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朽的马克思心得体会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有关马克思的读后感

  “如果人只是为了自己而劳动,他也许能成为有名的学者,绝顶聪明的人,但他决不能成为真正的完人和伟人”这句话是我在马克思传中看到的,当时令我触动,感受深刻。他的思想魄力更让人震撼。他不仅拥有才华和智慧,而且拥有别人没有的信念和执着,在他的生命里充满的是对整个世界的思考,而不仅仅局限于自己的人生。想想现今社会,有多少人在思考所谓的人生,又有多少人在思考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绝大多数人都在思考着自己,追求物质生活的享受。

  贝多芬用音乐奏出人生的不屈不饶,但他一生的孤独与痛苦谁又能明白

  马克思是孤独的,但是马克思是伟大的。在马克思的最后几年书中这样写道,在部分地恢复了健康之后,马克思感到自己是双重残废的,精神上失去了妻子、生理上是病痛的加深。精神的麻痹和生活的无奈折磨着他,但他依然坚持搞创作,忍受一般人不能忍受的孤独,做平常人不能做的事。正是靠着他的执着、坚定信念才造就了他的伟大,哲学家的伟大。

  作为哲学家的马克思,他的唯物史观承认历史的必然性。从人类历史总体看是正确的。他的唯物辩证法研究的那些范畴是相当有启发性,开辟了认识世界的一条道路。

  个人觉得《马克思传》是对马克思这位千年伟人最好的纪念,通过这部传记,可以对马克思作为一位伟大的哲学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革命导师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从书中可以学到马克思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对工作的忘我精神,对友谊的珍爱,无不感到着《马克思传》的每一位读者。纪念马克思就要学习马克思。无论过去、现在和未来。我们都要学习他的着作,学习他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并从他身上学到智慧和精神力量。

  改革开放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和思想。这次改革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最成功的改革。这一切都证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胜利,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指导实践,指导改革开放的实践。马克思对中国的贡献是巨大的,对世界的贡献更是举足轻重,他的伟大将载入人类史册,永垂不朽。

不朽的马克思心得体会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后有感

  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文明的瑰宝,是我们的立党之本,立国之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习掌握的,必须真学真懂、掌握精髓,而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一条有效的途径。通过阅读使我们不断认识到,学习马克思主义著作不仅要用来提升个人的思想境界,还要用来解决实际问题,指导我们的工作。因此,在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时,一定要把学习与思考统一起来,把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提升思维水平和思想境界,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学习,我们应该认识到它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所形成的理论成果,分别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纵观历史,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带领中国革命取得胜利,进一步指导中国建设,正是因为它能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适用中国的国情,所以,学习马克思主义要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进一步深入理解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识,才能进一步深化学习马克思主义,进而理解中国化理论成果,并用以指导实践。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同时还应该紧贴实际,要紧密结合单位和个人实际,以我们的工作、生活和遇到的问题为着眼点和落脚点,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正确分析和解答现实生活和本职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而指导工作推动发展。

  就拿我国高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来看,就有很多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地方,导致一些后果,带来一些弊端。譬如城市规划的随意性,导致城市建设中,“拆了建,建了拆”、“马路拉链”等不合理、违反规律的现象时有发生;规划建设中缺乏对文化遗产等资源的保护意识,导致很多珍贵的资产无法传承,给子孙后代留下遗憾;城市建设中,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导致社会发展不和谐。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也是城市居民生活质量高低标准之一,我们不能孤立的、静止的看待问题;同时,城市建设过程中,过度地追求速度而忽视了质量的提高,导致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现象频出,片面追求建设的高速度,忽视客观规律,盲目蛮干,造成了人力、物力、财力的大量损失。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始终保持巨大的影响力和旺盛的生命力,最根本的就在于它具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个活的灵魂和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所以,学习马克思主义应着眼于从中汲取思想力量,以指导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为目的,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思考和实践。这样,我们才能有所进步,才能有所提高,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

  当前,我们所处的时代正在飞速发展,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正在不断前进,这就要求我们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结合我国实际,正确运用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分析和研究当前所遇到的问题和矛盾,实事求是、开拓创新,从而不断推动我国社会事业不断发展,开创新局面。

学习马克思著作有感

  敬爱的党组织:

  阅读了伟大导师马克思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思考》后收益匪浅。卡尔?马克思,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革命家、科学家。出生于普鲁士莱茵省特利尔成的一个律师家庭。马克思出生时拿破仑帝国已经覆灭,被推翻的封建势力复辟,但是暂时的复辟并没有能够完全消除革命带给人们的自由精神。马克思的父亲具有中教自由和政治自由的启蒙精神。马克思就读的特利尔中学中的教师克里门斯?文采尔、泰宁格尔和校长维登巴赫都是先进思想的倡导者。存在决定意识。诸方环境决定了马克思最初的精神境界和发展方向。使马克思初步形成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伦理和启蒙主义的世界观。这时创作了《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思考》。

  文中提出选择职业时对自己提出的问题:“我们应当认真考虑:所选择的职业是不是真正使我们受到鼓舞?我们的内心的声音是不是同意?我们受到的鼓舞是不是一种迷误?我们认为是神的召唤的东西是不是一种自欺?但是,不找出鼓舞的来源本身,我们怎么能认清这些呢? ”这些都是我们应该问心自问的。身为研究生,不能说我们已经定下了未来的职业,之说以称之为未来,顾名思义是还没有到来。我们要探索的东西很多,职业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正因为它是关系我们一生的事情更要认真仔细思考并决定。

  马克思在提出问题后,做了一一解析、建议与判断方法。马克思阐述了影响职业选择的主要因素是:虚荣心、名利欲、幻想、父母、社会关系、体质和自身能力。同时提供了判断标准:“如果我们通过冷静的研究,认清所选择的职业的全部份量,了解它的困难以后,我们仍然对它充满热情,我们仍然爱它,觉得自己适合它,那时我们就应该选择它,那时我们既不会受热情的欺骗,也不会仓促从事。”“如果我们把这一切都考虑过了,如果我们生活的条件容许我们选择任何一种职业,那么我们就可以选择一种使我们最有尊严的职业;选择一种建立在我们深信其正确的思想上的职业;选择一种能给我们提供广阔场所来为人类工作、并使我们自己接近共同目标即完美境地的职业,对于这个目标来说,一切职业只不过是手段。”马克思阐明应该选择“在自己的领域内独立的进行创作”的职业,并且“不总是最高的职业,但往往是最可取的职业”。在此基础上,马克思阐明应该遵守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学会倾听心声,这是在当今世界很少人能做到的,正如前文所说存在决定意识,我们不可能脱离环境,我们只能适应环境,我们改变不了大环境,但我们能努力改变小环境。且小环境属于大环境,谁也不能断定就不会发生蝴蝶效应。就如前人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先迈出第一步吧。对于应该选择“在自己的领域内独立的进行创作”的职业问题,个人认为能够独立创作当然好,但当代发展速度如此之快,今非昔比,很多创作是由团队进行的。“一切职业只不过是手段。”是的,手段可以变换但要选对手段。最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最后,引用概述青年马克思的远大理想的一句话,选择最能为人类工作的职业,“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

  汇报人:xx

不朽的马克思观后感

  说起马克思,相信大家都不陌生,马克思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是无产阶级的精神领袖,他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学说,被认为是指引全世界劳动人民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伟大理想而进行斗争的理论武器和行动指南。

  老师给我们观看了影片《不朽的马克思》,受益良多。这个影片展现了思想着的、执着的、真实的马克思,展现了马克思伟大的人格魅力和不朽的理论贡献。《不朽的马克思》分为上下集,上集以写作《共产党宣言》为核心内容。通过马克思的童年时代、青年时代、大学时期等成长历程,构建马克思思想轨迹。他中学立下“为人类而工作”的崇高理想成为他一生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马克思不仅与终身的革命伴侣燕妮结出了爱情的果实,还结识了一生的革命战友恩格斯,从此马克思恩格斯开始为无产阶级的事业并肩战斗。下集讲述马克思创作《资本论》的过程,刻画马克思“目标始终如一”的革命领袖品质。1848年革命失败后,马克思流亡到了伦敦,长期居无定所,马克思克服了贫困、子女夭折和疾病等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依旧毅然决然潜心研究政治经济学,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谋求解放的理论武器,在崎岖的科学道路上不断攀登。古人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可以说是马克思的人生写照。

  《不朽的马克思》给我们展现了马克思的人生足迹,马克思工作、生活的实地,以及手稿文献等珍贵文物,真实反映马克思的人生轨迹,刻画马克思的性格、形象,讲述马克思的生活故事,体现马克思的伟大精神。让我更加了解到马克思的一生都在为人类事业奋斗。

  马克思虽然没有伟大的职业,但他却用哲学思想拯救了世人思想,拯救了世人对未来的认知!他一直没有放弃过自己的梦想,并为之奋斗了一生。马克思的一生是胸怀崇高理想、不畏艰难险阻、为追求真理而勇攀思想高峰的一生,是当代青年最好的榜样。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要为自己定下一个目标,要为之不懈奋斗,要像马克思一样有坚定的坚持不懈、不为艰险的精神,希望我们都能从马克思身上学到坚强,以及面对困难的坚守信念,成为更好的自己。

我学习马克思主义已经十周年了(2015-2015)

  十年前的今天,XX年6月3日,我第一次阅读到了马克思主义书籍,记得是《马克思的故事》,虽然有些字还是不认识,但是我一下子就被马克思同志的人格与梦想所吸引,深深的感动,听到马克思同志不幸逝世的消息,流下了眼泪,但是虽然不知道马克思主义是什么,但是就觉得这个东西是好的。

  每次看到当时的在党的会议上的话语,虽然不是很明白,但是就是觉得那就是我看的那本书上写的那样,

  后来到三四年级每次看到那个画像里的大胡子男人给中国人的印象是既威严神圣而又神秘莫测。他的学说为什么能有如此大的现实魅力,是一个让我从懂点事儿开始就感兴趣的问题。四年级时老师告诉我们,马克思之所以牛,是因为他以前的社会主义都是“空想社会主义”是“乌托邦”,而马克思他老人家开创了“科学社会主义”。

  但我常想不明白:马克思对理想社会的理解怎么就科学了

  老师告诉我,马克思构造的未来社会叫共产主义就是:社会产品极大丰富;劳动成为人的第一需要;社会产品按需分配。社会产品极大丰富倒好理解,但劳动成为人的第一需要就比较让人困惑了,难道掏大粪这样的工作也能成为人的第一需要?老师解释说:那时候全是机械化了,掏大粪这种工作只要按一个按钮就解决了,让我们茅塞顿开。

  至于按需分配,我想到自己吃鱼最爱吃鱼头,妈妈常专卖鱼头来给我吃,她老抱怨,现在的鱼头卖的比鱼身子还贵,我想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人人都可以吃鱼头,鱼身子谁来吃呢?如果没人吃,只有用来喂猫,能那共产主义社会岂不是太浪费了。这个问题我没问老师,因为我从[参考消息]上的一则新闻找到了答案,里面说记不得的那一国的科学家通过生物工程技术发明了一种方形的西红柿,这样放起来不占地方。我举一反三、豁然开朗,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一定能培育出只有头,没有身子或者身子很小的鱼。

  五年级,彻底颠覆我的憧憬的是再大一点我懂得了一个概念叫能源危机,想必这是马克思在那个时代所没有遇见过的。我知道了很多资源是不可再生的,而人的需求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那么看来即使在物质极大丰裕的共产主义社会,人们依然要抑制自己的消费欲望。未来社会的基本矛盾仍将是有限资源与无限欲望的矛盾。

  回过头来想,其实我们对美好生活的想象能力都是取决于我们的现实基础,就像以前有个笑话,村子里搞深入揭批“四人帮”,一农民大爷上台发言:江青狗日的腐化着呢,这婆娘床头放了两罐糖,一罐红糖,一罐白糖,她吃油条都蘸着糖,想蘸红糖就蘸红糖,想蘸白糖就蘸白糖,把俺们贫下中农肺都气炸了!对当年那个农村老大爷来说,如果有人告诉他有一个社会这个社会里人人每天都能吃到油条蘸糖,他一定会把这当白日梦。如果让老大爷编教科书,也许他会把每天有个红苕吃称作科学社会主义,把每天吃油条蘸糖称作空想社会主义。

  六年级我拜读了资本论以后,我感觉马克思理论如果要说科学性,主要不在于他的具体预言和结论,那是算命先生的工作。而是他分析过程和思路。其他的“仁人志士”也会痛斥富人的无耻贪婪,凭着想像构造一个美好的社会该是怎样,而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没有轻下结论,他从商品和货币开始解构资本主义,一步步推出他的结论,写的着作都论斤称。这个马克思在我脑海里,倒不象是中国人所熟悉的为工人阶级利益捏着粗大的拳头赤膊上阵的革命导师,更像一个苦啃书本,板凳坐得十年冷,甚至学究气十足的古典学者。难怪他不仅能在当时打动吃不饱、穿不暖一天工作十四个小时的劳苦大众,时至今日仍以其缜密严谨的思维魅力令无数哪怕不生活在社会主义国家的衣食无忧的爱智者叹服。

  初一,课外书告诉我们资本论中的精粹是剩余价值理论和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不能算作马克思一人的专利,当今剩余价值理论也早已不再是经济学研究领域的权威话语。但我想这并不能说明马克思的研究是不科学的,很大程度上这是由于马克思的研究工作占有资料的局限造成的,他想论证的是一个能发挥一千年作用的命题,但就算他磨穿了大英博物馆的地板,他也不可能算清在他身后几十年乃至一百年的资本主义发展。他就像一个国际象棋大师,他预言了对手下面几步将如何走,并公布了自己的预言,宣告了他的对手必将失败。并不是马克思的预料不高明,而是当时还没有博弈论,他忘了他的对手是一群和他一样智慧的大脑的集合,马克思的预言让他们警醒并放弃了原来的战术,他们绞尽脑汁走出了几步连马克思都没有预料到的好棋。

  初二,我当选社团中央第一书记、主席,有了新的看法但是在我看来他留给我们的精神遗产还远不是这些预言和结论,恰是他真诚而理智的乌托邦情怀。

  他充分的符合后来西方知识分子研究中所提出的理念人(the)的概念,他身上充满人文主义的终极关怀,他关注社会核心价值,力求运用他们坚持的理想来寻求生活的意义,并以自己认同的价值与观念作为准则,来争取他们所认为的更合理的世界。理念人展现了人文知识分子是为观念、为理想而生活的这种特点,将这类人区别于工程人,技术人这类专家型的知识分子。

  乌托邦是一个在现实中不存在或者达不到的精神王国,之所以说马克思具有骨子里的乌托邦情怀,是因为他不满足于那个人人都无奈的接受的现实的经验世界,他不认为现存的就是合理的,相反他无论是论证“剥削”还是人的“异化”都旨在展现现实的不合理与荒诞,指出人们“自由地”成为资本的奴隶,也就“自由地”失去了自由。对于时代的痛苦,他不满足于跟着感觉走,摸着石头过河,而喜欢搞“理性设计”,他用自己的一系列作品告诉世人,还有一个彼岸世界或者说精神王国,这就是:人的全面解放。

  其实这种乌托邦情怀,我们国家的老祖宗身上也有。比如淮南子明明的记载着:“东方有君子之国”,当然你在地图上肯定找不到。山海经里也说:“君子国衣冠带剑,其人好让不争。”《镜花缘》还给君子国一些有情节的描述。自由市场上,买物的人说;“老兄如此高货,却讨恁般贱价,教小弟买去,如何能安?务求将价加增,方好遵教。若再过谦,那是有意不肯赏光交易了。”卖物的人说:“既承照顾,敢不仰体?但适才妄讨大价,已觉厚颜,不意老兄反说货高价贱,岂不更教小弟惭愧?况敝货并非‘言无二价’,其中颇有虚头。”不过我们小时候都是把这当作笑话来看。

  有宗教学者说,中国人的民族基因里就没有真正的信仰意识。当中国人习惯于用香火供品祈求无灾无病,升官发财,福禄寿喜的时候。马克思传达给我们一种信仰告诉人们要向往打破锁链的自由。难怪画像里他的目光这样坚定而又忧郁。

  初三毕业,我再次当选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历经社团的坎坷险阻,我认为他的执着让我想起佛祖乔答摩·悉达多在尼连禅河中洗去六年的尘垢于岸边毕波罗树下发愿:我今若不能证得无上菩提,身体碎坏,犹如微尘,誓不起此座。最后他们同样得出结论,此岸的世界是苦的,而彼岸的境界,只有破除自身魔障才能证得。使他们的理论打动人并赢得了无数信众的很大一部分共通点,同样是他们悲天悯人的终极关怀。

  这也是所以马克思主义能够构成一种精神上的信仰。它鼓舞生存在此岸的人们对现实不合理的抗争,也有对真善美的追求,它抚慰人们的心灵,给予人们创造一个更好的世界的道德勇气,是对人们工业化社会现实生活无可逃避的巨大欠缺的精神补偿。

  今天看来,告诉我们傅丽叶、圣西门的那一套是乌托邦又叫空想社会主义,从马克思开始才叫科学社会主义,也许是他的铁哥们恩格斯为了树立他的学术威信。后来我们阴差阳错的把不能实现的“空想”“乌托邦”和科学作为二元对立,甚至把实现了的现实和“科学”等同起来,绝不是马克思他老人家的本意。

  其实不符合经验或难于“兑现”并不等于不科学,牛顿定律解释的自由落体是在绝对真空的情况下的理论推导,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19世纪初法国科学家卡诺认为在工作于两个给定温度之间的所有热机中,以卡诺理想的可逆热机所产生的动力为最大,这样热效率百分之百的热机在现实中也造不出来,你能说它不科学么

  高一,我也继续深入,马克思理论的形象开始改变大概是从苏联革命成功开始的,一些打着马克思主义旗帜的行为让世人开始怀疑甚至对马克思主义倒胃口,“苏联揭露的斯大林的统治,其黑暗不亚于历史上任何最专制暴虐的统治”。与此同时资本主义却在“与时俱进”。当年马克思说过,社会主义的胜利使得它的敌人也扮装成社会主义者。而今,则是社会主义运动在苏联、东欧等地的失利常常使得它的信徒也扮装成非社会主义者。

  有人认为正是这种乌托邦情怀在一系列社会主义实践中造成了灾难,种下的是龙种,收获的却是跳蚤。对此秦晖先生一针见血的指出,我国的文化大革命,人民公社运动就是例证。在那个年月除了伟大领袖和一些因不懂事而头脑发热的小孩以外,连中央委员们都不得不韬光养晦、明哲保身,谁的脑海里还有一点忠于理想的情操。在饿殍遍野的年代,这么多农民出身的干部里,除了一个彭德怀跳出来为农民鼓与呼,没有人敢于质疑当时荒唐的政策路线的合理性,哪里还谈得上什么乌托邦情怀。参与大跃进的那些“无限忠诚”的中坚分子大多数本身就不相信什么乌托邦,他们并不打算为之奋斗牺牲,却鼓动和胁迫别人去奋斗牺牲。人性中自私和邪恶的一面被淋漓尽致的发挥。也许领袖个人的出发点是善良的,但是他没有权力把他一个人的理想强加在全国人民身上,即使是一座最美丽的花园,当它强制性的把人关在其中它就成了监狱,是专制把乌托邦变成了集中营。

  回过神来,很多学者指出实际上我们的时代仍然需要乌托邦情怀而专制主义才是我们的敌人。是借着理想来裹挟群众,利用在此岸孤立无援的个体的绝望来操纵他们的野心家们玷污了乌托邦的旗帜。大众是有头脑和选择权的,你可以用你的理想来鼓舞和感召世人,但你无权用你个人的理想来支配世人,把不同意你观点的人都镇压为。

  我们要警惕的是,如果我们的民族或者世界可以憧憬一个光明的未来,这个未来之国决不是一群放弃独立思考,只懂得纪律、忠诚和服从的“建设者”在一种声音的统一号令下,迈着整齐的步伐来建造的,用哈耶克的话来说,那是通向奴役之路,那种所谓的乌托邦充其量是金凯利的“楚们世界”或者奥威尔的“动物农庄”。

  马克思为我们指出,通向自由王国之路,是以“自由人联合体”来克服人的异化,实现人的复归,即人的自由个性的复归。这也就是后来在《宣言》中的那句凝聚着马克思理想而后来有些国家“正宗的马克思主义者”闭口不提的至理名言:“使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成为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高二,现在的我,这种乌托邦情怀和书生意气在今天被某些“正宗的马克思主义者”看作不切实际的书生造反、十年不成,斥为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相为印证的是当年毛泽东批林彪“不是极左,而是极右”。连不少受过运动之苦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如今都在谈论如何“告别乌托邦”。

  而这才是马克思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遗产之一,也正应该成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灵魂中的一部分。是他让我们不要为统治者们的英明伟大而放弃自我,执着地追问当下社会的不合理、不科学、不道德,质疑现实的合法性,憧憬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之国”,那里有公正、有平等、有尊严、有幸福。

  今天当我们谈到走向精神文明与政治文明的时候,其实隐含的逻辑就是承认,当前的精神状态和政治生态至少是不够文明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对于生活在现实世界中的人,理想的文明状态就是一个乌托邦。

  一般意义上制度变迁的研究都会导致一种看法:一种制度自身就包含着合理性,制度变迁总是意味着制度从效率较低的形式趋向效率较高的形式。在现实中确实在一定时期的制度变迁,可能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迅速优化。但它难于解释为什么人类经常在某些时期无奈的生活在对大多数人都不利的低效率甚至野蛮的制度下。往往一种制度人人都认为它不合理,但谁都没有办法,只有说这是“中国特色”。为什么按经济人的假设应该是理性,的却选择了低效和非理性的制度?这就是“诺思悖论”。而诺思教授对此的回答是:路径依赖。他指出,在制度变迁中,存在一种报酬递增和自我强化的机制。这种机制使得制度变迁一旦走上某一路径,它的既定方向会有自我强化的趋势。对此觉醒的个体的抗争常常是无力的。

  人作为一种理性动物的苦恼往往在于,当不能逃离我们就寄托于改变现实,但我们改变现实的理想遭遇挫折,我们又用理想来安慰自己。放大来看,整个知识分子群体的情感历程就是在这几极之间往复震荡。

  追梦人常是苦闷的。今天的人们,常借“坦塔洛斯”之名形容可望不可及所引起的痛苦。它是希腊神话中宙斯和自然女神普洛托之子,因得罪众神而被打入地狱,拘留在一个湖的中央。他口干舌燥,但要低头喝水时,水就向四周退去;他想采摘头顶的满树鲜果,但刚一伸手,树枝就马上抬向高处。相信那个吕日周离开长治时,他心中会真切的感受到这种无力回天的坦塔洛斯之痛。

  面向未来

  但梦想的真正价值还不在于能否在自己眼前“变现”。那种全心投入的渴望,不畏流言的努力。如同白衣胜雪的年少情怀,对纯美爱情的渴望、夸父追日般对伟大真理的冲动。也许岁月会使一个人的行为变得世故而成熟,适者生存的理论可以解释为什么一个正直有理想的“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会在一种环境中成长为机会主义的政治动物。但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却绝不会从灵魂中抹去梦想的烙印。

  对乌托邦的向往,也并非要回避现实。《桃花源记》描绘了一个偶然在山谷里被发现的“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乐土,但最后却没有忘了告诉世人,第二次再去却怎么也找不着了,让一丝酸涩怅惘留在人们心中。先民感叹:乐土乐土,爰得我所。当人们发现自己没有办法通过梦想来到达彼岸的自由王国,即使自由女神的火炬下也不是属于你的乐土,并不妨碍人们怀着现实感哪怕是被迫留下来建设自己此岸的家园。

  现实会给予我们这样的经验,真正的正义是难于实现的,绝对和永恒的爱是不存在的,完全的公平是无法达到甚至难于界定的,人类历史的演进是非理性而且冷酷的。也许我们已经足够的成熟和世故,我们觉得自己已经看透了而变得冷嘲。有人可以用玩世不恭的表象来保护自己,但我相信如果敲开他们玩世不恭的壳,透过佯狂和反讽,他们内心仍然有炙热和真正值得珍视的东西。

  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在读到张贤亮的《牧马人》、《绿化树》里的知识分子在艰难困苦中,把对梦想中的共产主义事业的无限忠诚作为精神的支柱。也许从心里感到不可思议甚至觉得是愚忠,这么多大学生为了某一份好工作而入党的同时。我们不希望我们这个时代被彻底的唯物主义打倒,我们仍然应该旗帜鲜明的鼓舞这个社会的每一个人无论用哪一种方式保有向往先进文化未来发展方向的勇气,鼓励人们知行合一地实践我们憧憬中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乃至政治文明。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吕日周们的努力是何等的可贵,说是个人英雄主义也好,书生意气也好。如阿尔温.托夫勒所描述的,对任何变革都会有,“一帮人迫不及待地出来扼杀,其理由是这些建议不现实,同时又为现存的东西辩护,说它们才是现实的,不管这些东西多么荒谬。”

  假如没有这样的人对貌似永恒和习以为常的社会经验和政治传统发起的挑战,假如我们的社会不懂得给予这样的人善意和尊重甚至必要的支持,我们的社会和我们的政治将没有未来。

  司马车同志的明天将更加美好,我们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实践我们的学习、工作、生活的司马车路线将更加胜利!

不朽的马克思观后感

  该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创立、形成、转变、成熟的构建过程为主要线索,沿着马克思的人生足迹,实地拍摄马克思工作、生活的实地,以及手稿文献等珍贵文物,真实反映马克思的人生轨迹,刻画马克思的性格、形象,讲述马克思的生活故事,体现马克思的伟大精神

  观看后,作为基层检察干警的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工作信念,马克思一生不为钱、也不为权,为了“为人类幸福而工作”这个信仰一往无前,目标始终统一如一,追寻梦想的过程中种种困难面前。这让我更加懂得“不忘初心、继续前行”的道理。他不为困难所压倒,勤于读书、善于思考、坚持梦想、敢于批评、勇于实践、不畏苦难,一步一步朝着那个最初的梦想靠近。在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更需要这种努力奋斗的精神,将学习马克思主义融入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让中国梦早日实现。

  通过观看记录片,使我对马克思有了更加深刻地认识,马克思没有伟大的职业,却用他的哲学思想拯救了世人思想,他一直没有放弃过自己的梦想,并未之奋斗了一生。

  作为一名基层检察干警,新时代,新使命,新担当,聚焦检察事业的发展是广大群众关心、期盼的问题,因此我们要扎实工作,勤奋学习,加强法律监督,要让人民群众在每一起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目标和检察事业的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作为一名基层检察干警,我们要主动学习马克思的精神,要不断努力,不断地开拓自己,深刻感悟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检察事业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马克思心得体会

  记忆模糊,只记得大约在读初中时,便听过“马克思主义”这个名词。对我而言,现在对它也只是一知半解,多半是高中时期在高考的压迫下,死记硬背了许多马克思主义的内容,而从未深刻了解过卡尔·马克思这位伟大的政治家、哲学家、经济学家、革命理论家、社会学家、革命家。

  捧起由国际知名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者、英国学者戴维·麦克莱伦所着的《卡尔·马克思传》,不得不说,他用细腻的笔触着实将马克思这位伟人的一生清晰地勾勒出来,展现在了我的眼前。我只能感叹,他的一生跌宕起伏,坎坷多难。而最令我动容折服的,却并不是他在面对敌对势力时的不卑不亢;而是在逃往外国时以及在中年奋斗时,暮年与燕妮相守时,他们之间的坚定感情,而这也正让我想起了中国的一句古语:“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这用来描述他们之间的感情,也是最适合不过。

  而作为英语世界最权威的马克思传记——《卡尔·马克思传》。作者麦克莱伦用细腻的语言,深度展示马克思的思想成长轨迹,全面展现一个有血有肉的马克思。且《卡尔·马克思传》独具匠心,其中收集了四百余张与马克思一生各个时期及其思想传播相关的图片,更加真实地将马克思的一生各个时期展现在我们眼前。

  该书从马克思的童年时代、求学生涯时期、马克思主义形成时期、婚姻家庭、到最后的晚年生活。一一将马克思这一生每个时期都详细地展示出来。在他逃往国外的日子里,在其穷困潦倒的日子里,好友恩格斯一直给予他无限的帮助,而那时身处异地的他与燕妮,却仍相知相守,燕妮虽出生贵族、年华似锦,但她却毅然与马克思私定终身。在长达7年的等候里,她的坚忍与耐心等待,深深地打动了我。在一个特别讲究身份等级地位的时代里,她一个小女子竟勇敢地和马克思私定终身,并且经过长达7年,没有他在身边的等待,可想而知,燕妮的内心有多么坚定与强大。

  而在马克思奋斗的那时,最为艰苦的时期,她陪他走过了。那时由于马克思对共产主义事业的卓越贡献和对地主、资产阶级无情揭露和批判,使得一切反动势力诅咒他,驱逐他。马克思不得不携持家小四处转移,其生活困难有时达到难以想象的地步。在这种境况下,而燕妮从未抱怨过。她除了母亲和主妇的责任,除了为每天的生活操心之外,还担负起了许多其他工作。燕妮是马克思不可缺少的秘书,马克思的几乎所有手稿——其中大部分是很难辨认的——在送到印刷厂或出版社去以前,总得由她誊写清楚。而在燕妮不久于人世的那段胆战心惊的岁月里,马克思更是不眠不休地呆在她身旁,即使当时他自己已患了肺炎,他对燕妮的爱是无以用言语来表达的。而在1881年12月2日,燕妮长眠不醒了。这是马克思从未经受过的最大打击。

  “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总有一个女人在默默付出。”

  然而转向马克思的成就来说,马克思主义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创举。它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军事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方面,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理论体系,其中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体系的精髓。而经过时代的不断变迁,它的内容因时而变,而核心却仍然具在。

  《马克思传》的出版,是对这位"千年伟人"最好的纪念。通过这部传记,可以对马克思作为一位伟大的哲学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革命导师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从书中可以看到马克思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对工作的忘我投入;对友谊的珍爱、对家人亲情的眷恋,这些无不感动着我们每一个人。纪念马克思,就要学习马克思。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都要认真学习他的著作,学习他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并从他的生平业绩和伟大品格中吸收智慧和力量。

不朽的马克思观后感

  马克思诞辰为了营造浓厚纪念氛围,深刻缅怀马克思的伟大人格和不朽功绩,重温马克思的崇高思想,引导项目全员深入了解马克思生平,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从马克思的奋斗经历中汲取智慧力量,5月15日晚,中铁二十局佛莞项目组织全员集中观看了纪录片《不朽的马克思》。

  马克思的一生是一部富有传奇色彩的壮丽史诗,该片生动再现马克思和他的战友们为人类解放事业奋斗终生,矢志不渝躬身理论研究和革命实践的人生画卷,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进步特别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产生的深远影响。片中珍贵资料影像、实地探访、专家访谈和艺术动画相得益彰,珍藏的历史记忆与鲜活的当代实际交互共鸣,为观众开启一场走近伟人探寻真理、不忘初心逐梦前行的致敬之旅。

  通过观看记录片,对马克思有了更加深刻地认识。大家纷纷表示,新时代,新使命,新担当,在习主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伟大精神的指引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又快又好完成佛莞城际铁路建设,为中铁二十局鼎盛复兴的梦想不懈奋斗!

不朽的马克思观后感

  为纪念马克思诞辰xx00周年,中宣部指导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摄制了xx集电视纪录片《不朽的马克思》,在5月3日开始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首播。我认真的观看了此纪录片,感想颇多。

  马克思没有伟大的职业,却用他的哲学思想拯救了世人思想,拯救了世人对未来的认知!他一直没有放弃过自己的梦想,莫失莫忘,他就从未放弃自己的梦想,他并为之奋斗了一生。

  马克思的一生是一部富有传奇色彩的壮丽史诗,该片生动再现马克思和他的战友们为人类解放事业奋斗终生,矢志不渝躬身理论研究和革命实践的人生画卷,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进步特别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产生的深远影响。片中珍贵资料影像、实地探访、专家访谈和艺术动画相得益彰,珍藏的历史记忆与鲜活的当代实际交互共鸣,为观众开启一场走近伟人探寻真理、不忘初心逐梦前行的致敬之旅。

  马克思的一生是胸怀崇高理想、不畏艰难险阻、为追求真理而勇攀思想高峰的一生,作为一名正在为事业打拼的年轻人,首先,我要为自己定下一个目标,要在不懈奋斗中绽放最美青春芳华,无悔青春;其次,是要有坚定的像马克思一样的坚持不懈,不为艰险的精神,认准目标以积极的人生态度去漫步荆棘人生路。

不朽的马克思观后感之一

  央视一套综合频道播出《不朽的马克思》,分上下两集,共100分钟,凝结了幕后制片方大量心血的一部影片——制作的辛勤付出,绘图的精致,巧妙的镜头。对其中印象最深的一个镜头是,显示公园四季变化的一组照片快速切换,正如台词所说的“一切事物永远处在矛盾和发展之中”。看完该片之后能对马克思的一生及其系统思想有一个大概和粗浅的了解,影片的目的已经达到了。至于要真正了解马克思和恩格斯思想的精髓,只得去读马克思的著作。

  书是要一个字一个字读过去的,有些甚至要抄写一遍,如此,才能和作者有一个真正的“对话”,更真切地感受作者的思想。我近日开始抄写一些文章了,不管属于专业与否,觉得写得很好的,有选择性地会摘抄一下,这给我带来很大收获。我抄写了一些文章以后,才明白读一遍和抄写一遍的体悟深度完完全全是不一样的。抄写过程中,我甚至能感受到作者写下每一个字的心理,我脑海中有时会不断浮现作者伏案创作的画面,我的思想也尽量和作者保持一致。抄写,是最能把握文章细微之处变化和作者真实意思的。如果仅仅是读,在文字的跳跃之间便总会不自觉掺入自己主观看法,而抄写就完全尊重作者原意了,一点不漏,完成了对作者思想的全吸收。这就是画家李可染先生说的“用最大的力气打进去”吧,画家临摹好比是读书“抄写”的过程,都是在尽最大程度、全面、深入地了解作者的思想。

  在不久的将来要开始读一些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了,但不急于开始读,先把手头的几本书(老板给的)先读几遍,争取最大程度领悟其精髓,再开始下一阶段的阅读。我这么多年以来啊,读书确实着急了。高中之前,升学压力大,除应试内容外,书看得很少。上大学之后,急功近利,曾扬言大学要看600多本书,最后因为目标太不切实际,反正自己也做不到,索性放弃,加之那时也没养成读书的习惯,所以整个大学四年也基本没读书。研究生两年里,第一年在学校看书也很少,第二年来单位了,倒是看了一些书。

  分析我自大学以来的读书态度,读书意识是有的,但急功近利,重数量轻质量,也没学会看书。看完《永远的马克思》,另外一点深切的感受是,能读书非常重要,马克思把自己称之为“读书的机器”,他在大英图书馆十年如一日地读书,临终之前安静地坐在椅子上,也是在读书。他的看书能力太强了,也特别会做读书笔记。我想,读书笔记不仅记录他对书中观点的看法,很多也是摘抄,这是必然的。会读书真的很重要,很多博士也没有掌握这个能力。我常在想,我什么时候学会读书了,我也就开始走上通往成功的快车道了,否则,永远都徘徊在成功的外围圈。说点题外话,我不读博士,就是因为自己读书能力还不行。不过,对于读书能力,我倒是一点不担忧,我现在才xx6岁,哪怕是打碎了重新培养,时间也是充足的。和很多人比,我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就不晚了。很多人到了36、46、56岁也没掌握这个能力,我何惧之有。

  最后,今天5月5日是马克思诞辰100周年,愿未来盛世中国,如马克思所预言。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防溺水的心得体会100字

以案四说警示教育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