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赣州读后感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庐陵文化读后感

  庐陵文化是赣文化(江右文化)的重要支柱,是指以庐陵古治属为核心,辐射而涵盖现今吉安市十余县(区)的区域性文化。庐陵文化源于七千年前的青铜文化,以“三千进士冠华夏,文章节义堆花香”而著称于世。庐陵府不但考取进士三千(天下第一)和状元二十一(天下第二),而且在明代建文二年(1400年)的庚辰科和永乐二年(1404年)甲申科中鼎甲3人均为吉安人,这种“团体双连冠”现象在中国科举史上绝无仅有。因而吉安有“一门六进士,父子探花状元,叔侄榜眼探花,隔河两宰相,五里三状元,九子十知州,十里九布政,百步两尚书”的美誉。

  江西中西部,赣江中游,有一方方正正的板块,这就是今天的吉安。她以丘陵山地为主、平原水面为次,号称“七山半水两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自江而南,吉为富州……骈山贯江,扼岭之冲……土沃多稼”,唐时皇甫是在《吉州庐陵县令厅壁记》中曾这样描述过这块以红壤为主的土地。我们的祖先是什么时候在这里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可惜境内的崖洞崖壁没有留下他们的崖画石刻,没有留下他们曾经生存的印记;也可惜我们的祖先生于草泽,没于蒿莱,结绳记事,没有留下他们的竹简帛书,使我们无法遥想他们是如何含辛茹苦,耕渔劳作。但是,吉安市河东镇的案山古人类遗址出土的磨制石器,证明至少距今5000年前这里已有先人生息繁衍。永丰县佐龙镇尹家坪文化遗址出土的稻谷、稻秆,证明在新石器晚期这里就有水稻的栽种。新干县大洋洲一座距今3000多年前的商墓中,出土青铜器约480余件,陶器约300余件,玉器饰品100余件,震惊了中国以至整个世界!青铜器数量之多,品类之全,纹饰之精,全国罕见。巨型“中华钺王”、青铜犁铧,全国仅此一例。这些青铜器背后隐伏的文化“密码”委实是太多了,至少证明3000多年前在吉安的土地上曾经有过一个经济、文化十分发达,与中原商殷王朝并存发展的另一奴隶主政权。可是,为什么不见诸任何历史记载甚至民间传说?破译了这个谜,中国古代史的某些史实甚至有些重要的史论将要重写。

  秦王朝建立以前,三皇五帝,春秋战国,吉安这块土地大约属于有主无名的荒蛮地域,它一会儿属夏商古九州之一的扬州领牧,一会儿是周王朝子孙的分封领地,吴、越、楚这江南三大古强国都曾先后将吉安划入了他们的版图,春秋时期,吉安属“吴”;战国时期,吉安属“楚”,故有“吴头楚尾”之称。

  有史可据的《明一统志》载:“始皇二十四年,王翦灭楚,虏负刍,明年置庐陵、安平、新淦三县,属九江郡”。秦始皇废分封诸侯,立郡县制将天下分为36郡。公元前222年,王翦踏平楚国后,九江郡(郡治在今天安徽寿县)管辖着新设立的庐陵县(今天吉安市部分地域)、安平县(今天安福地域)和新淦县(今天樟树地域)。“秦郡县天下,厥有庐陵”,“庐陵”由此浮出历史的水面,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

  此后吉安(当时称庐陵)升“郡”复“县”,改“州”称“路”,名称几经变易,府治再三迁徙,地域时广时窄。东晋咸康八年(公元342年)太守孔伦迁建郡城于吉州区附近,应为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吉州区建城之始;隋开皇十年(公元590年)改庐陵郡为吉州,这是古庐陵的第一次更名;元朝元贞元年(公元1295年)改吉州路为吉安路,取三国时吉阳郡、安成郡头一字命名,一直延续至今,一一除开1968至1979年经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批准,一度更名为“井冈山地区”外,——“吉泰民安”、“吉祥安康”美好的祈盼,都溶注在我们今天470多万人民共有籍贯上了。

魅力赣州读后感

记住乡愁观后感

  河下古镇位于江苏省淮安市,是古邗沟入淮处的古末口,是淮安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保护区之一,这里曾是韩信遭遇“胯下之辱”的地方,在这个小镇,还曾诞生过巾帼英雄梁红玉,大文学家吴承恩等历史名人。

  有远大志向者心中必有分寸,绝不会因一时羞辱而争狠斗勇。若有一天你来到河下古镇,你就会明白隐忍的力量,它不是懦弱,趴在地上的目的,是为了更从容的站起来,懂得隐忍的人往往深知生活的智慧,她们不是凶狠,不图一时之快,是因为心中有更宽广的天地,懂得隐忍的人往往是都有大智慧的人,隐忍不光是为日后成果积蓄力量,更是一次让自己静下心等待涅槃重生的机会。

  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也许都不是百分百的尽人意,也许你所处的工作环境可能不是你想要的,但工作的实质却是我们所需要的,也许故事领导对我们处处严格要求,而他们对我们的严格要求都是对我们的一种培养,终将使我们成为更优秀的人,如果你对这些严格要求不会隐忍和接收,终究你会被这份工作所淘汰。

  人的一生犹如一本厚厚的字典他总是在不断地完善自己,丰富自己的内涵,多多学会理解和隐忍别人,同样也是一种自我素质的提高。

  当有一些人因小事纷扰了你,请你理解、豁达,也同时展现出你不同别人的宽广胸怀,学会隐忍,善于给别人一个下的砍,也同时给自己一个上的梯。

  《记住乡愁》这里的每段历史记实,都让我们学习到了很多知识,对于历史有了更多的认识和了解,学会了做人的道理,受用于我的工作和学习中,并且接受这些经过历史长河洗礼的中国传流的文化和信仰,从中深刻体会到符合时代要求的民族精神,反映了那个时代的记忆,让我们明白自己身上所赋予的时代使命,优秀的传统文化也应该在我们身上闪耀光辉,做时代的传承人,做文化的优秀继承者。

  乡愁中的传统,流传中的乡愁。正是我们一刻都不能离开的春风

余秋雨西湖梦散文读后感

  西湖,一个令人魂牵梦绕的圣地,作者余秋雨感受着西湖的美,避不开这汪湖水沉浸着某种归结性的意义,于是提笔,记下了西湖的种种。

  西湖梦,是令人憧憬的,是令人向往的,是保留在人们心中那小小的归属地,为之奋斗的。西湖梦,初读余秋雨的这篇文章,实在不知为什么以梦为题,似乎与他写的内容毫不相关,读到第三遍时,有了模糊的概念,也许,是作者对西湖单纯的梦,更或许,是作者感慨于数千年来文化人格的日趋没落,而作者呼唤着富有生命力和自主精神的人类灵魂的一种期望。梦,多么美好的一个字眼啊。

  文章结构层次鲜明,十分清晰。每一小节都谈论到了一个主题,但各小节与文章最终写作目的是相照应的。作者的联想十分丰富:明代正德年间一位日本使臣游西湖后写下的诗,联想到宗教并阐述了宗教与西湖的关系,联想到了苏东坡与白居易在西湖留下的两条生命堤坝,联想到了以梅为妻以鹤为子退隐的林和靖,联想到了名妓苏小小和白娘娘。

  第一节,作者自己初识西湖,与西湖亲密接触,日本使臣所作的诗,作者因此发生感慨,对于许多游客来说,西湖即便是初游,也有旧梦重温的味道,但也给人一种疏离感。就如作者所言:它贮极了太多的朝代,于是变得没有朝代。他汇聚了太多的方位,于是他失去了方位。他走向抽象,走向虚幻,像一个收罗备至的博览会,盛大到缥缈。也许这就是作者对西湖产生梦的原因吧。

  第二节,作者开始了他的批判,发出疑问,是山水走向宗教?抑或是宗教走向山水?这一切归结于非常实际,而又非常含糊的感官自然,说实话,我并不理解余秋雨为什么这样写。我进能理解他写鲁迅时,鲁迅劝不要将家般至杭州,因为他怕天大的才华和郁愤,最后都化成供后人游玩的景点。再也读不到创世的文章了,因此,作者借此批判了消极隐退于西湖,感于世风日下,群体性文化人格日趋暗淡。

  第三节,继续借苏轼,白居易之名批判消极隐退,大力赞扬了白居易和苏轼当年所作所为,称他们在文化品位上,是那个时代的巅峰和精英。但却称赞林和靖将隐士真正的做地道了,做漂亮了。我不太理解。

  第四节联想到了苏小小与白娘娘。呼唤富有生命力和自主精神的人类灵魂。苏小小和白娘娘都为了爱情而发出生命的光辉,苏小小凭借自身,发散出生命意识的微波。作者借此赞扬他们的生命力。

  从语言上看,文字不算太悠美,讲道理颇多,而且有些地方晦涩难懂,但文字却有力的批判了消极隐退,大力赞扬了富有生命力和自主精神的人类灵魂。

  而从修辞上看,有比喻,令人更懂,给本身晦涩的文字增添了一些优美。

余秋雨《西湖梦》散文读后感

  自己没有去过西湖,却做梦都想去西湖看看。在自己的梦中,西湖的美,如烟似尘,如梦如幻,承载着千年的歌声,静静流淌。对于自己而言,自己想看到的可能只是西湖本身的美丽,自己也只能感性的欣赏到它的美,眼角时时关注着桃红柳绿、莼菜醋鱼。心中并无多少历史教义的踪影。然而西湖的自然之美,并非美到极致,她的美得琢磨,需品味。

  读完这篇《西湖梦》,自己能隐隐地感觉到西湖本身所承载的历史份量。 风景如画,却也文化厚重。也许每一处景致都会被历史抽象化。正如文中所说。秀丽山水间散落着才子、隐士,埋藏着身前的孤傲和身后的空名。天大的才华和郁愤,最后都化作供后人游玩的景点。景点,景点,总是景点。

  再也读不到传世的檄文,只剩下廊柱上龙飞凤舞的楹联。

  再也找不见慷慨的遗恨,只剩下几座既可凭吊也可休息的亭台。再也不去期待历史的震颤,只有凛然安坐着的万古湖山。 文末余秋雨先生写道;“我欠西湖一笔宿债”,我们,又何尝不是。我们所欠的,是西湖,更是那传承了千年,如今却面临着断链的中国古典文化。近年来,多少历史文化旧地被改造翻新,惨遭现代文明的洗劫。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啊,那梦中的西湖阿,如同那文化之根的源源命脉。集结了中国人多少的怀想,多少的哲思,多少的智慧。只是,现在的情形,总不免“梦里相逢西子湖,谁知梦醒却模糊”了。

  读完这些文字,我想当我真正走在西湖桥的石板路上时,我一定不会只欣赏它的山水之美,也一定会感受到它的灵魂之美。

读《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赣州》有感

  今天,我一口气读完了读《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赣州》这本书。赣州,一个多么令人耳熟的地名,它不仅是我们生存的家园,而且是众人瞩目的地方。它不仅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而且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吸引了无数的仁人志土。

  它的自然地理条件优越。地形多样,多以山地、丘陵为主。因此,它博得了“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的说法。它还拥有丰富多样的生物资源,如:紫胶虫、白蜡虫、穿山甲、短尾猴等。除此外,它还拥有世界闻名的矿产资源:钨和稀土。

  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上也有着它的一支洪流。在两宋时期的它,非常繁荣。至今还保存着有着较高价值的宋代文物和文化遗址。如:古城墙、郁孤台、八境台、通天岩等。因水路发达,构成了一条“南方水上丝绸之路”,为经济做出了重大贡献。仅然如此,它还是理学的发祥地和名人的聚集地。理学创始人周敦颐在此创立了理学、贤臣名吏海瑞、戏剧家汤显祖,江南第一宰相钟绍京等以及现代的一些抗战元勋:陈奇涵、萧华等。除此外,它还是客家人摇篮。古代的一些王公贵族为了争权夺位而兵戎相见,使百姓民不聊生。用绵延的山峦做天然屏障,从此定居下来,它们把他们的生活习俗和精神文化都带来了。给今天的赣州增加了一道亮丽的风景。如:东方城堡、关西新围、手端木偶戏等。

  除此以外,它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摇篮。为了粉碎湘赣两省的国民党军,在古柏地的战斗中,利用有利的地形,摆下“口袋”,最后大获全胜。面对着第一、二、三次的反“围剿”斗争中,在毛泽东、朱德的领导下,采用“诱敌深入,集中兵力”等战略战术,先后取得胜利。最后定都瑞金。半年后又取得了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可是,还是留下了遗憾,第一次反“围剿”失利。中央革命根据地日益缩小,中央军被迫突围,实行战略转移,开始了震惊中外的万里长征。

  赣州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之一,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中央革命根据地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所在地。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就是从赣州开始的。以当年中央苏维埃政府所在地“红色故都”瑞金为中心,集中了遗址群5处计15个文物单位,属全省、全国范围内有特色的近代革命史迹群落。1955年授军衔时,仅兴国籍将军就有54名,兴国县因此誉为将军县。赣州在春秋战国时,先后为木楚地、吴地、越地。秦时属九江郡,汉时先属豫章郡,后属访庐陵郡。三国东吴时析庐陵郡置庐陵南部都尉,赣州从此开始设立地区一级领导机构,治所在于都。西晋太康三年改为南康郡,治所迁至章贡区。隋朝开皇九年改为虔州。宋高宗绍兴二十三年改为赣州。明洪武元年改赣州府。

  赣南旅游资源丰富,名胜古迹和风景区众多。江南古代艺术宝库之一─以赣州通天岩石窟为中心的旅游风景名胜区,它包括宋代古城墙、七里镇黑釉古瓷窑、八境台、郁孤台、慈云塔;开凿于1200多年前,贯通中国南北要道之一的大余梅关古驿道旅游风景名胜区;国家级森林公园、东江源流,即香港居民饮用水之源头的安远三百山自然保护区;自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20xx年)建城以来向为郡、府、县所地,现为江西南部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的赣州市,1994年被评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

  同学们!赣州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地方,虽然往日的无限风光让我们难怪忘怀,但是,今日的赣州已迫在眉睫,我们应该刻不容缓地保护它。为了赣州更加美好的明天,为建设我们美好的绿色家园,一起行动吧!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赣州》读后感

  赣州,是美丽的;赣州,是神奇的;赣州,是生态的!赣州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物华天宝,身为赣州人,我们都为生长在这样一块美丽而神奇的土地上深感自豪。

  假如说赣江源头、东江源头让我们触摸到了赣州的山水脉搏,绿色家园让我们阅览到了赣州的美丽生态,世界钨都、稀土王国让我们感知到了赣州的资源富饶;假如说客家故园让我们领略到了客家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宋城流韵让我们品读到了宋城璀灿绚丽的城市历史,红都瑞金让我们感受到了红都豪迈悲壮的岁月风采,那么,可以说,这是历史的赣州、人文的赣州、经典的赣州。今天的赣州,尤其是近五年来,通过主抓“一个主线”“六个重点”,“对接长珠闽,建设新赣州”发展战略已从理念嬗变成实践,完美实现了与长珠闽,尤其是珠三角的平台对接,正演绎着追赶理想、跨越高度的宏阔大戏。今天的赣州是时尚赣州,它呈现给人们是时代风采,是一番簇新的景观,这一景观,主旋律是发展,内容是创新,色彩是和谐。

  五年前,当长珠闽沿海发达地区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标志之时,具有良好地缘优势和产业梯度承接优势的赣州,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战略发展的历史机遇,迅速亮出了发展新路的基本框架,鲜明地提出集约发展、均衡发展、可持续发展、一切为民谋发展的新理念,确立了“对接长珠闽,建设新赣州”为主线的发展战略。

  岁月从来没有这般如歌似唱,赣州从来没有这般思路清晰,一个高起点地演绎大对接、实现大跨越的时代就这样如朝阳般,热烈如火地扑面而来了。

  赣州得天地之造化,历百年之磨励,特别是经过近几年的整合与培植,形成了钨都、稀土、脐橙、氟盐化工四大产业集群。如今,宛同一艘巡洋舰,赣州四大产业正以集群态势,承载着新时期赣州经济发展的重大使命,勇破坚冰,驶向彼岸,驶向光明、美好的未来。

  近几年来,赣州市集中精力抓了一批高速公路、铁路、国省道、电力、市政、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等重点工程建设,特别是加快构筑以高速公路为重点的大交通,大力拓展通向东南沿海的通道,以大交通促进大流通。目前,赣州境内有京九、赣龙两条铁路、赣粤高速公路和4条国道贯穿全境,开通国内多个大城市航班的赣州新机场年内将竣工,另外有5条高速公路和一条铁路将开工建设。在赣南近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环网相连、纵横交错、大开大合、辐射八方的现代化立体交通图正喷薄而出。随着以高速公路为重点的立体化大交通格局的形成,赣州将作为重要的交通枢纽,全面提升与珠三角的对接水平,重现昔日海上丝绸之路的辉煌。

  今天,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对接长珠闽,建设新赣州”已经从宏大而缜密的理论体系演绎成一幅波澜壮阔的建设场景,赣州正朝着和谐文明的现代化进程迈进。

  啊!赣州,多么令人神往的地方!2200多年历史文化,瑰丽的山水,富饶的资源宝藏!在这样一块欣欣向荣、生意盎然的土地上,我们骄傲着,在这里快乐的生长着。让我们为赣州的美好未来一起奋斗、一起努力,让我们的家园变得更繁荣昌盛!我为有这样一个家园感到万分自豪!

《魅力泉州》读后感

  伴着那婀娜的刺桐花热情的绽放,从花蕊处,我嗅到古老、清新而又朴素的幽香。泉州,宛如刺桐花一样的开放、飞快地发展,以丰富多彩的文化,山清水秀的风景,日新月异的变化而中外驰名。看,她正以一种巍峨的姿态屹立在中国的东南角,闪闪发光。

  我读潘威廉的这本《魅力泉州》,正好想在细细地品读着风光旖旎的泉州。艾苏哈卜清真寺和洛阳桥问呢了沧桑的岁月,中国闽台缘博物馆与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记录了历史的变迁,而西湖公园和芳草园让人赏心悦目的同时在想:泉州为什么那么美

  泉州简直亚洲的耶路撒冷,她有着“世界宗教博物馆”的称号,因为这里容纳了世界上几乎所有的主要宗教:从景教、藏传佛教到伊斯兰教。泉州的伊斯兰社区据说甚至可以追溯到穆罕默德时代。来自波斯王国的摩尼教至今只在泉州得以幸存。泉州人不仅拥有如此多种多样的宗教和哲学,而且在学术方面也颇有建树。泉州有2473人参加过殿试,出过20位相国,950位全国知名文人,被誉为“海滨雏鲁”。在泉州,你也应该知道这如诗如画的地方竟然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在刺桐港上,多见的是停放在岸边的外国船,主要运送宝石、水晶、药材——还有泉州的丝绸,三千多年前,在西方,丝绸的几千与同等重量的黄金相同!泉州人在经商能力方面获得了声誉,可以说是坚如磐石、无懈可击的。

  2003年,泉州有幸参加在荷兰举办的国际花园大赛,并且获得大赛的金奖和遗产管理大奖:2014年,泉州又荣获“东亚文化之都”的称号。清楚地说明:泉州变得繁荣富强了!

  “刺桐花谢刺桐城,法界桑莲接大瀛。石塔双擎天浩浩,香炉独剩铁铮铮。亚非自古多兄弟,唐宋以来有会盟。“这是郭沫若在《咏泉州》中写的。它表述了泉州城兴衰富穷的沧桑历史,将永远砥砺着唱着“爱拼才会赢”的泉州人民去开创诗一般更加美好的新篇章!

闽南韵,故乡情—读《魅力泉州》有感

  《魅力泉州》这本书介绍了新东亚文化之都——泉州的历史、文化、风土人物、自然景观以及泉州现在的经济、贸易。当读到泉港这一部分,我的思绪翩翩,热血沸腾,因为我是一个地道道道的泉州泉港人。

  泉州泉港是我的故乡,更是一片充满浓浓闽南风情,让人沸腾震撼的热土。闽南韵,总关故乡情。我为闽南石化新城——泉港喝彩。

  早在商周时期,这里就有先民在此刀耕火种。不信?那蚁山商周文化遗址可以为证!还有历代人文荟萃,先贤们留下了许多弥足可贵的遗踪。自北宋太子兴国六年至今,这里人文鼎盛,英才辈出。在千百年来古族文化,中原文化,海外文化长期交融和源远流长的妈祖文化的熏陶下,形成了具有闽南侨乡特色的泉港人文。

  看吧,元太祖后裔蒙古族出姓传奇,山腰“七星街”历史名臣良吏的故事,香气扑鼻的泉州小吃——海蛎煎,福建最美海岛乡村——惠屿岛,酷似古代大臣手持朝笏,称为“五笏朝天”的石笏公园,“红砖古大厝、闽南小故宫”之称的“皇宫起”,惟妙惟肖的布袋戏,提线木偶表演。听吧,“南音”“北管”……闽南风韵,总关故乡情,说也说不完,看也看不腻。用心体味,细心寻觅,我们读懂了泉州泉港的发展进步和灿烂的闽南文化交相辉映,和谐美好。

  “泉”有奔涌不息之意,“港”有海纳百川之怀。泉与港的合称,彰显着这方人立足本土放眼世界,包容并蓄,重乡崇祖,爱拼敢赢的闽南精神。这是爸爸和我一起品读《魅力泉州》这本书后告诉我的一番话,现在仍久久地回荡在我的耳边。

  “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爱拼才会赢!”这是每个闽南人都必定会唱的一首闽南励志歌,这首歌突出了闽南人的精神——爱拼才会赢!爱拼,敢赢!作为小学生,不怕失败了重来!我骄傲,因为我是闽南人,一个爱拼敢赢的泉州泉港人!

《魅力泉州》读后感

  我的家乡泉州是一个美丽的地方,是一个文化古城,是充满了魅力的一座城市。今天,我读完了《魅力泉州》这本书,我对于我的家乡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魅力泉州》向我们展现了一个一个美丽富饶、名胜古迹众多、魅力四射、一座蕴涵着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泉州。 泉州有诸多名胜,其中以老君岩、弥陀岩、清源洞、灵山伊斯兰圣墓、九日山祈风石刻群等胜迹最为著名,其中又以老君岩为最。它是我国最大的道教石雕造像,历经千年风雨沧桑,依然栩栩如生,精妙传神,为我们诠释了道教圣贤大象无形。大视若无的境界,常被誉为“老子天下第一”它完美的体现了宋代泉州石雕工匠的非凡智慧与才能。 泉州不仅有引人入胜的风景名胜,还有悠久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文化。泉州是南少林武术的发祥地,武术活动历史悠久,它始晋唐,盛于两宋,至今枝繁叶茂,拳派远播,影响广泛。不仅如此泉州还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被称之为海上丝绸之路,也因运送其他货物而有海上陶瓷之路、海上香药之路之称。 泉州不但历史悠久,经济也十分不错。泉州民营经济发达,素有“中国品牌之都”、“民营特区”之称,拥有国家驰名商标数目居全国地级市首位。在主流经济发展的同时,泉州的特色经济也生根发芽,泉港是“国家级石化基地”、丰泽是“中国树脂工艺之乡”、晋江是“中国鞋都”“世界夹克之都”、石狮是“中国服装名城”、南安是“中国建材之乡”、惠安 是“中国石雕之乡”、德化是“工艺陶瓷之乡”、永春是“芦柑之乡”、安溪是“中国茶都”、“乌龙茶之乡”。这些特色经济驰名海外,也使泉州的全部县跻身于全省十强县。

  你看,我的家乡就是这么充满魅力的一个地方,欢迎你来泉州做客,我相信你一定会喜欢上这里的!

刺桐花开,让成长花香四溢—《魅力泉州》读后感

  在我心中,泉州是一杯酒,散发着迷人的醇香,让人沉醉其中,泉州是一本书,蕴涵着深刻的哲理,令人爱不释手;泉州是一个音符,在优美的乐曲中不可缺少……近来,我看了一本书《魅力泉州》,它介绍了泉州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自然景观,令人百看不厌,也令我对泉州更加喜爱了。读完后,我发现泉州暗藏着几种“美”。

  民间艺术之美

  走进民间艺术栩栩如生的泉州,你会欣赏到天籁般缠绵的南音,那是带着泉州韵味的独特嗓音,它有着具大的魔力,典雅优美的声音别具一格,那柔美、婉转的曲调,充斥着耳边余音绕梁,南音不仅使海内外人们为之陶醉,也深扣许多名人的心扉。当然,泉州独有的提线木偶也是一绝的,它内容丰富多彩,引人入胜,诙谐风趣,而木偶也因为形象完美,神韵含蓄,栩栩如生,每个木偶有8-16条线,最多也有36条,因此,成为了闻名世界的民间工艺珍品。泉州的民间文化艺术还有梨花戏,高甲戏……数不胜数。

  美景奇观之美

  走进美景丰富的泉州,你会发现,许多的名胜古迹编织成了一件流光异彩的衣裳,它们向人们述说着华厦历史的沧桑,崇武古城,开元寺、仙公山、岱仙瀑布……众多古迹中,我喜欢的还属清源山了,它地势起伏、风景秀丽、老君岩、天湖……许许多多景点星罗棋布,在爬山中,可以看见奇形怪状,形态各异的石头,远处的山脉连绵不断,峰峦起伏,一山比一山高,走到山顶时,更是云雾缭绕,朵朵白云像一对对小蝴蝶,当云雾中露出几个山尖,仿佛海面上的几个小岛,这能不叫人叹服观止。清源上虽是奇丽无比,但在我心中,洛阳桥更胜一筹,你瞧,泉州洛阳桥至今已有九百多年的历史,它是滔滔洛水上的第一座现代型大桥,它见证了新中国成立后的飞速发展。光石狮就有104只,在夕阳西下时,微风吹拂水波荡漾,闪着耀眼的亮光,像一条银龙横卧在洛阳古镇中,又像水面上铺子一层闪闪发光的碎银,真是“欲把洛阳桥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呀!

  风物美食之美

  走进泉州,你会尝到浓香四溢的肉棕,肉肥而不腻,香味溢出嘴角,其中有虾干的鲜香,香菇的幽香,浓浓的糯米和着竹叶的清香,不仅如此,它还兼具古朴及现代的风味,解开棕叶,金黄的棕子透着光泽,一股自然香味扑鼻页来,使人食欲大增,咬一口,粽香随着热气进入口中,让人回味无穷,啧啧,这真称得上“美味佳肴”呀,当然,泉州也有许多风味小吃,鱼卷,面线糊……如果你来到泉州,品尝各种小吃,我保证大家会赞不绝口,竖起大拇指说一声:“very good!”

  素有“海滨邹鲁”的泉州果然名不虚传吧,泉州以独特的魅力屹立于祖国的东南,这一切怎么不让为泉州人的我而引以为豪呢?嘘……你看,刺桐花开了,漫步在石头铺成小路,站在洛阳桥上,享受泉州别样的美。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我和我的祖国1000字观后感

观后感3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