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粮食安全的形势和现状论文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2015爱粮节粮征文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诗对我们大家来说都不陌生。但是,在我们的生活中,能做到珍惜每一粒粮食的人却非常的少,尤其生活在百般呵护中的我们这些“少爷”“小姐”们,因为挑食浪费粮食的现象颇多。我曾经也是其中一员,但是有一件事却让我更深的体会到了《悯农》的真切含义。

  还记得去年春节的一天,中午我们一大家人欢聚一堂,爷爷奶奶给我们包饺子吃。不多久,一盘盘热腾腾的饺子就端上了桌,我们这些小馋猫迫不及待的就开始抢起饺子来。就在这时,我刚加了一个饺子往嘴边送,还没来得及张嘴,“啪”的一声,饺子掉在了桌子上,我连忙用手指把它弹开,生怕它脏了我的手。正巧,爷爷走过来,看见躺在桌角的饺子,就小心翼翼的把它拿了起来,放进了嘴里。我看到爷爷的举动,目瞪口呆,急忙说“爷爷,那个饺子是我掉到桌子上的,已经脏了,不能吃了,快吐出来”。只见爷爷不紧不慢的咀嚼着饺子,语重心长的对我说:“孩子,它不脏,是你的内心觉得它脏了,这个桌子是我刚才擦过的,即使掉上去,也可以吃的。”我辩解说:“它已经掉桌子上了,如果桌子没有擦干净呢?”“那也无妨”。爷爷叹了口气,“你们现在的孩子们啊,没有挨过饿,是很难体会粮食的重要啊!我们小时候,因为粮食非常少,我的妈妈为了让我们吃饱,她却舍不得吃饭,自己挖野菜、啃树皮来填饱肚子,那时候,别说吃饺子了,我们能吃一顿玉米面窝头都觉得特别幸福。孩子啊,我们现在虽然不愁吃穿,但是,生活在在贫困山区的人们,吃不饱、穿不暖,小孩子们还没有地方上学,人们天天吃野菜、白薯、山里的蘑菇,连大米都不多,更别说肉了。再看看我们,每天大鱼大肉,蔬菜水果,应有尽有,却生在福中不知福,还到处浪费,不应该啊!”听着爷爷的话,我羞愧的低下了头。

  这件事让我深受教育,从那以后,我懂得了节约,更懂得了劳动成果来之不易的道理。

  同学们,让我们行动起来,珍惜粮食,从我做起,以节约为荣,以浪费为耻,自觉养成爱惜粮食,节约粮食的好习惯。

我国粮食安全的形势和现状论文

2016爱粮节粮主题征文

  粮食对我们是多么重要啊!我们必须从小节约水和粮食。

  粮食牵涉到千家万户,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身体健康密切相关。

  现在中国人口渐渐变多,耕地渐渐变少,大部分耕地都盖成房子了。我国政府和相关部门历来都十分重视粮食的问题。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法规和制度,还经常通过媒体宣传等报道,教育人民群众和相关行业重视粮食。多种粮食,奖励种粮大户。

  有首古诗[悯农]的意思就是让我们节约粮食,农民伯伯不管是炎热的夏天,寒冷的冬天,都能看见他们干活的身影。他们干吗这样辛苦的干活呢?就是为了让我们更好的成长。

  当然,诗人为什么要写这首诗呢?因为为了让大家知道,劳动果实,来之不易。

  当你在饭店用餐的时侯,你会看见有人点很多菜,用餐后餐桌上会有许多剩饭剩菜。根本就吃不完,他们只是要面子,这多浪费啊!我看着很心疼。当然,我相信这只是少部分人,但是以小见大!而外国人吃多少要多少。我们要向他们学习,爱惜粮食光荣,浪费粮食可耻!我再也不愿意看到这样的差距。

  我们一家去吃饭,也是吃多少要多少, 吃不完的都打包带回家。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会不浪费,养成好的习惯。从点点滴滴做起,爱惜粮食节约粮食,珍爱农民伯伯的果实,这样,这样才有希望让我们的国家更大更强。

珍惜粮食从我做起

  民以食为天。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是人类得以发展的先决条件。

  也许有人会说:我们早已远离食不果腹的年代,吃饱饭、吃好饭已经成为司空见惯的事情,还有谁会在意粮食的由来,还有谁会在意随手丢弃的粮食,然而,现实情况却令人堪忧:

  一方面,当今世界人口已经达到70亿,并且还在以每年约8300万的速度递增,虽然世界各国十分重视粮食生产,由于自然条件限制,自然灾害频发,粮食总量增长不大,使得粮食供应日益紧张,粮食价格也日益上涨,粮食危机日益显现,饥饿和贫困也呈蔓延之势。据世界粮农组织统计,目前世界上仍然有约十亿人口处于饥饿当中,这是一个比整个欧洲人口还要多的群体。全世界每年有约九百万人死于饥饿和饥饿引起的疾病,也就是说每天有两万四千人左右。贫困、饥饿加剧了地区动荡和社会的不稳定,而社会的不稳定又进一步加深了粮食危机、饥饿和贫困。

  另一方面,浪费粮食的行为却屡见不鲜,就以我们身边为例,食堂的餐桌上米饭、菜肴随处可见,甚至在食堂的地面上都能看到洒落的米粒,每天的所谓残羹剩饭往往可以放满好几个大桶.如此珍贵的粮食就这样被我们有意无意的浪费着,难道我们不应该为此感到惭愧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一粒米也可以折射出个人对待生活、对待未来的态度。让我们行动起来,爱粮节粮,从我做起,从不乱倒剩饭做起,自觉养成爱惜粮食,节约粮食的好习惯,为建设和谐社会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粮食的情结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这是清代朱用纯说的话。可是看看现在,现实生活中有多少人节约粮食,珍惜粮食呢?可又有多少人知道在饥荒年代,粮食价值的可贵……。

  在1959年到1961年,中国大陆曾发生过饥荒,因为缺粮,人们不能正常工作、活动,整个大陆活动面积几乎塌陷,所有的家庭都在找粮食,地上,水里,甚至墙上,所有能吃的食物,被人们抢了个空,弱小的人们都被饿死在那黑暗而渺小的角落,一个星期内,竟有300至500人死亡,米,小麦,粗粮,越来越少,剩下的是窝头,再到后面,只得吃树根,啃树皮,吃野草,甚至水草。人们一个个饿的瘦骨如柴,整日生活在人心惶惶的日子里,好不容易弄点吃的活下去,维持生命,却立马又忧愁在下一顿的痛苦之中。那时候,天地不知是白天黑夜,因为人们整天的生活就是寻食…寻食,还是寻食。那是多么可怕的日子啊!

  而今天,我们生活在不愁吃穿的日子里,却无人珍惜。学校里,饭后,热蒸蒸的剩饭剩菜倒得满满的,挤在饭盆里,如同可怜的孤儿,当那些油水浸出饭盆,我看了,心火辣辣的疼,真是事者无视,视者心疼啊!先辈们为了我们的今天,付出了多少代价啊!我们就这样对待他们吗?不!我们要珍惜啊!大自然已带给我们惩罚,我们应当醒醒了!

  节约粮食,不仅仅是一种口号,一种号召,一种呼吁,它更是一种情结,熔铸在你我他的心中,从而自觉的做到,节约粮食,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现在做起!

珍惜粮食的作文:让我们从珍惜粮食开始

  中国人口超过13亿,人均耕地面积不到1.5亩,是世界人均值的1/4,如此宝贵的耕地,每年还以千万亩的速度在消失。我国东部600多个县(区)人均耕地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0.75亩的警戒线。而我国由于设备和管理落后,粮食在收获、储存、调运、加工、销售和消费中的总损失高达18.2%,也就是说,我国每年的产后粮食约有850亿公斤被白白浪费掉。稍微关心时政的人都知道,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粮食进口国,且进口数量逐年增加。在每年为此花费巨额外汇的同时,粮食安全问题也已经成为从中央高层到社会舆论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在这种背景下,触目惊心的浪费粮食现象,更令人担忧。

  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还有必要从一粒米上节约吗?有的同学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表面上看,掉几粒米是小事,可世界上的任何财富,都是劳动者以自己的心血和汗水创造的。珍惜这种创造的成果,不仅是对社会财富的爱护,也是对劳动的尊重、对创造的尊重、对劳动者的尊重。粮食是劳动者付出辛勤劳动、大自然消耗大量资源产生的财富,浪费它就是白白丢弃劳动成果、无端牺牲生态环境,最终受害的还是人类自己。一位学者就曾指出:“可持续发展,这句话在今天的世界上首先是指粮食。”我们浪费一粒米,扔掉一个馒头,实际上丢弃的是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丢弃的是对劳动人民的一片真挚情感,丢弃的是做人的一种品格和精神。我国现在还不富裕,在一些贫困地区还有将近3000万人尚未解决温饱问题。人皆有食,也并不是每个公民都曾实现了的梦想。世界性缺粮的状况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也不会得到根本转变。因此,浪费一粒粮食也是很可耻的行为。

  节约粮食,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有了节约意识,做起来很简单:吃饭时吃多少盛多少,不扔剩饭菜。尊重劳动成果、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已成为现代人的一种自觉意识。珍惜粮食吧,这是在珍惜你的生活!

  建设节约型社会,关系到我们每一个人。节约资源,健康生活,让我们从珍惜粮食开始做起吧。

水与粮食安全

  民以食为天,国以民为本。自古以来,水与粮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纵观中国历史,干旱年代里,老百姓食不饱则国动乱,故历朝历代都十分重视干旱,天坛祈雨殿就是一个有效的例证。今年的世界水日主题为“水与粮食安全”,下面就由我来简单介绍一下世界节水日。

  世界节水日,也称世界水日。是人类在20世纪末确定的又一个重要的节日。为满足人们日常生活、商业和农业对水资源的需求,联合国长期以来致力于解决因水资源需求上升而引起的全球性水危机。1977年召开的“联合国水事会议”,向全世界发出严正警告:水不久将成为一个深刻的社会危机,继石油危机之后的下一个危机便是水。1993年1月18日,第四十七届联合国大会作出决议,确定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

  中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2200立方米,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受季风气候和地形条件的影响,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衡。全国大部分地区最大四个月的降雨量约占全年降雨总量的70%,往往造成汛期洪水成灾。中国南方水多,北方水少,长江以北水系流域面积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64%,水资源量却只占全国的19%,干旱缺水成为中国北方地区发展经济的突出问题。自然灾害,尤其是干旱,对中国的粮食生产造成较大影响。今年刚入春,云南就遭受了特大干旱,农作物受灾面积达1251万亩,水资源再次向我们敲响了警钟。

  小时候,看过中央电视台的一则公益广告,想必大家都很熟悉吧,广告的大致内容就是:电视画面上出现一个水龙头,它正在艰难的往外滴着水,滴水的速度越来越慢,最后水枯竭了。最后在画面上出现了一双眼睛,从眼中流出一滴泪水。随之出现的是这样一句话:如果人类不珍惜水,那我们能看的的最后一滴水将是我们自己的眼泪!

  我们更应该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保护珍贵的水资源。其实做法并不难,注重生产生活细节,从小事做起,真正把水当作掌上明珠。

  对于个人而言,要做到控制水龙头的流量,及时关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一水多用;不向河道、湖泊里扔垃圾,不乱扔废旧电池,防止对自然水资源造成污染;外出时,自带水杯或容量小的瓶装水,减少对剩余瓶装水的浪费等等。

  对于企业而言,应该做到提高工业生产用水系统的利用效率,通过实行清洁生产战略,改变生产工艺或采用节水以至不用水生产工艺,以及合理进行工业或生产布局,以减少工业生产对水的需求,提高水的利用效率等等。

  对于政府而言,大力支持节水型产业的发展,适当提高水价,呼吁广大群众节约用水,对污染水资源的行为严厉制裁,兴修水利,发展节水农业等等已经越来越紧迫。

  看似我们只是做了力所能及的事,然而若是每一个人都能做到,那么就会积少成多了。把这些节约出来的水用到农业生产上,那么粮食安全危机就会大大改善。

  有朝一日,也许你会发现,其实天蓝蓝,水悠悠,微风荡漾蝶双舞,庄稼汉们站在地头,望着这片黄澄澄像狗尾巴似的农田,心里就像酿了蜜一样的甜。

  最后,为大家推荐一句节约用水的名言警句:拥有时不知珍惜,失去时方觉可惜。——请珍惜每一滴水!

  祝天天好心情!

中国粮食增产之路

  1、从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我国粮食产量情况(1949-1977年)

  1949—1977年这一时期,我国粮食产量不断增长,但发展迅速相对缓慢,总产量都在30000万以下。而且在这28年间,我国粮食产量经历了五次波动,其中有3次波动幅度较大。1949年我国的粮食产量仅为11320万吨,但1950—1952年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粮食也出现连续增产。其中1950年增长率高达16.73%,1952增长14.08%。但到1953—1954年两年出现了第一次粮食产量增长率下降。这两年粮食总产量分别比1952年增长1.79%和1.59%,粮食增长率大幅度降低。1955和1956年这两年,粮食出现了恢复性增产。1957—1961年出现了第二次粮食产量增长率大幅度下降,其中1959年、1960年两年粮食增长率分别比1956年下降19.78和20.37个百分点。1959到1961年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著名的三年经济困难时期。从图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到产量曲线的变轨。

  从1962到1966年我国的粮食生产出现了连续五年增产,年均增长率为7.75%。接着,1967—1969年形成了第三次粮食生产波动,年均粮食增长率为—0.44%,比上五年的年均粮食增长率降低8%。1970—1971年粮食又连续两年增产,年均粮食增长率为9%。接着,1972年出现粮食产量较大幅度减产,粮食增长率为—3.86%。1973—1975年连续三年粮食增产,年均粮食增长率为5.81%。1976和1977年最后两年出现第五次粮食生产波动,年均粮食产量增长率为—0.31%。(注:部分数据引用尹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成杰《关于我国粮食生产波动的思考及建》一文)

  2、改革开放以来的粮食产量情况(1978—2008年)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逐步改革统购统销的体制,提高粮食收购价格,减少定购数量,使粮食生产实现高速增长。我国粮食产量从30000万吨开始一路震荡走高。1978—2008年这30年,我国粮食生产得到快速发展,但波动也更频繁复杂。

  1978年我国农村实行改革和提高粮食价格,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1978年中国粮食产量首次突破30000万吨,达到30477万吨,增长了7.8%。1979年粮食产量又增长8.9%,主要是由于国家大幅度提高粮食收购价格,粮食统购价提高20%,超购部分加价50%,从而促进粮食产量快速增长。1978和1979年粮食产量年均增长率达到8.38%。而1980和1981年则出现了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次粮食减产,年均粮食增长率为—1.05%。

  1982到1984年这三年粮食总产量年均增长率为7.83%。尤其是1984年,中国粮食产量历史性得到达了40732万吨。这次粮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农村推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现了土地所有权与土地使用权的分离,赋予了农民生产的自主权以及剩余产品的支配权利,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突然出现的粮食大幅度增长的情况下,导致粮食供给过剩。

  而到了1985年,国家取消了部分鼓励粮食生产的优惠政策,粮食收购实行“倒三七”比例价,实际降价幅度接近10%,资金和物质投入也减少,农资价格涨幅为4.8%,挫伤了农民种粮积极性。

  1985到1988年出现了第二次粮食大幅度减产,1985年粮食产量回落到37910.8万吨水平,比上年减产6.9%。1985年到1988年四年粮食产量的年均增长率为—0.29%。到1989和1990年粮食生产迅速恢复,连续两年粮食产量增长,年均增长率为6.45%。1991—1994年这四年粮食产量在43000到44525万吨之间徘徊,年均粮食增长率为0.04%。但是在1990-1992年出现农产品全面“卖难”,是典型的生产过剩造成的。因为从1989年开始,国民经济连续三年在低谷中运行,城市有购买能力的需求下降导致农产品卖难。

  1995和1996年粮食生产快速发展。1996年总产达50453万吨,增长率为8.13%,首次跨上50000万吨的大台阶。1997年出现第四次粮食生产波动。1997年粮食产量比上年减少2.05%。1998年粮食增长率为3.67%。1999年虽然粮食增长率为—0.76%,但仍保持50000万吨水平。此次粮食产量的上升导致粮价下跌,严重挫伤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从2000年到2003年粮食出现了改革开放以来最为严重的一次大减产。粮食产量从1998年的最高位51229.5万吨降到了最低时的43065万吨,一下退回到十年前水平。主要原因除了干旱造成减产的因素外,更重要的是粮食种植面积的急速减少。许多地区提高了经济作物和优质农产品的种植,而当时的高层对粮食问题的乐观估计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中国长期坚持的“以粮为纲”的观念。城市发展大量占用耕地,还有一些地区盲目推行“退耕还林、退耕还草”政策,导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锐减。

  2004年以来的5年,我国粮食产量连续5年增产。

  2004年我国粮食总产量46947万吨(9389亿斤),比上年增产3877万吨(775亿斤),增长9.0%。粮食单产水平和当年粮食增产量均创历史最高。2004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连续出台了一系列更直接、更有力、更有效的重大政策措施,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粮食生产出现重要转机。

  2005年中国粮食再获丰收。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48402万吨(4840亿公斤),同比增长3.1%。

  从2006年国家开始彻底取消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国家与农民的传统分配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革,农村税费改革进入农村综合改革的新阶段。同时还加大补贴政策实施力度,新增120亿元补贴资金,对种粮农民因农业生产资料增支实行综合直补,7.28亿种粮农民直接受益。2006我国粮食产量为49746万吨,同比增长2.8%。

  2007年我国粮食总产量为51050万吨,同比增长0.7%,2007年粮食实现连续四年增产,总产超过一万亿斤,单产再创历史新高。粮食生产改变了“两增一减”、“两增一平”的局面,实现了产量、质量和效益同步提高。2007年中央财政进一步加大支持种植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的政策力度,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四项补贴资金达五百一十四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增长百分之六十六,为粮食连续四年增产提供重要支撑。

  2008年,粮食总产量达到52850万吨,比上年增产2690万吨,增长5.4%,连续5年增产。其中,夏粮产量12041万吨,增产305万吨;早稻3158万吨,增产6万吨;秋粮37651万吨,增产2379万吨。

  此前粮食生产的历史最高纪录是1998年的51200万吨。但此后,由于土地、资金等要素大量转向非农产业等原因,耕种面积连年调减,产量曾一路走低。2004-2007年,中国建立支持粮食稳定发展的政策框架,粮食产量得以恢复,2007年总产量达50150万吨。

  2009年一定会成为连续第6个丰产年。农业部部长孙政才6月12日宣布,今年全国夏粮预计产量将达到2450亿斤,创下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连续6年夏粮增产的佳绩。虽然,全年粮食生产稳定发展还要看早稻和秋粮,但夏粮增产为今年粮食全面丰收奠定了关键的良好开局。

粮食安全的心得体会

  我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大国,农业自然是我国的支柱产业,谈到农业,多数人会想到我国粮食问题。随着我国人口急速增加,粮食产量逐年下降的趋势来看,粮食问题早已不是个新话题了,“节约粮食”更是我们从小便熟知的字眼,从古人“锄禾日当午”,直到现在人们统计的精确数字,无一不表明粮食的来之不易。从播种至收割多少道程序,多少辛苦汗水,多少双饥饿的眼睛在渴望······

  再回头看看,又有多少不珍惜粮食的人,将热蒸蒸的白米饭倒入到垃圾袋,真是太浪费了!有的人以种粮食为生,当我们的粮食不足时,是从哪里获得粮食呢?我国人口己超过12。5亿,每年的净增长是1200万人;人均耕地面积1。2亩,是世界人均值的1/4;目前耕地面积正以每年30多万亩的速度递减。从1981-1995年间,全国共减少了耕地8100万亩,每年因此而减少粮食生产500亿斤。而且现在这个减少速度仍然在不断加快。乱占耕地、挖沙、土地质量下降、荒漠化等种种现象在蚕食着耕地。现实绝对不容乐观!节约粮食,是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难道真的等到我们沦为饥饿贫困交加的弱国时,我们才会对随手仍掉的馒头米饭略待珍惜吗

粮食安全心得体会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这首古诗上至老下至小,几乎全社会的人都能背的滚瓜烂熟,但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人们似乎被眼前的贪图所吸引,已将“节约”两个字完全抛在了脑后。

  据统计,中国人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高达2000亿元,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粮食,在民间节庆时节,很多人为了不丢面子,往往造成请客的点得不少,赴宴的吃的不多,一桌宴席有一半会浪费。在官场上,利用公款吃喝之风盛行,有报销,国家重点贫困县江西上饶县清水乡前汪村村部乔迁庆典当天,小车沿着路边停了200米长,73辆车中还有两部警车,村小操场上,教室里共摆了53桌酒席,赴宴的人多市党政机关干部,觥筹交错,举箸买醉之间,不少食物被浪费。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一首妇孺皆知、耳熟能详的唐诗,道出了节约粮食、合理用餐的文明理念。然而今天,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们的物质生活比以前丰富了许多,但随之而来的。却是节约粮食意识的淡薄,和浪费现象的屡见不鲜。当我们随意倒掉吃剩的食物时,殊不知在世界的某个角落还有很多人为一块面包而面临饥饿;当我们忘记关紧水龙头时,殊不知那些缺水的地方还有很多人家一天只有一杯水维系生活;当我们肆意挥霍劳动果实时,殊不知那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者正默默地流淌着汗水……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无论时代和社会如何发展,人类所拥有的资源总是非常有限的,勤俭节约无论何时都值得提倡。节约,历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应是我们人生的必修课。因此,节约不仅是一种行为,更是一种品德;不仅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时尚,它是我国文化传承中的精华,而今因为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却已将“节约”两字抛在脑后,所以,为了将“节约”作为制约浪费的准则,我们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

  首先,在民间,作为市民不需要碍于面子而造成太多的浪费,作为企业也应该提供免费餐盒,打包,袋子,方便市民打包。在官场中,则应对制度令行禁止,节俭是美德,奢侈是恶性,公权力的行使也应是这样,作为公职人员,应该时刻自警自省,时刻检视自身,不能把公款吃喝当作是顺理成章的事。

  相信在全社会的努力下,“舌尖上的浪费”一定会改善。

中国粮食安全隐患仍存作文

  这一刻,与金融、石油危机一起爆发的“大米危机”和粮食涨价潮已席卷全球;这一刻,作为粮食主产国的欧盟与美国在粮食产量连续多年丰收,库存充足的情况下,停止了对外出口而用粮食生产乙醇;这一刻,全球已有40多个国家爆发粮食危机;这一刻,有人因抢购食物发生冲突造成死亡,有人开始用野菜、老鼠肉充饥;这一刻,世界上有一亿人口“饥肠辘辘”面临饿死……

  而此刻的中国,由于近几年粮食产量连续增产,加上国家颁布了“取消农业税”“粮食补贴”等一系列积极的农业政策,在这一次粮食危机中粮食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面对朝鲜,海地,秘鲁等共缺粮的现状,中国也只能说是鞭长莫及了。中国的粮食已由出口转未内需。虽说粮食问题在中国远像国际市场那么严峻,但由于国际市场那么严峻,但由于国际市场上粮食惜售,如果拥有十三亿人口的中国爆发粮食危机,这将会使全球的粮食危机日趋恶化。其次,我国还有三千万极其贫困的农民同胞,他们的温饱问题尚待解决。再者今年初发生的那场堪称五十年一遇的大雪灾及“五一二”特大地震对农业生产而言,无疑时致命的打击。基于国情和自然灾害的影响我们应该正式中国粮食安全存在严重隐患不容乐观。

  那么,我们中学生该做些什么呢

  面对粮食安全问题,我们不可能置若罔闻,中国的中学生,数以百万千万计,在人数上可与某些国家相抵。如果我们能规范自身的行为,将会减轻国家的很多压力。

  浪费粮食是中学生身上普遍才存在的不良行为。以每人每天浪费一两粮食计,中国的中学生一个月就会糟蹋十万多吨。我不明白学生浪费粮食的动机是什么。只是看到同学们就餐后学校餐厅每张桌子上堆成小山似的剩菜剩饭,我很痛心:高中生的素质就如此低下么?如果我们留意一下新闻,不会见不到这样的报导:在一些缺粮国家的街头,有这样一群人走着,他们身上套着空的米袋,上面写着“Wearehungry”(我们很饿)的标语。如果看到这些,我们还能充耳不闻、视而不见,心安理得地浪费粮食吗?我们的良心何以安啊,十多万吨,至少可以救助一些人维持最基本的生活。中学生如果不爱惜粮食,那么中国人明天的命运也如同这些套着米袋走的人。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期,中国爆发了饥荒,我们祖父辈的父母兄弟很多都饿死了。我的爷爷那是正值我现在的年龄,对吃不饱饭、饿死这些概念颇有印象,他的奶奶和爸爸就是在那个年代饿死的。所以每当听说我们要把吃剩的菜倒了,爷爷便不依不饶地从“老子五八年的时候差点饿死”讲起。我们的父辈肯定记得用粮票买米买饭的旧事,那个时代他们虽不致死,却也都是饿着长大的。爸爸说他有我大的时候最大的梦想就是“以后我要天天吃白米饭”。这对于今天的我们而言是不可思议的。然而我们必须明白,中国在1994年才废除了“粮票”制度,中国人吃上饱饭的日子才过了十几年。及时是现在,中国也还有很多人没有解决自身的温饱问题。我们是幸运的一代,不曾为饥饿受累过,我们的这份幸运,是几代人的劳动换来的,中国并不富裕,我们有什么资本去挥霍呢

  所以我要说,节约粮食,杜绝浪费,这是我们每一个中学生应该做好的。国家的粮食安全隐患刻不容缓。作为中学生,我们无权去评论发生这次粮食危机的原因,面对美国将两家上涨的祸首推给中国的做法,我们也无权评论,我们不是经济学家,也不是政客。但我们应该学会用大脑思考问题,明确什么是我们应该做好的,隔空喊话没用,要用理性默默耕耘,节约粮食,从我做起。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自信励志短句霸气

劝诫人要珍爱生命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