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叛逆期不听话应当怎样来处理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不听话的孩子

  因为“不听话”,可把我害惨了!

  “不许看电视,记住没有,不许看电视!”妈妈临上班还对我“千叮咛万嘱咐”,“知道啦!知道啦!”我有些不耐烦地答应着。

  妈妈终于上班去了,我看着《哈利。波特》消磨着时间,一小时,一个半小时。两个半小时过去了,妈妈还没有回来,万般无聊中,我打开了电视。

  “我回来了!”妈妈一边开门一边说,此时,我刚刚看了半个多小时,我猛然想起妈妈说的话,趁妈妈不注意,把电视关了。“是不是看电视了?”妈妈看我一副惊慌失措的样子,沉下脸问,“没。”妈妈放下手中的东西,迅速摸摸电视后壳,热热的,“好啊!果然看了!我这么跟你说不要看不要看你还是看了。不许吃饭。不许看书。”

  “唉,不听话的孩子,就没有好下场!”

  我躺在床上,望着天花板悲哀地想。

  一阵驴肉锅贴的香味扑鼻而来,只见妈妈一边看《看了又看》一百边美滋滋地吃着驴肉锅贴,“咕咕。”肚子也开始抗议了。“妈妈,给我吃一点儿吧!。”我在心里祈求着。

  唉,饿呀。

小孩叛逆期不听话应当怎样来处理

不听话的孩子作文

  每位做父母的都希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出人头地。就是这样许多孩子的十二岁的灿烂的天空就这样被“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给掩埋了。说起这个,我情不自禁地想起一首歌所唱的“小朋友你是否有很多问号,为什么别人在那看漫画,我却在学画画对着钢琴说话,别人在玩游戏我却靠在墙壁背我的ABC,我说我要一台大大的飞机,但却得到一台旧旧录音机......就在我的十二岁的天空中,有时会被老师的作业,母亲的要求,老爸的计划等等地狂风大浪给冲垮了,但是我还是比较幸运的,至少不像快乐星球中“乐乐”一样,他虽然可以随时得到“快乐星球”的孩子的帮助,但是在母亲的强制要求下,他的快乐还是渺小的。

  走在大街上,我看见那些在大地上狂奔、打闹、欢声笑语的孩子们我也有几分羡慕,我有时也会希望我是一位刚刚二周岁的孩子(因为这样逃避父母亲的责罚,老师的批评)当我看见我们学校的一年级的学生在操场冲跑,打闹时我的欲望在心中越来越大。有时我也会想我和父母替换位子,快点长大,这样就可以不用被父母亲逼着我很多吃饭,给我安排学习计划了。如果我们替换了位置我也天天逼着他们吃很多饭也给他安排生活计划,哼,可惜,这又是多少年以后的事了。

  我现在有点疑惑了,为什么古人在学习的时候是那么的爽,那么有趣,那么好玩,而且那时都不用学数学,只要会计算就行了。而在现在这个社会中是那么的紧张,那么麻烦考个试还要这多程序...我现在又想回到古代,那时好玩。

  “不听话的孩子”,这句话我听起来并不陌生,在我读一年级的时候,我和几个同学犯了错那时叫我的老师经常说我们是“不听话的孩子”,那时我虽然不好意思,但是现在回想起来还是挺有趣的。记得有一次,那是我读一年级的时候我和我的几个同学故意把班长的书包用水给淋湿了(因为她经常告我们的状,害我们被老师骂)后来被老师发现了,老师问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做,我们都摇摇头,心里害怕极了不敢说,老师火冒三丈拍了一下桌子,我们害怕的都嚎啕大哭起来,老师连忙叫我们不要哭了,说你们再哭你们就是不听话的孩子,也许是我们那时最爱当听话的孩子,一听到这句话我们就不哭了。后来,老师也勉强的不追究了,但是,我们那时也害苦了老师——班长的妈妈找到了学校来,把老师给训了一顿,不仅如此班长的妈妈还告到了校长那,老师那时顿时哭了,老师回教室时,我们好多同学都叫老师别哭了,我那时也有点愧疚了,我的心里一直责怪自己说自己是一个“不听话的孩子”!

  但是,以前那些事现在还是值得回忆的,等到长大了那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啊。写这篇文章我还是挺高兴的。这些都是我美好的回忆!

精品作文:不听话的孩子

  我明白了,不听话的孩子就是个淘汰者,我深感伤心,因为我就是个不听话的孩子,经常惹妈妈生气,每当听见 听妈妈的话 这首歌我都会为我的所作所为感到后悔,我决定一定要悔改。

  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原来我是个听话的孩子,但是我却和实际反了过来,我岁数越大但是却越不听话,成绩也下降了,让妈妈心急如焚,担心我的学习和前途。

  记得我以前是个好孩子,成绩也是班上的佼佼者,在年级上也是个“小明星”,记得一年级到三年级的时候,每次期末考试都能够满分,十分令同学羡慕,我也开始骄傲了,骄傲的种子种在了心里,开始生根发芽,让我成绩一落千丈。

  要练说,得练听。听是说的前提,听得准确,才有条件正确模仿,才能不断地掌握高一级水平的语言。我在教学中,注意听说结合,训练幼儿听的能力,课堂上,我特别重视教师的语言,我对幼儿说话,注意声音清楚,高低起伏,抑扬有致,富有吸引力,这样能引起幼儿的注意。当我发现有的幼儿不专心听别人发言时,就随时表扬那些静听的幼儿,或是让他重复别人说过的内容,抓住教育时机,要求他们专心听,用心记。平时我还通过各种趣味活动,培养幼儿边听边记,边听边想,边听边说的能力,如听词对词,听词句说意思,听句子辩正误,听故事讲述故事,听谜语猜谜底,听智力故事,动脑筋,出主意,听儿歌上句,接儿歌下句等,这样幼儿学得生动活泼,轻松愉快,既训练了听的能力,强化了记忆,又发展了思维,为说打下了基础。五年级上学期的时候,第一单元语文考试我居然考了87。5,我伤心极了,因为这是骄傲惹得祸,错的题目十分离谱,完全都不该错的,我真后悔啊!经过我努力改正缺点,在期末的时候,考到了全班第二的好成绩,这个成绩不是我的,因为是经过爸妈细心的教导和教育而换来的,骄傲发作的征兆开始了,骄傲的种子破土而出

让孩子做不听话的小朋友故事

  很多家长来幼儿园接孩子,喜欢问老师“孩子今天听话吗”,赞扬别人家的孩子是说“你家孩子真听话”,批评自家孩子则是说“你怎么这么不听话”。在很多家长看来,听话的孩子就是好孩子。孩子听话多好,多省心,一点也不会惹麻烦。

  “听话就是好孩子,不听话就是坏孩子”!我从来不要求我女儿周周“听话”,我也从来不用“听话”二字来褒扬她。相反,我害怕她太听话。自从她会说话以来,是我听她的话,而不是她听我的话。她的衣食住行、吃喝拉撒都由她决定,吃什么、穿什么、喝什么,到哪儿去玩、和谁玩、怎么玩,完全由她自己做主。她喜欢说“不”,我喜欢说“好”。在很多人眼里,她不那么听话,但是她绝对讲理,不会胡搅蛮缠、撒泼耍赖。她有主见,有个性,敢于说出自己的看法,不人云亦云。

  “听话”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意味着无条件服从、不发出不同的声音、不能有不合“规矩”的行为。“听话”就是一副精神枷锁,牢牢地套住了孩子!我身边很多按照“听话”标准带养出来的孩子,他们温顺乖巧,让家长省心,但是他们不能自主、盲从、怯懦、谨小慎微。我不为他们的听话而欢喜,相反,我为他们的听话感到惋惜。

  我5岁的小侄女晓晓就是一个听话的孩子。一次,周周模仿电视节目中穿着裙子跳舞的姐姐,把裤腿挽至膝盖。晓晓也学样把裤腿挽了起来。我看见了笑着说:“晓晓也是学跳舞的姐姐吧?真漂亮,奶奶快来看呀。”晓晓突然脸色一变,慌忙把裤腿放了下来。我想她可能是担心奶奶看了会生气,因为在很多成人看来,大冬天卷起裤腿这种行为是不被允许的。我问她:“你是担心奶奶看见了不高兴吗?”她点点头。我说:“只要你愿意,你就可以把裤腿卷起来。”但是任凭我怎么说,她再也不肯卷起裤腿来学跳舞的姐姐了。就算奶奶不在场,她仍然不能自主,成人的“规矩”已经控制了她,她已经被大人奴役了,她当不了自己的主人。

  还有一件让我最为心痛的事。晓晓拿到了一个玩具,周周看见了也想玩。那时周周还只有两岁多,还未建立“先拿者先玩、后来者等待”的规则意识,她试图去抢晓晓手中的玩具。两人争夺起来,周周夺不过,大哭。晓晓看见周周哭了,连忙把玩具递给周周,怯怯地走开了。我一直在旁边观察,希望她们能自己商量解决这个问题,但是看到这种情形,我不得不介入。我走过去对周周说:“这个玩具是谁先拿到的?”周周边哭边说:“晓晓先拿到的。”我说:“那你觉得应该谁先玩?”周周哭着说:“我就是要先玩。”我从周周手里拿过玩具,递给晓晓说:“这是你先拿到的,就应该你先玩。”晓晓不敢接,只是怯怯地看着周周,好像是在担心周周不高兴。我把玩具放在桌子上,微笑着对晓晓说:“你玩吧,本来就应该你先玩,不用管周周,这件事是她不对。”说完,我转身带着周周到卧室和她单独谈话,强调规则并安抚其情绪。待到我出来,我发现晓晓仍然坐在沙发上发呆,那个玩具放在桌子上没动!看到这一幕的时候,我心里难受极了,我把晓晓搂在怀里,问:“你怎么不玩呢?”晓晓默不做声。我说:“你是看到周周哭了,怕她不高兴吗?”晓晓点点头。

  在强势的大人或不讲理的小孩侵犯自己权益的时候,晓晓的反应是忍气吞声和违心地屈从。晓晓的父母则认为这是孩子听话,他们不觉得孩子有什么不对劲。其实这是多么不正常啊!她怯懦、压抑、谨小慎微,甚至有些战战兢兢,时时刻刻看他人脸色行事。她已经失去自我,完全受制于人。这就是典型的听话标准下成长起来的孩子。

  周周则是在自由平等的氛围中成长的孩子,遇到同样的事情,她的反应跟晓晓截然不同。譬如碰到别人阻止她或者要求她做什么,如果她不愿意,她会勇敢地说“不”;如果别人试图说服她,她会坚决拒绝,并说“请不要强迫我”。有几次,周周吃完一碗饭后,外婆还想让她多吃点,欲再给她盛。周周说不想吃了。外婆劝说:“再吃点吧,吃多点长得高。”周周看着外婆认真地说:“外婆,请不要强迫我。”外婆就不好意思再勉强她了。周周完全不必担心对方不高兴,也不必看别人的脸色行事,她能够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按自己的意愿说话和行事。

  所有听话的孩子都是被成人长期压制而练成的!家长们喜欢利用权威压服孩子,我经常听到这样的话从家长口中蹦出:“听话,不许……”“看某某多听话,就你这么淘气!”“叫你怎样就怎样!”“你应该这样……”家长们还喜欢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孩子头上,比如给孩子买衣服,家长总是挑自己喜欢的颜色和款式,不管孩子喜不喜欢;教孩子学这样、学那样,不顾孩子有没有兴趣;教育孩子的口头禅就是“听话……乖一点”,一定要孩子屈从于自己才是好孩子。有的家长甚至担心,如果从小不管严一点,让孩子听话一点,孩子长大后就管不住了。

  学校也喜欢把孩子打造得听话点。现行的传统教育就总是在身体和意志上控制孩子,不给孩子自由。我曾经在一所宣传个性化教育的国际幼儿园参观,看到这样一幕:小朋友刚起床,围坐在桌子边准备吃午点。生活老师端上一盘梨子,小朋友们伸手欲拿,班主任老师严肃地呵斥:“老师请你们吃了没有?”小朋友们见状,伸到半路的手赶紧缩了回来,老老实实坐在桌子边等候。过了一会儿,这位老师可能觉得“时机”成熟了,下了指令,“小朋友请吃!”待老师下令,小朋友方才伸手拿起梨子吃了起来。

  类似的情节我不陌生,曾经在别的幼儿园目睹过无数次。在那里,小朋友做什么事情都必须经过老师的允许,否则就会被制止和呵斥。“老师请你们吃了没有”的潜台词就是“老师没请,你们就不能吃”,这句话可以延伸成“老师没允许,你们就不能做”。体现的是老师的教育观,即凡事都要经过老师允许,否则就是不对的。这就是对孩子的一种控制。这样的老师几乎遍及每一个幼儿园,这样类似的言论随处都可以听到。

  过于听话顺从的孩子心理是不健康的,长期的压抑会导致人格的缺陷。由于在成长过程中太过顺从,听话的孩子往往压抑了太多的内心需求。这种压抑会导致两个极端,一是在压抑和沉默中爆发,某一天遇到导火索,就会采取一些极端行为;二是在长期的压抑中丧失了个性,只知道逆来顺受,彻底成为一个没有思想和灵魂、任人摆布的傀儡。

  经常有老实听话的孩子杀人的新闻见诸报端。我们的教育培养出这样的孩子真是一个悲剧,这是失败的教育!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孩子?听话?顺从?不惹事?不少学校和家长评判一个孩子是不是好孩子,标准就是:听话+成绩好。

  当然,有人可能会认为,上面的例子是比较极端的,我的孩子绝对不会那样。但是那些极端例子的家长一开始是否料到会是这样的结局呢?倘若他们一开始就料到是这样的结局,他们还会要求孩子一味地听话吗

  更多的是生活当中的“听话”的成人。我的一个表妹,小时候是个乖巧听话的孩子,什么事情都听父母的,是亲戚们交口称赞的好孩子。长大后由父母挑选了一个男朋友,尽管表妹很不愿意,但不敢违抗父母之命,勉强跟这个人结了婚。生了孩子后,老公好赌成性,经常打她。表妹不堪毒打,逃回娘家。可是,婆家不准她看孩子,她经常一年多才见孩子一次。因此,她每日在对孩子的思念中煎熬,痛苦不堪。表妹的婚姻不幸,深层原因就是她没有独立的人格和个性。连婚姻大事都不能自己做主,还有什么能自己做主呢?一个没有独立个性、不能主宰自己的人是可悲的,小时被父母控制,长大被别人控制,无论怎样都逃脱不了悲剧的命运。

  有家长可能会感到疑惑,不要孩子听话,那孩子岂不是会无法无天

  我在这里所说的不要孩子听话,指的是家长不要利用自身的权威压制孩子,强迫孩子听话。如果家长理解了孩子,其要求和孩子的内心需求一致的时候,孩子是非常乐意顺从的。曾经有很多朋友羡慕我,问我为什么周周这么听话懂事,讲得清(注:方言,讲道理讲得通)。他们口里的“听话”实际上就是我所说的“讲理”。我说,没什么秘诀,就是我尽量去理解她,倾听她内心的声音。我先听她的话,然后才是她听我的话。实际上,这种“听话”,是孩子听他自己的话。

  孩子没有好坏之分,只有个性的不同。“听话”不等于好孩子,“不听话”也不等于坏孩子。我们可以要求孩子讲理,而不应该要求孩子一味地听话。孩子首先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有获得身体和意志上的自由的权利。作为父母,我们不应该要求孩子言听计从。过于听话等于盲从,孩子将失去自己的个性,失去独立的思考,今天被父母主宰,明天被别人主宰。

  中国文化的劣根性之一就是奴性。一个没有自由意志、不能独立自主的人是不能掌控自己的人生的,只能被人奴役。一个被奴役的人是不会幸福的,一个被奴役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教育孩子,首要的就是尊重孩子,让孩子独立自主。作为父母,我们应该从小就在孩子的心灵中播撒自由、独立的种子。这样做的意义从小处讲,是播种孩子幸福的人生;往大处讲,是种下了国家和民族振兴的希望。

  重点提示:

  在强势的大人或不讲理的小孩侵犯自己权益的时候,孩子的反应往往是忍气吞声和违心地屈从。所有听话的孩子都是被成人长期压制而练成的!

  过于听话顺从的孩子心理是不健康的,长期的压抑会导致人格的缺陷。教育的核心就是建构健康的人格,而不是学多少知识,考了多少高分。

  有时候,我们可以“不要孩子听话”。“不要孩子听话”指的是家长不要利用自身的权威压制孩子,强迫孩子听话。

不愿做听话的孩子

  大人们常说要做听话的孩子,而我觉得,我们可以做“不愿听话的孩子”。

  我觉得大人有时候也是会犯错误的。科学课堂作业本上有一道题:原子钟和脉冲星哪个计时精度高。我认为原子钟精度高,因为它是世界上最精准的钟,可是妈妈看了看答案,又瞟了一眼作业本说我错了,结果老师在课上说两个都可以。还有一次,有些阅读题目我不会做,去咨询爸爸妈妈。爸爸和我一起做了这些题目,我对他的答案半信半疑。作业交上去后,果然啊,我的了个“b”,爸爸的答案全错的,最后,我还知道了标准答案和我自己想的答案差不多。事实证明了:我们应该有自己的想法。

  大人们总为我们的学习而担心,尤其是临近期末。我妈妈也是这样的,她总会皱眉头,时间久了她显得更苍老了,就算再听话也不可能让她一次也不皱眉头。所以,还不如不听她的话,让我自己一个人认真完成作业,不让她操心。

  我觉得我可以管理时间,可以自由支配时间。我有时有一些自己想干的事情,可以凭喜好安排,但是根本没有时间。我觉得妈妈可以每星期给我一段时间玩,这样妈妈又不用管我,她自由了我也能休息。

  做“不愿听话的孩子”还得具备一个条件——自律。我们长大了,应该尽量做不愿听话的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和安排,但是在原则面前,我们还是要听父母和老师的话。

家教思考—怎样克服孩子的逆反心理

  孩子一天天长大,“本事”也是一天天在长。自理能力增强了,爸爸妈妈不在家,能自己一个人去吃拉面了,一个人能上下学,不用爸爸妈妈接送了。孩子的这些进步让我从心底里感到高兴。但最近突然发现孩子没有以前那样听话了,嫌妈妈说话唠叨了,妈妈无意中的一句话,就会惹恼了他。正在吃饭的他会突然把自己关在屋子里,任凭你说尽了好话,也不出来。这样几次之后,吓得我都不敢说话了,生怕哪句话冲撞了他,互相伤了感情。

  孩子干什么事也有自己的主见了,宋老师要带“博客之星”获得着去野炊,刚开始挺兴奋的,后来他觉得男孩子太少了,又说不去了。妈妈怎么说都不行,我只好说:“我都答应宋老师了,你又不去了,这怎么行?”孩子却说:“你没有跟我商量就答应啊?”把我说得真是哑口无言!后来,我只好说:“你想去就去,不想去就别去了。宋老师已经答应了,你不去也行。”等我说完这些话,他又说要去了。哎,这难道就是逆反心理?你想让他向东,他偏向西,你顺着他向西了,他又向东了。

  面对这种情况,最近几天我也一直在思考,是自己年龄大了,唠叨也多了?还是孩子这一年龄段的特点本应如此?有什么办法能克服孩子的这种心理,让我们融洽相处呢

  看来,要想让克服孩子的逆反心理,真正和孩子成为朋友,还得从自身做起,就像过江龙妈妈说的那样,要想和孩子成为真正的朋友,做妈妈的得拥有一颗童心。那怎样才能拥有一颗童心呢?我试着在孩子身上实践着......

  首先,想孩子所想,在一定的限度内,满足孩子的愿望。孩子最近迷上了电视剧《三国》,虽然明知道这是一个历史剧,孩子看了会学到很多历史知识,是非常有益的,但心里又怕耽误了学习,总不能放心大胆地让孩子去看。孩子每次也总是用祈求的目光看着我,有时候真是不忍心拒绝。昨日下午,孩子一放学,就对我说:“今天,作业超少,晚上我看《三国》看定了!”听了孩子的话,我觉得如果拒绝孩子,孩子就是不看学习效率也不会很高。正好借此机会不如和孩子做朋友。我爽快地答应了:“那妈妈和你一起看!不过,作业的质量一定要保证哦!”孩子听了我的话,还真是喜出望外。一路上和我高高兴兴说个不停,我也趁此机会和孩子做了一下交流。知道了孩子出现逆反心理的原因主要是嫌妈妈太唠叨。我告诉孩子:“以后妈妈和你就是好朋友了,你就把我当成你要好的小伙伴就行了,好朋友就应该互相帮助,那妈妈有不对的地方你可得给妈妈提出来。要不妈妈也不知道自己错那里了,我们还算是好朋友吗?”孩子说:“那你不许发急。我不对的地方,你也得提醒我哦!”我说:“那你也不能发急哦!”我们高高兴兴回到了家,孩子不声不响地做完了自己的作业。吃过晚饭,又不声不响地去读自己心爱的书。等到7点40分,《三国》开始了,我和孩子一边看,一边讨论,真是其乐融融啊!

  其次,跟着孩子的目光,关心孩子关心的事情。今日中午,孩子放学后,手里用纸片包着一只蚕让我看,孩子那种喜欢劲不言而喻。我也表现出很喜欢的样子,非常关心这只蚕,对孩子说:“怎么办,我们家没有桑叶,也不知道哪有卖的,我们不能让它饿死啊!“孩子说:“南边就有卖蚕和桑叶的,我还想买几只。”曾在很多小博友的文章中看到养蚕观察日记,我为何不给孩子买来和孩子一起观察呢?于是,我答应了孩子的要求,带孩子买了蚕和桑叶。孩子也非常高兴,回到家我们一起想办法给这些蚕找了一个“家”,孩子很用心地观察它们,还写了观察日记。在这个过程中,从来没有嫌妈妈唠叨。看来,和孩子一起去关心他关心的事,这时候其实妈妈就是孩子的一个大伙伴,大朋友了。

  看着孩子的变化也让我喜上眉梢、乐在了心头。原来拥有一颗童心做妈妈真是魅力无穷,不仅快乐着孩子,还快乐着我这个年近40岁的妈妈,也让我和孩子成为了亲密无间的朋友。

  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一定会克服孩子的逆反心理,和孩子成为好朋友的!最后就让我们记住过江龙妈妈的这句话:揣颗童心做妈妈,和孩子一起成长,妈妈们,我们一起努力哦!

不听话的小孩打屁股作文

  想起昨天被妈妈打了屁股,我现在还记忆犹新。

  昨天,妈妈让我做一份数学测验卷,看看我忘没忘上学期的知识,妈妈说:“你要考得90分以上,不然,妈妈就要生气了!”妈妈长期以来一直对我严格要求,不过我现在还不知道妈妈会怎么惩罚我。

  试卷做完,妈妈也判完了,对我说:“过来,我判完卷子了!我给你讲讲!”我过去一看,傻了眼,才得了67分!妈妈先是给我讲了一遍题,发现我有的题不该错,就用尺子打了我的手心,liuxue86.co疼了!

  卷子讲完了。妈妈说:“你这次考的太差了!说,该怎么办?”“打。”“打哪里?”我犹豫了一会,说:“打屁股吧。”妈妈说:“好,你先把裤子,内裤脱下来,衣服撩起来,然后趴在钢琴凳子上,屁股撅高点!”

  不一会,妈妈就来了,我看到妈妈拿的是鸡毛掸子,我怕极了。以前妈妈顶多拿手打我几十下“你今天考了67分,距离90分差23分,差一分打屁股2下,一共打46下,加上你刚才不认真听我讲,要打65下!这是咱们家的规矩!”妈妈见我屁股没撅起来,用鸡毛掸子先揍了一下我屁股,然后去拿了几个枕头。

  妈妈开始打了,先用手打了二十下,不算疼,但是我知道屁股一定红了。妈妈开始用鸡毛掸子打了,“啪啪啪啪啪啪……”我一边哭,一边向妈妈求饶,妈妈说:“你考这么差,不打怎么行!屁股不许动!不许挡!”妈妈这回可真是气坏了!

  65下终于打完了,妈妈说:“不许把裤子提起来,去墙角罚站!动一下打屁股5下!”我乖乖去了,然后,我坚持不住了,动了一下,妈妈用手打了我屁股5下。

  晚上,妈妈给我上药,对我说:“我这么打你是不希望你以后接着‘狗熊掰棒子’,要是下次还这样,我接着打屁股!听见没有!”我答应了妈妈一声,以后不再这样了。

叛逆的孩子怎么沟通

  家长与叛逆的孩子的沟通方之注意方式

  教育专家表示,孩子即将进入初中阶段,这个时期,孩子开始进入青春期发育阶段,心理开始有所变化,其实就是开始思考问题了。孩子的自我意识不断加强,知道家长和老师说的不一定全部都是对的,所以会表现得比较叛逆,也难以沟通。

  此时,家长不应盲目的否定,即使孩子的观点是错误的,家长也应重视方式的使用,以一种孩子容易接受,尊重孩子的姿态,给予引领。

  家长首先要改变自己的沟通方式。“孩子很多时候抗拒的不是家长的沟通内容,而是家长高高在上的沟通态度。”他表示,沟通的效果不取决于家长到底说出去了多少,而是取决于孩子听进去了多少。因此,这个阶段的家长一定要少言、慎言、多听、多看。

  家长与叛逆的孩子的沟通方之做事拖沓?家长需考虑是否人为导致

  至于做事拖沓,教育专家表示这个问题也是因人而异,有些孩子拖沓,可能是性格习惯;有些孩子,可能是存在抵触情绪,所以才人为的拖沓。所以家长对待这个问题,还是得灵活,多考虑下拖沓的原因。

  “孩子进入小学高年级,对于学习已经有点疲了,对于家长和老师的要求,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一些应对方式,所以比较拖沓。”孩子的拖沓可能是学习兴趣的问题。如果有兴趣了,就有自主性了,有自主性了,就不会拖沓。

  同时,家长还应考虑孩子的拖沓是性格使然还是人为所致。如果是孩子故意拖沓,那家长就得思考为什么孩子有抵触情绪,解决根本。

  家长与叛逆的孩子的沟通方之专家支招和孩子沟通:不唠叨,忌说教

  小升初阶段,孩子的心理由于面临着升学或者择校,变得细腻而敏感。与这个阶段的小孩子进行沟通,不论是生活上,还是在学习上,家长都应该关注孩子细微的心理变化。

  家长与叛逆的孩子的沟通方之做好沟通准备

  为了让沟通更有效果,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沟通不要太随意。在沟通之前,家长必须有所准备。比如,就沟通事项,家长双方之间的意见要先统一,同时还要考虑孩子的承受度,比如择校问题。

  家长与叛逆的孩子的沟通方之选好沟通场合

  有些家长在吃饭的时候心血来潮,直接对孩子在学习中的问题进行责难式的沟通,专家表示,这可能会让沟通的有效性大打折扣。建议家长在小升初阶段,对孩子的教育尽量是单独的,谈话性的,避免公开的训斥。孩子在十几岁的年龄,最好面子,自尊心很强。所以对孩子的教育尽量避免在公开场合,尤其是在他的老师和同学的面前。

  家长与叛逆的孩子的沟通方之用好沟通典型

  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不少家长都喜欢用同龄人成功的案例和自己的孩子进行比较。沟通切忌不要总是在孩子耳边讲,自己怎样为他付出,拿自己小时候与他对比或拿别的孩子与他对比。这样做,只能招来孩子的逆反心理。要就事论事,具体的分析问题,帮助孩子解决问题,而不是埋怨、比较。

  家长与叛逆的孩子的沟通方之语言精炼别说教

  和孩子沟通要把握谈话的时间,切忌唠叨。在沟通的过程当中,直接简洁地和孩子说明沟通内容即可,过度唠叨反而会让沟通失去效果。同时家长需要改变只说不做的教育方式,尽量避免苍白的说教,而是身体力行,为孩子做出表率。

教育孩子叛逆期心得体会

  1.耐心倾听

  气急攻心的家长在面对不听管教的孩子时,通常最直接的反应就是破口大骂。但是这样根本解决不了问题。管教孩子,关键是要找出孩子犯错的原因,从源头下手,把原因除去。

  此时家长应先冷静下来,多一分耐心,问问孩子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当家长的心思已经放在了解孩子的想法,并想办法帮孩子解决问题时,也许就会发现孩子的行为其实是情有可原的,并且也已经释放掉了很多负面的情绪。

  2.放下身段

  同孩子做协商有些家长总喜欢在孩子面前保持威严,习惯用以上对下的态度来对待孩子,但是这样做往往会激化矛盾,叫他不要他偏要。这时,父母不妨放下身段,不要总是命令孩子,而是同孩子做协商,各退一步也许是很好的方法。

  比如当孩子想要跳沙发,而家长却有事情要思考的时候,就可以请孩子去卧室的床上跳,或者请他等一会再跳,或者等家长把事情处理完,再带孩子去公园尽情地跳。

  3.让孩子去体验后果

  如果孩子老是听不进大人的话,你再怎么吼叫也是无用的。那么在保证安全和没有恶劣后果的前提下,家长也可以让孩子自己会“自食恶果”的滋味。通过自身的切实体验,孩子将能深刻领悟到家长的教导有多么正确和重要。

  4.跟孩子讲道理除了平时的告诫之外,家长也要在实际的情境中教导孩子一定的道理。

  让孩子有同理心,让他从其他人的角度去体会一下,真正明白自己的行为会如何影响他人。至于解说道理的方式,则可依孩子的年龄来选择讲解的深度,特别小的孩子可以用讲故事的方式来进行。

  5.给孩子另一个选择当孩子犯了错误,你不要只是吼叫孩子,说教大道理,而是要给孩子另一个选择。

  也就是说,不要只说“不可以”,请指出一条可以的路来给他走。大脑好像一个大草原,上面已有一条从A到B的路,如果你不要他走这条路,你要先牵他的手走另一条也可以到B的路,走久了,新路的草被踩扁了,新路便形成了,而旧路许久不走,又被长出来的草盖住,便看不见了。

如何和叛逆期的孩子沟通讲解学习

  孩子叛逆期要怎么面对,家长要怎么样和叛逆期的孩子沟通呢

  首先我们要知道上面叫叛逆期,初中到高中这个阶段的青少年,处在最最懵懂的时期,很多事情他们都是似懂非懂,可偏偏喜欢装的什么都懂似的。他们老是喜欢跟别人唱反调,尤其是大人(老师跟家长)。大人们觉得这样,他们就那样,总觉得按大人们的方法做,就很受委屈,很不甘心(凭什么他们说怎样我们就怎样),他们就是有这种心理,所以称之为“叛逆”。其实,这一切是孩子青春叛逆期到来的表现,由于这个时期的孩子难管,所以国外也将其称“狂躁期”、“困难期”等。

  青春叛逆期的孩子为什么难管教?要知道原因,家长需走进孩子的内心深处,了解他们到底在想什么。孩子进入青春期后由于生理变化引发心理变化,他们遇事开始思考,形成并不成熟的主见,对父母的话开始怀疑。而父母在权威动摇后,一时难以适应,又不愿降低身价、调整教育方法去面对孩子,对此,孩子便心生抗拒,让家长觉得难以调教。面对这些处在十字路口的孩子,家长的教育要更加耐心、细心和用心。

  家长应辩证看待孩子的青春叛逆期,该阶段是孩子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其个性和创造性都恣意升腾,侍机张扬;同时,由于孩子身心发展、所受教育的局限,他们形成的诸多想法并不成熟甚至偏激,这就需要靠外界教育正确引导孩子。但在现实的教育中,一些家长却很容易陷入教育两极分化的误区。

  误区一:全面打击

  有的家长面对孩子的叛逆言行,如顶嘴、不听话等,大为恼火,觉得不把孩子的这股“邪劲”压下去,孩子就有可能变坏。于是家长采取了强硬的措施,非打即骂。渐渐地,孩子表面上恢复到以前那个言听计从的“乖孩子”,实际上,已关上心灵深处那扇与父母交流的大门。

  误区二:放任自流

  在现实中,一些家长面对难教的孩子,在几度管教而无多大起色后便失去了信心,开始对孩子放任自流。此时,无论孩子的言行、想法怎样,家长都不再过问、指导。久而久之,孩子受到不良影响,行为发生偏差,待家长懊悔时,才发现已耽误了孩子的一生。

  孩子进入青春叛逆期后,格外渴望得到外界的认可和尊重。所以,家长要注意对他们下放各种权利,以帮助孩子从不谙世事向成熟过渡。

  1.自主权

  “你应该”、“你必须”、“你懂什么”诸如此类的话是不少家长的口头禅。建议家长们面对叛逆期的孩子尽量少说这样的话,内心深处认为自己已是大人的孩子是不会接受这种命令的口吻的。

  2.发言权

  “考不上大学就去扫马路”等话语,不少家长都对孩子说过,虽然是为了孩子好,但他们的耳朵已经长茧,叛逆期的他们对这些话可以说是“百毒不侵”了。这时家长应少说多听,了解孩子到底在想什么。

  3.时间支配权

  这个时期的孩子渴望拥有自己的小天地,所以,家长不要自作主张,将孩子的时间按自己的意愿排得满满的,要将时间交由孩子自己去安排,对安排的不合理处,家长再以商量的口吻提出建议,千万不要全盘否定孩子。

  4.表决权

  家中的一些大事,如搬家、买房之类的,不妨同孩子商量一下,考虑一下孩子的感受,征求孩子的意见,有着民主氛围的家庭,孩子一般能主动向父母靠近。

  5.隐私权

  孩子在进入初中后,一些家长发现,以前经常跟自己说心里话的孩子变得不太爱搭理自己了,孩子开始有了自己上锁的日记本、私人信件。武汉慧学堂徐教授称,如果孩子实在不愿同家长交流,也不必过于强迫,尤其是不要偷窥孩子隐私,尊重孩子的同时也为自己赢得了尊重。

  亲子沟通有技巧

  对于叛逆较明显的孩子,家长会感觉到与之不好沟通。这里介绍几条比较实用的亲子沟通技巧。

  尊重孩子:家长不要老是盯着孩子的弱点,不要拿孩子的短处同别的孩子的优点比较。在与孩子接触时,家长应尽可能多找孩子的优点,并多鼓励,减少孩子对家长的抗拒心理。

  换位思考:家长也是从青春叛逆期走过来的,只是没有现在的孩子表现得明显,所以面对孩子令人不解的行为,不妨换位思考,想想孩子为什么会这样。有了共鸣后就会理解孩子,能找出问题的症结。

  忌从学习入题:同孩子交流,家长不要老以学习成绩入题,这样只会让孩子心有压力,怀疑家长交流的动机。交流时,家长可以从家事入手,将孩子的情绪稳定下来后,再谈正事。

  稳定情绪:家长带着情绪去教育孩子,肯定是不理智的,会导致孩子愈加抗拒。所以,家长在急躁、心烦、不冷静的时候,不要教育孩子。待冷静后,再去同孩子交流。

  允许孩子犯错:这个阶段正是孩子形成主见的关键时期,小错肯定难免,所以,家长应该允许孩子犯一点错、吃点亏,不要过分束缚孩子的手脚。同时,家长是孩子最好的榜样,叛逆期的孩子模仿能力强,家长的良好言行能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对孩子的寄语幼儿园

幼儿园家长评语简短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