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晋文之事教案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桓公·桓公十六年

  【经】十有六年春正月,公会宋公、蔡侯、卫侯于曹。夏四月,公会宋公、卫侯、陈侯、蔡侯伐郑。秋七月,公至自伐郑。冬,城向。十有一月,卫侯朔出奔齐。

  【传】十六年春正月,会于曹,谋伐郑也。

  夏,伐郑。

  秋七月,公至自伐郑,以饮至之礼也。

  冬,城向,书,时也。

  初,卫宣公烝于夷姜,生急子,属诸右公子。为之娶于齐,而美,公取之,生寿及朔,属寿于左公子。夷姜缢。宣姜与公子朔构急子。公使诸齐,使盗待诸莘,将杀之。寿子告之,使行。不可,曰:「弃父之命,恶用子矣!有无父之国则可也。」及行,饮以酒,寿子载其旌以先,盗杀之。急子至,曰:「我之求也。此何罪?请杀我乎!」又杀之。二公子故怨惠公。

  十一月,左公子泄、右公子职立公子黔牟。惠公奔齐。

  【译文】

  十六年春季,正月,鲁桓公和宋庄公、蔡桓侯、卫惠公在曹国会见,又策划进攻郑国。

  夏季,进攻郑国。

  秋季七月,桓公进攻郑国回到国内,举行了祭告宗庙、大宴臣下的礼仪。

  冬季,在向地筑城。《春秋》所以记载这件事,是由于不妨碍农时。

  当初,卫宣公和父亲的姬妾夷姜私通,生了急子。卫宣公把急子托给右公子抚养,又为他在齐国娶妻,这个女人很美,卫宣公就自己娶了她,生了寿和朔,把寿嘱托给左公子。夷姜自己吊死了。宣姜和公子朔诬陷急子。卫宣公派急子出使到齐国,指使坏人在莘地等着,打算杀死他。寿子把这件事告诉急子,让他逃走。急子不同意说:“丢掉父亲的命令,哪里还用得着儿子!如果世界上有没有父亲的国家就可以逃到那里去了。”等到临走,寿子用酒把急子灌醉。寿子车上插着太子的旗帜走在前面,坏人就杀了寿子。急子赶到,说:“他们要杀的是我。他有什么罪?请杀死我吧!”坏人又杀了急子。左、右两公子因此怨恨惠公。十一月,左公子泄、右公子职立公子黔牟为国君。卫惠公逃亡到齐国。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

卷四·晋文公

  晋公子重耳自狄适他国凡七,卫成公、曹共公、郑文公皆不礼焉,齐醒公妻以女,宋襄公赠以马,楚成王享之,秦穆公纳之,卒以得国。卫、曹、郑皆同姓,刘、宋、秦、楚皆异姓,非所谓“岂无他人,不如同姓”也。晋文公卒未葬,秦师伐郑灭滑,无预晋事,晋先轸以为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背秦大惠,使襄公墨衰绖而伐之。虽幸胜于殽,终启焚舟之战,两国交兵,不复修睦者数百年。先轸是年死于狄,至孙縠而诛灭,天也。

  春秋时,晋国公子重耳因国内动乱,从狄地开始逃亡,历经七个国家,卫国成公、曹国共公、郑国文公对他都不以礼相待。齐国桓公将自己的女儿嫁给重耳作妻子,宋国裹公赠送他马匹,楚国成王设宴招待他,秦国穆公接纳他,最后重耳终于回国做了国君,就是晋文公。卫国、曹国、郑国的国君与重耳都是同姓,齐国、宋国、秦国、楚国的国君并非是重耳同姓,同姓之国对他也不以礼相待,异姓却能做到这一点,这证明“异姓不如同姓”的说法是错误的。晋文公死后还没有埋葬,秦国进攻郑国灭掉滑国,本来这和晋国无关,晋国大臣先轸却认为,秦国竟然在晋国大丧之际,不派人来吊念,反而讨伐晋国的同姓国,因为背弃了秦国以前的恩惠,让晋襄公穿着孝服讨伐秦国。这场战斗虽然晋国侥幸在淆地战胜,终于导致焚舟之役,两国交战,这种状态持续了数百年。先轸有一年死于和狄人交战中,到他的孙子先縠,而被诛灭宗族,这是天意啊。

管仲与齐桓公哲理故事

  领导用人需要雅量,因为你在用人的时候,不是看谁跟你有过节,谁跟你关系最好,而是看谁最有能力,谁才是你最需要的人才。古有齐桓公用管仲,李世民用魏征,这些优秀的领导者大胆起用“仇人”,结果“仇人”帮他们缔造了盛世江山——

  春秋时期齐国国君齐襄公被杀。襄公有两个兄弟,一个叫公子纠,当时在鲁国(都城在今山东曲阜);一个叫公子小白,当时在莒(jǔ)国(都城在今山东莒县)。两个人身边都有个师傅,公子纠的师傅叫管仲,公子小白的师傅叫鲍叔牙。两个公子听到齐襄公被杀的消息,都急着要回齐国争夺君位。

  在公子小白回齐国的路上,管仲早就派好人马拦截他。管仲拈弓搭箭,对准小白射去。只见小白大叫一声,倒在车里。

  管仲以为小白已经死了,就不慌不忙护送公子纠回到齐国去。怎知公子小白是诈死,等到公子纠和管仲进入齐国国境,小白和鲍叔牙早已抄小道抢先回到了国都临淄,小白当上了齐国国君,即齐桓公。

  齐桓公即位以后,即发令要杀公子纠,并把管仲送回齐国办罪。

  管仲被关在囚车里送到齐国。鲍叔牙立即向齐桓公推荐管仲。

  齐桓公气愤地说:“管仲拿箭射我,要我的命,我还能用他吗?”

  鲍叔牙说:“那会他是公子纠的师傅,他用箭射您,正是他对公子纠的忠心。论本领,他比我强得多。主公如果要干一番大事业,管仲可是个用得着的人。”

  齐桓公也是个豁达大度的人,听了鲍叔牙的话,不但不办管仲的罪,还立刻任命他为相,让他管理国政。

  管仲帮着齐桓公整顿内政,开发富源,大开铁矿,多制农具,后来齐国就越来越富强了。

  人与人相处,难免有冲撞、过节、恩怨,最重要的是忘记过去,不计前嫌。如果你与别人闹了点别扭,就寻机报仇,给他小鞋穿,要好好收拾他,其实,你不是在给别人难堪,而是在给自己制造麻烦。你打击了别人,别人如果同样怀恨在心,到最后受伤的还是你自己。

  你打我一拳,我必定想方设法踩你两脚,但是,踩过之后呢?对你有什么好处?宰相肚里能撑船,惟有宽容的人才能成就大事业。

管仲助齐桓公称霸名人管理故事

  管仲认为,国家富强、社稷安定首先在于得民心。而要得民心,应当先从爱惜百姓做起;而爱惜百姓就得先使百姓富足。

  故 事

  管仲的祖先曾经是名门望族,其父管庄曾作过齐国集团的高管,后来家道中落,到管仲这一代时已经很贫穷。为了谋生,管仲到过许多地方,接触过各式各样的人,从而积累了丰富的社会经验。他几次想进入齐国的管理层,但都没有成功。

  管仲有位好朋友鲍叔牙,两人友情很深。他俩一起经商,赚了钱管仲总是多分给自己,少分给鲍叔牙。而鲍叔牙对此从不和管仲计较。对此,人们背地议论说,管仲贪财,不讲友谊。鲍叔牙知道后就替管仲解释,说管仲不是不讲友谊,只贪图金钱。他这样做,是由于他家贫困。多分给他钱,是我情愿的。

  管仲三次参加战斗,但三次都从阵上逃跑回来。因此,人们讥笑他,说管仲贪生怕死,没有勇敢牺牲的精神。鲍叔牙听到这讥笑后,就向人们解释说,管仲不怕死,因为他家有年迈的母亲,全靠他一人供养,所以,他不得不那样做。

  管仲也多次想为鲍叔牙办些好事,不过都没有办成;不但没有办成,反给鲍叔牙造成很多新困难,还不如不办好。因此,人们都认为管仲没有办事本领,鲍叔牙却不这样看。他认为事情之所以没有办成,只是由于机会没有成熟罢了。在长期交往中,两人结下了深情厚谊,管仲多次对人讲过:生我的是父母,知我的是鲍叔牙。

  公元前674年,齐国CEO齐僖公驾崩,留下三个儿子,太子诸儿、公子纠和小白。按照长子继位的传统,太子诸儿成为齐国集团新CEO,是为齐襄公。太子诸儿虽然居长即位,但质量卑劣,齐国前途令国中老臣深为忧虑。

  当时,管仲和鲍叔牙分别辅佐公子纠和公子小白。一双好友,给两个公子当师傅,实为美谈。

  几年后,齐国集团内乱终于爆发,齐襄公被杀死。经过激烈的斗争,鲍叔牙说服了齐国高管同意护立公子小白为新CEO,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齐桓公。齐桓公即位后,急于扩大齐国集团的实力,因此准备请鲍叔牙出任总经理(齐相)。鲍叔牙却向他推荐管仲:“管仲有五点比我强。宽以从政,惠以爱民;治理江山,权术安稳;取信于民,深得民心;制订礼仪,风化天下;整治军队,勇敢善战。” 齐桓公听从了鲍叔牙的建议。

  齐桓公问管仲,“我想使国家富强、社稷安定,要从什么地方做起呢?”

  管仲回答说:“必须先得民心。”

  “怎样才能得民心呢?”齐桓公接着问。

  管仲回答说:“要得民心,应当先从爱惜百姓做起;国君能够爱惜百姓,百姓就自然愿意为国家出力。而爱惜百姓就得先使百姓富足,百姓富足而后国家得到治理,那是不言而喻的道理。通常讲安定的国家常富,混乱的国家常贫,就是这个道理。”

  这时齐桓公又问:“百姓已经富足安乐,兵甲不足又该怎么办呢?”

  管仲说:“兵在精不在多,兵的战斗力要强,士气必须旺盛。士气旺盛,这样的军队还怕训练不好吗?”

  齐桓公又问:“士兵训练好了,如果财力不足,又怎么办呢?”

  管仲回答说:“要开发山林、开发盐业、铁业、发展渔业,以此增加财源。发展商业,取天下物产,互相交易,从中收税。这样财力自然就增多了。军队的开支难道不就可以解决了吗?”

  经过这番讨论,齐桓公心情兴奋,就问管仲:“兵强、民足、国富,就可以争霸天下了吧?”

  但管仲严肃地回答说:“不要急,还不可以。争霸天下是件大事,切不可轻举妄动。当前迫切的任务是百姓休养生息,让国家富强,社会安定,不然很难实现称霸目的。”

  由于管仲系统地论述了治国称霸之道,使齐桓公的全部问题都迎刃而解,不久就正式任命管仲为总经理(相),主持政事,为表示对管仲的尊崇,称管仲为“仲父”。

  经过近30年的苦心经营,齐桓公在管仲的辅佐下成为周王室乃至众诸侯公认的霸主。管仲虽然为齐桓公创立霸业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但他仍然谦虚谨慎。

  公元前645年管仲病逝。

  管仲的一生,不仅建立了彪炳史册的功勋,还给后世留下了一部以他名字命名的巨著——《管子》。书中记录了他的治国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评 述

  反观管仲的一生,令我们不由得想起一句老话“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如果没有鲍叔牙的理解和推荐,也就没有管仲的丰功伟业。从鲍叔牙在他不得志时的帮助和理解,到向齐桓公推荐为相,再到后来一直默默辅佐管仲,我们能够看到真正的朋友交往之深之真,朋友不是拉帮结派保护自己的小利益,朋友应该是帮助对方更好地发展。所以孔子说:“友直、友谅、友多闻,益友也”。

  应该说,管仲是最早的法家理论的实践者。他主张法治:全国上下贵贱都要守法,赏罚功过都要依法办事。他认为国家治理的好与坏,根本在于能否以法治国。

  管仲重视发展经济,他认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也就是国家的安定与不安定,人民的守法与不守法,与经济发展关系十分密切。

  管仲认为,国家富强的基础首先是得民心,人民愿意拥护和服从领导者,领导者的政令才能流畅地施行下去。得民心就是先要爱惜百姓,让百姓感觉到领导者的宽容大度,感受到尊重和理解,他们自然就愿意用同样的方式来对待领导者。而爱惜百姓的基础就是大家跟着领导者一起行动,只要听从领导者的指挥,就能够吃饱饭、穿好衣、住好房,就能够让自己和家人以及子孙后代的生活逐步好起来。所以,管仲富国的办法,首先是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他把做这些工作的人和知识分子并列为四民,他认为“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也。”这些人都是国家的支持,没有什么高低贵贱之分,只是分工不同罢了。他提倡让这些工作者各有其居住的地方,不相混杂,让他们专心于自己的职业。只有这样,根据分工的不同,大家才不会互相攀比和诋毁,每个人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这个组织才能有序地高速运转。管仲认为,国家富足的同时一定要强兵,两个方向同时迈进才会保障国家的富足长久持续。他的办法是“作内政而寄军令”。就是把政治和军事统一起来,把政治上的组织和军事上的组织统一起来。这样,军令可以畅通无阻,组织制度可以高度统一。但军队的强弱还要靠兵的素质。打仗一定要调动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企业的发展也是一样,销售队伍和市场队伍可以保证公司业绩的稳步上升。如何做到这一点,首先,把公司内部的管理和运营部门的管理组织统一起来,这样大家才能有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整体意识;其次,一定要调动运营部门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透过训练和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够形成公司的巨大合力,将公司的产品和形象售卖出去,取得良好的业绩。管仲采取的“三选”的人事制度就是他的晚辈韩非所主张的“循名责实”和“综核名实”。每一次选拔就有一次考核,这就是综核名实,类似于我们现代管理的面试和绩效考核。一个人担任某项职务,这个职务就是名,担任这项职务的人就是实。他既然担任了这个职务,他就应该做出这个职务所要求的成绩。如果他做出成绩,他就可以得赏,如果他做不出成绩,他就要受罚。这就叫循名责实,类似于我们现代管理的年终述职报告,反映出来的是业绩和组织管理。

  在管仲看来,这样就可以做到用人唯贤而杜绝用人唯亲,就可以区分有才能的人和没有才能的人,就可以建立一个执行力很强的管理团队,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管仲的管理才能在齐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使齐国很快强盛起来,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孔子就称赞管仲说:“管仲辅助齐桓公做诸侯霸主,一匡天下。要是没有管仲,我们都会披散头发,左开衣襟,成为蛮人统治下的老百姓了。”这话是有一定道理的。

我为齐桓公“打CALL”

  同学们,老师们:

  大家好!

  今天的班级读书会,我发言的题目是《我为齐桓公“打CALL”》。

  春秋时期,齐桓公与管仲和鲍叔的超甜君臣组合齐心协力成就一代霸业,在中国历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笔。这三个人之中,管仲的才华令人折服,鲍叔的胸襟惊叹世人,但我最为欣赏的是领头人齐桓公。

  或许有同学会问,为什么?且听我一一道来。

  野蛮的武力千篇一律,敏捷的智慧万里挑一。

  管仲是神箭手,齐桓公是神逃脱。这是我为齐桓公打call的第一个理由。在归国夺取王位的艰险之路上,当时还被称为公子小白的齐桓公遭遇对手阻击,被管仲射中,他却灵机一动,机智应对,装死逃脱,成功麻痹对手,为胜利夺取王位赢得了时间。在这一唱斗智斗勇的过程中,谁是真正的胜利者?

  我们追寻梦想的旅程中,会面临很多新问题,没有坦途。我们会遇到困难、挫折、失败,甚至是生命危险。如何应对这些意外,没有教科书,也没有标准答案,只能见招拆招,机智应对,化“意外”为“精彩”,化“危机”为“转机”。齐桓公在这里为我们做了示范。

  不计前嫌君臣友,得理饶人君臣和,这是我为齐桓公“打CALL”的第二个理由。

  管仲是对手的手下,齐桓公又差点被管仲射死,要是我,抓住管仲之后,非得判他个杀无赦。但是齐桓公不是,他不但重用了管仲,还尊他为仲父。在于戈与玉帛之间,在仇恨与宽容之间,人总是矛盾着、跌撞着,容易顾此失彼,这大概也是我们人类困惑苦恼的原因之一。像齐桓公这样真正的英雄总是宽宏大量的,他们铸剑为犁,一笑泯恩仇,用爱和宽容征服人心,所以能成就泰山之大、河海之深的丰功伟业!如果我们想做出一番事业,就要修炼出博大的胸怀。

  群贤毕至成伟业,智士汇聚为民生,这是我为齐桓公“打CALL”的第三个理由。

  老师鲍叔有才华,用;敌人管仲有才华,用。管理好一个国家,不能光靠领导人,还需要很多人才,齐桓公不以一己之爱憎,从国家的需要出发,选贤举能,令人佩服。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多次盛世,如文景之治、贞观之治、永乐盛世、康乾盛世等,无不是有一个为国为民求贤若渴的好领导人和一大批璨若星河的文臣武将。

  齐桓公为什么能做到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这源于他有一颗使国家强大的心,所以能磨砺自己,同时采用正确的治国之策和用人之道。齐桓公对我们今天这个时代有什么样的现实意义?无论什么年代,人才最宝贵。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国家需要重视人才、任用人才。我们青年学生需要把自己锻造成才,这样才能担负起青年的责任与使命!

  一切过往,皆为序章。所有将来,皆是可盼。今天,我为齐桓公“打CALL”!在座的诸君,我也为你们“打CALL”!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齐桓公用才不明察哲理故事

  公元前685年的一天夜里,齐国国都临淄的城门忽然洞开,一大队人马举着通明的火把从城内奔出,吵吵嚷嚷地让停在城门外的载货车挪开。原来,国君齐桓公要出城迎接贵宾。

  在载货车队中,有个赶车的人叫宁戚,听到齐桓公要出城的消息,他激动不已,这一刻他期待很久了。

  宁戚是卫国人,学识渊博,才华出众。他听说齐桓公有雄才大略,重用人才,便决心前去谋取官职。然而宁戚家中穷困,连路费也没有,只好受雇替商人赶车来到齐国。

  当齐桓公的车驾驶出时,宁戚敲着牛角高声唱起了自己创作的《宁戚歌》。齐桓公听到后,对身边的人说:“那个唱歌的人或许就是个难得的人才啊!”于是吩咐后面的车辆载上宁戚。

  回到宫中,在听了宁戚论述治国平天下的见解之后,齐桓公便准备起用他。有大臣劝道:“卫国离齐国并不远,国君不如派人先去打听一下,如果他确实是一个有才有德之人,再起用也不迟啊。”

  齐桓公却说:“不能这样。调查之后就难免会发现这个人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因为一个人的小毛病而丢掉他的大优点,这正是一些君主难以得到大才大德之人的缘故啊!”于是,他当即拜宁戚为上卿。宁戚果然不负厚望,屡建奇功,后来又担任了主管农业的官员,奖励垦种,薄取租赋,使齐国很快富强起来。

齐桓晋文之事通假字

  1、无以,则王乎: 以 通 “已 ”, 停止

  2、然则废衅钟与(本文有多处): 与 通“ 欤” , 语气词, 表疑问

  3、王说 :说 通“ 悦 ”, 高兴

  4、为长者折枝:“枝”通“肢”,肢体(一说,折枝,就是折树枝。)

  5、刑于寡妻: 刑 通 型 , 作榜样

  6、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已 通 矣 ,语气词,相当 了

  7、盖亦反其本矣: 盖 通 盍 , 何不 ;反 通 返 ,回、归

  8、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 涂 通 途 , 道路

  9、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 愬 通 诉 , 控诉、控告

  10、无不为已: 已 通 矣 ,语气词, 表示感叹

  11、是罔民也 :罔 通 网 ,张开罗网捕捉、陷害

  1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 通 斑 ,头发花白,常比喻老人

  二

  文言文古今异义

  1、吾何爱一牛 爱:吝啬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以及:用来推及到

  3、至于兄弟 至于:推广到

  4、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妻子:妻子和儿女

  5、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中国:指中原一带

  6、然后从而刑之 从而:接着就

  三

  文言文词类活用

  1、无以,则王乎 王(本文有多处):名词作动词,行王道,成王业(成就王业,取得天下)

  2、保民而王 保:爱护,安抚

  3、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异:意动,对……感到奇怪

  4、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远:形容词作动词,远离

  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明:形容词作名词,视力

  6、老(1)吾老(2),以及人之老(2) 老(1):形容词作动词,尊敬,爱护 ; 老(2):形容词作名词,老人

  7、幼(1)吾幼(2),以及人之幼(2) 幼(1):形容词作动词,爱护 ;幼(2):形容词作名词,幼儿,孩童

  8、刑于寡妻 刑:(通“型”)名词作动词,作榜样

  9、为肥甘不足于口与 肥甘:形容词作名词,肥美的食物

  10、轻暖不足于体与 轻暖:形容词作名词,轻暖的衣服

  11、危士臣 危:使动,使……受到危害

  12、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欲:形容词作名词,想要的东西

  13朝秦楚 朝:使动,使……来朝见

  14、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 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国家 ;大:形容词作名词大的国家

  15、寡固不可以敌众 寡:形容词作名词,人口稀少的国家 ;众:形容词作名词,人口众多的国家

  16、弱固不可以敌强 弱:形容词作名词,弱小的国家 ;强:形容词作名词,强大的国家

  17、以一服八 服:使动,使……降服

  18、然后从而刑之 刑:名词作动词,处罚

  19、是罔民也 罔:(通“网”)名词作动词,张开罗网捕捉、陷害

  20、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衣:名词作动词,穿

  21、树之以桑 树:名词作动词,种

  22、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闻:使动,使……听到

  四

  文言文特殊句式

  判断句

  1、是乃仁术也

  2、夫子之谓也

  3、是诚不能也

  4、是折枝之类也

  5、是罔民也

  被动句

  1、百姓之不见保 见:表示被动

  省略句

  1、有牵牛而过(于)堂下者

  2、将以(之)衅钟

  3、将以(之)求吾所大欲也

  4、明以(之)教我

  5、及(之)陷于罪

  6、必使(之)仰足以事父母

  宾语前置

  1、臣未之闻也(臣未闻之也) 之

  2、莫之能御也(莫能御之也) 之

  3、何由知吾可也(由何知吾可也) 何

  4、牛何之(牛之何) 之

  5、然则一羽之不举(然则不举一羽) 之

  6、舆薪之不见 舆薪 见

  7、何以异 何以

  8、未之有也 之有

  状语后置

  1、王坐于堂上(王于堂上坐)

  2、构怨于诸侯

  3、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

  4、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

  5、独何与

  6、树之以桑

  五

  文言文一词多义

  ⑴道

  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谈论)

  唯恐道途显晦,不相通达,致负诚托,又乖恳愿(道路)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

  道芷阳间行(取道)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启发)

  ⑵之

  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的)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代词,他)

  牛何之(往)

  臣闻之胡龁曰(助词,无意义)

  ⑶舍

  舍南舍北皆春水(房屋)

  舍之!吾不忍其觳觫(放)

  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停止)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建房)

  ⑷诚

  然,诚有百姓者(的确)

  是诚何心也(真的)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真诚)

  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

读齐桓晋文之事有感

  齐桓公和晋文公都是“春秋五霸”之一,齐宣王问“桓文之事”的目的在于和孟子探讨称霸天下的办法,而孟子如果直接回答了,就必然会使话题与自己“行王道”的政治主张背道而驰,说服齐王的意图便绝难实现了。所以,他巧妙地回避了这个问题,用“臣未之闻也”这样的话推掉了。这不是有意说谎,而是采用了避实就虚的战术,他在设法给自己将要讲的内容铺设道路——后文便用“无以,则王乎”的问题,抓住齐宣王的关注点,化被动为主动,引导着齐宣王步步走向自己的理想王国了。

  诗云:“他人有心,余忖度之。”齐宣王说这是“夫子之谓也”,“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看来齐宣王对孟子比较信服了,那么,孟子是怎么达到这种效果的

  孟子知道,齐宣王看似饶有兴趣地问自己:“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但是他的真正目的是想“王”天下,而且根本没有“保民”的行动甚至想法。但是,孟子为了能使谈话进行下去,达到自己的游说目的,便利用齐宣王“以羊易牛”这件小事中其“吾不忍其觳觫”的说法来大做文章,说这种“不忍之心”也就是仁爱的表现,这无疑是给齐宣王歌-功-颂-德,于是轻易地博得了对方的欢心,大大缩短了彼此的思想距离。齐宣王本来因为事情并不光彩还在自嘲,经孟子这样一解释,当然不由得连连对他称赞,把孟子看成知心人了。

  孟子精心劝导齐宣王“推恩”于民,“恩”即恩情,“推”就是推广,所谓“推恩”就是推广自己的恩情。按照孟子前面的论述,“推恩”的基础是国君具有“不忍之心”;“推恩”的做法就是以国君的“仁心”为起点,使其发扬、推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这两句表明“推恩”的方式是由小及大,由近及远,推己及人;而“推恩”的最终目的是团结自己的民众,进而“王天下”。

  孟子政治理论里面的理想社会是什么样的呢?孟子描绘了一个人民安居乐业,社会道德高尚,既恬静又和-谐,带有浪漫色彩的小农经济社会。首先这个社会的核心人物——国君有仁爱之心,且能“推恩”于百姓;其次,国家有凝聚力,有吸引力,仕者、耕者欲至,商者、行者欲来,天下“疾其君者”欲归附于之;再次,国家人民生活富足,百姓有恒产,足温饱,知孝悌,懂礼节,不仅自己的家中安乐和睦,而且所有的人充满爱心,整个社会不再有受难之人。总之,是国泰民安,天下太平。

  《齐桓晋文之事》篇承载的孟子的“仁政”思想,是一种民本思想意识的体现,是对百姓的现实关怀。当今社会中,很容易看到孟子思想的影响,比如加强物质文明建设、减轻农民负担、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提高人口素质,甚至包括反对战争、保护生态环境等。

齐桓公

  完齐桓公重用管仲,鲍叔甘居其下,终成一代霸业的故事,我深有感触。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人是鲍叔。

  其实鲍叔并不是没有才能,齐桓公本来是想任用鲍叔为相。但鲍叔知道,管仲比自己更优秀,更适合这个位置,所以他甘愿让贤。

  鲍叔这样做,于公,使得齐国由弱变强,最终成为“春秋五霸”之首;于私,让朋友管仲的才能得以发挥,青史留名。

  那么,鲍叔是不是因此就吃亏了呢?其实并不是。他推荐管仲,成就了一个强大的齐国,成就了管仲的功勋,也让自己的聪明才智得以充分发挥,间接也成就了自己。这其实是多赢的结果。

  如果齐国乱了甚至亡了,就算鲍叔身居高位,恐怕也不会有什么好下场。

  后来的庞涓,就是这样反面的典型。

  我们都知道,庞涓和孙膑师出同门,但庞涓的本领稍逊于孙膑。由于庞涓嫉妒孙膑的才能,担心孙膑的风头超过自己,设计把孙膑的膝盖骨挖去。

  孙膑和庞涓变成了敌人,最终,庞涓在马陵之战中,兵败身亡,魏国也元气大伤。

  如果庞涓能够像鲍叔一样,无私地对待孙膑,不仅照样会成为一段佳话,战国时代的历史都可能改写。

  但可惜,心胸狭窄的庞涓害了孙膑,最终害了自己,也害了国家。

  我们永远都处在团队当中,只有团队好了,个人的利益才能得到保证。团队赢则多赢,团队输则多输,这永远是一条真理。

  比如某知名综合网上购物商城,起步很早,创意很好,前景广阔。但由于作为管理者的夫妻内耗,为了企业的领导权而互相争斗,使得企业近年来被同行不断拉开。

  其实谁的才能更大,外人也许看不清,他们自己肯定心知肚明。如果能够学学鲍叔,理顺关系,目标一致,大家的成就都会比现在更大。

  我们在日常学习中也是如此。班里某位同学的成绩比你更好,偏偏有一道题不会,需要你的帮助,你是帮还是不帮?正确的做法,是帮。大家在学习中互相帮助、互相督促、互相提高,每个人的竞争力都会不断提高。每年考试后出现的“学霸班级”“学霸宿舍”就是这么来的。

  相反,如果每个人的心里都打着自己的小九九,互相提防甚至互相拆台,最终到了真正的竞争中,全都会败下阵来。

  与其说鲍叔知人,鲍叔无私,不如说他有大局观,懂得个人与团队的关系,懂得把个人的利益融入到集体当中的重要性,懂得“水涨船高”的道理。

  团队是水,个人是船,集体强大了,个人的利益才能得到保证,我为人人,人人也会为我。这是鲍叔带给我们的启示。

  如果能够选择,我愿意做鲍叔。

齐桓公

  宁戚,卫人,饭牛车下,扣角而歌。齐桓公异之,将任以政。群臣曰:“卫去齐不远,可使人问之,果贤,用未晚也。”公曰:“问之,患其有小过,以小弃大,此世所以失天下士也。”乃举火而爵之上卿。

  〔评〕孔明深知魏延之才,而又知其才之必不为人下,故未免虑之太深,防之太过,持之太严,宁使有余才,而不欲尽其用,其不听子午谷之计者,胆为识掩也。

  呜呼,胆盖难言之矣!魏以夏侯楙镇长安。丞相亮伐魏,魏延献策曰:“楙怯而无谋,今假延精兵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楙闻延奄至,必弃城走,比东方相合,尚二十许日。而公从斜谷来,亦足以达。如此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矣!”亮以为危计,不用。

  齐桓公任登为中牟令,荐士于襄主,曰瞻胥已,襄主以为中大夫。相室谏曰:“君其耳而未之目也,为中大夫若此其易也!”襄子曰:“我取登,既耳而目之矣,登之所取,又耳而目之,是耳目人终无已也!”此亦齐桓之智也。

  【译文】

  宁戚是卫国人,每当他给拴在车下的牛喂食时,总是一边敲打牛角一边唱歌。有一天,齐桓公正巧从他身边经过,觉得他不同于别人,想要任用他,但大臣们却劝阻说:“卫国离齐国并不远,不如先派人打听他的为人,如果确实贤能,再任用也不迟。”可是齐桓公说:“何必多此一举呢?调查的结果可能会发现他有某些小缺点。人做事常会因小弃大,这就是为什么许多天下智士常不得君王重用的原因。”于是,齐桓公当天就拜宁戚为上卿。

  【评译】

  三国时的诸葛亮虽深知魏延的才干,但由于他也知道以魏延之才不会居人之下,因此顾虑太深,防范太多,戒备太严,宁可只借重魏延的余才,却不肯让他完全发挥。当初孔明不肯采纳魏延提出的子午谷的计策,就是由于孔明的胆气被识虑所蒙蔽的缘故。

  唉!看来“胆”这个字,还真非三言两语可以说得清楚的。魏派夏侯楙镇守长安的时候,蜀相孔明企图发兵征魏。当时魏延曾献计说:“夏侯楙懦弱无能,如果丞相能给我拨精兵五千,我可直出褒中,绕秦岭东进,然后再从子午谷北行,不用十天,就可攻下长安。夏侯楙见我来攻,定会弃城而逃,到那时即使魏国派驻守东方的军队前来救援,他们也必须行军二十天才能到达。如果丞相此时再从斜谷出兵,更可一举收取咸阳以西之地。”但当时诸葛亮认为此计太过危险,没有采纳。

  王登出任中牟令时曾向赵襄子推荐一个人,并说这个人叫瞻胥已,赵襄子便任命这人为中大夫。相国劝阻说:“大王只是听别人说这人有才干,自己却没有亲眼见识过,怎能轻易相信而随便任用呢。”赵襄子说:“我任用王登,是既耳闻又目见了,如果对王登推荐的人又要耳闻又要目见,这样的耳闻和目见真是没个完了。”赵襄子和齐桓公可说是具有同样的智慧。

  【注释】

  ①举火:点燃灯火,指不待次日,当夜就举行仪式。

  ②魏延:三国蜀汉大将,官至征西大将军,封南郑侯。每随诸葛亮出师,请与亮异道,亮不许,延常叹己才用之不尽。诸葛亮死后,魏延有二心,被杀。

  ③襄主:赵襄子无恤。战国初年,与韩魏三分晋国。

  ④相室:执政之臣,即相国。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零有没有绝对值

儿童游戏大全7一1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