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语文书笔记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读书笔记

  初中读书笔记一《天蓝色的彼岸》讲述了小男孩哈里,因一场车祸,去了另一个世界——天堂。他在前往天蓝色的彼岸的路上,遇见了150多年前因发烧而去世的阿瑟。阿瑟为了寻找他的母亲,所以迟迟没有去往天蓝色的彼岸。

  哈里也想起了他的家人,非常地想念家人。于是,他在阿瑟的帮助下,来到了人间。他来到爸爸妈妈家里,向爸爸、妈妈和姐姐,依依不舍地告别。最后,他下定决心,离开了人间,慢慢消失在天蓝色的彼岸……

  这本书教会了我们关心别人,珍惜生命。让我们感悟了生命与死亡。它也告诉我们:不要等到失去了,再去后悔,因为一切已经无法改变了。

  生命只有一次,一定要珍惜。而有的同学却一点也不在乎:他们爬窗户、晚上放学不回家、自己打自己或是和爸爸妈妈赌气,去伤害自己……这些同学的做法是多么愚蠢,他们不在了,难道自己会高兴吗?况且,如果他们不幸去世了,那么,他们的爸爸妈妈将会是多么悲痛欲绝啊!

  哈里生前经常与姐姐雅丹亭吵架,但当他来到天堂后却格外想念姐姐,很想向姐姐道歉。我们还有生命,我们千万不要做让自己后悔的事情,也不要“在你怨恨的时候让太阳下山”。我们要从现在开始宽容别人,让自己的每一天都充满快乐!

  希望大家看了这本书,能更加珍惜生命,快乐地过每一天!

  初中读书笔记二最近,我利用空余时间读完了《草房子》这本书。《草房子》是著名作家曹文轩写的,故事描述的是个叫桑桑的小男孩在油麻地小学里六年的生活,他和小伙伴们一起经历、目睹的一件件令他终生难忘、刻骨铭心的事情。

  故事的主角是小男孩儿桑桑,他的父亲是小学校长。桑桑调皮、捣蛋、聪明、善良,他有很多小伙伴:秃头的陆鹤、朴实的陆小康、坚强的细马……

  其中,我最喜欢的人物是桑桑,因为他总喜欢做出一些不平常的事情,比如他看到人家捕鱼,就把家里的蚊帐拿走做网,结果当然是免不了受爸爸妈妈的一顿责骂;他发现冰棒在棉衣里不断融化,就穿着棉衣在校园里到处跑,看看是否有奇迹发生,引得同学们哈哈大笑。书中另外一个人物也很可爱,那就是陆鹤。

  他因为身体上的原因从小就秃头,所以大家都叫他秃鹤。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自尊心也越来越强,他的爸爸特意给他买了一顶白色的帽子戴,可同学们恶作剧地把他的帽子传来传去,最后挂在了旗杆上,读到这个场景不由得让我想起了我们平时嬉戏打闹时的情景。

  在一次活动中,陆鹤为了弥补他之前的过错,在文艺演出中扮演了秃头伪军连长的角色,演得非常好,为学校、班级争了光。

  读完了这本书,让我明白了伙伴之间的友情和家人之间的亲情是弥足珍贵的,书中人物对生活的热爱,积极快乐的人生态度以及人与人之间互相帮助的精神值得我们。

七年级上册语文书笔记

初一读书笔记

  我读了《骄傲的老鼠》,我知道了从前有一只老鼠他骄傲得不得了,他总是以为自己最厉害,什么都比不过他。一天小松鼠站在树枝上,老鼠便经过这里,老鼠说:我们俩来比一比,谁敢从树下高处跳下来。松鼠同意了。

  比赛开始了,老鼠和松鼠同时往下跳,但是由于松鼠的尾巴又长又大可一当降落伞,所以跳下来一点事都没有,而小老鼠的尾巴又短有细,所以跳下来就摔死了。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做人不要骄傲,骄傲的人是不会得到成功的,虚心的人就回取的更大的进步。

高老头七年级读书笔记

  最近,无意间发现了《高老头》这部书。开始吧,如果不是班主任要我们读的话,我说实话我是不会读的。我总觉得外国名著是那么的无聊,可没有办法啊,总要完成任务吧!

  看了几十页后,我发现其实这部书并不是那么的无聊,不久就把它读完了我总感觉它与中国的名著有很大的不同:

  首先,我感觉它的环境描写很多,而且十分逼真,我想与别的小说一样,这是为了写人物吧。

  其次,这里面的人物很典型。这个里面我最深刻的是高老头的两个女儿,她们开始是那么的高贵,不可侵犯,可是之后她们有是那么的丑陋,为了金钱而不顾自己父亲的死活。这就是金钱的强大吧,强大的连亲情都斗不过。

  还有里面的那个逃犯,他是那么的聪明机智,可在金钱的威力之下,最终还是没有逃出去,这是不是又表明聪明是斗不过金钱的。

  还有他的表姐,是那么的高贵,地位是那么的高。可是在金钱之下,还是被别人抛弃。这不是更好的说明地位是斗不过金钱的吗

  在其次,《高老头》有精致的结构。它有两条主要线索——是高老头的经历和拉斯蒂的故事,其中又穿插了几个人物的事,看似混乱,其实是主次分明、清楚明了。

  最后,这部书的对比手法广泛运用。故事一开头就把扶盖公寓和薄赛昂府进行对比使拉斯蒂涅有了动力。又将巴黎上层社会的与下层社会的对比反映的这个社会的真实情况。此外,还将高老头的处境和他女儿的处境对比,凸显主题。如此多的对比使主题更加的明显,同样这是我们中学生应该学习的典范。

  《高老头》这部书是巴尔扎特的成名作,这部书讲的是巴黎的哪一种金钱至上的关系。在现在,我们的国家也面临着这样的危机,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不钱看作是一种无所不能的东西,钱这一东西已经腐蚀到了我们的身边,我是应该看一看这部书,知道一下我们的身边是不是也有这样的关系存在了,或者我们是不正朝那个方向前进了。我们都应该反思一下。

  我建议广大的青年朋友去读一下《高老头》体验一下金钱至上的后果。

人生七年级的读书笔记

  “当爱面对现实”--这是我读完路遥先生的《人生》后,感触最深的一句话。

  如果现实是一片海,高加林(以下简称“高”和刘巧珍(以下简称“刘”)曾经同在海的此岸,而黄亚萍(以下简称“黄”)和张克南(以下简称“张”)在海的彼岸,这两对人在他们的世界里书写着爱的篇章。但随着对现实的跨越,他们之间的感情也在发生着激烈的变化。

  当爱第一次面对现实,高选择了刘,黄选择了张,尽管高与黄之间曾有过懵懂的情感,但现实的鸿沟最终让他们去面对眼前的爱情。转折点出现在高的叔叔复员归来,使得高有了到县里去工作的机会,也正是客观条件的变化,为高与黄再续前缘铺平了道路,由此展开了高在刘与黄之间感情的碰撞。高所面临的并不是两个人的幸福,而是关乎四个人的未来。

  当爱第二次面对现实,高经过心理斗争,选择了黄。从此进入了四个人复杂的情感纠葛。高与黄的牵手,似乎是体现了八十年代青年勇敢追逐真爱,尊重个人情感。但这些是建立在背信弃义和刘与张痛苦的基础上,所以他们的做法是值得我们反思的。

  当爱第三次面对现实,高丢了县里的工作,而黄因为爱情并没有随他回农村。可见,黄对高的爱是有现实前提的。但此时的刘已经在高离去后心灰意冷,嫁给了她并不爱的马栓,一个一直深爱着她的老实的农村小伙子。而高不得不又再次面对感情和生活的泥淖。

  小说的结尾,刘巧珍的爱再次照亮了灰色的现实。她求高明楼,能再让高加林教书。可以说,刘的农村姑娘那种执著的爱和黄因现实而变的自私的爱,是本篇小说所要呈现给我们的两种不同环境下成长的人对爱情不同的理念。

  读完本篇小说,很多人都为高加林的选择感到惋惜,对他没有和刘巧珍成就郎才女貌的传统婚姻结局而惋惜。但我想说,这就是现实,每个人都必须对自己的选择负责。所以,每当我们在生活中面临选择的时候,一定要冷静。看清楚真正对你付出真心的那个人,不要在虚名的覆盖下模糊了双眼。

  黄亚萍可以背叛张克南,难道就不会放弃你高加林吗

七年级记事类的读书笔记

  “请各位乘客为老、弱、病、残、孕乘客让个座,谢谢。”每当公交车上这个广播想起,很多年轻人就如同假文盲一样,看到了老人就在一旁听歌;看到了残疾人就在一旁睡觉;看到了抱着孩子的女人就在一旁看手机。没有一个真正站起来让个座的,就算让个座,那也只是个别的小学生。

  看来真正懂得礼貌的是小学生,那些年轻人们都自己忙着自己的。难道真正懂礼貌的只有小学生吗?回答不是的。就在今天,我坐公交车准备到图书馆去看书。在车上,我紧紧攥着一本准备要还给图书馆的书,不舍得还,心里依依不舍。就在这个时候,车上上来了许多的老人,车上本来是之后四五个人,我坐在最后面的座位上,看着下面的人群像蚂蚁一样密密麻麻的。不久后座位就被填满了,可还有几个老人在扶手旁,好像很累的样子。

  每个人都如坐针毡,都不愿意站起来给老人们让座,我正准备站起来给老人让座。此时,一位年轻的大哥哥站了起来,对一位老人说:“老奶奶,您坐吧!”那位老奶奶再三推辞,可是在年轻大哥哥的坚持下,坐下了那个位置。

  有了大哥哥做的榜样,我和其他的人都感到特别羞愧,陆续给老人们让了座。我们似乎都感觉到了车厢里的温暖,都露出了自己最美丽的笑容。

  我想对那位大哥哥竖起我的大拇指,我想为他点赞。因为他可以勇敢站出来为我们做出一个榜样,这真的很需要勇气。如果说那位哥哥没有站出来为我们做榜样,也许我站起来了,也没有人会坐到我的那个位置吧!其实,为别人点赞并不难,就是要找到自己真心钦佩别人的地方,那个值得让人钦佩的地方是自己终生所要学习的。让我们举起有着神秘的大拇指,为别人点赞吧!

哈姆雷特七年级读书笔记

  在听到父亲死去的时候哈姆雷特是异常悲痛的,当时他还处于青春时期并不能接受如此大的打击,在堕落与崛起中他选择了后者。

  就在这时他的父亲给他托梦说是现在继承王位的叔叔害死了他,于是他经过强烈的思想斗争后终于决定复仇。为了给父亲报仇他作出了很大的牺牲和努力哈姆雷特是不完美的,有时他的抉择是非理性的,相当冲动的,比如当他在激怒之下一剑刺死他误以为是国王的波洛涅斯时,然而或许正是他这种不理智的抉择,这种人性的弱点的表现,让我们打心底里接受和认同他的艺术形象,因为我们常常可以在自己身上看见他的影子,他先后伤害了他的女友和母亲,他恨他的母亲嫁给了他的杀父仇人。他始终坚持做真实的自己,遵从自己的心。

  他是很聪明的,他通过戏中戏揭露叔叔的面具,通过他惊慌失措的表情和行为得知事实就如父亲的托梦所说是他害死了父王。从此他便走上一条为父亲寻找真相的艰辛路。

  但是哈姆雷特并不是完美的,有时他的抉择是非理性的,相当冲动的,比如他一气之下一剑刺死他误以为是国王的博洛涅斯是,然而或许是他这种不理智的抉择,这种人性的弱点的表现,让我们打心底里接受和认同他的艺术形象。哈姆雷特又是极其珍视感情的,在他以装疯来躲避国王时,他依然抑制不住对奥菲利亚的思念,不忍心让他因为自己装疯而痛苦,而冒着国王的怀疑给她写了一首小诗,就因为首小诗哈姆雷特在对命运的抉择中构造了自己的悲剧,原来他完全可以屈服于自己的命运,不去探寻父王死去的真相,但哈姆雷特的性格不允许他带着一个疑问生活在庸庸碌碌之中,所以他毅然走上了找寻真相的道路。

  戏剧的最后所有人都死了,新国王死了,他也许可以说是呗复仇了,勒替斯死了,计划失败了。哈姆雷特死在别人对他的复仇里,鬼魂依然在地下,上不了天堂。我想说哈姆雷特的剧情太过牵强,怎么可以所有人都死了。但好像有恰恰是现实所在。他相我们表现了一群对抗命运的人的最终的结局。他们尝试着改变命运,结果什么也没有解救。他们尝试着挽回过去,结果什么也没有得到。这种无奈存在于每一个人身上,也许就是人本身的最大不幸。

七年级朝花夕拾读书笔记

  手捧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品味书中的精彩片段。字里行间为我们体现出了孩童的天真,烂漫,纯洁,无忧无虑,呈现出一幅幅自然的画,供我们欣赏,这本书既是鲁迅对往事温馨的回忆,却也是鲁迅对人们理性的批判。

  在《无常》一文中,“无常”虽为鬼,却也拥有善良的心灵。他去勾魂时,看母亲因儿子死去而悲伤,便放儿子“还阳半刻”,结果被上司阎罗王鞭打。鲁迅以此批判了伪“君子”,而我们更应该真实,真诚的对待他人。

  “高山流水”中便有一个绝佳的例子。伯牙与钟子期因琴缘而成了知己,结拜了生死之交。伯牙在得知子期已离世后,砸了琴,并这终生不再弹琴。

  我的目光继续贪婪地在文字间穿行,读到了最后一句“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时,我感动得差点落下眼泪。因为他有多种选择:他可以用他的第二生命――鼓琴,来祭奠他的知音,为钟子期创作出许多传世佳作;也可以再次踏上寻找第二个知音的路。可是,他偏偏选择了最痛苦的一种,到底是为什么?我想应该是真诚让彼此成了知音,或不可缺。

  我们交友,也应向伯牙一样真诚待人。

  不管是“三顾茅庐”中的刘备;还是天生耳聋,失明的海伦。真诚似一扇窗户,让黑暗中的人们感受光明;真诚如泉水,滋润海伦的心田,带他走出黑暗,迎接光明。

  生活中,不正需要有更多向莉莎文老师这样的人吗?莉莎文老师带着海伦用心去感受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不厌其烦地教他学习。不正是“真诚”塑造了一个新的海伦,一个天真,活泼的孩子,更是一个作家,一个有血有肉文学家吗

  记得有一次,在课间休息时,我不小心扭伤了腿。一个同学走过来,扶着我去往医药室。过了一节课后,那个同学又走过来关心我的伤势。我对她说了一声“谢谢”,她不假思索的一笑,说这都是她应该做的。那一刻,我就好像向日葵经历了风雨,偶尔隐匿的阳光,再来时更温暖,令人惊喜。原来被人真诚以待,幸福就来得如此突然,互相帮助是我们本应该有的职责。受伤时同学担心的神情,更是真诚的体现。

  你发现了吗?在这大千世界里,任何生灵都可以让你感受到它的真、它的善和它的美。清晨,微风拂过那枝头的点点茸茸绿色,淡淡的笑靥。与墙头上的夹竹桃一起,似唱响生命中最明快的乐章——真诚。这便是大自然毫不虚假的美,是质朴、真实的本质。这“美”在于“真诚”。

  以诚相对,让我们的生活更真诚,互相真诚来往。真诚是美酒,年份越久越醇香浓型;真诚是焰火,在高处绽放才愈是美丽;真诚是鲜花,送之于人手有余香。

七年级上册《朝花夕拾》读书笔记

  老师曾说过:“阅读《朝花夕拾》时,我们应当时时提醒自己:这是一个颠沛流离的中年男人对自己过去的回忆。”

  作者在文中所提及的那些童年时期的喜和悲、爱与憎,实际上已被当下一种成熟的、融融的爱意所包围;相对于自己“离奇”的现状而言,这种留存于记忆当中的“意味”备受心灵的呵护。

  这种爱意是单纯的、流动的、温柔的,它不仅出现在作者对长妈妈的回忆里,也出现在对“五猖会”的怀想中,还出现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路途。

  这篇文章十分生动地体现了当时旧社会庸医的无能,他们明明知道病已经没法治了还故意蒙骗,看似开的是神丹妙药,其实就是故弄玄虚,使用障眼法,对病是没有一点疗效,搞得家人东奔西走到头来还是白忙活一场,并且对治病只是忙于应付而草草了事,给人看病都只为的是那些身外之物——金钱。那时的社会就像鲁迅的父亲一样病重了。鲁迅不愿在沉默中死去,而愿意在沉默中爆发。他像一道雷鸣闪电,炸醒了沉睡的人们,震惊了后人的我们。

七年级上册语文《朝花夕拾》的读书笔记

  《朝花夕拾》作于一九二六年,共十篇,前五篇写于北京,后五篇写于厦门。最初以“旧事重提”为总题目陆续发表于《莽原》半月刊。

  一九二七年,鲁迅在广州重新编订,添写《小引》《后记》,并改名为《朝花夕拾》,是了解与研究鲁迅早期生活、思想和当时社会风貌的重要艺术文献。十篇中《阿长与》《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六篇,为回忆童年生活,让读者看到先生故乡民俗风情,也见到当时人心世道。《琐忆》《藤野先生》《范爱农》乃人生怀念文字。

  藤野是一位正直、热诚的日本学者,范爱农是一个在黑暗中,抑郁、愤懑的爱国青年,《琐忆》忆的则是,作者自己为寻“另一类的人们”所经历的艰难和热望。

  作品记述了作者童年的生活和青年时求学的历程,追忆那些难以忘怀的人和事,抒发了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作品在夹叙夹议中,对反动、守旧势力进行了抨击和嘲讽。最初以《旧事重提》为总题,陆续发表于《莽原》半月刊。

七年级读书笔记

  《失火之后》这篇作文语言生动,文章有理有据,说服力强,上下文过渡自然,条理清晰,首尾照应,结尾点题,不失为一篇佳作。

  文章开头新颖,具有先声夺人之效,使读者看了第一句忍不住接着往下读。交代失火原因以及救火时的危险时,加入人物行为,生活中的画面跃然纸上,并以艺术真实和生活真实相结合的手法,把故事写得生动感人。然后引出居民的议论,最后得出“我”的思考,使文章的主题自然而然升华到了较高的境界。结尾部分正是作者要表达的,即写作此文的宗旨,换言之,中心思想。一个中学生能有这样的体会,令人刮目相看。精彩的结尾可谓点睛之笔,看似平常,却最奇特,这便是作品的艺术特色,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

  该文采用第一人称,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语言很有特点,虽然不华丽,但却极为准确、生动、形象,情感丰富而真实,读来津津有味,这是很难得的。在描写火势时,“火焰足足有半层楼高,那气势,就算是火红的太阳也要逊色几分”;在叙述失火后的景象时,“原来白色的墙已经变成了一片漆黑,像是被刷了油漆似的”,类似可圈可点的佳句不少,给文章增添了些文学情趣。

  该文的另一个特点就是结构合理,作者对原文的理解也十分深刻透彻,加上语言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令人过目不忘。本文题目“失火之后”,但在叙述“失火”的事情时,用了大量的笔墨描写失火的过程,后面的结尾简练,只用了一个很小的自然段。其实这是一种很巧妙的写作手法,前面进行了充分的铺垫,结尾的点题才能水到渠成,前因后果娓娓道来,很自然,让读者信服,且毫无造作之感。如果能把失火后人们灭火时的细节描写出来(不仅仅是“一桶接一桶的水往火上浇去”),把失火造成的损失着重叙述一下(不仅仅是电瓶车烧毁,把墙壁熏黑),则更有说服力,更能震撼人,作品就会显得更有思想深度。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读书笔记万能评语

西游记第1回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