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琴怎样练才可以练得很好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练小提琴

  一年级时,我迷上了小提琴,因为我自己觉得小提琴非常好听。从此,我便苦练小提琴,直到有一天……我练到五级了,当时,我们的小提琴老师病了,换了个新老师来替上几天,可是,新老师说,我们以前的练法都是错的,需要重新开始,以前的老师,就不是学小提琴的。于是,我就换了老师。

  我从头开始,老师们都说我音乐的天赋很高,但节奏感不好,所以我每天练得腰酸背痛腿抽筋,终于花了半年,又回到了五级,这时,我已经上六年级了。因为学习的紧张,练习的时间就少了很多,当然大不如前。学小提琴时,就经常被老师说,所以一直就学不了新课,天天拉那几支枯燥的练习曲,我渐渐对小提琴感到乏味。就连以前拉的那首人听人赞的《梦幻曲》也没有了兴趣。爸爸妈妈逼我练,我更是感到烦!

  有一天,我在看电视,爸爸妈妈叫我练琴,说:“等一会儿。”谁知,火马上就来了。不想学你可以不学,从今以后别让我看见你的小提琴,更别让我听见你那破琴声!不然,我就把你的小提琴从五楼扔到楼下!”爸爸大吼。从那以后,我就没敢碰小提琴,也没有去学。渐渐的,我又想起那美妙的旋律,又想起和小提琴的点点滴滴……有欢笑,有泪水……想起各种联欢会、晚会,我没了小提琴,就再也参加不了了(除了英语)。我想念我的小提琴。去年的一天,我趁爸爸妈妈不在家,忍不住偷偷的拿出了我那久别的小提琴,拉起了我最拿手的《梦幻曲》,琴声依旧动听。但我怕爸爸妈妈突然袭击,练了一会就收起来了。现在,爸爸妈妈又让我练小提琴了,但琴音已经不准了,调都调不好,我准备过几天找老师去帮我修修。真是高兴啊!我一定会好好练的!

练琴怎样练才可以练得很好

学习弹钢琴

  我生性活泼,好动,调皮,为了锻炼我的专心、耐心,爸爸妈妈都同意我去学弹钢琴。

  每次看到电视上钢琴家的手指在琴键上的跳跃,我都很羡慕,但开始弹琴的时候节奏感不好,中间老是断断续续,而且每天还要弹20分钟,还要保持“握鸡蛋”的手形。我开始哭诉,向妈妈央求到:“妈妈我不想学弹钢琴了,我什么都不想学了。”但是妈妈却说;“源源,弹钢琴能锻炼你的耐心和细心,常言道心灵手巧,一定要坚持,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妈妈的话彻底激活了我坚持到底就是胜利的精神,我要挺住。

  就这样,我现在弹钢琴加了10分钟,我从基本知识,到钢琴的每个琴键,认真地学弹钢琴,我相信,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我认真努力的精神受到了爸爸妈妈和老师的表扬。

  在优美的琴声中,我牢牢记住了:只要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练习钢琴时,有哪些要求

  不论是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按照相应的要求来进行,比如:上课,我们对坐姿有要求;排队,我们对队姿有要求等,弹奏钢琴也不例外,一架钢琴摆放好之后,根据演奏者的走姿、手型、指法等,专业人员一眼就可以看出其演奏技术如何,因此,从小能够养成好的习惯很重要,通常弹钢琴对以下几项有具体要求:

  1、座位的要求

  很多人认为,弹钢琴时,只要能将琴弹好,音弹得准确即可,对座位不要要求太多,其实不然,没有好的座位,或者座位不舒适,将直接影响弹奏效果。通常正确的座位应该是:弹奏者能够全面控制钢琴的所有琴键,以双手双臂在键盘上自由活动提供最大程度的方便,此种为最佳。另外,对座位的远近也有要求,坐得太近,胳膊会有“窝曲感”而坐得太远,会有“抻直感”,都会影响弹奏效果。除了远近要求外,对座位高低也有要求,调整座位高低的方法:肘部要水平或略高于键盘就合适。如果肘部高于键面,胳膊就会有吊着的感觉,如果低于键面,就会有手把着钢琴的感觉。

  2、坐姿的要求

  我们常说“坐就要有个坐像”,弹奏钢琴的正确坐姿不仅要求姿势正确,而且要求感觉和精神状态也能够很好表达。在坐姿方面,我们要注意以下的问题:(1)双脚踏实着地,放置于踏板之前,如踩踏板时需脚跟稳定着地,腿和脚都要有踏实感;(2)臀部只能做琴凳的一半,不能坐满琴凳,不然叠影响弹琴的行动。臀部的坐感应当是稳定当中又时刻配合着其他的动作;(3)腰要挺直,颈部也要保持可以自由活动的感觉,切勿僵硬。弹奏者可以上身略向前倾,使中心略向前,便于力量的传送。坐的姿势也要以自然端正有利于弹奏为原则。切忌过于僵硬或松懈。

  3、手型的要求

  手型要求弹奏过程中,能够伸张自如灵活。弹奏时,手型会随着音节变化和自由伸展,手指不能太僵硬,也不要太过于弯曲,掌关节稍稍拱起,不能平或下陷,当然也不能过高.否则都不是自然状态,弹奏不出集中结实和有变化的声音,手指能够形成一个自然的弧线。

  4、指法的要求

  手指能够独立和灵活,每个手指能够自由独立接触琴键,灵活控制速度和音符的弹奏。钢琴的弹奏力量,在弹下琴键的同时要达到一定的力度,而且要能够控制力度的大小。弹下速度越快,力度越大,速度越慢,力度相对就小。十个手指在弹奏时能一样的均匀,灵活,有力量及富有弹性。

  做好以上四点,便可以很好地进行弹奏钢琴了,对于小孩而言,由于很容易养成坏习惯,钢琴老师在遇到时,要及时纠正错误,以免以后养成,无法再容易改正,平时练琴时,父母最好也能够了解相关知识,帮助孩子养成好的弹琴习惯。

  文章关键字:钢琴学习,钢琴练习

  原文地址:

练钢琴

  去年暑假,每天上午9:30左右,我都和奶奶一起去琴行练琴。

  为了准备考钢琴六级,老师给我布置了两首曲子:“练习曲”、“圆舞曲”和音阶、琶音。前20天,我重点弹奏“练习曲”,每天要弹20~25遍,“圆舞曲”弹5遍,音阶、琶音各50遍。经过努力后,我取得了初步的成功,可以流利的弹出“练习曲”了,我的手指可以在琴键上”跳舞”了,这增强了我弹好曲子的信心。这时,我调整了两首曲子练习的次数,把重点放在“圆舞曲”上,每天弹20~30遍,复习“练习曲”5遍。因为“圆舞曲”比较难弹,我有些畏难情绪,在奶奶的鼓励下,我采取了多种方法进行练习,比如:分段练习、左右手分开练习、综合练习等。这样练习的效果果然不错,经过一遍又一遍的练习,我终于可以比较流畅的弹奏“圆舞曲”了,我非常开心!

  回顾暑假练琴的日子,我和奶奶日复一日地行走在往返练琴的路上。头顶炎炎烈日,脚好似踩在”铁板烧”上,热浪滚滚,迎面扑来,脸火辣辣的,路上只有几辆飞驰而过的摩托车与趴在大树上叫着:“好热,好热”的知了,真是“日轮当午凝不去,万国如在洪炉中”啊!奶奶对我说:“酷暑锻炼了你的意志和毅力,毅力可以使你坚持,可以使你成功!加油!”

钢琴练习

  小时候经常在电视上看到有人弹钢琴,也知道像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这样的音乐大师。以至于我一直憧憬着也成为一个会弹钢琴的人。但我却一直没有实现这个愿望,因为经常听学钢琴的同学说过学钢琴要有毅力,在课上要认真练习,在每天都要抽出时间来练习,我越听越觉得难,便打消了这个念头。直到今年,我又一次产生了这个念头.但跟其他人不同,别人都在用真正的钢琴练习,而我,用的却是自己的电脑。

  也许只是一时心血来潮,也许是突发的奇思妙想,我竟然用电脑学钢琴。经过一顿搜查,我终于找到了几款练习钢琴的软件,打开其中的一款软件,映入眼帘的是黑白两色的琴键和一本乐谱。第一首练习曲是《小星星》,我边看边想:这首《小星星》简单的不能再简单了,我拿下它简直是轻而易举。于是我便跳过了这首儿歌,下一首是《波斯猫》,我决定试一试,抱着必胜的决心,我按下了琴键。dou,re,前一句弹的还算流畅,可接下来我却遇到了难题:刚刚学钢琴的人弹琴时是必须要参照乐谱的,可是看乐谱后要在键盘上按下相应的键位的这一过程是需要时间的,看一眼乐谱,就要停顿一下,所以发出的声音总是断断续续的。还有,简单的曲子基本我都会唱,弹时也可以根据自己所唱的快慢来谈,但是要碰上自己不会唱甚至没听过的,就只能没有规律的乱弹,弹出的曲子和原唱一比,简直就是天上地下。

  起初还抱着必胜决心的我到了后来便有些气馁了。但一想到自己的愿望还没有实现,就再一次鼓起了勇气。当我遇到自己不会的歌曲时,我会在网上反复听几遍,直到自己大致能记下旋律为止;遇到自己不太熟的乐谱,我会反复读,直到自己大概能记下乐谱为止。有空的时候我会训练自己的打字能力,完全记住键盘上每个音调的位置,这样就不用反复看键盘上的键子了。经过我的不懈努力,练琴软件上的曲子我都可以流畅的弹出了。

  通过这次经历,我深刻的体会到:做事不会一下子就成功,它都会存在一个锻炼的阶段,正是这个阶段,让我们成长,学会克服困难,也正是这个阶段,使我们又一次离成功进了一步!

钢琴基础怎么学习钢琴的节奏训练

  在钢琴入门认谱阶段要解决的节奏问题基本属于数拍子问题。在这里我想谈的是节奏在音乐中的地位和训练良好的节奏感的重要性。节奏是音乐的脉搏。任何一首曲子都离不开节奏,就像人的生命一样。好的节奏感使演奏充满活力。所以节奏训练也属于打基础的范围。

  【节奏训练】

  节奏训练并非仅仅是基本乐科老师的任务,钢琴老师时时刻刻也得对学生强调节奏问题。在初级阶段首先要数拍子,要求学生弹的准确。但是拍子属于数学范畴,是科学的,而节奏感是活的,属于艺术范畴。所谓节奏是把音乐的实行分成有规律的长音和短音或强音和弱音之交替,从而形成一种律动,使音乐负有弹性。乐谱里的小节线告诉我们乐曲的强拍和弱拍,协助我们体会节奏的韵律。可惜的是,现在很多孩子弹钢琴都把所有音都弹得一样响,弹成毫无节奏感。这说明老师没有教好,没有教音乐,只让孩子弹音符了。

  【三连音】

  我们常听人说“节奏不准”,实际上指的是速度不稳,忽快忽慢或演奏过程中快起来了,赶了或拖了。其实这不是节奏问题。节奏问题是,附点节奏的3/4+1/4弹成三连音的2/3+1/3。

  【节奏的组合】

  我们需要训练的是对各种节奏的组合一种很快的反应和演奏时的节奏感。这对读谱的速度和对音乐表现都很重要。节奏反应快就是脱离了数拍子阶段,进入音乐感觉的阶段。在初学阶段,老师教新曲时可先让学生打节奏或打拍子唱节奏,再找音的位置。熟悉了乐谱以后,让孩子感觉音乐的强拍和弱拍,像唱歌一样演奏,带语气。随着水准的提升,就不必数拍子了,但要让学生感觉每小节三拍或四拍的律动,也就是说带节奏的感觉。千万不可像打字机那样弹琴。

  利用诗歌的节奏韵律来增强幼儿的节奏感。

  如:模仿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

  绿草/大树/红花

  小狗/小猫/青蛙

  一起/来过/家家

  送走/晚霞

  迎来/爸爸/妈妈

  用“诗、画、音”合一的方法导入

  有诗、有画,而诗画又置放于优美的韵律中,幼儿将会引起极大的兴趣(诗画音三者合一导入的教学将使幼儿终生难忘)。

怎样学钢琴

  第一部分:(做事什么最重要,好的习惯最重要!)

  2个礼拜专走基本哈农练前10条,主要是手形和手指力度,抠2个礼拜之后,剩下得学得日子里天天把10条练一便,对曲子什么打基础很重要。

  车尔尼599,练完10条哈农,对音符基本有些敏感性,练车尔尼,因为你就3月,走前5条,找基本和旋,

  还有旋律,然后是音阶,不要小看基本,会很重要,要不曲子没法实行得,你把C大调得一组,包括琵琶音什么得,弹利索,就OK了。

  剩下得时间找些网上自己简单好听得谱子,研究研究,应该能够了,不过记得以上基本得东西,每天要坚持。

  学习钢琴的好习惯:

  (1).习惯一:弹琴前做些手指拉伸的动作。动作以手指韧带的拉伸为主,不要太用力。目的类似于跑步、游泳前的准备运动,能使你更快地进入弹琴状态。冬天的话能够先抱会儿热水袋暖暖手。

  (2).习惯二:坚持每天弹一段哈农。只要你开始弹哈农了,就坚持每天弹一段。这样,即使每天没太多时间碰琴,也能使你的水平不至于退得太厉害。对初学者来说,每天弹哈农更能保持稳定的进步。

  (3).习惯三:由慢至快,慢练的好处实在太多,我就不说了。总之,慢练就是王道。

  (4).习惯四:第一遍弹就重视谱子上的每一个符号。很多人第一遍弹都会忽略谱上的表情记号,然后在弹熟后改,其实在第一遍弹时就注意表情符号更能加深对曲子的理解。

  (5).习惯五:弹琴时备一支铅笔。很多时候谱子上并没有详细的指法、强弱指示,这时候,就需要用笔来把我们自己认为合适的指法、强弱等记号标上去。记住要用铅笔,不然写错很难改哦!

  (6).习惯六:没弹熟一首曲子前少听录音。录音只不过是一个参考,没弹熟就听录音往往会导致我们去模仿录音,从而盲目追求速度,并失去自己对曲子的理解。

  (7).习惯七:学会分段练习,单独揪错。不要每次都从头弹到底,第一遍弹一首曲子是先把它分段,熟悉一段以后再练下一段。一旦发现哪里有错误,要单独把错误的地方挑出来改正。分段练习也更有利于曲子的整体把握。

  (8).习惯八:尽量保持良好的手型。不论弹什么曲子,不论用什么速度弹,尽量保持良好的手型。也许有人会说:速度上去了,手型就没法保证了。其实不然,能在高速弹奏中保持良好的手型也是检验基本功是否扎实的标准之一。

  (9).习惯九:弹与自己水平相近的曲子。很多人喜欢弹超出自己水平很多的曲子,这样做其实是有害而无益的。曲子超出自己水平很多,你就很难保证自己技术处理上的准确性,甚至会有大量的错音。而且以后即使有水平弹奏这曲子了,也很难改回来。

练琴方法大总结

  一,意识在左手练习中的作用

  (一)触弦时的休息意识

  手指在指板上的按弦即触弦,它包括了按下弦和松开弦,是抬起和按下手指的过程组合。在我们的快字练习过程中,把技术性的困难片断进行集中训练是常用的方法,而强力度的集中练习往往会导致手指发酸,僵硬等,从而使得指序混乱,音符模糊不清。出现这种情况后如果再继续强力度的练习会很容易导致肌肉劳损(即职业病)。这时候,如果只是通过停止练习来缓解手指疲劳也只是治标不治本。我的解决办法是利用在练习中形成"劳逸结合"的意识来,善于利用完成按弦动作后的间隙时间来让手指得到休息, 可以使手指得到缓解,这种休息不等于休止,而是有意识的放松手指。这种手指休息意识的形成对于左手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它不仅可以提高练习效率,保证练习时间而且还使快字在听觉和视觉上具备松弛,更保证了再次按弦的力度。很多时候我们只懂得用力,而不懂得放松,为了缓解手指的疲劳,除了正确的方法之外,利用意识来控制力的运用也是非常有效的。

  (二)快速音符的慢练意识

  1.准确性的慢练

  在演奏大提琴技术片断中做到清晰均匀的颗粒感是每个演奏者的追求。而它往往是通过速度来更好地展现颗粒性,同样的,速度也会反作用于颗粒感.通过练习和观察发现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那就是大家往往忽略慢练过程,或者是慢速练习所用的时间远没有快速练习所用的时间长。而没有通过慢练的过程,必定会影响到准确性(即音准)。以古典时期作品为例,这个时期的快字往往通过上、下行音阶或琶音形式而体现出来,听觉惯性使得我们不难将乐谱演奏下来(因为音阶和琶音是最基础的训练,听觉早已有了惯性),当视奏下来之后,常用的练习方法就是一遍遍的快速练习,一味的追求速度,对音准和技术死角视而不见,在许多遍的快速练习中的确有那么几遍是成功的,但那只是"偶然"现象。在考试和演出中却很少出现这种"偶然"现象,造成一些遗憾。所以对于快字的练习建立慢练意识是很有必要的,把速度放慢几倍,慢慢的去找准确性,包括音程、指法、弓法等,只有将所有准确的因素结合到一起,才是准确的音乐,同时,也为快速练习打下好的基础。这与盖房子打地基是一个道理,只有地基打的牢固,房子才不会出现安全隐患。所以在快字练习中,慢练意识是速度的基础。

  2、手指独立性

  在慢练过程中,左手可以按弦之后加上拨弦的动作,第一可以增加慢练的练习内容,使练习不至于枯燥,第二左手的拨弦动作对于左手的力量训练极为有益。通过慢练的勾弦练习,在加速练习中也会使左手的颗粒性加强。

  3、换把动作的意识

  (1)换把的耳测、目测、手测意识

  换把是左手技术训练的另一项基本内容。它有灵活、及时、连续、合拍等要求。而音准是极为重要的也是换把的最终目的。特别在高难度乐曲中高潮前的铺垫往往伴随着远距离的大跳换把,漂亮的音准音色往往成为一个亮点。这时候就需要有很好的"跳前准备"意识,在练习中,我总结出了三个换把"跳前准备"即耳测、目测、和手测。耳测,就是在演奏过程中始终把音响装在耳朵中,并且伴随提前的内心听觉。在琴发声之前对即将演奏的音符做出音准的测量。目测,就是运用眼睛在指板上进行的距离测量,这只是一个不确定性测量,它是耳测和手测的一个中介,但也不可缺少。手测,就是手指在指板上的音程测量,即对手指之间音程关系的把握,这是对琴性的掌握。在三个测量意识中,它们的先后顺序应是:耳测、目测、手测。耳朵里的音响需要通过手指按弦表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要通过眼睛这个中介来完成最终的目的。通过这三个"跳前准备",可以提高换把的准确性,并且在听觉上可以做到准确、清晰、不含糊,在视觉上可以让观众感受到演奏者的胸有成竹,增添舞台视觉效果。

  (2)把位概念与框架意识

  在大提琴练习中,把位的概念是很重要的,正确的把位概念对音准可以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特别在换把中,把位概念和框架意识对于准确性也起到重要作用。一般情况下,在低把位时,一个自然把位(即一指到四指的音程关系)是小三度或者大三度关系。而每个手指之间的关系则是:一指到二指之间的音程一般为小二度或大二度关系。二指到三指一般为小二度关系,三指到四指为小二度关系。在拇指把位时,拇指与三指的音程为八度关系,即八度框架。而每个手指之间的音程关系为:拇指与一指是大二度或小二度音程关系,一指与二指为小二度或大二度关系,二指与三指则不同于低把位,在这里可以是小二度也可以是大二度,三指于四指为小二度关系。换把整体意识就是,换把时,四个手指即四度关系框架作为一个整体,或略加改动处于新的位置之上,或者是姆指与三指即八度框架换把到一个新的位置之上就是换把的整体意识。把位的框架关系可以把音准锁定在换把后的八度框架之内。这样,换把后的音符准确性和把握性就会提高。并且,框架之内的指法排列也更有规律。所以,在练习换把过程中,把位概念的清晰及换把的整体意识是极为重要的,同时也是不可分割的。

  4 、意识对于揉弦的作用

  (1)揉弦中的手感意识

  揉弦也叫做颤指,是弦乐音乐的重要表现手段之一。不同风格的弦乐作品也是通过灵活运用和调整揉弦技术来诠释其音乐内容的,使音乐更具感染力。手感意识,就是左手手指接触琴弦时,思维意识通过这种接触的不同程度将手指的各种强弱、速率等因素与琴声相联系并调整手指的状态所形成的。揉弦是手指在琴弦上停留时间最长的技术,所以手感对于揉弦的作用是很重要的。好的手感应是手指接触琴弦时的最佳位置,这个位置应是最有力,揉弦频率调整最敏感的部位。特别在慢乐曲或慢乐章时,对于音乐的处理要求会更为细腻,而这种细腻表现在揉弦上,更多的是手指与琴弦接触的一种感觉(即手感意识),并以音符作为中介传达出来。所以在揉弦的过程中,机械的颤动手指是不可能达到应有的音乐效果的,更多的要从感觉中找到揉弦的最佳状态,而这时的手感意识就会发挥出一定的作用,能够使乐曲更具感染力。

  (2)揉弦中的整体意识

  在揉弦的练习中,经常出现摆动幅度很大,但实际的揉弦效果并不明显,音波窄小,没有力度及不连贯,生硬等问题。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往往是因为前臂,手背及手腕没有形成一个整体感,并且小臂和肘部没有积极主动的加以配合,只靠手指的力量在颤动,这样自然不能满足实际的力度和振幅的要求,特别是在乐曲高潮时这样的揉弦听起来总是不那么尽兴。所以在练习时,不能只是单纯的练习揉弦动作,要做到使大臂带动小臂、肘部、手腕和手指这一个整体来做上下揉弦的动作,将力量集中在指尖之上,并且要从慢到快的练习,即要保证在统一的速度中做先一弓揉两下······八下·····十六下······直到能够达到与音乐相吻合的均匀的律动和速度的标准。并且始终在速度中感受整体的发力,只有这样,当揉弦成为惯性时,才会更加生动,均匀有力。

  二,意识在右手练习中的作用

  (一)横向用力的意识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在大提琴的音乐里,也是通过美妙的音色来传达情感和情绪色调的。而音色与右手的技术是分不开的,琴弦的充分振动是好的音色的基础,它是通透的和饱满的。这就需要右手力量的正确运用。在大提琴的演奏中右手的用力方式与左手是有区别的,右手是横向用力并伴随擦弦动作的过程,而不是像左手按弦那样上下给力。所以右手的练习在一开始就应该建立横向用力的意识,并且要把力的横向运用和擦弦动作很好的结合。特别是注意做好"擦"这个动作,这是弓毛与琴弦的差生摩擦时的用力方式。用力过度就是压弦,音色就会干瘪,干燥。用力过轻就是蹭弦,这时的音色就会发虚,没有穿透力。这两种音色都是不健康的音色。所以,在练习中建立横向用力的意识,是掌握正确的琴弦振动方式及好音色的基础。并且要努力让这种意识成为练习中的惯性。

  (二)角度意识

  大提琴的琴弦排列形状是一个拱形,这就形成了琴弦的不同角度。在琴上,琴弦面共有七个,即单音的A、D、G、C四个面和双音的AD、DG、GC三个面。因为弓子与琴弦的夹角只有在90度时,擦弦发音琴弦才会有充分的振动,由于琴弦的排列是弧形,要做到四根琴弦的90度振动夹角,从持琴者的视角来看,弓子与四根弦的内夹角是不同的。即在A弦时内夹角大于90度,D弦上等于90度,这时候是水平运弓,G弦上小于90度,C弦上小于45度。只有按这些角度演奏四根弦,才能保证每根弦的充分振动。而对于双音的AD、DG、GC三个面,角度之间的差别相对于单音的夹角的差别小一些,因为两个音的相互牵制在擦弦振动时实际是在振动一个平面而不是一根弦。而在相同力度和相同时值的情况下,单双弦的力度是不同的,拉双弦时要用力更多,只有这样,双音的振动和音量才能充分和饱满。所以在拉双弦时既要保证两根弦同时充分振动的最佳角度也要保证力度的充分运用。角度意识准确的应用,可以使右手的力度充分的作用于琴弦,使琴弦振动充分,所以角度意识对与音色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为了保证音色,要做到只要擦弦发声,就必须严格按照角度来运弓,特别在最初的练习中,要做到找到了好的振动位置之后才能进行下一个音。就像要求音准的准确性一样严格要求,只有做到这样,才能够拥有好的音色。

  结语

  总之,意识对于大提琴的基本功训练可以起到很多的辅助作用,它可以使练习者更加地用心用脑去琢磨,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调动了非理性的因素,并不是单一的只靠方法来练习,但前提是内心始终对音乐要有要求,在这种要求中通过意识作用在练习之中。这就要将理论最终落实到实践中去。也就是说,只有将意识落实到实践中去,才能够更好的进行基本功的练习。

  练琴为什么抽筋

  首先有个问题

  练琴紧张或者激动的投入感情,究竟是情绪紧张还是肌肉紧张?能导致抽筋的原因很多,缺钙也是原因之一。

  先按正确姿势持琴,再平复你的情绪吧,初学者再激动也没道理激动到手抽筋的

  姿势是最重要的,别练变形了。特别是左手手形,5个手指不要太紧张,放松虎口,不要抓成一把

  如何对我们练琴提要求

  首先要弄清楚练习每一个项目(比如音阶,练习曲,乐曲)的目的是什么,而不是糊里糊涂的拉过算数.在练音阶时要聆听音准,仔细听辩每一个音高,要有清澈纯净的发音.先慢慢拉,找对感觉,不仅找到发音的共鸣点,还要听到音高的共鸣点.这不仅是对手指精确熟悉音位的训练,也是对耳朵敏锐辨别音高的必要训练.

  在充分作过慢练,确切了解,摸熟每一个音位之后,可以逐渐加快速度练.这是为了练出十拿九稳的能力,不仅音高要求准确无误,还要求手指灵活,出音清晰.刚开始会顾此失彼,但不要紧,对有问题的地方反复找找原因再用不同方法不断练习,一定会越来越好的.

  拉练习曲时,要搞清每一课的练习目的,练弓法强力度时,就要奏出饱满的音.这是要右臂和手指都有点内劲的,这种内劲也只有通过锻炼才能得到.因此练琴时不能偷懒怕累,任弓"虚"在弦上轻飘飘地动,这样拉再多也是达不到什么效果的.所谓练琴,就是练功夫,绝不是马马虎虎的照谱上写的拉就行了.当然,对业余爱好者要求就不一定这么高了,可是也要明确练习目的,这仍然是一致的.

  对于音准,必须要有一定要求,音太不准,谈不上美感,就不成其调了.对于发音,也有个基本要求:即声音要圆润,干净,共鸣好,弓在弦上若扣得太紧,行弓时速度又较慢,就易发出像杀鸡时的鸣叫声,这当然是不好的.

  练习一首乐曲时,首先要了解曲情乐意,最好听一些名家演奏的CD,心中有个印象,因为各人的个性,趣味和能力是不能的.你可以确定自己喜欢哪一位演奏家的演奏,然后试着模仿他的演奏,也可以吸取不同人演奏精华之处,融入到自己的演奏之中,这叫博采众长.

  在感受一首音乐作品曲情乐意的同时,也应当查考有关书籍了解一下作者的生平,个性,创作风格等,这也有助于很好地理解乐曲,正确掌握风格.

  对练习者要求要切合实际,不能一下子提得太高,以至于因一时达不到要求而沮丧,挫伤了学习积极性与信心.比如对音准的要求,谁都希望一下子把每个音都拉准,但是这不是那么快都做到的.这时就要能忍耐,要能等待.如果放慢速度练,拉一些简单的音位排列,音准把握就会大得多,可是怎能一直停留在这个程度上呢?要速度快,要换把位,音准把握就会差些,可是通过一个阶段的适应,练习,把握性就会逐渐加强.因此,要求在任何时候都要拉准才能考虑加快进度,这种想法也许是保守了一些.

  低音提琴简史(1)赫斯特

  现代低音提琴实际上既不是小提琴家族的成员,也不是维奥尔家族的成员。大多数第一代低音提琴的形状犹如维奥龙琴(violone),这是维奥尔家族中体积最大的一员。现存最早的低音提琴实际上是维奥龙琴(包括C形的f孔),不过已经穿上上了现代的服装了。17世纪初,米夏尔·普利特里乌斯(1571-1621)就曾描述过一种五弦的超低音甘巴琴,标准定音为DD、EE、AA、D、G。由于这种怪物(超过8英尺高)的定弦和现代低音提琴非常接近,在任何时期都可以视其为一件不同寻常的低音乐器。普利特里乌斯提到,演奏这件乐器的人所使用的乐谱是通奏低音的低音线,但是他发出的音高要比看到的记谱低一个八度。不过如今这已经成为了低音提琴演奏者们的惯例了。有趣的是,根据普利特里乌斯的画作来看,这件乐器的形制更接近小提琴的形状,而不是维奥尔琴。与此同时,琴颈上有品,持弓时遵循维奥琴的传统,手掌置于弓杆之下。直到1800年左右,品才最终消失。而这种持弓方法则沿用至今。

  一般来说,低音提琴在德国继续沿着维奥琴的形制发展,保持了倾斜的琴肩和平坦的背板。这很有可能是改造上述乐器而得到的结果。在意大利则不一样,他们更热衷于新兴的小提琴。从意大利制作的很多早期低音提琴的例子中可以看出,琴角采用了小提琴的形状,背板也是拱形的。这些低音提琴通常要比德国琴大很多。加斯帕罗·达·塞罗(Gasparo da Salò,1540-1609)在1602年制作了两把这样的琴,都比如今的标准琴型大很多。

  在整个巴洛克时期,低音提琴少有露面的机会。它的羊肠弦十分厚重,琴体庞大,这限制了它的适用环境,至少要像教堂这样大的地方才会用得到它。给低音提琴上弦、定音,并且演奏这样的一件怪物简直就是“牲口干的苦力活”。倍低音旋律线经常是由小一点的维奥龙或大提琴演奏。如果不是17世纪50年代出现了能够拧得更紧的羊肠弦,低音提琴恐怕已经灭绝了。有了这种羊肠弦,无论是按弦还是运弓都要方便很多。同样归功于这种较细的新弦,低音提琴可以在不牺牲音域的情况下,缩小体积。无论在歌剧院还是音乐厅,作曲家都需要这种低八度的音域(当代的乐队用低音提琴的标准尺寸仅仅是过去的3/4)。

练琴方法大总结

  1、干枯练习法:这是在对某一首乐曲做过了多次通盘练习,运用过足够的感情,对音乐处理的布局安排也反复考虑定夺,一切对自己来说有一种饱和感,可能再继续通盘练.再投入感情的练会失去新鲜感的一种调整性练习。在做干枯练习法的时候不要投入感情,而要纯理性的有分析的解剖式的更深入的要求更高的一段段进行艺术加工.

  2、各个击破蚕食练习法:把要解决的问题罗列出来,这些问题可能是比较难背的一段乐谱,可能是几句难拉准的双音,可能是一些别别扭扭的组合,可能是一种弓法技巧……。最有效又不烦心的练习方法是利用零碎时间分次练这些项目,可以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试练,找到感觉,加强适应能力。有时一些所谓难点,不一定真有多难,只是自己不习惯,多接触几次,不要在心理上造成紧张,自会行的。

  虽然做这些练习不一定每次都能很快见效,但可以肯定的------每练一次印象加深一次,感觉上适应力增强一次,当这些难点都被“啃过”之后,再通练乐曲时衔接前后一起练就容易多了。如扫路,先搬走几块石头,扔掉几个瓶子,然后再扫地就顺当多了,心也不那么烦。否则扫地时一碰到石头又要停下扫帚去搬石头,碰到瓶子又要弯下腰去捡瓶子……。

  3、交替练习法:为了合理使用大脑,减轻疲劳感,可交替手的松紧状态练,分类交替练,音乐部分与技术部分交替练,在重点解决左手的问题后转移到右手的练习,已熟悉的与生疏的轮流练,看谱背谱交替练……总之,交替的目的是为了转换大脑的兴奋点,做到有劳有逸的安排不同的使用部位

  4、加强运动量练习法:把所要演奏的乐曲连续通练几遍后,间或出现的问题在一遍结束后稍作加工练习,然后紧接在来一遍.再来一遍,再力度上.表情上.速度上也可有意的加大.夸张.加快。这种练习是一种超负荷锻炼和强迫发挥能力的方法

  5、分类练习法:将形式不同但本质上类同的项目放在一起练。例如,可将揉弦.颤音.手指变化组合练习.双音练习等等放在一个时间里练,这样集中的练过之后,可以让手从各方面充分得到锻炼,借助于这些项目互相的促进作用,加强它们的能力。而练习右手时可将跳弓.击弓.顿弓.抛弓。连顿弓等放在一块时间里练,其功效也如前面所提到的那样,会整体得到加强

  论大提琴的基本功训练:意识对基本功训练的作用

  引言

  在大提琴的学习中基本功训练是最基础的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所有动听,优美,炫技的大提琴旋律都不是一朝一夕的练习,它们都是以扎实的基本功作为基础而进行的再训练。对于基本功的训练有许多的影响因素,其中手指条件,练琴时间的长短,身材因素等都是客观因素。而学琴者的意识是影响其练习的主观因素。意识是练习者对于音乐要求的一个外在体现。也是主动练琴与被动练琴的重要区别。在基本功的练习中,方法固然重要,但潜在的意识要求也是不容忽视的。特别针对程度低的学琴人群,正确积极的意识对于练习可以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甚至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钢琴基本功的练习有哪些

  正确的弹奏姿势。

  演奏者坐的位置要对准钢琴正中,即座位高低以小臂和键盘为同一水平,座位前后从肘弯略大于直角为宜。双脚置于踏板前,右脚稍前一些,有利于随时保持在必要时就能立刻踩下踏板的姿势。上身要端正自然,微微前倾,肩背放松,板凳约坐三分之一,要感觉到臀部和脚对身体重心的支撑。手臂要好似在身体两侧自然垂下的形状,从肘部把前臂提高,肘部不可太靠紧身体,或是过份远离身体,要使双手左右充分地伸展。良好的手型也是学习钢琴弹奏过程中必须特别重视的,它会直接影响到弹奏方法的练习。手的姿势应当自然呈圆形,掌关节突出,手腕自然放平。可以总结为:指尖站、手掌圆、手腕稳、双臂通、肩松驰、腰支撑。

  掌握正确钢琴弹奏的发音。

  钢琴弹奏是声音的艺术,声音弹奏的优劣,关系到音乐的风格、思想、内涵等音乐意境的表达。所以,从弹奏钢琴所发出的第一个音开始,就要学会运用正确的弹奏法,这样就能弹奏出具有穿透力、感染力、丰满、淳厚的声音。

  培养读谱能力。

  在读谱中应养成首先看清谱号、调号和拍号,尤其是养成将调号牢牢印在脑海中的习惯;同时,养成看、读、记大谱表同一拍点上各种与音高、时值、奏法、指法、表情及有关符号的习惯;还要提前看、读、记横向进行的各种符号,不要看一个音符弹一个键,眼睛要有“提前量”,与手要有时间差,让眼睛走在手的前面,养成用耳朵检查音响是否与乐谱吻合的良好习惯。这样持之以恒地练习,就会收到明显的效果。

  钢琴学习初级阶段的基本弹奏方法非连音(断奏)。

  非连音的练习是连音弹奏以及各种演奏技法的基础。只有保证了非连音的练习质量,才能为将来弹奏复杂的旋律打下基础。非连音的音色特点在于:由于指尖具有快速反弹的力量,能发出敏锐、灵活、清脆、明亮的声音。初学者为了体会弹奏时身体、肩、臂放松后自然下垂的重量,非连音奏法非常有效。其具体做法为:在弹奏第一个音前,先用手臂带动手腕提起,然后松弛地落在要弹的琴键上,触键时手掌关节及手指的一、二关节都要站稳,不能凹陷,手腕与手掌成水平位,受型呈半握状。在弹奏时要求音与音之间抬手,把每个音都断开弹奏。对于非连音的训练首先从三指开始,因为三指是五个手指中最有力、最容易指挥而且又在手的中央重心较稳的手指,最容易体会到手掌的支撑感。在三指掌握了基本动作要领后,可加入二、四指,它们与三指的情况基本一致,易于掌握,然后再加入五指、一指的训练。

  连音(连奏)。

  所谓连音奏法,即连续地弹奏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音时,不抬起手臂和手。它要求先用手臂的自然重量落下去弹奏第一个音,将该音保持在琴键底部,再打开掌关节抬起所要弹的第二个音的手指,向下快速触键的一瞬间前一个音的手指离键。要避免过迟离键造成前后两音同时发响、过早离键前后两音断开不连贯的现象。连音奏法的关键是重心转移。要特别注意音与音的连接,后一音未弹下去之前,前一个手指不能离键,否则弹出来的音就不连贯。相反,后一个手指触键后,前一个手指要及时离开,否则弹出来的音就混浊不清。力量的重心应从一个手指尖移到另一个指尖,手腕也要跟随手指力量的重心平稳移动。连音的训练应当从两个音开始,第一个音弹下的同时抬起第二个手指,像走路一样,重心转移,然后弹奏第二个音,紧接着像弹奏非连音一样将手再次提起。在连奏的训练中,手指有准备地抬起来然后结合手臂的运用把声音有力地送到指端,手指的独立性会渐渐增强,声音也会渐渐饱满起来,手指轻松地抬起快速有爆发力地触键,下键后的放松,能使声音富有弹性和颗粒感。经常这样训练五个手指能增强其灵活性,减少手指间的相互依赖性,手掌关节会变得越来越灵活、有支撑力,因此,这种练习是非常必要的。

  跳音(跳奏)。

  跳音就是用手腕主动发力,抬起来迅速下键,手指触键后立即反弹离键。跳音的音色特点在于:短促富有弹性。最初的跳音比非连音更为短促,弹奏起来要轻巧、放松、富有弹性。练习跳音时可同非连音奏法联系起来,先用非连音奏法弹,然后将音符时值减短,像拍皮球一样将音符弹成跳音。学习三种奏法后,可将三种不同的奏法结合在一起进行综合练习。这时常常需要双手同时用不同的奏法弹奏不同时值和不同音高的音,但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要特别强调分手的练习,在分手练习准确熟练后再进行双手弹奏,避免走弯路,避免练习中的重复错误。

  学钢琴中因缺乏基础训练而导致的问题的解决办法放松。

  钢琴弹奏中的放松包括身与心的放松。“心”的放松指弹奏时心里不紧张,不怯场,在弹奏过程中,心脑始终只与乐思相联系,不受外界影响。“身”的放松是指从手指、手、肩背乃至整个躯体的上部全面放松,即从指键的支撑点到臀凳的支撑点,都应保持自然,放松。弹琴时的动作要协调,避免多余动作。教师要直观形象地讲解、示范,让学生领会到手型最放松的式样就是人手最自然的式样。

  坐姿。

  什么是弹奏钢琴的正确姿势呢?必须要在自然、放松的基础上取得坐势、脚支点、手支点三个重力支点的平衡、协调,以求最终服务于手在弹奏时力量运用的准确和力度色彩变化的敏锐,以利于演奏技巧的发挥和艺术表现的自如。而三个重力支点的平衡协调则在于坐势高度。坐位置与钢琴的距离、手和脚的正确放置等密切相关、只有摆好这三个重力支点的关系,才能求得适应演奏需要的正确姿势。琴凳高度至关重要,由于少儿年龄不,个头高矮各异,躯干和手臂比例不同,要适应;个固定高度的钢琴,只能靠坐凳的不同高度来加以调整。因此,坐凳高度是影响弹奏姿势正确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

  基本手型。

  弹钢琴要求手放松,自如地呈半圆形,手指略向里弯曲。试着先轻轻握拳,然后慢慢放开,直至手形成一个半圆状,这就是演奏钢琴的基本手型,过于平直和过于勾曲都会造成紧张。弹钢琴的手型,是几百年来人们经验的总结,有其科学性,在学习中要遵循这种规律。另一方面,学习过程中如果手型过于固定、死板,也会产生另一种偏向。特别是当学习到一定程度,演奏不同时代、风格的作曲家的作品和不同性质的乐曲时,由于音色的不同需要,弹奏时要有不同的指触感,对手型的要求也必然更自由。不管怎样,即使是一个成熟的钢琴家,他们的演奏也必然有一个基本的手型。

  连音的训练。

  简单的断音和短音并不能构成美妙动听的乐曲,只有通过对各个单一音符连续不断的演奏才能达到一首乐曲的完美,因此必须进行连音的训练。在开始阶段采用两个音的连奏训练,让学生掌握一落一滚,一下一上的感觉。对连音这一概念的掌握,和走路的道理完全一样。第一个音主动落下站稳,同时想到第二个音,把力量转稳过去,手指稍稍抬一下,不要抬得过高,而应由手腕带起来,中间不要有间断和间隙。把落下的这个音看作是句头,滚起来的音看作是句尾。感觉就象唱歌一样,句头用力呼吸,句尾唱完才换气,让一句歌词完整的呈现在听众面前。通过以上这番简单通俗的讲解及反复示范,学生们就能较快、较好地掌握连奏这一基本功。但值得注意是的,在弹连音时,手臂容易紧张和僵住,针对这一问题,应强调让他们找到放松的感觉,同时体会到连音弹奏的方法和感受。掌握二连音的弹奏方法后,就可进行更深一层的练习,即三连音及三个以上连音的弹奏。其感觉基本相似,第一个音自然落下,第二个音接第一个音起着桥梁的作用,独立地站立,第三个音用手腕带起来,不留间断的痕迹,一气呵成,有一种流动向前的感觉,只要有了这种滚动的感觉,弹奏四连音、五连音也就容易了。只有很好地弹奏出这些连音,才会使乐曲有血有肉,而不显苍白和单调。

  节奏。

  节奏是音乐的骨架,也是学习钢琴弹奏的基本要求之一。对大多数学生来说,由于初学琴时手脑的不协调,很容易将节奏任意忽快忽慢,音符时值弹长弹短,这些问题如果不加以及时纠正,就会使他们养成不良的习惯,因手脑失调从而导致弹奏的失败。节奏不稳,速度不统一是弹奏中最容易出现的毛病,这包括技术和心理两方面的因素。有些初学者在弹奏技术困难的地方一下子放慢,弹奏容易的地方把速度加快;渐强时加速,渐慢时减速;快速时越弹越赶;弹慢板时越来越拖等等。因此,必须养成数拍子的习惯,不论是伴奏部分或是旋律部分,先唱对拍子,再用手弹就容易掌握。弹时不要慌乱,一定要慢速、中速打好基础,再逐渐加快速度。在联系抒情缓慢的乐曲时,心理状态要积极,从心里跟着旋律唱,始终保持“向前走”的流动感。

  重视听觉训练。

  在音乐的世界里,声音是最富有感情和生命的。敏锐的音乐听觉能力,对于钢琴演奏者来说十分重要。钢琴演奏是一门听觉的艺术,树立正确的声音概念对弹奏者来说至为关键。钢琴基础训练不仅是对手指的训练,更重要的是对耳朵的听觉训练。培养学生用音乐的耳朵去倾听、感受、体会自己的弹奏,以获得最佳的音响。在教学中经常运用对比的方法,让学生倾听、分辨正确或错误地弹奏所发出的不同声音,注意响亮、结实、饱满的声音与僵、硬、炸的声音的区别,做到强而不打、弱而不飘。

  关于音乐的表现力。

  钢琴音乐的强弱、旋律、句法、作品风格,全靠演奏者得心应手地运用各种技术来完成。无论技术多么高超娴熟,都是为音乐服务。只有对音乐对作品深刻地理解和把握,才能产生强烈的心理控制欲望,才能达到技术与音乐完美、内在、和谐的统一,才谈得上成功地表达作品的思想感情。学习钢琴弹奏,不仅要将所有音符较好地弹出来,还应该将所有的基础知识融入乐曲最终的音乐表现中。会弹奏是手段,而不是目的,目的应该是弹奏出的乐曲所表达的喜、怒、哀、乐的艺术效果,打动听众并留下深刻美好的印象。这就要求学生在苦练基本功的同时,增强自身的艺术修养,从而真正领会乐曲所要表现的内容与实质。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我是小小讲解员50字

形势与政策中国抗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