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地理知识点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一、区域的定义: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指标和方法不同,区域的类型也不同。

  二、区域的特点:有的边界是明确的(行政区),有的边界是过渡性质的(干湿地区);层次性注:两个区域,按照不同的指标,地理界线是不同的。

  三、地理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长三角和松嫩平原的对比

  长三角(华东地区、沪宁杭地区):读图和文字得到下列信息:

  1、定位:30°N~32°N,120°E~122°E,东部沿海的中部,太平洋的西岸,与日本隔东海相望。

  2、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

  3、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温暖时间长,作物的生长期长。

  4、土壤与耕地:肥沃的水稻土,耕地较为分散,多为水田,人均耕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5、水系:长江、京杭运河、富春江、钱塘江、黄浦江

  6、作物:水稻、冬小麦、油菜、棉花

  7、矿产资源贫乏。

  8、综合性的工业基地(发达农业的基础上发展轻工业,利用交通优势进口矿产发展重工业)

  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辽河平原构成东北平原)

  1、定位:43°N~48°N,125°E附近

  2、地形:平原为主,地势平坦

  3、气候: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降水主要集中在七八月份(大陆性稍强),温暖时间短,作物的生长期短。

  4、土壤与耕地:肥沃的黑土,耕地较为集中,多为旱地,人均耕地多,有利于机械化的推广,耕作方式相对粗放,亩产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5、水系:嫩江、松花江

  6、作物:春小麦、大豆、玉米、甜菜(辽南为冬小麦)

  7、矿产:有丰富的石油资源。

  8、工业:我国的重化工基地。

  四、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区域的影响是不同的。

  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为例来分析

  1、开发早期:黏重的土壤和稠密的水系成为农业发展的障碍。

  2、开发时期:随着科技的发展,化不利的自然条件为有利的条件。

  3、农业时期:成为我国重要的粮仓和棉花、桑蚕的产地。(为什么)

  4、工商业时期:稠密的水网再次成为农业发展的障碍,粮仓地位、棉花生产地位均让位于其他地区。

  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发展中的应用

  1、地理信息技术:RS(遥感),GPS(全球定位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要熟悉中英文

  2、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监测、城市管理、资源普查、灾情评估、农业生产、台风预报等等。

  3、地理信息技术大众化趋势:GPS汽车导航、城市多媒体地理信息、空间信息网站

  4、RS的定义:利用装载于飞机或者航天器、卫星等上面的设备,对地面进行远距离的感知。关键的装置时:传感器

  原理:不同物体发射的电磁波不一样

  主要环节:目标物——传感器——处理装置——遥感图像

  5、GPS

  组成部分:空间部分、地面部分、用户设备利用GPS可以得到精确的三维坐标(经纬度和高程)

  应用:汽车导航、空间定位、农业灌溉

  6、GIS:是一种计算机系统,需要人来操作(输入信息、管理、分析、表达)

  数据源:统计数据、田野调查数据、遥感图像

  应用:空间分析、查询检索

  在RS的的基础上,可以利用GIS来动态监测或预报

  台风的监测就是利用的RS和GIS技术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

  一、荒漠化的定义、表现和主要地区

  定义: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实质是土地生产力丧失的土地退化。表现: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简称三退)

  形式:荒漠化(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黄土高原地区)、

  石漠化(云贵高原的喀斯特地貌地区)、

  盐渍化(灌溉农业区)、

  红漠化(主要发生在我国江南丘陵以红色砂岩为主地区,地表红壤因水土流失,露出光秃秃的红色石山,土地贫瘠,形成荒漠,所以被称为红漠化)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荒漠化的自然基础)

  西北地区(阅读教材图片可以获得以下信息)

  1、定位:38°—50N,75°—120°E,包括新疆、甘肃(和蒙古是交界的)、宁夏、陕西北部、内蒙古大部。

  2、本区的主要山脉: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祁连山、昆仑山、阿尔金山、天山、阿尔泰山。

  3、地理界线:贺兰山是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分界线,以东降水量200毫米以上,以西200毫米以下。天山是南疆和北疆的分界线,天山以北叫北疆,以南叫南疆。

  4、地域分异规律:有东到西的景观变化是草原、荒漠草原、荒漠,体现了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5、绿洲农业的位置:山前的冲积扇上,山麓地带。

  6、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因素:气候干旱,土壤发育差、土质疏松,植被稀少,大风多且集中,风力侵蚀严重。

  三、荒漠化的人为因素(荒漠化的决定因素)。

  原因:人口激增、人类活动不当。

  过度樵采:鄂尔多斯

  过渡放牧:主要在草原地区

  过度开垦:沙区边缘、绿洲地区

  水资源利用不当

  四、荒漠化防治对策和措施

  1、合理利用水资源(河流的上中下游地区合理分配)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草方格沙障的作用:增加地面粗糙度,截留水分等,但是不宜大范围推广,原因是成本太高)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退耕还林、退耕还草)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营造薪炭林、开发沼气、风力发电)

  5、控制人口增长

  第二节:森林的开发与保护

  一、森林的作用

  1、自然资源:木材、燃料

  2、环境资源: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维护生物多样性、净化空气、吸烟除尘、防风固沙、美化环境。

  3、破坏森林的危害:气候失调、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生物多样性减少。

  二、热带雨林的分布以及作用

  1、分布:赤道两侧,集中在非洲刚果河流域、东南亚、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

  注意:赤道穿过的地方并不都是热带雨林气候,如果非洲东部地势较高,赤道附近是热带草原气候。

  2、亚马孙热带雨林占世界雨林的一半其环境作用明显。

  (1)维持全球的碳氧平衡;(2)维持全球的水平衡,促进全球的水循环。

  三、雨林生态的脆弱性

  1、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植物体内

  2、高温淋洗的作用,土壤贫瘠

  3、植物容易遭受破坏,一旦被毁很难恢复。

  四、雨林被毁的原因

  1、直接原因:人类的过度开发,

  (1)过度的焚耕开垦

  (2)大规模的农场和牧场的开发

  (3)商业性的伐木

  (4)采矿、水利和公路建设

  五、亚马孙雨林开发计划

  1、修建亚马孙横贯公路

  2、移民亚马孙平原

  3、借助外资、鼓励跨国企业投资开发

  六、开发还是保护

  保护第一

  要采取保护性的开发:进行环境教育,成立保护基金会,发展生态旅游,建立自然保护区等等。问题研究:

  湿地的作用:(1)涵养水源(2)蓄洪(3)维护生物多样性(4)调节气候

  围湖造田是破坏生态环境的一种行为

  第三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第一节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

  1.能源分类

  ⑴可再生能源(举例水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阳能);非可再生能源(举例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能源和核能)。

  2.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开发条件

  ①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储量丰富、分布范围广、煤种齐全、煤质优良

  ②市场广阔:一是我国对能源的需求进一步增加;二是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会改变。

  ③位置适中:输煤输电距离近。

  ④交通比较便利:北中南三条运煤铁路分别是大秦线、神黄线、焦日线。

  3.能源基地建设:

  ⑴面临挑战:①人均资源量少;②人均能源消耗量低;③单位产值能耗高;④以煤炭为主能源消费结构;⑤能源安全受到威胁。

  ⑵采取措施:①扩大煤炭开采量;②提高晋煤外运能力,以铁路为主,公路为辅;③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一是建设坑口电站,变输煤为输电;二是发展炼焦业。

  4.能源的综合利用

  ⑴变革原因:产业结构单一、经济效益低下、生态环境问题严重。

  ⑵变革模式:结合铁矿、铝土矿等资源优势,构建三条产业链:煤电铝、

  煤铁钢、煤焦化。

  ⑶能源综合利用的结果:①山西省产业结构由以煤炭开采业为主的单一结构转变为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为主的多元结构,②原料工业逐步超过采掘工业而占到主体地位,③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

  5.环境的保护与治理

  ⑴提高煤的利用技术:推动以洁净煤为代表的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

  ⑵调整产业结构:以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是生态环境问题根源所在,①对原有重化工业进行调整,使产品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发展;②大力发展农业、轻纺工业、高技术产业和旅游业。

  ⑶“三废”的治理:①废渣:回收再利用;②废气:消烟除尘,营造防风林带;③废水:沉淀净化。

  第二节河流的综合开发——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

  1.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

  ⑴重要性:决定了河流的利用方式和流域的开发方向。

  ⑵河流概况:密西西比河的二级支流,发源阿巴拉契亚山西坡,在肯塔基市注入俄亥俄河。⑶开发注意:①山地:河流的发源地,保护好植被生态②河谷平原:人类活动比较集中的地区,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③河流:流域中开发利用的主要部分,注意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水质的保护。

  ⑷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①地形:多山,起伏大,水力资源丰富,河流航运作用十分突出;②气候:温暖湿润,降水丰富,冬末春初降水多,夏秋降水相对较少;③水系:支流众多,水量丰富,河流落差大,水量不稳定;④矿产:煤铁铜等丰富。

  2.流域的早期开发及其后果

  ⑴18世纪下半叶:农业发达,人口较少,对自然环境影响不大。

  ⑵19世纪后期:人口急增,对资源进行掠夺式开发,带来土地退化;植被破坏;环境污染等生态环境与社会问题。

  ⑶20世纪30年代初:田纳西河流域成为美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

  3.流域的综合开发

  ⑴开发的核心:河流的梯级开发。

  ⑵开发项目:防洪、航运、发电、旅游、供水、养殖等。

  ⑶成效:根治了洪灾,农林牧渔业、工业、旅游业得到迅速发展,生态环境改善,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⑷田纳西河两岸形成“工业走廊”的原因:大规模的水电和核电使田纳西河流域成为全国最大的电力供应基地;流域内炼铝、化学等高耗能工业的发展。

  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

  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1.东北地区地理条件

  ⑴自然条件:①气候条件: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作物一年一熟,易受热量的影响。(气候是区域农业生产中最难以改造的自然条件。)

  ②地形分布:高原(畜牧业)、平原(种植业)、山地(林业)为农业多种经营提供了条件。③土壤:黑土、黑钙土广泛分布,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有利于农业生产。

  ⑵社会、经济条件:①良好的工业基础基础;②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发展外向型农业;③开发时间较晚,人口密度较低(地广人稀),有利于绿色农业和大农业的发展。

  2.农业布局特点

  ⑴耕作农业区:①主要分布在三大平原区;②主要农作物:小麦、玉米、水稻等。

  ⑵林业和特产区:①林业: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

  ②长白山区是我国主要的鹿茸、人参等珍贵药材产区,延边生产苹果梨。辽东低山丘陵和半岛丘陵区是我国最大的柞蚕茧产区。辽南是重要的苹果产区。

  ⑶畜牧业区:①主要分布在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是重要的羊、牛、马牧畜生产基地;②畜种:呼伦贝尔市三河地区:三河牛、三河马;松嫩平原西部:东北红牛。

  3.东北商品粮基地

  ⑴生产特点:①大规模机械化生产;②地区专业化生产。

  ⑵其他知识:①三江平原商品率最高;②国营农场,机械化程度最高。

  4.农业发展方向

  ⑴平原区:发展适应加工需要的优质、专用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加快发展商品粮豆等的生产,促进粮食转化,延长产业链条;建设绿色食品基地。(增强抗衡国外农产品进入国内市场的能力。)

  ⑵西部草原区: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强化人工草地建设,发展集约化草食性畜牧业。

  ⑶山区农业:森林资源保育,发展特色农业和特色产品,实现由原料型生产向原料及产品加工并举的转变。

必修一地理知识点

地理重点总汇

  一)

  1.经度的递变: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

  2.纬度的递变: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

  3.纬线的形状和长度:互相平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逐渐缩短。

  4.经线的形状和长度:所有经线都是交於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相等。

  5.东西经的判断:沿著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6.南北纬的判断: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7.东西半球的划分:20W往东至160E为东半球,20W往西至160E为西半球。

  8.东西方向的判断:劣弧定律(例如东经80在东经1的东面,在西经170的西面)

  9.比例尺大小与图示范围:相同图幅,比例尺愈大,表示的范围愈小;比例尺愈小,表示的范围愈大。

  10.地图上方向的确定:一般情况,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11.等值线的疏密:同一幅图中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等压线越密,风力越大;等温线越密,温差越大

  12.等高线的凸向与地形:等高线向高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谷,向低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脊。

  13.等高线的凸向与河流:等高线凸出方向与河流流向相反。

  14.等温线的凸向与洋流:等温线凸出方向与洋流流向相同。

  15、天体的类别:星云、恒星、流星、彗星、行星、卫星、星际空间的气体、尘埃等。

  16、天体系统的层次:总星系银河系(银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17、大行星按特徵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

  18、月球:(1)月球的正面永远都是向著地球,也有昼夜更替;(2)无大气,故月球表面昼夜的温差大,陨石坑多,无声音、无风;(3)月球表面有山脉、平原(即月海)、火山。

  19、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稳定的光照条件、安全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和温度、液态水。

  20、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二)

  1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过程天圆地方说、地圆说、地心说、日心说、大爆炸宇宙学说。

  2宇宙的基本特点由各种形态的物质构成,在不断运动和发展变化。

  3天体的分类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

  4天体系统的成因天体之间因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5天体系统的级别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

  6日地平均距离1.496亿千米。

  7太阳系八大行星的位置水金地火(小)、木土天海。

  8八大行星按结构特征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

  9地球上生物出现和进化的原因光照条件、稳定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温度、液态水。

  10太阳的主要成分氢和氦

  11太阳辐射能量的来源核聚变反应

  12太阳辐射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维持地表温度,水循环、大气运动等的动力,人类的主要能源。

  13太阳活动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

  14我国太阳能的分布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15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16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11年。

  17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①影响气候②影响短波通讯③产生磁暴现象

  18月相新月、蛾眉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残月

  19月相变化规律上上西西(上弦月),下下东东(下弦月)

  20星期的由来朔望两弦四相。

  (三)

  1、对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②大气对流运动(12k显著;③天气复杂多变。

  2、平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温度升高;②大气平稳,以水准运动为主,有利於高空飞行。

  3、大气的热力过程:太阳辐射--地面增温--地面辐射--大气增温--大气(逆)辐射--大气保温

  4、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

  5、太阳辐射(光照)与天气、地势关系:晴朗的天气、地势高空气稀薄,光照越强;

  我国太阳能的分布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6、大气的保温效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并通过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

  7、气温与天气:白天多云,气温不高(云层反射作用强);夜晚多云,气温较高(大气逆辐射强)。

  8、气温的垂直分布: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

  9、气温的水准分布:①纬度分布:纬度越高,气温越低,我国热量最丰富的地区:海南岛

  ②海陆分布:夏季陆地海洋,冬季海洋

  ③气温高的地方,等温线向高纬凸出,反之,气温低的地方,等温线向低纬凸出。

  10、气温年较差:①影响因素:海陆热力性质;地表植被水分状况;云雨多少。

  ②变化规律:内陆沿海,大陆性气候海洋性气候,裸地草地林地湖泊,晴天阴天。

  11、热力环流的性质特点

  (1)水准方向相邻地面热的地方垂直气流上升――低气压(气旋)阴雨

  (2)水准方向相邻地面冷的地方垂直气流下沉――高气压(反气旋)晴朗

  (3)垂直方向的气温气压分布:随海拔升高,虽然气温降低,但是空气变稀,气压降低。

  (4)来自低纬的气流暖湿(5)来自高纬的气流冷干

  (6)来自海洋的气流湿(7)来自大陆的气流(离陆风)干

  (8)两种性质不同的气流相遇锋面阴雨、风

  12、水准方向气压与气温:近地面,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地面形成低压;反之,气温低,近地面的空气收缩下沉,地面形成高压。

  13.风的形成:大气的水准运动叫风,水准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等压线愈密风速愈大。

  14、风向:(1)风向-风的来向;

  (2)根据等压线的分布确定风向:以右图为例画A点的风向及其受力

  ①确定水准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垂直於等压线并且由高压指向低压

  ②确定地转偏向力方向: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③近地面受磨擦力(方向与风向相反)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15、高空大气的风向是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近地面的风,受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磨擦力的共同影响,风向与等压线之间成一夹角。

  16、锋面与天气(冷暖不同气团作水准运动并相遇)

  ①冷锋过境雨区在锋后,出现雨雪、降温天气。过境后,气压升高,气温骤降,天气转晴;

  ②暖锋过境雨区在锋前,多为连续性降水。过境后,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17、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锋面是冷锋:如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冬季我国的寒潮、冬春季节出现的沙尘暴。

  18、气压系统与天气(同一气团作垂直运动):

  ①气旋(低气压)垂直气流上升,天气阴雨。②反气旋(高气压)垂直气流下沉,天气晴朗;

  19、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

  ①三圈环流(垂直分布)

  画出右面三圈环流回圈图

  ②气压带、风带(水准分布)

  画出右面气压带、风带分布图

  (北撇南捺)

  ③长城考察站红旗向西北飘,视窗要避开东南方向;

  黄河考察站红旗向西南飘,视窗要避开东北方向。

  20、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

  移动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四)

  1空间探索阶段的开始1957年10月,原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

  2空间开发阶段的开始1981年第一架航天飞机试航成功。

  3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1970年东方红一号、2019年神舟号载人航天试验飞船。2019年神州5号

  4宇宙自然资源的分类空间资源(高真空、强辐射、失重)、太阳能资源、矿产资源。

  5保护宇宙环境清除太空垃圾、加强国际合作。

  6地球的平均半径6371千米

  7地球的赤道周长4万千米

  8纬线和纬度,低纬、中纬、高纬的划分连接东西的线。每1个纬度为111.1千米;

  9经线和经度连接南北的线。相对的两条经线组成一个经线圈

  10东西两半球的划分西经20和东经160的经线圈

  11南北两半球的划分以赤道为界,以北的为北半球,以南的为南半球

  12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2326和6634纬线

  13本初子午线0经线,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

  14南北方向的判断有限方向,北极为最北,南极为最南

  15东西方向的判断无限方向,沿着自转方向为向东,逆着自转方向为向西

  16东西经的判断沿着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17.南北纬的判断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18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旋转

  19地球自转的周期恒星日,23小时56分4秒(真正周期);太阳日,24小时

  20地球自转的速度角速度(每小时15),线速度

关于地理必修一图

  1、在下列箭头中标出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和大气逆辐射以及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反射作用和散射作用:

  2、热力环流原理:近地面冷热不均→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水平运动

  3、用箭头标出常见的热力环流的气流运动方向。

  海陆风

  山谷风城市风

  4、画出北半球近地面和高空风的风向及受力状况

  近地面高空

  5、画出南半球近地面和高空风的风向及受力状况

  近地面高空

  6、在左图写出气压带和风带名称,风带用虚线画出水平气压梯度力,实线画出风向,在右图画出洋流模式,实线表示暖流,虚线表示寒流

  7、

  写出NO(高低气压中心的名称)

  此时为月,位于把气压带切断了,使高气压仅保留在海洋上。

  写出M

  (高低气压中心的名称)

  此时为月,位于

  把气压带切断了,使低气压仅保留在海洋上。

  8、画冷锋和暖锋的剖面图,并写明冷气团、暖气团、锋前和锋后,并用箭头标出冷、暖气团的移动方向,画出雨区。

  冷锋暖锋

  9、画出北半球近地面水平气流与垂直气流运动的方向,写明在该天气系统控制下的天气

  天气天气

  10、画出南半球近地面水平气流与垂直气流运动的方向,写明在该天气系统控制下的天气

  天气天气

  11、甲乙丙丁是哪种天气系统过境,写出名称。

  甲

  乙

  丙

  丁

  12、写出水循环的环节名称

  AB

  CD

  EF

  GH

  13、在下列大洋中用箭头画出洋流流向,并注明洋流名称(实线表示暖流,虚线表示寒流)

  14、写出字母代表的岩石类型,数字代表的地质作用

  ab

  cd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15、填写六大板块的名称

  A

  B

  C

  D

  E

  F

  16、填写气候类型的分布,在右图中相应位置填写出与左图气候类型相应的陆地自然带名称

  17、修建水库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八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中国的疆域和人口

  第一节中国的疆域

  一、伟大的祖国(位置)

  半球位置:东半球、北半球

  位置海陆位置: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经纬度位置:大部分在北温带,小部分在热带,没有寒带。

  我国纬度位置的优越性:气候差异大,为发展多种农业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

  我国海陆位置的优越性:

  (1)位于亚洲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使我国东部广大地区在夏季风湿润气流的影响下,降水丰富,有利农业生产;

  (2)海陆兼备,东部地区有利与海外各国友好往来;西部地区深入亚欧大陆内部,使我国陆上交通能与中亚、西亚、欧洲各国直接往来,便于对外交往和合作;

  (3)沿海有许多优良的港湾,便于发展海洋事业。

  二、辽阔的疆域:领土的四端:

  最北: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53°N);

  最南:海南省南沙群岛曾母暗沙;(4°N);

  最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帕米尔高原;(73°E);

  最东:黑龙江与乌苏里江的主航道中心线的汇合处;(135°E)。

  1、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千米。居第3位。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

  1、从北往南有渤海、黄海、东海、南海。海岸线长1.8万千米。

  2、中国海域最大的岛是台湾岛。

  3、内海有渤海和琼州海峡。领海宽度12海里。

  1、陆地国界线:2.2万多千米

  2、陆上邻国:朝、俄、蒙、哈、吉、塔、阿、

  巴、印、尼、不、缅、老、越(14个)

  3、隔海相望的国家:日、韩、菲、马、文、印尼

  第二节中国的行政区划

  一、行政区划

  1、三级行政区划:省、县、镇三级及特别行政区

  23个省

  5个自治区

  4个直辖市

  2个特别行政区

  3、各省级行政区的简称和行政中心:

  第三节中国的人口

  一、人口数量世界第一

  1、总量:2010年达13.7亿;占世界人口总数的1/5。

  2、省区分布:人口最多:广东省;人口最少:澳门。

  3、我国人口突出特点:人口数量世界第一,人口增长速度过快,人口分布疏密不均。

  二、人口增长速度较快

  1、新中国成立以来人口增长快的主要原因:

  (1)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

  (2)人口死亡率大幅度下降。

  三、人口分布疏密不均

  1、地理分布特点:东部人口密度大、人口多;西部人口密度小、人口少。(沿海河湖、平原、盆地交通和经济发达等地区人口多)

  2、人口分界线:黑河——腾冲线

  四、我国的人口政策

  1、我国人口总量仍持续增长的原因:人口基数大

  2、我国人口的基本国策: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第四节中国的民族

  一、56个民族

  1、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汉族人口占91.5%,少数民族占8.5%。

  2、少数民族人口不一:壮族人口最多。

  3、各民族具有平等的地位。

  二、我国民族分布特点: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

  1、汉族主要分布在东部的中部地区。

  2、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台湾与福建为高山族,福建省有畲族,少数民族最多的省区是云南省,东北为朝鲜族较多。)

  三、独特的民族风情

  彝族——火把节

  傣族——泼水节、孔雀舞

  维吾尔族——手鼓舞

  蒙古族——那达慕大会、摔跤

  汉族——赛龙舟

  朝鲜族——长鼓舞、跳跳板

  藏族——晒佛节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一节中国的地形

  一、山脉纵横交织(P21)

  北列:天山和阴山

  1、东西走向的山脉中列:昆仑山和秦岭

  南列:南岭

  2、南北走向的山脉:位于中国中部的贺兰山、六盘山。横断山脉

  西列: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3、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中列:长白山、武夷山

  东列:台湾山脉(台湾山脉的主峰玉山是中国东部最高峰。)

  4、西北—东南向的山脉:阿尔泰山、祁连山

  5、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脉(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是世界第一高峰)

  东岳泰山(山东)河北和山西(太行山)

  西岳华山(陕西)福建和江西(武夷山)

  6、中华五岳南岳衡山(湖南)7、省交界处湖北和重庆(巫山)

  北岳恒山(山西)青海和甘肃(祁连山)

  中岳嵩山(河南)西藏和新疆(昆仑山)

  二、地形复杂多样(P24)

  1、主要地形区及特征:

  青藏高原——冰川纵横

  内蒙古高原——开阔坦荡

  黄土高原——沟壑纵横

  云贵高原——地表崎岖

  塔里木盆地——最大的内陆盆地;我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

  准噶尔盆地——绿洲和垦区

  柴达木盆地——内陆高原盆地和“聚宝盆”;平均海拔最高。

  四川盆地——红色或紫色盆地,内有成都平原(天府之国)

  辽东丘陵

  (3)三大丘陵山东丘陵,

  东南丘陵——林业和牧业

  东北平原——最大,黑土广布;

  华北平原——黄淮海平原,地势低平

  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低平,湖泊众多,鱼米之乡

  2、山地面积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1/3,山区占2/3。

  3、山区常见的自然灾害有:山洪、崩塌、滑坡、泥石流等。

  三、地势西高东低(P30)

  1、我国地势特征: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2、三级地势阶梯的概况:

  阶梯名称平均海拔主要地形区分界线第一阶梯4000米以上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横断山;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第二阶梯1000—2000米内蒙古高原塔里木盆地黄土高原准噶尔盆地云贵高原四川盆地第三阶梯500米以下东北平原辽东丘陵华北平原山东丘陵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丘陵

  3、西高东低的地势对气候、河流、交通、经济、水能的影响:

  (1)对气候:使海洋湿润气流从东至西深入内地,形成降水;

  (2)对河流:许多大江大河自西向东流入海洋;

  (3)对交通:东西向的河流沟通了东西交通;

  (4)对经济:方便了沿海和内陆的联系;

  (5)对水能:在阶梯的交界处,落差大,水能丰富,有利发电。

  第二节中国的气候

  一、气候复杂多样(中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之一)

  冬季气温分布特点:南北气温差异大,南方温暖,越往北气温就越低。

  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南北普遍高温。

  寒温带(一年一熟)

  中温带(一年一熟)

  温度带的划分暖温带(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

  亚热带(一年两熟到三熟)

  热带(一年三熟)

  空间分布规律: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时间分布规律:夏秋多,冬春少。

  湿润地区(森林)

  半湿润地区(森林草原)

  半干旱地区(草原)

  干旱地区(荒漠草原)

  热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3、主要气候类型温带季风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

  高山高原气候

  1月0℃等温线

  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

  800毫米等降水量线

  湿润地区和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

  温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

  南方地方和北方地区的分界线

  二、季风气候显著(中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之二)

  1、季风:夏季——偏南风(西南季风来自印度洋,东南季风来自太平洋;)

  冬季——偏北风

  2、冬季风几乎不带来降水。

  3、夏季风影响雨带推移及带来的旱涝灾害

  夏季风强:北涝南旱

  夏季风弱:南涝北旱

  大兴安岭

  阴山山脉

  贺兰山

  巴颜喀拉山脉

  冈底斯山脉以东为界线

  三、特殊天气

  1、寒潮:冬半年影响中国的主要灾害性天气。

  2、梅雨:江淮流域。

  3、台风:夏秋季节

  4、沙尘暴:在干燥的春季多发生。

  四、气象灾害

  1、洪涝:夏秋季节

  2、干旱:对农业生产影响最大、最常见、范围最广的自然灾害。

  3、寒潮、梅雨、台风、沙尘暴等。

  第三节中国的河流

  一、外流区为主

  1、外流区(面积约占64%,径流量95%以上)

  注入太平洋:黑龙江、黄河、淮河、长江、珠江、澜沧江

  注入印度洋:雅鲁藏布江、怒江。

  注入北冰洋:额尔齐斯河

  汛期最长的河流是珠江

  (2)中国之最结冰期最长的河流是黑龙江

  世界上开凿最早、长度最长的运河京杭运河

  2、内流区(面积约占36%,径流量不足5%)

  (1)主要内流河:塔里木河(我国最长的内流河,位于塔里木盆地北部)

  青藏高原湖区:青海湖(我国第一咸水湖,也是我国最大的湖泊)

  东部平原湖区:鄱阳湖(第一大淡水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巢湖。

  二、滚滚长江

  (1)发源地:唐古拉山脉主峰各拉丹冬峰

  (2)注入海洋:东海

  宜昌(湖北省,上中游划分地)

  湖口(江西省,中下游划分地)

  (4)长江干流流经的地形区:青藏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

  (5)主要支流:雅砻江、岷江、嘉陵江、乌江、汉江(长江最长的支流)

  (6)主要湖泊:鄱阳湖、洞庭湖、太湖

  2、水能宝库:水能丰富

  3、黄金水道:航运价值高

  上游地区植树造林

  中下游地区兴建分洪蓄洪工程,加固江防大堤。

  三、滔滔黄河

  (1)发源地:巴颜喀拉山

  (2)注入海洋:渤海

  河口(内蒙古,上中游划分地)

  桃花峪(河南,中下游划分地)

  (4)主要支流:汾河、渭河

  2、“地上河”的成因与危害及治理

  (1)成因:①黄土高原土层疏松,地形支离破碎

  ②中游地区夏季降水集中,冲刷作用大

  ③中游地区植被差

  ④下游地区是平原,水流平缓,泥沙沉积。

  (2)危害:下游的河堤决口改道。

  (3)治理:①根本在于加强上中游地区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植树造林;

  ②下游:加固江防大堤;修建分洪工程;修建水利枢纽工程。

  河流长江黄河发源地青藏高原上的唐古拉山青藏高原上的巴喀拉山注入海洋东海渤海长度6300千米,我国第一长河5464千米,第二长河流域面积180万平方千米75万平方千米上中下游的划分源头——宜昌——湖口—入海口上中下源头——河口——桃花峪——入海口上中下支流与湖泊北:雅砻江、岷江、嘉陵江、汉江南:乌江、湘江、赣江鄱阳湖、洞庭湖、太湖、巢湖汾河、渭河流经省区青、藏、川、滇、渝、鄂、湘、赣、皖、苏、沪;青、川、甘、宁、内蒙古、晋、陕、豫、鲁流经地形区青藏高原、横断山脉、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水文特征流量大、汛期长、含沙量小、无结冰期流量小、汛期短、含沙量大、有结冰期

  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

  第一节自然资源概况

  一、什么是自然资源(存在与自然界、能为人类提供福利的物质和能量)

  1、主要类型: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

  2、自然资源的特征

  (1)自然资源的概念不是一成不变的。

  (2)自然资源数量巨大,但又是有限的。

  二、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

  1、可再生资源:是指被人类开发利用后,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更新、再生,或者能够重复利用、循环使用的自然资源。

  2、非可生再生资源:指今人类开发利用后蕴藏量不断减少,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可能再生的自然资源。

  三、新能源: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海洋能、核能、氢能等。

  1、特点:污染小、储量大、分布广等。

  2、低碳经济是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

  第二节中国的土地资源

  一、人多地少

  1、土地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自然资源

  2、人均土地面积不及世界的1/3。

  3、我国的基本国情:“人多地少”

  二、类型齐全

  1、各类土地资源齐全:耕地、林地、草地等(各类土地利用类型比例图)

  2、草地面积较广,所占比重大。居世界前列。而耕地、林地所占比重相对偏小。

  3、中国难以利用的土地比重大,分布在新疆、内蒙古的干旱荒漠,以及青藏高原上的高寒荒漠等。

  三、区域差异明显:(空间分布不平衡,土地生产力区域差异明显)

  1、耕地分布:东部季风区的平原和盆地地区。

  2、林地分布:东北、西南(天然林)、和东南山区(人工林和次生林)。

  3、草地分布:北部、西部内陆地区。

  四、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1、耕地:提高耕地的生产力;适当开垦荒地,提高利用率。

  2、林地:以营林为基础、普遍护林、大力造林、采育结合,永续利用

  3、草地:确定合理的载畜量,划区轮牧,保持草地生产力。

  4、基本国策: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中国的基本国策。

  5、中国的耕地保有量不得低于18亿亩。

  第三节中国的水资源

  一、时空分布不均

  空间分布不均:东多西少,南多北少

  夏秋多,冬春少

  年际变化大

  缺水带

  少水带

  平水带(过渡带)

  多水带

  丰水带

  二、兴建水利工程

  1、地区分布不均——跨流域调水。南水北调工程(最大规模)。

  2、时间分布不均——兴建水库。(小浪底)(三峡水利枢纽)。

  南水北调(西、中、东三线方案)

  引黄济青

  3、跨流域调水引大入秦

  引滦入津

  引黄入晋

  三、节约用水

  1、缓解缺水问题的根本途径:节约用水,合理用水,保护水资源,防止水污染。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建立“节水型社会”。

  第四节中国的海洋资源

  一、丰富的海洋资源

  (1)地跨多个温度带:温带、亚热带、热带。

  1、优越的海洋自然环境(2)大陆架面积宽广。

  (3)海水温度适中。

  2、四大海产:大黄鱼、小黄鱼、带鱼、乌贼

  黄渤海渔场

  舟山渔场(最大)

  南海沿岸渔场

  北部湾渔场

  长芦盐场(最大)

  淮北盐场

  布袋盐场

  莺歌海盐场

  二、海洋资源的保护

  海洋资源存在的问题:海洋灾害频繁、局部海域环境污染加剧、近海渔业资源衰竭。

  成因:沿海工厂和城市向海洋排污、石油污染处于严重、赤潮的频频出现。

  治理:加强海洋环境的保护力度,防止海洋污染,并对海洋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

  第四章中国的主要产业

  第一节农业

  一、让“土地奉献”的产业

  1、农业:直接利用土地、气候和水资源所从事的生产活动,一种让“土地奉献”的产业。

  二、中国农业的发展

  1、中国农业发展的特点:

  (1)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业发展较快。

  (2)中国农业生产的地区分布趋于合理。(新型农业:创汇农业、观光农业、绿色农业)

  (3)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

  三、主要农作物分布

  粮食作物:南稻北麦(商品粮基地)

  纤维作物(棉花:新疆,黄河和长江中下游地区)

  油料作物(油菜:长江流域;花生:山东、河南)

  经济作物糖料作物:南甘北甜(甘蔗:广西;甜菜:新疆、内蒙古等地)

  饮料作物(茶叶:福建、云南、浙江、四川等地)

  药用作物

  四、畜牧业分布

  内蒙古牧区(三河马、三河牛)

  新疆牧区(新疆细毛羊、伊犁马)

  西藏牧区(西藏牦牛)

  青海牧区(青海牦牛)

  1、畜禽饲养为主

  2、四川、湖南、河南是中国商品生猪的主要产区

  3、饲养方式由农户分散饲养向专业化生产转变

  第二节工业

  一、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1、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

  东部沿海工业得以改造提升

  2、工业布局相对均衡东北老工业基地得以全面振兴

  中西部地区得以拓展和升级

  二、中国工业的分布

  1、煤炭是中国第一大能源,山西、内蒙古、陕西是中国主要产煤区。

  2、石油是中国第二大能源,大庆油田是目前中国最大的石油工业基地。长庆油田、胜利油田、中原油田、华北油田、克拉玛依油田等也是中国重要的石油工业基地。

  3、记住水电站的位置(P94)。

  4、中国是世界上钢铁产量最多的国家。中国大型钢铁工业基地,东部沿海地区有鞍山、唐山、邯郸、莱芜、张家港和上海等,中部地区有太原、武汉、湘潭、新余、马鞍山等,西部地区有包头、攀枝花等。(在图上找出)

  5、机械工业:形成辽中南、京津唐、山东半岛、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武汉、重庆等全国性大型机械工业基地。

  6、纺织工业:以棉纺织工业最为重要。上海、天津、青岛、石家庄、郑州、西安、武汉等地是主要的棉纺织工业基地。(在图上找出)

  三、蓬勃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

  1、高新技术产业密集区

  以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为中心的环渤海高新技术产业密集区

  以上海高新区为中心的沿长江高新技术产业密集区

  以深圳高新区为中心的东南沿海高新技术产业密集区

  以西安——杨凌高新区为中心的沿亚欧大陆桥高新技术产业密集区

  第三节交通运输业

  一、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1、交通运输业的特征:先行发展

  二、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网

  1、现代化的交通运输方式主要有铁路、公路、水路、航空和管道运输。

  2、铁路干线

  (1)南北向的有:京哈线、京沪线、京九线、京广线、太焦线-焦柳线、宝成-成昆线等;

  (2)东西向的有:滨洲线-滨绥线、京包线-包兰线、陇海线-兰新线、沪昆线等。

  (3)综合性的交通运输枢纽有:北京、上海、郑州、武汉、广州等。

  三、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及选择

  运输方式优点缺点铁路运输速度快,运载量较大,运价较低缺乏灵活性公路运输机动灵活,速度较快,适应性强。“门对门”服务水路运输运载量大、投资省、运价低速度慢、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航空运输速度快、舒适、安全运量小管道运输运量大、运价低、损耗少、安全可靠、连续性强、管理方便设备投资大、灵活性差

  1、人们出行或运输货物,要根据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以及路途的远近和具体要求,来选择最佳的交通运输方式。

七年级地理下册9.1美国知识点归纳

  1.范围:共有50个州,其中本土48个州和阿拉斯加州夏威夷州。

  2.地理位置:

  (1)纬度位置:美国本土大部分处在北温带,只有阿拉斯加大部分位于北寒带,夏威夷州在热带。

  (2)半球位置:美国位于北半球和西半球。

  (3)海陆位置:本土西临①太平洋,东临②大西洋,北与加拿大相邻,南与墨西哥和③墨西哥湾相邻;阿拉斯加临北冰洋和太平洋;夏威夷位于太平洋北回归线附近。

  3.移民国家:移民是美国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美国是世界第三人口大国。人种主要为白种人;原住居民为印第安人;华人和华侨最多的城市是旧金山、洛杉玑和纽约。

  4.地形:呈南北纵列分布,西部高大的高原和山地(落基山脉)、中部广阔的中央平原、东部低矮的山地(阿巴拉契亚山)。平原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一半以上,耕地广大。

  5.气候:美国气候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美国年降水量由沿海向内陆递减。

  6.河流、湖泊:密西西比河是世界第四长河,五大湖是世界最大的淡水湖群。密西西比河和五大湖为农业灌溉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美国在其优越的自然条件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农业,成为世界上的农业大国,许多农产品的生产量和出口量居世界前列。美国是世界上出口农产品最多的国家。

  7.主要农业带

  乳畜带、玉米带、小麦带、棉花带、亚热带作物带

  8.美国的工业

  (1)世界高新技术产业的基地:美国是世界第一经济强国,工业现代化的程度高,工业部门齐全,产值世界前列,新产品种类丰富,产量大,许多工业产品量居世界前列,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工业国家,美国成为第一经济强国有一关键因素,美国始终注重发展知识经济,大力发展知识密集型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目前,美国的经济增长主要来自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美国兴起最早、规模最大的高新技术产业中心是位于旧金山东南的硅谷。

  (2)三大工业区

  工业地区主要资源运输条件主要部门主要城市工业类型东北地区煤、铁大西洋沿岸有许多良港,五大湖和密西西比河水运便利钢铁、汽车、化学纽约、华盛顿、芝加哥、底特律传统工业西部地区森林、金矿太平洋沿岸的良港和贯穿美国东西的铁路等飞机、电子等旧金山、洛杉矶、西雅图高新技术产业南部地区石油墨西哥湾的港口和便利的铁路运输石油、宇航休斯顿、亚特兰大、新奥尔良高新技术产业

  9.资源消耗大国:美国发达的经济,是建立在大量消耗全球资源和破坏地球环境的基础之上的,因而美国也是世界最大的资源消耗国和废物排放国,应对世界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负主要责任。

高2地理必修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 第一章 人口与环境第一节 人口增长模式

  1. 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反应人口增长的快慢,正值(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人口增加,负值(出生率小于死亡率)人口在减少;人口增长的快慢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2. 人口增长模式特点

  ①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②传统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③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3. 世界人口增长

  ①发达国家:现代型(人口出现老龄化) ②发展中国家:传统型(人口增长迅速) ③世界平均:过渡型 ④中国:现代型(未富先老)

  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

  1. 世界人口迁移

  ①二战前: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②二战后: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经济收入差异) 2. 我国人口迁移

  ①改革开放以前:国家有组织有计划迁移,从中部地区向东北、新疆等边疆地区迁移; ②改革开放以后:中西部地区→东部沿海地区迁移农村→城市 3. 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

  ①对人口迁出地: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有人才、劳动力的流失

  ②对人口迁入地:人口增加,人才的流入,有利于经济发展;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

  第三节 人口合理容量

  1. 环境人口容量:最小环境承载力,区域最多能养活的人口(最大值)

  2. 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资源(首要因素,成正相关)、科技发展水平(成正相关)、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成负相关)。

  3. 人口的合理容量:合理值

  4. 对于同一区域,环境人口容量>=人口的合理容量

  第二章 城市与环境 第一节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①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

  ②决定城市土地利用的是各类经济活动愿意付出租金的高低; ③影响地租的主要因素是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和交通通达度。

  第二节 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1. 城市等级划分标准:以城市人口规模来划分

  特大城市——100万人口以上大城市——50-100万人口 中等城市——20-50万人口 小城市——20万人口以下

  2. 城市等级越大,数目越少,服务范围越大,服务种类越多,级别越高。

  第三节 城市与城市化

  1. 城市化的衡量指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2. 世界城市化进程:

  ①初期阶段 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较慢 问题极少,处于城市化低水平时期

  ②中期加速阶段 人口和产业向城市迅速聚集,城市化推进很快 出现了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 出现郊区城市化现象

  ③后期阶段 城市化水平比较高,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趋缓甚至停滞 中心区表现出衰落迹象 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3.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差异:

  ①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起步早,水平高,近期速度慢,开始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②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起步晚,水平低,尚未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但是发展快。

  第三章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1.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自然因素】 气候、地形、土壤、水源

  【社会经济因素】 市场、劳动力、交通、政策、机械、科技 决定农业活动的类型和规模的因素是 市场 因素。

  2.农业主导区位因素举例:

  ①水稻主要分布在季风区、“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气候因素 ②千烟洲立体农业——地形因素

  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亚热带沿海农业景观的变迁——市场和政策 ④茶叶宜在南方酸性红壤种植——土壤因素 ⑤大城市公路边的乳畜业、园艺业——交通因素 4.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主要特征:

  【生产结构】 种植业与畜牧业结合的混合农业(小麦—牧羊) 【经营方式】 家庭大农场

  【科技应用】 划区轮牧、种植优质牧草、轮作制 【农业专业化、地域化水平】 较高 【发展措施】 东水西调 5.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条件

  【自然区位条件】①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适合水稻生长 ②地势平坦,适宜水田管理。 【社会经济条件】③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④人多地少,饮食习惯导致对稻米需求量大 ⑤水稻生产的历史悠久。

  6.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①小农经营(生产规模小)②单产高,商品率低 ③机械化较低 ④科技水平较低 ⑤水利工程量大。

  7.商品谷物农业的主要特点: ①主要种植小麦和玉米;②面向市场,商品率高;③生产规模大;④机械化和科技水平高。

  8.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

  【自然区位条件】①自然条件优越(气候温和,降水丰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社会经济条件】②交通运输便利 ③市场广阔 ④地广人稀 ⑤机械化程度高 ⑥农业科技先进

  9.大牧场放牧业特点:①面向市场,②生产规模大,③专业化程度高(牛、羊) ④有大面积的干旱、半干旱气候区 ⑤植被稀疏,不适宜经营种植业,只能用于放牧牲畜。

  10.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条件: ①气候温暖,草类茂盛 ②地广人稀,而且土地租金很低,为牧场的大规模经营提供了可能; ③距海港近的区位优势,促进了牧场的商品性经营。

  11.阿根廷大牧场放牧业的发展措施: ①完善交通(铁路的贯通) ②海上冷冻船的发明 ③围栏放牧、划区轮牧 ④种植饲料 ⑤开辟水源(打机井) ⑥培育良种牛,加强对牛群病害研究

  12.乳畜业的主要特点:①面向城市市场,商品率高;②机械化程度高;③集约化程度高;④生产对象主要是奶牛;⑤多分布在大城市周围(紧邻消费市场)。13.西欧乳畜业的区位条件:【自然区位条件】①气候温凉、潮湿,多雨多雾,日照少(温带海洋性气候),有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②地形平坦,利于种植牧草和饲料。

  【社会经济条件】③城市化水平高,④人们有饮用牛奶的习惯,对乳畜产品需求量大。

  第四章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1.根据工业主要区位因素的不同,把工业分为五种类型:

  课本P61图4.6

  2.鲁尔区发展的区位条件: ①丰富的煤炭资源②离铁矿较近③充沛的水源④便捷的交通⑤广阔的市场3. 鲁尔区衰落的主要原因:①生产结构单一 ②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 ③世界性钢铁过剩 ④新技术革命的冲击 ⑤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严重。

  4.鲁尔区综合整治措施:①调整工业结构 ②调整工业布局 ③发展第三产业 ④优化环境 5. 新兴工业与传统工业比较

  :

  6. 高技术工业的特点有: ①科技人员比例高②增长速度快,产品更新换代周期短③投入中 的研究开发费用多④产品面向世界市场

  7. 影响电子工业布局的条件有: ① 知识、技术密集(主导因素)② 空气洁净,环境优美 ③ 有现代化的高速交通运输条件。

  8. “硅谷”迅速崛起的有利条件有: ①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 ②气候宜人(地中海气候) ③交通便捷 ④全世界的人才高地(知识和技术密集) ⑤市场稳定(军事订货) ⑥优越的创新环境和创新文化。

  第五章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1.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遵循三个基本原则: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

  2.在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中,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

高2地理必修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1.1人口的数量变化

  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共同决定的。[记忆] 2、几个重要的人口日:“世界70亿人口日”(2010/10/31);中国13亿人口(2005/1/6)。[记忆]

  4、20世纪以来特别过去100多年人口增长迅速的原因:(理解记忆)

  过去100多年,伴随着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力等方面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也不断提高,使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适应性不断增强,死亡率进一步降低。

  5、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大小共同影响。(理解记忆) 6

  7、人口增长模式由、(记忆)

  公式: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转变。

  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观念

  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是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

  10、大部分发达国家(欧洲、北美为代表)为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为传统型,中国为现代型,世

  界为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记忆]

  口诀:欧(北)美摩登全“现代”,亚非拉发展忙“过渡”,发展中国家占多数,世界只好先“过渡”

  1.2人口的空间变化

  1、人口迁移: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记忆] 人口迁移的判断:是否发生了地域上的移动(行政区位的改变);是否有居住地的改变;

  时间的改变(通常为一年)

  2、人口迁移的类型(按是否跨越国界):国际迁移、国内迁移

  世界人口迁移口诀:二战前,旧到新,一去不返乡 二战后,发展到发达,打工挣钱回故乡

  5、人口迁移的意义[理解]

  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 6、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理解记忆]

  对人口迁出地:好的影响有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

  不好的影响有人才、劳动力的流失

  对人口迁入地:好的影响有人才的流入和提供廉价劳动力,有利于经济发展

  不好的影响有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

  (1)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2)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起重要作用。 8、中国古代和近几十年来人口迁移的因素:[理解记忆] 古代:主要是战乱(永嘉之乱、安史之乱、靖康之难),其次为开疆拓土、流放、戍边等。 近几十年:主要是国家政策、社会变革、经济发展、个人需求等。

  1.3人口的合理容量

  1、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容量的关系[理解]

  环境承载力是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是就是环境人口数量。 2、环境人口容量概念及制约因素[记忆]

  环境人口容量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区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货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

  制约因素:资源(成正比)、科技发展水平(成正比)、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成反比)。 3、合理人口容量概念:[记忆]

  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4、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紧迫性表现:

  日益严峻的人口过快增长问题、人口城市化问题、城市人口老龄化问题 5、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措施:

  (1)国际社会倡导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规模内

  建立公平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

  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

  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1、城市形态的概念: 城市占据一定的空间,有着特定的外部轮廓形态。 2、中心商务区的主要特征:

  ①经济活动最为繁忙;②建筑物高大稠密;③人口数量的昼夜差别很大;④内部分区明显;

  3、功能区比较[理解记忆]

  4、城市地域结构模式:[记忆]

  同心圆模式、多核心模式、扇形模式

  5素主要有:交通的便捷程度,距离市中心的距离。 6、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理解] 商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 心距离的影响最大 工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 心距离的影响最小 OA商业付租能力最强 AB住宅付租能力最强 BC工业付租能力最强

  7、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其他因素:

  (1)收入的高低,导致住宅区的分化

  (2)历史文化或经济方面的声誉 (3)种族或宗教团体(唐人街等) (4)早期土地的利用方式影响 8、城市内部空间结构随城市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变化[理解]

  早期:功能区分异不明显,市中心以市场、交通等优势吸引工业聚集

  后期:由于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工厂企业向外搬迁,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发生变化。

  2.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1、城市等级划分及依据:[记忆]

  城市等级一般分为:集镇、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 我国的划分:特大城市(100万以上)、大城市(50~100万) 中等城市(20~50万)、小城市(20万以下)、 依据:城市人口规模

  2、城市等级与服务范围的关系[理解]

  城市等级低,数目多,服务种类少,服务范围比较小; 城市等级高,数目少,服务种类多,服务范围比较大。

  3、上海城市等级和服务范围变化的影响因素[理解记忆]

  (1)上海位于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点以及长江的出海口

  (2)上海市有发达的铁路网,使得上海有充足的原材料、劳动力、农产品以及巨大的市场 (3)上海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形平坦开阔。 4、城市等级体系:

  城市的服务种类、服务范围是与城市的等级相对应的,在同一个区域中,城市的空间分布也与城市的等级密切相关,这些不同级别的城市空姐组合,构成了一个地区的城市等级系统。 5、城市等级与城市数目、相互距离的关系[理解]

  等级较高的城市数目较少,相距较远;等级较低的城市数目较多,相距较近。(德国南部为例) 6、门槛人口与商业服务等级

  (1)把维持一家企业生存所需的最低人口数称为门槛人口

  服务人口>门槛人口(赢利) 服务人口=门槛人口(保本)服务人口<门槛人口(亏本) (2)商业等级与门槛人口的关系

  根据门槛人口的小,可划分出商品或服务的等级。

  价格低,门槛人口小,为低级商品;价格相对较高,门槛人口相对较大,为高级商品

  2.3城市化

  1、城市化的含义[理解]

  人口的城市化 城市范围不断扩大的过程

  乡村变为城市的过程 土地的城市化 2、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动力:[记忆]

  推力: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自然灾害,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 动力:就业机会多,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全,交通便利 3、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标志:[记忆]

  城市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在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4、城市化的意义:

  (1)城市市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而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进城市的发展 (2)促使聚落形态、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变化 5、世界城市化的进程[理解记忆]

  逆城市化

  后期阶段:一慢一高(城市化速度慢,城市化水平高)逆城市化

  市化水平变化大) 郊区城市化 初期阶段:两低(城市化水平低,城市化速度低)

地理必修一知识点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直接威胁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有关自然灾害的知识分散在自然地理各章节中,是近几年高考试题考查的重点内容和高考关注的热点之一。复习时要将与自然灾害有关知识通过整合,构建一个比较系统、完整的专题知识体系。

  自然灾害是指由于纯自然的原因而给人类社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或严重人员伤亡的一类自然现象。自然灾害与地理环境因素直接关联,按成因可分为天文灾害、气象气候灾害和地质地貌灾害。

  天文灾害

  太阳活动的表现、标志、周期及对地球的影响是高考试题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太阳活动的表现分别是黑子和耀斑的增多,黑子和耀斑是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其活动周期约为11年。太阳活动极大年(太阳黑子增多,耀斑增强的年份)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天文灾害:①电离层扰动,给通信、导航、定位带来影响;②导致气候异常,危及人类的健康;③高能粒子会对在空间运行的航天器及对宇航员产生辐射损伤。

地理必修1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 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

  绕转中心 太阳 地轴

  方向 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相反)

  周期 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 恒星日(23时56分4秒)

  角速度 平均1/日 近日点(1月初)快

  远日点(7月初)快 各地相等,每小时15(两极除外)

  线速度 平均30千米/小时 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1670KM小时,两极为0.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是2326'

  (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2)地方时 (3)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 ①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 那个半球昼长,②赤道全年

  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北昼越短 昼夜平分,③春秋分日全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 昼夜平分

  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 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

  随纬度的变化 夏至日:由2326'N向南北降低 方向降低

  冬至日:由2326'S向南北降低

  2326'N以北在夏至日达到最大值 离直射点越近高度

  随季节的变化 2326'S以南在冬至日达到最大值 越大

  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直射

  四:光照图的判读

  (1)判断南北极,通常用于俯视图,判断依据为: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递增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有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北纬2326',若北极圈有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南纬2326'

  (3)确定地方时 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12点,晨昏线所包围的白昼部分的中间经线为12点,晨线与赤道交点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经线为18点,依据每隔15,时间相差1小时,每1相差4分钟,先计算两地的经度差(同侧相减,异侧相加),再转换成时间,依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地方时

  (4)判断昼夜长短 求某地的昼(夜)长,也就是求该地在纬线圈上昼(夜)弧的长度,这个长度也可由昼(夜)弧所跨的经度数来推算

  (5)判断正午太阳高度角 先求所求地区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和,再用90-两地纬度差即为所求地的正午太阳高度

  五: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

  (1)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

  ①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

  ②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

  ③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

  (2)根据晨昏线与经线相交关系判断昼长和夜长

  推算某地昼长或者夜长,求昼长时,在昼半球范围内算出该地所在地的纬线圈从晨线与纬线圈交点到昏线与纬线圈交点,所跨的经度除以15即该地昼长,如果图上只画了昼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图中白昼所跨经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该地的昼长

  七:区时,地方时的计算

  第一步:先求两地的经度差.

  第二步:再求时间差,以每一度经度相差4分钟来算.

  第三步:然后判断两地的东西方向,求东用加,求西用减.若求出的时间大于24小时,则减24,日期加1天,若时间为负值,则加24小时,日期减去1天.

  第二单元 大气

  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1)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氮—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氧—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地球生命的保护伞”)、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2):大气的垂直分层(课本29页图2.1)

  高度 温度 大气运动 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高层大气 2000-3000千米 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

  平流层 50-55千米 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 平流运动 臭氧吸收紫外线升温;有利于高空飞行

  对流层 低纬:17-18千米,中纬:10-12千米,高纬:8-9千米 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对流运动 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最密切

  二:大气热力作用

  (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较少

  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越厚,反射作用越强,在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是很高

  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篮紫光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

  (2)对地面的保温效应

  ①大气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截留热量而增温,由于大气对于太阳短波辐射的吸收能力比较差,但是对于地面长波辐射吸收作用强,所以地面辐射大部分都是被大气吸收

  ②大气逆辐射是大气辐射的一种,方向朝向地面,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

  二:大气的热力状况

  大气的热力作用

  1)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从图中可以看出,近地面等压线向低压方向(向下)弯曲,高空等压线向高压方向(向上)凸起

  2)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影响因素:等压线越密集的地方,则风力越大(图2.10,2.11,2.12)

  在单一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下:风向垂直等压线,指向低压

  风向 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在三个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始终由高压指向低压方向.

  三:全球性的大气环流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知识摘要

  1.天体和天体系统

  2.天体类型及特征

  3.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及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4.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5.地球的普通性与特殊性以及地球拥有生命的条件

  知识结构

  一、 宇宙

  1、天体:概念和类型

  2、天体系统:概念和级别

  二、太阳

  1、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2、太阳活动

  (1)太阳大气的分层及活动

  A光球层:太阳黑子

  B色球层:耀斑和日饵

  C日冕层:太阳风

  (2) 对地球的影响

  A 干扰地球上的无线电短波通信

  B 磁暴和极光

  C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

  二、 地球

  1、普通性

  (1)九大行星共有同向性、近圆性、共面性特征

  (2)按结构分类,属于类地行星

  2、特殊性

  (1)有生命存在

  (2)有生命存在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知识摘要

  1.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速度等特征

  2.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交替、地方时差、地转偏向力

  3.地方时、区时的计算;日界线

  知识结构

  一、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概况

  (1)方向:自西向东,自北极上空向下看呈逆时针方向,南极反之

  (2) 周期:恒星日:23时56分04秒

  (3)速度:线速度和角速度的大小及分布规律

  2、意义

  (1)产生昼夜交替

  (2)产生时差:

  A地方时:经度每隔15度,地方时相差1小时,东早西晚

  B时区的划分:全球每隔15度划分成一个时区全球划分成24个时区

  C区时的计算:每个时区的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本区的区时

  D国际日期变更线:大致与180度经线重合,西比东日期多一天

  (3)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向

  知识摘要

  1.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速度、轨道等特征

  2.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3.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和五带的划分

  知识结构

  一、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概况

  (1) 方向:自西向东

  (2)速度:1月初在近日点附近,速度较快;7月初在远日点附近,速度较慢

  (3)周期: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2、黄赤交角

  (1)概念: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之间的夹角

  (2)度数:目前是23°26′

  (3)影响: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3、地理意义

  (1)正午太阳高度的周年变化

  (2)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

  (3)四季的划分:天文四季;气候四季;我国传统四季;候温四季

  第二章

  知识摘要

  1. 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及作用;大气的垂直分层及特征。

  2. 大气的受热过程;全球性大气环流及气压带风带。

  3. 大气运动,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

  4. 常见的天气系统,副热带高压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伏旱。

  知识结构

  一、 大气的成分

  1、干洁空气:氮、氧、二氧化碳、臭氧

  2、水气

  3、固体杂质

  二、大气圈的结构

  1、对流层

  2、平流层

  3、高层大气

  三、大气运动的原因

  1、根本原因:冷热不均

  2、水平运动直接原因: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

  3、水平运动原动力:水平气压梯度力

  四、大气水平运动受力

  1、水平气压梯度力:决定原始风向、风速

  2、地转偏向力:改变风向,不改变风速

  3、摩擦力:改变风向,减小风速

  五、大气环流

  1、三圈环流的形成和分布:低纬、中纬、高纬

  2、季风环流

  (1)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

  (2)分布:东亚:温带季风气候;南亚:热带季风气候

  六、海陆分布影响环流

  1、北半球气压带呈块状分布

  (1)一月,大陆上是高压,海洋上是低压

  (2)七月,大陆上是低压,海洋上是高压

  2、南半球气压带呈带状分布

  七、常见天气系统

  1、锋面

  (1)冷锋

  (2)暖锋

  (3)准静止锋

  2、气旋与反气旋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帮助独居老人打扫卫生

抗疫手抄报内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