己的需要,这时候就得静下心来,很好的与自己的内心沟通,所以你不止不能轻易发怒,还要好好利用自己的愤怒,你愤怒源头也许就是你的症节所在。外界的诱因是不可改变的,而你不开心的原因是什么呢?也许是不够大度,也许是别人要求太高,也许是你最近心情不好,也许你的确太忙,或者仅仅是因为你表述不清别人误会了,你正好可以借此机会深度思考提升自己,品味自己的内心里怒而未发时的内心中那些细枝末节的东西,理解并解决现实问题。佛家说“怒火烧了功德林”,现在流行的一句话是“愤怒是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所以真正有智慧有能力的人是不会轻易发怒的。

  但是,谁都会犯错,无论谁犯了错都可以被原谅,我们要先接纳曾经的自己,然后陪着他一点点的成长成熟,这样才能让自己和他人下次不犯同样的错误,当我们把情绪稳定下来时,才能心平气和的告诉对方你的感受和决定,如果带着情绪你就不能清楚的表达自己的要求。若有一个朋友他老是失约或者不守时,那么我们就直接告诉他等五分钟之后就离开了,下次要找你的话他到了目的地再联系你,而且言出必行。

  沟通也就是说话的艺术,但并不是良言一句三冬暖那么简单,也不是君子动口不动手就万事大吉,面对一个情绪化甚至愤怒的人,你还能设身处地的走入对方的内心,认真的听他讲话,不作道德评判,不随意进行比较,也不回避责任,不强人所难,听出他背后的愤怒委屈里藏着的真实诉求,那么你就是一个沟通高手。

  “语言是窗户,或者是墙,它们审判我们,或者让我们自由。”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歇尔·卢森堡的大作。暴力无处不在,我曾以为把人打的头破血流才叫暴力,不曾想到最恐怖的竟是精神暴力。它隐蔽又神秘,存在于一个人深深的内心,沉重又灰暗。至此,非暴力沟通就显得极为重要--观察,感受,需要,请求。“非暴力意味着让爱融入生活。让尊重、理解、欣赏、感激、慈悲和友情,而非自私自利、贪婪、憎恨、偏见、怀疑和敌意,来主导生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真的复杂,让人精疲力尽,心烦意乱,疲于应付,措手不及,但是换个角度,变个方式,一切看起来又是那样单纯又简单。“如果今天的世界是无情的,那是我们的生活方式造成它的无情。”所以啊,一点点改变,多一些爱与倾听,多一些尊重与理解,这世上的暴力与冲突就会少一些,恐惧与痛苦就会少一些,这世界就真的会变得更美好些!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鲁滨逊漂流记》读后感

云边有个小卖部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