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渠心得体会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红旗渠

  今天我们要参观的是安阳林州红旗渠风景区。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林县人民以“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坚持和发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开拓创新、团结实干、无私奉献”的精神,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在巍巍太行山上,逢山凿洞,遇沟架桥,一锤一钎,坚持苦干十年,削平了一千二百五十座山头,凿通了二百一十一个隧洞,架设一百五十二座渡槽,建成了盘绕林滤山长达一千五百公里的引水灌溉工程、红旗渠。

  红旗渠在安阳以西五十多公里的林州林滤山中,地势险峻,工程宏伟。它不仅是造福人民的水利工程,也为林滤山自然风光增添了一大胜景,被中外游人誉为“人工天河”、“中国的水长城”、“世界奇迹”。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红旗渠工程竣工后,周恩来总理曾自豪地告诉国际友人:“新中国有两个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红旗渠景区,主要以艰苦创业的红旗渠精神,以及太行山集华山之险、峨媚之雄、三峡之奇、黄山之秀为一体的自然风光而开发建设的风景名胜区,现在以妖娆多姿的风采,向世人展示其独具的特色和巨大的魅力。

  朋友们,“心动不如行动”,林州红旗渠马上就要到了。请大家做好下车准备,关好车窗,带好贵重物品,到达景区后呢,请大家跟紧队伍,不要大声喧哗,也不要抽烟,注意保护景区环境。好了,请大家跟我下车参观吧!

红旗渠心得体会

红旗渠精神引我成长

  很小的时候,就听过爷爷谈论红旗渠,但总是听的我一片模糊。

  随着时间的走动,六岁那年第一次看到了红旗渠,八岁那年与爸爸一起读了《坚守精神高地,当好精神传人》这篇文章,脑海里渐渐清楚我们就是红旗渠的传人,就是红旗渠精神的传承者。我们林州的今天是几代人对红旗渠精神的笃定和坚守,今天的林州人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拿出了修红旗渠的态度,把任何一件事都当作是修红旗渠,正是修红旗渠这件事不停的重演,才成就了林州发展、林州自信和林州今天。

  她的精神,永不过时……

  “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林县人民多壮志,誓把河山重安排!”上世纪60年代,老祖辈们在巍巍太行悬崖绝壁上苦战10年,凿出1500公里的“生命之河”红旗渠。十年的功力与汗水,十年的艰辛与智慧,十年的心血与砥砺,十年的追梦与收获,孕育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走进学校,走廊、楼梯,还有好些地方都张贴着有关红旗渠的手抄报,最引人瞩目的是西三楼,处处都展示着红旗渠的各种风采,那惊心动魄的画面,感人肺腑的故事,无一不让我震撼,令我感动。红旗渠不再是单纯的一项水利工程,它已成为一个地标。不仅是我们林州的、河南的,更是我们民族精神的一种象征。

  每次来到渠岸边,看一条蓝飘带缠绕太行,总有种“重整林县河山”的召唤。作为一名红旗渠的传人,从小受着红旗渠精神哺育,喝着红旗渠水成长,它激励我们一代又一代少年,去发扬、去传承先辈们留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作为一名学生,我要守望着自己的精神家园,努力学习、克服困难、敢于担当、学以致用,让红旗渠精神时刻支撑、指导、指引着我,让自己更加积极努力,拼搏向上。

2017发扬学习红旗渠精神心得体会

  每当一批又一批游客来到红旗渠,仰望太行绝壁,远眺滚滚漳河,无不为“人工天河”的奇伟而惊讶:“在那么困难的年代,为什么能创造这样的奇迹?”

  这渠,这水,正是千百年来林县人追梦圆梦的写照。自古以来,林县“水缺贵如油,十年九不收”,修渠引水的愿望早已有之。让子孙后代有足够的水、再无生存之虞,是饱受缺水之苦的林县人民的梦想。但是,在20世纪60年代初,开凿一条水渠让漳河水穿越巍巍太行山,工程量之大,技术难度之高,以当时的物质条件和技术水平来说,这个梦想遥不可及,但林县人知道,只有梦想实现才能彻底改变命运。

  勇于筑梦,敢于圆梦。林县人民以“重新安排山河”的豪情壮志,硬是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一锤一钎地开凿,一砖一石地砌筑,10年时间,1500公里,10万人的心血和汗水,林县人民用勤劳双手,在太行山的悬崖绝壁上劈山修渠,建成红旗渠,结束了林县水源匮乏、十年九旱的历史。

  梦想没有终点。20世纪60年代“战太行”建成红旗渠,解决了饮水吃饭的生存问题;80年代十万建设大军“出太行”,实现了劳动力转移,使林县的建筑业品牌蜚声国内;90年代末到新世纪初,伴随着“富太行”的号角,打工族返乡,产业发展如雨后春笋,创新创业千帆竞发;现在,“美太行”的蓝图绘就,经济转型提升,城乡统筹发展,生态和谐宜居。当林县撤县建市成为了林州,这里的人民继续行进在新的圆梦征程中。

  如果说红旗渠是一个奇迹,那么奇迹还在延续。从半世纪前红旗渠引来“第一桶水”,到今天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20亿元,县域经济在河南省排名位列前十;昔日纪录片《红旗渠》中看到的荒山秃岭,现在满目青翠、游人如织,成为国家级风景区,每年迎接游客400余万人次……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并驱,软环境和硬实力同升,一个现代化城市正在太行山东麓拔地而起。自然资源贫乏,地理位置不利,也可以通过创新发展来改写,安林高速、林长高速、鹤辉高速、晋鲁豫铁路,交通动脉打破了太行千年屏障,为发展拉开了骨架,打通了关节,使缺陷变为优势。

  林州的发展成就再次证明:伟大的事业离不开伟大的精神,精神财富可以转化为物质财富。从上世纪60年代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无私奉献”,发展到今天的“难而不惧、富而不惑、自强不已、奋斗不息”,红旗渠精神被一代又一代的创业者不断赋予新的内涵。红旗渠精神已经成为林州人干事创业的品格特质,党员干部创新、实干、为民的生动教材,支持经济不断升级的“源代码”。

  眼前的红旗渠宛如一条漫卷的飘带,飘扬在太行山壮美的峡谷之中,真切而实在。它像一座丰碑,激励着今天的追梦人——昨天的梦,已然成为现实,今天的梦,也必将实现!

“红旗渠”精神主题学习心得体会

  红旗渠,这条在悬崖绝壁上“抠”出来的水渠,是在共和国最困难的时候,林州人勒紧裤带、用蚂蚁啃骨头的精神创造的奇迹,太行山的地图上,从此多了一条代表水的蓝色曲线。那是一部昔日太行人的英雄史诗!

  很多人把林州人引水开山,比作盘古开天地。想必当年一手执凿,一手执斧的英雄面对茫茫的混沌,如同林州人面对高高的太行,胸中涌动的正是那一股天地间正大沛然之气。世界上从未有一个民族像中华民族这样,历经五千年,无论浸泡在怎样的苦难当中,始终不绝这口豪气。豪气是脾气,也是勇气。而在林州人身上,一个民族的脾气、勇气和豪气,表现得尤为强烈。

  有人感叹,是太行山造就了林州人的脾气,犹如苦难磨砺出中国脾气。如果林州人没有这样的脾气,必不能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生存;如果中华民族没有这样的脾气,也熬不过千百年的艰难,挺立在世界东方。

  中国很少有城市,把专门为小推车写的歌,作为自己的市歌--当年修红旗渠,小推车是最重要的运输工具。歌中唱道:“山里人生性犟,后边来的要往前面放。”意思是大家一起推车,歇脚时,走在后面的一定要把车放到前边才停下来,就为了不居人后。

  这是一首林州人都会唱的歌,是一首在他乡的林州人都感到骄傲的歌。唱到那个犟字,林州人都心领神会:没有这点犟劲,谁敢在太行山上动土

  印度诗人泰戈尔说,只有经历地狱般的磨炼,才能炼就创造天堂的力量。所有的光荣与梦想,都是付出了血与泪的代价,如同追日的夸父,“体解而未变”“虽九死其犹未悔”!

  一个国家真正的财富,不仅在于拥有有形的物质力量,还在于是否拥有无形的精神力量。经济的发达,可以为一个国家贴上强大的标签;而唯有精神的力量,才能让一个国家扛得起伟大这个称谓。

关于学习红旗渠精神的心得体会

  一个人活着,需要一种精神;一个民族的繁荣昌盛,需要一种精神;任何一项事业的发展,都需要一种精神支撑。全市机构编制系统于8月上旬在林州市开展了弘扬红旗渠精神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笔者有幸作为红旗渠干部学院的一名学员聆听了在《百家讲坛》主讲红旗渠故事的李蕾作的红旗渠精神讲座,充分感悟和领会了红旗渠精神的丰富内涵及时代价值。通过参加这次活动,笔者感受很深,感悟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点:

  一是很受触动。以前曾多次参观红旗渠景区,多次聆听红旗渠精神事迹讲解,观看过很多有关红旗渠的纪录片,在工作和生活中经常接受红旗渠精神事迹教育,对红旗渠精神有一定的理解和感受。但是,通过这次开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使我很受触动。一幕幕触动人心的情景,一个个无私奉献的人物,栩栩如生地展现在笔者面前。当年,新华社社长穆青在施工现场采访一位一只眼睛失明的民工时,穆青被眼前这位残疾人的一句话触动了。这句话就是:如果问我为何要修建红旗渠,我就是怀着报恩的心在修建红旗渠。面对艰巨的工作任务、恶劣的生存环境,我们的劳模怀着报恩的心态去工作、去付出、去奉献。他讲的报恩就是报答党和人民的恩情,报答社会的恩情。一个农民讲的报恩很朴实,也很真诚,而作为我们党的干部应该受到更深的触动,应该深刻反思:我们是抱着感恩的心在干工作、在生活吗?这对我们每个人都是个考问。一位领导曾经讲过,共产党没有亏待了我们,我们不能得过且过,更不能昧着良心做一些不该做的事情。

  二是很受启发。越是艰苦的地方,越是复杂的环境,越是困难的事业,就越需要精神力量的支撑。我们党是靠艰苦奋斗起家的,也是靠艰苦奋斗不断发展壮大、成就伟业的。这使笔者感悟到,全市机构编制工作没有艰苦奋斗和埋头苦干的精神,就没有今天各项事业迅速发展的局面。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的干部职工经历了历次政府机构改革,面对方方面面的利益纠葛,受到各种压力和挑战,特别是市编办单设以来,领导班子率先垂范,发扬艰苦创业、敢为人先的精神,带领全体干部职工奋力拼搏、团结协作,认真细致、扎实高效地完成了每项工作任务,在体制机制改革、机构编制管理、干部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既锻炼了队伍,又树立了形象,无愧于我们的事业,无愧于组织和人民的重托。

  三是很受鼓舞。红旗渠精神是一面旗帜,催人奋进,是我们工作的动力,鞭策我们不能懈怠、不能偷懒。笔者所从事的机构编制工作,困难和挑战很多,在工作中,更要发扬红旗渠精神,迎难而上、锐意进取、奋发有为,做到敢于担当、勇于担当。当年修渠时,正处在三年特殊困难时期,修建红旗渠的决策者面对林县大地颗粒不收的现状,面对没有外界的任何援助,面对不少人悲观失望的情绪,面对需要穿越崇山峻岭的艰苦条件,他们没有退缩、没有回避,在关键时刻勇于担当、敢于担当,激发了全县人民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干劲,经过十年苦战,终于建成了红旗渠。敢于担当是党的干部必备的素质。习近平强调,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担当大小,体现我们的胸怀、勇气、激情,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我们要具有敢于担当的品质,对工作带着激情,对生活满怀热情,对事业饱满感情。一个没有激情的人是干不好工作的,干事业就是要充满激情。对组织安排给我们的工作,要积极去干,主动干好。红旗渠的修建者对待工作和事业像对待自己的生命一样。这种有着饱满感情的工作精神,为我们干好本职工作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我们每个人把本职工作干好,单位的整体工作就干好了;每个单位、每个地区的工作干好了,我们的国家就强大了,中国梦就一定能够实现。

红旗渠精神心得体会

  金秋十月,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在集团的组织下“走进红旗渠,接受再教育”。我们一行来到林州,参观游览了红旗渠展览馆。一幅幅珍贵的历史照片,一个个沙盘模型,一件件简陋的工具,一身身破旧的棉衣,勤劳勇敢的十万林州人民,苦战十个春秋,一锤、一铲,用两只手生生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修成了这全长1500公里被称为“人工天河”的红旗渠。林州人民用勤劳的双手结束了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苦难历史。用“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用拼搏向上的激情建设了今天繁华、富强美好的新林州。

  此次参观红旗渠,通过认真的听取讲解员的讲解,使我感受深刻:

  一、学习红旗渠精神就是学习林州人“十年修一渠,一渠成奇迹”。

  在资金短缺,自然条件恶劣,施工设备差,林县人没有被困难吓到,没有向大山屈服,发扬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我们应该学习那种攻克困难,解决困难的韧劲,应该把这种韧劲溶入到工作和生活中。

  二、学习红旗渠精神,就是学习林州人“吃苦精神、无私奉献”。

  当听到施工民工最困难的时候,每人每天只有6两粮,为了填饱肚子挖野菜充饥,甚至下河捞水草,这种吃苦的精神令人感慨万千。红旗渠的建设者们不计较个人得失,乐于奉献,不畏艰险在红旗渠修建过程中,牺牲人数就达80多人,受伤者不计其数。

  三、传承红旗渠精神。

  在当前社会中人民生活和物质都比较富有,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应该摒弃浮躁,脚踏实地,无私奉献,加强学习,不断提高,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以实际行动不断把“红旗渠”精神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为恒信的发展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红旗渠心得体会

  9月9日在局机关党支部组织党员奔赴位于太行山区的河南省林州市,参观了举世瞩目的水利工程红旗渠。“重温入党誓言”,学习党章,参观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旗渠”。

  时光似箭,岁月如梭,回忆起新中国六十年的光辉历史,红旗渠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林县人民在条件十分艰难的情况下修建的,从太行山的山腰引漳入林,这项工程被世人称之为“人工天河”,在国际上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红旗渠的精神震撼太行,感召岁月,巍巍太行山记录着林县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自力更生,无私奉献,艰苦创业的丰功伟绩。当年的自然环境极其恶劣,不仅缺少机械设备和技术水平,还有三年的自然灾害也给林县人民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困难,缺衣少粮十分艰苦。就是在这样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下,林县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不畏艰险、不畏困难、团结合作、无私奉献,用血泪和汗水浇灌出举世闻名的人工天河红旗渠,创造历史又一奇迹。红旗渠的建设不仅仅是建设了一个伟大的水利工程,更是树立了中华民族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的伟大精神丰碑。

  红旗渠精神是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红旗渠的建设者绝大多数都是不计个人得失、乐于奉献、不畏艰难、勇于牺牲的人。在红旗渠的修建过程中,仅仅是死亡的人数就达到81人之多,而受伤者更是不计其数。尽管付出了如此大的牺牲,没有任何现代化机器设备武装、甚至连饭都吃不饱的农民,却高效率地把红旗渠修成功了。

红旗渠

  虽然没有殷墟历史悠久,没有冰冰背那样神奇,但红旗渠是林县人的智慧。

  红旗渠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林县人民在极其艰难的施工条件下,靠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克服种种困难,奋战于太行山悬崖绝壁之上,险滩峡谷之中,逢山凿洞,遇沟架桥,把广州与哈尔滨连接起来的。

  红旗渠非常美丽,有分水苑风景区、青年洞风景区、络丝潭风景区。青年洞风景区由分水苑风景区驱车上行30公里既可到达;这里山高路险,青年洞靠断崖而凿,从大山之中穿通而过,为你展现出一幅壮观的画卷,将太行美景“雄、险、奇、秀”凝集于此;红旗渠悬挂在巍峨雄险的太行绝壁之上,更使你领略到“人工天河”的无尽诗意;极目远眺,一切尽收眼底,惊诧之余,唯有赞叹!

参观红旗渠有感

  今天是国庆节,为了让我和妈妈过一个开心的国庆节,爸爸带我和妈妈到红旗渠参观游览。一是参观举世闻名的红旗渠,同时也想了解一下林州当时的真实情况。20世纪60年代,林州人民为了彻底改变严重的缺水的恶劣的条件,凭着一锤一钎一双手,逢山凿洞,遇沟架桥。苦战十年,削平了1250座山头,凿通211个遂洞,架设152座渡槽。在太行山上的悬崖峭壁上建成了全长1500公里的大型引水灌溉工程——红旗渠。

  这一伟大的工程,换来了林州人民今天的幸福生活,若是没有红旗渠的话,林州人民的生活仍然处在严重的缺水状况,农民伯伯了不能播种,林州的人民没有粮食一定会饿的骨瘦如柴,人们过的仍旧是一贫如洗的生活。红旗渠现在成为融爱国主义教育和休闲为一体的旅游胜地。啊!红旗渠,是你让我真正懂得了“幸福”的含义,更让感受到林州的人民的不怕困难的精神,我要感谢你——红旗渠。

参观红旗渠学习红旗渠精神心得体会

  坚定的信念是支撑我们不断前进的理念,无论多么困难,走一走革命老路,就会有不一样的人生体会,走进红旗渠,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在昭示革命先辈的不易。

  红旗渠原来是一块旱地,因为地处太行山的腹地而导致了山多水少,为了将这一块儿发展起来,开山引水,修建水库,与天斗,将山河重新归位。这就是一种大无畏精神吧,面对大自然的恶劣环境,在不伤害自然的条件下,利用自己手中的一锤一锹,甚至是用自己的双手,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逢山凿洞,遇沟架桥,经过数年的剑客奋斗们终于引流成功,解决了这块干旱地区的用水难题。

  其实,这种精神一直延续至今,无论我们现在身处在什么样的环境,从事着什么样的职业,吃苦耐劳,奋勇拼搏,这种精神是丢不了的。只有秉持着这种信念,才能让我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在遇到瓶颈的时候,不为艰难,迎难而上,通过自己的智慧,来解决问题,不放弃。

  现在的网民物质生活提高了,可能不能体会当初建设的艰辛,但是重走红旗渠,你可以看到这些时代的见证,听讲述者讲述过去奋斗的故事,同样是振奋人心的。十年如一日的初心,创造出了世界水利建设上的奇迹。

  正直青年大学习之际,我们年轻的一辈在新时代又该如何谱写新的篇章!红旗渠有一处青年洞,这是最典型的代表,是300多名青年男女通过自己的汗水和献血一点点开凿出来的。不忘革命老前辈。大地用风貌来铭记,而我们要用精神来传承。

  我们处在美好的时代,这是个高速发展的时代,也是个物质的时代,如何在物质的激荡里面保持着初心,这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必修课。时刻保持昂扬的斗志,与同志们团结合作、互相学习,更不要忘记始终保持着艰苦奋斗的信念,不断完善自我,勇于创新,让红旗渠精神萦绕在心头!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军事理论心得体会

廉政建设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