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各地不同的粽子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端午节黑板报:端午节各国的粽子

  外国的粽子种类:

  1.越南的粽子:越南的粽子是用芭蕉叶包裹的,有圆形和方形两种。他们认为,圆形粽子代表天,方形粽子代表地,天地合一,大吉大利。端午节吃粽子可以求得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阴历端午节吃粽子。咸粽,用糯米加虾米、瘦猪肉、红豆,再加半只咸蛋包成;碱粽,是用糯米粉加椰丝、虾米、绿豆包成菱形,蘸糖吃;肥肉粽,用糯米、肋条肉、虾米、绿豆和五香调料包成,煮熟剥壳切片而食。

  2.缅甸的粽子:缅甸人爱吃粽子,但不是和端午节联系在一起的。粽子是用糯米作主料,用成熟的香蕉和椰蓉作馅。这种粽子香气扑鼻,令人陶醉。

  3.柬埔寨的粽子:柬埔寨的粽子称为“布袋粽”,它不用植物叶包裹,而是取一个布袋,将糯米、赤豆、红枣等一层隔一层地塞满布袋,然后扎紧口袋蒸熟。食用时剥去布袋,用刀切着吃。

  4.泰国的粽子泼水节和雨季吃粽子,以甜粽为主。是用椰汁浸的糯米加椰子肉、黑豆、芋头、地瓜,用芭蕉叶包成蒸熟后再吃。泰国人包裹的粽子个头小如鸡蛋,因为是用绿色粽叶包裹,所以蒸熟后呈淡绿色,味道十分清香。

  5.日本的粽子:在日本,人们包粽子不是用糯米,而是用磨碎的米粉,其粽子的形状也与中国的不同,他们习惯于包锤形粽子。称粽子为茅卷,在阴历五月五日吃,是用箬叶或菰叶包米粉,成长圆柱形。

  6.朝鲜的粽子:朝鲜的粽子被称为“车轮饼”。人们把鲜嫩的艾叶煮后捣碎加在米粉中,再做成车轮形状,吃时味道可口。

  7.菲律宾的粽子:菲律宾人喜欢包长粽子,风味与中国浙江一带的粽子不同。粽子还是菲律宾人过圣诞节必不可少的食品。

  8.印度尼西亚的粽子:印度尼西亚人对粽子馅特别讲究,常用鲜肉末加香菇、葱做粽馅。吃时香滑可口,多吃不腻。

  9.哥斯达黎加的粽子:哥斯达黎加的粽子是用经过特别加工的带粘性的玉米粉为主要原料,配以鸡肉、牛肉、胡萝卜、土豆等,有的还浇上牛肉汁,然后用新鲜的芭蕉叶包成扁方形。

  10.墨西哥的粽子:墨西哥人也有吃粽子的习俗,他们把粽子称为“达玛尔”。主料是粗颗粒的玉米面,用肉片和辣椒作馅,用玉米叶子或香蕉叶子包成,别有风味。有“粽子节”以欢庆玉米丰收,在节日中,家家户户用芭蕉叶包玉米和牛肉、鸡肉、胡萝卜、土豆、辣椒等煮熟后食用。

  11.秘鲁的粽子:秘鲁人是在圣诞节时吃粽子,全家人围坐在一起,边欢庆圣诞节,边吃粽子,甚至已出嫁的女儿也赶回娘家,再尝娘家粽子的风味。

  12.委内瑞拉的粽子:每逢圣诞来临,委内瑞拉家家户户包裹粽子,这已成了应节一景,届时,连平日卖点心的店铺也堆满了粽子。这种粽子以玉米面为主料,以火腿、腊肉或香肠为馅料,还加进橄榄、葡萄干,用新鲜蕉叶包成长方形,每个重约半公斤,焙干蕉叶,粽子即熟,剥开粽子,清香四溢。吃粽庆节,别有一番情趣。

端午节各地不同的粽子

端午节的美味粽子

  端午节临近给炎炎夏日带来了一丝清凉,相信大家也都知道端午食粽这一习俗的由来,那么对于美味的粽子你又知道多少呢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称为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流口水),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让我们来看看端午节粽子还有哪些少见的品种:

  “竹叶粽”:“取竹叶裹白糯米粽煮之,尖有如生切菱角。”

  “艾香粽”:“糯米淘净,夹枣、栗、绿豆,以艾叶浸米裹,入锅煮。”

  “甜茶粽”:“取真武山优质甜茶取汁用来制作粽子,其粽子色泽金黄油亮,入口润滑细嫩,柔软粘稠,齿颊留香,回味甘甜,去腻消食,营养丰富”

  “薄荷香粽”:“薄荷水浸米先蒸软,拌洋糖,用箬裹作小粽,再煮。”

  “豆沙粽”:“豆沙、糖、脂油丁包小粽煮。”

  “莲子粽”:“去皮心,拌洋糖,包小粽。”

  “松仁粽”:“去皮包小粽”

  “火腿粽”:“入火腿块包粽,火腿要金华者,精肥适均。又,肉丁包粽可。”

  “蛋黄粽”:“中间一个蛋黄,蛋黄必须采用上好鸡蛋,入口甜咸而不反感。”

端午节的粽子

  天下粽子,种类上大致可分为“京、浙、川、闽、粤”五大流派。嘉兴粽与湖州粽齐名,被公认为粽中之王。

  嘉兴粽子里的老大,首推“五芳斋”。用的是上等白糯、猪后腿瘦肉、徽州伏箬。所谓伏箬,指盛夏时节所采之箬,此时的粽叶,因吸足了土壤的营养、水分和阳光,最香。徽州粽叶一年只长一季,开春发芽,至梅雨季节长大为“梅箬”,不过太嫩。而秋冬的粽叶又嫌太老了。

  五芳斋的粽子,卖得满坑满谷,满天下到处都是。但是,那些真空包装绝对没有新鲜的好吃,嘉兴城里五芳斋总店的新鲜粽子,好像又不如嘉兴城外路边的好吃…

  这条路,就是沪杭高速公路,五芳斋粽子专卖店,就开在上海-杭州约50公里处路边的嘉兴服务区。我个人的习惯是,闻香下车,别管什么豆沙粽、蛋黄粽、栗子粽、火腿粽等等劳什子(特别别吃鸭蛋黄的,不是一般的难吃),坚定地直奔那三块五一个的─大肉粽。

  把这烫手的宝贝热腾腾地捧在手里,怯生生地试探着咬一小口…肉香、米香、箬香,交融四溢了满嘴,这种香味还以热量的形式线性地奔腾直下,软软糯糯地一路钻到心尖。七千年前发源于嘉兴的稻谷文明,实在是强啊!感谢五芳斋,感谢沪杭高速公路,感谢屈原,感谢宋玉,感谢楚怀王,感谢夫差,感谢伍子胥,感谢曹娥,感谢介子绥,感谢河里的鱼,感谢江里的水怪……

  为什么是路边的粽子最好吃?我有两个理由:

  一,现剪、现煮、现吃,当然新鲜(可能是因为大肉粽特别好卖,我发现店员有时候会事先煮好一堆放在一边,你要,就先从这堆里拿一个剪给你。这个时候,嘴要甜,原则更要坚持,务必只吃锅里现煮的);

  二,嘉兴城里五芳斋的新鲜粽子,也许更新鲜更好吃,但“路边的粽子最好吃”,基本上属于心理作用,它来源于一种“旅途”的仪式感。车开到休息区,往来客官多少都有些困乏,这种时候吃到的食物,通常都会自动加分10%-20%不等。我个人的经验是,从上海出发,最好选在上午,千万别吃早饭,喝杯小咖啡就行,车行一个多小时,在右侧的嘉兴服务区下车,先跑趟厕所,最后再吃粽子─如果能把这件事情搞得像屈原沉江那样具有仪式感,粽子的味道加分,有时能达到30%!

  如果吃不了,千万别兜着走,就算是新鲜而非真空包装的粽子,回家煮出来就完全不是那回事了。

端午的粽子

  翠绿的苇叶包着晶莹剔透的糯米,再加上洁白的砂糖,这就是端午节一道独特的风景——粽子。

  赛龙舟、五彩绳、桃树枝、插艾蒿,这都是端午节的习俗。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年轻人都不喜欢做了,但是只要一提到端午节,人们第一个还是想到粽子,吃粽子是解不开的一个情结。

  芦苇的清香,蔗糖的甘甜,糯粘的口感,这些都是粽子独有的魅力。我呢,历来对这些古老的传统食品就是“来者不拒”,我是很喜欢吃粽子的。

  粽子,人们俗称“挣子”,谐音“满分挣”,寓意着挣大钱,寄托了美好的愿望。所以开业的时候,每一个门店都要买两个大粽子挂上,喜庆吉祥,期盼着开门大吉挣得多挣大钱。

  我们吃粽子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他力主联齐抗秦遭贵族排挤毁谤,被先后流放,当国家灭亡的时候他就投汨罗江自杀了。人们为了不让鱼吃他的尸体,就包了粽子给鱼吃。从此,就演变成了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

  端午节的粽子让我懂得了爱国的道理,让我知道了对富裕美好生活的向往,我很喜欢端午节的粽子。

端午粽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全国各族人民都欢天喜地地庆祝这快乐的节日。有的包粽子,把粽子投到江里去,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有的做香囊,象征着祈福去疾;有的用艾草和艾叶做宝剑挂在门口,象征着祛“五毒”;有的划龙舟,象征着生活平安美满幸福……

  今年端午节,我在家里跟爷爷一起包粽子。先把青青的箬竹叶洗干净,做成喇叭花的形状。然后把浸了一整夜的白糯米放进“小喇叭”里,再放几粒蜜枣。接着把箬竹叶包好,用绳子扎紧,一个蜜枣粽就做好了。最后把粽子放在高压锅里煮。

  时间过得可真快,一转眼,一个小时就过去了,掀开高压锅的盖子,一股甜蜜的清香扑鼻而来。打开粽叶,咬一口,啊,又粘又甜,美味极了。

  我爱吃粽子,我更爱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

端午节粽子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是相同的。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的旧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

  吃粽子:荆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为恐鱼吃掉,故用竹筒盛装糯米饭掷下,以后渐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

  端午将至,我已包好粽子上网料理我的空间。

  选取上好的芦苇叶,老嫩适宜,宽45厘米,长30厘米以上,放在锅里,水要超过叶面。先大火烧开,再文火闷大约45分钟。使之软化增加弹性,同时也起到消毒杀菌作用,起早了叶子脆,起晚了浪费。

  起锅后放在冷水里洗净,剪去叶柄备用。捆扎以蓑草(要和芦苇叶同煮)为上,现在大多用尼龙线或者蛇皮袋拆成单股。

  包时取3-4片苇叶,在大头窝成漏斗状。大头尽量往前推,使之严密,不漏米。上米(可依个人口味加枣子、咸肉、葡萄干等)后右手中指、无名指分开将其夹住,大拇指从后往前推压,使其紧、平。左手拇指、食指顺势将漏斗口朝里推成等边三角形,再将大拇指推过来的叶面盖在三角形上,并以左手拇指、食指顺势将漏斗口集合处捏紧,再将余下的尾把顺拐角贴折。再取线捆扎,松紧要适度,太紧,粽子硬,口感差,甚至会夹生;太松,没口劲,甚至会散。最后,把多余的叶尾剪掉就可以了。

  再就是煮了,水要没过所有粽子,也是大火烧开,再用文火煮45分钟以上。放在锅里待自然冷却后再起锅。可口的粽子就成功了。

  可能有人要说:这是娘们的事情,你怎么也?我就是喜欢动手呢,没办法。

  等我快要打完这文字游戏的时候,已经从厨房飘来淡淡的香味了,这就是所谓的成就感,最后一句算抒情吧。

家乡的端午粽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又称端阳节、重五节。

  端午节主要活动是包粽子和赛龙舟,相传龙舟竞渡是为了捞救投汨罗江而死的爱国诗人屈原。把粽子投进江河,是让鱼蛟虾蟹吃饱了,不再去吃屈原的遗体。

  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包粽子,撒白糖。我记忆最深的就是包粽子。

  一到端午节,奶奶就会和我包粽子,奶奶先拿几片粽叶包成一个火炬形,再放上米,然后,可以再放上肉块、红枣,再然后,拿剩下的粽叶一包一包,再系上绳子,就做好了。做完后,放进锅里煮到第二天就熟了。打开,一阵香气钻进鼻子里,咬一口,又糯又甜,真好吃。

  我喜欢家乡的端午粽,因为这一天,我们全家人在一起包粽子,吃粽子,一片欢声笑语,全家洋溢着幸福的味道。

各地端午节粽子的千姿百态

  粽子不仅形状很多,品种各异,由于我国各地风味不同,主要有甜、咸两种。甜味有白水粽、赤豆粽、蚕豆粽、枣子粽、玫瑰粽、瓜仁粽、豆沙猪油粽、枣泥猪油粽等。咸味有:猪肉粽、火腿粽、香肠粽、虾仁粽、肉丁粽等,但以猪肉粽较多。也有南国风味的什锦粽、豆蓉粽、冬菇等;还有一头甜一头咸、一粽两味的“双拼粽”。这些粽子均以佐粽的不同味道各异,使得粽子家族异彩纷呈。

  常州地区

  苏式糕点:月饼,以苏州地区为代表,代表品种有苏式月饼和猪油年糕等。粽子,以常州地区为代表,喜粽更是常州地区独特的文化,当地小孩子满月,新婚、上梁、乔迁、寿诞,均会购买粽子庆贺。苏式糕点在我国糕点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是我国糕点主要帮式之一。据有关史料,苏式糕点萌芽于春秋,起源于隋唐,形成于两宋,发展于明清,继承、发扬、创新于现代。

  湖南地区

  湖南汨罗传说是粽子发源地,历来以品种多、制作精巧而着称于世。汨罗的烧肉粽,糯米必选上乘,猪肉择三层块头,先卤得又香又烂,再加上香菇、虾米、莲子及卤肉汤、白糖等,吃时蘸调蒜泥、芥辣、红辣酱、萝卜酸等多样作料,香甜嫩滑,油润不腻。是端午节必不可少的佳品呦。

  广东地区

  南方粽子的代表品种。个头大,外形别致,除鲜肉粽、豆沙粽外,还有用咸蛋黄做成的蛋黄粽,以及用鸡肉丁、鸭肉丁、叉烧肉、蛋黄、冬菇、绿豆蓉等调配为馅料的什锦粽。

  潮汕的粽子别具特色,其中一种叫“双烹”的粽子,是潮汕地区久负盛名的传统名小食。端午节在哪里过?若是喜欢旅游,不妨去潮汕转转吧!品尝那边的潮汕粽子,感受那里的人情风俗。

  闽南地区

  厦门、泉州的烧肉粽、碱水粽皆驰名海内外。烧肉粽的粽米必选上乘,猪肉择五花肉并先卤得又香又烂,再加上香菇、虾米、莲子及卤肉汤、白糖等,吃时蘸调蒜泥、芥辣、红辣酱、萝卜酸等多样佐料,香甜嫩滑,油润而不腻。闽南的粽子分碱粽、肉粽和豆粽。碱粽是在糯米中加入碱液蒸熟而成,兼具黏、软、滑的特色,冰透后加上蜂蜜或糖浆尤为可口。肉粽的材料有卤肉、香菇、蛋黄、虾米、笋干等,以泉州钟楼肉粽店的肉粽最为出名。豆粽则盛行于泉州一带,用九月豆混合少许盐,配上糯米裹成,蒸熟后,豆香扑鼻。当然,也有蘸白糖吃的,那是白水粽。

  杭州地区

  杭州粽区别于嘉兴粽与湖州粽,在外形、扎法上自成风格。其代表就是百年汇昌店的“塘栖粽”,主要特点是五花肉、绍兴酒、杜糯米、青竹叶、土灶头、铁锅子、老汤煮。杭州粽蒸煮上也有独特手法,要求时间特别长,强调“千滚不如一闷”。陈国明《食汇昌粽子》诗:“斯文满口老冬烘,一世青衫不道穷。解得人间真味道,米家书画汇昌粽。”

  宁波地区

  浙江宁波粽子为四角形,有碱水粽、赤豆粽、红枣粽等品种。其代表品种碱水粽,是在糯米中加入适量的碱水,用老黄箬叶裹扎。煮熟后糯米变成浅黄色,可蘸白糖吃,清香可口。

  湖州地区

  浙江湖州,地处太湖之滨,自古以来就是有名的鱼米之乡。湖州粽子成枕头型,故得名枕头粽。也有人因为它颇具线条美,又小巧优雅,故称其为美人粽。

  嘉兴地区

  嘉兴粽子为三角形,有鲜肉、豆沙、八宝等品种。如鲜肉粽,常在瘦肉内夹进一块肥肉,粽子煮熟后,肥肉的油渗入米内,入口肥而不腻。

  取真武山优质甜茶叶经煎熬取汁用来制作粽子,其粽子色泽金黄油亮,入口润滑细嫩,柔软粘稠,齿颊留香,回味甘甜,去腻消食,营养丰富又适合糖尿病人食用。浙江多数地方尤其是浙西山区居民祖祖辈辈、从古至今都有用甜茶煮粽子、煮茶饭、煮茶粥的传统习惯。《红楼梦》第六十二回等剧情中就曾多次讲到贾宝玉爱吃甜茶饭的情节。

  北京地区

  北京粽子是北方粽子的代表品种,其个头较小,为斜四角形。北郊农村,习惯吃大黄米粽,粘韧而清香,多以红枣、豆沙为馅。

  广西地区

  桂中地区喜包形态酷似枕头的大枕头粽。桂中地区的大枕头粽一个用上半斤至一斤米;而桂林地区喜包一斤米可做六七个粽子的小枕头粽。桂林以北则喜包形态恰似狗头的狗头粽。在粽子包制过程中的配料方面又各有特色。如桂林人包粽子喜加点碱粉,以煮熟的粽子产生碱香味;而全州人包粽子喜欢用稻草灰水浸泡糯米,用这种方法包制出来的粽子既有适中的碱香味,亦有诱人食欲的色彩。

  上海地区

  以杏花楼、新雅为代表的广式粽子吃口松软而味道浓烈,外形为底平,呈正方形、五角

  形:一角向上,其余伸向四方。广式粽子品种很多,有栗子、鲜肉、蛋黄、香菇;裹枕粽有烤鸭、香菇、栗子、鲜肉、蛋黄、米仁,其他还有碱水粽、豆沙粽、鲜肉粽、鲜肉蛋黄粽、赤豆粽等。

  以老半斋、扬州饭店为代表的淮扬特色粽子为"八味八式",正宗"小脚"白米粽、四角形红枣赤豆粽、秤砣形蛋黄栗子粽、元宝形火腿肉粽、三角形豆板咸肉粽、枕式鲜肉粽、长枕风鸡粽、菱形豆沙粽,特色鲜明。

  功德林供应的香菇粽、豆板粽、豆沙粽、赤豆红枣粽、松仁白米粽和罗汉粽,均以素食为特色。

  清真洪长兴的粽子很具穆斯林风范,粽壳略青,棱角分明,外观清秀,品味纯正,特别是"牛肉粽",是其他帮别所没有的。

  以沈大成、上海嘉兴粽子店、五芳斋等传统特色店所供应的粽子则是"五花八门",豆沙、鲜肉、白米、红枣赤豆、鲜肉蛋黄等。沈大成首创咖喱鸡粽,缤纷多彩。各类粽子从品种到外形,从口味到色泽都各不相同,大的广式裹枕粽450克一只,而迷你粽每只仅25克。

  苏州地区

  苏州粽子多为呈长而细的四角形,有鲜肉、枣泥、豆沙、猪油夹沙等品种,具有配料讲究、制作精细等特色。

  四川地区

  四川人嗜辣,所以粽子也有甜辣之分,四川的辣粽,因制作讲究,工艺复杂,其口味独特。

  海南地区

  与北方的粽子不同,它由芭蕉叶包成方锥形,重约半公斤左右,糯米中有咸蛋黄、叉烧肉、腊肉、红烧鸡翅等。

  台湾地区

  带有浓厚的闽南风味,品种甚多,有白米粽、绿豆粽、叉烧粽、八宝粽、烧肉粽。

  陕西地区

  蜂蜜凉粽子,是西安、关中和陕南一带特有的流行夏令食品。它形似菱角,白莹如玉,清凉解暑。吃时用丝线或竹刀割成小片,放在碟子里,淋上蜂蜜或玫瑰、桂花糖浆。吃起来筋软凉甜,芳香可口,沁人肺腑,别有风味。

  蜂蜜凉粽子,历史悠久,史籍中多有记述。在长安长大的唐代段成式所着的《酉阳杂俎》中记载:“庚家粽子,白莹如玉”。早在唐中宗年间,它就是当时盛行一时的“烧尾宴”上的一道佳肴。那时叫“赐绯含香粽子”(蜜淋)。后来,长安城里也逐渐出现了专门经营这种粽子的店铺,而且制做这种粽子的技艺已相当高超了。唐代着名诗人元稹曾作诗赞曰:“彩缕碧筠粽,香粳白立团”。又据《岁时杂记》称:“端午粽子名品甚多,形制不一,有角粽、锥粽、菱粽、筒粽、秤锤粽(又名九子粽)”。由此可见,远在盛唐时期,长安蜂蜜凉粽子已是上至宫廷下至民间的着名食品了。

  豫西山区

  槲坠是河南省鲁山县西部、西南部山区的特色风味小吃之一。

  槲坠是端午节的必备食品.是一种特殊的粽子.和端午节的历史一样优久。槲(音hu)包是用来之槲树的树叶,包小米或黍子、小豆、红豆、西豌豆(豆角籽),家境好一点的还要加上板栗和大枣;通过八道工序,在洗、搓、包、煮、蒸、捂加工下,两天后端午节早晨才能吃到这清香的、甜丝丝的、粘粘的、美味的槲包。这里要特别说明的是槲叶,槲叶----最佳食品绿色包装《本草纲目》记载:槲叶,气味甘、苦、平,无毒,具有止血、止渴利小便的功效。一般采用内服:煎汤、捣汁或研末。外用:煎水洗。从我故乡人们加工槲包来看,槲叶经过洗、搓、煮、蒸、捂后,在叶子的颜色上,变成了褐红色,气味上,变成了清香的味道,给人一种食欲感。

端午粽

  一到端午节,外婆总会煮好一锅粽子,盼着我们回来。

  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羞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外婆一掀开锅盖,煮熟的粽子就飘出一股清香来。剥开粽叶,咬一口粽子,真是又黏又甜。

  外婆包的粽子十分好吃,花样也多。除了红枣粽,还有红豆粽和鲜肉粽。我们在外婆家美滋滋地吃了之后,外婆还会装一小篮粽子要我仍带回去,分给邻居吃。

  长大了我才知道,人们端午节吃粽子,据说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端午节粽子

  端午吃粽子作为全国性风俗最早始见于西晋周处撰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到了唐、宋时,粽子已 经成为端午节的必备食品。随着时代的变迁,如今端午节的粽子品种繁多,在黔西南州最受欢迎的是肉粽、板栗粽、 火腿粽等,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来调节,如加入桂圆、蜜饯等甜口味的粽子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对于端午节 吃粽子的由来,向来都说法不一,有些人将它视为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在我州民间,还有一种说法是纪念一位药 王,因为民间说法五月是“毒月”,这位药王就将药材包裹在粽子里分发给群众们吃,人们吃了粽子后都一直平平安 安,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就在每个端阳节的时候包上粽子,除了具有纪念意义,更是希望自己及家人都平平安安。

  挂艾条和菖蒲。艾,又名家艾、艾蒿,它有一种奇特的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而菖蒲是多年生水生 草本植物,它也是一味中药,能提神醒脑、杀虫灭菌。每年端午节,黔西南州家家户户都会在门头上挂上艾条和菖蒲 ,菖蒲可以驱魔祛鬼保平安,艾条则代表招百福,更可使身体健康,在安龙等地,尤其是妇女,在端午节这天都会随 身带上一两片艾叶,据说能僻邪驱瘴。

  饮雄黄酒。神话传说《白蛇传》中,白娘子饮雄黄酒,现出蛇身的原形,因此,黔西南州民间认为雄黄酒能让蛇 、蝎、蜈蚣等毒虫畏惧,于是在端午佳节饮雄黄酒可以驱邪解毒,让身体健康。

  “游百病”。“游百病”是黔西南州端午节一种很特别的习俗,就是端午节当天人们总要到中草药市场逛一逛, 看看各种中草药,闻一闻满街的中草药味道,顺便带上一些菖蒲和艾叶回家挂在门口,据说这一闻就能驱除百病。

  佩戴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每年的端午节,大人们就缝制一些小动物挂在孩童的胸前,以祈求驱邪避灾。在香囊中有的塞入艾叶,有的 撒上一点雄黄,以避除秽恶之气,因此民间有“带个香草袋,不怕五虫害”之说。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人生风雨路的经典感言

电厂节能降耗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