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月怀古张九龄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张九龄《望月怀远》解读

  引导语: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是作者在离乡时,望月而思念远方亲人而写的。今天我们一起来解读一下这首诗。

  秋天的晚上有点凉,这时候人们就希望温暖一点。如果能够跟亲爱的人相依相偎,静静地看着天上团圆的月亮,那应该是天底下最温暖、最幸福的事了。

  所以中秋赏月的时候,是天各一方的情人们互相思念的时候。

  之所以思念,是因为有时空的阻隔。因此,月下的思念,就让人想要超越这时空的阻隔。在诗人笔下,苍茫辽阔的空间、永恒无限的时间就成了咏月、赏月诗的必有主题。

  在这些诗歌中,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是人们必然要提及的。诗是这样写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此诗有千般好处,历来读者和评论家有无数的解读和赏析,我无法一一道来。只解读几处文字,再谈谈我对此诗的个人感受吧。

  先简单八卦一下作者,以增强本文的可读性。张九龄,据说是汉代张良的后代。但是他妈怀他的时候,住在一个非常边远、非常小的地方,韶关下面的一个叫做“始兴”的县里面。预产期过了好久,还没有动静,急坏了他爹。有一天遇到一个算命先生,算命先生惊呼:啊呀不得了,尊夫人肚子里怀的是一个大人物呀!始兴这个地方太小,孩子不肯出来!您得搬到大地方才行!张九龄的爹也是急的没辙了,管他大人物小人物,反正俗话说是“树挪死,人挪活”嘛,于是带着夫人搬到了一个大城市——韶关。到那里还真把孩子生出来了,而且后来还真成了大人物,官至中书令,相当于现代的国务院总理。

  张九龄不仅官职高,诗文水平也很高。唐代的大诗人中,来自岭南的,张九龄是当之无愧的第一人,甚至是唯一一个。《唐诗三百首》一开篇就是张九龄的两首《感遇》,但是他最为人称道的作品还是《望月怀远》。

  再来解读几处文字。

  张九龄曾经犯了一个政治错误,被降职到荆州当了一个小官,这首诗就是在荆州所写。荆州无海,只有湖,比如长湖、洪湖等。“海上生明月”如果写的是实景,那这个“海”其实就是一个湖。但是因为下句说到“天涯”,这个“海”完全可以理解成大海。作者见到眼前月,推想它是刚从海面上诞生出来,天下人同时得见。所以,那些从来没见过大海的朋友们,你们赏月时可以大声地朗诵这首诗,不要怕别人抬杠。

  “起相思”并非“产生思念”,而是“从床上起来,然后思念某人”。为什么要从床上起来呢?因为睡不着。为什么睡不着?因为一直心绪不平,怨念横生。夜幕降临,本来躺在床上打算睡觉的,可是见到明亮的月光射进屋来,想到别人家都像月亮一样团圆了,自己与远在异地的某人虽然都能见到这个月亮,却不能相见,这就有了怨念。怨念整夜不能平复,没法入睡了,干脆起来不睡了。起来之后呢,怨念就转成了思念。

  “竟夕”是整夜的意思。无论把“起”解释成“产生”还是“起床”,它都是一个瞬间动词,这个动作是不能持续的,不可能一“起”就是一整夜。所以,这个“竟夕”,是承接上句,说的是“怨”的延续时间。这两句大概应该这么解释:在这月色撩人的漫长夜晚,有情人心怀怨念,整夜不能入眠,于是从床上坐起,(点燃了蜡烛)深深地思念对方。

  “还寝”的意思是从室外回到屋里,重新上床睡觉。

  “佳期”,在我看来,解释成“好日子”不如解释成“美好的约定”。后世秦观写的“柔情似水,佳期如梦”的“佳期”倒是可以解释成“好日子”。“期”既有“日期”的意思,也有“约定时间”的意思,后者如:“与老人期,后,何也?”(《史记•留侯世家》)其实,李商隐《夜雨寄北》中“君问归期未有期”的第二个“期”也可以解释成“约定”。

  张九龄此时在荆州,家人想必在长安。按唐朝习惯,任期三年之内,不能带家眷赴任。所以张九龄与家人的离别不会超过三年,他很可能在离家之时就告诉家人:等着我啊,三年之后我就回家跟你团聚了,那时我会好好照顾你。

  梦是不能定制的,“还寝梦佳期”只是一个心愿:我重新上床睡觉,希望能在睡梦中实现那个美好的约定。

  我个人对本诗所表现的时间、空间特别有感触。我觉得这首诗里面,时间和空间有纵深,有层次,有变换,它让我想到电影《盗梦空间》和《星际穿越》。

  空间上:以一个较大的尺度开篇,“海上”,“明月”。但作者还嫌不够大,马上给出了最大的尺度——天涯。这比“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的尺度还要大。但是《望月怀远》不是一味地追求广袤弘大。它还有更细小的尺度。“竟夕起相思”,范围只有一张床大小。“灭烛怜光满”,这又延伸到整个房间。“披衣觉露滋”,从室内走到室外,借助月光,能够大致看清四下的景致。“不堪盈手赠”,注意力集中到手掌之中。然后又“还寝”,回到室内,回到床上。这些都是实际的空间。“梦佳期”,这就进入虚拟的空间了。由实入虚,回味无穷。

  时间上:有瞬间的“此时”,有漫长的“遥夜”和“竟夕”。可是,海上生明月这个瞬间可以成永恒的画卷,而因为有“佳期”在心,思念的长夜必将成为一个短暂的篇章。本诗涉及的时间维度上,既有现在,也有过去和将来。

望月怀古张九龄

品读张九龄《望月怀远》

  张九龄,名博物,字子寿,唐朝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世称“张曲江”或“文献公”,开元年间名相,著名诗人。其执政时,曾提拔王维、卢象;任荆州长史时,召孟浩然入其幕中;奖掖过王昌龄、钱起、簒毋潜等后来诗坛的重要诗人,为唐诗走向繁荣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其诗歌,尤其是五言古诗,被公认为唐诗史上承前启后的佳作。

  《望月怀远》是张九龄五言古诗的代表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诗人以景开篇,似是随口而出,却大气磅礴,气势恢宏,视觉上给人以浑然天成的绝美体验。一轮皎洁的明月,从浩瀚无际的海面冉冉升起,纵是相隔天涯海角的人儿,也一同沐浴在这静谧柔美的月华里了。一个“生”字,意境全出,较之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海上明月共潮生”,更显恢宏,且全句韵律和谐,读之朗朗上口。一个“共”字,写尽了有情人之间的心有灵犀,不是单方面的一往情深,而是“我”想“你”的时候,恰恰“你”也在想着“我”。“明月在天共此时,天涯须臾成咫尺”,的确是,这明月,缩短了有情人的距离;这明月,聚焦了彼此思慕的目光;这明月,汇聚了相思人儿那焦灼的情思。这里,情景交融,写景与抒情被诗人以精湛的笔法巧妙并举:前一句点题“望月”,后一句承接“怀远”,一实一虚,大气磅薄而情韵悠长。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诗人展开了丰富的想象,似乎看见了自己身处远方的情人。这里的情人,可以是牵肠挂肚的亲人,可以是肝胆相照的友人,也可以是心心相印的爱人。我们姑且认为是心心相印的爱人吧。晋张华《情诗》里有一句 “居欢惜夜促,在戚怨宵长”;夜,本身无所谓长短,有人忿其漫漫,有人怨其匆匆,不过是当事人心绪各异罢了。在这圆月之夜,诗中人既没有穿针引线做女工,也没有花烛高照夜读书,而是心有灵犀同怀远。怀远便相思,思之又思,辗转反侧,忍不住幽怨起这漫漫长夜。“竟夕起相思”是对“情人怨遥夜”的补充解释。竟夕,即通宵达旦。明月亦圆满,佳人亦难寐,差不多相思了一整夜,怨不得情人要发出万般无奈的嗟怨了。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明月朗照,有了“共”之的月华,还要这烛光干什么呢,于是诗中人檀口轻启,息了它;此时却发现那如水的月华,不知什么时候已经满溢了屋舍,愈发惹人怜爱了。这里,诗人化用了谢灵运《怨晓月赋》中“灭华烛兮弄晓月”一语。明.周敬、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赞其:“通篇全以骨力胜,即‘灭烛’‘光满’四字,正尽月之神。用一‘怜’字,便含下结意,可思不可言。”长夜漫漫,无心睡眠,诗中人索性披衣而起,行至窗前,沐浴在入窗的月华里,凝神静思;不知不觉中露水浸湿了衣裳,猛然间肌肤沁凉,方才觉醒过来。笔者读来,动词“怜”和“觉”,实在精妙!“怜”,感应到对方也在这月华里,是双方“共”之所在,实在疼爱;“觉”,虽然双方遥不可及,但走到窗前,似乎就能距离对方更近一点,痴痴思慕,即使露重衣裳,也是因了他,心里就满足了一些,“觉”,道出了诗中人凝神望月而相思难抑的痴子之情。其思之切,其情之痴,令人唏嘘不已!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诗中人伸出纤纤素手,想要掬一捧月华,遥赠远在天涯的他。多么天真烂漫,多么随心随性,只可惜,月华虽美,焉能采撷?这里诗人又化用了陆机《拟明月何皎皎》里“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一语。同样的遗憾,再次重演;“情到深处人自痴”,明知不能,偏偏就去尝试了。相聚不能,相赠不成,罢了,罢了,倒不如接着睡去,或许在梦里还能与他欢会一场呢。诗作至此,戛然而止。诗中人的一举一动令人遐想无限,其细微的动作,将难以名状的相思心理刻画得细腻婉转,情趣盎然。熄灭了烛光,却息不灭这如月华般的情思!现实不能尽如人意,那么期待梦中前来相会,这是何等执着的忆念啊!既已失望,寄以希望,诗人无中生有,以梦结笔,境界翻新。诗言有尽而情思无穷,就给读者留下了深刻而持久的感动。

  张九龄这首《望月怀远》,构思奇妙,意境幽邃;起笔大气磅薄,描写细腻传神;炼字老辣,化用妥帖。几个微妙的动作就将人物刻画的淋漓尽致,反而对诗中人的容貌服饰等皆无描绘,这是诗人不写之写,朦胧中的清晰,清晰中的朦胧,美感十足。诗中“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更是千年传唱,至今不歇。

张九龄《望月怀远》诗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张九龄是我比较喜欢的诗人之一,我总觉得他所站的高度是世人难以望其项背的。这不仅仅是他岭南第一相的名衔,还在于他的诗中所流露的华贵高雅的气质。张说评论他的诗说“如轻缣素练,实济时用”,也就是说他的诗清和淡雅,却颇有济世之用。更有人说张九龄的诗开创了王、孟、储、韦一派,由此可见他的价值。

  文人大多是希望建功立业的,尽管太多的时候是事与愿违,但学以致用应该说是所有人的梦想。张九龄是开元盛世的元勋之一,在玄宗朝颇有威望,要不然孟浩然先生也不会把自己的自荐信写成《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张九龄敢于直言,曾早早预料到安禄山的反叛,主张早除祸患,只可惜那个叫李隆基的主子被开元盛世的表象搞混了头脑。不过由此可见张九龄并不是个只会写诗的文人。

  有时正值也未必是件好事,最终张九龄为李林甫所忌,受到排挤,罢政事,贬为荆州长史。一个人处于忧患之中奋发图强不是什么难事,难做到的是居安思危。李隆基也好,玄宗朝的其他显贵也好,实在应该学学魏征给他们的老祖太宗的谏书。我个人认为,这首《望月怀远》也是作于此时吧,因为它的意境与作者贬官时的心境太相符了。假如单单从爱情、友情、亲情方面去品读这首诗,也许就略显得狭隘了,我觉得张九龄在诗中传达的信息体现了他的理想抱负不得实现的落寞与凄凉,其一,张九龄有这个思想觉悟。其二,张九龄的诗文大多数是托物言志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首句就以气势磅礴的大手笔入题,通过对时间、空间的描写,把那种淡淡的哀愁描写出来,不仅让人浮想起一望无际的大海波涛汹涌,水波拍打着岸边的礁石,卷起层层白色的浪花,这一切又恰恰在柔和的月光之下。所见,黑夜漫漫,明月皎皎;所听,水声依依,波涛阵阵;所闻,海水清新;所觉,月光脉脉,海风湿润。好一派广阔的天地,好一个巨大的空间。独处于如此广阔的空间,谁不会产生孤独寂寞之感?这黑夜的力量委实太巨大了,它笼罩了一切,任何尘世间的一切实在太渺小了。它笼罩天地,笼罩着作者一颗曾经豪情万丈,曾经伟大,曾经不甘平凡的心。海水与明月,一动一静两相对比,不断转换。也许玄宗后期的时局也恰恰如黑夜一样沉沉的笼罩着大地,那水中的一轮随波逐流的明月的残影也如同作者漂泊孤独的心。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似。头顶的明月如同作者的理想,望之若见,追之却总不可得。理想与现实之间也许总有一种横亘着天地的距离,总有一段遥不可及的差距,恰恰如同天上的月与水中的月的差别。理想虽然高远,而自己却在尘世之中随波不定,一种在广阔的空间中的渺小感油然而生,那是在为开元盛世立下汗马功劳后被贬官的不甘,是呐喊、亢奋之后的一种凄凉,是独自的徘徊,是灵魂的独舞。这是常人体会不到的。

  也许遥远的远方实在太遥不可及了,伟大的理想也不过是一种如梦如幻的想法。诗人把同样孤独的烛光吹灭,把自己置身于月夜之中,叫自己独自陷入黑夜之中,我觉得此时的想法也许是最敏锐、最纯洁、最高尚的。月光照进房间。洒满整个天地,银白色的月光之下,竟然觉得有些寒意,那不仅仅是身体的寒意,更是心灵深处的一种孤独与无奈所带来的寒意。灭烛怜光满中的怜字用得好,诗人的灵魂毕竟是纯洁的,因此对这纯洁的月光也有了怜惜之意。是啊,月光照着风流得意的达官显贵,也照着穷苦困顿的平民百姓,它何曾有偏见呢?此一句又与开头相呼应,没有海上升明月,何来灭烛怜光满?没有灭烛怜光满,天涯共此时也就未显得奇妙了。觉露滋而披衣,又与竟夕遥相呼应,真是一唱三叹,余音绕梁。

  “不堪盈手赠”出自陆机《拟明月何皎皎》诗中的“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诗人引用了原诗,却又高于原句。一个不堪带进了许多感情的色彩,增加了揽之不盈手的思想境地,在原诗物化于人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物化于心的感情,体现了不盈手的失落与苦闷。假如现实太坏,那你该如何选择?是随波逐流还是众人皆醉而我独醒?诗人给我们提出了一个类似于生存还是毁灭的问题,作者选择了什么?假如理想不可得,那倒不如到梦中与理想作一次欢娱的约会,倒不如去梦中一朝看尽长安花。这就是高明的张九龄。

  可以说,张九龄的思想虽然被贬但还是很平静的,开元盛世那样的大风大浪都经历过,眼前的这点挫折也自然就是曾经沧海了。这也就是我喜欢张九龄的地方。孤独不失孤傲,平凡而绝不平庸,作者在诗文中透露一种老辣的气质。张九龄的诗文不求艳丽,而恰恰是这种文体越发显示出他经历的广泛,那是一种超越生活的平静,读他的诗,犹如听老者、智者的教导,犹如品一杯茶,可以使你心平气和。当然这不是叫人去磨灭理想、安于现状,而是教给我们一种对待生活的方法与态度,那就是以平常的心态去面对人生的宠辱,以一种踏实的状态去面对前面的挫折。张九龄毕竟是大家,举手投足之间带着仁厚长者的风范,这也就比王勃、陈子昂这些急功近利之辈高明的地方。

  诗人早已逝去,历史的硝烟早已散尽,当初的功业和曾至今?人们记住的只是一个叫张九龄名字,有谁去记作者那当初的心情?唯有这天涯共此时的明月,依旧照着这个世界,唯有这《望月怀远》的千古绝唱依旧被世人传唱至今。

  读完此诗,张九龄把我带进某种不自觉地想象,那是对于表象之下的思考与理解,我在想,我们在人世间所追求的到底是什么,王图霸业?开元盛世对于我们后人来说也许只不过是一个空空如也的外壳。功名利禄?那些风流一时的貌似伟大的人物早已被风吹雨打去。日升月沉,草木枯荣,历史的大河奔腾不息,不会为谁所停留,那么我们该怎样却对待这短暂的人生呢?我不知道,张九龄也不知道,这个世上太多太多的人都不知道。

  去吧,那海风阵阵、明月当空的夜;去吧,那些孤独苦闷。

  反复挣扎的灵魂。我只知道那“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的诗句尤在耳畔,那些为这个国家在月下徘徊的形象依旧在人们的心间。

张九龄《望月怀远》诗歌鉴赏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这是一首月夜怀念远人的诗。起句“海上生明月”意境雄浑阔大,是千古佳句。它和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鲍照的“明月照积雪”,谢朓的“大江流日夜”以及作者自己的“孤鸿海上来”等名句一样,看起来平淡无奇,没有一个奇特的字眼,没有一分点染的色彩,脱口而出,却自然具有一种高华浑融的气象。这一句完全是景,点明题中的“望月”。第二句“天涯共此时”,即由景入情,转入“怀远”。前乎此的有谢庄《月赋》中的“隔千里兮共明月”,后乎此的有苏轼《水调歌头》词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都是写月的名句,其旨意也大抵相同,但由于各人以不同的表现方法,表现在不同的体裁中,谢庄是赋,苏轼是词,张九龄是诗,相体裁衣,各极其妙。这两句把诗题的情景,一起就全部收摄,却又毫不费力,仍是张九龄作古诗时浑成自然的风格。

  从月出东斗直到月落鸟啼,是一段很长的时间,诗中说是“竟夕”,亦即通宵。这通宵的月色对一般人来说,可以说是漠不相关的,而远隔天涯的一对情人,因为对月相思而久不能寐,只觉得长夜漫漫,故而落出一个“怨”字。三四两句,就以怨字为中心,以“情人”与“相思”呼应,以“遥夜”与“竟夕”呼应,上承起首两句,一气呵成。这两句采用流水对,自然流畅,具有古诗气韵。

  竟夕相思不能入睡,怪谁呢?是屋里烛光太耀眼吗?于是灭烛,披衣步出门庭,光线还是那么明亮。这天涯共对的一轮明月竟是这样撩人心绪,使人见到它那姣好圆满的光华,更难以入睡。夜已深了,气候更凉一些了,露水也沾湿了身上的衣裳。这里的“滋”字不仅是润湿,而且含滋生不已的意思。“露滋”二字写尽了“遥夜”、“竟夕”的精神。“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两句细巧地写出了深夜对月不眠的实情实景。

  相思不眠之际,有什么可以相赠呢?一无所有,只有满手的月光。这月光饱含我满腔的心意,可是又怎么赠送给你呢?还是睡罢!睡了也许能在梦中与你欢聚。“不堪”两句,构思奇妙,意境幽清,没有深挚情感和切身体会,恐怕是写不出来的。这里诗人暗用晋陆机“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两句诗意,翻古为新,悠悠托出不尽情思。诗至此戛然而止,只觉余韵袅袅,令人回味不已。

张九龄的望月怀远

  这首诗是唐朝诗人张九龄所作,乃望月怀思的名篇,写景抒情并举,情景交融。意境幽静秀丽,情感真挚。全诗如下:

  望月怀远 / 望月怀古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译文

  茫茫的海上升起一轮明月,此时你我都在天涯共相望。

  有情之人都怨恨月夜漫长,整夜里不眠而把亲人怀想。

  熄灭蜡烛怜爱这满屋月光,我披衣徘徊深感夜露寒凉。

  不能把美好的月色捧给你,只望能够与你相见在梦乡。

  注释

  ⑴怀远:怀念远方的亲人。

  ⑵首二句:辽阔无边的大海上升起一轮明月,使人想起了远在天涯海角的亲友,此时此刻也该是望着同一轮明月。谢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

  ⑶情人:多情的人,指作者自己;一说指亲人。遥夜:长夜。怨遥夜:因离别而幽怨失眠,以至抱怨夜长。竟夕:终宵,即一整夜。

  赏析

  这是一首望月怀人的诗。由望月引起相思,竟彻夜不眠,月光是引起相思的原因,又是相思的见证。诗人通过写主人公的动作表达了主人公的内心情感。

  全诗意境雄浑而又幽清,语言形象真切,情与景有机地交融在一起,温婉缠绵,回味无穷。

  望月怀人,是古诗词中习见的题材,但象张九龄写得如此幽清淡远,深情绵邈,却不多见。诗是通过主人公望月时思潮起伏的描写,来表达诗人对远方之人殷切怀念的情思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二句,出句写景,对句由景入情。诗人以朴实而自然的语言为我们描绘出一幅画面:一轮皓月从东海边冉冉升起,展现出一派无限广阔壮丽的动人景象。明月深奥莫窥,遥远难测,自然而然地勾起了诗中人的不尽思念,他设想,遥隔天涯的远人,此时可能也在对月相思吧。诗中人不写自己望月思念对方,而是设想对方在望月思念自己。构思奇巧,含蕴有致,生动地反衬出诗中寄托的深远。句中一“生”字,极为生动,与张若虚“海上明月同潮生”诗句中的“生”字,有着同工异曲之妙。“天涯共此时”句,是化谢庄《月赋》中“隔千里兮共明月”而来。诗人巧妙地把写景与抒情融合起来,写出彼此共对皓月之境 ,又蕴含怀远之情 。首联擒题,以下诸句均由此生发开去。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二句,是写多情人恼恨着这漫漫的长夜,对月相思而彻夜不得入眠。这是表现诗中人由想象而返回现实,由望月而转身就寝的矛盾心情。这里写出多情人由怀远而苦思,由苦思而难眠,由难眠而怨长夜的种种动作过程,包含着有情人的主观感情色彩。这一声“怨长夜 ”,包孕着多么深沉的感情!

  按律诗的要求,颔联应是工整的对偶,此诗却采用流水对的格式,这固然因为唐代初期律诗尚无严格的要求,一定程度上仍保存着古诗的风貌,另一方面,此联采用流水对的形式,与首联在内容上就显得更为

  密切,蝉联而下,自然流动,给人一种气韵纯厚之感。“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二句,写诗中人因遥思远人,彻夜相思,灭烛之后,更觉月华光满可爱,于是披衣步出室外,独自对月仰望凝思,直到露水沾湿了衣裳方觉醒过来 。这是一个为相思所苦的形象。

  这一联看似写赏月,实则寓写怀远幽思。月的清辉,最易引人相思,诗人神思飞跃,幻想月光能成为所思念之人的化身,身可与之相依为伴。“灭烛”,正是为了追随月光:“披衣”,则是为了与月华多停留些时刻,此中情景,甚有“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之意。诗既写出月光的可爱,也写出诗人寄意的深远。这联属对工整,顿挫有致。句中的“怜”和“觉”两个动词,使诗中人对远人思念之情得到充分表达,这是因望月而怀人,又因怀人而望月的情景相生写法,它勾勒出一个烛暗月明,更深露重,人单思苦,望月怀远的幽清意境。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二句,表现因思念远人而不得相见,因此面对月华情不自禁地产生将月赠送远人的想法。晋人陆机拟古诗《明月何皎皎》有“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句,诗中的“不堪盈手赠”即由此化出。随之而来就是寻梦之想,这是一种无可奈何的痴念,但借此更衬托出诗人思念远人的深挚感情,使诗的怀远更为具体、更有含蕴。诗歌在这失望与希望的交织中戛然收住,读之尤觉韵味深长。诗题《望月怀远》,全诗以“望”、“怀”着眼,将“月”和“远”作为抒情对象。因而诗中处处不离明月,句句不离怀远,将月写得那么柔情,把情表现得那么沉着,诗的情意是那么缠绵而不见感伤,语言自然浑成而不露痕迹。这种风格对以后的孟浩然、王维等诗人有着深远的影响。

张九龄《望月怀远》

  唐代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翻译

  茫茫的海上升起一轮明月,此时你我都在天涯共相望。

  有情之人都怨恨月夜漫长,整夜里不眠而把亲人怀想。

  熄灭蜡烛怜爱这满屋月光,我披衣徘徊深感夜露寒凉。

  不能把美好的月色捧给你,只望能够与你相见在梦乡。

  注释

  ⑴怀远:怀念远方的亲人。

  ⑵首二句:辽阔无边的大海上升起一轮明月,使人想起了远在天涯海角的亲友,此时此刻也该是望着同一轮明月。谢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

  ⑶情人:多情的人,指作者自己;一说指亲人。遥夜:长夜。怨遥夜:因离别而幽怨失眠,以至抱怨夜长。竟夕:终宵,即一整夜。

  ⑷ 怜:爱。滋:湿润。怜光满:爱惜满屋的月光。这里的灭烛怜光满,很显然根据上下文,这应该是个月明的时候,应该在农历十五左右。此时月光敞亮,就是在现在今天,熄掉油灯仍然感受得到月光的霞美。当一个人静静的在屋子里面享受月光,就有种“怜”的感觉,这只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受而已,读诗读人,应该理解当时诗人的心理才能读懂诗词。光满自然就是月光照射充盈的样子,“满”描写了一个状态,应该是月光直射到屋内。

  ⑸末两句:月华虽好但是不能相赠,不如回入梦乡觅取佳期。陆机《拟明月何皎皎》:“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盈手:双手捧满之意。盈:满(指那种满荡荡的充盈的状态)。

  创作背景

  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张九龄在朝中任宰相。遭奸相李林甫诽谤排挤后,于开元二十四年(736)罢相。《望月怀远》这首诗应写于开元二十四年张九龄遭贬荆州长史以后,同《感遇十二首》应该属于同一时期的作品。

张九龄 望月怀远

  这首诗是望月怀思的名篇,写景抒情并举,情景交融。诗人望见明月,立刻想到远在天边的亲人,此时此刻正与我同望。全诗如下: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注释】

  ⑴怀远:怀念远方的亲人。

  ⑵首二句:辽阔无边的大海上升起一轮明月,使人想起了远在天涯海角的亲友,此时此刻也该是望着同一轮明月。谢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

  ⑶情人:多情的人,指作者自己;一说指亲人。遥夜:长夜。怨遥夜:因离别而幽怨失眠,以至抱怨夜长。竟夕:终宵,即一整夜。

  【 大意】

  茫茫的海上升起一轮明月,此时你我都在天涯共相望。

  有情之人都怨恨月夜漫长,整夜里不眠而把亲人怀想。

  熄灭蜡烛怜爱这满屋月光,我披衣徘徊深感夜露寒凉。

  不能把美好的月色捧给你,只望能够与你相见在梦乡。

  【赏析】

  《望月怀远》是一首月夜怀念远人的诗,是作者在离乡时,望月而思念远方亲人而写的。起句“海上生明月”意境雄浑阔大,是千古佳句。它和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鲍照的“明月照积雪”,谢朓的“大江流日夜”以及作者自己的“孤鸿海上来”等名句一样,看起来平淡无奇,没有一个奇特的字眼,没有一分点染的色彩,脱口而出,却自然具有一种高华浑融的气象。这一句完全是景,点明题中的“望月”。第二句“天涯共此时”,即由景入情,转入“怀远”。前乎此的有谢庄《月赋》中的“隔千里兮共明月”,后乎此的有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都是写月的名句,其旨意也大抵相同,但由于各人以不同的表现方法,表现在不同的体裁中,谢庄是赋,苏轼是词,张九龄是诗,相体裁衣,各极其妙。这两句把诗题的情景,一起就全部收摄,却又毫不费力,仍是张九龄作古诗时浑成自然的风格。

  【诗人简介】

  张九龄(678年—740年)字子寿,一名博物,谥文献。汉族,唐朝韶州曲江(今广东省韶关市)人,世称“张曲江”或“文献公”。唐朝开元年间名相,诗人。西汉留侯张良之后,西晋壮武郡公张华十四世孙。七岁知属文,唐中宗景龙初年进士,始调校书郎。玄宗即位,迁右补阙。唐玄宗开元时历官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令。母丧夺哀,拜同平章事。是唐代有名的贤相;举止优雅,风度不凡。自张九龄去世后,唐玄宗对宰相推荐之士,总要问“风度得如九龄否?”因此,张九龄一直为后世人所崇敬、仰慕。

  张九龄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名相。他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趋炎附势,敢与恶势力作斗争,为“开元之治”作出了积极贡献。他的五言古诗,诗风清淡,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有《曲江集》。誉为“岭南第一人”。

  张九龄为张说所奖掖和拔擢,张说去世后,他又于开元二十一年辅佐玄宗为宰相。作为开元盛世的最后一个名相,他深为时人所敬仰,王维、杜甫都作有颂美他的诗篇。他曾辟孟浩然为荆州府幕僚,提拔王维为右拾遗;杜甫早年也曾想把作品呈献给他,未能如愿,晚年追忆,犹觉得可惜(见《八哀诗》)。

  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张九龄在朝中任宰相。遭奸相李林甫诽谤排挤后,于开元二十四年(736)罢相。《望月怀远》这首诗应写于开元二十四年张九龄遭贬荆州长史以后,同《感遇十二首》应该属于同一时期的作品。

唐诗《望月怀远》张九龄

  《望月怀远》是唐代诗人张九龄的作品。此诗是望月怀思的名篇。全诗语言自然浑成而不露痕迹,情意缠绵而不见感伤,意境幽静秀丽。下面一起来赏析下!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注释】

  ⑴怀远:怀念远方的亲人。

  ⑵“海上”二句:辽阔无边的大海上升起一轮明月,使人想起了远在天涯海角的亲友,此时此刻也该是望着同一轮明月。谢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

  ⑶情人:多情的人,指作者自己;一说指亲人。遥夜:长夜。怨遥夜:因离别而幽怨失眠,以至抱怨夜长。

  ⑷竟夕:终夜,通宵,即一整夜。《后汉书·第五伦传》:“吾子有疾,虽不省视而竟夕不眠。若是者,岂可谓无私乎?”

  ⑸怜:爱。滋:湿润。怜光满:爱惜满屋的月光。这里的灭烛怜光满,根据上下文,是个月明的时候,应该在农历十五左右。当一个人静静的在屋子里面享受月光,就有种“怜”的感觉,这只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受而已,读诗读人,应该理解当时诗人的心理才能读懂诗词。光满自然就是月光照射充盈的样子,“满”描写了一个状态,应该是月光直射到屋内。

  ⑹“不堪”二句:月华虽好但是不能相赠,不如回入梦乡觅取佳期。陆机《拟明月何皎皎》:“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盈手:双手捧满之意。盈:满(指那种满荡荡的充盈的状态)。

  【白话译文】

  茫茫的海上升起一轮明月,此时你我都在天涯共相望。

  有情之人都怨恨月夜漫长,整夜里不眠而把亲人怀想。

  熄灭蜡烛怜爱这满屋月光,我披衣徘徊深感夜露寒凉。

  不能把美好的月色捧给你,只望能够与你相见在梦乡。

  【创作背景】

  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张九龄在朝中任宰相。遭奸相李林甫诽谤排挤后,于开元二十四年(736)罢相。《望月怀远》这首诗应写于开元二十四年张九龄遭贬荆州长史以后,同《感遇十二首》应该属于同一时期的作品。

  【赏析】

  《望月怀远》是一首月夜怀念远人的诗,是作者在离乡时,望月而思念远方亲人而写的。起句“海上生明月”意境雄浑阔大,是千古佳句。它和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明月照积雪”,谢朓的“大江流日夜”以及作者自己的“孤鸿海上来”等名句一样,看起来平淡无奇,没有一个奇特的字眼,没有一分点染的色彩,脱口而出,却自然具有一种高华浑融的气象。这一句完全是景,点明题中的“望月”。第二句“天涯共此时”,即由景入情,转入“怀远”。前乎此的有谢庄《月赋》中的“隔千里兮共明月”,后乎此的有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都是写月的名句,其旨意也大抵相同,但由于各人以不同的表现方法,表现在不同的体裁中,谢庄是赋,苏轼是词,张九龄是诗,相体裁衣,各极其妙。这两句把诗题的情景,一起就全部收摄,却又毫不费力,仍是张九龄作古诗时浑成自然的风格。

  从月出东斗直到月落乌啼,是一段很长的时间,诗中说是“竟夕”,亦即通宵。这通宵的月色对一般人来说,可以说是漠不相关的,而远隔天涯的亲人,因为对月相思而久不能寐,只觉得长夜漫漫,故而落出一个“怨”字。三四两句,就以怨字为中心,以“情人”与“相思”呼应,以“遥夜”与“竟夕”呼应,上承起首两句,一气呵成。这两句采用流水对,自然流畅,具有古诗气韵。

  竟夕相思不能入睡,或许是怪屋里烛光太耀眼,于是灭烛,披衣步出门庭,光线还是那么明亮。这天涯共对的一轮明月竟是这样撩人心绪,使人见到它那姣好圆满的光华,更难以入睡。夜已深了,气候更凉一些了,露水也沾湿了身上的衣裳。这里的“滋”字不仅是润湿,而且含滋生不已的意思。“露滋”二字写尽了“遥夜”、“竟夕”的精神。“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两句细巧地写出了深夜对月不眠的实情实景。

  相思不眠之际,没有什么可以相赠,只有满手的月光。诗人说:“这月光饱含我满腔的心意,可是又怎么赠送给你呢?还是睡罢!睡了也许能在梦中与你欢聚。”“不堪”两句,构思奇妙,意境幽清,没有深挚情感和切身体会,恐怕是写不出来的。这里诗人暗用晋陆机“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两句诗意,翻古为新,悠悠托出不尽情思。诗至此戛然而止,只觉余韵袅袅,令人回味不已。

张九龄: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注解

  1、灭烛两句:刻划相思时心神恍惚,不觉从室内走到室外。爱月灭烛,露凉披衣,写尽无眠。

  译文

  一轮皎洁的明月,从海上徐徐升起;

  和我一同仰望的,有远在天涯的伊。

  有情人天各一方,同怨长夜之难挨;

  孤身彻夜不成眠,辗转反侧起相思。

  灭烛欣赏明月呵,清光淡淡泻满地;

  起身披衣去闲散,忽觉露珠侵人肌。

  月光虽美难采撷,送它给远方亲人;

  不如还家睡觉,或可梦见相会佳期。

  赏析

  只要月亮一与诗人遇上,便能引发无限的遐想!张九龄的这首《望月怀远》便是其中的佼佼者,朴素自然,情致深婉。从题目我们就可以看出,这是一首怀人诗,怀念远在家乡的亲人的诗歌。当一轮明月从空中升起的时候,我想每一个出门在外的人,在面对皎皎一轮明月的时候,是不分身份地位的了,相思之情便从心灵最脆弱的一隅悄然生发出来,发为无尽的思念!

  张九龄,在唐朝历史上是一代贤相,是以一个政治人物的面孔出现在大家面前的,可他同时也是一个在外做官的游子,离开亲人和家乡,此时此刻,怎能抑制内心的冲动呢!张九龄是我们大家熟悉的诗人,我就不费笔墨了,还是一起来享受这首诗带给我们的感动吧!

  首联,开门见山,紧扣题目,借景抒情,直奔主题。浩瀚无边的东海之上,一轮明月冉冉升起,同时升起的是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这里用一种阔达的意境渲染的是是一份动人的相思之情,这一份情感不只是属于诗人一个人的,也是属于远在天涯海角的亲人的,同一片天空,同一轮明月,同一种相思!首联之所以成为千古名句,就是因为它用朴实自然的诗句,写出了天下所有在外之人的共同情感。

  颔联,直露情感,从想象之中转向自己的内心世界,是望月之后的自然生发。漫漫长夜,无边无际的愁怨在游荡,多情的人儿怎能忍受这一份冷清的孤寂呢?明月皎皎当空照,平时多么美好的月亮,此刻却是多么的无情啊,它不管诗人此时此刻的心情,还是照样高挂空中,将月光尽情挥洒!满心相思之苦的诗人,如何受得了这一份招惹,怎能不辗转反侧,无法能眠啊

  颈联,紧承上联而来,写相思之情引发的行动。由月逗引出相思之情,让诗人内心涟漪频频,浓浓的相思之情已经按耐不住,惹人无眠,于是便有了下面的行动。此时的诗人,翻身而起,熄灭昏暗的蜡烛,披衣而出,饱受相思之苦的诗人反而越发觉得这月光的充盈可爱,这是非常复杂的情感。月亮引发相思之苦,诗人本来应该怨恨它,怎么会觉出美来呢?因为此刻的诗人是孤独一人,只有月亮可以相伴,此刻月亮成为了他寄托情感的对象。虽然相思之情非常愁苦,但是如果连这轮明月也不在的时候,那诗人就会被茫茫的黑夜吞噬,那无边无际的相思之苦便更加压抑在心中,我想这该是多么的无助和沉痛啊!所以,此刻的明月,成为了诗人的依托,成为的诗人的希望,成为了诗人的知己。独自对月,浮想翩翩,整个人已经陶醉,已经沉迷,已经身不由己,时间在这一刻凝固,人已痴迷,直到冰冷的露水沾湿了衣裳才回过神来!诗人的这一行为,把诗人对远人的思念之情彰显的淋漓尽致!

  尾联,还是紧承上句,由望月产生遐想。远人不在,唯有明月,诗人想将一轮满含相思的明月寄远人,情不自禁的想法,结果却只能是不堪!既然不可能,那就还是回到床上期许在梦中的相会吧!寻梦是今晚的九龄,这是无奈之人的无奈之举,是一种痴恋的美好念想!这就更加反衬出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无限思念,更加增添了一种孤苦之情!当梦醒时分,剩下的只有无限的思念了。

  总之,这首诗的字句自然浅近,情意细腻,由望月引起怀人,由怀人引发行动,自然流转,情意缠绵,浓浓的思念,淡淡的忧愁。虽然饱含思念之情,但是表现出来的却不是那么的伤感和沉痛!

望月怀远张九龄品读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诗人以景开篇,似是随口而出,却大气磅礴,气势恢宏,视觉上给人以浑然天成的绝美体验。一轮皎洁的明月,从浩瀚无际的海面冉冉升起,纵是相隔天涯海角的人儿,也一同沐浴在这静谧柔美的月华里了。一个生字,意境全出,较之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海上明月共潮生,更显恢宏,且全句韵律和谐,读之朗朗上口。一个共字,写尽了有情人之间的心有灵犀,不是单方面的一往情深,而是我想你的时候,恰恰你也在想着我。明月在天共此时,天涯须臾成咫尺,的确是,这明月,缩短了有情人的距离;这明月,聚焦了彼此思慕的目光;这明月,汇聚了相思人儿那焦灼的情思。这里,情景交融,写景与抒情被诗人以精湛的笔法巧妙并举:前一句点题望月,后一句承接怀远,一实一虚,大气磅薄而情韵悠长。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诗人展开了丰富的想象,似乎看见了自己身处远方的情人。这里的情人,可以是牵肠挂肚的亲人,可以是肝胆相照的友人,也可以是心心相印的爱人。我们姑且认为是心心相印的爱人吧。晋张华情诗里有一句居欢惜夜促,在戚怨宵长;夜,本身无所谓长短,有人忿其漫漫,有人怨其匆匆,不过是当事人心绪各异罢了。在这圆月之夜,诗中人既没有穿针引线做女工,也没有花烛高照夜读书,而是心有灵犀同怀远。怀远便相思,思之又思,辗转反侧,忍不住幽怨起这漫漫长夜。竟夕起相思是对情人怨遥夜的补充解释。竟夕,即通宵达旦。明月亦圆满,佳人亦难寐,差不多相思了一整夜,怨不得情人要发出万般无奈的嗟怨了。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明月朗照,有了共之的月华,还要这烛光干什么呢,于是诗中人檀口轻启,息了它;此时却发现那如水的月华,不知什么时候已经满溢了屋舍,愈发惹人怜爱了。这里,诗人化用了谢灵运怨晓月赋中灭华烛兮弄晓月一语。明.周敬、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赞其:通篇全以骨力胜,即灭烛光满四字,正尽月之神。用一怜字,便含下结意,可思不可言。长夜漫漫,无心睡眠,诗中人索性披衣而起,行至窗前,沐浴在入窗的月华里,凝神静思;不知不觉中露水浸湿了衣裳,猛然间肌肤沁凉,方才觉醒过来。笔者读来,动词怜和觉,实在精妙!怜,感应到对方也在这月华里,是双方共之所在,实在疼爱;觉,虽然双方遥不可及,但走到窗前,似乎就能距离对方更近一点,痴痴思慕,即使露重衣裳,也是因了他,心里就满足了一些,觉,道出了诗中人凝神望月而相思难抑的痴子之情。其思之切,其情之痴,令人唏嘘不已!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诗中人伸出纤纤素手,想要掬一捧月华,遥赠远在天涯的他。多么天真烂漫,多么随心随性,只可惜,月华虽美,焉能采撷?这里诗人又化用了陆机拟明月何皎皎里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一语。同样的遗憾,再次重演;情到深处人自痴,明知不能,偏偏就去尝试了。相聚不能,相赠不成,罢了,罢了,倒不如接着睡去,或许在梦里还能与他欢会一场呢。诗作至此,戛然而止。诗中人的一举一动令人遐想无限,其细微的动作,将难以名状的相思心理刻画得细腻婉转,情趣盎然。熄灭了烛光,却息不灭这如月华般的情思!现实不能尽如人意,那么期待梦中前来相会,这是何等执着的忆念啊!既已失望,寄以希望,诗人无中生有,以梦结笔,境界翻新。诗言有尽而情思无穷,就给读者留下了深刻而持久的感动。

  张九龄这首望月怀远,构思奇妙,意境幽邃;起笔大气磅薄,描写细腻传神;炼字老辣,化用妥帖。几个微妙的动作就将人物刻画的淋漓尽致,反而对诗中人的容貌服饰等皆无描绘,这是诗人不写之写,朦胧中的清晰,清晰中的朦胧,美感十足。诗中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更是千年传唱,至今不歇。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保持好心情英语

形容友谊长久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