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送元二使安西故事

  渭城一场如酥小雨,湿润了路上的尘埃,旅店旁的棵棵柳树,被雨水冲洗得更加翠色欲滴。 元二就要走了,王维很是舍不得,于是用酒来为他的老友,喝了一杯又一杯,总想把元二拖住,不让他走。可是元二说;“王维,我们是从小到大一起写诗的人,我知道你舍不得我走,我会在阳关想你的。”

  王维说;“朋友,请再喝尽这杯美酒吧,等你西行出了阳关以后,就再也没有一个交情深厚的老友了。”“好的”。他们喝完了这杯酒,王维说;“元二,我写一首诗给你。当作送别礼品吧!"于是,王维挥笔写道;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最后,王维流着依依不舍的泪,送走了元二。

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宿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早晨,渭城下起了迷迷蒙蒙的细雨,雨水湿润了地上的尘土。王维在事先摆好的酒宴上为元二饯行。因为他们是好朋友,但元二受皇上之命出使安西。他们一会儿欣赏旅店旁被雨水冲洗得苍翠欲滴的绿柳,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赞美环境清爽宜人,谁也不愿把那份好不容易隐藏在心底的依依不舍透露出来。

  终于,王维举起盛得满满的酒杯,说:“元兄,今日昔别,就不是还能不能相见了,等你回来,我王维定为你准备好酒好菜,我们倒是喝个痛快!为你一路顺风,请喝干这杯醇香的美酒吧!等你西行出了阳关就没有我这个老朋友了!”元二接过酒杯,一口饮尽,说:“承蒙王兄祝福,你品格优秀,诗篇誉满天下,我元二能认识你,纯属荣幸,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虽然我们快分别了,但藕断丝连,我们的友情就是那藕丝,永垂不朽,一定能在相见!说完上马,鞭子一抽,含泪骑马飞奔远去。王维按捺不住,立即回家挥笔写下脍炙人口的诗歌——《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宿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写作背景及作者简介

  《送元二使安西》原文

  渭城朝雨浥轻尘⑵,客舍青青柳色新⑶。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⑷。

  注释

  ⑴元二:姓元,排行第二,作者的朋友。使:出使。安西:指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库车附近。

  ⑵渭城:秦时咸阳城,汉改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朝雨:早晨下的雨。浥(yì):湿。

  ⑶客舍:旅店。

  ⑷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译文

  清晨刚下阵雨,渭城达到尘土湿润,空气清新,旅舍更加青翠。

  朋友啊,再干一杯送别的酒吧,要知道西出阳关之后,就再也难见老朋友了。

送元二使安西作文

  在渭城郊外,牛毛细雨沙沙的下着。有两个人在一家客栈里在喝酒,桌上摆着几个小菜,杯中装满了香醇的美酒。

  叮,两只酒杯碰在一起,一饮而尽,坐中人分别是王维和元二(元常),两人黯然神伤、相对无言。隔了许久,元二才开口说到:“王兄,此次西行到安西,相距6000里,路途遥远,今后恐无相见之日。”

  “嗨!元兄莫出此言,我们定有再见之日,但只怕到那时我们都已认不出而已。”王维说。

  “哦,对了我给你带了件好东西”元二说。

  “噫,这是……”王维大吃一惊“送不得啊,送不得啊,这不是你最喜欢的金氏横笛吗?”

  “唉……”元二凝视远方“西行之路漫漫,我不知道自己能否安然抵达安西,王兄您也是爱音之人,也不至于让这把名笛断了传承”。

  说完元二背起包袱准备上车,“等一下,让我们干了这最后的一杯酒吧,等你出了阳关之后,就没有一个交情深厚的朋友了!”王维见元二起身要走,举起酒杯,干了最后一杯酒。

《送元二使安西》作文

  渭城的晨雨,湿润了地上的沙土,小燕子在空中唧唧喳喳的叫着,刚刚抽出新芽的柳枝垂入湖水里轻轻飘荡,这么美丽的景色,并没有使王维与元二高兴起来。

  在渭城的一间酒店里,王维与元二这二位要好的朋友将要依依惜别。

  王维说:“你我二人即将分别,这是我又想起了以前的事情。以前我们一起生火做饭,一起砍柴,一起写诗作画,以后可能再也不能了!”

  元二说:“老朋友,不要太伤心难过了,以后有机会就又相见了!”

  王维劝元二再喝一杯酒,出了阳关就很难见到我这位好朋友了,元二、王维他们又坐下喝了一杯酒,又看了看周围美丽的景色:鸟儿们在空中自由飞翔,蝴蝶在花丛中飞了飞去,蜜蜂吸着甜甜的花蜜,柳枝被风一会儿吹到湖水给她洗一洗她的辫子。有时又把辫子吹到地上给她晾一晾头发……

  王维把元二送到十里长亭,元二骑着驴要走了,元二对王维说“送君千里终有一别”。请你回去吧!王维说:“请你到安西、早日寄信回来。”元二骑着驴走了,王维看着元二的身影渐渐消失了……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的虚实美

  中国艺术讲究虚实之美。在中国山水画中,特别注重了“虚实相生”的艺术审美效果。在中国文论中,艺术意境的审美效果是有“实”与“虚”的结合所产生的。就一首诗歌而言,这个“虚”是看不着,也摸不着的,但读者是能够感受到的,它是对“实”的“玩味”与“妙悟”所得。像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或者说,诗是活动的画,画是凝固的诗。其实,我认为,结合起来看,这画是实,这诗是虚,诗画合一。如,《辋川闲居》中的: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汉江临汛》中的:“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这些诗句所描写的景物具体、鲜明而生动,但我们在感受这个景物(实)时,一种意味的悠远绵长的意绪得以显现,产生虚实相生的艺术意境。下面就以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为例,谈谈诗歌中的虚实美。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开始两句写道:“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首先,我们在阅读时,感受到的是诗句所表现出来的清晰自然之美。其中“轻” 、“新”在诗句中表现出轻柔之感;在思维上,注重空间的转换,由“渭城”到“客舍”,由大到小,在纷纷细雨中,“柳色新”。这些都是实写,是我们能够从视角上感受到的。然而,实写处处蕴含着“虚的”情思意蕴。在中国古典诗歌中,雨中送客总是忧思不断,情意绵绵。诗人写“朝雨”,虽是环境描写,但为送友人增添了几分愁思意绪。情从中来。“柳色新”不但表明了雨后自然景物的清新,暗示了季节——初春,而且也表现依依不舍的情怀。因为,朋友远去,到那“春风不度玉门关”去。这里,诗人不但为朋友远去的生活而担忧,蕴含着淡淡忧思,而且顺理成章进入下文,从整体上由实到虚。有助于下文的情感表现。

  后两句写道:“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友人的离开是不能避免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朋友的情感也是真挚。在无奈之下,诗人也只好“劝君更尽一杯酒”。此时此刻,诗人只好劝朋友再饮一杯酒,以表达对朋友真挚的感情,表达对朋友远去的一种想念与祝福。然而,诗人的眼光不是停留在眼前的送别,想到的是朋友远去后而再无朋友了,“西出阳关无故人。”可以说,这是诗歌情感的凝聚,是诗人对朋友到边塞后的无限关切和深切感慨。“无故人”,对朋友来说,到了边塞,就没有我这样的好朋友;对我来说,你走了,我这里也没有你这样的好朋友。在此,暗示着朋友远去,我们都将会孤独与孤单。其实,我们都是天涯游子,都感受着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在诗中,诗人没有描绘边塞,没有展示出边塞的恶劣环境和凄风苦雨般的生活,一句“西出阳关无故人”,“阳关”让读者一下子想到唐代王之焕的《凉州词》:“黄沙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诗中那悲壮苍凉的情绪却引发读者的思绪,让读者读之而倍感其苦,咏之而更感其心,那种离乡背井、孤独苦闷、存亡未卜的感伤之情也油然而生。这种情感的产生直到与诗歌中的情感产生共鸣,完全取决于诗人的虚实手法的运用,取决于虚实结合所产生的审美艺术境界。

  总之,虚与实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始终是辩证统一的,不论是“化实为虚、以虚代实”,还是“虚实相间、虚中见实”,它们是都构成一种诗化的、无尽的想象空间,表现出一种深邃空灵的审美境界。

送元二使

  一天,皇上让一个大臣把元二带来要他办事,临走前,元二对大臣说:先让我在这呆一天,明天再走,大臣说:可是。。。。。。好吧。

  然后,元二就去找王维了,对他说:唉!王维说:怎么了啊?元二说:明天我就要去朝廷当官了,王维说:这不挺好吗,叹气干什么?元二说:我不想离开你呀。

  王维说:没事,我会想你的,元二说:真的吗?王维说:真的!元二说:恩,王维说:今天中午我请你吃饭,元二不好意思的说:地址在哪?王维说:地址在。。。。。。。。。。元二说:恩,我知道啦,元二的心情一下子好了很多。

  中午到了,王维去找元二,对他说:吃饭去喽!!元二说:恩,到了那个酒店,一看,元二大吃一惊!!为什么呢,哦,原来是那里景色优美,刚下过的小雨,让小柳树开出了嫩芽,让家家户户的屋顶干干净净,还让池塘晶莹极了,特别的美丽。

  元二对王维说:这里真美呀!王维说:呵呵,那是,我好不容易找到的,元二说:那我们进去吧,王维说:恩,走吧,之后他们进了酒店,王维说:我会想你的,元二,元二也说:恩,我也会想你的,王维说:尽快后来哦!元二说:好,王维说:早上我会送你的,元二说:恩。

  之后,晚上到啦(某文慧插嘴)他们两个,睡了一场好觉,早上到了,元二要走了,王维去送他,之后,王维把元二送到了城门口,元二走了,王维就回家了。

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

送元二使安西

  清晨,一场绵绵细雨过后,渭城的街上几乎没有一丝尘土,空气清凉湿润。客栈旁的柳树经过细雨的沐浴,显得更加青翠欲滴。

  王维独自走在渭城的街上,丝丝凉风轻轻地吹拂着他的衣衫。抬头仰望那如水般明净碧蓝的天空,王维的心里掠过一丝隐隐的忧伤。“唉,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相交多年的好友元二就要出使西安了,此去相隔千山万水,不知何日才能再相聚。”想到这里,王维不禁眉头紧皱。

  远远地,王维看见元二站在客栈门口,凝神地望着客栈旁随风飘舞的柳枝,似乎在回忆往事,又似乎满腹的心事。王维加快脚步来到元二的身旁,紧紧地握住元二的手,动情地说:“老朋友,我真舍不得你走……”元二轻轻地叹了口气说:“我也舍不得你。可是,皇命不可违啊!”

  王维和元二走进客栈,点了几样小菜,温了一壶酒。王维举起酒杯,恭恭敬敬地说:“老朋友,为我们的友谊干杯!”“干杯!”两人举起酒杯一饮而尽。他们一边喝酒一边回忆着往事——春天踏青赏花,夏天冒雨垂钓,秋天夜半吟诗,冬天踏雪寻梅……他们一杯接一杯,不知喝了多少杯酒。

  马夫在客栈外叫道:“大人,该启程了!”元二起身准备离去,王维举起酒杯对元二说:“请再喝这最后一杯酒吧,等你西行出了阳关,就再也没有向我们这样交情深厚的老朋友了。”元二接过酒杯一饮而尽。他辞别了王维,乘着马车向西安去了。

  王维站在客栈门口,依依不舍地看着元二渐渐远去的背影,心里充满了依依不舍之情,不由自主地吟出一首送别友人的千古绝唱——《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鉴赏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赏析】:

  这是一首送朋友去西北边疆的诗。安西,是唐中央政府为统辖西域地区而设的安西都护府的简称,治所在龟兹城(今新疆库车)。这位姓元的友人是奉朝廷的使命前往安西的。唐代从长安往西去的,多在渭城送别。渭城即秦都咸阳故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清晨,渭城客舍,自东向西一直延伸、不见尽头的驿道,客舍周围、驿道两旁的柳树。这一切,都仿佛是极平常的眼前景,读来却风光如画,抒情气氛浓郁。“朝雨”在这里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早晨的雨下得时间不长,刚刚润湿尘土就停了。从长安西去的大道上,平日车马交驰,尘土飞扬,而现在,朝雨乍停,天气晴朗,道路显得洁净、清爽。“浥轻尘”的“浥”字是湿润的意思,在这里用得很有分寸,显出这雨澄尘而不湿路,恰到好处,仿佛天从人愿,特意为远行的人安排一条轻尘不扬的道路。客舍,本是羁旅者的伴侣;杨柳,更是离别的象征。选取这两件事物,自然有意关合送别。它们通常总是和羁愁别恨联结在一起而呈现出黯然销魂的情调。而今天,却因一场朝雨的洒洗而别具明朗清新的风貌──“客舍青青柳色新”。平日路尘飞扬,路旁柳色不免笼罩着灰蒙蒙的尘雾,一场朝雨,才重新洗出它那青翠的本色,所以说“新”,又因柳色之新,映照出客舍青青来。总之,从清朗的天宇,到洁净的道路,从青青的客舍,到翠绿的杨柳,构成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为这场送别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环境。这是一场深情的离别,但却不是黯然销魂的离别。相反地,倒是透露出一种轻快而富于希望的情调。“轻尘”、“青青”、“新”等词语,声韵轻柔明快,加强了读者的这种感受。

  绝句在篇幅上受到严格限制。这首诗,对如何设宴饯别,宴席上如何频频举杯、殷勤话别,以及启程时如何依依不舍,登程后如何瞩目遥望,等等,一概舍去,只剪取饯行宴席即将结束时主人的劝酒辞:再干了这一杯吧,出了阳关,可就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诗人象高明的摄影师,摄下了最富表现力的镜头。宴席已经进行了很长一段时间,酿满别情的酒已经喝过多巡,殷勤告别的话已经重复过多次,朋友上路的时刻终于不能不到来,主客双方的惜别之情在这一瞬间都到达了顶点。主人的这句似乎脱口而出的劝酒辞就是此刻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表现。

  三四两句是一个整体。要深切理解这临行劝酒中蕴含的深情,就不能不涉及“西出阳关”。处于河西走廊尽西头的阳关,和它北面的玉门关相对,从汉代以来,一直是内地出向西域的通道。唐代国势强盛,内地与西域往来频繁,从军或出使阳关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壮举。但当时阳关以西还是穷荒绝域,风物与内地大不相同。朋友“西出阳关”,虽是壮举,却又不免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因此,这临行之际“劝君更尽一杯酒”,就象是浸透了诗人全部丰富深挚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对于送行者来说,劝对方“更尽一杯酒”,不只是让朋友多带走自己的一分情谊,而且有意无意地延宕分手的时间,好让对方再多留一刻。“西出阳关无故人”之感,又何尝只属于行者呢?临别依依,要说的话很多,但千头万绪,一时竟不知从何说起。这种场合,往往会出现无言相对的沉默,“劝君更尽一杯酒”,就是不自觉地打破这种沉默的方式,也是表达此刻丰富复杂感情的方式。诗人没有说出的比已经说出的要丰富得多。总之,三四两句所剪取的虽然只是一刹那的情景,却是蕴含极其丰富的一刹那。

  这首诗所描写的是一种最有普遍性的离别。它没有特殊的背景,而自有深挚的惜别之情,这就使它适合于绝大多数离筵别席演唱,后来编入乐府,成为最流行、传唱最久的歌曲。

  王维写该诗所处的时代背景

  王维当时所处的年代,各种民族冲突加剧,唐王朝不断受到了来自西面吐蕃和北方突厥的侵扰。

  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大逸战胜土蕃,唐玄宗曾命王维以鉴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沿途他写下了《使至塞上》、《出塞作》等边塞名篇。《阳关曲》是王维晚年之作,其创作年代一般被认为是在“安史之乱”之后,据《资治通鉴》至德元年(756)七月载:“征河西、安西兵赴行”;至德二年二月载:“上至凤翔旬日,陇右、河西、安西、西域之兵皆会”。

  故当知“安史之乱”暴发后,边兵大量内调,此诗约作于送友人即将奔赴安西之时,与此同期的诗作尚有《送张判关赴河西》、《送刘司直赴安西》等。因此,当我们分析这首诗时,就必须考虑到战争因素对诗人在心里产生的重要影响。

  诗人王维在送走友人后不满六年(于761年)便与世长辞了!我们已无法知道他们在分手后是否还能够奇迹般重新相逢,但“清风明月苦相思,荡子从戎十载余” 王维的这两句诗多少能反映出友人那漫长的戎马生涯与思者的无奈,不难想像,跟《十五从军行》里的主人公一样,这种重逢的可能性几乎没有!

  汉乐府《十五从军行》

  十五从军行,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烹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

  这首诗描写了一个老兵回乡后所面临的人亡家破的悲惨情景,反映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十五岁就应征去参军,八十岁才退伍回故村。路上他碰到一个乡邻,问“我家里还有什么人?”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远远看过去是你家,松树柏树中一片墓坟,家里的亲人早已近已经不在人世了。

  我们特别要注意最后一句“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主人公为什么要向东望,而且还会“泪落沾我衣”呢?原来,他是从西部的匈奴战场回来,一路走来,到处是一一片狼藉荒凉景象,回到家中,向东面——他尚没有踏足的地方望去,便不忍心前去了——因为那里不知还有多少凄惨的场景在等着他,只能黯然掉泪……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全文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注释:

  ①元二:作者的友人元常,在兄弟中排行老二.古人常以兄弟排行称呼,类似现在的“元老二”.

  ②使:出使.

  ③安西: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

  ④渭城:秦置咸阳县,汉代改称渭城县(《汉书·地理志》),唐时属京兆府咸阳县辖区,在今陕西咸阳市东北,渭水北岸.

  ⑤浥:湿润.

  ⑥客舍:旅店.

  ⑦更:再.

  ⑧阳关:汉朝设置的边关名,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古代跟玉门关同是出塞必经的关口.《元和郡县志》云,因在玉门之南,故称阳关.

  ⑨故人:老朋友.

  ⑩尽:喝尽.

  ⑩君:元二.

  作品译文:

  清晨的细雨打湿了渭城地面的浮尘;

  青砖绿瓦的旅店和周围的柳树都显得格外清新明朗。

  请你再饮一杯离别的酒吧;

  因为你西出阳关之后,在那里就见不到老朋友了。

  赏析:

  这是王维送朋友去西北边疆时作的诗.安西,是唐中央政府为统辖西域地区而设的安西都护府的简称,治所在龟兹城(今新疆库车).这位姓元的友人是奉朝廷的使命前往安西的唐代从长安往西去的,多在渭城送别.渭城即秦都咸阳故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清晨,渭城客舍,自东向西一直延伸、不见尽头的驿道,客舍周围、驿道两旁的柳树.这一切,都仿佛是极平常的眼前景,读来却风光如画,抒情气氛浓郁.“朝雨”在这里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早晨的雨下得不长,刚刚润湿尘土就停了.从长安西去的大道上,平日车马交驰,尘土飞扬,而现在,朝雨乍停,天气清朗,道路显得洁净、清爽.“浥轻尘”的“浥”字是湿润的意思,在这里用得很有分寸,显出这雨澄尘而不湿路,恰到好处,仿佛天从人愿,特意为远行的人安排一条轻尘不扬的道路.客舍,本是羁旅者的伴侣;杨柳,更是离别的象征.选取这两件事物,自然有意关合送别.它们通常总是和羁愁别恨联结在一起而呈现出黯然销魂的情调.而今天,却因一场朝雨的洒洗而别具明朗清新的风貌——“客舍青青柳色新”.平日路尘飞扬,路旁柳色不免笼罩着灰蒙蒙的尘雾,一场朝雨,才重新洗出它那青翠的本色,所以说“新”,又因柳色之新,映照出客舍青青来.总之,从清朗的天宇,到洁净的道路,从青青的客舍, 到翠绿的杨柳,构成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为这场送别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环境.这是一场深情的离别,但却不是黯然销魂的离别.相反地,倒是透露出一种轻快而富于希望的情调.“轻尘”、“青青”、“新”等词语,声韵轻柔明快,加强了读者的这种感受.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春夜喜雨唐杜甫

上大学的目的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