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铁生作文素材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史铁生—笑看生死

  著名作家史铁生12月31日凌晨因病去世。青年时期因病瘫痪的史铁生坚强乐观,曾以《我与地坛》等作品,打动千千万万读者。他曾表示:“对待生死我选择一种乐观的态度,让我如此幽默地看待生死还得感谢卓别林。”

  史铁生1972不幸瘫痪,后来身患尿毒症,需要靠透析来维持生命。命运对史铁生不能不用“残酷”来形容。每周3次的透析,1000次针刺,让他的血管变成了蚯蚓状。史铁生却用笔来超越生命的困境,写出了大量优秀作品,其诗性的语言和深邃的哲思打动了千千万万读者。对于他来说,生命的意义更加特别,他在作品里思考着生与死、残缺与爱、苦难与信仰、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并展现了他自己如何在生活中活出了意义,这些或许都是他过往经历留给他的精神财富。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史铁生的文字有一种苍凉的况味,是那种从炼狱中发出的不屈呐喊,是穿越苦难在风雨中翱翔的黑色海燕。

  适用方向:坚强;乐观;奋斗;磨难;生命

史铁生作文素材

史铁生

  史铁生的文字真的很有感染力,即使身在喧嚣纷乱的人群中,即使没有动听低缓的音乐作为陪衬,却依然给人心头以重击。他思考的问题贯穿人生本质,以及人与上帝的联系。

  为什么我们人总喜欢困住自己呢?因为一斗米,一根葱的事而吵得面红耳赤,闹得不可开交,内心的波动几乎全由眼前鸡毛蒜皮事而导致。或许我们应把眼光投身在头顶辽阔的星空和脚下踏实的土地,把得失都看淡点。

  人类终将面对死亡,正如宇宙终将走向热寂,这是逃避不了的话题。所以,如果以结果来看的话,每个人都是不幸者,每个人——无论是多么伟大的人,都要离开这人世间。但如果以过程来看,每个人,我敢保证,每个人都是绝绝对对的幸运者,无论是经历快乐或是苦痛,只要你是一个努力,善良的人,你就是幸福的。上天残忍地决定了人们一开始的起点,也决定了人们最终的终点,但他却永远无法剥夺人们的生命历程。所以不管是怎样的经历,都应该感到幸福,因为你还有能力去感受活着的感觉,去感受努力争取想要的东西却始终得不到它的浓浓失落与因此更加强烈想得到它的动力,以及你为此作出努力,内心因此获得的满足感。结果,又有什么重要的呢?至少至少,我们还活着。

照亮我们心灵的史铁生

  不得不说,史铁生的经历令我们感动,他身虽然残疾,但志却不再残疾,而在文学。

  下半身的瘫痪,母亲的逝去,这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次沉痛的打击,更别说写文章,恐怕连想东西都想不成,但世界升却坚持下来了,他以坚韧不屈的精神意志力坚持下来了,不仅如此,他还写下了《秋天的怀念》和《我与地坛》

  史铁生曾说过,残疾是我的职业,文学是我的爱好。虽然在身残,志却不残,他被评为中国近代最伟大的作家之一,没错,他的故事与精神将代替他的生命延续下去,他在《秋天的怀念》中写出了母亲对他的关爱,以及他对母亲的怀念,这也许就是他报答母爱的一种方式吧。

  在《我与地坛》中,他多次提到过母亲对他的关心,它一种生动的形式写出了即使他身材以后,母亲仍对他怀有希望,但他却一心求死,但他不知道儿子的痛苦的母亲,那里常常是加倍的,自从母亲死后,他才知道活着是多么的重要,他多次写文章时都提到他的母亲。

  史铁生,一个懂得回报,坚韧不拔的史铁生。

身残志不残的史铁生

  史铁生是一位伟大的作家,他身患残疾,却身残志不残,写下了很好令人大为赞叹的文章,这便让人由衷地感到佩服。

  史铁生由关注身体的残疾到关注精神的残疾,再到对生命意义的探索,建立起了自己近于宗教的虔诚信仰。这也使得他的作品充满了对人生和宗教的思考,在他

  瘫痪后,便回了北京,一边养病一边坚持写作。对于一个残疾作家,你没法不向他致以敬意,向他的顽强致敬。史铁生的文字朴实无华,读来有一种力量,不断地敲打你的内心深处,让你感动,让你热泪盈眶。他的文章温暖而细腻,如兄长般的文字,哀而不伤。

  史铁生曾说,喜欢他的读者非常喜欢,不喜欢他的人也不少。他有句话的大意是:残疾不能埋怨上帝,也犯不着自责。这也让一些自卑的人在某种程度上找到了自我解脱。

  当史铁生患残疾时正是他人生中最狂妄的年龄,当他收到这个消息时五雷轰顶,他失去了双脚,身体便从来没有站起来,而他的意志也差点站不起来了。用他的话说是“曾一连几个小时专心致志的想关于死的事情”,在经历了一次次心灵与死神的斗争后,他最终拒绝死亡。是母爱唤起了他的意志,他决定把自己的心变成一片沃土,母亲已在这沃土上洒下了第一把种子。然后,是一对老夫妻、一个唱歌的青年、女教师、长跑运动员、弱智女孩……无数次给作者的鼓励和感动的人无心地创造了一片生命的森林,作者在这里找到了生命的意义,坚强地走了过来。

  史铁生的代表作《我与地坛》赞扬了伟大的母爱,号召人们思索人生,增进对社会的关怀,给人们引导了正确的方向。

  正是这样一位在鬼门关前傲然回头的身残志不残的伟大作家,创作出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文章,向我们对心灵一次又一次地进行探索,对生命一次又一次的询问,让我们对生命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们学会了感恩,学会了坚强,学会了正视!

豁达的史铁生

  史铁生——一位豁达、博爱的作家。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构在了一起,在他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坚韧、拼搏贯穿了他瘫痪的余生,同时也是他在文学上不灭的火种。

  难以想象一个年仅21岁的青年将会如何面对漫长的未来与轮椅相伴。而史铁生便承受着这样的痛,直至死去。用他的话来说就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似自嘲的话语展现了史铁生的苦,不仅如此,他的苦不单单是坐于轮椅,更是一周三次的透析续命。

  一切的困难阻扰着史铁生的前行之路,而他的母亲则是这一路上为他保驾护航的标兵。史铁生这一世最感谢的便是他的母亲,他的母亲在他瘫痪后一心一意的照顾他,不管史铁生离开她去哪,她都担心不已。这样的一位母亲直到死前也给儿子留下“好好活!”的遗言。真是有这般坚持的母亲,才会有这般坚韧的儿子。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也让人感受到了他深深的无奈与成长。任何人都由青涩走向成熟,但是史铁生的青涩却格外的苦涩。“微笑着,去唱生活的歌谣。不要抱怨生活给予了太多磨难,不必抱怨生命中有太多的曲折。大海如果失去了巨浪的翻滚,就会失去雄辉,沙漠如果失去了飞沙的狂舞,就会失去壮观,人生如果仅求得两点一线的一帆风顺,生命也就失去了存在的魅力。”史铁生用文字面对挫折,接受幸福,品味孤独,战胜忧伤。

  “陌上人如玉,公子世无双。”史铁生就是这般的人,惊艳的才学,大家的品德,无一不体现出他的凌霜傲骨。文章被人称赞为怀伤但不伤感,冲淡悠远,充满寓意。当多数作家在消费主义时代里放弃面对人的基本状况时,史铁生却居住在自己的内心,仍旧苦苦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仍旧坚定地向存在的荒凉地带进发,坚定地与未明事物作斗争,这种勇气是我们也能继承和发扬的。

  史铁生的温情、怀伤掩映在一段段文字中,思念、苦楚也一一篆刻于心中。他难以忘怀母亲的爱,他难以承载母亲相伴的日子,他难以追随母亲坚隐的身影。史铁生仅能用文字叙情,述尽天下孩子之心,母亲之爱。

  史铁生一个忐忑的作家,终用自己的文字原谅了一切,豁达人生。

史铁生作文材料

  热点素材1

  史铁生:不屈的灵魂

  素材速递

  2005年,饱受疾病折磨的史铁生以 病隙碎笔 荣获鲁迅文学奖散文奖。他在颁奖后说:“困境的本质对于人的伤害是一样的,如果不去寻找生命的意义,生命就没有意义。”史铁生21岁因病致残,在轮椅上度过了30多年,却写出了知青题材短篇小说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哲理性长篇小说 务虚笔记 、散文 我与地坛 等优秀作品。后来患肾病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这个顽强的汉子时刻都徘徊在死亡边缘,写作变得极其困难。这次获奖的 病隙碎笔 ,前后写了4年,有时一天只能写几行字。在一般一看来,这样的遭遇和经历,一定是痛苦而悲伤的。但史铁生却非常乐观。他说:“把悲观认识清楚了就是乐观。”这时,支撑他创作的力量完全来自于意志,因为他意识到:“不能放下,否则可能就彻底放下了。”

  在2010年的最后一天,史铁生走了……自称“职业是病,业余在写作”,坐在轮椅上的他,曾以一支笔教会我们思考——他留下了一本本厚重的著作,包含着思想的火花,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健全而又丰满的思想。当然,这些用汗水和心血凝成的文字,不会因作家的逝世而丧失价值。

  素材解读:

  立意角度1 从史铁生的遭遇中,可以立意“磨难”“挫折”“坎坷”。

  立意角度2 从史铁生的创作中,可以立意“坚持”“顽强”“意志”“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立意角度3 从史铁生的生活态度中,可以立意“乐观”“良好的心态”“精神”

  立意角度4 从史铁生给后人留下的著作中,可以立意“贡献”“宝贵的财富”“人生价值”“生命的意义”

  立意角度5 从史铁生战胜病魔,坚持写作的情况来看,可以立意为“信念”“人生支柱”“目标”等

  立意角度6 从史铁生坚强活下去的情况,可以立意为“热爱生命”“坚强”“困境与人生”

  立意角度7 从史铁生关于生于死的论述来看,可以立意为“生与死”“人生”“思考”

  追分示范

  话题1 生命的价值

  “对于心灵来说,人奋斗一辈子,如果最终能挣得个终日快乐,就已经实现了生命最大的价值。”史铁生如是说。他也是这样做的。由于疾病,他一星期要去医院透析三次,由于贫血、缺氧、没有力气,他有时觉得自己可能写不了了。这时,支撑他写下去的力量完全来自于意志,因为他意识到:“不能放下,放下可能就放下了。”是的,不能“放下” ,甚至不能休息,只能坚持,就像那雪山上疲惫的攀登者,只要想坐下来稍做休息,就可能再也起不来了。在面对死神的时候,任何退缩或逃避,都无异于自杀。这时候,最重要的是意志和正确的抗争方式。史铁生的选择是写作,因为写作是他追寻生命意义的方式。

  评论:先引用史铁生的名言,然后结合史铁生的事例来阐述,从而达到使素材充分论证文章中心的作用。

  话题2:敢于正视压力

  史铁生年纪轻轻就残了双腿,曾经无奈过,曾经失落过,也曾经一个人摇着轮椅在“那座废墟的荒园”中虚度。 做人的压力如同巨石般压在心口,压得史铁生喘不过气来,也曾对生命不抱任何希望了。然而,后来史铁生认识到:“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他给自己折了一只名为“写作”号的船,将自己从压力的深渊时摆渡出来,最终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正是由于敢于正视压力,史铁生才坚强地从压力的深潭里挣脱出来解救了自己,然后,驾着“写作”号大船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评论:先举出史铁生的事例,从事例中得出结论,水到渠成地诠释主题。

  21岁时,史铁生在“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疾了双腿”,一个本是生龙活虎的男孩子只有靠两手摇着轮椅去自己想去的地方。年轻的史铁生曾经长达10年都无法理解命运的安排,觉得自己的生命就是一场冤案。很自然地,他质疑自己活着的必要性,也曾想到过用自杀的方式抗议,但他最终找到了文学这条路来解放自己。

  苦难是一笔巨大的人生财富

  史铁生说:“生命的磨难是一种必然。”于是他瘫痪中挺了过来,为了深爱他的母亲可以舒心,更是为了让自己的生命有意义。他选择了写作来提升自己生命的价值,他做到了,他凭靠顽强的意志,支撑着自己的病体艰难的写作。他战胜了苦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他看来,苦难并不可怕,只要跨越了它,苦难就会给你送来一笔丰厚了财富。

  话题1:热爱生命

  史铁生在他的作品中曾经写道:“是卓别林的话救了我,他说:‘死,着什么急啊?’我一想,对,死是早晚的事!不死,该怎么活呢?”所以,在以后的日子里,对生命的热爱就成为了史铁生的心灵支柱。虽然史铁生在2010年的最后一天离开了人世,但是,他已经为世人塑造出了一个热爱生命的崇高形象。因为,热爱生命的人,无论是牌何种环境,总能扬起生命的风帆不断向前,向前!

  评论:引用史铁生的原话,解读他的心灵轨迹,表达热爱生命的主题,增强了说理的可信度。

  话题2 坚强

  史铁生的信念只有两个字:坚强。

  在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中有这么一段话:“当一个人身体健康,充满青春活力的时候,坚强是一桩比较简单容易的事,而只有生活用铁环把你紧紧箍起来的时候,坚强才是光荣的事情。”是的,坚强就是有打击却永不颓唐,有挫折却永不服输,有失败却永不妥协,有碰壁却永不迂回,有伤痛却永不呻吟……

  史铁生这样一个生龙活虎的小伙子骤然之间沦落到要在轮椅上困度终生,这种不幸降临到谁的身上都是无法承受的生命之重。所以史铁生经过拉锯式的思想斗争后,选择了坚强的活着,且以骄人的成绩坚定着自己的追求。

  热爱生命

  史铁生1969年自北京去延安插队落户,1972年——美好的21岁——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请设身处地地想想:一个刚过20岁的青年,正是做着各种各样美梦的时候,疾病突如其来像海啸般袭击了他,从肉体上毁了他,在心理上折磨他,在些后的30余年中或卧病不起或置身轮椅,命运不仅剪断了他飞翔的翅膀,还要让他时刻面对“生与死”的问题,他的每一个昼与夜又岂是一个“愁”字或一个“苦”字了得

  但他选择了坚强,选择了继续在人生之跟上行走,因为他——热爱生命。

  母爱拓展

  故事一:快80岁的著名影星秦怡,有一个50多岁的残疾儿子,秦怡不仅料理他的生活,还让他学绘画。一个西方著名的电影制片人知道了大为感动,收藏了她儿子的画,并说,他收藏的不仅是一幅残疾人的画,更是一个残疾人的母亲的伟大人格。

  故事二:香港弱智儿瘐文瀚走失,下落不明,其母花费巨资四处寻找,两年多了始终没有放弃努力。

  故事三:武汉20岁的武警战士方超追击歹徒,被歹徒的子弹击中大脑,成了植物人。母亲每天在他耳边呼唤他的名字,讲他儿时的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终于唤醒了他,这是母爱的奇迹。

  总结:残疾人的母亲,她们比平常的母亲更为痛苦,更为不易,她们注定没有回报的,她们是一辈子的苦役,所以她们的爱更加无私,更加超功利,更为伟大,更为崇高,因而更具有人格美,人性美,是人间爱的极致,美的极致。

不屈的史铁生

  "史铁生,一个新时期的作家,也是最了悟人生,最豁达,最真诚的典型。他是一个残疾人,上天在他人生的黄金时段夺走了他的双腿,似乎命运已将他拒之门外,他曾几次为此而悲观欲自杀,但当他终于觉悟到无差别便无法成为世界后,他便坦然接受自己的残疾,接受自己与别人的差别,并努力成为一个精神上的健康人。

  史铁生对于自己的命运是释然的,他说:“苦难消灭自然也就无可忧悲,但苦难消灭一切也就都灭。”苦难时常伴随着他,残疾的双腿,痛苦的疾病,连他的母亲,也早早离他而去。他也时常迷茫,他也曾经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而绝望,他也曾脾气暴躁古怪。每当他迷茫时,他便会去那个地坛,也就是他常在小说中提到的废弃的古园。地坛对于他来说是一个宁静的去处,像上帝的苦心安排,他在地坛中看到了许多,荒芜的景象,各种各样的人。他与一个热爱长跑的人互相鼓励,与他一样遭受着命运不公的待遇。他还看见一个弱智、容貌姣好的小女孩与他哥哥的嬉戏,和他哥哥挺身保护她的勇气,或许这也是他脱离绝望的苦海的原因。

  史铁生对命运有着独特的看法。它曾调侃自己说,自己的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这又何尝不是一种豁达?他不拜佛,因为佛不能使他瘫痪的双腿站立起来,因为,如果佛要人“拜”才肯保佑人,那他就不能称之为佛。他认为佛是一个动词,是“觉悟”。他不算命,因为命好则无需算,“好”自会来;如命不好,更不必算,乐得活一天是一天,省去明知前程险恶,还不得不步步逼近灾难,成天战战兢兢。他对于命运,采用的是理智,客观的态度,而不是一味地主观欺骗自己。

  “上帝为你关上门时,会为你打开一扇窗”,可上帝对史铁生不仅关上了门,还把窗都锁死了。但史铁生仍不放弃地在屋外徘徊,自己搭建了自己的房屋。这世上如史铁生一般不幸的人还很多,他们在坚持,我们又何来借口轻言放弃呢?"

残疾人史铁生的故事

  多年前,第一次去看史铁生。曾经为之做过长久的准备,首先是读过他的好小说,尤其是《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再是听人叙述他坎坷的经历以及他的为人,然后就与他开始了通信。他的信写得很好,以那种简单明白的语言论及小说的艺术。这一切,都使人对他怀着神圣的想象,觉着自己的凡俗。其实,在这一切之前,我是见过他一面的,在1980年时,文学讲习所里,有朋友推他来听课,我们还握了手。印象是模糊的,觉着似乎是一个腼腆的青年,还有就是,他坐在轮椅上,那轮椅显得空落落的很大。等再次看见他时,他已巍然将那张轮椅坐满了。

  那次去看他,是到国子监的路上,已经到了雍和宫大街,要躲过史铁生,就躲不过去了似的。否则,还是要推迟。因为这个见面是那么重大,叫人觉得有着遥远的距离,总也走不近,总也做不好准备。现在,却兀自到了眼前,无法回头了。

  我们敲了院门,他父亲出来开门,听说我们的来意,便指着门上的告示让我们看,上面写着见客的时间,这时,正轮到不见客。我就说,我是从很远的地方来,并且立即就要离开,这时,他父亲似乎是接受了某种暗号,忽然改变了主意,拉开门放我们进去了。

  史铁生很不好意思地朝我们笑着,似乎他犯了个淘气的错误。我们问他父亲怎么又让我们进来了,他伸手在窗户上敲了敲,说听见我们的声音,就给了个暗号。

  这天是星期天,他家里人挺多,妹妹、妹夫都回家了,在外间做饭,里间是史铁生的房间,生着铁皮的烟囱炉,有着一股日常居家的温暖气氛。他说起上回在讲习所的见面,说我那时候特别瘦。我说那时在北京生活,必须吃大量的面食,我很不习惯。他就说,面食里的饺子还是可以的。然后又说到了北京的大白菜,整整一冬天,主要就是吃它,也是个问题。他说,那么包饺子呢?最后,我们要走,他不让,拉住我们说:别走,今天我们家吃饺子。就这样,这一次见面,我们基本上在说饺子。当时不觉得,过后想想却觉得出乎意外。因为,像史铁生这样,坐在轮椅上,是有权利说许多高深的哲理,人生的感悟,生命的体验,存在的真谛。他说什么我们都会相信,也会感动,可是,他只是说饺子。

  后来,他的家就成了最经常去的地方。他的家和所有的家一样,生活照常进行,你完全不必像歌里唱的那样,“多给一点爱”,你也完全不必有那些戏剧性的想头,以为在那里会得到灵魂的升华等诸如此类的事情。一切如常,不同的只是,你用脚走路,他用轮子走路。你所以去敲他的门,只是想同他聊天。你所以更喜欢同他聊天,是因为他有好的头脑,以及非常好的天性,这两条都是使人愉快的。

  记得有一年在北京工人体育场搞了一台文学晚会,其中有一个知识青年史铁生与作家朋友们在一起。左起:王朔、王安忆、刘庆邦、刘恒、史铁生、何志云。知青出身的作家各自诵读一段话,表示对那段岁月的态度。我们十几个人被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的几位年轻导演,分配在场子四角上的平台,等待轮到自己说话。第一个发言的就是史铁生。开头是这样的:空廓的场子里暗了片刻,忽然亮起一束追光,光圈中空无一人,然后就响起了史铁生的声音。他是以探讨问题的口气,很中肯,也很平静,并且是列出“第一”“第二”,这同现场所营造的悲剧气氛格格不入。提起来的一口气一下子瘪下去的感觉。忍不住要笑,在这样的语气对比之下,周围所有一切都变得虚张声势了。

  要说史铁生教育你,就在这地方,那就是,真实。可我们依然不要忘记,史铁生确实是一名截瘫者,他要抵达真实的途径要比健康人曲折。许多事情,他是以心智去体验,而不是感官。那么,你就可以了解,史铁生与这个世界所建立起的真实关系里的含义,他的日常化里的理性的力量。

  他常常使人忘记他和你不一样,因此,同他说话就无所顾忌。有一次,与他聊天,聊到有些外来妹在城市扎根的事情,我随口就说“或者嫁个瘸腿的”,话出口多时,我才意识到自己的犯忌,先就尴尬起来。我一尴尬,他便也不自在,这局面确是有些难堪的。后来,我在他的一篇小说里看到了一个相类似的细节,一个少女对一个瘸腿的男青年说到一只鸽子的名字叫“点子”,说这名字叫人以为它是个瘸子。这小说是多年前的,这也许说明史铁生早就遇到过这样的事情。这种情形在他身上发生已不止一次。就这样,史铁生破除了迷信。他并不给人们提供神话,只提供真实,却是上乘的真实,因为他是穿透身体的隔阂,用心力去撞击现实所获得的。他的真实是有力量的,是由无数超感的玄思组成的。这些玄思最终落成了平常状态,虽然也是你我他的状态,却又不全是。你我他的状态是盲目不自觉的,而这却是自觉的思想的果实,有着切实的理由,更使人信服,也具有理想的性质。他其实是比许多健康人更多更深刻地享有这个世界,我们完全不必对他抱有怜悯。这就是你无法对他去唱“多给一点爱”的缘故。

平凡的史铁生

  有人说,史铁生是一位十分伟大的残疾作家;有人说,史铁生已近乎符号化,代表着那一众遭遇悲惨,却又自强不息的人;还有人说史铁生即使没有那样境遇的衬托,也是一个卓越的作家。这些评价都不能被否认,因为它们没错。但我要说的是,史铁生也是一个人,一个平凡的人。

  他的一生都如同那些同样身患残疾的人一般,坎坷而满是岁月的沉淀。六九年插队落户,七二年因病致瘫,甚至七四到八一年间还在工厂里为人做工。撇开作家的身份不谈,作为一个残疾人,这般顽强的精神就值得掌声。但他也有人的七情六欲,也曾因病痛而自暴自弃,极易动怒。这是他平凡的地方,没有人能真正避开这些该有的情感波动,没有人能真正将生老病死置之度外。

  但作为一个平凡的人,他又有太多的闪光点无时不刻地提醒着后人,他的这样那样的优点,足以带他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从史铁生的作品不难看出他对人情的洞察,对文字的驾驭能力。他的语言朴实无华,但字里行间却充实着令人为之鼓舞的力量,扣动人的心弦。

  作为一个平凡的人,他有残缺。他的作品毫无遮掩地写出了这种残缺,引起了许多人的共鸣,因为我们也有残缺,我们也不过是芸芸众生里的一个平凡人。史铁生说:“这人的命像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就算身体被限制在轮椅上,也限制不了他对人生和宗教的思考。

  他是平凡的史铁生,是用残缺的身体追逐健全灵魂的史铁生。也许他做不到像平凡人一样跳跃追逐,但那一行行直击内心深处的文字却给了千万平凡人希望与力量。同作为一个平凡人,我向他的灵魂致以敬意,对他的信仰之路表以赞美与歌颂。

坚韧的史铁生

  史铁生,这个名字对每一个学生似乎都不陌生,他的作品《秋天的怀念》曾让所有人对坚韧的史铁生产生了敬佩之情。

  在《秋天的怀念》这篇文章中,史铁生从刚残疾的自暴自弃到看到自己母亲为了自己隐瞒病情终于振作的样子,我相信每一个人都会为此在心里鼓掌吧。他的坚韧,也许不仅仅是残疾之后的振作。他还有尿毒症,在这个捉弄他的生活中,他终于顽强的活了下来,并成为了一名成功的作家、散文家。从史铁生的照片中不难看出,他虽然已经进入中年,但每一张照片中的他都面带笑容,即使他在轮椅上,但他灿烂的笑容也能体现出他内心的乐观。

  《我与地坛》中“我”于地坛结下了不解之缘,在自己无工作之时开始,十五年间他从这四百多年的沧桑古园那里获得了某种启示,汲取了顽强生活与奋斗的力量。其实从《我与地坛》中不难看出史铁生内心是非常细腻的,他在描述回忆母亲的时候,在他的想象中他母亲对他淳朴的爱也就自然而然的体现出来了。

  “有些事情只适合收藏。不能说,也不能想,却又不能忘。它们不能变成语言,它们无法变成语言,一旦变成语言就不再是它们了。它们是一片朦胧的温馨与寂寥,是一片成熟的希望与绝望,它们的领地只有两处:心与坟墓。比如说邮票,有些是用于寄信的,有些仅仅是为了收藏。”这是史铁生让人广为流传的句子。体现出了人们普遍做到的事情。史铁生的文字大抵是悲伤的,这里所写的也许就是史铁生心中的悲伤的事情。有些人理解为美好的事情适合在自己心中慢慢品味,但不管是什么不同的理解,也不得不说史铁生的思想与情感境界是非常的高的。

  我对史铁生的了解虽不能说非常的多,但还是感受到了这个作家不断地对思想的探索升华。正因为他是一名残疾人,所以他的文字菜更让人们产生对命运的思考,感受人们的命运和现实生活的冲突。史铁生往往没有停留在表面,而是去拷问存在的意义。他特殊的经历让他的作品中有别的作家所没有的一股静气。如果没有这段人生经历,可能史铁生的文字里就不会包含那么多他的沧桑,他的独特,这一点,是一个普遍的作家无法超越的境界。从史铁生的文字里看到一个人内心无一日止息的起伏,同时也在这个人内心的起伏中解读了宁静。

  史铁生之所以被人尊敬,并不是在于他写了多少作品,而在于他面对疾病、残疾、死亡的平静的态度,和他对所有残疾或健全的人的警醒与鼓励。我们是在用双腿在前进,而史铁生是用灵魂在行走。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猴子摘桃子作文二年级看图写话

关于节俭的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