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基础知识归纳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各科知识点归纳

  初中数学几何公式大全

  初中几何公式包括:线、角、圆、正方形、矩形等数学学几何的公式

  初中几何公式:线

  1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

  2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垂直

  3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4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5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6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7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8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初中几何公式:角

  9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0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1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13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14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初中几何公式:三角形

  15定理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16推论三角形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17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

  18推论1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19推论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20推论3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21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

  22边角边公理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3角边角公理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4推论有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5边边边公理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6斜边、直角边公理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27定理1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28定理2到一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同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29角的平分线是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初中几何公式:等腰三角形30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31推论1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平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

  3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高互相重合

  33推论3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

  34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

  35推论1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6推论2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7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38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上的一半

  39定理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40逆定理和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41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可看作和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42定理1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43定理2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对应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

  44定理3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如果它们的对应线段或延长线相交,那么交点在对称轴上

  45逆定理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被同一条直线垂直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

  46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b的平方和、等于斜边c的平方,即a+b=c

  47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有关系a+b=c,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初中几何公式:四边形

  48定理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

  49四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50多边形内角和定理n边形的内角的和等于(n-2)×180°

  51推论任意多边的外角和等于360°

  52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1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53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2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54推论夹在两条平行线间的平行线段相等

  55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3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56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1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57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2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58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3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59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4一组对边平行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初中几何公式:矩形

  60矩形性质定理1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61矩形性质定理2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62矩形判定定理1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63矩形判定定理2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初中几何公式:菱形

  64菱形性质定理1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65菱形性质定理2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66菱形面积=对角线乘积的一半,即S=(a×b)÷2

  67菱形判定定理1四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68菱形判定定理2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初中几何公式:正方形

  69正方形性质定理1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四条边都相等

  70正方形性质定理2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并且互相垂直平分,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71定理1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的

  72定理2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称点连线都经过对称中心,并且被对称中心平分

  73逆定理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都经过某一点,并且被这一点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一点对称

  初中几何公式:等腰梯形

  74等腰梯形性质定理等腰梯形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

  75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76等腰梯形判定定理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77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初中几何公式:等分

  78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如果一组平行线在一条直线上截得的线段相等,那么在其他直线上截得的线段也相等

  79推论1经过梯形一腰的中点与底平行的直线,必平分另一腰

  80推论2经过三角形一边的中点与另一边平行的直线,必平分第三边

  81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它的一半

  82梯形中位线定理梯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两底,并且等于两底和的一半L=(a+b)÷2S=L×h

  83(1)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a:b=c:d,那么ad=bc

  如果ad=bc,那么a:b=c:d

  84(2)合比性质如果a/b=c/d,那么(a±b)/b=(c±d)/d

  85(3)等比性质如果a/b=c/d=…=(b+d+…+n≠0),那么

  (a+c+…+(b+d+…+n)=a/b

  86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三条平行线截两条直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87推论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88定理如果一条直线截三角形的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那么这条直线平行于三角形的第三边

  89平行于三角形的一边,并且和其他两边相交的直线,所截得的三角形的三边与原三角形三边对应成比例

  90定理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91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1两角对应相等,两三角形相似(ASA)

  92直角三角形被斜边上的高分成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和原三角形相似

  93判定定理2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两三角形相似(SAS)

  94判定定理3三边对应成比例,两三角形相似(SSS)

  95定理如果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与另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成比例,那么这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

  96性质定理1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对应中线的比与对应角平分线的比都等于相似比

  97性质定理2相似三角形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

  98性质定理3相似三角形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99任意锐角的正弦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弦值,任意锐角的余弦值等于它的余角的正弦值

  100任意锐角的正切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切值,任意锐角的余切值等于它的余角的正切值

  初中几何公式:圆

  101圆是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102圆的内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小于半径的点的集合

  103圆的外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大于半径的点的集合

  104同圆或等圆的半径相等

  105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是以定点为圆心,定长为半径的圆

  106和已知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着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107到已知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这个角的平分线

  108到两条平行线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和这两条平行线平行且距离相等的一条直线

  109定理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个点确定一条直线

  110垂径定理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这条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111推论1①平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②弦的垂直平分线经过圆心,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③平分弦所对的一条弧的直径,垂直平分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另一条弧

  112推论2圆的两条平行弦所夹的弧相等

  113圆是以圆心为对称中心的中心对称图形

  114定理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所对的弦相等,所对的弦的弦心距相等

  115推论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个圆心角、两条弧、两条弦或两弦的弦心距中有一组量相等那么它们所对应的其余各组量都相等

  116定理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它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117推论1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周角所对的弧也相等

  118推论2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

  119推论3如果三角形一边上的中线等于这边的一半,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120定理圆的内接四边形的对角互补,并且任何一个外角都等于它的内对角

  121①直线L和⊙O相交d﹤r

  ②直线L和⊙O相切d=r

  ③直线L和⊙O相离d﹥r

  122切线的判定定理经过半径的外端并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123切线的性质定理圆的切线垂直于经过切点的半径

  124推论1经过圆心且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经过切点

  125推论2经过切点且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经过圆心

  126切线长定理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切线,它们的切线长相等,圆心和这一点的连线平分两条切线的夹角

  127圆的外切四边形的两组对边的和相等

  128弦切角定理弦切角等于它所夹的弧对的圆周角

  129推论如果两个弦切角所夹的弧相等,那么这两个弦切角也相等

  130相交弦定理圆内的两条相交弦,被交点分成的两条线段长的积相等

  131推论如果弦与直径垂直相交,那么弦的一半是它分直径所成的两条线段的比例中项

  132切割线定理从圆外一点引圆的切线和割线,切线长是这点到割线与圆交点的两条线段长的比例中项

  133推论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割线,这一点到每条割线与圆的交点的两条线段长的积相等

  134如果两个圆相切,那么切点一定在连心线上

  135①两圆外离d﹥R+r②两圆外切d=R+r

  ③两圆相交R-r﹤d﹤R+r(R﹥r)

  ④两圆内切d=R-r(R﹥r)⑤两圆内含d﹤R-r(R﹥r)

  136定理相交两圆的连心线垂直平分两圆的公共弦

  137定理把圆分成n(n≥3):

  ⑴依次连结各分点所得的多边形是这个圆的内接正n边形

  ⑵经过各分点作圆的切线,以相邻切线的交点为顶点的多边形是这个圆的外切正n边形

  138定理任何正多边形都有一个外接圆和一个内切圆,这两个圆是同心圆

  139正n边形的每个内角都等于(n-2)×180°/n

  140定理正n边形的半径和边心距把正n边形分成2n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

  141正n边形的面积Sn=pnrn/2p表示正n边形的周长

  142正三角形面积√3a/4a表示边长

  143如果在一个顶点周围有k个正n边形的角,由于这些角的和应为360°,因此k×(n-2)180°/n=360°化为(n-2)(k-2)=4

  144弧长计算公式:L=n∏R/180

  145扇形面积公式:S扇形=n∏R/360=LR/2

  146内公切线长=d-(R-r)外公切线长=d-(R+r)

  物理中考复习---物理公式

  速度公式:

  公式变形:求路程——求时间——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G=

  合力公式:F=F1+F2[同一直线同方向二力的合力计算]

  F=F1-F2[同一直线反方向二力的合力计算]

  密度公式:

  浮力公式:

  F浮=G–F

  F浮=G排=

  F浮=ρ水gV排

  F浮=G

  压强公式:

  p=

  液体压强公式:

  p=ρgh

  帕斯卡原理:∵p1=p2∴或

  杠杆的平衡条件:

  F1L1=F2L2

  或写成:

  滑轮组:

  F=G总

  s=nh

  对于定滑轮而言:∵n=1∴F=Gs=h

  对于动滑轮而言:∵n=2∴F=Gs=2h

  机械功公式:

  W=Fs

  功率公式:

  P=

  机械效率:

  ×100%

  热量计算公式:

  物体吸热或放热

  Q=c

  (保证△t0)

  燃料燃烧时放热

  Q放=

  ★电流定义式:

  欧姆定律:

  电功公式:

  W=UIt

  W=UIt结合U=IR→→W=I2Rt

  W=UIt结合I=U/R→→W=t

  如果电能全部转化为内能,则:Q=W如电热器。

  电功率公式:

  P=W/t

  P=IU

  串联电路的特点:

  电流:在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都相等。表达式:I=I1=I2

  电压:电路两端的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两端电压之和。表达式:U=U1+U2

  分压原理:

  串联电路中,用电器的电功率与电阻成正比。表达式:

  并联电路的特点:

  电流:在并联电路中,干路中的电流等于各支路中的电流之和。表达式:I=I1+I2

  分流原理:

  电压:各支路两端的电压相等。表达式:U=U1=U2

  并联电路中,用电器的电功率与电阻成反比。表达式:

  1.红磷与氧气中燃烧:4P+5O22P2O5,实验现象:生成大量白烟。

  2.硫粉与氧气中燃烧:S+O2SO2,实验现象:在空气中发出淡蓝色火焰(在氧气中发出蓝紫色火焰),并生成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3.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C+O2CO2,实验现象: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4.碳在氧气中不充分燃烧:2C+O22CO,实验现象:生成无色无味有毒的一氧化碳气体。

  5.铁在氧气中燃烧:3Fe+2O2Fe3O4,实验现象: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6.铜在空气中受热:2Cu+O22CuO,实验现象:红色固体逐渐变为黑色固体。

  7.铝在空气中燃烧:4Al+3O22Al2O3,实验现象:光亮的表面变成白色(氧化铝膜)。

  8.镁在空气中燃烧:2Mg+O22MgO,实验现象: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固体。

  9.氢气中空气中燃烧:2H2+O22H2O,实验现象:安静燃烧,发出蓝色火焰。

  10.甲烷在空气中燃烧:CH4+2O2CO2+2H2O,实验现象:安静燃烧,发出蓝色火焰。

  11.一氧化碳在氧气中燃烧:2CO+O22CO2,实验现象:安静燃烧,发出蓝色火焰。

  12.酒精在空气中燃烧:C2H5OH+3O22CO2+3H2O,实验现象:发出蓝色火焰。

  13.水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分解:2H2O2H2↑+O2↑,实验现象:氢气、氧气体积比为2:1

  14.氧化汞加热分解:2HgO2Hg+O2↑,实验现象:红色固体变成银白色汞液体。

  15.双氧水分解制备氧气:2H2O22H2O+O2↑,实验现象:加入二氧化锰后,迅速放出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的气体。

  16.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2KMnO4K2MnO4+MnO2+O2↑,实验现象:生成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的气体。

  17.加热氯酸钾制氧气(有少量的二氧化锰):2KClO32KCl+3O2↑,实验现象:生成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的气体。

  1.碳在氧气中燃烧

  化学方程式:C+O2CO2;实验现象:发出白光,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2.二氧化碳与澄清的石灰水反应

  化学方程式:CO2+Ca(OH)2=CaCO3↓+H2O;实验现象:有白色沉淀生成。

  3.二氧化碳与碳酸钙反应,(向澄清石灰水中通入过量二氧化碳)

  化学方程式:CaCO3+H2O+CO2=Ca(HCO3)2;实验现象:浑浊逐渐消失,溶液变澄清。

  4.二氧化碳与水反应:CO2+H2O=H2CO3;

  5.氢氧化钠与少量二氧化碳反应:CO2+2NaOH=Na2CO3+H2O;无明显现象。

  6.氢氧化钠与过量二氧化碳反应:CO2+NaOH=NaHCO3;无明显现象。

  7.二氧化碳与碳酸钠反应:CO2+Na2CO3+H2O=2NaHCO3;无明显现象。

  8.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化学方程式:CaCO3+2HCl=CaCl2+CO2↑+H2O,实验现象:白色固体逐渐溶解,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9.碳酸钙高温分解:CaCO3CaO+CO2↑;

  10.二氧化碳高温条件下与碳反应:C+CO22CO;

  11.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

  化学方程式:CO+CuOCu+CO2;实验现象:黑色固体变为红色固体,并且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12.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

  化学方程式:3CO+Fe2O32Fe+3CO2;实验现象:红色固体变为黑色固体,并且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13.碳还原氧化铜

  化学方程式:C+2CuO2Cu+CO2↑;实验现象:黑色固体变为红色固体,并且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14.碱式碳酸铜加热分解

  化学方程式:Cu2(OH)2CO32CuO+CO2↑+H2O;实验现象:绿色粉末变为黑色固体,并且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和水蒸气。

  1.氢气在空气中燃烧

  化学方程式:2H2+O22H2O;实验现象:淡蓝色的火焰。

  2.锌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

  化学方程式:Zn+H2SO4=ZnSO4+H2↑;实验现象:有可燃烧的气体(氢气)生成。

  3.铁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

  化学方程式:Fe+H2SO4=FeSO4+H2↑;实验现象:变成浅绿色的溶液,同时放出气体。

  4.镁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

  化学方程式:Mg+H2SO4=MgSO4+H2↑;实验现象:有可燃烧的气体(氢气)生成。

  5.铝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

  化学方程式:2Al+3H2SO4=Al2(SO4)3+3H2↑;实验现象:有可燃烧的气体(氢气)生成。

  6.锌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氢气

  化学方程式:Zn+2HCl=ZnCl2+H2↑;实验现象:有可燃烧的气体(氢气)生成。

  7.镁与盐酸反应生成氢气

  化学方程式:Mg+2HCl=MgCl2+H2↑;实验现象:有可燃烧的气体(氢气)生成。

  8.铁与盐酸反应生成氢气

  化学方程式:Fe+2HCl=FeCl2+H2↑;实验现象:溶液变成浅绿色,同时放出气体。

初中物理基础知识归纳

物理反思周记

  一、问题:

  就初中生青少年时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而言,他们一方面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对各种新鲜事物好学、好问,富于幻想。但他们这种学习积极性往往与短暂的“直接兴趣”挂钩,遇到较为抽象理性的物理知识时,这些小困难便很快地使他们失去了学习积极性,最后导致初中物理教学的失败。因此启发并稳固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是每一个初中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二、思考:

  心理学研究表明,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能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三、实践:

  1、渗透STS教育,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物理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物理知识在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社会生活中都有广泛的应用,人类生活的每一个方面都与物理学的进步息息相关。这就要求教学活动必须围绕着学生生活、科学、技术和社会来展开,使学生在掌握物理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了解这些知识的实用价值,懂得在社会中如何对待和应用这些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技术意识、社会意识。在教学中的具体做法是:第一、关注现代物理科学技术的新科技、新成果、新动向,如纳米技术、超导体、激光、现代航天技术、现代信息技术等。第二、重视学习内容与家庭、社会生活、生产实践的联系,如将电的知识与安全用电、安装照明电路、修理各种家用电器相联系;将能源的利用与生活中如何节能相联系;将物态变化与电冰箱的工作原理相联系,将浮力与潜水艇的浮沉相联系;将电磁波与现代通信相联系等。第三、关注一些重大社会问题,如环境污染与环境保护、能源危机、噪声污染等。

  此外,教师在设计习题时,应多考虑一些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中所包含的物理规律的题目,如学习惯性后,解释刹车时人体上半身为什么向前倾的现象。学习杠杆后,解释骑自行车上坡走“S”形路线省力的道理;学习了长度的测量后,会从地图上测出长春到北京铁路线的长度;学习了光的反射,解释汽车驾驶室外面的观后镜是一个凸镜,汽车头灯里的反射镜是一个凹镜;学习了光的折射,能解释海市蜃楼,汽车头灯总要装有横竖条纹的玻璃灯罩;学习了热学,能回答为什么海边及大森林里一年四季气候宜人,为什么当今国家推行退耕还林的政策;学习压强后,解释刀磨得越锋利切东西越快等等。通过多方面培养学生勇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形成将科学技术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意识,激起学生对自然界的好奇、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养成对大自然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增强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

  四、反思:

  新课程强调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转变学生学习中这种被动的学习态度,提倡和发展多样化学习方式,特别是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立足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他们质疑、调查和探究,学会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逐步形成适合于自己的学习策略。

  总之,体验式学习无论是作为一种学习方法,还是一种教学形态,都给每一位学生提供了充分发展的创造空间。它的成效不在于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使人类群体的智力资源有效转化为个体智力资源,而在于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因此,作为教师应有创造力,以不断优化课程结构,创造充满活力与和谐气氛的教学环境,有效地开发学生的智慧,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人格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物理八年级复习总结

  第一章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

  生活中物理:

  1.拉链的原理:

  2.圆珠笔的原理:

  3.冲浪运动为何降低重心:

  物理学家:

  哥白尼:

  爱因斯坦:

  牛顿:

  居里夫人:

  波尔:

  科学探究的主要要素:

  探究报告包括:

  第二章运动的世界

  机械运动: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简称:运动

  参照物:选择参照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疑惑处:①不能把研究物体的本身作为参照物②参照物不一定是静止的

  运动是相对的,如何理解呢?由于参照物选择不同,物体的运动和静止就不一定了,比如说

  站立在地面的人,如果以地面为参照物就是静止,而对于月球来说人就是运动的,所以说物体静止或是运动并不是绝对的!

  静止:如果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没有发生改变,则称这个物体静止。

  长度单位:

  1K

  1s=1000

  光年是一个距离单位1光年=9.46053×

  刻度尺的使用:

  一齐二直三估读使用刻度尺注意量程和分度值

  v=(s单位是单位是s,速度单位是)

  平均速度=

  计算时注意各个量的单位

  1

  1k

  匀速直线运动:

  变速直线运动:

  识记注意:1.速度的变化2.运动轨迹是直线

  探究报告包括:1.提出问题2.制定的方案3.收集的实验数据4.得出探究结论

  第三章声的世界

  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产生需要振动。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介质有三种:固体液体气体在真空中不能转播。

  噪声:

  乐音:

  响度:声音的强弱称为响度单位:

  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幅度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生活实例:响鼓必用重锤,鼓面下陷越深越响;收音机的音响旋钮就是改变收音机喇叭的响度!

  音调:声音的高低称为音调,高低主要是说它振动的频率。七个音符就是反映振动的频率,男高音,女低音,这里的高低都是说的振动的频率!

  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的振动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越高。男高音声带振动就快些。

  频率:单位:

  1Hz的物理意义:

  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与特色。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起音色不同,所以我们可以区分每个人的声音,以及不同乐器的声音。

  噪声的防止:1.2.3.

  人耳听觉频率的范围:

  超声:次声:

  超声的应用:

  次声的危害:

  第四章多彩的光

  光是延直线传播,但是需要有两个条件:①同种物质②物质必须要均匀所以有结论:

  光在同种均匀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两个条件缺一就不是沿直线传播的。

  光沿直线传播的自然现象:①影子②日月全食日月偏食日月环食③小孔成像

  光速=光在空气中速度光在水中速度光在玻璃中速度

  光的反射定律:

  镜面发射:

  漫反射:

  平面镜成像特点:

  为何用玻璃做这个实验

  光的折射定律:

  与折射有关的现象:①插入水中筷子看起来折断②海市蜃楼

  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玻璃等透明物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光从水或玻璃等透明物质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记住一点光路是可逆的,光从A点可以到达B点,那么从B点也可以到达A点。

  光的色散: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后可以分解为七种颜色光:红橙黄绿蓝靛紫(从上到下)

  色散的实质:每种光的折射角不同,所以可以把它们分解出来。

  光的三基色:红绿蓝(RGB),这三种光混合可以得到其他四种颜色的光,但是它们自身不能用其他颜色光混合而得到。

  颜料的三原色:红黄蓝(RYB),这三种颜料可以调出其他颜色的颜料,而自身不能用其他颜料调制。

  物体的颜色:

  不透明的物体的颜色有它反色的光所决定,比如树叶是绿色的,因为它反射绿光;如果物体反色所有的色光,物体就显白色;如果物体吸收所有的七色光,物体就显黑色。

  透明的物体的颜色由它能够透过的色光所决定,比如红色的玻璃,就是能够透过红光的玻璃,能够透过所有色光的物体就是无色透明的;如果所有色光都透不过的物体就是不透明的物体。

  凸透镜结构:对光线有

  凸透镜焦点:

  物距:

  像距:

  主光轴:

  光心

  画光图记住三点:①平行与主光轴光线汇聚经过焦点②经过光心的光线仍然沿直线传播

  ③光路是可逆的

  物距(U)像距(V)像的特点生活中应用u2f2fvf倒立缩小实像照相机u=2fv=2f倒立等大实像---------2fufv2f倒立放大实像幻灯机投影仪uf--------正立放大虚像放大镜

  凸透镜成像特点:

  如何记这张表,首先2f是一个特殊点,物和像等大;U2f,也就远离透镜,像就变小,相应的像向靠近透镜的方向移动,所以像要越过右侧2f处,所以像距变成fv2f.

  相反物体越过2f处,那么像边变大,并且像跨过2f往后跑,所以像距V2f了。

  所以我们要记住:像、物同向移动(向右都向右,向左都想左);物越靠近透镜,像越大;物离透镜越远,像越小。

  凹透镜的结构特点对光线有

  凹透镜的焦点:

  画光图记住三点:①平行与主光轴光线折射后反向延长线经过焦点②经过光心的光线仍然沿直线传播③光路是可逆的

  人的眼睛:眼睛中的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它把来自物体的光线会聚在眼球后边的上,形成物体的、的像。正常人的眼睛的明视距离为25c

  近视眼特点:佩戴矫正

  远视眼特点:佩戴矫正

  眼镜度数和焦距之间的关系:度数=1/f×100焦距f单位是米

  例如:300度的眼镜焦距=米

  第五章熟悉而陌生的力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如何理解,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相应的也对另外一物体施力。力的现象总要涉及两个物体: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我们手掌对桌面一个压力,那么桌面也对我们手掌一个支持力。对于手掌施的压力来说,手掌是施力物体,桌面是受力物体;对于桌面给的支持力,桌面是施力物体,手掌是受力物体。

  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用力拉弓,弓弯了)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踢足球,足球由静止到运动)

  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用字母N表示

  力的表示:力的示意图(方向和作用点),力的三要素示意图(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1.

  2.

  3.

  4.

  校零最关键.

  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受力物体是地球附近的一切物体。

  重力的计算:G=(注意质量单位Kg,g在没有特殊说明下都取g=9.8N/Kg)

  重力的方向始终是竖直向下的,在受力分析的时候注意,任何时候不要忘记画重力。

  重心:重力的作用点在重心,所以画重力的时候,作用点一定要画在重心上,不能画在物体的表面或者底部(如下图)

  提高物体稳度:1.增大支面(台灯底座)2.降低重心(不倒翁)

  摩擦力:

  滑动摩擦力: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滑动时所受到的阻碍物体间相对运动的力

  影响滑动摩擦力的两个因素:1.物体间的压力2.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对于压力的理解:压力并不一定是重力,不要和重力混在一起(如图一)

  静摩擦力: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上将要发生滑动(看起来是没有移动),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叫做静摩擦力

  静摩擦力大小和拉力相等,方向相反,并随着拉力的增大而增大(当然在增大过程物体还没有滑动)

  画出下图的静摩擦力并标出大小

  滚动摩擦力:像汽车轮子和地面产生的摩擦力

  同等条件下,滚动摩擦力要比滑动摩擦力小的多

  减小摩擦力三种措施:

  1.2.3.

  增大摩擦力三种措施:

  1.2.3.

  第六章力与运动

  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关于牛顿第一定律理解,物体的合外力为零,F=0N,保持两种状态:1.匀速直线运动2.静止

  只要在做题的时候,看到静止或者匀速直线运动,那么物体受到合外力为零

  惯性:一切物体都有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

  我们把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做惯性

  惯性的理解:物体的运动的最终结果都是要保持两种状态,静止或者匀速直线运动,

  比如运动足球,到最后还是到一个什么状态———静止

  关于惯性在生活中运用:

  1.斧柄松了,通过用手柄的下端撞击石头或树墩,斧头由于惯性会继续向下运动,这样斧柄被套紧了

  2.汽车安全带的作用:

  力的合成,主要是两个力的合成:

  同一方向两个力:合力大小等于两个力的和,方向和这两个力想同,F合=F1+F2(两人提水)

  方向相反的两个力:合力大小等两个力的差,方向和较大的力保持一致,F合=F1-F2(拔河比赛)

  力的平衡:

  平衡状态:如果在两个力作用下,能保持静止或者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称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理解:从物体运动来看,状态是静止或者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实质:物体的合外力为零

  比如:汽车在平直公路上做匀速运动,从这句话我们可以得知汽车在做匀速直线运动,那么我们可以想到物体所受的和外力为零,水平方向:受到两个力牵引力和地面给汽车的摩擦力,那么它们应该是大小相等并且方向是相反的;竖直方向:受到重力和地面给汽车的支持力,那么他们也是大小相等并且方向是相反的,所以汽车在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合力都为零的。

  再如静止的物块:

  第七章密度与浮力

  质量: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物质的质量。国际单位:千克(Kg)

  对于质量理解:

  物质是物体的一个基本属性,它与物体的状态、形状、所处的空间位置变化无关。

  状态(冰熔化成水),形状(橡皮泥捏成不同形状),空间位置(从地球到月球)

  天平使用:

  1.称量前应将天平放在水平工作台上,称量时不能超过量程

  2.校零:1.2.

  3.称量:正确称量(左物右码),物重=砝码+游码,不正确称量(物体放在右盘)

  砝码=物重+游码

  4.从砝码盒中取砝码时,必须用镊子夹取,保持天平清洁干燥。

  量筒使用:

  1.看清其量程,称量不能超过量程

  2.读数应保持相平

  密度:把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密度是物质一个属性,同种物质密度相同。

  阿基米德原理:

  公式:

  漂浮:悬浮:下沉:

  第八章压强

  压力:物理学中将垂直在物体表面的力叫做压力。

  不要把压力和重力混为一谈!!

  把单位面积上所受到压力大小叫做压强

  公式:

  对于公式的理解我们可以理解为固体的压强,不要和液体压强混为一谈。

  影响压力的两因素:1.压力大小2.受力面积大小

  液体压强

  影响压强的两个因素:1.2.

  浸在液体中物体,各个面都要受到液体的压强,左右面受到压强相等,那么所有压力也相等,所以互相抵消;上面比下面小,所以会产生向上的压强差,表现出来就是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

  悬浮:漂浮:

  悬浮和漂浮浮力=重力,其中悬浮:物体的密度=液体的密度

  连通器:上端开口下端相连的容器。

  特点:静止在连通器内的同种液体,各部分直接与大气接触的液面总保持在同一高度。

  实质:在底部压强保持相等。

  帕斯卡原理:加在密闭液体上的压强,能够大小不变地被液体向各个方向传递。

  液压机原理图:

  两个活塞产生的压强相等

  大气压强:随着高度的上升的,大气压强降减小!

  压强影响水的沸点。

  标准大气压:p=

  76c柱所产生的压强

  马德堡半球实验证实了大气压的存在。

  流体压强:

  液体在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小,在流速小的地方压强大

  气体在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小,在流速小的地方压强大

  理解记忆:

  1.河道旁漂浮物会飘向河中心,因为河道中间流速快,压强小,两边流速快,压强大,会把漂浮物推向河心。

  2.高铁旁的安全护栏,防止火车经过时车道空气流速快,压强小,会把人推向车道,造成的事故。

  第九章机械与人

  杠杆的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F1×L1=F2×L2)

  F1的力臂是:OAF的力臂是:OBF1×OA=F×OB

  从动力臂和阻力臂的长短关系可分:

  省力杠杆:

  费力杠杆:

  等臂杠杆:

  特点:

  定滑轮特点:

  动滑轮特点:

  注意动滑轮的支点位置

  滑轮组:

  省力怎么判断:

  与动滑轮和重物连接的绳子的数目,有几根就省了

  几分之一的力

  F=G(不考虑动滑轮的重量、绳重和摩擦力)

  F=(物重+动滑轮重)【考虑动滑轮的重量,不计摩擦力】

  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

  重物上升H,与动滑轮连接绳子数目为N,那么移动距离

  S=nH

  滑轮组有用功等于物体上升高度所做的功

  W=GH

  滑轮组总功等于沿拉力F所做的功:

  W=F×S

  机械效率:

  机械效率永远是小于100%

  势能包括: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

  重力势能E=和质量、距地面高度有关

  动能E=质量、速度有关

  第一十章小粒子与大宇宙

  分子是由原子组成,英国科学家道尔顿证明了原子的存在。

  1897年英国物理学家J.J.汤姆逊发现了电子

  1909年卢瑟福在成功进行了粒子散射实验,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原子中心叫原子核,核外是电子,在不同轨道绕原子核运转

  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发现质子和中子都是由被称为“夸克”的更小粒子组成.

  分子之间存在找空隙。(酒精和水等体积混合,发现总体积小于它们体积之和)

  分在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不管是什么温度都在做运动

  分子之间存在找斥力和引力(当两个分子远离到一定程度,两分子间产生引力;到两分子靠近到一定程度,两分子间产生斥力)

物理初中的读书笔记

  物理课程教育的核心是要学生获取物理知识和实际能力,达到相应的国家对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学习是学生自己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物理科学的学习就是这样一个能动的学习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描述事物、提出问题、阐明解释,验证这些解释并与其他同学交流这些观点,由此学生们构建起过硬的科学知识体系,用知识解决新的问题,学习怎样清晰的交流并建立起批判的、逻辑的思维技能。

  要使学生的物理课程学习达到这一目标即实现课程教学的价值,物理课程评价的过程就显得极为重要。

  物理课程评价的目的与功能

  ㈠目的:让学生成为一个主动的探索者和学习者,一个训练有素的思考者。

  ㈡功能:

  ⒈诊断性功能

  物理课程评价的诊断性功能对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具有强烈的指导性作用。

  ⒉调节性功能

  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物理课程评价,其反馈信息不断的对施教者起到一个参考系的作用。通过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物理课程评价,施教者可以在物理课程中对已有的教学方案设计和实施过程不断作出调整,使自己的教学活动更接近学生的实际情况。同时评价的反馈信息对于学生充分利用课程学习以获取知识和能力具有独特的指导作用。

  ⒊激励和反思功能

  ⒋鉴定和选拔功能

  选拔不同特长的学生按照适合自己的方向发展,正体现了教育的平等。社会发展需要多规格、多层次的人才,公平合理的选拔的选拔人才是社会进步的标志。

  课程改革要求我们面对每一个学生,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发展。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否定学生间客观存在的差异,不同的学习基础、不同的学习能力,不同的学习成效是客观存在的。既然学生的学习存在如此多的差异,那么对每个学生的物理学习给予公正的、实事求是的评判是完全必要的,这将帮助学生总结学习活动的成绩,找到差距,为继续发展确定努力的方向。

  因此,现代物理课程评价目标就是要突破重接受轻发展、重积累轻创造的评价倾向,使物理教学和学习按照课程改革的要求健康发展。

初中物理实验难题解题技巧随笔

  一、累积思维法

  设计实验时,由于偶然因素的影响,对某些物理量进行一次测量具有不确定性或不可靠性,则采用累积后求平均值的方法,称为累计思维法。这是为了减小测量的相对误差而设计的。

  1.时间累计法:如单摆测重力加速度实验中,采用测量30~50次全振动的总时间来求单摆的周期。

  2.空间累积法:如测量一张薄纸的厚度时,可测多张薄纸的厚度后求平均而得到一张纸的厚度等。

  二、转换思维法

  在设计物理实验时,有一些些物理量其实是不容易直接测量或某些物理现象直接显示有困难,这样就把难以测量的物理量转换成容易测量的物理量进行间接测量,或将某些不易显示的物理现象转化为容易显示的物理现象而进行间接观察,这种实验设计思维方法称为转换思维法。

  研究平抛运动实验中,利用做平抛运动物体的水平位移与竖直位移求平抛运动的初速度。在研究变速直线运动实验中,利用位移求物体的速度与加速度。

  三、比较思维法

  设计物理实验时,利用对比实验,找出物理现象之间的同一性和差异性,从而揭示物理现象的本质规律,这种实验设计思维方法称为比较思维法。

  1.条件比较:比较不同研究对象在不同的条件下的变化情况。如研究金属的电阻率随温度变化的情况。

  2.过程比较:比较不同物理过程的现象的变化。如比较平抛运动和自由落体运动的过程,可推知平抛运动竖直方向的运动规律。

  3.状态比较:比较物理现象在实验时间内初、末状态的变化。如比较酒精和水混合前后的总体积,可推知物体内分子之间有空隙。

  四、替代思维法

  设计物理实验时,将直接无法测量或不太容易测量的物理量、直接无法观测的物理现象,通过变通替代的方法间接进行测量或观测而达到完全相同的效果。这种实验设计思维方法称为替代思维方法。

  1.物理量之间的替代:如研究单摆的运动图像时,用纸板的位移替代时间,简化了实验测量。

  2.物理现象之间的替代:如初中的热胀冷缩实验,利用双金属片热胀冷缩的弯曲来接通电路,让灯的明暗来反映双金属片的弯曲。

  3.物理过程之间的替代:如研究平抛运动的实验中,用水平方向的匀速运动与竖直方向的匀变速直线运动两个分运动过程替代平抛运动过程,将曲线运动转化为直线运动研究。

  4.物理仪器之间的替代:如测电源电动势内阻实验中不提供电压表,而利用电阻箱和电流表完成实验。

  五、近似思维法

  设计物理实验时,为了简化实验测量,突出实验的物理意义,对一些中学阶段精度要求不太高的试验,在其实验方案的设计上采取近似的处理,这种实验设计思维方法称为近似思维法。

  1.对象近似:如在气体实验中,将常温常压下的实际气体近似看作理想气体;在用单摆测重力加速度实验中,将“细线与小球”近似看作单摆。

  2.过程近似:如单摆实验中,只有在摆角小于5度时,摆球的运动近似地看作简谐运动。

  3.结果近似:如用伏安法测电阻实验中,将电流表、电压表近似地看作理想仪表。为了提高精度,要求将实验条件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如电表合适的量程于合适的电路连接方式。

物理初中的读书笔记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的基本结构、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的一门科学。物理学既是一门实验科学,又是一门具有严密逻辑体系和数学表述的理论科学。物理学从早期萌芽到近现代的发展,都以它的丰富的方法论和世界观等充满着哲理的物理思想,影响着人的思想、观点和方法。因此,物理是一门带有方法论性质的科学。”

  正是因为物理有着以上的特点,而初中生的思维主要还是感性认知为主,理性认知为辅,基于这两个事实,就决定了物理的教学必须讲科学、讲严谨,讲逻辑。物理概念和规律是物理的严谨性、逻辑性的最基本的体现。否则,学生会出现科学性错误、结论表述不够严谨、过程分析思维混乱没有逻辑性,学生越听越乱,学习教学效率低下,长此以往导致学生养成脱离实际、浮躁不求甚解、生搬硬套的习惯。

  “物理概念和规律有以下特点,物理概念和规律是感性和理性的结合,是物理学体系的基础……物理概念和规律的重要性有以下表现,培养能力、开发智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有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和提升……物理概念来源于实验和事实,并经过高度概括和抽象的产物。物理概念是人们在分析和观察了一系列事实及实验,抽象概括出了一系列具体现象的共同特征,从共同特征中抓住了其本质特征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物理概念是来源于实验和事实,并经过高度概括、抽象的产物。物理概念的建立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初中生已经开始以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水平还很低,处于经验型向理论型过渡的时期,学生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和应用是学生由感性认知上升为理性认知的必由之路。物理还年反映物理事实的本质,是进入理性认识的第一步,在物理教学中,如果没有建立正确的物理概念,是认识上升到理论阶段,物理事实了解得再多,也是没有作用的。正是由于物理现象的复杂性和物理概念的特殊性、深刻性和抽象性,让学生对物理概念的认识不够深刻,所以教师要采取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分类、比较、综合、归纳、演绎、推理,把本质特性从非本质特性中抽象出来,从而实现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和升华。

  总之,物理概念和规律教学既是物理知识教学的核心内容,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物理概念和规律是物理学体系的基础,在物理教学中,使学生形成物理概念,掌握物理规律是教师的基本任务。

初中物理实验心得体会

  演示实验是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建立物理概念和规律、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不可缺少的环节,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对于初中生来说,成功的演示实验更加容易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下面我就谈谈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的一些心得和体会:

  1、创新物理演示实验教具能增强演示效果,增大演示可见度,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演示实验有其它教学手段不能替代的作用,为增加演示效果,增大实验的可见度,我在实际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尝试,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例如用气球做压强实验,用自制特大果冻做光的直线传播实验,在演示串、并联电路时,我自制了一块大型演示板和超长导线,将电池盒、开关、灯座及灯泡,等科学地排布在其上,把挂在黑板上,通过长导线和桌面上的演示电表相连,醒目大方,全班同学都能看清楚,线路连接一目了然,演示起来更加得心应手。

  2、实施小实验、小制作教学手段

  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通过小实验和小制作的完成,可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物理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学生学习物理的难度,导致了一些学生对学习物理产生畏学、厌学情绪,如果能在改进课堂教学的前提下,通过学习体会亲自制作和实践的乐趣,就可激起他们学好物理的信心。如自制小孔成像照相机、潜望镜、望远镜、简易天平、电动机、等,既能锻炼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同时可培养动脑思考的习惯和动手创新的能力。

  3、创新实验教学的方法

  注重引导学生观察实验,观察是实验的第一步,为使学生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教师应该首先让学生自由观察。待观察一段时间后,老师再提出问题。肯定有部分学生观察方法不当,老师可指导学生重新观察,这样做一定可以加深印象。另外,一些成功率较高的实验也可以由学生去演示,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

  总之,演示实验的创新能使学生学会学习,增加了锻炼的机会。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还应该不断思考,不断创新,让演示实验为教学做出更大的贡献。

初中物理培训心得体会

  开学初,我们参加了暑期新教材学习培训。通过学习冯老师关于新教材教学方面的论述感触颇深,下面说说一些心得体会。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它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以物质的结构、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其运动变化规律为研究对象,具有科学性、实用性、趣味性等特点。这里,我想从实验教学方面谈谈:

  1、利用物理趣味实验激发学生求知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学生对生动形象的物理实验普遍怀有好奇心和神秘感,合适的实验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而且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启迪其思维定向探究。

  可以是利用惊奇实验导入新课。这是一种相当普遍的实验导入方法。利用学生意想不到的奇特现象,唤起学生的注意,引起学生思考,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导入。

  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实验引发新的问题,使教学信息具有新奇性,从而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索动机和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

  初中物理实验是学生将来从事科学实验的起点。因此,在物理实验课的教学中,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独立工作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每次作实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弄懂实验原理,学会正确使用物理仪器,掌握计数、读数和处理实验结果的技巧,能够通过分析、推理得出正确结论。这样通过实验,不仅有效地帮助学生领会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和解决实验中的问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3、有效利用学校实验资源并积极开发课外资源

  我校现已完成标准化实验室建设,各种实验器材充足,能有效地满足教学的需要。教学中我们必须有效地将这些实验室资源用于教学中,努力创造“学中做”“做中学”的学习氛围。一方面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一方面激发学生对物理知识探索的欲望。促进其主动学习。

  同时也不局限于实验器材,就我们使用的物理实验教材上所列的新增随堂实验器材就达百余种,这还不包括延伸至课外的学生自主开发的探究内容,实验室的设备也不能完全满足,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大力倡导教师和学生自己动手自制教具学具。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种特殊的、直观的实践,学生在动手完成各种小实验、小制作过程中,思维异常活跃,学习欲望高涨,参与意识增强,都迫切地希望进一步探索问题。通过实验,学生学习到的物理知识就比较深刻、牢固。教师要鼓励学生做好这些课外小实验、小制作,这样激发了学生动手实验的兴趣,同时也推动物理教学向前发展,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途径。

  总之,物理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能力的培养与科学精神的塑造。作为一名物理教师,我们必须要用活的思想、活的思维、活的方法、活的语言来面对一个个活的课堂,做到教学相长。

初中物理心得体会日记

  物理是初二新接触的一门学科,它是一个既有趣又启发我们思维的学科,而且它也作为我们学习的一门主科,又是一门新加入的课程,那就更加体现了它的重要性,学期过半,可以说是紧张而忙碌,收益颇多。首先,我们要认清庐山真面目。对于物理的解释,最直接就说:万物的道理。的确是这样的,物理主要是研究声、光、热、电、力学的学科,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

  物理学不仅有趣,而且非常有用。比如,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电”。电灯、电脑、电视等各个用电器,都要用电。又如,300多年前,英国物理学家牛顿在实验室发现,白光可以分解成不同颜色的光。没有这一发现,我们就无法解释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落日为什么是红色的,彩虹是怎样形成的,也不可能制出彩色电视机。牛顿常对人们习以为常的现象进行不懈的思考和探究,并由此发现了支配宇宙万物运动的物理规律。假若没有发现万有引力定律,今天的人造卫星、载人飞船都不可能成为现实。除夕夜,世界各地的华人也就不能同时观看春节节目了,等。由此可见物理学的重要性与真实性。因此,要想学好物理,就先要热爱生活,喜欢观察、猜想,培养对物理的学习兴趣。那么怎样能更好的学习物理呢?经过不到一年的与物理学习的过程,我也有了总结了一套有关物理的学习方法。首先,课前认真预习最重要,学习就像是一场战争,如果你不做好充分的准备,但敌人攻击的时候,你就会手忙脚乱。学习也是如此,如果你不预习,学起来可能你就会觉得很被动,追不上课;相反,预习后再听课,你会觉得十分轻松,上课时就不会感到困难重重了其次,课堂听讲也很重要,你可以带着预习中发现的问题,有目的的进行听讲,能使听课的重点更加突出,省的听讲时理不出头绪。同时可以对比老师的讲解以检查自己对教材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学习教师对疑难问题的分析过程和思维方法,也可以作进一步的质疑、析疑、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样听完课,不仅能掌握知识的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关键,而且能更好地掌握老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课堂上,老师要求我们记笔记,有些同学觉得没有必要,但其实笔记是很有作用的。物理学中,有很多知识点、定义、定律、规律等。这些文字语言,应牢牢记住。因为众多考题都是围绕此展开,中心离不开它。如:光沿直线传播,就考了小孔成像、三点一线等等。不管题怎样变化,都是万变不离其中。抓住定义,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学习笔记要简明、易看、一目了然,所以,我们就无需翻书了,一个笔记本就全OK了。

  接下来就是课后作业,这一项对于同学们也许就是最头疼的一项了。谁都不愿意写作业,但其实作业是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老师讲完知识后,我们或多或少都会有遗忘,这就需要我们以做作业的形式来巩固。最后是复习,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一个人学得的知识在一天后,如不抓紧复习,就只剩下原来的25%。所以复习的重要性由此可见。还有,对于平时遇到的难点或不解之处,应主动问同学、老师。哪怕一个再普通、微小的问题,也要敢于问。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如果今天积一个毛病或者问题,明天再多一个,长期下去,岂不堆病如山,病入膏盲了吗?到时侯再亡羊补牢,为时已晚。物理知识颇多,只有靠一点一点积累,才能构成全面的知识网络。在做物理题时,首先要将基础知识非常了解,对每一个公式都要研究透彻,知道公式使用前有哪些必备的条件,遇到的问题应该对应的公式,这样做起题来就会感到轻松许多,如果有的问题做不出来,我们要勇敢的面对它,从各个角度来解决问题,一种方法走不通就马上想另一种方法,最后实在不会就去请教老师,有时老师说一句话就会使我们的思路豁然开朗,找到一条清晰的思路来完美的将题解决掉了。

  所谓“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做舟”。所以“勤”与“苦”是学习的关键,勤苦的意思是:勤劳刻苦。顾名思义就是告诉我们要努力学习,曾经有一名世界著名的人生导师说过:“吸收知识犹如获取食物,当别人把它递给你时,不要害羞,而应立即伸手去拿,而且每次都要拿一份大的。这个世界上只有知识是唯一一种可以永远传播的东西,而且只要你愿意搬走多少,吸收多少,就能拥有多少。”这句话告诉我们:勤奋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你不勤奋,就是你的学习态度不端正,如果你的态度出了问题,就意味着你人生的失败。唯有勤奋才能使一个人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享受到人生的欢愉。物理是一门重要的知识,面对我们面前的知识,我们不要逃避,不要畏惧,不要懒惰,勇敢地把它占为己有,不要把这些属于自己的东西白白浪费掉。勇于实践善于实践,是获取知识的重途径。总之,要想学好物理平时就要多观察勤思考,把不懂的问题弄清楚,上课及时做笔记,下课及时复习。

  这就是我的物理学习心得。

物理学习心得体会

  《初中物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主要概括为“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构建新的评价体系.”这对物理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向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师角色定位提出新的要求,新课标迫切呼唤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教师角色的再定位,强调的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当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充分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时,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就意味着学生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施展,创造性的解放,教师式学生和学生式教师的出现。作为一个教师应作好多方面的教育教学准备。

  一、精心设计教学方案,认真备课。

  由于探究教学的开放性,决定了教学具体过程不可预测,因此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对教师备课的要求大幅度提高。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针对教材和学生状况加以分析,对比新旧课程理念,尽可能多角度、大范围地预测学生可能的思维方向和教学过程中可能随机出现的问题及因应策略,并将这一切尽量溶入实验器材的准备及电脑课件的设计制作中等等这些方法既能确保教学过程的开放,又能提高教师对整堂课的驾驭能力。

  例如:在每一节的教学设计中,教师都特别加入了“教材分析”“学生现状分析”及“实验探究中可能出现的情况预测及处理方法”等板块。在这些板块中,有的教师写道:

  1、有的学生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可能将本章后面的知识提出来。对于提出这类问题的学生,应予以鼓励,并告知大家这些都是我们需要学习探究的课题,只是本堂课可能时间不够,需留待后面的学习过程中进行探究,并对学生这种勇于探索的精神予以肯定。

  2、学生可能得到的有错误的认识和结论。不轻易否定学生的认知成果,可建议学生反复实验、收集证据、查找资料以获得有关的信息,通过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来让学生自己纠正前面的错误,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勇于认错、改错的品质。

  3、学生可能提出目前还无法解释清楚的问题。赞赏学生的勇气,并建议查找有关资料,了解弄清这样的问题,还需要哪些知识,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教学设计中这些较为客观全面的分析,特别是对学生的各种见解、一些不太成熟的观点、甚至是错误的想法教师也都采取给予正面积极评价的方法,这无疑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学生克服对科学探究的神秘畏惧心理,减轻了学生科学探究的压力,增强了探究学习的信心,从而确保了探究教学的顺畅进行。

  二、创设情境,精彩导入。

  科学探究是学生参与式的自主性学习活动。创设情境,精彩导入尤为重要。从课堂座位的安排、纪律的制定、教室的布置到纯正的普通话、优美的语言和各种教学情境的准备等,这一切无不影响着探究教学的气氛和效果。例如:可以突破传统教室的课桌布局,将座位排成若干u形单元,采用六人学习小组,形成开放性结构,便于学生们交流合作;整堂课不受约束,学生可自主学习、自由讨论、举手发言,无须起立等等。在教学《运动与静止》时,教师用电脑多媒体播放夜空中的流星,暴雨前的乌云,小溪的流水等画面,让学生深切感受自然界的运动。教学《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先播放各种各样学生熟悉的声音,再引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发出声音,研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在这样真实的活动情境中,学生们满怀兴趣地通过仔细的观察、身体的触摸,去感知发声体的振动,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深刻领会物体发声的原理。实践表明,新课程的实施中,创设情境,精彩导入是课堂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它能如磁石一般吸引住学生,并快速地将师生的情感融合在一起,从而放飞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主动地、全身心地参与进科学探究中来。

  三、循序渐进,开展探究教学。

  新课程提倡科学探究式的课堂教学,这种探究式教学给了学生更加宽松的思维和活动空间,在实验教学之初,我们往往会遇到两难的局面:一方面,教师若指导过度,则学生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另一方面,教师若指导不到位,学生的探究和学习活动又会杂乱无章,盲目无序,从而无法完成学习任务……两者仿佛形成了一个“解不开”的“结”。如何处理教师指导和开放式教学之间的关系呢?如何在教学过程开放的同时尽量减少探究活动的盲目和无序呢?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初步摸索出以下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首先教学方法上“循环探究,逐步深入”。先将新课内容划分为几个大问题,再将每一个大问题分为若干个环环相扣的小问题。从而让学生的思维和探究教学形成一个先散后聚,不断聚散交替的循环探究过程。同时将探究教学的相关内容延伸至课外。比如:对学生而言,可以提前布置学生先预习新课,“简阅课文”“查询资料”“自制自带实验器具”等,将课堂上没有探究完的内容带至课外,课后布置学生写“探究报告”和“学习心得”等;对教师而言,课前认真备课,课中用心教学,积极应对随机出现的课堂情况,课后撰写教学实录和教学反思,这一切不仅有利于学生探究学习任务的扎实完成,也有利于教师在新课程的实践中不断地完善教学,发展自我。其次教学过程中“运用《学案》”。让学生了解自己在探究活动中应该要干什么事,明确自己的目的,教师也在学生探究过程中给学生一些方向性的提示,但这些提示应区别于我们传统实验课中的“实验步骤”。实践表明,《学案》的使用非常奏效,有效地防止和避免学生随意玩耍实验器材、手足无措等现象的发生。教学在“形散而神聚”中有条不紊地进行。再次,在教学理念上“淡化概念的严整性”。物理学科概念的严整性有时反而是学生探究学习的“障碍”,大多数学生会觉得非常困难,因此而产生为难情绪。对于这些问题我们提出在教学中“淡化概念的严整性”,降低探究学习的难度。最后教学结束后“开展问卷调查”,及时地沟通师生间的需求,使进一步的教学更有针对性和指向性。

  四、开发课程资源。

  当前与新课程相配套的课程资源相当匮乏。单就我们使用的物理实验教材上所列的新增随堂实验器材就达百余种。这还不包括延伸至课外的学生自主开发的探究内容,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大力倡导教师和学生自己动手自制教具学具。

  改变旧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总之,我们的物理教学功在今天,利在明天。不管教学评价体系怎样,作为教育者务必把握一点,我们必须要用活的思想、活的思维、活的方法、活的语言来面对一个个活的课堂。做到教学相长。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项目招投标流程

四年级阅读手抄报 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