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知识点归纳整理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论语十二章读书笔记

  孔子一直在追求做一个道德上完备的人,以至于后来被尊称为圣人。然而世界上并没有圣人,孔子也是人,只不过比我们更加懂得道德之于我们的重要性,更加懂得坚持。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在政治上,唯有以德治国才能使国家长治久安,使百姓顺而趋于正道。当子禽问夫子闻其政的奥秘于子贡时,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由此可知,孔子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德是一个人立身的根本,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个人,并逐渐内化为一个人的气质,从而影响着一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一、孝悌

  “孝”,这是永恒不变的话题。天下之大,“孝”字当先。古今中外,“孝”都是人之所以为人的第一标识。有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悌是仁之本,本立而道生!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如果给你时间,去想一想我们父母的年纪,你会不会突然感到心头一振?“树欲停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还记得那首歌里写道:时间都去哪了?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时间都去哪了?还没好好看看你眼睛就花了。每次的动容应该化作积极的行动才有意义,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父母需要的也只不过是儿女的陪伴罢了。樊迟问孝,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然而,我们并不希望等到他们再也感受不到了,我们才想到要好好尽孝。尽孝要趁早!

  二、助人为乐

  助人为乐是中华传统美德。从小到大,无论是教科书,还是电视剧,我们都一直被鼓励着要学会助人为乐。那时候的我们还不懂,但是越长大就越能明白,帮助他人是真的能令我们实实在在感到快乐的一件事。

  但是助人为乐有时也会演变成为另外一种极端。助人为乐本是一件值得宣扬的好事,它是施善者出于自己的好心,主动奉献自己的力量去帮助他人达成某种目的或愿望的一种行为。然而如今却存在一种社会现象,有些人总喜欢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去评判他人的行为,对他人造成“被道德绑架”的困境。读到这里,你难道还会相信“助人为乐”是一个人人都能懂得并能学会的道理吗?看似再简单不过的道理却仍被我们中的一些人所亵渎。国民素质提高、教育发展的道路仍是任重而道远,作为大学生我们更应该有所担当。

  三、好学

  《论语》中的“学”字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学做人,二是学知识。好学、善学、乐学也是一门艺术。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君子,吃东西不要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谨慎,到有道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好学不仅是好学知识,更是好学如何做一个道德完善的人。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对于学习学问来说,有自己独立的思考是最重要的要素。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不思考就会有所迷惑,得不到任何收获,更不能转变成自己的实力。

  四、诚信

  诚信是一个道德范畴,是公民的第二“身份证”,民无信不立。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诚信是立身之本,是处世之宝,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护身符。没有诚信的人,犹如一片荒漠,即使是一片广阔的土地,也只是荒芜一片,没有生机。正如孔子所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言必信,行必果。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一个人要经常反省自己是否做到了以诚信待人处世,才能少一点欺骗、少一点冷漠。承诺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愿望、要求答应后进行实现的过程。但是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做出承诺,因为只要已经作出承诺,我们便承担起了一份责任。承诺既出,就一定要亲力亲为地努力去做,即“言必信,行必果”。经验告诉我们,唯有人最本真的东西才最让我们的生活感到轻松幸福,唯有靠自己的努力与汗水换来的果实滋味才最甜美。人的一生,不忘初心,才方得始终。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归纳整理

《论语》十二章考点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人不知而不愠愠:生气,恼怒

  (2)吾日三省吾身日:每天省:自我检查、反省

  (3)为人谋而不忠乎忠:竭尽自己的心力

  (4)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诚信

  (5)三十而立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

  (6)四十而不惑惑:迷惑,疑惑

  (7)不逾矩逾:越过矩:法度

  (8)学而不思则罔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9)思而不学则殆殆:疑惑

  (10)人不堪其忧堪:能忍受

  (1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喜爱,爱好

  (12)曲肱而枕之肱:胳膊

  (13)于我如浮云于:介词,对,对于

  (14)逝者如斯夫逝:往、离去

  斯:代词,这,指河水

  (15)三军可夺帅也夺:改变

  (16)博学而笃志笃:坚定

  (17)切问而近思切:恳切

  (18)仁在其中矣仁:仁德

  2.解释下列各组中的加点词。

  (1)而学而时习之(连词,表承接)

  温故而知新(连词,表承接)

  学而不思则罔(连词,表转折)

  人不知而不愠(连词,表转折)

  (2)为为人谋而不忠乎(替)

  可以为师矣(做)

  3.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含义。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同“悦”,愉快)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义。

  可以为师矣

  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能够

  5.指出下列加点词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

  (1)学而时习之(名词用作状语,按时)

  (2)吾日三省吾身(名词用作状语,每天)

  (3)温故而知新(形容词用作名词,分别译为“学过的知识”“新的理解和体会”)

  (4)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5)饭疏食(名词用作动词,吃)

  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不也是很有才德的人吗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习学过的知识,可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借(这一点)做老师了。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疑惑。

  (4)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在河边上感叹说:“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总结

  一、通假字

  1.不亦说乎

  说:同悦,喜悦、愉快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有:同又,放在整数与零数之间

  二、古今异义

  1.不亦君子乎

  古: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今:泛指品德高尚的人

  2.可以为师矣

  古:可以 ;凭借

  今:可能、许可

  3.饭疏食饮水

  古:粗劣

  今:疏通、疏散

  4.饭疏食饮水

  古:冷水

  今: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

  5.匹夫不可夺志也

  古:普通人

  今:无学识、无智谋的人

  6.吾日三省吾身

  古:多次

  今:数词,三

  三、词类活用

  1.学而时习之

  时:名词--状语,按时

  2.吾日三省吾身

  日:名词--状语,每日

  3.温故而知新

  故、新:形容词--名词,旧的知识、新的体会

  4.传不习乎

  传:动词--名词,传授的知识

  5.饭疏食饮水

  饭:名词--动词,吃饭

  6.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乐:名词--意动。以为乐

  四、一词多义

  1.为:

  可以为师矣 当、做

  为人谋而不忠乎 替

  2.知:

  人不知而不愠 了解

  温故而知新 懂得

  3.而:

  人不知而不愠 表转折

  温故而知新 表顺承

  博学而笃志 表并列

  4.其:

  仁在其中矣 它的

  其不善者而改之 他人

  五、特殊句式

  1.省略句:

  可以为师矣。“以”后面省略代词“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句首省略动词“择”

  2.判断句:

  贤哉,回也!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拓展:教材分析

  《〈论语〉十二章》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五篇课文。它选自于我国儒家经典著作《论语》。《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古藉。课文中所选的《〈论语〉十二章》,着重叙述了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三方面内容。其丰富的语言精华和深刻的思想精髓,对于心理发展正处于萌芽状态的初中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其核心是理解论语的内容,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论语》十二章,是其精华部分,主要谈求知和修养,学习之后用来指导自己的言行。教学的重点是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解决的关键是熟读成诵,精讲重点文言词汇帮助学生理解。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共同抗疫手抄报内容

解读人性的弱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