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作品点评实例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品味书法

  小时候,我经常坐在桌前,爷爷坐在旁边,手把手的教我写大字。那时我没写几笔就跑来跑去、嬉戏打闹,只顾玩了,常常一个下午,就是这样在墨香和欢笑中度过。爷爷从不强求我练字,只是静静地看着我别扭的拿笔姿势及扭曲的字体,和蔼地笑笑。夕阳洒在他的脸上,皱纹更加深刻,花白的头发镀上一层金色。

  其实我知道,爷爷多么希望我能练出一笔好字,就像他一样。于是,我下定决心,利用这个假期,好好练习毛笔字。

  我从一点一横开始,头正、身直、臂开、手稳、足安。我一一注意按爷爷所说去做:悬肘写字时手握笔腕要平,点的起笔顿笔应该何起何落,横平竖直笔锋要正……

  开始写字的时候,每当笔离纸有一公分时,手就不由自主地轻微抖动,害我写的竖总是“一波三折”,我心里又急又气,不明白为什么我连一竖都写不好,索性先放下这棵长歪了的“树”,写起我前一天练了半天的点,起笔,行笔,顿笔,提。可写出来的一个个都跟兔子耳朵似的,我一遍一遍地写,可每一次都不满意,心中的急与气像是坐上翻滚过山车似的,汹涌着向头顶冲撞而来,终于化成两股热泪,从眼中夺眶而出。

  整整一个下午的努力,一点成绩都没有,我委屈极了,我怎么这么笨,什么都做不好!毛笔字有什么难的,怎么连一点一竖都写得东倒西歪

  我拿着练习的纸,兴师问罪般地闯进爷爷的房间,“我怎么总也写不好呀?您看这点写的,它怎么就……”“怎么了?我看看……哦,你这点不能这么写,点要饱满,提得要有劲儿,这样才精神。”说着,爷爷给我示范着写了一个,果然有一种果断和刚气喷洒出来,喷得那么潇洒,洒得那么畅快。

  我急躁的心仿佛有股清泉淌过,清爽了许多,不禁自问“我怎么就写不好呢?”这时门开了,大大进来了,看见我练字,先是一惊,接着喜上眉梢,但看见我哭红的眼睛,又有些蹙眉,问清经过之后,他对我说:“练字怎么能着急呢?这是修身养性的事,再说,这字又不是一天就能练出来的,着什么急啊?”我有些不好意思地点点头,大大又接着说,“不过你利用假期练字,的确不错。下次我来的时候给你带几本练字的书,慢慢练,肯定没问题。”

  从那次之后,每次练字时,我都放比较抒情的歌或轻音乐,听着柔美的曲调,心也柔软了许多,再练字时,也就平静了许多。

  书法是一杯清茶,慢品方能品出其韵味,一饮而尽,只能反被其伤。

  我的思绪清晰起来,不再发呆,我明白了,做人就要像这毛笔一样,能屈能伸,精神饱满的对待每一件事,即使是一个点,也要注入全部的热情,才能写出动人心弦的一笔。

书法作品点评实例

书法艺术

  当清晨的第一缕斜阳射出光芒,铺开一张宣纸,研好一砚新墨,带着一份激情,我,走进了这翰墨流香的书法世界,这样的时刻,真好。

  所有的字体中,我钟爱颜体。记得我最先学的便是颜真卿的《多宝塔碑》。他的字,是有风骨的,兼具“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潇洒闲散与“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深沉开阔。楷字像人伫立,草字像人奔跑。我爱上了颜真卿的楷字,走起来横平竖直,大气磅礴,化瘦硬为丰腴雄浑,结体宽而气势足,骨力劲道而气概凛然。临摹颜真卿的作品让我感到了心胸开阔,每一笔精到极致,而后埋锋而下,不留一丝尖锐,每一笔都富有生机,提顿之间尽显沧桑。这让我联想到了李白的名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同。”每每饱蘸浓墨,悬腕握笔,我胸巾都豪气万丈。

  我最爱用楷书写“痴”字。“痴”字有万般解释。我钟爱这字的深度,迷到深处便成了痴。我最擅长用“连丝”来表现一个字的内涵,下笔要轻,也要自然,这便是“连丝”的精髓。笔尖运行之处要有包罗万象、生生不息的跳跃感,这也是“痴”字的真谛。爱一件事,爱到如痴如醉,该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啊!王羲之为写一个“之”字染黑了一池清水,那是何等执着的境界!

  我爱这世界,爱这馨香美丽的翰墨世界。书法,这经历千年历史考验的一个使者,翩然舞在这人世间,它穿越千古的尘埃,浸润万里文化长河,倩影摇曳,墨影流香。每次提笔,心中都积蓄着万千情感,唯有将胸中郁结之气尽情挥洒于纸上,才能穿越时空的阻隔,与历史上的书法大家进行心灵的对谈。岁月沉沉流走,逝去了纸张的柔软,留下了淡淡的墨香。书法,将我的心灵冲洗得一尘不染。我的灵魂中铭刻下了中华最灿烂的文化之一——书法。

  在翰墨流香的世界里,写着写着,就醉了……

书法

  一件书法艺术品首先感染人的是其整体效果,而整体是由无数个局部构成.点画是线条美,间架结构是局部的构图美,章法是整体构图美。因此,在布置章法时,不应该忽略每个字的细节,诸如字的造型、长短、欹正的变化,轻重的节奏感等,都需要慎重地考虑,严密地设计,并且要坚持不懈地经过较长时期磨练,始能自由地进行章法处理,表现出一种似乎没有设计的设计美,达到书法艺术的较高境界。

  学习书法过程中,一般我们写书法时,很容易看得太细,太局部,所以写部份较大书法字时需站立书写较好。

  另外,书法讲究经常读帖,看得多了,全局和局部的关系也就容易把握了。

书法鉴赏心得体会

  一个学期的鉴赏学习让我对原本陌生的书法鉴赏有了一定的了解。醉过方知酒浓,当置身于那一幅幅优秀的书法作品中,才知道书法爱好者如痴如醉地"求工于一笔之内,寄情于点画之间"那种情结为何!

  书法是一门艺术,现在真正欣赏书法的还只在书法界搞书法创作的专业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非从事书法创作的能欣赏的人还不多,大多数人还只是一般看看而已。有道是"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要瞧出门道,就必须懂得入此门道的方法,掌握这方面的知识,而很多非专业的人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对书法的欣赏只停留在"好"与"差"的感觉的层次上,是非常笼统和模糊的。要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必须多看多写多练。曹老师建议,作为初学者的我们学写字先从楷书或隶书入手。掌握各种笔法后再学其它书体就有了基础。临帖是练好字的必需手段。不临帖,全凭自己想法随意写,是上不了路子的。学写毛笔字一定要有恒心与毅力,要持之以恒,戒骄戒躁,不能一曝十寒。常说:"只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

  毛笔字比一般的硬笔书画在线条的要求上更为细致,它的笔画并不是从如至终完全一样的,从提笔,运笔到最后收笔,线条的丰满程度都有所不同,只有良好的视知觉能力才能对整个字的边、线和角有一个正确的把握。而且,对着墨的多少全控制在手腕与手指之间,对手部小肌肉的精细控制能力要求很高,力度的把握也十分重要。

  练习书法能使人静,而静又是书法的前提!静以修身,对书法的追求是一种境界,曹老师说他从很小的时候开始便喜欢写写画画,还给我们展示了他十几年前的作品.和他的一些书法练习手稿。这也使我联想到了很多,这个时代的人们,当然这其中也包括我自己,都是很浮躁的,做事情缺乏持久力,也总是静不下心来!而老祖先留给我们这么多宝贵的艺术财富却不知道好好的运用!认真练习书法,不但可以提升我们自身的修养,还可以让渊源的文化传承发扬下去。

  对书法的追求是一身的。点点滴滴的珍藏,汇聚成一本本的快乐!

  大一第二学期上了光德兄的中国文化概论后,感觉受益匪浅,本学期再一次选了光德兄的课-《书法艺术鉴赏》。

  我原本就对书法艺术颇有兴趣,不过那是很小的时候,那时候没有,也没有计算机游戏,闲暇时,就把学校发的书法书拿出来观看,临摹,感觉非常有意思。不过渐渐长大,我就已经没有时间花在书法上了,甚至到初中,书法可都取消了,而我也要应付大量的课程,所以书法艺术与我渐行渐远,不过,以后看到字写得好的人,我会忍不住向他们讨教,看到一个字漂亮的写法,我也会记下来,慢慢练习。

  正如光德兄所说,《书法艺术鉴赏》这门课的名字并不合适,因为我们对书法艺术了解并不多,根本就没有鉴赏的水平,只能说是一堂'扫盲课',不过通过这堂'扫盲课',我还是收获不少。

  第一个收获,是再一次与一个良师益友共度一个学期,在大学,每一堂课都能够座无虚席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但光德兄李教授偏偏做到了。这与他独特的人格魅力是分不开的,吸引我们听他的课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个,当然是他渊博的学识,师者,传道受业解惑嘛,光德兄治学严谨,精益求精,学术积淀丰厚,而且它本身就是一个书法家,一个书法家来上书法艺术课是再合适不过了。他每一堂课的板书,都可以看作是几幅书法作品,每堂课我们都能欣赏他的书法作品,实在是很幸福的一件事。另一方面当然就是学术意外的东西了,光德兄李教授年逾花甲,却还愿放下身段,与我们称兄道弟,推心置腹,这让我们十分感动。而且光德兄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教学方法别具一格,语言风趣幽默,常常能让我们忍俊不禁。课堂气氛十分活泼。在光德兄钢杆弟子群上,经常可以看到李教授写的一些东西,让我们感慨颇深。光德兄在课堂上也教给了我们,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这在大学里面是不多见的,李教授做人力求完美的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

  第二个收获,当然是学术上的。在上《书法艺术鉴赏》课之前,我对书法艺术的认识相当肤浅,仅仅知道什么样的字是好看的,另外也就知道一些常见的几种字体而已。通过这一学期的学习,总算对书法有了更深的了解,不至于贻笑大方了。每堂课,光德兄会在黑板上挂上几幅书法作品供我们欣赏,然后讲解,介绍。;这种做法使我们离书法艺术更近,而不是像其它班那样仅仅是展示几张图片而已,这样不显得那么空洞,枯燥。总之,通过这堂课,对我来说,光德兄'扫盲'的目的肯定是得到了的,今后与人谈论书法艺术方面的东西时,应该能谈上几句了。

  《书法艺术鉴赏》是一门人文素质选修课,当然不会有多高的要求,对很多人来说,不过是偶尔光顾一些,凑凑学分罢了,但我不这样对待,这些课旨在提高我们的人文素质水平,而且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水平确实有待提高,很多人连汉字都不能写的工整好看,对一个中国人来说,并不是一件光荣的事情。听这类人文素质课,在学习知识,拓宽视野的同时,也陶冶了情操,在某种程度上提升了做人的境界。

  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能够遇到几位良师益友,确实是非常幸运的事情,祝愿光德兄身体健康,早日完成他人生第三阶段的目标,但愿自己以后能多遇上几个这样的良师益友。

  前些日子逛书店时,买了本《楷书技法与指导》的书,粗粗的浏览了一遍,对里面谈到的关于书法欣赏的内容有了兴趣。

  书法家沈尹默说过"世人公认中国书法是最高艺术,就是因为它能显出惊人奇迹,无色而具画图的灿烂,无声而有音乐的和谐,引人欣赏,心畅神怡"(《书法论从》)。确实,一件优秀的书法作品,往往能令人百看不厌,心旷神怡,爱不释手。像唐太宗李世民对兰亭的喜爱一样,甚至都到了自私的陪葬的地步。

  书法欣赏它本身有一定的规律:

  首先书法是属于视觉艺术,它主要是通过作品对视觉的冲击而产生的。因此在欣赏上要注意反复不断的观赏玩味。

  第二,书法欣赏的能动性。书法欣赏是积极的、能动的,怎么理解呢?书法的欣赏也要像美术、音乐作品的欣赏一样,离不联想和想象。如果欣赏者仅仅像认字一样看待书法作品的话,我想他只要把作品年成是一些刻板抽象的符号,而没有任何美感而言。因此在欣赏书法作品时,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联想和想象,充分的体验作者的每一个动作,每一次用笔铺毫,体会每一个急慢快缓的动作,这样才能充分体验书法的节奏、美感。

  第三,书法欣赏的主观色彩。书法作品的欣赏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因此欣赏者不同的文化程度,性情气质,审美经验等都会对作品产生不同的看法,正所谓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同时书法的审美标准也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

  一、点画的线条美

  书法家运用提按、顿挫、轻重、粗细、强弱、徐疾等用笔的技巧,结全用黑的枯、湿、浓、淡等丰富的变化,使书法线条产生了极强折力感和情感之美。因此在审美的过程中,要注意书法线条的变化,体验作者的情感和动作变化。

  二、结构的造型美

  对于书法作品的欣赏,首先人们往往会从作品上的文字内容入手,以字为单位进行一逐个的往下看,因此有了丰富的线条表现力后,也要注意整个字的结构变化。如《兰亭序》中的二十个"之"字一样,尽管字的点画简单,但个个姿态各不相同,极尽变化,就充分表现了字体结构的造型美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字极强的处理能力。

  三、章法的整体美

  这一点主要是体现在作品的整体效果上,除了点画、单字的欣赏上,整体的效果也是十分重要的。章法也称为"布白",其实质是指作者对作品中空间虚实的艺术处理。"实处之妙,皆由虚处而生","虚"与"实","白"与"黑",相依相生,体现出虚实结合的美原理。因此要注意作品中章法的欣赏。

  四、全幅作品的风格美

  风格,用马克思的话来讲:"风格就是人",说具体一点,"风格在这里一般指的是个别艺术家在表现方式和笔调曲折等方面完全现出他的人格的一些特点"(黑格尔《美学》)。因此在书法作品的欣赏上,要注意对作者的风格化的认识与欣赏。

  共页,当前第页12

欣赏书法

  人们说王羲之的《兰亭序》是“天下第一行书”。我在欣赏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兰亭序》时,怎么欣赏也就是写得好看。

  书上说书法是一种艺术,赏析书法要靠欣赏者的眼力来挖掘发现,作品点画布白中蕴藏的生命与灵魂。书法的精神气质,格调风韵是指书法的神采。优秀的书法作品必须是形美兼备,形美神足。欣赏者就是要领会体势,捕捉神采。哦!原来欣赏书法也有这么多讲究。

  我仔细欣赏书法,发现它的艺术风格首先表现在作品独特的整体风貌以及造成的独特境界。表现手法诸方面有自己的特色。《兰亭序》的特点既不像草书潦草,也不像楷书工整。汉字的线条就像小鸟飞翔那么快活,向小草那样奔放。柳公权的《玄秘塔碑》字体严谨;瘦劲俊丽。它们的美是不需要装饰而创造出来的自然美。这种美表现在线条的微妙之处。仔细赏析,给人无限的遐想。那些书法的字体结构结合优美动人的句子都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其实我真动情这些风趣而像一朵朵美丽多姿的鲜花一样的汉字。就像书上所说一样它们自身就有一种智慧的力量,一个想象的天地,任你尽情的飞翔与驰骋。汉字的演变历史沉载着人类的发展。那些书法家对汉字有很深喜好并而发明创造的人们是他们为汉字增添奇特的魅力、美丽的风采。

  虽然我不想大文学家会欣赏书法,但我欣赏出了自己对这些书法美的感受。使我懂得书法艺术不但要靠书法家来增添它的神采,也要靠欣赏者去感触它的魅力所在。

书法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文字也在不停地发展,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每种字体都有它自己的韵味。它们有的圆润,有的端庄,有的豪放,有的娟秀。它们有精灵般灵动的跳跃,也有短暂的停顿,而且些对于笨拙稚嫩的我,无疑是一种磨砺与挑战。

  犹记得当年,刚接触行书,实在不懂那藕断丝连般的连带关系,也看不出来一横一竖里的学问与规律。当时听到老师对我说的最多的话就是"字要有灵气,要一气呵成,形散而字不散",当时哪里听得懂呢?只知道老师不满意。

  练字,那个过程真的很辛苦。只要一有时间,我便钻到书房去琢磨,以至于笔都不用洗,每次去练时,笔尖都还是湿润的。很多人认为练字不累,其实不然。常常一站就是半天,半天下来,手臂因长时间抬举而酸痛,手指应长时间握笔而僵硬,颈椎因长时间弯曲而胀痛。而我,从未想过放弃。在不知不觉中,我懂得了什么叫坚持,什么叫努力。

  人生就如一张洁白的宣纸,让我尽情挥笔弄墨。书法能陶冶情操,让我心灵愉悦,也教会了我如何在人生的宣纸上写出优秀的作品那就是坚持和努力。

  所以,于我而言,书法不仅仅是享乐,它更是一种磨砺,一种挑战,它教会了我成长,也见证我的成长。

欣赏书法

  任何枯燥的方块汉字在书法家的笔下都会化作灵动跳跃的音符。

  即使今天,仍有国人诅咒自己祖宗造了那些繁复的繁体字,但毕竟有相当部分的中国人已经认识到它于中国书法艺术的至关重要。 中国的毛笔像魔瓶。所有乏味的汉字经过它的化育都会变为迷人的艺术彩虹。 拙劣的书家,其作品所以拙劣,除了因胸无点墨,再就是有过多的经营与刻板。 评价书家书作,许多人往往人云亦云顺水推舟,一味地顺风赞美褒奖多多,无法不令书艺通神者大跌眼镜。 人常说“我不懂书法”、“我不会欣赏书法”、“我是书法上的门外汉”。殊不知,那种被书作所吸引的混沌情愫就是对书法之美最朴素真挚的理解。 书家创作的过程是其感情绽放多彩花簇的美丽季节。尽管那季节多在幽闭的书房。

  如果灵逸的白云突然间长出来茄子和驴肉,其美必然大打折扣。 书家在创作过程中需要灵魂的清净。创作过程一旦参入现实的杂质,那作品的境界必受到窒息。 真正的书家在世人面前显示的首先不是他的聪明睿智,而是其率意和无心。 不应当说对书法艺术没感觉的人就如何。但可以断言的是,那些只关注现实利益和美味的人必与庸俗有染。 市场经济为许多急于成名名利双收的“书法家”“大师”“泰斗”们提供了十万火急的条件、环境。 只有真正的书家才重视内功、书外功等气质性的内涵。书法上的投机者只具哗众取宠的面子功夫。 世间的颜渊早后继无人。如果世间还真有颜渊式的人,他决然成不了书家,因其骨子里没有率意。

  人们说,书法乃雕虫小技。由此可见治此小技的书家之人何等渺小! 从历史看,黄庭坚算不上最顶尖的书法家,他的上面还有公认的王、苏、颜等。可是,他的一件作品(今夏)却卖出了天价,四个多亿。晕!不可思议。 书法上代代不乏具羲之之才者。但唐太宗却只有一个。 传统功夫是所有真正书法艺术家成才的基石。而并非是所有深具此功夫的书家都被时人认可。 浮躁的时世必然造就许多欺世盗名而不知自己浮躁透顶的书法混混。 当今,我们常发现一夜之间红得发紫的书法“大家”和“泰斗”。与此形成鲜明比照的,却是众多人书法认识的空茫懵懂。 经营谋划和运作是当今所有火速成才“书家”的通况。

  具米芾拜石情结的书家大多贫困。此盖因其只有当他们饥肠辘辘窘况压头之时才想到钱与米。 种瓜得瓜。痴迷于书艺的书家迟早会赢得书艺的真谛;一心想利用书法赢利的假书家最终不会饿肚子。 真正的书家无不是精神的信天翁。只有现实的势利之徒才游弋于书作的价值价格之间。 商人看到的书作的价值;心有灵犀的会心者关注的却是书家的命运。

  在优雅环境中的独自的默然创造是书家的基本状态。任何噪杂、庸俗、热闹,甚至是楞楞的一本正经都将淡化书家淳情的浓度。

游兰亭之欣赏书法

  晨光熹微,我随着队伍,来到了位于绍兴西南角的我国书法圣地——兰亭。一进古朴的兰亭大院,迎面扑来的是竹子那种特有的清香,院内修竹成行,竹影婆娑,石子铺成的幽深的小径旁,一条小溪淙淙地流着,溪水清澈见底。耳边不时传来清脆的鸟叫声,是那么的婉转动听!啊,真是个清静优雅的好去处!

  从兰亭向右拐,我们来到了御碑亭。这是一个八角重檐的大亭子,亭角上翘,宛如飞燕栖息,角上都挂着古老的铃铛。亭栏周围的石狮更是雕刻得栩栩如生。然而最引人注目的还是矗立在亭内的御碑。细读,字里行间渗透出两位清朝皇帝对《兰亭序》的倾慕之情,对王羲之的的行云,如祥云在天,因风变化,于千变万化中的妙合自然,处处流露出一种飘逸洒脱,平和简静之风度的高度评价。

  来到右军祠。这里陈列着王羲之的许多书法作品,其字体沉稳洒脱,变化多端,开放俊明,结构严谨,圆转凝重,易翻为曲,用笔内厌,全然突破了隶书的笔意,创立了妍美流便的今体书风。

  参观完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后,走出展厅的大门,我不禁再次对这里的一切深情凝望,对王羲之这位大书法家的敬仰之情增添了几分。

书法作品欣赏作文

  我喜欢写书法,写书法就要多练,多写,最重要的是要有耐心。

  刚开始学书法的时候,我是怎么写也写不好,是因为我没有耐心,没有把心放进去学。而且心也静不下来。

  有一次,我问我的老师,为什么我学了那么久,还是写得那么不好,还是写得那么难看。老师就对我说:“学书法最讲究的是学书法首先要有信心,其次要有决心,最后还要有耐心。不管做什么事,都要有着这“三心”。写的时候不可以着急。你学书法,就是来学,心怎么样才可以静下来,不要再写的时候想着别的事情,那你就会写的好。”

  我听了老师的这番话,于是我就试着静下来,用心的去写,下了很大的功夫。渐渐的,渐渐的,我对书法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好像每天不写一下,都会睡不着觉那样,因为学书法要多练。

  于是,经过了我一年多的努力,我终于有了收获。

  学校有一次要举行书法比赛,爸爸妈妈他们都叫我参加,那我自己也想拿个奖回来,证明我的努力是没有白费的,那我就没有推迟了。最后,我获得了二等奖,后来我又参加过其他的比赛,也拿过奖。我非常高兴。

  在这几次的比赛中,我的信心倍增,决心更大,更有耐心练书法了。

  我喜欢书法!在将来的学习生活里,书法会陪伴我走过漫长的生活和学习道路。

欣赏书法作品

  欣赏书法作品,常常不能脱离汉字表达的内容;但是书法是以非具象的形式表现种种意境和情趣的,可以说是无声的音乐、抽象的绘画,线条流动的诗歌。

  书法离不开字体,字体也受书法的影响。从书法的角度来看,无论是欣赏还是书写创作,似乎都要注意以下三点:其一,汉字字体从秦代小篆到汉代隶书的演变,是汉字字体演变过程中的一次质的飞跃。从甲骨文到小篆,都是线条结构的形态,隶书在形体上突破了线条结构,改变了结字原则,有了不同的点画用笔。古今汉字既有历史的联系,又有结构、用笔和章法的区别。其次,汉字字体演变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新字体的出现,并不以旧字体的消亡为前提,新旧可以共处。所以,越到后来,字体的品式越多,书写的不同风格也越多。新旧字体共处,又因用途不同而在每个时代分成所谓正体和俗体。其三,各种书体的形成,都有一个草创、完善到成熟的发展过程。草创时期不免稚拙,却有质朴的趣味;成熟时期显得典丽,也要有浑成的美感。后世的人,无论是欣赏或书写,各人爱好互有不同,可以各有选择,可以百家争鸣。但是切忌片面的门户之见。只要是结构、用笔和章法三者都结合得当的,都美,都有其艺术性,不过风格不同,艺术品位有所不同而已。

  楷书又称“正书”、“真书”,从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字形由扁改方,笔划中减省汉隶的波势,横平竖直,特点在干规矩整齐,所以称为楷法,作为“楷模”通行的书体,一直延用至今。楷书盛行于六朝。到了唐代,出现了繁荣的局面,达到了高峰。唐代的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最为著名,加上元代的赵孟俯,被历来公认为四大楷书名家、他们的代表作品,至今还是初学书法的范本、例如颜体的《颜勤礼碑》、《大麻姑仙坛记》,其字雄壮;柳体的《玄秘塔》、《神策军碑》,其字挺拔;欧体的《九成宫醴泉铭》、《化度寺塔铭》,其字劲险;赵孟俯的《胆巴碑》、《妙严寺碑》,其字秀媚。值得一提的是,南北朝时代的北魏有许多著名的魏碑书体,厚重雄奇,是楷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作品有《龙门廿品》、《郑文公碑》、《张猛龙碑》等。

  首先,要较深入的欣赏书法,得有两把刷子──「历史的刷子」与「书法的刷子」。历史的刷子包含了书法史及中国历史(书法家的创作背景);书法的刷子则包含了文字学知识、书写技巧、鉴别碑帖的能力及艺术涵养。它们都是密不可分的。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支部委员个人发言表态

我的家庭故事简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