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研究生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教育心理学读后感

  假期里,我认真阅读了《教育心理学》这本书。通过学习,我对这门学科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且深有感受。

  首先,我了解了一些理论知识,包括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认知主义的学习理论等。也将学习本身当作一个学习的内容,讲述了学习的分类:表征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发现学习。以及不同类别的学习运用于不同的知识和采用不同的方式。接着又对学习的流程进行分析,以及学习的动机等。书中广泛地吸收了近年来国内外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集中阐述了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心理学问题。全书以教与学互动作用为主线,以学习心理为核心,对学习动机、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学习策略与教学策略、学习迁移、智力与创造力、品德心理、群体心理、个性差异与因材施教、心理卫生与教师心理等方面作了较为系统、深入浅出的分析。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判断是否受学生热爱,因为首先,教师是文化的传递者。“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从知识传递的角度来反映教师的重要性。其次,教师是榜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生受教育的过程是人格完善的过程,教师的人格力量是无形的、不可估量的,教师要真正成为学生的引路人。第三,教师是管理者。教师要有较强的组织领导、管理协调能力,才能使教学更有效率,更能促进学生的发展。第四,教师要富有"爱心",作为一名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无私的、平等的,就像父母对待孩子。教师还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和发展需要。最后,教师是学生的心理辅导者。因此,教师必须要懂教育学、心理学,应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选择科学合理的、适合本班学生的学习策略,并在上课过程中多加思考,适时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以艺术的眼光去对待教学,争取精益求精。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一定要认真地贯穿新的教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新的教学姿态迎接新的挑战,使学生的身心都能得到健康的发展。高尔基曾经说过:“只有满怀自信的人,才能在任何地方都怀有自信沉浸在生活中,并实现自己的意志。”

  再有,我明白了学习的动机问题。这是自己成长和以后组织学习中都会遇到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如何保持学习的兴趣,或者在教学的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能够将这些兴趣保存下去,让学生主动的去学习。前者是自己学习成长的必要条件,后者是当一个好的老师需要的能力。影响学习动机的因素,有来自于学生内部的内部动机;也有来自于外部,比如学校的奖励,老师的表扬,家长的称赞等的外部因素。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本身又是由一些因素所影响的,这些影响就是我们如何处理自己学习和教学中出现问题所要考虑的。现在的教学中如何对待对学生进行的奖励?原来我认为奖励可以带来学习的动力,但是这是外部的,不能持久。在学习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带着兴趣主动地去学习。

  通过这次学习,使我对未来的工作更加充满信心。

教育心理学研究生

教育心理学心得体会

  这个学期我在教学之余读了一本非常有意义、对工作特别有帮助的书《教育心理学》,书中广泛吸收了国内外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集中阐述了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心理学问题,其研究目的在于服务教育。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教师要在了解学生心理需求和主观价值取向的前提下进行教学。通过阅读本书,我有以下收获:

  一、了解中学生的心理

  我校学生年龄从十五岁到二十三、四岁,尤其是一年级学生,年龄在十五、六岁居多,这个时期,他们敏感,多疑,既喜欢别出心裁、标新产异,强烈体现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又容易缺乏全面、客观、辩证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易走极端,有时还有些偏激,缺乏变通性。其实,他们的需求不只局限于课堂和教材,他们兴趣广泛,关心时事、体育、科技等,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只是他们有时盲目追赶潮流,爱钻牛角尖,常常因为歌星、影星、球星等争得不可开交。我们看待学生就像对着一颗钻石,切割好的钻石有五十八个面,我们平时根本注意不到它有这么多面,而是看到了它的光泽,这正是我们应该反思的,要以欣赏钻石的心态去看学生,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作为教师,对于个性偏激、学习上不思进取的学生,只是一味的批评,对他们发怒是不能使他们转变的。教育学生没有万能的“最好的方法”,只要我们了解学生的心理,采用适合的方法,去践行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最终助长学生的优势,矫正学生的不足。

  二、教会学生学习应是我们教学的终极目标

  学习是指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培养才智的过程。学生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一定的系统科学知识为任务。我们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理论知识与动手操作并重,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为将来的工作和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学习——工作——学习,他们的学习是为工作打基础,为了更好的工作,还要不断“充电”,工作中遇到棘手的问题,通过查看资料,向同行请教——学习,使问题迎刃而解。

  学生要掌握新知识,必须在理解的基础上,使新旧知识发生意义联系。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找出新旧知识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使新知识同已有的知识结构融为一体,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人们常说现在是知识爆炸的时代,各行各业的知识发展非常快,这意味着不学习新知识一定会落伍,所以学生应不断“刷新自我”,以适应新形势。学会学习是现代人个体发展的关键,学会学习就是学会生存。教会学生学习就是让学生掌握生存的最基本的技能。

  三、“罗森塔尔效应”的心理预期

  罗森塔尔效应,又称“皮格马利翁效应”,指教师对学生的爱、关怀和期待在教育效果上所产生的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有助于学生学习进步,使学生更加自尊、自信、自爱、自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师真实的爱有助于学生智力、情感、个性的顺利成长,教师的嫌恶将导致学生智力衰退、精神痛苦,所以我们要把每个学生都看作“雕像”,对每个学生都寄托期望,并给予适当的心理暗示,使学生能够向着自己所期望的方向发展。

教育心理学教育过程的心理现象

  从研究对象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是教育过程中的种种心理现象及其规律。教育过程说到底是培养教育人的过程。既有培养者、教育者,也有被培养者、被教育者。也就是说既有老师又有学生。老师和学生共同努力,相互促进完成教学和教育任务的过程,就是教育过程。

  教育过程中的种种心理现象,是指教育过程中老师的心理现象和学生的心理现象。老师的心理现象主要指作为一个人民教师应该具备的心理品质。例如,在品德方面要热爱生活,追求真理,热爱学生以及具有良好的意志、个性品质等。在能力方面要有坚实的业务知识能力、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因材施教能力、善于教育学生的能力等。学生的心理现象主要指学生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方面的心理现象。例如。学生学习的规律;掌握知识的过程;品德的形成、情操的陶冶、美感的发展等。

  现行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内容就是对教育过程中种种心理现象研究成果的总结。虽然,在总结这些成果时由于各个作者的观点不同、思路不同,从而在表述上有很大的差异。但是基本内容都大致一样。

教育心理学读书心得体会

  《教育心理学》是以教育心理学为主线编写的,但也用一定的篇幅讲述了学习教育心理学所必需的普通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的有关知识其内容紧密结合中小学实际,且针对性强实用性强,便于自学。在通读本书后,对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向,原因及研究方法将会有一定的了解,另外关于书中涉及的普通心理学及儿童心理学方面的知识,相信对于理解教育心理学方面的内容也是有帮助的。但是鉴于我们教育心理学的学术沙龙主要关注教学心理。学生心理及差异心理,因此我就主要对本书中有关教育心理学方面的内容谈谈我的理解及感受。

  首先,关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向。心理学作为研究人的心理现象,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其内容是丰富多样的。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体系中与教育工作关系最密切的一个分支,要想知道它是研究什么的,就需要对它的对象,性质,内容,范围和任务做全面的考察和了解。

  其次,关于学习教育心理学的目的。教师为什么必须学习教育心理学呢?我在读完以后有这样的认识:第一,是因为教师要形成优秀的心理品质必须学习教育心理学。本书所要强调的是,教师只有认真学习教育心理学,才能知道作为一位人民教师,必须具备哪些优秀的心理品质,从而自觉地培养这些心理品质。第二,是因为教师要提高教育业务水平必须学习教育心理学,本书对此作了比较精简的归纳和概括: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只有学习了教育心理学,才能系统而全面地掌握学生认识过程的规律和年龄特征,才能选择适当的教材,采取相应的措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2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品德。学习过教育心理学的教师,就能够掌握学生品德形成的规律,及在各种因素影响下形成的心理特点;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因材施教;可以科学地总结教育经验,我觉得这也是第一点的基础,是为提高教学质量作准备的。

  此外,本书还提到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如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总结法等,可以说从理论上归纳出了研究教育心理学的具体,有效的方法。总的来说,本书对于学习教育心理学的基础理论知识,了解普通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是非常有帮助的。

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21世纪人才的需要。一个真正的老师不应只是传授知识的教书匠,而且应该成为学生人生道路的引路人,成为育人的艺术家。以下是我看完书后的一些观点:

  (一)加强交流,了解学生

  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一些学生难得向老师白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这就要求每一个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要经常深人班级,利用适当的机会和场所,让学生自由自在地表达思想情感,从中了解学生的心理现状,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通过个别谈心,可以发现、掌握某些同学的不健康心理,再“对症下药”,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调节,帮助他们克服缺点,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要使个别谈心取得良好的效果,班主任只有做学生的知己、朋友,才能取得学生的信任,学生才能将自己的烦闷向老师倾诉。当一些学生在学习上遇有困难,家庭生活受挫折时,他们心情苦闷,情绪失衡时,老师要及时帮助他们,安慰他们,开展谈心活动,老师应以诚恳的态度耐心倾听他们的诉说,让他们把心里的积郁情绪渲泄出来,摆脱不良情绪的困扰。

  (二)尊重学生,关爱学生

  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尽管角色不同,但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应该在保证教学工作正常进行的前提下,民主治班,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包括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劳动,尊重学生的成绩,尊重学生的隐私等。

  (三)创造环境,多样教育

  为了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除了常规教育外,更要注意言传身教。老师在教学实践和日常生活中,要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保持积极向上、平和开朗的心境,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模仿老师。心理学的模仿,指在没有外在压力条件下,个体受他人的影响,仿照他人,使自己的行为与他人相同或者相似的现象。

  (四)因材施教

  不同学生有不同的气质,心理学的气质是指人的心理活动表现在强度、速度、稳定性和灵活性等方面动力性质的心理特征。教师应该学好心理学基础知识,分清每个学生的气质类型,因材施教。

  相信做好这些,教师学生都会有很大的收获。

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心得体会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他必须具备判断学生是否热爱学习以及引导学生学习的能力,这就需要理论的支持,即人的学习动机分析理论。

  因为首先,教师是文化的传递者。“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从知识传递的角度来反映教师的重要性。其次,教师是榜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生受教育的过程是人格完善的过程,教师的人格力量是无形的、不可估量的,教师要真正成为学生的引路人。第三,教师是管理者。教师要有较强的组织领导、管理协调能力,才能使教学更有效率,更能促进学生的发展。第四,教师要富有"爱心",作为一名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无私的、平等的,就像父母对待孩子。教师还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和发展需要。最后,教师是学生的心理辅导者。因此,教师必须要懂教育学、心理学,应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选择科学合理的、适合本班学生的学习策略,并在上课过程中多加思考,适时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以艺术的眼光去对待教学,争取精益求精。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一定要认真地贯穿新的教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新的教学姿态迎接新的挑战,使学生的身心都能得到健康的发展。

  高尔基曾经说过:“只有满怀自信的人,才能在任何地方都怀有自信沉浸在生活中,并实现自己的意志。”这次学习,使我对未来的工作更加充满信心。

  作为一名教师,系统的学习一些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方面的知识非常有必要。通过这段时间学习和反思,自己有很大收获和体会。

  一、了解了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内容和框架

  通过学习,自己对教育心理学的知识体系有了比较清楚地认识,对一些基本概念有所了解,特别是对学习动机、学习策略、问题解决、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心理差异等内容有进一步的深入了解。这些有利于自己在教学中根据不同情况,因地制宜,做好教学工作;有利于自己用科学方法指导工作,减少盲目性,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二、更加明白教师和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教师这个职业有其工作独特性。作为一个教师要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稳定的心理素质,坚定的意志品质,良好的教育教学能力,能不断树立威信,不断地努力学习和提高,促进自己成为专家型教师。

  教师要善于了解学生,知道他们存在不同的心理差异;会辩证地看待问题,面对学生的差异,采取不同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进行分层教学,进行个别化教学;能及时了解学生,不断消除学生的心理困惑,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坚持性、独立性和责任感。

  三、意识到师生交往和课堂互动的必要性

  师生交往是非常重要的人际关系,作为教师要能够和自然地和每个学生交流、谈心,做他们的知心人,相互信任、彼此愿意接近。要能够利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建立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有统一的奋斗目标,师生关系融洽,互相爱护、关心和帮助。

  教师要真正了解和理解学生,不要有认识上的偏差。给学生适当的期望值得,促进学生全面成长。

  要在平时的工作中积累经验,不断探索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的方法,形成科学的对待学生的态度。

教育心理学研究生

教育心理学心得体会

  暑假期间,阅读了《教育心理学》一书,书中广泛吸收了国内外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集中阐述了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心理学问题,通过阅读本书,感觉收获很大。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通过科学方法研究学与教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的科学,它是应用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教育心理学的知识正是围绕学习与教学相互作用的过程而组织的,包括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学生心理和教师心理四大部分内容。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有助于促进整个心理科学的发展,对教育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教育心理学》(第二版)一共分为五个部分,共十六章。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阐述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应用、发展概况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为学生与教师心理,着重介绍学生的个性发展与个体差异,教师的角色与特征、成长与倦怠;第三部分是一般学习心理,包括学习心理导论,行为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建构主义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以及学习动机,这部分是学习的重点与难点;第四部分是分类学习心理,涵盖了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问题解决的学习与创造性,学习策略与品德的形成;第五部分为教学心理,有教学设计,课堂管理,学习评定。最后是参考文献与英文文献。从总体上看,本书的逻辑体系十分明晰,最开始介绍教育心理学这门学科的定义以及发展历史,让初学者了解有关这一学科最基本的知识点,很容易上手,并将教育心理学归纳为“一门用科学的研究方法解释‘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中的基本规律的科学”,简洁的语言中突出了教育心理学中最重要的两个因素。紧接着,就“学”与“教”展开了对教学活动中学生心理以及教师心理的研究。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实际上都是介绍学习心理,只不过第三部分是从总体上对学习心理这一教育心理学从始至终的研究重点作详细介绍,包括学习的有关知识,三大理论流派的大概发展历史,学习动机,第四部分分别介绍加涅所划分的不同类型的学习过程。最后介绍与教师相对应的教学心理,这也是根据教学活动的一般过程而编制的,从课前的教学设计到上课时的课堂管理,最后到课后的学习评定,一脉相承。由此看来,本书的编排逻辑符合学习规律,方便学习者在头脑中构建一副完整的知识结构图。

  从内容的角度看,本书着重介绍了学习心理,学习理论是心理学中最古老、最核心也是最发达的领域之一。早在心理学尚未分化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时,就有不少哲学家论及学习的问题。例如,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中就有不少论述学习与记忆的内容,其中亚里士多德的三条联想律原则——临近律、相似律和对比律构成了后来心理学中联想主义的主要基础,而中国古代的传统学习心理思想更是十分丰富,伟大的孔子对此有重大贡献。学习心理涉及一般学习过程规律的理论,如条件作用、观察学习、信息加工和知识建构等;对各种学习结果及其过程的研究,如概念的获得、技能的形成、问题的解决、学习策略的习得以及品德与态度的形成等;还涉及对各个内容领域的特殊学习过程,如识字、阅读、写作、计算等。前两个方面的内容在本书的学习理论部分与分类学习部分加以介绍,至于后者属于学科心理学的范畴,在本书中不做介绍。在进入前两部分之前,还对学习的界定进行了一番讨论。因为这是各派理论争论的焦点问题,反映了对学习研究的不同视角和层面。此外,随着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有关学习的脑机制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这一方面的成果和证据对验证各种学习理论、改善学习的品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也是学习心理学的研究成果造福人类的最直观的的体现。

  罗伯特·加涅是当代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信息加工学的代表人物,被誉为学习分类理论的权威。1970年加涅根据学习的繁简水平不同,提出了八类学习: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言语联想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学习、解决问题学习。1971年加涅对这种分类作了修正,把前四类学习合并为一类,把概念学习扩展为具体概念和定义概念的学习两类,这样这种分类成为:连锁学习、辨别学习、具体概念学习、定义概念学习、规则学习、解决问题的学习。加涅按学习的结果,又把学习分为五类:1、言语信息的学习,即学生掌握的是以言语信息传递(通过言语交往或印刷物的形式)的内容或者学生的学习结果是以言语信息表达出来的;2、智慧技能的学习。言语信息的学习帮助学生解决“是什么”的问题;而智慧技能的学习要解决“怎么做”的问题,以处理外界的符号和信息,又称过程知识;3、认知策略的学习。认知策略是学习者用以支配他自己的注意、学习、记忆和思维的有内在组织的才能,这种才能使得学习过程的执行控制成为可能;4、态度的学习。态度是通过学习获得的内部状态,这种状态影响着个人对某种事物、人物及事件所采取的行动;5、运动技能的学习。运动技能又称为动作技能,如体操技能、写字技能、作图技能、操作仪器技能等,它也是能力的组成部分。从学习结果对学习进行分类,对于教师帮助学生学习,更好的组织教学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加涅将学习过程详细的分为八个阶段:动机阶段、了解阶段、获得阶段、保持阶段、回忆阶段、概括阶段、作业阶段以及反馈阶段,这对实际教学很有启示。首先,吸引学生注意力是教学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在呈现教学内容之前,教师应该让学生停止手头上的活动,把注意力转移回来。另外,最好能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其次,教师应该突出教学重点,在重要的地方做强调,以便于学生对信息的选择编码。再次,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复述这些内容,并运用原有的知识来理解和解释这些内容,比如用自己的话说出来,通过举例或用自己的经验来解释某种知识,这样可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这一理论解释了大部分课堂学习,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教学操作步骤。

  教育心理学为教育工作提供了理论基础,教育在心理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教育要适应受教育者的心理发展特点,作为一名教师必须要认真学习心理学,这样,就可以系统而全面地掌握学生认识过程的规律,能够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在课堂教学中采取相应的措施。只有了解了这些,才能为学生创造出更适宜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变厌学为乐学,变被动为主动,从而有效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更好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学的目的就是教书育人。人格的培养对学生来说是最重要的。为了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教师就要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我想这都是将成为我更加努力的动力,我会把学习中得到的体会实践于我的教学工作中。

  《教育心理学》这本书,是以教育心理学为主线编写的,但也用一定的篇幅讲述了学习教育心理学所必需的普通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的有关知识,其内容紧密结合中小学实际,且针对性强、实用性更强,便于自学。在通读本书后,对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向,研究原因及研究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另外关于书中涉及的普通心理学及儿童心理学方面的知识,相信对于理解教育心理学方面的内容也是有帮助的。

  教育心理学与教育学不同:教育学研究的是教育过程的一些基本规律,而相对应的,教育心理学则研究在教育教学条件下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及应用。这两个学科比较好区分,我的认识是教育学更多的是重宏观的角度去研究我们的教育教学,而教学心理学已经进入到了我们的教学过程。教育心理学和普通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的关系可以说是十分密切。教育心理学是以它们为学科基础的,却不好说谁包含了谁,谁从属于谁。教育心理学更好的帮助了我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估的理论和实践。

  在通读这本书后,我对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主旨,研究方向,原因及研究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另外关于书中涉及的普通心理学及儿童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对于我在理解教育心理学方面的内容也有很大的帮助。首先,关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向。心理学作为研究人的心理现象,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其内容是丰富多样的。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体系中与教育工作关系最密切的一个分支,要想知道它是研究什么的,就需要对它的对象,性质,内容,范围和任务做全面的考察和了解。

  这本书谈到教育心理学的对象,是由于受教育体质发展和心理发展是紧密相关的,所以教育心理学也要联系到体质发展方面的有关问题。此外,教育过程也可以说是师生协同活动的过程,而且教师在这种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因此,关于教师的心理学问题,也是教育心理学应该研究的一个特殊领域。而教育心理学的性质应该是由它的研究对象决定的,即“教育心理学是兼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两种性质,而且是以前者为主的一门边缘科学”。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教育,对心理学的要求也共同点和不同点,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影响了教育心理学的内容和范围。根据我国的教育方针和目的,我们的教育心理学的内容和范围是完全适应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的。教育心理学的任务就是揭示教育实践过程中的心理活动的规律和促进整个心理科学的发展。由此可见,教育心理学是以教育对心理学的要求为出发点,以解决教育实践中的心理学问题为目的的。

  此次阅读这本书,使我再次感受到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很博大精深的学问,不是我所想象中的那样简单。比如说处理学生个性和共性之间的关系,怎样从个性中提炼出共性,又怎样在对待共性中又充分尊重学生个性。还有怎样实现学生学习的最优化,怎样教学才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不让其对某些枯燥的只是感到厌烦;还有怎样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不同心理特点对其施以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方法,如此等等。在书中介绍到了很多不同时代的著名学者的观点,各有利弊,都很值得思考。读了这些,我才逐渐认识到为什么教育心理学是一个备受重视,被广泛研究的学科了。

  第二,不光是理论,书中还有很多地方也提到了怎样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这对于教学的实践活动有很直接和现实的意义。书中举到了很多这样的例子,让我发现原来生活中很多看似司空见惯的事其实就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成果。比如应该怎样让小学生克服坐不住的问题,还有怎样不动声色的纠正学生的语法错误又不至于引起学生反感。其实对于这些问题我也是早就有所想法,读了教育心理学后,这些原先模糊不清的想法才渐渐明白起来,原来自己的有些做法才找到了理论上的依据,总之,真的感慨颇多。

  第三,教育心理学给我提供的不只是一个研究结果,它所提到的更多的是一种研究方法,指导你怎样利用这些看起来书面化的大理论,把他们真正变为指导你教学的利剑。其实每个学生都是特别的,都有值得你特别去关注的地方,而每个学生又都是相似的,都有共性让你总结规律,更好的认识教学。教育心理学为我所提供的这些科学的研究法我认为不管今后是否从事教育事业都是让人从中受益良多的。原来一直不明白所谓量表是什么东西,现在才开始懂得原来心理学是这样一门精密的科学,要求很强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才能懂得如何从数据中了解人内心的世界。

  第四,对自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心理学以教与学互动作用为主线,以学习心理为核心,对学习动机、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学习策略与教学策略、学习迁移、智力与创造力、品德心理、群体心理、个性差异与因材施教、心理卫生与教师心理等方面作了较为系统、深入浅出的分析。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判断学生是否热爱学习以及引导学生学习的能力。教师是文化的传递者,“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从知识传递的角度来反映教师的重要性。教师是榜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生受教育的过程是人格完善的过程,教师的人格力量是无形的、不可估量的,教师要真正成为学生的引路人。教师要有较强的组织领导、管理协调能力,才能使教学更有效率,更能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要富有"爱心",作为一名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无私的、平等的,就像父母对待孩子。教师还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和发展需要。

  最后,教师是学生的心理辅导者。因此,教师必须要懂教育心理学、心理学,应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选择科学合理的、适合本班学生的学习策略,并在上课过程中多加思考,适时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以艺术的眼光去对待教学,争取精益求精。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一定要认真地贯穿新的教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新的教学姿态迎接新的挑战,使学生的身心都能得到健康的发展。

教育心理学的心得体会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变得越来越快,社会压力也越来越大,也导致了更多心理问题的产生。这使很多生理性疾病和心理性疾病综合在一起,这更加突出了医学心理学的重要性。

  人对某种目标的渴求和欲望是人们的需要,动机则激励人们去行动。然而在达成目标的过程中,人们总会遇到一些挫折,它可能引导我们积极的面对问题,也可能导致心身及精神疾病。这就需要我们积极的面对,如在日常生活中,学生的学习压力很大,特别是高三的学生在经历了12年的学习努力后,迎来了高考。然而一些人的高考成绩并不理想,面对这样的挫折,很多学子因无法面对而选择了自杀来结束这样的问题。

  生活中我们还会因各种各样的关系而遇到一些困扰我们的问题,在如今的社会很多人开始选择心理咨询来解决这些问题。如广场恐怖症,密闭空间恐怖症,强迫症等都可以通过心理学的方法来治疗。还有很多人是因为恋爱问题,如那位高尔夫球场的球童,她因为对自己未来的不确定性而感到非常苦恼,老师采用了让她拥有企业竞争实力的方法让她对自己的未来有了安全感,从而解除她的困惑。

  作为一名非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我将来可能不是一名职业的心理咨询师,但周围的朋友常常也会因一些问题而把自己当做倾诉的对象,这就需要我们做一名很好的倾听者。例如认真地听朋友的讲述,或许她们在哭泣时需要的只是我们默默地递过去的纸巾,静静的聆听。

  不同的气质类型也会造成人们在面对问题时的态度不同。我是一个多血质和粘液质混合的人,这使我面对问题时比较乐观而有时候做事不能够做到面面俱到。

  学医的我,在不久的将来会走向临床。在面对病人时,我就需要建立一个良好的医患关系,以便获得更加全面的资料和病人的积极配合来达到一个更好的治疗效果。这也就体现了医学心理学对每一位医生的必要性。

  因为医生与病人之间关系越来越紧张,医疗纠纷也越来越多,很多是因为医生与病人的沟通不够而致。一位优秀的医生不仅要有医技更要有医德,正如古人云“大医精诚”。

  12周的医学心理学学习,只是我对我对心理学的一个简单入门,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合理的应用心理学会是人生的一段美丽插曲。

教育心理学研究生

教育心理学心得体会

  本学期在学校统一组织的“三个一”读书活动中,我选择阅读的教育专着是郭德俊、雷雳编着的《教育心理学概论》。该书于1998年8月由警官教育出版社出版,全书用十四章25万字的篇幅从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方法、学生的身心发展、学生的个别差异、学习动机、学习心理、学生心理健康、老师心理等方面进行了引经据典的论述。通过认真阅读这本教育专着使我这个半路出家的教师对教育的目的意义和方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从而间接地提高了我的教育业务素质。下面就我在学习《教育心理学概论》的一些心得体会介绍如下:

  首先我觉得《教育心理学概论》这本书所讲的知识是认识论而非方法论。全书引经据典的论述贯穿一个中心思想就是要充分运用现代心理学的知识和方法来组织教学活动,在教学活动中要进行充分的教学设计因材施教实施有效教学。

  其次是《教育心理学概论》中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特别值得我们认真体会和运用。《教育心理学概论》中以“学生身心发展”、“学生个别差异”、“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学校群体心理”、“学生心理健康”六章的篇幅阐述了教学活动是以学生为中心这样一个思想。一切教学活动的中心都是学生这是一个客观事实,而现实生活中有个别教师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正是这种认识上的偏差,导致个别教师在学校管理中高高在上不尊重爱护学生甚至侮辱体罚学生、在课堂上只会填鸭式教学方法不能因材施教实施有效教学。只有真正认识到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这一客观事实,才能在学校的教育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从而达到完善学生品德、启迪学生智慧、提高学生技能的有效教学目的。

  其三是正确定位教师的角色。自古以来人们将教师定位为“传道、授业、解惑”的圣人和智者的角色,但这一定位随着历史的变迁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现代教学活动的多样性决定了教师角色的多样性。书中对教师的职业角色定位为教书育人、行政管理、心理导向、自我定向四大类角色。作为第一类教书育人角色的教师从品德和能力上必须能承担人类知识的传授者和言传身教的示范者这样的重任;第二类行政管理角色的教师必须做好学生集体的领导者、课堂纪律的管理;第三类心理导向角色的教师必须做好人际关系的协调者和心理卫生工作者;第四类自我定向角色总体来说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社会对每一位教师的期望,为了回报社会这一期望教师在自我定向的角色中必须扮好孜孜不倦的学习者和学生家长的代理者。

  作为一名成人教育工作者对我而言,我觉得应定位为学生集体的领导者、课堂纪律的管理者和孜孜不倦的学习者。只有这样定位才能够关心尊重学生为学生服好务、才能够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才能够在成人学员的考试中坚持原则维护考试纪律保证考试的公正性,维护好学校的声誉。

教育心理学重点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1、教育心理学的定义(单选)

  我们把教育心理学定义为“一门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具体说来就是要研究学校中如何学、如何教以及学与教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教师的教学心理并据此创设适当的教育教学情境,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与身心发展。

  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既有理论性又有应用性。

  2、教育心理学与教育学之间的关系

  教育学侧重研究教育和教学活动本身,具有研究教育的本质、目的、方针、制度,研究教学过程、教学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的组织形式等教育教学现象及其规律;教育心理学并不研究教育教学活动本身,只侧重专门探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

  3、教育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之间的关系(单选)

  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4、学与教的基本要素(填空)

  ①学生②教师③教学容④教学媒体⑤教学环境

  5、教育心理学诞生的标志(填空、单选)

  1903年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一书,这本书的出版被学术界公认为是教育心理学独立的标志,他被誉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6、我国自编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是1924年由廖世成编写的《教育心理学》。(填空)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1、初中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1)青春期带来的心理变化

  ①反抗性与依赖性的矛盾

  ②闭锁性与开放性的矛盾

  ③勇敢与怯懦的矛盾

  ④自负与自卑的矛盾

  ⑤否定童年又眷恋童年的矛盾

  (2)初中生的逆反心理

  2、逆反心理的表现(单选)

  (1)态度强硬,举止粗暴

  (2)漠不关心,冷淡相对

  (3)“恨无及屋”,反抗迁移

  3、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单选)

  首先,自我意识的突然高涨导致初中生逆反心理的出现。

  其次,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过强导致初中生逆反心理的出现。

  最后,独立意识的发展导致初中生产生逆反心理。

  4、高中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简答)

  (1)高中生智力的发展

  智力发展在18岁之前几乎是直线上升的,18岁以后发展的速度迅速下降,到25岁左右达到高峰,此后很长一段时间维持在一个高原水平,知道老年期才出现明显的下降。

  (2)高中生自我意识的发展

  ①自我意识中的独立意向的发展

  ②自我意识成分的分化

  ③强烈关心自己的个性成长

  ④自我评价已基本成熟

  ⑤有较强的自尊心

  ⑥道德意识的高度发展

  5、初中生的自我意识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自我中心和对成人的反抗性。(填空)

  6、自我同一性(名解/填空)

  自我同一性是一种关于自己是谁,在社会上应占什么样的地位,将来准备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努力成为理想中的人等一连串的感觉。

  7、高中阶段是个体价值观的初步确立时期,也是个体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单选)

  8、学习风格(名解)

  学习风格是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是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学习风格主要由生理、心理、社会三个层面的要素构成。

  9、学习风格的教育意义(单选/填空)

  任何学习风格都有优势和局限,教育的目的是发挥每种学习风格的长处,弥补其不足。适应不同学习风格的教育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采用与学习风格中的长处或学习者偏爱的方式相一致的教学对策,二是针对学习风格中的短处进行有意识弥补的教学对策,前者被称为匹配策略,后者被称为有意失配策略。

  (简答)针对不同学习风格的中学生应运用不同的教育方式,例如场独立性者阅读时善于理解、记忆文章中的具体细节或部分,但往往把握不住文章的主题;场依存性者正相反,他们能掌握文章总的框架结构或基本思想,但对文中的具体细节不能分析清楚。在教学中应着重训练场独立性者的整体综合能力,而对场依存者应着重训练其对细节的分析。

  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

  1、学习的含义(名解)

  狭义上的学习专指学生的学习,主要探讨学生在学校中的学习活动的本质与规律,探讨学生的学习与一般成年人的学习的不同之处,找到学生学习的特殊性,以便为指导学校教育实践、提高教育质量服务。

  2、布鲁纳认知心理学的基本思想

  人类具有三种表象模式:动作性表象、映像性表象和象征性表象。

  3、布鲁纳学习理论的基本思想

  (1)知识学习就是在头脑中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知识学习过程就是编码系统形成的过程

  (2)知识学习的认知过程主要是思维过程

  (3)学习就是掌握学科的知识结构,在头脑中建立相应的编码系统

  (4)学习是一个发现的过程

  4、托尔曼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填空)

  托尔曼学习理论的核心概念是期待,它有“预先认知”的含义,是一种通过学习形成的认知观点。

  5、潜伏学习是托尔曼和杭齐克在1930年的白鼠跑迷津的实验中发现的一种无强化学习现象。(单选)

  6、观察学习的含义(简答或单选)

  班杜拉认为,行为的习得或行为的形成可以通过反应的结果进行学习,也可以通过榜样的示进行学习。通过反应的结果所进行的学习来源于直接经验的最基本的学习形式。

  所谓观察学习,是指一个人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结果而习得某些新的反应,或使他已经具有的某种行为反应特征得到矫正。

  7、观察学习的过程(简答/单选)

  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再认过程——动机过程

  8、观察学习的主要特点(简答/单选)

  (1)强调人的行为是部因素和外部影响相互作用的产物

  (2)承认直接经验的学习和强调观察学习的重要性

  (3)强调学习动机的重要性

  班杜拉注意到三种强化因素对学习的影响,即外部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在人类的观察学习中,他尤其强调替代性强化和自我强化的重要作用。(单选)

  9、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填空)

  ①情境②协作③交流④意义建构:是教学过程的最终目标。

  第四章学习动机

  1、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泊尔认为学生在学校学习的驱力有三个方面:认知的驱力、自我提高的驱力和附属的驱力。(填空)

  2、在儿童早期,附属驱力占主导的地位,他们努力学习是为了获得家长的赞许。少年期附属驱力逐渐减弱,同伴赞许成为一个强有力的动机因素。到了青年期,认知驱力和自我提高驱力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动机,学生学习的主要目的在于满足自己的求知需要,并从中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

  3、耶基斯-多德森法则(定义)

  最佳的动机水平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随着学习任务难度程度的不同而不同。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学习效率有随着学习动机的提高而上升的倾向,在中等偏高的动机水平时,学习效果最好;在比较困难的任务中,学习效率反而会由于学习动机强度的增加而下降,在中等偏低的动机水平时,学习效率最好;在中等难度的任务中,学习动机强度的增加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在学习动机水平为中等时,学习效果最好。随着任务难度的不断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随之下降的趋势。这一现象是由心理学家耶基斯-多德森提出。

  4、成就动机(定义)

  成就动机是指人们在完成任务中力求获得成功的部动因,亦即个体对自己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事情乐意去做,并努力达到完美的一种部推动力量。

  5、阿特金森认为成就动机是由追求成功的倾向和回避失败的倾向组成,前者表现为趋向目标的行动,后者表现为设法逃避成就活动或情境,避免预料到的失败结果。(单选)

  6、成就归因理论(论述)

  归因理论最早是由奥地利社会心理学家海德于1958年提出的。

  第一,部稳定的不可控因素,如能力高低。

  第二,部不稳定的可控因素,如努力程度。

  第三,外部稳定的不可控因素,如任务难易。

  第四,外部不稳定的不可控因素,如运气好坏。

  维纳的归因动机理论是当代动机理论中非常著名的一种理论。该理论特别突出了人的认知作用,对行为成败原因的分类具有很大的概括性和涵盖性,研究的结论和方法对教育实践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它不仅为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积极性,提供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同时也为培养学生完整的人格、优良的心理素质,使学生正确认识成功和失败,如何从失败中振作起来,形成正确的自我调节系统,指明了方向。

  7、习得性无力感(名解/填空)

  习得性无力感实质上是一种认为失败无法避免的观念。对于学生来说,当无论他怎样都遭到失败,进而把失败归之于能力时,便会产生此观念。

  8、替代性强化(名解/单选)

  替代性强化,即学习者如果看到其他人的成功行为或受到赞扬的行为,他也会增强同样行为的倾向;如果看到她人失败的行为或受到惩罚的行为,就会削弱或抑制发生同样行为的倾向性。

  9、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论述)

  一、学习动机培养与激发的一般原则

  (1)学习动机培养与激发的并行性原则

  (2)学习动机培养与激发的递进性原则

  (3)学习动机培养与激发的手段与目的的共一性

  二、学习动机培养与激发的方法与技术

  (1)部学习动机培养与激发的方法与技术

  ①激发和维持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②设置合适的目标定向,使学生获得成功体验,鼓励学生的自我强化

  ③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形成恰当的自我效能

  ④训练学生对学习结果做出积极的、现实的归因

  ⑤利用原有的部学习动机,使之向不同的学习情境发生迁移

  (2)外部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的方法与技术

  ①提供学习结果清楚的、具体的、及时的反馈信息

  ②合理运用外部奖赏

  ③正确运用表扬与批评

  ④营造适度紧的竞赛或竞争气氛,调动学生的好胜心

  第五章学习的迁移

  1、学习迁移的概念

  学习迁移即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这种影响既包括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也包括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同时,所谓影响,既包括积极影响,又包括消极影响。

  2、学习迁移的种类

  (一)从迁移的效果看,正迁移:积极的促进作用

  负迁移:消极影响

  (二)从迁移的水平看,横向迁移:同一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如举一反三。

  纵向迁移:不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如学习了猪、牛的特性,有利于哺乳动物特性的学习。

  (三)从迁移的方式看,一般迁移:将原理、原则和态度具体化,运用到具体的事例中去

  特殊迁移:一种学习中习得的具体的、特殊的经验直接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或经过某种要素的重新整合,迁移到新情境中去。如,学习了“日”“月”后,再学习“明”就会比较容易。

  (四)从迁移的方向看,顺向迁移: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举一反三”。

  逆向迁移: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

  3、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选择)

  一、形式训练说:这种学说是以“官能心理学”为基础的,训练可以改进心的各种官能,这

  是教学的最重要的目标。

  二、共同要素说:是桑代克提出的,认为两种情境中有共同成分时就可以产生迁移。他认为

  迁移的产生是由于两个学习情境之间具有相同的要素,即相同联结。个体形成的联结数量越

  多,在以后的学习中产生迁移的可能性越大。

  三、概括化理论:由贾德提出。强调概括化的经验或远离在迁移中的作用。该理论认为共同

  成分只是产生迁移的必要条件,而迁移产生的关键在于学习者能够概括出两组活动之间的共

  同原理。学习的概括水平越高,迁移的可能越大。

  四、关系转换说:苛勒根据“小鸡觅食”实验的结果提出关系转换说。其实质是指在两种学

  习情境中存在某种相似的关系,这是迁移的前提条件,而学习者对两种学习情境的共同关系

  的顿悟是迁移的关键和根本。

  五、认知结构说: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贝尔提出。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的特征则始终是

  影响新的学习与保持的关键因素。奥贝尔认为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是实现学习迁移的“最

  关键因素”。主要有三:可利用性、可辨性和稳定性。

  可利用性是指在认知结构中是否有适当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可以利用,这是影响迁移的重要

  变量。

  可辨别性是指新的知识与原有观念系统可以辨别的程度。

  稳定性是指起固定作用的概念是不是稳定而清晰。

  六、奥斯古德的三维迁移理论:看书理解就行。

  4、论述:谈谈如何在教学实际中利用迁移规律。

  一、合理安排教学容

  首先,教材的容应该体现本学科的基本原理。

  其次,教学容一体化。

  二、创设适当的学习情景

  首先,学习情景的多样化。

  其次,学习情境的生活化。

  三、激发迁移动机

  首先,引导学生建立迁移的目标。

  其次,善用定势的作用。

  第三,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迁移自我效能感。

  四、培养迁移能力

  首先,培养学生的迁移观察能力。

  其次,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再次,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第六章知识的学习

  5、简答: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关系。

  区别:述性知识是指有关人所知道的事物状况的知识。程序性知识是指关于人怎样做事的

  知识。

  从表征形式上看,述性知识最基本的单位是命题、表象、线性排序等。程序性知识最基本

  的单位是以“条件-行动”为基础的产生式。

  从知识的类型上看,述性知识往往表现为对事物的描述,关心事物的性质、容等可以以

  语言描述的方面。述性知识关心的是事物“是什么”。而程序性知识是人们进行实际操作

  所需要的知识,包含着一系列的操作规程,程序性知识关心的是“怎样做”“如何去做”。

  从获得的难易程度上看,述性知识通常都要比程序性知识更容易获得。

  从知识修正的角度看,述性知识是比较人员修改或者调整的,而程序性知识的修改则比较

  困难。

  联系:述性知识是程序性知识的基础,良好的程序性知识也有助于述性知识的学习。

  6、图式(选择、填空)

  从过去经验中提炼出的知识就是图式。是程序性知识表征的最高级。

  7、产生式(单选)

  程序性知识具有相对特殊的表征方式,被称为“产生式”。所谓产生式实际上是一条关于“条

  件-行动“规则,即满足特定条件就产生相应行为的规则。一个产生式由条件和行为两部分

  组成。“如果天下雨,那么我将带伞。”

  8、论述、简答:如何帮助学生获得程序性知识。

  (1)程序性知识获得的基本过程

  第一阶段是认知阶段,第二阶段是联系阶段,第三阶段是自动化阶段。

  (2)获得程序性知识是教育措施

  第一,帮助学习者实现子技能或前提技能的自动化。

  第二,提供一些机会给学生,使他们能有机会将小的产生式联合起来。

  第三,帮助学生将所学的技能程序化、自动化。

  第七章技能的学习

  1、技能(名词解释)

  技能是指经过练习而习得的合乎一定规则程序的认知活动或身体活动的行为方式。

  2、技能的分类(选择)

  按照技能自身的特点,将技能分为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

  动作技能分为操控器具的动作技能和机体的动作技能。

  心智技能分为专门心智技能(默读、心算、打腹稿)和一般心智技能(观察技能、分析技能、

  综合技能、比较技能、一般性计划技能)。

  3、简答: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的关系

  动作技能与心智技能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区别:动作技能具有物质性、外显性和扩展性等特点,而心智技能则有观念性、隐性和简

  缩性等特点。前者主要表现为外显的肌肉骨骼的操作活动,后者主要为隐的思维操作活动。

  联系:心智技能是动作技能的调节者和必要的组成部分,动作技能又是心智技能形成的最初

  依据和外部体现的标志。两者是相辅相成、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例如,在学生的学习活

  动中,不仅需要心智技能的参与,也需要动作技能的参与,常常是这两种技能的有机统一,

  即手脑并用。

  4、动作技能的分类

  连续技能:连续、不间断完成一系列动作如说话、打字、弹琴等

  非连续技能:动作与动作之间没有明显可以直接感觉到的开端与终点。如投掷标枪、推门等

  封闭技能:依靠部、由本体感受器输入的反馈信息来调节。体操、游泳等。

  开放技能:依赖于周围环境成为运动调节的重要因素。如篮球、足球等。

  精细技能:局限在较狭窄的空间进行并要求较精巧的协调动作。如打字、写字、雕刻等。

  粗放技能:运用大肌肉并且要求整个身体的参与。如跑步、游泳等。

  5、简答:动作技能形成的特点

  (1)意识对动作的控制作用减弱,整个动作系统转向自动化

  (2)动作反馈由外反馈逐步转向反馈

  (3)动作的灵活性与稳定性增加

  (4)建立起协调化的运动模式

  6、高原现象(名解)

  练习成绩的进步并非直线地上升,有时会出现暂时停顿的现象,这叫做“高原现象”。

  7、加里培林于1959年提出了著名的心智活动形成的五阶段理论。学者们在长期的教学实验过程中,发现加里培林学派所划分的阶段,有的可以合并,名称也可以简化,提出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化的心智技能形成的三阶段理论。(填空)

  8、态度(名解)

  所谓态度就是个体通过后天习得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有组织的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9、态度的构成

  ①认知成分

  ②情感成分:核心成分

  ③行为倾向成分

  10、态度的三种成分的关系

  态度的三种成分有时会协调一致。例如,一个学生对诗词的积极态度,其认知成分可能是在同学面前常常谈论韵律格调,这可以带来荣耀感,情感成分可能是吟诗作赋时获得的尊重需要的满足及情绪顺畅时的兴奋感;行为倾向成分意指这个学生偏爱诗词行动的预备倾向。但有时也会出现不协调的状况。比如,情感成分相同,认知成分、行为倾向成分却可以完全不同。一个队数学抱有消极情感的学生,可能会在学习上一无进展,并最终归于失败;另一个学生却可能置消极情感于不顾而努力学习,因为他知道升学需要数学得高分。

  11、品德(名解)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即个人的道德面貌,是与道德有关的概念。通常我们把它表述为: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和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形成和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定的特征与倾向。

  12、品德的构成(选择)

  一般认为道德的成分也是由认知、情感、行为三方面构成,即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其中道德认识是核心。道德行为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

  13、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儿童的道德判断发展须向是从他律道德走向自律道德。

  皮亚杰认为儿童道德认知由他律水平逐渐发展到自律水平,取决于两个条件:一是认知的成熟;二是获得社会经验。

  四个阶段:①自我中心阶段(2-5岁)②权威阶段(6-8岁)③可逆性阶段(8-10岁)④公正阶段(11-12岁)

  皮亚杰认为,品德发展的阶段不是绝对孤立的,而是连续发展的。

  14、柯尔伯格提出的儿童道德发展的三水平、六阶段

  (1)前习俗水平

  ①服从与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

  ②相对的功利主义的道德定向阶段

  (2)习俗水平

  ③人际和谐(或好孩子)的道德定向阶段

  ④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

  (3)后习俗水平

  ⑤社会契约的道德定向阶段

  ⑥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

  15、我国中学生道德发展水平

  我国中学生的道德发展水平大多处于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论的第三、四阶段。在对行为后果和原因的道德判断上,我国儿童从小学三年级起,绝大多数已能根据行为的动机意向或从行为的因果关系上做出判断。而且已有半数以上的儿童能把行为原因和后果两个方面联系起来进行比较判断。

  16、态度和品德的改变经历的阶段

  美国凯尔曼。分为顺从、认同、化三个阶段。

  17、简答:态度学习的条件

  (一)部条件

  (1)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改变首先要受到道德认识以及由此形成的道德信念的影响

  (2)认知失调是态度改变的必要条件

  (单选)认知失调来源于四种情况:第一,逻辑上不一致。第二,与社会风气不一致。第三,个人的一贯行为倾向与其特殊的行为不一致。第四,新出现的事物与个人的旧经验不一致。

  (3)认知不平衡

  (4)智力水平

  (5)主体要求形成或改变态度的心向

  (二)外部条件

  (1)家庭教育方式

  (2)社会风气

  (3)同伴集体的影响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又短又好的寓言故事

感慨没完没了的疫情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