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上受降城闻笛古诗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品读夜上受降城闻笛

  思乡月,闻远笛

  题目《夜上受降城闻笛》开篇点明地点,时间和事情,开门见山,突出重点。

  前两句烘托了寒冷、凄冷的环境。一个“似”一个,“如”写出了当时黄沙漫天,月隐隐约约的样子。让我感受到了大漠那亘古不变的苍茫与英雄气概。戍边的战士们看到此情此景也许思绪飞到了亲人身边,朋友身边,是的,他们会想家。但他们更是保卫国家的战士,他们身上有着无法言说的责任与使命。

  可是,在这个秋风萧瑟的寒冷季节,一阵芦笛声打破了黑夜里的宁静。夜风送来凄冷,悲伤。幽怨的笛声,悄然唤醒了“征人”的思乡情感。“征人”们的远大情怀和英雄气概化作如绵绵细雨般的乡愁。微小但不可忽略。

  最后一句的“尽”字,我认为用的妙,一个字说明了“征人”们没有一个不思念家乡,不思念亲朋好友。同时也说明了思念的尽头就是思念自己的故乡。再把那种凄冷,悲伤进一步升华。笛声在空旷的沙漠上扩散得更快、更广,愁思也在加深,蔓延。也许留给“征人”的只有不可说的思念。

  一个凄清的夜晚,闻远笛,思乡月。只是无尽的凄冷与思念吧!

夜上受降城闻笛古诗

夜上受降城闻笛改写

  军人们在烽火台上登城远望,却只见得大漠上的沙像雪一样覆盖大地。抬头望去月亮如洁白的冰霜高洁而又淡雅。寒风吹着,轻轻拂过但又冰凉刺骨,给人一种清冷祥和与宁静的夜晚。

  这种宁静持续了许久,李益轻眯上双眼,感受这难得的清净,甚至于沉浸其中。

  美好总是会被打破,李益正痴迷的望着远方,体味着大漠那边亘古的苍茫。恍然间,远处突然传来芦笛声,这笛声并不悠扬美好,而是被夜风吹来的凄凉幽怨声。

  这一思绪刚被打破,就陡然唤醒了军人们的思乡之情。顿时,诗人的崇高和悲壮的心灵都化作了绵绵不绝的乡愁情绪。

  笛声依然在忧唱,正以极快的速度在扩散……笛声在扩散,思乡情绪也在蔓延。

  在笛声与凄凉的夜晚作用下,战士们集体失眠了!有的抱怨有的忧愁,有的眉头紧锁,有的强行闭眼……

  在这苍凉旷远的夜里,军人们一整夜就只有眺望着远方的故乡,以化解思乡之愁了。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出自唐代诗人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赏析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从多角度描绘了吹笛人浓烈的乡思和满心的哀愁之情。

  诗的开头两句,写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是触发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一种置身边地之感、怀念故乡之情,隐隐地袭上了诗人的心头,营造了一种寂寥,凄清的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凄凉幽怨的芦笛声,唤起了征人思乡之情。“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不知”两字写出了征人迷惘的心情,“尽”字又写出了他们无一例外的不尽的乡愁。

  从全诗来看,前两句写的是色,第三句写的是声;末句抒心中所感,写的是情。前三句都是为末句直接抒情作烘托、铺垫。开头由视觉形象引动绵绵乡情,进而由听觉形象把乡思的暗流引向滔滔的感情的洪波。前三句已经蓄势有余,末句一般就用直抒写出。李益却蹊径独辟,让满孕之情在结尾处打个回旋,用拟想中的征人望乡的镜头加以表现,使人感到句绝而意不绝,在戛然而止处仍然漾开一个又一个涟漪。这首诗艺术上的成功,就在于把诗中的景色、声音、感情三者融合为一体,将诗情、画意与音乐美熔于一炉,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意境浑成,简洁空灵,而又具有含蕴不尽的特点。

  这首诗写出了征人眼前之景,心中之情,感人肺腑。刘禹锡《和令孤相公言怀寄河中杨少尹》中提到李益,有“边月空悲芦管秋”句,即指此诗。可见此诗在当时已传诵很广。《唐诗纪事》说这首诗在当时便被度曲入画。仔细体味全诗意境,的确也是谱歌作画的佳品。因而被谱入弦管,天下传唱,成为中唐绝句中出色的名篇之一。

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1、回乐峰:唐代有回乐县,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县西南。回乐峰即当地的山峰。

  2、受降城:唐代有东、中、西三座受降城,都在内蒙古自治区境内。

  3、芦管:笛子。

  回乐峰前的沙地白得象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

  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

  意在抒写边防将士之乡情。前二句写月下边塞的景色;三句写声音,闻见芦管悲声;四句写心中感受,芦笛能动征人回乡之望。全诗把景色、声音,感受融为一体,意境浑成。《唐诗纪事》说这首诗在当时便被度曲入画。仔细体味全诗意境,确也是谱歌作画的佳品。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琵琶行ppt课件

保护眼睛的宣传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