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积极人生态度作文素材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关于苏轼的作文文档

  对于苏轼,我有一种特别的亲近。

  小时候,每逢家乡来客,父母招待客人的最高规格就是请客人作东坡赤壁游。我知道,这些客人不少是慕名前来一睹赤壁千古尊容的。在一次又一次陪客人逛赤壁、无数次听父亲栩栩如生地讲述苏轼在黄州的故事和传说后,这位才华横溢、命运多舛的大文学家在我心中便烙下很深很深的印迹。我为生活在苏轼曾经生活过的这块土地而自豪和幸福!

  长大了,我从书本中认识了苏轼,渐渐读懂了苏轼。后来,身临其境:泛舟赤壁矶下,划船击浆,仰望斑驳峭壁上那飞檐翘角,遥想峨冠博带、须髯(r醤)飘飘的东坡居士,高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心中不禁生出无限的旷达与豪迈。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那是他人生处于最低谷的日子,然而,他并没有消极遁(d鵱)世,谪居黄州的四年多,成了他创作取得丰硕成果的最辉煌时期。他的“两赋一词”脍炙人口,流芳千古。黄州成就了一代文豪苏轼,黄州也因苏轼和他的“两赋一词”而名扬天下。尽管苏轼在黄州只有四年多的时间,但他留给世界、留给中国,留给黄州的是一笔多么宝贵的文化遗产,一笔多么巨大的精神财富啊!黄州厚重的文化底蕴因苏轼而熠熠生辉,光今昔对比耀古。这是黄州人的骄傲,黄州人的福祉。

  苏轼没有离去。我在黄州生活这么多年,苏轼一直鲜活在我的生活之中。父亲自从在高校教授古典文学以来,苏轼一直是他研究的课题。那些年,他经常携带论文参加全国苏轼研讨会,全国各地的苏学专家也出席过在黄州举行仪式的研讨活动。我依稀还记得父亲还曾担任过东坡研究所的秘书长。黄州的苏学研究开展得红红火火。到我家的客人,话题也多是谈苏轼。二十多年间,父亲先后独立或是与人合作出版了三本苏学专著,有两本书还是我校对的。耳濡目染,我对苏轼还是相当熟悉,他完全从书中走到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了。可以说,我是在了解苏轼、感悟苏轼、品味苏轼的过程中逐渐长大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发感觉苏轼就在我们的身边,他那“吟啸徐行”、“竹杖芒鞋”、“一蓑烟雨”组合在一起的形象在我心中越来越清晰,越来越生动。

  即使在今天,我仍然没有离开过苏轼。苏轼是文人墨客笔下永恒的主题。我根本没有想到自己也会从事一项叫文学的工作,我有幸做了一名党报副刊的编辑。几年来,经手的稿件不计其数,而咏赤壁,写苏轼的文章总让我倍感亲切,心存感怀。他的作品,他的文才,他身处逆境,达观向上、超脱豪迈的积极处世态度值得我永生学习和追求。每当编完一篇关于苏轼的文章,我如同与苏轼作了一次漫谈,仿佛徜徉在苏轼留芳千古的瀚墨书香之中,心灵总是得到净化、陶冶和升华。

  苏轼没有离开黄州。黄州人热爱苏轼。黄州的山水对苏轼都怀有深厚的感情。这不,苏轼那尊高大的塑像高高屹立在赤壁公园正中,每天前来凭吊的人络绎不绝。那是黄州人对苏轼最好的纪念。每次到赤壁,我都要在塑像下逗留好久好久。苏轼,你这千古人杰,是在感叹昨日浠水“门前流水沿能西”,还是在吟咏今日黄州日新月异的巨变呢?是啊,民风淳朴的古城黄州已经旧貌换新颜,人们过上了丰衣足食的幸福生活,倘若你九泉有知,一定会写出新的前后赤壁赋吧!

  黄州,我们为你而自豪!

  苏轼,我们因你而骄傲!

  啊,永远的黄州,永远的苏轼!

苏轼的积极人生态度作文素材

有关苏轼的作文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来自一千年前的吟唱穿越时空隧道,久久地回响在我的耳边。我闭上双眼,脑海中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天地茫茫,烟雨苍苍,滚滚长江向东一泻千里。惊涛拍岸,江边,一位高冠长髯的老者正在对江高歌。这就是苏轼,我眼中的苏轼。

  在我看来,苏轼不仅仅是中国五千年历史上一颗光照千古的耀眼明星,他更代表着一种豁达多情,倔强不屈的人生态度和处事原则。乌台诗案后的苏轼,经历了人生的一次大起大落,这对他的心灵是何等沉重的打击。对此,他也有过“人生如梦”的迷惘,“早生华发”的惋惜,“十年生死两茫茫”的痛苦。但他更多的是以豁达平和的心态来面对这世间百态,起起伏伏。“一蓑烟雨任平生”说出了他的淡薄,“春江水暖鸭先知”写出了他的坦然,而“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更道出了他超凡脱俗的姿态。

  诚然,在苏轼六十六年生命历程中,坎坷多于平静,打击多过褒奖,但他却丝毫没有动摇过自己与生俱来的人生理想与处世原则。他永远是那个时代的心灵胜利者。所有的不幸,打击与困苦,都在这包容天地,吞吐江河的胸中如烟,如丝,如尘,如风,一吹便消散得无影无踪。他像一位倔强的舵手,任前方风大浪高,他依然高悬白帆,突出重围,成为那个时代最无畏的勇者;他又像一只神奇的不死鸟,在经历无数的打击与沉沦后,依然婉转地放歌,痛苦越剧烈,他那天籁之音却更是流传千古;他更像一桶陈年老酒,在那伸手不见五指的阴森冷寂的地窖中,忍受着无边的寂寞;然而,当阳光射入地窖时,那酒香霎时弥散开来,渐染这中国一千多年的历史与文化。

  苏轼,这豁达多情,倔强不屈的象征,他给后人留下了一份宝贵的精神遗产,那就是“回首向来萧瑟出,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人生大境界。

苏东坡作文

  有那样一个人,在我生命里像星星一样赫然璀璨,他向我讲述了“一蓑风雨任平生”的人生哲学,教会我泰然处之。他,叫苏东坡。

  ——题记

  一路的舟车劳顿,在“三苏祠”三个字映入眼帘的一刻戛然而止。终于可以放慢脚步,去聆听,你独自谱写的属于自己的生命礼赞,去欣赏,大门之后关于你的点点滴滴。

  没有豪门贵宅的珠光宝气,也没有小门小户的拘束黯淡,近在眼前的门邸,只有被雨洗净的小叶榕在风中吟唱一曲小调,只有在天地间显赫着的宁静与从容。两旁柱头上挂着“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的牌匾,每一处苍劲有力的笔峰,无不透露着提作者对这一大家人才华的肯定和赞扬。

  我打“瑞莲亭”走过,路经那亭亭玉立的满池嫣然。碧波不惊,八月的荷香不散,那一朵朵升在池中的圆盘碧叶,掩映衬托着一抺抺粉嫩妖红,微风轻拂,一池的莲重现生命的灵性,不动声色地轻轻摇曳,静默地向每一位观赏者诉说那些意气风发,那些尘世过往。那极淡的粉色里留着无瑕的白,此刻,恍若你正与我同赏一池心莲,对我轻轻诉说“旋折荷花剥莲子,露为风味月为香”。风姑娘拖着一席柔软的洁白轻纱款款走过,抚触过鼻尖的是一缕粉色的淡淡荷香。流连寂寂青塘,我看见了生命的质朴本色,赏一池淡粉,我看见的是你挥洒自如的熠熠才华。

  我于“披风榭”停驻,是一樽石像的浩然正气凝固了满园的人声嘈杂。溪畔石上,你倚然散坐,眉头微锁,抬头向天,独5思自己的那份惆怅,一顶学士帽,掩盖了多少揪心愁怨——乌台诗案,你屡屡受挫,贬谪异乡,每每掩卷长思时,嘴角一定少不了那微微苦涩。而你,丝毫不妥协认命,失意时,却吟出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传世绝唱。人们都说,疏狂浪漫是你,多情善思亦是你,殊不知,惆怅抑郁还是你。

  我自青石板走过,那些尘封的忆记在古道上缠绵等着归人来开启。夕阳的古道向晚,树木的投影遮不住洒落的余晖,在青石板上投下耀眼的斑驳。曲径亭榭,以“船坞”为名的水中亭赫然入眼。坐亭中,背后流水潺潺歌成调子,质朴的小调在这一刻为你轻轻吟唱,溪水西流,仿佛此刻你就伫立在身旁,放声豪情高呼“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远处,还有红色高墙环绕,古木扶疏。在这里,一石一瓦,一木一花,有我心的一隅,有过你隔世的触碰。

  今夜春意渐浓,幽梦一帘,梦回东坡故里………

才子苏东坡作文

  苏轼,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

  古今文人,我最喜爱的便是子瞻。他的词,他的文,明朗大气,潇洒自如,他虽为文人,却心系百姓;他虽为政客,却喜爱自然。这等出世入世皆具之人,心境奇佳。

  如此奇人才子,岂是人间所有

  他曾立下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誓言,曾整顿西湖修建长堤,曾为百姓灭蝗救灾减赋赈荒,曾与佛印和尚妙语相对,曾因“乌台诗案”下狱,曾著诗成文写字作画,曾亲手在亡妻墓前植下松树三万……

  他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他至始至终对得起自己的心。

  如此的子瞻……

  他文才之佳,宛若信手拈来,涉笔成趣,机锋无处不在。在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的赤壁,他是一个飘飘乎羽化而登仙的仙人,在庐山之下,却又成了哲学家,而在妻子墓前,则是情痴。他是文学家,是思想家,是书法家,是画家,甚至是美食家,他是理想,他是自由,他是奇迹般的存在,而这些所汇集起来,我固执认为,他只是苏东坡,才子苏东坡。

  如此奇人才子,岂是人间所有。

  最后附上百度苏轼吧中一网友为子瞻所写的句子,权作结尾:

  登高堂,步彷徨,众人一词独恐防。敬君王,畏风凉,断弓难射狞天狼。顾四壁,避忧茫,无争静地在何方。

  遍尘网,迹达放,闲书半心信手芳。济沧桑,润雨长,赤心易感乌衣巷。绩数州,舟净浪,多情眷土上斜阳。

历史人物苏轼作文

  苏轼,苏东坡,一生飘零,虽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但天妒英才,未能让他在官场指点江山。不过正是如此,才造就了一名名留青史的大文豪、大“吃货”。

  早年的苏轼,饱读诗书,虽生于偏僻西蜀之地,但满腹经纶,出川赴京参加科考,他那清新洒脱的文章,立马博得欧阳修等人的赞赏,一时名动京城,未有读书破万卷,何来下笔如有神?从这里,我读出了只有积累知识,博学多才,方可有出人头地之时。

  可好景不长,因“乌台诗案”苏轼入狱,且险遭杀身之祸,出狱后被贬黄州,在黄州他并没有悲观,而是带领家人开垦荒地,自号东坡居士,还在闲暇之余自制了一种流传至今的美食——东坡肉!不仅如此,苏轼还常常到黄州各地游山玩水,赤壁便倍受青睐。“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夜景清新爽朗,“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江景也映入眼帘,返璞归真,兼赏美景,品农家烟火,我从中读出了要学会珍惜眼前的拥有,体验和享受生活。

  不久后,苏轼去往杭州,真可谓所到之处,造福万千百姓。在此处,他动用几万民工,清除西湖淤泥,并在深水处修立了三塔,今日的西湖美景“三潭映月”便是苏老先生的杰作。此外,苏堤的建造也是苏轼的功劳,“苏堤春晓”之美景也就此得来。数次被贬的苏轼,并未抱怨命运的不公,而是心系百姓并且付诸行动。如此具有人文精神的苏老先生,怎能不被尊重,又何尝不值得我们学习呢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常作岭南人”,便是苏轼乐观豁达的写照。连连被贬,却仍能自娱自乐,不忘吃货的本分——品各地美食。或许此时的苏轼家中并无过多积蓄,唯有旷达与包容。

  苏轼的一生,如山,坦荡磊落,坚韧顽强;如水,曲折幽静,宽容豁达;如云,洒脱自在,趣味盎然。人生如书,苏轼这本书虽然没有一个字,但书中的许多精神与品质,却是一般有字的书籍无法比拟的。细细品味,哲理自藏其中。也许政治上的压力仍旧不小,但苏轼就是那个乐观的苏轼,那个洒脱的苏轼。

  因政见不合,已62岁高龄的苏轼竟被曾经的朋友、同事放逐至海南,当时的海南,可谓被遗忘的孤岛,荒蛮之地。苏轼独自南下,到了海南之后,一心为民的苏轼,不仅创办学堂讲学,而且帮忙化解土人的纠纷,尝试着吃上了“耗”这种当地美味。

  在漂泊的一生后,他看穿了,也看开了,不去因政见不合而争辩,也不因连连被贬而抱怨,在他这本无字的书中我读出了宽容与豁达。

苏轼

  摘要:苏轼是以为聪明睿智的文人,其聪明不仅表现在他的文学成就方面,而且还表现在他对人生的透彻感悟以及通达的处世态度。本文以苏轼的一生为脉络,简要分析概括融合儒释道三家的苏轼,对人生透彻的感悟及通达的处世态度。关键词:苏轼人生态度旷达

  苏轼是一名才华横溢的文人,是一位聪明通达的智慧人。他的聪明,不仅表现在他在当时文学创作的各个领域(诗、文、词、赋、画、书法)都取得了极高的成就,甚至是在哲学、史学、茶道、烹饪、养生、园林艺术等各个方面他都有不凡的贡献,而且还表现在他对人生的透彻感悟以及他那通达的处世态度方面。聪明如他,早已彻悟到人生的短暂与虚空,但他最终却仍以热爱生命和“尽情享受人生”的乐观主义形象出现在读者面前,并以其善于解脱忧患的达观的处世态度倾倒了无数的中国读书人。

  研究苏轼的作品,不难发现一个特点:就是苏轼与一般的士大夫文人不同,他似乎比他们成熟得早很多。尚处在初入仕途年轻得志时期的苏轼曾写下这样的诗句“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和子由渑池怀旧》),表达了一种人生偶然的虚幻感,而且似乎预示着前途的坎坷不平。而在用诗句表达这种感性的人生虚幻的认识的同时,苏氏弟兄还相约“早退”、

  “夜雨对床”“为闲居之乐”。兄弟两人第一次离别,情绪不免伤感,世人多将“夜雨对床”理解为苏氏弟兄深厚的情谊。其实手足之情还是次要的原因,更主要的原因还在于苏氏弟兄要“闲居之乐”,一起隐退,纵情山水。何谓“闲居”?闲居即为“寄意林泉”,是封建士大夫的一种有深远目的的政治退避,并不是单纯的寄意林泉,更何况是弟兄二人相约早退呢?由此看来,苏轼对于人生的虚幻与仕途的险恶有着过早的深切的体察与了解,他似乎并没有象其他文人那样经历一个由“少年不识愁滋味”到“而今识尽愁滋味”、由“为赋新诗强说愁”到“却道天凉好个秋”的不断幻灭的痛苦过程才达到人生虚幻的认识的。即便苏轼有人生幻灭的痛苦,这种痛苦也会因为事先有所认识,有所准备而在量甚至质上与其他文人有着较大差异。

  适逢王安石变法,苏轼因察觉官场倾轧之苦,在朝为官不易,苏轼便请求到外地做地方官,以躲避这些矛盾和纷争。在任职地方官期间,苏轼确实为百姓做了许多好事,政绩卓著。初任凤翔签判,他为舒民困,改革“衙前役”。任杭州通判,他访问民间疾苦,了解运河堵塞的情况。任密州太守,他率领民众,灭蝗减灾。任徐州太守,筑堤抗洪,最终取得抗洪的胜利。他还亲身视察监狱,十分关心囚犯的健康。此时的苏东坡,正实现着“达则兼济天下”的宏愿。他的作品中也洋溢着对生命永恒价值的追求,体现了儒家立德立功立言

  的弘道济世的生命观。但是,有济世之才、正直不阿的苏轼却卷入了政治斗争的旋涡,成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在“乌台诗案”里苏轼死里逃生,被贬黄州。身处逆境的东坡,仍以执着的信念高唱生命之歌。无论穷达祸福,无论处境顺逆,他始终是“尊主泽民”,一生积极有为。

  苏轼一生经历了三次重大的政治打击,先贬黄州,再贬惠州,卒贬儋州。在不断地遭贬被黜中,苏轼没有被悲伤和痛苦压倒,而是及时调适心境,排解悲苦,以一种随缘自适、旷达超脱的态度对待自身的处境,这与他在中晚年时他深受佛道思想的影响,汲取了佛道思想中的精神养料是分不开的。在经历了“乌台诗案”后,罪贬黄州的苏轼觉得自己的生命犹如爬在旋转磨盘上的蝼蚁,又如旋风中的羽毛。他开始深思人生的意义,精神上渐趋佛道思想。吸取了道家的崇尚自然、安时处顺的态度,佛家的超越尘世欲求、求得空明心境的精神,形成了随缘自适、旷达超脱的人生态度,不为祸福得丧所牵绊,不为苦乐生死所烦扰,从容自若,圆融通达。遭贬的苏轼,善于在自然山水中寻求寄托,获得超越。在黄州,苏轼便在山水中放浪形骸,在田园中自娱自乐,在参禅奉佛与到家的安贫守拙中彻悟,特别是通过对过去深层次的、内在的自我反思,获得了心态的平和与放松,达到了旷达超然,自得其乐的逍遥境界。惠州、儋州的贬谪生活是黄州生活的继续,佛老思想又成为他思想的主导,而且比前

  有所滋长。他说:“吾生本无待,俯仰了此世。念念自成劫,尘尘各有际。下观生物息,相吹等蚊。”。这时也酷爱陶渊明避世淡泊的一面,对鼓吹清静无为、养生长生的到家也表示出比前更大的兴趣。

  最能体现苏轼随缘自适、旷达超脱的人生态度的作品当数《前赤壁赋》和《定风波》,拿《定风波》为例。在《定风波》中,苏轼写道,“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一蓑烟雨任平生”,“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在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上,词人从容而行,潇洒地对待人生中的风雨,何其旷达超脱。再看《定风波》中所写:“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词人回头一望,刚才下雨刮风的地方,云开雾散,没有了阳光,也没有了风雨,好像什么也没有发生过。苏轼通过对人生风雨阴晴的否定,化解了曾有过的苦难,使心灵归于宁静和澄明,以达观圆融的态度对待人生。对他来说,风雨不会让他愁眉不展,阳光也不会让他欣喜若狂。在这里,他的思想进人佛教的“无差别境界”。也就是说,只要自己对一切无欲无念,超然自得,那么世间的一切都是无差别的,就像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晴天一样。那么,人生道路上的忧患和喜悦、官场上的得意与失意又有何不同呢?禅宗的一切本空的世界观帮助苏轼调节了不平衡的心理,从而宣泄了内心之苦,达到了随缘自适、澄澈空明的境界。

  现实生活的变幻无常,人生的浮浮沉沉,苏轼始终以其豁达的胸襟容纳,这是一个智者对苦难的超越。他对儒释、道、三者的融合,对人生的透彻感悟以及他那通达的处世态度都是后人所效法之处。

苏东坡的旷达人生散文

  苏东坡一生宦海沉浮,屡遭贬谪。这对于任何人来说无疑都是沉重的打击,但苏东坡是一位乐天派,旷达洒脱。他的乐观旷达难道是天生就具有的吗?当然不完全是这样的。他的乐观旷达与他的性格有关,更与他的思想转变有关。

  苏东坡从小聪颖好学,一生都勤于治学。比如他把《汉书》抄写了四遍,可以倒背如流。苏东坡少年成名,二十岁刚出头就高中进士,一路平步青云。正当他踌躅满志,想在政治上干一番丰功伟业,灾难却突然降临了。他在徐州任太守,积极组织军民抗洪抢险,治理水患,为百姓造福,受到了朝廷的嘉奖。这就让朝中的小人嫉妒怨恨,于是他们网罗罪名,在苏东坡的诗文中寻找罪证,诬陷迫害他。

  苏东坡在湖州任上,被御史台的钦差抓走了。在这之前,他就得到了朝廷要抓捕他的消息。他也是凡人,也知道害怕。他不知道如何是好,就问身边的人:“我如今已是罪人,该穿什么衣服出去迎接钦差大人?”他身边的人对他说:“还没到那个份上,您现在还是朝廷的命官,就该穿官服出去迎接御史台的钦差。”苏东坡被粗鲁地捆绑起来,关押进了御史台。御史台的院子里种了许多棵乌桕,屋顶上有许多乌鸦飞叫,所以御史台又称“乌台”。这就是北宋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

  苏东坡在御史台的高墙里关押了一百多天,九死一生。虽然宋代刑不上大夫,但是御史台的官员欲置东坡于死地。他们日夜审问苏东坡,不让他睡觉休息,处心积虑地折磨他。苏东坡甚至写好了绝命书,是两首写给弟弟子由的诗。其中有两句诗非常有名:“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苏东坡和弟弟的感情非常深厚,古今罕见。他的那首《水调歌头》就是思念弟弟的名作。

  经过太后等人的多方营救,“乌台诗案”终于了结了,苏东坡被贬黄州。在黄州定慧寺的一间破旧斋房里,惊魂未定的苏东坡孤苦伶仃,寂寞惆怅。他看着窗外的明月,月下的枯树,情绪低落,心情悲凉,一生从未有过的孤寂之感漫上心头。他对人生本来就很深的感悟,具有一种仙风道骨的境界。“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表达出他对人生的深深感叹。现在,苏东坡看到窗外的情景,一种失魂落魄的凄凉心境油然而生。于是,他写了一首词《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表面上是写一只乌鸦,其实就是在写他自己。此时,他也有一种惆怅孤独之感,心境并不旷达洒脱。他在寺庙里终日不出门,也没有朋友给他写信。他的心情失落到了冰点。

  那么,是什么让苏东坡变得旷达洒脱呢?他在被贬黄州期间,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苏东坡在黄州城东开辟荒地,自己带着家人耕种。他从一位朝廷命官才高八斗的文人士大夫,变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贫苦农民。苏东坡的思想在这时候开始转变了,他仰慕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因为他耕种的地在城东的高坡上,就自号“东坡居士”。他不再渴望政治上建功立业,而是努力把自己融入到当地的百姓中去,和他们打成一片。他喜欢和当地朋友一起到城外喝酒,然后大醉深夜翻城墙回家。“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不好人。”这是苏东坡对他的弟子说的几句话,再合适不过地形容了这个酣畅淋漓、亦庄亦谐、丰沛敦厚、胸怀旷达的诗人了。他从不自命清高,什么人都可以与之交往,亲切随和,风流潇洒。所以,他的粉丝随处可见,这也是人们对他的喜爱之处。他在《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写道:“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东坡借眼前景,写心中事,以曲笔直写胸臆,言在此而意在彼,以小见大,富含哲理。全词言简意赅,不事藻绘,却能够于简朴中见深意、寻常处生波澜,语意双关,令人回味无穷。他回望了刚才烟雨凄迷的经行之处,却吐出了“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断句来。他在词序中写道:“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余独不觉”表明词人深察人世无常,所以才能做到苦乐随缘、去留无意。也表现出词人的开朗达观,宠辱不惊。从此,苏东坡走出了内心的苦闷,随遇而安,相信人生没有过不去的坎儿。他在许多词中都流露出“人生如梦,梦如人生。”的老庄思想。他常常借诗词来安慰自己。比如他夜晚在黄州的江边听到滚滚的涛声,内心翻滚澎湃,写下了《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第二天,黄州城里的老百姓都传说,苏东坡划着小船跑了。因为他在词中写道:“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其实,这只是他的理想,一种心理安慰,他正躺在床上睡大觉呢!

  苏东坡晚年被贬广东蛮荒之地惠州,生活凄苦悲凉。但是由于他旷达的胸襟,洒脱的情怀,不管被贬到哪里,都能随遇而安,自在地享受生活。他在一首诗中写道:“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表现出他素有的乐观旷达、随遇而安的精神,同时也表达了他对岭南风土人情的热爱。苏东坡在另一首词中也表达了同样的精神。“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这并不是说非要认他乡为故乡,而是说既来之则安之,把自己融入到当地的风土人情中去,好好地活着。

  苏东坡六十多岁从海南儋州被朝廷召回。他在经过金山寺的时候,看到了自己的一幅画像。苏东坡在画上题了一首诗:“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或许,苏东坡已经预感到自己去日无多了。这首诗也可以说是他对自己一生的总结。表面上看有一种自我解嘲的情绪,其实他在文学史上的伟大作品几乎都是在被贬期间创作的。同时,苏东坡在地方上任职,无论担任官职大小,他都能尽心尽力地为百姓造福,深得民心。

  苏东坡一生命运坎坷,饱受磨难,却能用豁达洒脱的胸襟化解,随遇而安,笑傲江湖。

苏东坡的禅意人生的优美散文

  苏东坡的思想底蕴深厚,构成极为繁杂。他首先是一位儒生,熟读儒家经典,抱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雄心壮志。同时,苏东坡在经历了“乌台诗案”,被贬谪流放期间,为了摆脱精神的苦闷,开始寻求佛道思想,以得到精神上的解脱。可以这样说,苏东坡的精神世界既有入世思想,也有出世思想。他的思想里儒释道并存,互为照应,成了苏东坡的三大精神支柱。

  苏东坡从小聪慧过人,志向不凡。在他的书房里有一副对联:“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他少年得志,金榜题名。在初入文坛时,苏东坡便得到了文坛领袖欧阳修的赏识和提携。苏东坡以文章独步天下,名满京城。这一时期是他的策论文章写作的一个高峰。他在策论中给皇帝建言献策,抒发政治理想,以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苏东坡以儒家的思想贯穿文章,抒发报国之志,精妙绝伦。皇帝和宰相都对苏东坡的文章赞不绝口,认为他具有宰相之才。

  苏东坡对生命具有一种空灵之感。他在和弟弟子由的诗中写道:“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表达出一种禅意的人生境界,人生如梦,转眼即逝。他感叹人生在世如飞鸿,鸿飞留痕也虚妄,人生不过如此!他后来写词,认为词不是为皇帝所写,而是抒写自己的真实存在,是对生命的一种真实感悟。在他之前,词是不被文人所重视的,内容多写离愁别恨。到了苏东坡手里,词才变成了与文章一样高的地位。他在词中也表达了同样人生感悟。他在《浪淘沙?赤壁怀古》中写道:“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在《临江仙》中写道:“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在《定风波》中写道:“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在这些词中,苏东坡都有一种超然世外的洒脱,流露出佛老思想,感叹人生如梦,梦如人生。

  苏东坡和佛印禅师是老朋友,他们经常在一起参禅悟道。苏东坡和佛印禅师同游灵隐寺。他们来到观音菩萨面前,佛印合掌礼拜。苏东坡问佛印:“我们求观音菩萨保佑,为何观音菩萨手上也有一挂念珠?观音菩萨在求谁呢?”佛印禅师说:“求观音菩萨啊!”苏东坡不解地问:“观音菩萨求观音菩萨吗?”佛印禅师笑着说:“是的,观音菩萨比我们还清楚,求人不如求己啊!”苏东坡恍然大悟,微微一笑。

  有一次,苏东坡和佛印禅师在林中打坐。山林空寂,竹影婆娑,佛印禅师对苏东坡说:“观君坐姿,很像佛祖。”苏东坡听了,心中欢喜。他看佛印穿着袈裟坐在地上,就戏谑地对他说:“禅师坐在地上像一堆牛屎。”佛印听了毫无怒意,只是淡然一笑。苏东坡以为自己占了便宜,甚为得意。他回到家里就把这件事告诉了苏小妹。没想到她却笑着对苏东坡说:“大哥,你输了。禅师心中有佛,故所见皆佛;大哥心中有牛屎,故所见皆牛屎。”苏东坡听后顿悟,惭愧万分。

  苏东坡与佛印禅师最有名的故事是“八风吹不动,一屁过江来”。有一次,苏东坡自以为学禅有所领悟,觉得心智洞明,了无杂念了。于是,他写了一首诗:“稽首天外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苏东坡非常得意,便差人将这首诗送给江对岸金山寺的佛印禅师。哪知道佛印禅师在诗上只写了两个字“放屁”,便交给来人带回去了。苏东坡一看,顿时非常生气,就立刻过江,去金山寺找佛印理论。佛印禅师却早已伫立江边等候苏东坡多时了。苏东坡当面质问佛印:“我写的诗,你不喜欢就算了,为何说是放屁?”佛印微微一笑说:“你还‘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呢!怎么‘一屁’就被打过江了?”苏东坡听罢,恍然大悟,哈哈大笑。

  苏东坡一生仕途坎坷,政治上不得志。在人生的悲苦中,他从佛道中寻求精神解脱。他的人生充满了禅意,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超然物外。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世事如同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梦如人生,也无风雨也无晴!

乐观的苏轼作文

  “风力掀天浪打头,只须一笑不须愁。”——题记

  挫折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但有的人迎难而上,有的人知难而退。迎难而退、明哲保身固然是一种智慧与生活态度,但知难而进,努力向前,更是一种执着和人生哲学。

  初学《记承天寺夜游》,“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寥寥数笔将月夜之美描绘的如此空灵,让我对苏轼产生了好奇。在老师的介绍下,我认识了一个越挫越勇、乐观豁达,随遇而安的北宋大才子---苏轼。苏轼年少成名,入世为官,却在王安石变法中不守旧,不违心,遭到两方势力的排挤,继而被贬官。在元丰二年,他任湖州知州,给宋神宗写了《湖州谢表》,却被一些朝臣说是狂妄自大,包藏祸心,由此促成了“乌台诗案”,被贬到了黄州。

  在被贬黄州时,他偶遇风雨,欣然曰:“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作文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是何等潇洒!在被贬杭州时,他筑苏堤,造福百姓,欣然曰:“我本无家更安在,故乡无比好湖山。”这是何等豁达!作文在被贬惠州时,他又赋诗:“日啖荔枝三百颗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这又是何等乐观!这就是苏轼——虽然屡屡遭贬,他也没有灰心,发配各地被他当成游山玩水,还写下了许多不朽的经典诗词。

  苏轼用一生告诉我们,挫折并不可怕,因为阳光总在风雨后,只要以乐观的心态面对挫折就是成功的基石。林语堂曾说:“一提到苏东坡,中国人总会亲切而温暖得会心一笑。”苏轼的一生,遭遇挫折和困境无数,却总能我行我素。不悲观,懂幽默,吃得好,玩得好。无论去到那里,都有一种不畏坎坷的超然和泰然。

  所以,从现在开始,让我们像苏轼一样勇敢面对挫折,迎难而上。直面人生风雨,一蓑烟雨任平生

旷达乐观的榜样—苏轼

  拨一叶新露,我祭你以苏堤不竭的流水;

  拈一瓣残菊,我忆你以赤壁不堕的明月;

  挟一缕清风,我思你以平岗不歇的风尘;

  新露,残菊,清风……

  你平身烟雨不染,风雪不沾,悠然遗世……

  每每,令我以千年之后生而徒羡尔。

  逆着北方的沙,江南的雨,我寻你于笔墨构成的迷宫;

  依旧踏风来去,任意平生,你辗转于三州之地,颠沛流离,依旧抚髯而笑:

  密州出猎,一封朝奏九重天,颠簸千里远帝都,浮生飘蓬无系;

  锦衣貂裘,张弓满月效孙郎,平岗千里展锋芒,劲射北穹天狼。

  黄州夜游,赤壁犹如昔,英雄久已矣,奈何华发早生,徒唏嘘;

  长江泛舟,流光永不歇,明月恒不堕,自适经年水月,复微醺。

  湖州丧妾,只影天涯,从此羁旅,安忆漫漫十年生死两茫长路;

  西楼醉饮,两鬓星星,垂垂老矣,经世治邦犹有余年百姓可寄。

  三州流离,你依旧如你,旷达恣意;

  八千云月,你依旧如你,逍遥不羁。

  每每,当我郁郁个人荣辱得失,而存消极之念时,

  与九州融为一体的你总能启我以智慧,予我以勇气。

  展一方宣州的纸、徽州的墨,提一绺辽东的毫、蜀中的竹,

  我如千年前的你,泼墨在一程山水,描摹出你,以你于我心中的那个榜样的样子!

  PS:悔不该当初把《一二九》的演讲稿发出来~现在不得不被逼给别人写一篇……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选择》作文600字左右

你____的样子真美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