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的阅读书单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古今中外名人读书故事

  王充书铺读书立志

  王充是我国东汉初年具有唯物主义思想和批判精神的杰出的思想家。

  王充少年时代,父亲就去世了。王充竭尽全力奉养母亲,后来到了京城,进太学学习,拜当时着名的学者班彪做老师。他喜欢广泛地阅读,善于抓关键问题,因而进步很快。

  王充读书非常专心,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又很强,所以只要读上一遍,就能记住书的主要内容,甚至能够背诵某些精彩的章节。但是,家庭穷困,买不起很多书,为了满足如饥似渴的求知欲,王充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当时的洛阳街上有不少书铺,王充便决定把书铺当做他的“图书馆”,每天吃过早饭后,他就带上干粮,到书铺里去阅读出售的书籍。不分春夏秋冬,不论晴天雨天,他读了一册又一册书,跑了一家又一家书家书铺。就这样,他终于读遍了诸子百家的重要着作,掌握了书中的基本精神。

  王充由于出身贫苦,因而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认识,基本上是从劳苦人民实际生活的情况出发的。他在读遍了诸子百家的主要着作之后,对于某些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唯心主义的说教深感不满,下决心给予严厉的批判。于是便集中精力独立思考,着手写书。为了不耽误时间、不打断思路,他在住宅的门上、窗上、炉子上、柱子上甚至厕所里,都安放了笔、纸,想一点,写一点,走到哪里,写到哪里。经过长时期的努力,他终于写成了充满着批判精神、闪耀着唯物主义光辉的《论衡》。

  心得·启迪

  王充读书立志的故事,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他有远大的志向,他那不屈服于贫穷的精神和非凡的的毅力更让人佩服。我们现在的生活条件好了,是不是更应该好好学习,练好本领,将来报效祖国呢

  王亚南读书故事:苦读成才

  王亚南睡三脚床王亚南小时候胸有大志,酷爱读书。

  他在读中学时,为了争取更多的时间读书,特意把自己睡的木板床的一条脚锯短半尺,成为三脚床。每天读到深夜,疲劳时上床去睡一觉后迷糊中一翻身,床向短脚方向倾斜过去,他一下子被惊醒过来,便立刻下床,伏案夜读。天天如此,从未间断。

  结果他年年都取得优异的成绩,被誉为班内的三杰之一。他由于少年时勤奋刻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杰出的经济学家。

  喂鸡求学的诸葛亮

  诸葛亮小的时候,跟着隐居在襄阳城南的水镜先生学习兵法。水镜先生养了一只公鸡,公鸡一到晌午啼叫三声,水镜先生就下课了。诸葛亮听课听得很不过瘾。

  后来,他想了一个办法,在裤子上缝了一个口袋,每天上学的时候就抓几把小米放在口袋里。当晌午快到时,他悄悄地朝窗外撒一把小米。公鸡见有黄灿灿的小米,顾不上啼叫,就啄食起来。刚刚啄完,诸葛亮又撒一把,直到把口袋里面的小米撒完。

  等公鸡吃完口袋里的小米再叫时,水镜先生多讲了一个时辰的课,可把师娘饿坏了,时间长了不免抱怨几句:“怎么搞到这么晚,晌午过了,也不知道饿!”

  “你没听见鸡才叫吗?”水镜先生说。

  师娘是个聪明人,知道其中必有奥妙。

  第二天快到晌午的时候,她悄悄地来到了院子里,只见那只花颈公鸡刚要伸长脖子叫唤,就有人从书房窗口撒出一把小米。她走上前,把事情看了个仔细,又悄悄地回家了。

  这天水镜先生回来,师娘笑着说:“你这个当先生的,还不如小诸葛。”于是她把刚才看到的情况,一五一十地告诉了水镜先生。

  水镜先生听后一愣,又哈哈大笑起来,心想诸葛亮喂鸡求学,真是聪明过人,将来必定是盖世奇才。

  诸葛亮经过刻苦学习,终于成为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帮助刘备建立了蜀汉政权。

  心得·启迪

  诸葛亮刻苦学习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我们的学习条件好了,更应该发奋学习,拼搏进取,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潜力,成为有用之才。

  王羲之的故事:酷爱书法,苦练成才

  王羲之,字逸少,曾官居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生于公元303年,卒于穆帝升平五年,即公元361年,终年59岁。其所处时代正是战乱纷飞、政治黑暗之时。因与权贵王述不睦,故辞官誓墓,终老东土。

  酷爱书法,苦练成才

  王羲之自幼酷爱书法,几十年来契而不舍地刻苦练习,终于使他的书法艺术达到了超逸绝伦的高峰,被人们誉为“书圣”。

  王羲之出身于一个书法世家的门庭,他的伯父王翼,王导;堂兄弟王恬,王洽等都是当时的书法名手。

  王羲之七岁那年,拜女书法家卫铄为师学习书法。王羲之临摹卫书一直到十二岁,虽已不错,但自己却总是觉得不满意。因常听老师讲历代书法家勤学苦练的故事,使他对东汉“草圣”张芝的书法产生了钦羡之情,并决心以张芝的“临池”故事来激励自己。

  王羲之13岁那年,偶然发现他父亲藏有一本《说笔》的书法书,便偷来阅读。他父亲担心他年幼不能保密家传,答应待他长大之后再传授。没料到,王羲之竟跪下请求父亲允许他现在阅读,他父亲很受感动,终于答应了他的要求。

  王羲之练习书法很刻苦,甚至连吃饭、走路都不放过,真是到了无时无刻不在练习的地步。没有纸笔,他就在身上划写,久而久之,衣服都被划破了。有时练习书法达到忘情的程度。一次,他练字竟忘了吃饭,家人把饭送到书房,他竟不加思索地用摸摸蘸着墨吃起来,还觉得很有味。当家人发现时,已是满嘴墨黑了。

  王羲之常临池书写,就池洗砚,时间长了,池水尽墨,人称“墨池”。现在绍兴兰亭、浙江永嘉西谷山、庐山归宗寺等地都有被称为“墨池”的名胜。

  王导与王敦十分器重羲之。当时陈留人阮裕名声很大,做王敦的主簿。王敦曾对羲之说:“你是我们王家最优秀的子弟,你的成就应当不比阮主簿差。”阮裕也对王羲之有美誉,将其与王承、王悦并称为“王氏三少”。周顗是当时人物品鉴的专家,经他品评给予肯定的人物,身价倍增。十三岁那年,王羲之去拜见名士周顗。王羲之位次在众人之末。周顗观察王羲之后,觉得他是个奇异的人物。当时以牛心为贵,众客人都还没吃呢,周顗先割下一块牛心,给王羲之先吃。于是王羲之名声大噪,开始为世人所知。

  为了练好书法,他每到一个地方,总是跋山涉水四下钤拓历代碑刻,积累了大量的书法资料。他在书房内,院子里,大门边甚至厕所的外面,都摆着凳子,安放好笔,墨,纸,砚,每想到一个结构好的字,就马上写到纸上。他在练字时,又凝眉苦思,以至废寝忘食。

  左宗棠智对曾国藩

  左宗棠自幼饱读诗书,腹藏经纶,聪明绝顶。在他十岁时,有天傍晚随老师郊外散步,时见夕阳落山,晚霞成扇形射向天空,老师即景生情,出一上联道:“夕阳光倒生。”

  左宗棠略一思忖,对道:“朝日霞先出。”

  老师见他头脑敏捷,又以字形出对试道:“曰日分肥瘦。”

  左宗棠不假思索道:“天夭别正斜。”

  老师再以书的功能试道:“史记篇篇记史。”

  左宗棠一笑又对道:“诗评字字评诗。”

  老师大喜,以“国家千里驹”赞之。

  左宗棠成人后性情十分孤傲,他曾为自己撰写一联曰:“身无半文,心忧天下;手释万卷,神交古人。”他把自己比作三国时的诸葛亮,还自称为“今亮”。他虽才华横溢,但年轻时仕途不畅;而他的好朋友曾国藩却是官运亨通,平步青云。当曾国藩身为侍郎时,他仍然一介布衣,混迹山林。左宗棠常为自己的命运而鸣不平,同时也对曾国藩的官运感到忌妒。

  一次,曾国藩从他老家湘乡出发赶赴京城,途中刚好路过长沙。他深知长沙名士多,且那里有很多好朋友,就想在这逗留两天。

  左宗棠知道了他的到来,为尽地主之谊,特邀了几位好朋友一起去拜访他。大家落座后谈古论今,从民心到朝政无所不谈。左宗棠更是滔滔不绝,他喜欢标新立异,发表一些新观点,大有一鸣惊人之气势。他对曾国藩的意见很少苟同,反而对他的一些观点还进行了无情的驳斥,使他的面子很难堪。

  曾国藩对左的表现极为不满,告别时想好了一句话准备揶揄他一下,挫挫他的锐气,便站起微微一笑道:“季高,今日一会,我有一联相送。”

  季高是左宗棠的字,他知自己与曾国藩面和心不和,从他嘴里吐出来的联没有什么好话,乃不屑道:“有什么话请讲吧。”

  曾国藩便吟道:“季子自称高,仕不在朝,隐不在山,与人意见辄相左。”

  左宗棠一听果不出所料,连“左季高”三个字也嵌进联里了。他略一沉思,也笑着回敬道:“藩臣当卫国,进不能战,退不能守,问你经济有何曾?”

  曾国藩暗吃一惊,没想到左宗棠才思如此敏捷,竟然将自己的名字嵌进联中之后,矛头尖锐地抵了自己一句,不但没有揶揄到他,反而被他奚落了一顿,真有点狗屎不臭挑起来臭的味道。他害怕与这样精明的人继续斗下去更下不了台,故意装着大度地“哈哈”大笑了起来。左宗棠明白他这笑声中的含意,就此二人作揖告别了。

  后来,左宗棠凭自己的才智,也成了朝廷的栋梁之材,那是后话了。

  匡衡凿壁偷光的故事

  匡衡是西汉人,出身在一个穷苦的农民家庭。他从幼年起就酷爱读书。白天要劳动,没有多少空余时间,晚上很想读书,却穷得点不起灯,他为此很苦恼。后来,他发现邻居家夜夜有灯光,就想了个办法。因为邻家点灯的房子和他的住室之间,只隔着一堵墙,于是,他便在墙上凿了个小孔。灯光果然从小孔里透过来了。他高兴得跳了起来。从此以后,他每夜蹲在墙脚,借着这一线亮光读书,直到邻居家熄了灯,他才心满意足地去睡觉。

  过了不久,又发生了另一个问题:他仅有的几册书早已被读得滚瓜烂熟,却一直没有钱买新的,向有书的人家去借,又常常碰钉子,他又开始苦恼起来。

  当地有个叫“文不识”的富豪,家里藏书很多。匡衡便请人介绍,去文家当长工。到了文家,他干活既卖力又不要一文工钱。“文不识”觉得很奇怪,就问匡衡道:“你为什么自愿做工,而不要工钱呢?”

  “我给您做工,不为别的,只希望您把书借给我,让我好好阅读。”“文不识”答应了他的请求。匡衡一得到丰富的图书,就像几天没有吃饭的人得到美食佳肴一样,贪婪地、津津有味地读啊读啊,读完一册又读另一册。

  这样日积月累,他终于成了着名的大学者。

  心得·启迪:匡衡在那么艰苦的环境里都能认真读书、刻苦学习知识,而我们生活在这么好的物质环境里,是不是更应该努力学习呢?不管在什么状态下,我们都要勤奋学习。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源泉,能让人间更美好。

  余秋雨饿着肚子饱读书的故事

  1946年,余秋雨出生在余姚一个普通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位本分的基层公务员,而母亲则是一位没落大家族的小姐。在他出生那天,天上一直下着小雨,因此得名叫秋雨。

  余秋雨的童年是在余姚县桥头镇(今属慈溪市)度过的,乡村的生活简单、清贫而又快乐。从上海来的母亲几乎是村里唯一的文化人,在村子里开办了一个免费的识字班。儿时的余秋雨跟在母亲身边玩,竟然也认识了不少字。

  4岁那年,余秋雨背上书包走进了乡村的小学。小学有一个图书馆,有几十本童话和民间故事,十分诱人。但几十本书怎么能满足得了几百名学生呢?老师想出了一个办法,写100个毛笔小楷字才可借得一本书。余秋雨的毛笔字,就是在那时打下的根基。他在回忆那段日子时,曾说:“我正是用晨昏的笔墨,换取了享受《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伊索寓言》的权利。直到今天,我读任何一本书都非常恭敬,那是从小养成的习惯。”

  在余秋雨11岁的时候,为了能让他有更好的前途,他们全家借住到上海市区。余秋雨在上海报考了中学。

  中学的图书馆不小,但每天借书都要排长队,而且想借的书十次有九次都被借出去了。后来,余秋雨到处打听,终于知道有一个叫“上海青年宫图书馆”的地方借书比较方便,就立即去申办了一张借书证。青年宫在江西中路200号,快到外滩了。当时正值困难时期,人们每天都吃不饱。余秋雨在晚饭后要步行一个多小时才能到达青年宫,走到一半就饿了。当他走到图书馆时,离人家关门已经不到一个小时了。从青年宫图书馆把书借出来也不容易,所以余秋雨只能在那里看。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等找到书,就只剩下半个多小时了,能读几页?但是,就为了这几页,一个十三四岁的男孩子,每天忍着饥饿走一个多小时,看完再走一个多小时回家。这种如饥似渴的阅读精神怎能不让人为之感动

  正是少年时那段艰辛的阅读时光,为他今后的文化之旅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余秋雨的《长者》一文中,我们还看到了余秋雨在年轻时发愤读书的情景。1975年世事纷扰,29岁的余秋雨因肝炎回乡下养病,在恩师盛钟健先生的帮助下,被安排到了奉化山间的一个蒋经国的图书室,专心阅读了当时很难找到的《古今图书集成》《二十四史》《四部丛刊》等书。这简直是上天的一个有意的成全,也使得余秋雨像金庸笔下的人物,仅有高人指点还不够,还让他在某山某洞中获得某种“武功秘笈”.这次阅读对余秋雨无疑是重要的,因为这正好和他在上海戏剧学院的老师张可的指导互为补充,形成双翼:张可指导他接触西方文化,这次他却走进了浩瀚的中国历史。

  关于读书的方法,余秋雨有一个着名的“畏友”论:“应该着力寻找高于自己的‘畏友',使阅读成为一种既亲切又需花费不少脑力的进取性活动。尽量减少与自己已有水平基本相同的阅读层面,乐于接受好书对自己的塑造。我们的书架里可能有各种不同等级的书,适于选作精读对象的,不应是那些我们可以俯视、平视的书,而应该是我们需要仰视的书。”

名人的阅读书单

必读名著书单

  一年级:

  1、全新的我——让别人了解自己

  我的名字克里桑丝美美菊花

  不一样的卡梅拉系列

  查理和劳拉系列

  2、认识学校——成为群体的一员并从中找到乐趣

  猪国里的狼

  雪娃娃学校(俄罗斯童话总动员)

  疯狂学校(全6册)

  3、感受友情——学会如何结交新朋友

  长花的男孩

  是谁在门外

  男孩、狗和青蛙(无字书)

  4、认识书籍——体验无可替代的读书之乐

  吃书的狐狸

  我讨厌书

  小魔怪要上学

  5、环球旅行——体验世界的广大和多姿多彩

  环游世界做苹果派

  环球旅行

  旅之绘本系列

  二年级

  1、亲近自然——感受自然的纯真、美好与温情

  樱桃树下的约克

  莉娜和野鸟(全6册)

  森林报(全4册)

  2、我的父亲母亲——感受身边的大爱

  我的妈妈是精灵

  火鞋与风鞋

  雷梦拉和爸爸

  妈妈走了

  3、手足之情——感受人与人之间亲密无间的平等共处

  噢,美丽的巴拿马

  吵闹村的孩子们

  小哥俩探险记

  4、民俗之趣——体验传统民间文化中的纯真趣味

  老鼠娶新娘

  绘本中国故事·中国民间故事

  西湖民间传说

  5、关爱他人——学会从他人的快乐中发现自己最大的快乐

  凯琪的包裹

  三个强盗

  奥菲利娅的影子剧院

  3-4年级

  3-4年级的孩子仍然热爱探索新事物,但已经更加喜欢深入地去了解一个人,一件事,一种知识;他们在语言表达上非常喜欢模仿大人,对儿童化的语言有时候反而会显得不屑一顾,在思维和情感模式方面却仍然具有儿童的天性,对大人的复杂世界有时无法完全理解,但是这并不妨碍他们对此流露的极大兴趣;这一阶段的孩子需要的是能带领他们进入更加开阔视野的读物,同时,又能给他们一种角度,让他们深入自己喜欢的人物或者事物中去探寻,这样他们才会感到过瘾。

  三年级

  1、都市生活——体验都市生活的热情活力

  繁梦大街26号

  时代广场的蟋蟀

  小不点和安东

  2、乡村童年——体验乡村生活的朴实纯真

  山中旧事

  自说自画忆童年

  塔克的郊外

  3、自己去学——学习不止有一种方式,也并不只存在于学校之中

  效率专家爸爸

  罐头盒里的孩子

  冻僵的王子

  4、少年侦探——跟随主人公的欢快脚步锻炼缜密的思维能力

  超级纸飞贼

  埃米尔擒贼记

  大侦探汤姆索亚

  5、信守承诺——对他人的守信就是对自己的负责

  快乐鸟的许诺

  教海鸥飞行的猫

  流浪汉的童话(狗和精灵的童话)

  四年级

  1、成长的烦恼——早早体验每个孩子都可能要面对的各种问题

  我不知道我是谁

  两个小洛特

  飞翔的教室

  2、笑对人生——学会乐观面对生活留下的种种缺憾

  佐贺的超级阿嬷

  波莉安娜

  铁路边的孩子们

  3、我的爷爷奶奶——在和长辈的交往中感受血脉相连的温度

  我爱我的爷爷

  苹果树上的外婆

  外公是棵樱桃树

  4、生命教育——看到生命不息的光辉

  一片叶子落下来

  象老爹

  巴尼的十个好地方

  5、哲学教育——生活中其实有很多让人纠结的问题都可以通过哲学得到解答

  孩子,我们来谈谈生命

  诺贝尔奖获得者与儿童对话

  喂,有人在吗

  5-6年级

  5-6年级在阅读倾向上已经有了非常明显的男女之分,男孩更喜欢贴近生活的,冒险的,充满机智的作品,女孩更喜欢幻想的,唯美的,情感丰富的作品,部分孩子已经懂得欣赏富于文学性的长篇作品,这一阶段的孩子最需要的是能带给他们强烈真实感的作品(即使是幻想作品也要能身临其境),他们对社会和身边不同人群更强烈的关注,也使得更多有历史文化积淀和现实主义的作品进入他们感兴趣的范畴。

  五年级

  1、我是男生——走进男生热力四射的冒险世界,女生也可能感兴趣

  男生贾里

  彭罗德的十二岁

  汤姆索亚历险记

  2、我是女生——走进女生温柔细腻的梦想世界,男生也可能很好奇

  芒果街上的小屋

  凯蒂的幸福时光

  神秘的公寓

  3、生而平等——从人与动物的友情中体会每个生命都同等重要的意义

  学校屋顶上的轮子

  牧牛小马斯摩奇

  椋鸠十动物小说

  4、热爱和平——珍惜带着鲜花而不是武器来相会的每一天

  铁丝网上的小花

  德国,一群老鼠的童话

  鬼怪森林

  5、同一片天空——这个世界上的贫富差异,其实只是心灵的距离

  巴德,不是巴迪

  王子与贫儿

  哈克贝利历险记

  六年级

  1、自然与人生——通过一双智者的眼睛去了解我们生活着的这片大地

  西雅图酋长的宣言

  加拿大的鲁滨逊

  蓝色的海豚岛

  2、成长之路——我们总是在失落中收获,在懵懂中领悟

  本爱安娜

  通向特拉比西亚的桥

  十二岁的行动口令

  3、面对苦难——苦难让一些人倒下的同时也让另一些人变得更为坚强

  人间有晴天

  桥下一家人

  莫吐儿传奇

  4、远大理想——听听长者的睿智话语,找到自己的努力方向

  天空在脚下

  种树的男人

  长满书的大树

  5、别样童年——去感受距离我们还不是很遥远的那些时代的童年经历与文化氛围

  城南旧事

  飞廉的村庄

  顽童时代

近现代名人读书故事

  1.毛泽东

  他总是挤出时间看书。他的中南海故居,简直是书天书地,到处都是书,床上除躺卧的位置外,也全都被书占领了。为了读书,毛泽东把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都用上了。外出开会或视察工作,常常带一箱子书。一有空闲就看起来。晚年虽重病在身,仍不废阅读。他重读了解放前出版的从延安带到北京的一套精装《鲁迅全集》及其他许多书刊。他反对只图快、不讲效果的读书方法。重点书他总是一篇篇仔细研磨,从词汇、句读、章节到全文意义,哪一方面都细细滤过。对一些马列、哲学方面的书籍,毛主席反复读的遍数就更多了。《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他都反复读过。许多章节和段落还作了批注和勾划。毛主席每阅读一本书,一篇文章,都在重要的地方划上圈、杠、点等各种符号,在书眉和空白的地方写上许多批语。有的还把书、文中精当的地方摘录下来或随时写下读书笔记或心得体会。毛主席动笔读书,还纠正原书中的错别字和改正原书中不妥当的标点符号。他还提倡“古为今用”,非常重视历史经验。在他的著作、讲话中,常常引用中外史书上的历史典故来生动地阐明深刻的道理,他也常常借助历史的经验和教训来指导和对待今天的革命事业

  2.马克思

  经常有针对性地阅读。每逢书中他自认为重要和有参考价值的地方,都加以摘要,并做笔记。马克思的一生虽然颠沛流离,经济经常陷入困境,生活十分艰难。但他依然克服各种困难,坚持读书和科研。

  3.鲁迅

  非常讲究读书方法。他提倡博采众家,说:“书在手头,不管它是什么,总要拿来翻一下,或者看一遍序目,或者读几页内容。”有拓宽思路,增长知识等好处。对于较难懂的必读书,他的看法是硬着头皮读下去,直到读懂钻透为止。他还提倡在“泛览”的基础上,选择自己喜爱的书深入研究。在研究中,他主张要独立思考,注意观察与实践相结合,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对看不懂的地方,他认为“若是碰到疑问而只看到那个地方,那无论看到多久都不会懂。所以跳过去,再向前进,于是连以前的地方也明白了”。鲁迅十分重视运用“剪报”积累材料。曾说:“无论什么事,如果陆续收集资料,积之十年,总可成一学者。”

  4.诸葛亮

  读书方法是“观其大略”。这个方法意味者他注重知识的全面性和开拓性。

  5.爱因斯坦

  他的成功,与他从小就有刻苦自学的习惯是分不开的。11岁时,他就读完了一套通俗科学读物,并对科学开始发生兴趣。12岁时,他又自学了欧几里得几何。此外,和现代的孩子们相比,他特别重视哲学的阅读,13岁时就开始自学康德的哲学了。

  他还根据自身的特点、志向和兴趣,把精力集中在物理学的学习上。结果他在物理学方面果然取得了重大的成就。爱因斯坦在读书学习时不搞不必要的死记硬背,经常爱和同学在一起讨论,使他感受到互补的乐趣。

  6.著名数学家华罗庚

  有一种奇特的读书方法。他拿起一本书,不是从头至尾一句一字地读,而是先对着书名思考片刻,然后闭目静思:设想这样一个题目,如果要让自己来写应该怎样写……想完后再打开书,如果作者写的和他的思路一样,他就不再读了。一本需要十天半月才能读完的书,他一两夜就读完了。

  【附】名人读书的格言

  1、自赞就是自轻。自满是智慧的尽头。

  2、包子有肉,不在皮上;人有学问,不挂嘴上。

  3、学问之根苦,学问之果甜。学问勤中得,富裕俭中来。

  4、只有努力攀登顶峰的人,才能把顶峰踩在脚下。困难是人的教科书。

  5、学如驾车登山,不进就退。(日本谚语)

  6、用宝珠打扮自己,不如用知识充实自己。

  7、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虚心的人学十算一,骄傲的人学一当十。

  8、温故而知新。

  9、边学边问,才有学问。若要精,人前听。

  10、知识贮藏在谦虚的大海中。(朝鲜谚语)

  11、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12、说大话的人像爆竹,响一声就完了。鉴难明,始能照物;衡唯平,始能权物。

  13、读书不知义,等于嚼树皮。

  14、学问渊博的人,懂了还要问;学问浅薄的人,不懂也不问。

  15、搓绳不能松劲,前进不能停顿。瞄准还不是射中,起跑还不算到达。

  16、心专才能绣得花,心静才能织得麻。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17、不实心不成事,不虚心不知事。不自是者博闻,不自满者受益。

  18、读一书,增一智。

  19、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20、一个不想蹚过小河的人,自然不想远涉重洋。针越用越明,脑越用越灵。

  21、心里没有眼,有眼也无用。

  22、成就是谦虚者前进的阶梯,也是骄傲者后退的滑梯。

  23、注意力是智慧的门户。要得惊人艺,须下苦功夫。

  24、不能则学,不知则问,耻于问人,决无长进。

  25、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26、谁要懂得多,就要睡得少。(亚美尼亚谚语)

  27、尽信书,莫如无书。

  28、不问的人永远和愚昧在一起。(东非谚语)

  29、世界上三种东西最宝贵——知识、粮食和友谊。(缅甸谚语)

  30、人唯虚,始能知人。满招损,谦受益。满必溢,骄必败。

  31、星星使天空绚烂夺目;知识使人增长才干。

  32、泰山不是垒的,学问不是吹的。天不言自高,地不语自厚。

  33、造烛求明,读书求理。

  34、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学习如赶路,不能慢一步。

  35、试试并非受罪,问问并不吃亏。善于发问的人,知识丰富。

  36、书籍备而不读如废纸。(英国谚语)

  37、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一艺之成,当尽毕生之力。

  38、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39、吹嘘自己有知识的人,等于在宣扬自己的无知。

  40、只要是有益的话,小孩的话也要听。

  41、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绣花针。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42、言过其实,终无大用。知识愈浅,自信愈深。

  43、汗水和丰收是忠实的伙伴,勤学和知识是一对最美丽的情侣。

  44、树不修,长不直;人不学,没知识。

  45、茂盛的禾苗需要水分;成长的少年需要学习。

  46、水满则溢,月满则亏;自满则败,自矜则愚。

  47、好高骛远的一无所得,埋头苦干的获得知识。百艺通,不如一艺精。

  48、不听指点,多绕弯弯。不懂装懂,永世饭桶。

  49、虚心的人,常想己之短;骄傲的人,常夸己之长。

  50、宽阔的河平静,博学的人谦虚。秀才不怕衣衫破,就怕肚子没有货。

  51、要学蜜蜂采百花,问遍百家成行家。

  52、知识需要反复探索,土地需要辛勤耕耘。(尼泊尔谚语)

  53、赶脚的对头是脚懒,学习的对头是自满。

  54、刀越磨越利,脑越用越灵。

  55、常说口里顺,常做手不笨。最淡的墨水,也胜过最强的记性。

  56、一窍通,百窍通

  57、谁游乐无度,谁没空学习。(法国谚语)

  58、劳动是知识的源泉;知识是生活的指南。

  59、学问多深也别满足,过失多小也别忽略。(蒙古谚语)

  60、吃别人嚼过的馍没有味道。

  61、不向前走,不知路远;不努力学习,不明白真理。

  62、强中更有强中手,莫向人前自夸口。满足现在的成就,就窒息了未来。

  63、懂得自己无知,说明已有收获。(拉丁美洲谚语)

  64、手指有长有短,知识有高有低。学无前后,达者为师。

  65、学问学问,不懂就问。

  66、粮食补身体,书籍丰富智慧。

  67、谦虚是学习的朋友

  68、耳朵没有底,可以从早听到晚。(非洲谚语)

  69、蜂采百花酿甜蜜,人读群书明真理。

  70、学在苦中求,艺在勤中练。不怕学问浅,就怕志气短。

  71、喜欢吹嘘的人犹如一面大鼓,响声大腹中空。

  72、如果有了胡子就算学识渊博,那么,山羊也可以讲课了。

  73、讷讷寡言者未必愚,喋喋利口者未必智。

  74、谦虚是学习的朋友,自满是学习的敌人。

  75、老姜辣味大,老人经验多。请教别人不折本,舌头打个滚。

  76、山不厌高,水不厌深。骄傲是跌跤的前奏。

  77、闻而不审,不若无闻。

  78、骄傲来自浅薄,狂妄出于无知。骄傲是失败的开头,自满是智慧的尽头。

  79、刀钝石上磨,人笨人前学。以人为师能进步。

  80、吃饭不嚼不知味,读书不想不知意。

  81、井淘三遍吃好水,人从三师武艺高。

  82、知识是智慧的火炬。

  83、知识好象砂石下面的泉水,越掘得深泉水越清。(丹麦谚语)

  84、不吃饭则饥,不读书则愚。

  85、宝剑不磨要生锈;人不学习要落后。

  2.《名人传》读书笔记

  3.三国演义的读书笔记

  4.巨人三传读书笔记

  5.三国读书笔记

  6.国学经典论语读书笔记

  7.简单的读书名言警句

中外名人读书的故事

  1.高尔基救书

  世界文豪高尔基对书感情独深,爱书如命。有一次,他的房间失火了,他首先抱起的是书籍,其它的任何东西他都不考虑。为了抢救书籍,他险些被烧死。他说:“书籍一面启示着我的智慧和心灵,一面帮助我在一片烂泥塘里站起来,如果不是书籍的话,我就沉没在这片泥塘里,我就要被愚蠢和下流淹死。”

  2.伽利略好奇善问

  伽利略是意大利伟大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他在力学上的贡献是建立了落体定律,发现了物体的惯性定律、摆振动等时性、抛物运动规律,确定了伽利略原理。他在比萨大学读书期间,就非常好奇,也经常提出一些问题,比如“行星为什么不沿着直线前进?”一类的问题,有的老师嫌他问题太多了,可他从不在乎,该问还问。有一次,伽利略得知数学家利奇来比萨游历,他就准备了许多问题去请教利奇。这一次可好了,老师诲人不倦,学生就没完没了地问。伽利略很快就学会了关于平面几何、立体几何等方面的知识,并且深入掌握阿基米德的关于杠杆、体比重等理论。

  3.车胤囊萤映雪

  车胤,年幼时好学不倦,勤奋刻苦。他白天帮大人干活,夜晚便捧书苦读。可是由于家境贫寒,常常没钱买油灯,书也读不成了。他为此十分苦恼。一个夏夜的晚上,车胤坐在院子里默默回忆着读过的书上的内容,忽然发现院子里有许多萤火虫一闪一闪地在空中飞舞。他忽然心中一动,要是把这些萤火虫聚集在一起,借它们的光不就可以读书吗?于是,他开始捉萤火虫,捉了十几只,把它们装在白纱布缝制的口袋里,挂在案头。从此,他每天借着萤光苦苦地读书。

  4.闻一多醉书

  闻一多读书成瘾,一看就“醉”,就在他结婚的那天,洞房里张灯结彩,热闹非凡。大清早亲朋好友都来登门贺喜,直到迎亲的花轿快到家时,人们还到处找不到新郎。急得大家东寻西找,结果在书房里找到了他。他仍穿着旧袍,手里捧着一本书入了迷,

  怪不得人家说他不能看书,一看就要“醉”。

  5.华罗庚猜书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读书的方法与众不同。他拿到一本书,不是翻开从头至尾地读,而是对着书思考一会,然后闭目静思。他猜想书的谋篇布局,斟酌完毕再打开书,如果作者的思路与自己猜想的一致,他就不再读了。华罗庚这种猜读法不仅节省了读书时间,而已培养了自己的思维力和想象力,不至于使自己沦为书的奴隶。

  6.侯宝林抄书

  相声语言大师侯宝林只上过三年小学,由于他勤奋好学,使他的艺术水平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成为有名的语言专家。有一次,他为了买到自己想买的一部明代笑话书《谑浪》,跑遍了北京城所有的旧书摊也未能如愿。后来,他得知北京图书馆有这部书,就决定把书抄回来。适值冬日,他顶着狂风,冒着大雪,一连十八天都跑到图书馆里去抄书,一部十多万字的书,终于被他抄录到手。

  7. 鲁迅嚼辣椒驱寒

  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8.匡衡凿壁偷光

  古时候有一个特别有学问的人,叫匡衡,匡衡小的时候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凿通了邻居文不识家的墙,借着偷来一缕烛光读书,终于感动了邻居文不识,在大家的帮助下,小匡衡学有所成。在汉元帝的时候,由大司马、车骑将军史高推荐,匡衡被封郎中,迁博士。

  9.苏东坡

  东坡学识渊博,他有一种“各个击破”的读书法。他认为一本书每读一遍,只要理解和消化一个问题就行了;一遍又一遍地读,就能达到事事精通。一本书的内容是很丰富的,而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一下子全部吸收,只能集中注意力了解某一个方面。比如想探究历代兴亡治乱的原因,那么就从这个角度去读;要探究史实典故,就换另一个角度,再读一遍。这个方法虽有些笨,但这样读过之后,各个方面都经得起考验。

  10.悬梁刺股

  汉朝有个叫孙敬的人,从小勤奋好学,他每天晚上学到深夜,为了避免发困,他用绳子的一头拴柱头发,一头拴在房梁上。战国时,有个名叫苏秦的人,想干一番大事业,便刻苦读书。每当深夜读书时,他总爱打盹。于是,他就在自己打盹的时候,用锥子往大腿上刺一下,以提精神。孙敬和苏秦的故事感动了后人,人们用“悬梁刺股”来表示刻苦学习的精神。

名人的读书故事

  世界上有许多著名的科学家的家境是清贫的。他们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都曾与困苦的境遇作过顽强的斗争。牛顿少年时代的境遇也是十分令人同情的。

  牛顿一六四二年出生在英国一个普通农民的家里。在牛顿出生前不久,他的父亲就去世了。母亲在他两岁那年改嫁了。当牛顿十四岁的时候,他的继父不幸故去了,母亲回到家乡,牛顿被迫休学回家,帮助母亲种田过日子。母亲想培养他独立谋生,要他经营农产品的买卖。

  一个勤奋好学的孩子多么不愿意离开心爱的学校啊!他伤心地哭闹了几次,母亲始终没有回心转意的意愿,最后只得违心地按母亲的意愿去学习经商。每天一早,他跟一个老仆人到十几里外的大镇子去做买卖。牛顿非常不喜欢经商,把一切事务都交托老仆人经办,自己却偷偷跑到一个地方去读书。

  时光渐渐流逝,牛顿越发对经商感到厌恶,心里所喜欢的只是读书。后来,牛顿索性不去镇里营商了,仅嘱老仆人独去。怕家里人发觉,他每天与老仆人一同出去,到半路停下,在一个篱笆下读书。每当下午老仆人归来时,再一同回家。

  就这样,日复一日,篱笆下的读书生活倒也其乐无穷。一天,他正在篱笆下兴致勃勃地读书,赶巧被过路的舅舅看见。舅舅一看这个情景,很是生气,大声责骂他不务正业;把牛顿的书抢了过来。舅舅一看他所读的是数学书,上面画着种种记号,心里受到感动。舅舅一把抱住牛顿,激动地说:“孩子,就按你的志向发展吧,你的正道应该是读书。”

  回到家后,舅舅竭力劝说牛顿的母亲,让牛顿弃商就学。在舅舅的帮助下,牛顿如愿以偿地复学了。

名人名读书的故事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以下是有关名人读书的故事,一起来阅读吧。

  马克思

  经常有针对性地阅读。每逢书中他自认为重要和有参考价值的地方,都加以摘要,并做笔记。马克思的一生虽然颠沛流离,经济经常陷入困境,生活十分艰难。但他依然克服各种困难,坚持读书和科研。

  鲁迅

  非常讲究读书方法。他提倡博采众家,说:书在手头,不管它是什么,总要拿来翻一下,或者看一遍序目,或者读几页内容。有拓宽思路,增长知识等好处。对于较难懂的必读书,他的看法是硬着头皮读下去,直到读懂钻透为止。他还提倡在泛览的基础上,选择自己喜爱的书深入研究。在研究中,他主张要独立思考,注意观察与实践相结合,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对看不懂的地方,他认为若是碰到疑问而只看到那个地方,那无论看到多久都不会懂。所以跳过去,再向前进,于是连以前的地方也明白了.鲁迅十分重视运用剪报积累材料。曾说:无论什么事,如果陆续收集资料,积之十年,总可成一学者。

  鲁迅嚼辣椒驱寒

  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着名的文学家。

  爱因斯坦

  他的成功,与他从小就有刻苦自学的习惯是分不开的。11岁时,他就读完了一套通俗科学读物,并对科学开始发生兴趣。12岁时,他又自学了欧几里得几何。此外,和现代的孩子们相比,他特别重视哲学的阅读,13岁时就开始自学康德的哲学了。 他还根据自身的特点、志向和兴趣,把精力集中在物理学的学习上。结果他在物理学方面果然取得了重大的成就。爱因斯坦在读书学习时不搞不必要的死记硬背,经常爱和同学在一起讨论,使他感受到互补的乐趣。

  华罗庚

  数学家华罗庚有一种奇特的读书方法。他拿起一本书,不是从头至尾一句一字地读,而是先对着书名思考片刻,然后闭目静思:设想这样一个题目,如果要让自己来写应该怎样写想完后再打开书,如果作者写的和他的思路一样,他就不再读了。一本需要十天半月才能读完的书,他一两夜就读完了。

  苏东坡

  苏东坡学识渊博,他有一种各个击破的读书法。他认为一本书每读一遍,只要理解和消化一个问题就行了;一遍又一遍地读,就能达到事事精通。一本书的内容是很丰富的,而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一下子全部吸收,只能集中注意力了解某一个方面。比如想探究历代兴亡治乱的原因,那么就从这个角度去读;要探究史实典故,就换另一个角度,再读一遍。这个方法虽有些笨,但这样读过之后,各个方面都经得起考验。

  况衡

  况衡,字稚圭,西汉东海(汉郡名,今江苏省邳县以东至海,连山东省滋阳县以东至海地区)人。他出身农家,祖父、父亲世代都是农民。传到匡衡,却喜欢读书。他年轻时家里贫穷,白天给人做雇工来维持生计,晚上才有时间读书。可是家里穷得连灯烛也点不起。邻家灯烛明峦,却又照不过来。匡衡就想出个法子,在贴着邻家的墙上凿穿一个孔洞,偷它一点光亮,让邻家的灯光照射过来。他就捧着书本,在洞前映着光来读书。

  孙敬

  汉朝有个叫孙敬的人,从小勤奋好学,他每天晚上学到深夜,为了避免发困,他用绳子的一头拴柱头发,一头拴在房梁上。战国时,有个名叫苏秦的人,想干一番大事业,便刻苦读书。每当深夜读书时,他总爱打盹。于是,他就在自己打盹的时候,用锥子往大腿上刺一下,以提精神。孙敬和苏秦的故事感动了后人,人们用悬梁刺股来表示刻苦学习的精神。

  车胤

  东晋人车胤,年幼时好学不倦,勤奋刻苦。他白天帮大人干活,夜晚便捧书苦读。可是由于家境贫寒,常常没钱买油灯,书也读不成了。他为此十分苦恼。

  一个夏夜的晚上,车胤坐在院子里默默回忆着读过的书上的内容,忽然发现院子里有许多萤火虫一闪一闪地在空中飞舞。他忽然心中一动,要是把这些萤火虫聚集在一起,借它们的光不就可以读书吗?于是,他开始捉萤火虫,捉了十几只,把它们装在白纱布缝制的口袋里,挂在案头。从此,他每天借着萤光苦苦地读书。

  2.《名人传》读书笔记

  3.三国演义的读书笔记

  4.巨人三传读书笔记

  5.三国读书笔记

  6.国学经典论语读书笔记

  7.简单的读书名言警句

  -初二作文

名人的读书的故事

  1、伽利略好奇善问

  伽利略是意大利伟大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他在力学上的贡献是建立了落体定律,发现了物体的惯性定律、摆振动的等时性、抛物运动规律,确定了伽利略原理。他在比萨大学读书期间,就非常好奇,也经常提出一些问题,比如“行星为什么不沿着直线前进?”一类的问题,有的老师嫌他问题太多了,可他从不在乎,该问还问。有一次,伽利略得知数学家利奇来比萨游历,他就准备了许多问题去请教利奇。这一次可好了,老师诲人不倦,学生就没完没了地问。伽利略很快就学会了关于平面几何、立体几何等方面的知识,并且深人地掌握阿基米德的关于杠杆、浮体比重等理论。 美籍中国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先生说得好:“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疑义是问号。”因此,要想在学业上有所建树,必须有好奇之心,善问之意。

  2、少年鲁迅

  一代文豪鲁迅先生也曾是写对联的好手。少年时代的鲁迅在上学塾时,先生就教他们作对。一次,塾师寿镜吾老先生出了上联“独角兽”,让学生们对下联。立时塾房活跃起夹了,有的孩子对出“九头鸟”,有的孩子对出“三脚蟾”,有的孩子对出“百足蟹”等等,惟独周樟寿(鲁迅原名)一语不发,等课堂上平静下来后,他站起对出“比目鱼”。课堂立时悄然,没有再应对的了。寿老先生在—一评论了前者之后,最后称赞周樟寿对得最好。因为“独非数字却有一”的意思,而“比”也非数字,却相当于“二”。两者虽俱无数字却都有数的含义,真是恰到好处。 经老师的点拨,同伴们佩服得五体投地,樟寿虽小却语惊四座。

  3、列宁的读书故事

  他读起书来,对周围的一切就理会不到了。有一次,他的几个姐妹恶作剧,用6把椅子在他身后搭了一个不稳定的三角塔,只要列宁一动,塔就会倾倒。然而,正专心读书的列宁毫未察觉,纹丝不动。直到半小时后,他读完了预定要读的一章书,才抬起头来,木塔轰然倒塌……

  4、毛泽东的读书故事

  毛主尤其喜欢“动笔”读书。只要是他读过的书,他都会不厌其烦地将书中错别字和点错的标点改正了。毛主席还喜欢加批注,上学时就曾批注鲍尔生著的《伦理学原理》,在10万余字的原著上,他用工整小楷写了1万多字的批注。后来这本书被一个同学借去,直到1950年,才展转还给毛主席。毛主席又高兴地批注了自己写在书中的批语。

  5、 张广厚的读书故事

  数学家张广厚有一次看到了一篇关于亏值的论文,觉得对自己的研究工作有用处,就一遍又一遍地反复阅读。这篇论文共20多页,他反反复复地念了半年多。因为经常的反复翻摸,洁白的书页上,留下一条明显的黑印。他的妻子对他开玩笑说,这哪叫念书啊,简直是吃书。

  6、闻一多醉书

  闻一多读书成瘾,一看就“醉”,就在他结婚的那天,洞房里张灯结彩,热闹非凡。大清早亲朋好友都来登门贺喜,直到迎亲的花轿快到家时,人们还到处找不到新郎。急得大家东寻西找,结果在书房里找到了他。他仍穿着旧袍,手里捧着一本书人了迷。怪不得人家说他不能看书,一看就要“醉”。

  7、华罗庚猜书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读书的方法与众不同。他拿到一本书,不是翻开从头至尾地读,而是对着书思考一会,然后闭目静思。他猜想书的谋篇布局,斟酌完毕再打开书,如果作者的思路与自己猜想的一致,他就不再读了。华罗庚这种猜读法不仅节省了读书时间,而已培养了自己的思维力和想象力,不至于使自己沦为书的奴隶。

  8、侯宝林抄书

  相声语言大师侯宝林只上过三年小学,由于他勤奋好学,使他的艺术水平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成为有名的语言专家。有一次,他为了买到自己想买的一部明代笑话书《谑浪》,跑遍了北京城所有的旧书摊也未能如愿。后来,他得知北京图书馆有这部书,就决定把书抄回来。适值冬日,他顶着狂风,冒着大雪,一连十八天都跑到图书馆里去抄书,一部十多万字的书,终于被他抄录到手。

  9、张广厚吃书

  数学家张广厚有一次看到了一篇关于亏值的论文,觉得对自己的研究工作有用处,就一遍又一遍地反复阅读。这篇论文共20多页,他反反复复地念了半年多。因为经常的反复翻摸,洁白的书页上,留下一条明显的黑印。他的妻子对他开玩笑说,这哪叫念书啊,简直是吃书。

  10、高尔基救书

  世界文豪高尔基对书感情独深,爱书如命。有一次,他的房间失火了,他首先抱起的是书籍,其它的任何东西他都不考虑。为了抢救书籍,他险些被烧死。他说:“书籍一面启示着我的智慧和心灵,一面帮助我在一片烂泥塘里站起来,如果不是书籍的话,我就沉没在这片泥塘里,我就要被愚蠢和下流淹死。”

  11、施洋搓脚夜读

  二·七大罢工著名的工人领袖施洋,幼年家道贫寒,买不起灯油。村里有一座叫隆兴观的古庙,庙里点有一盏长明灯,他就在古庙里读书。冬季寒冷,脚冻得难受。起初他不时地站起来跺脚,后来觉得这样浪费时间,便削了一根圆滑的木棍,放在脚底下,一边读书一边来回用脚搓木棍,搓暖了脚,他又能安心读书了。

  12、鲁迅卖奖章

  鲁迅在南京江南水师学堂读书时,因考试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没有戴此奖章,作为炫耀自己的凭证,而是拿到鼓楼大街把它卖了,买回几本心爱的书和一串红辣椒。每当读书读到夜深人静、天寒体困时,他就摘下一只辣椒,分成几片,放在嘴里咀嚼,直嚼得额头冒汗,眼里流泪,嘴里“唏唏”,顿时,周身发暖,困意消除,于是又捧起书攻读。

  13、王亚南绑在柱子上读书

  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资本论》最早的中文翻译者王亚南,1933年乘船去欧洲。客轮行至红海,突然巨浪滔天,船摇晃得使人无法站稳。这时,戴着眼镜的王亚南,手上拿着一本书,走进餐厅,恳求服务员说:“请你把我绑在这根柱子上吧!”服务员以为他是怕自己被浪头甩到海里去,就照他的话,将王亚南牢牢地绑在柱子上。绑好后,王亚南翻开书,聚精会神地读起来。船上的外国人看见了,无不向他投来惊异的目光,连声赞叹说:“啊!中国人,真了不起!”

  14、黄侃误把墨汁当小菜

  1915年,著名学者黄侃在北大主讲国学。他住在北京白庙胡同大同公寓,终日潜心研究“国学”,有时吃饭也不出门,准备了馒头和辣椒、酱油等佐料,摆在书桌上,饿了便啃馒头,边吃边看书,吃吃停停,看到妙处就大叫:“妙极了!”有一次,看书入迷,竟把馒头伸进了砚台、朱砂盒,啃了多时,涂成花脸,也未觉察,一位朋友来访,捧腹大笑,他还不知笑他什么

  15、 曹禺真读书假洗澡

  抗日战争期间,曹禺在四川江安国立剧专任教。一年夏天,有一次曹禺的家属准备了澡盆和热水,要他去洗澡,此时曹禺正在看书,爱不释手,一推再推,最后在家属的再三催促下,他才一手拿着毛巾,一手拿着书步入内室。一个钟头过去了,未见人出来,房内不时传出稀落的水响声,又一个钟头过去了,情况依旧。曹禺的家属顿生疑惑,推门一看,原来曹禺坐在澡盆里,一手拿着书看,另一只手拿着毛巾在有意无意地拍水。

名人有哪些读书故事

  高尔基,前苏联大文豪,列宁称他是“无产阶级艺术的最杰出的代表人物”出处

  他出生在沙俄时代的一个木匠家庭,4岁丧父,寄养在外祖母家。正因家庭极为寒,他只读过两年小学。10岁时就走入冷酷的“人间”。他当过学徒、搬运工人、面包师。还两度到俄国南方流浪,受尽苦难生活的折磨。但他十分钟爱读书,在任何状况下,他都要利用一切机会,扑在书上如饥似渴地读着。如他自我所说:“我扑在书,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

  他为了读书,受尽了屈辱。10岁时在鞋店当学徒,没有钱买书,就到处借书读。那时的学龄前徒,实际上是奴仆:上街买东西,生炉子,擦地板,洗菜带孩子……每一天从早晨干到半夜。在劳累一天之后,用自制的小灯,坚持读书名人读书故事200字作文格言大全。

  老板娘禁止高尔基读书,还到阁楼上搜书,搜到书就撕碎

  正因读书,还挨过老板娘的毒打。高尔基为了看书,什么都能忍受,甚至甘愿忍受拷打。他说过:“假如有人向我提议说:‘你去广场上用棍棒打你一顿!’我想,就是这种条件,我也能够理解的。”

  由于高尔基生命如饥似渴地读书,勤奋不懈地发奋,他写下了超多有影响的作品:《海燕》、《鹰之歌》、《母亲》、《克里姆·萨姆金的生命》、《童年》、《人间》、《我的大学》。除此之外,还写了剧本和超多的政论、特写、文艺评论等。

经典的名人读书故事

  一、余秋雨

  余秋雨是着名的文化学者,他的《文化苦旅》和《中国文脉》丛书,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书中对中国文化深刻的反思和认识,让许多人追捧。可你们知道吗,这与余秋雨先生的幼年读书时光有密切的关系。

  余秋雨的童年是在余姚县桥头镇度过的,乡村的生活简单、清贫而又快乐。从上海来的母亲几乎是村里唯一的文化人,在村子里开办了一个免费的识字班。儿时的余秋雨跟在母亲身边玩,竟然也认识了不少字。

  4岁那年,余秋雨背上书包走进了乡村的小学。小学有一个图书馆,有几十本童话和民间故事,十分诱人。但几十本书怎么能满足得了几百名学生呢?老师想出了一个办法,写100个毛笔小楷字才可借得一本书。余秋雨的毛笔字,就是在那时打下的根基。他在回忆那段日子时,曾说:“我正是用晨昏的笔墨,换取了享受《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伊索寓言》的权利。直到今天,我读任何一本书都非常恭敬,那是从小养成的习惯。”

  在余秋雨11岁的时候,为了能让他有更好的前途,他们全家借住到上海市区。余秋雨在上海报考了中学。

  中学的图书馆不小,但每天借书都要排长队,而且想借的书十次有九次都被借出去了。后来,余秋雨到处打听,终于知道有一个叫“上海青年宫图书馆”的地方借书比较方便,就立即去申办了一张借书证。青年宫在江西中路200号,快到外滩了。当时正值困难时期,人们每天都吃不饱。余秋雨在晚饭后要步行一个多小时才能到达青年宫,走到一半就饿了。当他走到图书馆时,离人家关门已经不到一个小时了。从青年宫图书馆把书借出来也不容易,所以余秋雨只能在那里看。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等找到书,就只剩下半个多小时了,能读几页?但是,就为了这几页,一个十三四岁的男孩子,每天忍着饥饿走一个多小时,看完再走一个多小时回家。这种如饥似渴的阅读精神怎能不让人为之感动

  正是少年时那段艰辛的阅读时光,为他今后的文化之旅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余秋雨的《长者》一文中,我们还看到了余秋雨在年轻时发愤读书的情景。1975年世事纷扰,29岁的余秋雨因肝炎回乡下养病,在恩师盛钟健先生的帮助下,被安排到了奉化山间的一个蒋经国的图书室,专心阅读了当时很难找到的《古今图书集成》《二十四史》《四部丛刊》等书。这简直是上天的一个有意的成全,也使得余秋雨像金庸笔下的人物,仅有高人指点还不够,还让他在某山某洞中获得某种“武功秘笈”。这次阅读对余秋雨无疑是重要的,因为这正好和他在上海戏剧学院的老师张可的指导互为补充,形成双翼:张可指导他接触西方文化,这次他却走进了浩瀚的中国历史。

  关于读书的方法,余秋雨有一个着名的“畏友”论:“应该着力寻找高于自己的‘畏友',使阅读成为一种既亲切又需花费不少脑力的进取性活动。尽量减少与自己已有水平基本相同的阅读层面,乐于接受好书对自己的塑造。我们的书架里可能有各种不同等级的书,适于选作精读对象的,不应是那些我们可以俯视、平视的书,而应该是我们需要仰视的书。”

  二、顾炎武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个家喻户晓的名言,是由明末清初的爱国主义思想家、着名学者顾炎武最先提出的。顾炎武自幼勤学。他6岁启蒙,10岁开始读史书、文学名着。11岁那年,他的祖父蠡源公要求他读完《资治通鉴》,并告诫说:“现在有的人图省事,只浏览一下《纲目》之类的书便以为万事皆了了,我认为这是不足取的。”这番话使顾炎武领悟到,读书做学问是件老老实实的事,必须认真忠实地对待它。顾炎武勤奋治学,他采取了“自督读书”的措施:首先,他给自己规定每天必须读完的卷数;其次,他限定自己每天读完后把所读的书抄写一遍。他读完《资治通鉴》后,一部书就变成了两部书;再次,要求自己每读一本书都要做笔记,写下心得体会。他的一部分读书笔记,后来汇成了着名的《日知录》一书;最后,他在每年春秋两季,都要温习前半年读过的书籍,边默诵,边请人朗读,发现差异,立刻查对。他规定每天这样温课200页,温习不完,决不休息。

  三、苏东坡

  苏东坡学识渊博,他有一种各个击破的读书法。他认为一本书每读一遍,只要理解和消化一个问题就行了;一遍又一遍地读,就能达到事事精通。一本书的内容是很丰富的,而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一下子全部吸收,只能集中注意力了解某一个方面。比如想探究历代兴亡治乱的原因,那么就从这个角度去读;要探究史实典故,就换另一个角度,再读一遍。这个方法虽有些笨,但这样读过之后,各个方面都经得起考验。

  读书,使人思维活跃,聪颖智慧;读书,使人增长见识。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着名的名人读书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四、沈从文

  沈从文是民国时期着名的文学大师,他的文学作品广泛受到世人好评。小时候的沈从文就认真读书,显示出了卓越的文学家气质。

  有一次,小沈从文逃课,溜到邻村看大戏,一直到太阳落山,他回家。

  第二天,老师责问他为什么逃课。沈从文支支吾吾地答不上来。老师罚他跪在院子里的一颗大树下,说道:“你看,这楠木树天天往上长,而你却偏偏不思上进,甘愿做一个没出息的矮子。”

  第三天,老师又把他叫去,对他说:“大家都在用功读书,你却偷偷溜去看戏。昨天我虽然羞辱了你,可这也是为了你好。一个人只有尊重自己,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老师的一番话,使沈从文感动得流下了眼泪。他暗暗发誓,一定要记住这次教训,做一个受人尊重的人。

  此后,沈从文一直严格要求自己,没有辜负老师的教导,成为伟大的文学家。

  五、张广厚

  数学家张广厚有一次看到了一篇关于亏值的论文,觉得对自己的研究工作有用处,就一遍又一遍地反复阅读。这篇论文共20多页,他反反复复地念了半年多。因为经常的反复翻摸,洁白的书页上,留下一条明显的黑印。他的妻子对他开玩笑说,这哪叫念书啊,简直是吃书。

  六、爱因斯坦

  他的成功,与他从小就有刻苦自学的习惯是分不开的。11岁时,他就读完了一套通俗科学读物,并对科学开始发生兴趣。12岁时,他又自学了欧几里得几何。此外,和现代的孩子们相比,他特别重视哲学的阅读,13岁时就开始自学康德的哲学了。他还根据自身的特点、志向和兴趣,把精力集中在物理学的学习上。结果他在物理学方面果然取得了重大的成就。爱因斯坦在读书学习时不搞不必要的死记硬背,经常爱和同学在一起讨论,使他感受到互补的乐趣。

名人读书

  鲁迅非常讲究读书方法。他提倡博采众家,说:“书在手头,不管它是什么,总要拿来翻一下,或者看一遍序目,或者读几页内容。”有拓宽思路,增长知识等好处。对于较难懂的必读书,他的看法是硬着头皮读下去,直到读懂钻透为止。他还提倡在“泛览”的基础上,选择自己喜爱的书深入研究。在研究中,他主张要独立思考,注意观察与实践相结合,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对看不懂的地方,他认为“若是碰到疑问而只看到那个地方,那无论看到多久都不会懂。所以跳过去,再向前进,于是连以前的地方也明白了”。鲁迅十分重视运用“剪报”积累材料。曾说:“无论什么事,如果陆续收集资料,积之十年,总可成一学者。”

  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三天适合穷游去的地方

人生旅途感悟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