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的意思最简单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知行合一传承美德

  “知不易,行更难,知行合一,止于至善。”这是爸爸经常给我说的一句国学经典语句,这次也出现在了“国学小名士”栏目中。

  通过观看“国学小名士”栏目,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在课堂上,我们教科本上的古诗、词,不仅要求背下来,最重要的是还要去理解它的意思。我感觉能够做到活学活用、学以致用,这才是最关键的。特别是在看节目时,每个选手背诵诗句的速度都十分快,脱口而出,好像没有经过大脑思考一样,也好像是从电脑中直接取出来一样。虽然他们口中的诗句都是古代文人们智慧的结晶,但在节目中,已经变成了他们自己的知识。

  古诗词的境界也很高,不只是字美词美意境美,更重要的还是隐藏在诗句里的深层含义更美。“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写出四季变幻的美景,让我们要留意身边的美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不仅写出了美丽的自然景色,更是写出了陶渊明悠然、淡泊,超脱于陈杂之外的感情。“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不仅写出了春雨的轻柔,更是写出了春雨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不仅描写了宝剑和梅花的由来,更是告诉人们做任何事情都要艰苦认真,不断磨砺,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这句诗句告诉我们要珍惜时间,不要虚度光阴,时间是不会倒流的……

  观看了节目,我还了解到,虽然随着时间的流逝,中国的语言从古诗词、文言文到现在的白话文,发生了很大变化,而我们还在学习古诗词和文言文的必要性,原因就是要把古人所创造的经典作品转变成自己的东西,让自己的脑子能牢牢记住它们,做到知行合一、学以致用,就要像参赛选手们一样,随时都可以脱口而出,灵活运用。

  同学们,让我们努力学习国学经典,让我们一起传承祖国的璀璨文化!

知行合一的意思最简单

做一个知行合一的人

  《国学小名士》,给了我很深很多的启发。

  如果在平常谈话中引用上一两句古诗词,就会很有韵味。在给我爷爷庆祝六十六岁大寿的时候,许多人祝我爷爷:“福如东海,寿比南山”。这就是运用的古诗词,听着很让人高兴。我们每个人都想把话说得更好听、更有意思些,我建议大家多读读古诗词。

  我们中国的传统美德一向是尊老爱幼、帮助他人。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就是不做。面对处在困难中的人们,他们会说:“我们无能为力”。可是,在公交车上,为一个年迈的老人让座也很难吗?每当这个时候,我们小学生都要勇敢站起,尽力而为,把上一代留给我们的珍宝接过来,传下去……

  令我终生难忘的要数“学以致用”了。有一段视频是这样的:主持人要选手们说带“花”的诗句。我决定和他们一比高低。结果,人家来了三个回合了,我才想起一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如果我上台,先不说分数,光那难堪的场面也得惭愧死人了!这时,视频上一位学生说了这样一句诗:“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这不是我刚学的嘛!我怎么不会了?看来光学还不行,要记在脑子里,到用的时候才能用上。

说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是中国传统教育的核心。我们常常会说知行合一、行胜于言。但这些还仅仅停留在话语上,没有化为我们切实的行动,没有化为我们学习、生活、工作的指南。但老实讲,这一条是中国文化的重点,也是中国教育文化的重点。《中庸》里有一句话:“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简单的意思是说:有一些人道理听明白了,遵道而行了,却因为气力的原因,结果就半途而废了,而我(孔子)却不会停下来。

  讲作文的时候,一些妈妈讲:道理都明白了,但做起来就好难啊!这是一个问题。在生活中、工作中也会遇到这样的问题:道理都明白,但就是不去做。即使做了,也是半途而废。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思想上、意识上首先要明白要搞懂。思想上意识上搞懂了,还仅仅是开始,如果没有行动,思想上意识上的懂,那也只是半懂,或是懂。正所谓:知而不行,尤如不知。

  在《论语》中,孔子曾经承认过,自己在识人方面有过失误。他说自己起初在察人的时候,是听其言,信其行。后来纠正了这个观点,对一个人的认识,要听其言,观其行。我们通常都会犯这样的错误:一是喜欢聪明的人,而不太喜欢相对较笨的人。二是喜欢通过一个人的语言,来判定这个人是聪明还是愚笨。这样识别人、断定人,往往会造成很大的误判。看一个人语言的表达、思想上的认识是一个方面,但更重要的,还要看行动上是不是得力,是不是能佐证其思想、意识。不能简单地凭一个人语言的表达,来断定一个人的好坏智愚。

  有一些妈妈讲,道理都明白了,但做起来好难啊!这话跟没说一样。道理都明白了——似乎是想否认自己很笨,但做起来好难啊——似乎又在否认自己很聪明。反过来讲,道理都明白了——就是在说自己很聪明;但做起来好难啊——其实在进一步证明自己很愚笨。道理其实是很简单的。一个有成就的人,绝不是仅仅从思想上明白的人;一个有成就的人,往往是实施行动的人。正所谓:心动不如行动,也是这个道理。而我们往往犯的一个低级的错误就是:我知道了我知道了,但就是不在行动上加以实施。我们在生活中知人识事,也会犯一个简单而低级的错误,对别人、对外物,我们常常是听其言,信其行;对自己呢,则常常是讲其言,不去行。所以我们在生活中,就有了三个欺:自欺、欺人、被人欺。我们通常用英语讲:justdoit,而不是说justthinkit,也是充分地说明了行动的重要性。想得有多深、想得有多妙,但不能转换在行动上,那是一点意义也没有的。正如一个不会游泳的人,无论他写出多么高深的游泳理论、教材,这样的理论与教材,也是没有用的。

  “愚公移山”这个故事,从知与行的观点来看,愚公的愚——愚在没有搬家,而是搬山。智叟的智——智在他确实有理由,认为这样的搬山行为是愚蠢的。但是反过来讲,最后的结论证明:愚公不愚、智叟不智。那是因为愚公聪明就聪明在行动,而智叟的愚,就表现在光是脑袋灵光、嘴皮滑溜,却没有行动。所以讲,不要光是停留在思想上、意识上的智,也不要仅仅是停留在嘴头上的知,要把思想上、意识上、嘴头上的智与知转化成行动上的智。这是聪明人的做法。

  知行合一是中国教育的重点。过去,在古人的学习中是要把这个思想贯穿始终的。比如《三字经》的第一章中有:人不学,不知义。亲师友,习礼仪。在这一章中,一上来并没有讲如何知某数,识某文。“人不学,不知义”讲的是学习的目的——要知义。怎么知义呢?要“亲师友,习礼仪。”“亲师友,习礼仪”不是知识的范畴,而是行动的范畴。

  我们这一代,我们总是在讲知。我们的下一代,对于行的重要性,就知之更少了。而对于行的理念的熏习,就更加的少。我们的下一代,他们做数学、做习题都在讲知,但是,他们当中又有几个能好好地做一下化学试验?能认真地对待物理实验呢?他们把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背得滚瓜烂熟,可是把他往闹市里一丢,十有八九找不着姥姥的家门。做题能力很强,动手能力却很差。选择答案做得很好,创新能力却几近丧失。

  “四书”也好,“五经”也好,在经典文化中,知行合一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理念。前面我们讲到了《论语》中的“听其言,观其行”等等都是。再比如,《冬夜读书示子聿》里有一句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再比如,我们读《战国》,那个纸上谈兵的赵括。了解了这些典故,对于理解这个理念,都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现在的教育,害人不浅了。在如今的教育理念中,行的理念早就被扔到了一边,这个危害实在太大。就好像是一棵树的成长,既要有“知”,又要有“行”,二者缺一不可。而现在我们都只在强调“知”,而对于“行”却几乎忽略不计,这样长出来的树必定是畸形的。《三字经》中,为什么一开始就要讲亲师友,习礼义?在“亲师友,习礼仪”的基础上,才会去知某数,识某文,讲的就是知行合一。只有知,没有行的教育,那是一个畸形的教育。光是把知识在头脑里打转,在眉毛间展示——眉头一皱,计上心来,那是要吃亏的。说严重一些,那是要倒霉的。所以在《中庸》中,孔子讲——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这样的人我是不去做的。别说是光知不行,就是全知而半行,我也是不会做的。一个人的成功,绝对是做出来的。这个道理很简单,但是因为我们对传统文化熏陶的缺失,天天讲、月月喊,叫破了嘴皮、喊坏了嗓子,几人能识,几人能知呢?知行合一,这个理念的种子,千万千万要从小就种在孩子们的心中。从小不种下这个种子,到大了,那就有问题了。

  现在网络里流行一些公知。说两个例子:一个是前不久的毒胶囊事件,居然有专家出来讲,一天吃六个这样的胶囊对人体无害。这样的知识分子可以说丧失了做知识分子的良知,从理论上讲,兴许是不要紧的,但是,从“行”上来讲,那是在挑战公众的生活常识。第二个例子,湖南有一个地方,因为洪水桥塌了,死了五六个人,而这座塌掉的桥,从内部结构看几乎看不到什么钢筋。但居然,会有专家出来讲,塌桥很正常,公众不必大惊小怪。

  他们玩弄的是学识,玩弄的是数字,玩弄的是概念,玩弄的是科学,是属于听其言的“言”。而对于行而言,对于民众的心理承受,对于民众的心理关注——“行”而言,他们简直就是白痴。这些人从根子上讲,受到的都是“知”的教育,对于“行”的教育,几乎是空白。就如三国时期的马谡一样,说起来头头是道、彬彬有“理”,实则来讲,他们没有一点社会常识,没有一点道德常识,没有一点伦理常识。这些光知道数据,知道科学,知道概念的人,就是危害社会的人。

  所以,我们要从根子上,真正地让孩子们从小就有知行合一,行胜于言的意识。这个意识的树立,要从我们在座的家长做起。不能只是简单地说:我知道了,但我就是不做。学作文的道理也是,不能简单地说:听了课,老师讲的道理、方法、技巧、我都知道了,但就是不亲身实践一下。知识与知道是有区别的。知识只存留在大脑的记忆里,而知“道”是经过实践转化的一种能力。只知不行,是谓知识;知而行之,是谓知“道”。知而不行,天下道理千千万,都明白了,也不管用,知而行之才能出真知!这是作文的学习方式,也是工作、生活的得“道”方式。工作中要讲执行力,而学习作文如果没有执行力,没有行动力,也是万万不可的。

心存美德,知行合一

  有一粒种子,叫做国学经典,把它播撒在心中,让经典诵读永驻心间;有一条潺潺的溪流,叫做中华美德,让它滋润、浇灌着心田,让中华美德伴随身边;有一盏灯,叫做知行合一、学以致用,提着它走过漫漫人生,让知识在现实中灵活运用,给予你莫大的力量!

  诵读经典诗人杜甫曾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中说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萧抡谓说过:“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一月不读书,耳目失精爽。”……这些诗句就足以证明读书的重要性,经典诵读巨大的影响力!《国学小名士》中的每一位同学,都能够熟读、熟背很多的古诗词,朗朗上口、滔滔不绝,这种境界让我心中震撼无比,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是呀,这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孕育了底蕴深厚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经典诗文,铸就了经久不衰的艺术瑰宝,犹如夏日的漫天繁星,闪烁着夺目的光彩;宛若春日的遍野鲜花,散发着馥郁的芬芳。到刚劲端庄的方块字里,感受《水浒》《三国》的英雄豪气;到如歌如画的唐诗宋词中,领略枫桥的钟声,大漠的孤烟;在外婆的歌谣里牙牙学语,蹒跚学步,女娲、大禹的故事萦绕耳畔。那一曲曲动人心弦的诗词,会给予我们美好的艺术享受;那一篇篇脍炙人口的经典佳作,给予我们无限的知识,会让我们受益终生。

  今后,我要向《国学小名士》中的同学学习,广泛诵读经典,牢记于心,我要诵读国学经典,走进古诗词的世界里,去感受诗人朴质、真切的情思;徜徉古诗词的长河中,去感受中华博大、精深的文化,让经典诵读永驻心间!传承美德中华美德到底是什么?这个疑惑一直萦绕在我的心中。观看了《国学小名士》之后,我心中终于有了答案。古语有云:“羊知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这就是中华之美德——它陶冶人的爱国情操,树立爱国爱民的远大志向;它让人孝顺父母,对其充满孝心;它让人仗义疏财,尽自己的全力帮助别人,不图任何回报……而对于我们青少年,中华美德并没有多大,它只是生活中平平凡凡、普普通通的小事。生活中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每一个表情,都可以衡量出一个人的修养、品德。从小生活在独生子女的家庭中,进屋要先敲门、吃饭要礼让、要尽量向陌生人伸出援助之手等等的优良美德我都没有养成,我不禁感到深深的愧疚!

  从现在起,我要改掉坏习惯,力争做一个中华美德的传承者!今天,中华美德的接力棒已经交到我们的手中,将由我们焊接,要靠我们传承,我定要谱写中华更璀璨的诗篇!让中华美德伴随身边,伴我成长!

凡事都要做到知行合一

  所谓“知行合一”,就是说:懂得道理与实际应用都是重要的。说得再明白些就是要想实现理想,必须有切实可行的方法。这看上去是句简单的话,实际却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即知道该怎样做的事应该与行动相结合,才会变得完美。

  有了好想法就应该立即行动起来。当在行动之前固然会遇到许多问题,虽然我们不知道能否在行动之前消除障碍,但是我們可以在行动之中克服困难。別告诉自己,我做不到。那一定是不可能完成的,除非有奇迹发生。如果你真这样想的話,那就大错特错!別相信世界上会有奇迹,因为你自己本身就是奇迹,你就是自己的上帝,倘若,不付诸行动,奇迹也无法帮助你成功。

  我們总是在等,等一个好的时机,等一个可以百分之百确定成功所需的条件,反而陷入了永远的等待之中,甚至连一件小事,也总要等到所有的条件都满足之后才开始行动。我们究竟在等待什么?真的能等到么?等到了又能怎样?说不定一等就耗费了我们一生的精力,而到那時候你还有机会反驳么?不,我不信,因为“成功永远留給那些有准备的人",而不是留给那些永远只知道等待的人。如果只知道等待好时机,恐怕我们的一生都会错过最佳时机。正因为如此,很多人一辈子都干不不了一件事。只有想到就去做的人,才能改变现状。

  有这么一个小男孩,资质平凡,没有什么过人之处。他小时候想当班长,结果他连任三年班长;大学时,他喜欢上校花,终于在许多男孩嫉妒的眼光中做了她的老公;大学毕业后,他想开一家公司,三年后这家公司上了电视台;在他30多岁时,忽然想学画画,结果他在40几岁时成功的举办了画展。

  当别人羡慕他时,他却说:"我很平凡,没有什么聪明的才智,也没有什么远大的抱负,只是想到就去做。不管结果如何,我却认为自己没有输"。他,就是我国著名的画家余丹青先生。

  其实现在很多人只是想想罢了,而没有付出实际行动。要真正实现目标就要做到知行合一了。这样我们才能不留遗憾!

责任担当知行合一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每一个人都有着自己的责任,每个人都为了负起它而付出着。

  康德说,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如果我们已经选择了前进的方向,那么,就要勇敢地担当起重任,不要在失败和困难前畏缩不前,应集中精力奋力前行,成功之日终会到来。

  林则徐敢于担当,成为民族英雄;音乐家贝多芬敢于担当,在困境中成功,还有像吴菊萍、吴斌这样的当代人,敢于担当,成为“时代最美的人”。再看看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人,没有责任意识,不敢担当,从而有了“毒胶囊”“地沟油”等事件。人们该唤醒自己了,为国家,为社会,勇敢地担当责任。

  责任重于泰山,只有勇于担当自己的责任的人才会受到人们的尊重和爱戴。才会使自己走向成功。而一个不负责任的人在人们的眼中比一粒沙子还要渺小,必将受到人们的谴责和鄙弃,也注定会使自己走向失败。

  担当在我们心目中很崇高,又似乎有些遥不可及,但在我看来并非如此,大事的担当固然很重要,小事的担当也是不可或缺的。我们既可以树立以建设祖国为理想读书的决心,我们也可以担当起平时值日的工作,为同学营造好的学习氛围。我们还可以尽可能献出我们的爱心,向灾区捐出我们的零花钱,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人,我们更要可以经常弯下腰捡起地上的纸屑,拾起落在地上的黑板刷……。我们应该担当的事情太多太多,只要我们立刻行动起来,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敢于担当,勇于奉献出一颗善良之心。我们就可以筑起一座担当的虹桥,并且使这座虹桥越来越绚丽多彩。

  让我们共同努力,用担当去创造美好的明天。无论个人还是民族都应该勇于担当,唯有如此,国家才能兴盛,民族才能强大。

知行合一,贵于行之

  华盛顿儿童博物馆墙上的这句话,无不诉说着这样一个道理——学贵于知之,更贵于行之。

  西汉文学家刘向说过:“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千百年来,多少思想家、教育家总在为我们阐述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做。即知行合一,重于实践。其实把听与见结合而论便是知,一个胸无点墨的人怎能有所作为?古人常讲“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如果没有博观或者博闻,想必无论是谁也是无处可取的。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了“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主张。“行知”之名也正代表了他的“行动—知识—再行动”的教育思想。我们通过观察、通过听闻获得知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讲究“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这样的一种境界。齐白石学画虾时,曾终日蹲坐在虾池旁观虾的动态;徐悲鸿的奔马图,是他常在马厩观马的结果;达芬奇为了完成《最后的晚餐》,曾用两年半的时间到酒馆、市集去搜寻人物形象,观摩人物神态。这些名人的事例无不启迪着我们要学有所成,就必须有“知”在肚里,“知”是“行”的前提和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达到教师传播知识,学生掌握知识的目的。单有“知”是不行的,要紧的是“行”,是做。如果只有学知,有远见,但只空论,那不但不会美名远扬,反会被他人认为是“空水瓶”,没有真才实学。荀子曰:“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孔子也曾曰:“吾尝终日不食,终日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光是知之,而不行之,想必其所学所知会胎死腹中吧。李时珍为确保所著医术的准确详尽,亲自到深山采取草药,向药农询问情况;徐霞客为完成游记,跋山涉水,遍游名川大山,历经许多城市;巴尔扎克为了使书中人物具有狮子般品性和毅力,曾亲自到非洲猎狮;托尔斯泰为了刻画逼真的战争场面,曾亲自前去战场观察。所有的事例一再证明:实践出真知,唯有“行”了,方可验证所“闻”所“见”,只有“行”了,才能掌握真正意义上的“知”。

  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参与课外活动、观察自然环境等方式,使学生体验生活、体验自然。想到和得到,中间还有两个字便是做到。懒于动手实践,只会运用书本知识空发议论,那只会给人留下笑柄。昔有赵括纸上谈兵,最终败北;今有学生空谈理想,最终无所成就。

  学习知识,不能只是听,只是接受,更应该用眼、耳、手、脑等多个感官参与学习,实现闻、见、做的统一,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携自知一起行走

  人的一生都在行走,用行走演绎如戏人生,但行走并非只是用双腿走路。它既是人的生活姿态,也是人生之旅的精神历程。它需要自知。

  自知就是谦虚慎行。广阔深邃的天空,因为自知,容忍了狂风暴雨的一时肆虐,才会有雨后彩虹;默默无闻的沙粒,因为自知,接受了海浪的不断洗刷,才会变成璀璨夺目的珍珠;弱小无力的刺猬,因为自知,懂得利用锋利的外壳保护自己,才能安然生存。自知是人生路上一剂不可缺少的“良药”,因为它,使人走向成熟,变得深邃,臻于完善。

  自知就是认清自我。自古以来,就有名医扁鹊自称“天下第一”的故事:一次,魏文王问扁鹊:“你的医术如此有名,看来将你称为天下第一是名副其实的吧?”扁鹊笑了笑,回答说:“大王您错了,我只是简简单单,天下第三而已。我的大哥、二哥才真的是医术精湛。”文王立即感到十分疑惑,不解地问:“那为什么你最有名呢?”扁鹊答:“我大哥治病,是治于病症发作前,在别人身体尚好时,就用消、补的方法,使人身体健康不患病。我二哥治病,是治于病症初起时。一般人认为他只能治轻微小病,所以他的名气只及于本乡里,而我治病,是治于病症严重时,一般人只看到我在皮肤上敷药、在经脉上放血等大动作,便认为我医术高明,名气因此响遍全国。”文王与扁鹊的对话,字字珠玑,寥寥几句表现出扁鹊的自谦,他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医术高超受到了文王的肯定与赞美,而失掉自知之明,能清楚地认识自我,而没有骄傲自满,令人钦佩。

  大千世界,人海茫茫,多少人步履匆匆,在人生道路上失掉自知,由于丧失自我,变得得意忘形。民间就有“井底之蛙”、“骄傲的孔雀”等故事流传,故事中的青蛙与孔雀盲目自大,都因自己的愚昧无知最终落得被他人取笑的下场。“人贵自知”等种种劝诫,也都告诉我们:在如今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拥有自知,持满戒盈,懂得认清自我,才更加让人钦佩。

  像“田忌赛马”中的孙膑,能够识清田忌的赛马不能与齐威王的上等马比较,懂得利用规则,做出对策,才能赢得胜利。自知是通往成功的道路的奠基石,齐王的失败也告诉我们:只有愚蠢的人才会没有自知,而不懂得认清自身优缺点的人,最终会导致失败。但真正的智者,懂得分析时势,运筹帷幄,认清自我,从而推开成功的大门。

  行走在自知的路上,认识自己,了解自我。当感到天空蒙尘时,请擦一擦不太清亮的双眸,认清自己!

知行合

  “知行合一”是一种境界,是王守仁思想心学的精髓。以前,我总是不懂,到底什么是“知行合一“,今天,我读到一个故事,终于明白了。

  我们一起来看这个故事吧:有一个赫赫有名的设计家在设计一个大厅时,只设计了一根柱子,尽管他用了种种方法,证明只用一根柱子就可以支撑住大厅,可人们还是不放心。在人们的压迫下,设计师无可奈何,便又在大厅的四周添了四根柱子。许多年过去了,设计师已经变成了一座坟墓,这时,一场大地震发生了。许多建筑轰然倒塌,可那个大厅岿然不动。人们都以为是那五根柱子起的作用,可当他们维修时,才赫然发现:原来,后来添的四根柱子,离厅顶都有一定距离,也就是说,支撑住大厅的,只有原先的那一根柱子。人们惊叹了,铺天盖地的赞美向设计师扑去,可他再也听不见了。他用一个巧妙的方法,保留住了他的设计,使他的设计,比他活的更久远,更有弹性。

  有一种境界叫做“知行合一”,也就是说,为了达到好的目的,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更为婉转的手段,比如说明朝的戚继光,他并不是一个清官,但他是一个好官,他那些显赫的战功,挽救了明朝的生命,他那些或许来路不明的钱财,都用来发展抗倭的事业。如果他没有钱,他如何发展他的抗倭事业?靠一味蛮干,靠扯着嗓子干喊吗

  故事中的设计师也是如此。为了自己的设计,为了全新的突破,委曲求全,可最后他成功了!他的那个宏伟的设计,经受了时间的考验,被人们永远记在了心中。

  而我就没有领略这种境界。比如说有次,我的一个同学在自习课不停地玩橡皮,我本着当值日班长的责任,毫不留情的把他的橡皮给收了,他很生气,说我不知好歹,我心里也很委屈:明明我是对的,为什么他还很生气呢?现在想想,如果我当时能更婉转一点,能换一种方式的话,那么他和我,不就都不会生气了吗

  当我们用一种方法办事情时总也办不成时,换一种更巧妙的方法会怎样?“知行合一”告诉了我们答案。

知行合一

  知即认识,知识;行即实践,行动。知识是引领行动的方法,行动是领悟知识的途径。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

  明代思想家和教育家王阳明先生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所谓“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现在的德育包括知,情,意,行,即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原来叫陶知行,后改为陶行知,行在前,知在后。他一生对教育的贡献是巨大的。

  知行关系,也就是指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道德认识必然表现为道德行为,如果不去行动,不能算真知。“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知与行是统一的,不能截然地分开。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从知到行,即从认识到实践。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由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当前,全国正在轰轰烈烈地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教育就是要认真的学习,什么是人民群众,人民群众的作用,怎样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实践就是要把学习到的怎样去落实,采取什么样的措施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要真正做到“知行合一”。首先群众利益至上,群众是英雄,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真正的铜墙铁壁。

  教育实践活动也不应一阵风吹过去,而应该长期坚持,坚持长期。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是一个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的过程。通过学习懂得了一些道理,就应该按这些道理去采取必要的行动,该为群众办些什么事,怎样为群众办好这些事,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执政之基。

  但愿学习不流于形式,也不应想着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而应当实事求是地去为群众办事,惠利于民,最后真正做到为民务实清廉。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杨绛传经典语录

优秀开头结尾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