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课题研究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感

  首先,因为人太多我先先去了5号展厅,里面有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比如说南京的云锦,南方的陶瓷,好有好多好多说不出名字的东西。我印像最深的就是陶瓷工艺了,他介绍了怎么作,我看了一下,首先用泥做出基本形状然后放进火炉烤30分钟左右左,最后取出来一个精美的陶瓷就完成了。

  之后我们去了1号展厅,里面有很多珍贵的文化遗产,我们先去了剪纸部分参观,我们看到了一个老奶奶做去了很做漂亮的剪纸,真是太棒了。之后我们来到了文房四宝展区,据说文房四宝有墨水,墨台,毛笔,和宣纸。缺一不可,然我感受到了文学界里的博大精深。下面我们来到了面塑展区,我们看到了好几个人在那里用一块块面做出各种造型,让我爱不释手真行要一个啊。最后我们来到了锦绣展区,里面有个老奶奶在一针一线的绣着锦绣,后来我看了看绣的珠子才发现珠子的口经才不到1厘米真是太吓人了。

  看了这次展览我我知道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博大精深,让我知道了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课题研究

大学生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现状调查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的精神家园。当前,它却日趋危亡需要更多人关心和参与保护。加强大学生非遗教育对保护非遗具有战略意义,但目前其教育现状与实际需要还有很大的差距,许多问题还有待于深入研究和探讨,亟待形成一个系统、科学、高效的教育模式。加强高校非遗教育研究,促进其快速发展,已成为当前非遗保护以及高校教育的重要任务。而要完成上述任务,对大学生非遗教育现状的调查与教育模式的探索是必需的。

  一、研究方法

  采用抽样调查的方式对部分高校进行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其对象为河南省具有代表性的六所高校:河南师范大学、河南大学、信阳师范大学、郑州大学、河南财经学院、河南科技学院。其中前三所高校为一组,后三所为一组。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1.从统计结果来看,男女比率为42.67%和57.33%,性别比率基本平衡,且通过对比问卷发现性别因素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问题认识影响不大,在教育途径探究上性别因素给予适当考虑即可。

  2.问卷中有关对非遗及其保护的了解程度问题中,选择了解一些的比率分别为76%和72%,可见大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没有深刻全面的了解。仍需指出的是,当代高校大学生的非遗保护意识相对较强,但仍存在一定比例的无所谓的认识者。可见,部分大学生人文素质有滑坡现象,缺乏一定的对传统文化素养甚至对传统文化抱有一种冷漠的态度。当前,大学生存在着人文知识匮乏,知识结构单一,人文精神缺失,精神生活单调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涵的和谐理念、奋斗精神、人格追求以及理想情怀,具有超越时空的永恒魅力和巨大感召力。加强对大学生这方面的教育,对大学生人文素质、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的提高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值得庆幸的是,在有关非遗保护途径和措施的意见和建议的调查中超过一半的学生选择了加强自身学习,倡导社会、政府等各方面采取措施,表达了他们乐于配合,期待能贡献一份力量的愿望。这也为我们探究新的教育方法和途径提供必要前提。

  3.关于大学生非遗知识获取途径的调查结果为网络媒体――41.73%,书刊、报纸――38%,广播电视――10%,公共宣传――10.27%。可见,大学生了解非遗知识的渠道是多样化的,尤其是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其获取知识的途径也更加现代化。同时,高校学生更倾向于关注生动鲜活而有特色的宣传、保护途径。当今课堂教学多采用多媒体上课,只能呈现平面图像,无法像参观博物馆那样具有生动的直观性和可操作性。针对学生阶段性学习特点,建议学校组建非遗中心、民俗文化收藏博物馆等,收藏来自各地民间的文物和艺术品,以利于非遗保护的课堂教学。

  4.通过对六所院校所划分的两组间问卷结果进行比较,发现理工类院校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程度稍逊于文科类院校,对于保护措施的选择也存在差异。因此,学校开展非遗教育要根据自身实际,教育方案的制定和活动的开展都应建立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

  三、调查结果启示及探索

  通过问卷调查和结果分析,针对问卷所反映出的大学生非遗教育现状及问题,结合作为河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和传承基地之一的河南师范大学的保护和实践实例我们做出如下探索:

  (一)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健全文化育人新机制。

  保护研究中心可以是由音乐、美术、历史等多个学院教师组成的一个多学科交叉、综合应用性研究平台。中心以引导在校师生对非物质文化积极开展非遗研究并进行遗产抢救和保护服务为宗旨。同时,以保护中心为依托,筹建非遗知识宣传网站,利用网络资源覆盖面积广,跨时空等特点实行高效、新颖的知识学习新途径。

  (二)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构筑学术性学生社团建设模式。

  大学生社团组织在大学生生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是大学生自发组织的,以共同的爱好和兴趣结合起来的团体。成立以公益性为基本标准,以保护、研究和传承非遗为宗旨的大学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可以更有效的在高校宣传保护非遗的重要性。协会会员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在课余时间学习不同的非遗项目,培养优秀传承人。

  以河南师范大学为例,该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自成立以来,策划、组织了一系列学习和实践活动,通过开展征文、研讨、调研等活动促进学生对非遗的了解和思考,邀请民间艺人展示剪纸、木版年画等绝技。以非物质文化保护协会为依托开展的各项非遗保护活动在校园内掀起了师生关注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潮。

  (三)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系列活动,探索校园文化建设崭新模式。

  学校可以以6月13日“文化遗产日”为契机举办“保护文化遗产活动周”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演、图片展览、戏剧表演艺术家专场讲座、保护文化遗产签名活动等多种形式,宣传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及有关知识。同时,邀请民间艺人或非遗传承人到学校开辟艺术家大讲堂,在增强高校师生传统文化审美情趣的修养、形成深厚的文化内涵的同时,使其进一步了非遗保护的必要性与紧迫性,自觉承担起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的责任。

  (四)扎实推进社会实践活动,深度挖掘实践育人功能。

  组织学生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进行调研,通过实地走访、个例调查、统计对比、录音采声、实地摄像记录等多种形式进行非物质文化的宣传、保护工作。同时,将这些传承基地定为学校的社会实践基地,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制度化和规范化,长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相关的调研和保护。

  以河南师范大学为例,组织非遗保护调研服务团开展社会实践,对具有地域语言差异性的戏曲资料尤其是残破手抄剧本进行录入整理,利用现代科技对年代久远的珍贵唱本进行保存;身体力行学唱戏曲,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访老艺人,搜集相关信息,建立艺人档案。他们的实践活动受到中国新闻网、中国教育在线以及河南电视台等多家媒体报道,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参加暑期实践的师生还曾参与中央电视台“百科探秘”栏目策划拍摄专题片《巨鞭起舞》、《糖人奇缘》、《小村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五)推进大学生科技学术活动,形成高素质人才培养体系。

  引导、支持和组织学生多渠道开展以非遗为对象的学术研究,增强高校学生对非遗的关注度。引导学生以参加有关非遗的科技学术活动,在推进非遗保护进程的过程中,还能增强他们对非遗保护的理性认识。

  河南师范大学师生积极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课题组,完成相关研究项目三十多项,其中包括国家级项目4项,录制民间艺术音像资料上万分钟,收集整理民间戏曲剧本一百多本,形成了科研创新研究与非遗保护和教育相互促进,共同推进的良性发展局面。

  (六)设置非遗课堂教育课程,夯实理论学习基础。

  目前,高校课堂上鲜有非遗教育类的课程,从事非遗教育与研究的师资队伍也严重匮乏,非遗教育课程教材体系的编写等问题都是需要给以充分考虑的问题。教育主管部门应充分考虑非遗保护工程的迫切需要和社会对非遗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促进高校人文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相结合,由单一学科向多学科、交叉学科的转变。

浅议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之忧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重中之重在于其文化内容的延续,延续的载体则是人,因而对传承人的保护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延续与发展有直接影响。增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力度,将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首要前提。本文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主体、保护现状简要陈述,相应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对策。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人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推动我国社会建设事业不断向前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凝聚了我国中华文化的精华,所体现出的智慧与文明具有难以估测的意义与价值。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影响,社会各行业对经济发展较为关注,利用新型理念不断更新文化方式,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则日益漠视,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淡出视野,传承人的生活状况不佳的现象,甚至有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始出现消亡现象,传承人的数量日益减少。对此,不免产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之忧。

  一、明确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主体

  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时难免会发现盲区、概念的不正确等将可能导致保护工作进入误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保护措施则要明确工作主体,现实生活中将有两个主体,即传承人主体和保护人主体。传承人主体则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延续的载体,例如对传统工艺技术、中医技术以及表演技艺等实现传承的人;保护人主体则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的外围社会群体,例如国家政府,学界人士、商界人士以及社会中有影响的新闻媒体、社会团体等可实施保护措施的人。虽然保护人主体不直接参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但是以其丰富的保护资源、较强的经济实力和话语权,能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营造良好的保护氛围。纵观国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经验,保护人主体起着重要作用,其做出的贡献不容忽视。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的重要角色仍是传承人主体,外界因素只能发挥自我优势,从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若保护人主体出现取代行为,将会给非物质文化遗产造成严重的保护性破坏,不能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目的。

  真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主体只能是来源于民间社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并不是那些采取保护措施的主体。只有以此为中心,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力度,才能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落到实处,实现保护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是指熟练掌握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直接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过程,具有区域性和代表性,产生一定影响力,并自愿开展自身技艺技能传授活动的人。因文化遗产制作以及表演难以程度,在对传承人数量上应区分对待,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时可以个体或团体的名义进行申报工作,但团体名义时需推荐出具体的个人进行负责。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现状

  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受到社会各界重视,进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问题亦逐渐受到关注。国际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上采取立法保护措施,现今国际上保护立法的法律主要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关于保护民间文学表现形式以抵制非法利用和其他不法行为的国内法律示范条款》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以新角度新视角引起世界各国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我国,早期在宁夏、江苏等地方制定相关民间美术的法规或规章制度,进而国务院相应的出台关于保护传统工艺美术的保护条例。

  现今为止,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主要依据国家政策保护和地方区域保护,同时将这两个方面的保护措施相结合,以便更好地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对传承人的保护。当前我国有关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法律条文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等,地方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也相应的发布相关保护条例,以便增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力度。

  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对策

  (一)扩大宣传,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宣传方式也是保护措施的一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效宣传将能引起社会各层的注意以及增强重视程度。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方面可借助于互联网的传播效应,有效利用互联网进行多方位的宣传,促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给予网络环境下冲破时空的束缚,同时借助计算机技术建立并完善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数据库建设,实现社会上的资源共享。还可组织多形式的宣传活动,扩大影响,促进全民树立保护意识,例如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流动性展览,将社区、广场等设为展览点,增强普通民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并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两者之间的距离感,以便获得更好的宣传效果。

  (二)增强传承人保护力度,完善保护体系

  建立健全相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法律制度将能增强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同感,采取国际化立法方式将促进我国有关传承人立法跟上国际标准、惯例、规范的步伐。同时在进行立法工作时我国需结合国内具体国情采用具有中国特色的立法方式,实现保护目的。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落脚点在于延续民间优秀的传统文化,而传承方式主要为带徒传艺模式。传承人可鼓励学徒进行切磋交流,彼此进行激励,最后在多名学徒中选取最适合的新传承人,增强传承人的扶持力度,可鼓励感兴趣人员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活动,提高传承质量,营造良好的传承条件。

  结束语

  综上所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具有延续民间优秀文化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使命,对传承人的良好保护将能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存完好,进而能够得到良好的传承。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力度,不仅是国家、民族与文明进步的发展要求,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方向。

中国文化遗产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对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了解吗? 下面,请大家看看我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的了解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的表现,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或场所。其中包括:传统口头文学、传统美术、音乐、书法、舞蹈、戏剧、曲艺、杂技和手工制作品。这是我在周五下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课上,从老师那里学到的新知识。

  通过老师的讲解,我知道了香包也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我国传统节日五月初五端午节时人们佩带的,香包以纳祥祈福、消灾避邪。香包中的香料用雄黄、艾叶、冰片、麝香、苍术等中药材,碾碎,装入香包,方可做成,香包才散发出淡淡的清香。

  让我认知更深刻的是,我以天中晚报小记者的身份在学校学制作香包。制作香包时我学着老师的样子,先从最简单的开始,剪一块正方形的布,沿两角对折,从左边拿针缝起来,到右边留三公分,可以装棉花和香料;再从没缝的洞里把布反过来,再装入棉花和香料就可以了。

  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我有幸知道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我感受到一股古朴的风格,我细细品味着这一拥有着浓厚的民间色彩的物品。让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更深的了解,我觉得非物质文化是中国五千多年来的民间艺术的结晶,是中华民族值得夸耀的历史,是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不到的知识,也是历史上的最高见证!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大家都知道非遗是非物质文化遗存的简称,而今天,我们全班同学来到少年宫的非遗馆,去感受非遗的魅力。

  到了那里,我们排好队伍,走进了非遗馆。一进门,令人目不暇接的展品出现在我们眼前。我们立刻分散,去参观这些非遗展品。首先吸引我的是黄杨木雕。我看着看着,突然,一件作品使我停下了脚步,它的名字叫《博》。映入眼帘的是两个朝气蓬勃的孩子在踢足球,作者将他们的表情,动作都刻得活灵活现,这无疑表达了作者对中国足球发展的美好愿望啊!我继续往前走,又一件作品吸引了我的眼球,它的名字叫《沙漠之舟》,是三只骆驼在沙漠中行走。作者以劈砍的方法制造荒芜土地,又在上面刻上三只骆驼,充分的将生命的顽强表现的淋漓尽致,真是不一般呀!看着一个一个传神的黄杨木雕,我不禁感叹:“哇,刻黄杨木雕的人也太厉害吧!”

  看完黄杨木雕,我又去参观另一项非遗——竹壳雕。而在参观竹壳雕时,其中一件作品让我拍手叫好,它的名字叫《忠义千秋》,里面刻着的其实就是勇猛而忠义的关羽,是三国里最具代表的人物之一。这作品,将关羽的优点都表现了出来,可谓栩栩如生,名字也起的非常之妙。我突然觉得眼前的关羽似乎变得更高大,更威风了。除了黄杨木雕和竹壳雕,乐清的非遗还有很多,如龙档,首饰,龙南拳等。

  参观完毕,一件件精美作品时时刻刻浮现在我的眼前,每一件作品都那么精雕细琢,富有想象力,那背后凝聚着雕刻家那辛勤的汗水和无穷的智慧,更让我感受到了家乡传统工艺美术无穷魅力。

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现在的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慢慢地失传,大部分人都认为它们太土了,没有时尚感,实际上它们是中华文明上乃至世界文化的结晶。

  这些文化为什么会流失?就是因为大家在不断接受新事物而对旧事物失去激情。戏曲为什么广为流传,因为它不仅演绎了一幕幕古代文化,同时也揭示了未来。而你再看看现在的电视剧,哪一部像戏曲一样富有趣味

  这种文化是经过时间考验的,也就是说,它值得我们一生去品味。

  我们宣扬传承这种精神,因为它那么富有激情,又那么感人。它叙述了一件件故事,而或许就是它,揭开了无数历史谜题。

  它们神秘,引来许多爱它的人,用一生去细细品味里面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快乐与悲伤,欢乐与痛苦。

  它不知道改变了几个人,让他们用新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用乐观改变痛苦。

  如果它失传,那将是一笔巨大的损失!

  现在所谓的“时尚”,只不过是一小会儿,可是古代的时尚,却是永久的时尚。

复兴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共同的责任

  一条历史的长河,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百余年屈辱史,一段不堪回首的日子中只有屈辱,挨打,腐败,无能……弹指间,中国如蚕而破茧成蝶,成为繁华都市,美好家园。今天中国的国富民强,因为有了中国文化艺术的繁荣而更加令人瞩目。

  走进《复兴中华 从我做起》,我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书中,有许多伟大中国人的故事。除了这些故事,同样吸引我的还有这本书中出现的给人带来启发与感悟的图表与数据。其中,第二课《传承文化》中的一张“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表,引起了我的深思。

  在“知识百科”中,我知道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以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求为目的的精神生神生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应涵盖五个方面的项目:1.口头传说和表述。2.表演艺术;3.社会风俗,礼仪,节庆;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有“昆曲”、“古琴”、“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等。我国共有29个项目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位居世界第一。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为此倍感自豪!

  我国入选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数量最多,居世界第一的原因是什么呢?我认为,这少不了先人的创造,后人的传承。我们中国的劳动人民用智慧的结晶铸就成了一个个具有极大价值的文化遗产,而一代又一代的人们都在保护传承这些文化遗产,这才能使我们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代代相传,发扬光大。所以,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肩负起文化传承的使命,当然也包括我们小学生。

  但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面临着一个重大的难题,那就是——失传。曾经的侗族大歌,即将不复存在;曾经的呼麦,即将消失殆尽;曾经的剪纸艺术,也即将消声灭迹。然而现在大多数的年轻人,仍旧不够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没有弘扬文化遗产的意识,更没有传承的责任感。他们似乎听不到文化遗产迫切的召唤。难道,我们就眼睁睁的看着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渐渐消逝吗?不!我决定,要从自己做起,来宣传保护我们的文化遗产。不管我的力量多么微薄,我都要向我的亲人朋友和伙伴们宣传,努力的去弘扬,留住这些濒临失传的文化艺术。

  在诸多文化遗产中,我熟知的是我们中国独有的一种艺术形式——戏曲艺术。因为我就生长在一个戏曲之家,妈妈是越剧演员,爸爸是京剧演员,爸爸告诉我,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昆曲可是京剧的老前辈哩!昆曲是发源于14、15世纪苏州昆山的曲唱艺术体系,糅合了唱念做打、舞蹈及武术的表演艺术。昆曲是我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珍品。爸爸妈妈每天曲不离口,那一招一式,唱念做打都让我感到好奇,所以我爱上了戏曲。现在的我,已经会许多戏曲唱腔呢!并且带领小伙伴们一起组成了戏曲社团,已经排练了《戏曲联唱》节目,在大大小小的舞台上展示过我们戏曲文化的风采,获得了一致的好评和鼓励。我们还会排练更多戏曲节目,在更多更大的舞台上展示,让更多人感受到戏曲文化的魅力,也像我一样爱上戏曲,传承戏曲文化。我想,这就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吧。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少不了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离不开我们少年儿童与年轻一代的叔叔阿姨来保护,弘扬。也许用我们的一颗爱国心,用我们微不足道的力量去维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就会留在我们身边,祖国就会更加繁荣!

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

  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值得传承,也需要传承。那些未被时间的消逝而遗留下来的文化真正需要我们去传承和体验。历史的变迁在它们身上有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它们——非物质文化遗产。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印象最深刻的是那一天学校组织我们全校师生观赏的昆剧?三打白骨精?。

  初三的生活充实而又忙碌,难得的社会实践活动,使繁忙的学习生活多了一点绚丽的色彩。怀着激动心情的我们陆陆续续坐上了巴士,随着车子的启动声,坐在车内的我们也不禁好奇这次的主题到底是什么,有的同学说:“不会是最新的几部电影吧!”,还有的同学猜测应该是具有一定哲学思想的影片……短短十分钟的路程在大家的猜测中度过了。来到现场,偌大的舞台边整齐的排放着五六个话筒,红色的舞台在灯光的照应下显得更为靓丽。这下,大家都明白了我们今天要欣赏话剧。按照管理人员的指示,我们有序地坐在观众席上,等待着表演人员的登场。

  过了没多久,现场灯光关闭,原本漆黑的屏幕上赫然出现几个大字“三打白骨精,昆剧”。我们哗然一片,虽然“三打白骨精”的故事从小看到大,但是昆剧版本的还是第一次看,浓厚的新鲜感让我们为接下来的表演又多了几分期待。二胡,曲笛,锣鼓声随后响起,舞台上的灯光逐渐亮了起来,柔和的淡黄色一片。忽地,台上出现了四个人物,走在最前面的是孙悟空,蹦蹦跳跳,时不时抬手放在额前,观察着前方是否有妖怪出现。肥头大耳,圆肚皮的猪八戒牵着念诵佛经的师傅的白龙马走在大师兄后面。最后一个络腮大胡,挑着东西的是沙僧。表演者的妆容也各有特色,眉目间的那一抹柔和色彩衬托着灵动的双眼,也别有一番韵味。孙悟空的两眼周围则是一圈艳丽的红色,耳畔至下巴的地方被白色所覆盖,炯炯有神的眼睛显得格外突出。沙僧则是以黑白为主色调,憨厚老实的形象跃然于前。浓艳的妆容,长筒的戏服再加上被演员刻画的生动形象的神态,仿佛带着我们穿越到了小说中,昆剧特有的唱腔更是整个话剧的点睛之笔,不愧被称为“百戏之祖”,“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表演者的高超技艺也使得现场掌声连连,个个拍案叫绝。情节感动的地方使人潸然泪下。整场表演使我们身临其境,心随着剧情的变化跌宕起伏,为孙悟空的勇敢和忠诚所感动,为唐僧对自己徒弟误会所着急……

  曾经总以为只有爷爷奶奶才会喜爱戏剧,从没想过自己会被戏剧深深迷恋住。戏曲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越来越淡忘了那些传统的文化艺术。学习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每个人因尽的责任,相信能在时间的考验下存活下来的文化所具有的力量是无穷大的。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新型农村种植项目

推荐一本书三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