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最经典的故事五个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朱德的长征故事

  红军的作战命令绝大部分是由爷爷以中革军委主席、红军总司令名义下达的,奶奶常给我们讲爷爷在长征中的事情。

  中央红军长征开始时叫“西征”。红军出发前,给少数中央领导人配备了担架、马匹和文件挑子。爷爷为了节省几名强壮士兵去充实作战部队,他既不要担架,也不要文件挑子,只要了两匹马,一匹驮行李、文件,另一匹常常是给奶奶用。奶奶当时担任总部直属队的指导员。她用这匹马在队伍后面收容伤病员。爷爷喜欢和指战员一起步行。为了鼓舞大家,爷爷总是谈笑风生,风趣幽默地摆四川“龙门阵”,逗得大家都忘了疲劳。习仲勋的子女

  每到驻地,爷爷都要安排、检查部队的驻扎、警卫情况。大家都休息了,他还要和周恩来等研究敌情,处理一些紧急情况。

  爷爷三过夹金山,两过草地。对于这段艰难的行程,爷爷却留下了一段轻松生动的文字

  “爷爷是怎么过雪山、草地的?”我们提出最感兴趣的问题。

  奶奶告诉我们,大家知道的红军过雪山,那是指1935年6月红1方面军过的夹金山。对这座夹金山,爷爷奶奶不是过了1次,而是过了3次。第二次过是在1935年10月,那是因为张国焘对抗党中央的北上方针,使1、4方面军9月在草地分离了。爷爷率红军总部在左路军,不得不跟着4方面军南下,南下就又要翻过夹金山。

  到了1936年2月,战局的发展对南下的红军更加不利。爷爷和徐向前迫使张国焘同意部队转移到康北一带,准备北上。

  向康北进军,不仅要再次翻越海拔3000多米高的夹金山,还要越过5000多米高的党岭山,这是红军长征中遇到的最高最大的雪山。当地藏民把这座顶天矗立的雪山奉为“神山”,没有隆冬时节过山的先例。然而,年届50岁的爷爷却率领着红军奇迹般地征服了这座“神山”。

  第二次过草地是在1936年8月。这时,红4方面军已在康北的甘孜同贺龙、任弼时率领的红2、6军团会师,决定共同北上。

  过草地是长征中最艰难的行军,由于路程远,时间长,所带的粮食有限,红军指战员们不得不以野菜、草根、皮带等物充饥。这对于在红4方面军后面跟进的红2方面军来说,困难就更大了。爷爷清楚这一点,对2方面军十分关照。他经过噶曲河时,见部队兵站正在分发新缴获的牛羊,便对大家讲:“同志们,谁都知道草地是北上最艰苦的一段路。2方面军的同志在后面,那就更苦了。沿路的野菜都被前边的部队吃光了,他们连野菜都吃不上。所以,总指挥部决定,各单位所有驮东西的牦牛全部留下来,必须带的东西自己背上,把昨天缴获的羊和牦牛,也全给2方面军留下。” 献祝福,祝福网

  爷爷和其他指战员一样,在没粮的日子里,以野菜、草根充饥。但爷爷回忆起这段艰难的行程时,却留下了一段轻松生动的文字:

  当过草地的时候——大家都认为是极困难的了,我还认为是很好玩的。有草,有花,红的花,黄的花,都很好看,几十里都是,还有大的森林与树木。草又是青青的。河流在草地上弯弯曲曲的,斜斜的一条带子一样往极远处拐了去……牛羊群在草地里无拘束地自由上下,也是极有趣的。也许因为自己带着乐观性吧。

  爷爷到陕北后,毛泽东说他是“度量大如海,意志坚如钢”

  从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爷爷在长征路上整整走了两年。这两年,红军指战员们不仅要进行浴血奋战,还要对付极其恶劣的自然环境。更为艰难的是,爷爷还要对付张国焘的分裂主义,要忍耐,要等待,要想办法。我们问奶奶:“爷爷为什么不离开张国焘呢?”

  奶奶说:1、4方面军会师后,中央为了团结张国焘,决定由他代替周恩来任红军总政委,所以爷爷才率红军总部同他一起行动。爷爷知道张国焘很霸道,有野心,不好配合,但只能从大局出发,服从组织决定。

  毛泽东在草地率1方面军主力北上后,爷爷面临两种选择:一是脱离张国焘,二是跟张国焘一起行动。

  第一种选择,如果顺利离开,可以一走了之,作为个人来说,不用在张国焘那里委曲求全。但是,张国焘还控制着8万人的部队,这是党的红军,不能丢给张国焘不管。另一方面,如果张国焘阻挠,就可能以武力解决,发生红军打红军的情况,这是爷爷绝对要避免出现的,因为那会让敌人看笑话,让亲者痛仇者快。

  剩下就是第二种选择,跟着张国焘,不断做他的工作,特别是争取红4方面军广大指战员,让他们通过时间通过实践认识张国焘南下是错误的。那时,红4方面军就会回到党中央的正确路线上来。

  事情的进展果然像爷爷预料的那样。南下红军遭到国民党中央军和川军的合力进攻,8万人很快只剩下4万多人。4方面军广大指战员觉悟了,张国焘孤立了,才有了二次北上。爷爷还促使红2、6军团来到甘孜,并向任弼时、贺龙说明张国焘搞分裂的真相。他们一起制约张国焘,保证了2、4方面军共同北上,这才实现了红军三大主力在西北的大会师,长征才最终胜利。

  三大主力会师时,2、4方面军有4万多人。不久西路军喋血祁连山,又损失两万人。剩下的2万多人,加上已到陕北的1方面军、陕北红军,共3万多人,是我们党开始抗战的本钱。爷爷到陕北后,毛泽东对他同张国焘的斗争作了高度评价,说他是“临大节而不辱”,“度量大如海,意志坚如钢”。

长征最经典的故事五个

红军长征故事作文

  还记得毛泽东写的那首气势磅礴的古诗吗“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前山只等闲……”是啊,整整二万五千里的长征,多么漫长的征途啊,我们的红军战士又要经历何等的艰难困苦呢?然而,广大红军基层指战员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一路上披荆斩棘,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用自己的血和泪谱写了这二万五千里的动人篇章,一般人是无法做到的,而红军战士们却做到了。

  茫茫草地,一望无涯,遍地是水草沼泽泥潭,根本没有路,但是战士们并没有放弃,而是团结一致,齐心协力,用超乎想象的毅力和艰辛为部队探索出一条前进的道路。这不仅仅是一条磨炼意志的艰难之路,也是一条生命之路。正是因为这样,很多战士就这样倒下了。当他们遇到开阔美丽的草原时,本以为有了希望,谁又能想到里面蕴藏着意想不到的困难,而他们却没有一句怨言,继续克服困难。当他们把自己交给党的时候,就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了。然而,在面对粮食的短缺,环境的恶劣,战士们又何尝不是风雨前进,风餐露宿呢?他们是多么坚强啊!在我们看来,这些我们只能从书中或电视上了解这些感人的事迹,但完全想象不出来他们是多么的坚强,多么的勇敢啊!

  作为中学生的我们不得不被红军的顽强的精神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所打动。现在,我们能为祖国做更多的事,就是努力学习,在困难面前决不低头。用自己的能力把国家强大。同学们,我们要好好学习,急起直追,用民族的伟大智慧迎接挑战,为祖国的强盛奋斗不息。我们不能在享受祖先的东西了,而是要自强、自立,创造二十一世纪的伟业。这是我们要做到的,也是完全能够做到的!当然,这需要像红军一样,有着顽强拼搏的精神。顽强拼搏的精神并不是生来就有的,也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具备的。而是需要经过持久的刻苦磨炼,才能逐步形成。奥斯特洛夫斯基说的好:勇敢产生在斗争中,勇气是在每天对困难的顽强抵抗中养成的。想要连跑带跳地把过去的一切文化遗产都得着,那是办不到的,这需要有坚定的顽强性和艰苦的劳动。

  我们青少年的箴言就是勇敢、顽强、坚定,就是排除一切障碍。看,我们现在的祖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那些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许多国家对我们国家虎视眈眈,想把我们挤兑下去,害怕我们的强大,甚至有些地方想搞分裂,搞独立。在他们进行这种丑恶行经的同时,我们更要勇敢面对。以极大的信心和毅力来面对挑战。祖国的命运和个人的命运血肉一般不可分割的。我们在学习科学文化的同时,要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用长征精神充实自己,以先进的科学技术,增强国防,提高国家的实力,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显示中国的世界地位,让世界人看看中国的强大,不让外敌有机可乘。

  我们从红军长征中收获了坚强、智慧、勇敢、自信、顽强、团结……那么,我们就要将这些品德继续在祖国建设中去。把自己的成长、成材同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地联系起来。这样,我们的国家将会成为世界的强国,我们的民族将成为宇宙的骄子,让我们携起手来,书写崭新的历史,奏响未来更有力的强音!

红军长征的故事作文

  5月22日上午,刘伯承带着队伍前进了,他让肖华领导的工作团走在队伍最前面。突然,山林中传来“呜嗬、呜嗬”的喊叫声,只见山路上站着几百名彝族青壮年,他们手持棍棒、枪支、石块、长矛和弓箭,不停地呼喊着、奔跑着。这时,肖华和通司令走上前去,向一个身材高大的中年彝族人耐心的解说红军的宗旨和借道北上的目的,并表示愿意和他们友好合作,并说红军刘司令愿意与彝族首领结盟修好。很快,红军得到回话,彝族沽基家首小叶丹愿与红军结盟

  当天下午,刘伯承与小叶丹在肖华的安排下见面。小叶丹见面前这位司令戴着眼镜,态度和蔼,连忙摘下头帕,按照彝族最虔诚的礼仪下跪行礼。刘伯承急忙把小叶丹扶起来,亲切的说:“红军是保护穷人利益的,我们打仗目的就是要把压迫百姓的人消灭,我们应该结尾兄弟,联合起来打土豪,不要自己打自己。”一席话说的小叶丹心里热乎乎的,他忽然站起来说:“刘司令你的话句句说道俺心窝里去了。按照俺们的传统习惯我们今天歃血为盟,兄弟相称。”刘伯承爽快的答应了。

  小叶丹喊了一声,几个黎族人跑上来手里提着一只羽毛十分美丽的大公鸡,端着两碗清清的水。小叶丹左手抓鸡,右手握着大镰刀,口中念到:“五月二十二日,刘司令,小叶丹结义为兄弟。”说完举手割断鸡喉,鲜红的鸡血滴进碗里,刘伯承也举碗发誓,说罢,两人举碗一饮而尽,静静的山谷顿时一片欢腾。读到这里,我为红军长征的壮举而自豪。

长征小故事:老山界

  1934年11月,中央红军突破湘江后,开始翻过广西全州与湖南东安、新宁“两省三县市”边境的老山界,这是红军长征后翻越的第一座高山。老山界是当地老乡叫的土名,地图上叫越城岭、瑶山。

  红军“红章”部队一路前进,天黑了才到山脚,山脚下有许多竹林,“红章”部队用竹子做了许多火把。

  老山界有一个地方叫雷公岩,很陡,上山30里,下山15里。

  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按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

  大家都知道这座山是怎样地陡了,不由浑身紧张,前后呼喊起来,都想努一把力,好快些翻过山去。

  “不要掉队呀!”

  “不要落后做乌龟呀!”

  “我们顶着天啦!”

  大家听了,哈哈地笑起来。

  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地上去。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

  走了半天,忽然前面又走不动了。传来话说,前面又有一段路在峭壁上,马爬不上去。又等了一点多钟,传下命令来说,就在这里睡免明天一早登山。

  就在这里睡觉?怎么行呢?下去到竹林里睡是不可能的。但就在路上睡么?路只有一尺来宽,半夜里一个翻身不就骨碌下去了么?而且路上的石头又非常不平,睡一晚准会疼死人。

  但这是没有办法的,只得裹一条毯子,横着心躺下去。因为实在太疲倦,一会儿就酣然入梦了。

  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颤。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蜷起来,还是睡不着。天上闪烁的星星好象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象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象一口井。上边和下边有几堆火没有熄;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除此以外,就是寂静。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象春蚕在咀嚼桑叶,象野马在平原上奔驰,象山泉在呜咽,象波涛在澎湃。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黎明的时候我被人推醒,说是准备出发,要队伍今天无论如何爬过这座山。走了不多远,看见昨晚所说的峭壁上的路,也就是所谓雷公岩的,果然陡极了,几乎是90度的垂直的石梯,只有一尺多宽;旁边就是悬崖,虽然不很深,但也够怕人的。很小心地过了这个石梯。上面的路虽然还是陡,但并不陡得那么厉害了。

  快要到山顶,我已经落得很远了。许多运输员都走到前头去了,剩下来的是医务人员和掩护部队。医务人员真是辛苦,因为山陡,伤员病员都下了担架走,旁边需要有人搀扶着。医务人员中的女同志们英勇得很,她们还是处处在慰问和帮助伤员病员,一点也不知道疲倦。回头向来路望去,那些小山都成了“矮子”。

  到了山顶,已经是下午两点多钟。我忽然想起:将来要在这里立个纪念碑,写上某年某月某日,红军北上抗日,路过此处。

  下山15里,也是很倾斜的。我们一口气儿跑下去,跑得真快。路上有几处景致很好,浓密的树林里,银子似的泉水流下山去,清得透底。在每条溪流的旁边,有很多战士们用脸盆、饭盒子、茶缸煮粥吃。我们虽然也很饿,但仍旧一气儿跑下山去,一直到宿营地。

  老山界是中央红军长征中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红军当时绝不会想到,后面还有金沙江、大渡河、雪山、草地更大的困难在等待英雄们克服。

  链接一

  主题:战胜挑战

  链接二

  老山界:又名瑶山、越城岭,土名老山界,位于广西桂林市(资源县、兴安县、龙胜县、灵川县交界之地)和湖南省边境上,属于南岭之一。东北——西南走向,长约200千米,为花岗岩断块山。南面主峰猫儿山,号称“华南第一峰”,最高海拔2142米。越城岭山脉是漓江、资江、柳江(五排河)三江的发源地。

感人的长征故事

  长征时期,发生了一个又一个动人、感人的故事,我较为了解的一个故事叫《一袋干粮》。

  它讲述了一个13岁的小红军小兰在随部队一起前进的时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粮,却在过一座桥时为照顾一位伤员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粮掉入河中冲走了。她为了大家有足够的干粮吃,坚持没告诉他们。为了装成没事发生一样,她拔了许多野菜塞入挎包,塞得鼓鼓的。不久她的身体就不行了,在护士长发现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粮”的事后,大家才知道事情的真相,于是大家每人分了一点干粮给她,让她体会到了家的温暖……故事虽小,内涵不小。这些点点滴滴的细节,小故事却能够反映红军战士们的优秀品质——不怕苦、坚强、无私、热心……小兰,她只是一个13岁的小女孩,却有男孩一样坚强的意志;却知道体谅他人。在她没有粮食之际,她大可伸出双手向战友们要一些,她没有这么做,她选择沉默,不告诉任何人,自己吃苦,此刻,她脑海里想的只有战友的利益,而忽略了自己的困难;而对伤势严重的伤员们,她大可丢下他们,让他们自生自灭,可她没这么做,她细心照料一个伤员,没有怨言,没有后悔。一个小兰尚且如此,可想而知,我伟大的红军整支队伍的品质了。长征途中,有位女战士叫小董,才13岁。爬雪山是每人发一个辣椒,怕冷的人就嚼一口。

  小董怕辣,没带辣椒。小董刚爬到山半腰,就冷的瑟瑟发抖。队员一直喊:“同志们千万别坐下,坐下就起不来啦。到了山腰,小董实在又冷又累,但还是坚持着,终于到了山顶,小董看队员们都滚了下去,一滚就是几十丈,她也一屁股坐了下去,一滚,100多丈。终于成功的翻越了一座又一座的雪山。

长征的故事

  特制布鞋红军在爬雪山以前,那天晚上,下着大雨,董必武和小王,沿着高低小平的小道,一脚一脚地向前摸索赶路。小王不小心踏翻了一块石头,摔了一跤,当他爬起来时,脚上的鞋子不见了,只好光着脚路。第二天,雨过天晴,董必武发现小王的光脚丫上有几条血口子,便从马褡裢里取出一双自己的旧布鞋,递给小王说:“要取得革命胜利,现在就要吃大苦。你光着脚,是走不出雪山草地的,快去!”小王说:“我不怕苦,就是打赤脚,也保证在长征路上不掉队,走过雪山没问题。”他把那双鞋递到小王手上,说:“你拿着穿吧。”小王说:“我知道首长只有这双鞋,还是你自己穿。”董必武把脚往上一跷:“这不还有一双吗?”小王说:“那双已经很破了。”董必武说:“不要紧,我们还准备了一批‘特制布鞋’。”小王很疑惑,心想从长征开始,就一直跟随着首长,这种鞋,别说没有见过,连听都没有听过。小王望着董必武,问:“什么特制布鞋?从来没听过。”

  董必武笑了笑,指着马背上的马褡裢说,“那不是吗?”小王知道:马褡裢里,只有他的办公用具和生活用品,还有在途中捡的破布和破棕片。今大,他从马褡裢里取出几块棕片,在自己的脚上包扎起来。包好后,在地上走,边走边说:“我们把棕布捡来做鞋,坏了后再包不是正好吗?”从此以后,董必武又多了个捡棕布的小王。董必武就是用“特制布鞋”过了雪山。

关于长征的故事

  今天的若尔盖湿地看上去十分美丽,绚丽的鲜花争相盛开。

  1935年8月中旬,红军分为左、右两路,分别从卓克基和毛尔盖出发进入生死莫测的大草地。

  “那草丛间呈深褐色、透着腐臭味的沼泽,一下子就陷进去了一位战友,另一位战友去救,也被拉了进去。早上还在一起吃饭的战友,眨眼之间就不见了……”老红军袁美义回忆说。

  进入草地两三天,红军的干粮就基本上吃完了。

  “就靠吃野菜、草根、树皮充饥。”老红军彭永清说,有的野菜、野草有毒,吃了轻则呕吐泻肚,重则中毒死亡。前边的部队还有野菜、树皮充饥,后续部队就连野菜、树皮都吃不上了。

  90岁的老红军程启学至今认为,那是自己人生中最苦的时期:“不知道死了多少人。走完雪山草地后,我身上的皮肤也换了一层,头发、眉毛、睫毛全部掉光了,2年后才慢慢长了出来。”

  “掉队的人太多,每天能收容掉队者上百人。晚上露宿,三五人一伙背靠着背休息。第二天起来一推,很多人身体已经冰凉。”长征中,曾负责过收容掉队战友的老红军袁林说,“不用路标,顺着战友的遗体就能找到前进的路线。”

  1935年9月,手握红四方面军指挥大权的张国焘公然分裂红军,率刚刚走过草地的红四方军和部分编入四方面军中的中央红军调头南下。

  “上次死的人已经被水泡涨了,我们就光着脚在白生生的肚子上走,过了那段路就要洗脚,否则要烂脚!”曾经三过草地的刘洪才用“尸水横溢”来形容再次走进草地的感受。

  “全师1500多人,从草地出来时剩下不到700人。”过草地时任2军团4师10团副政委的陈浩说,活下来的人,也是靠战友情、同志爱结成的巨大力量支撑下来的。雪山是哪些,又有多少勇士化山脉

  鸟兽绝踪的大雪山,荒无人烟的水草地,究竟吞噬了多少勇士?至今也没有一个确切的数字。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党史研究室的研究表明,红军三大主力在两年数次过雪山草地期间,非战斗减员至少在万人以上。

  1935年6月,近2万人的中央红军开始翻越雪山,到8月下旬穿越草地后,在右路的中央纵队和1、3军团只剩8000人,在左路的5、9军团剩下约5000人,减员7000余人。

  中央红军翻越的雪山主要有夹金山、梦笔山、达古山、亚克夏山、昌德山等5座;红二方面军翻越的有玉龙雪山,大、小雪山,海子山,马巴亚山,麦拉山,德格雀儿山等十几座雪山;红四方面军在历时1年多的长征中,翻越的海拔4400米以上的雪山就有5座,其中梦笔山、夹金山都是两次经过。

  1936年7月,当红2、6军团经过一个月的雪地行军到达甘孜与红四方面军会合时,1万多人的队伍减员了2000多人。

  海拔4800米的亚克夏山北坡的垭口上,一座红军烈士墓躺在积雪云雾之中。

  1936年,12名红军战士在长征胜利前夕,长眠在这座雪山之巅,直到16年后,他们的尸骨才被发现。于是,便有了这座世界上最高的红军墓。

  生命无言。无言的生命为那次悲壮的行军,标上了精神的高度。

红军长征的简短小故事

  周天浩是红军长征的一员。1936年春,红军克服种种困难,终于走出草地,进入西康境内。

  在与敌人的一次激烈战斗后,周天浩突然得了伤寒,发起高烧。因为部队马上要投入新的战斗,周天浩被送到15公里外的临时后方治疗。由于缺少药品和足够的休息,他的病情很快就加重了。那几天周天浩一直高烧不退,大部分时间昏昏沉沉的,不省人事。

  等周天浩清醒时,发现自己躺在一个大娘家的炕上。周天浩一脸茫然,以为自己在做梦呢,忙问大娘怎么回事。原来,当天夜里后方部队紧急转移,把他就地安置在大娘家里,他已经在这里昏睡5天了。大娘对周天浩说:昨晚给你喂了辣椒汤,后半夜出了一身大汗,看来是挺过来了。周天浩心里明白,大娘照顾自己担着很大的风险,敌军随时会来,如果被发现,她会受到连累。看着大娘熬红的眼睛,周天浩心里非常过意不去,心想这条命是大娘给他拣回来的。

  周天浩当时身体还非常虚弱,但心里牵挂着队伍,就决定到外面看看情况。大娘不肯让他出去,说怕他暴露,而且他的病刚刚好,怕再着凉。周天浩再三恳求,大娘才同意陪他一起出去探探风。临近中午时,有老乡跑过来,说有队伍过来了。由于不知是什么队伍,他们都很紧张,大娘劝周天浩躲一躲,他们就藏在老乡家向外张望。远远有3个人过来,看样子不像敌人,待走近一看,正是周天浩他们连的战士,其中一个还是他们班的。战友相见,说不出的激动。原来他们连为了掩护大部队转移,正在执行牵制敌人的任务,马上就要过来。不到一个钟头,连队果然上来了,连长和指导员也到了。虽然当时情况比较危急,但看到部队回来,周天浩和大娘都松了一口气。

  因为这次要长途转移,战友们坚决要带周天浩一起走。周天浩也早想归队了,可身体太弱了,一动就浑身冒虚汗,根本跟不上队伍。他怕拖累大家,就表示先留下,待好了以后再追队伍。连长和指导员坚决不同意落下他,他们商量后,决定派人去找毛驴驮着周天浩走。

  当地老乡养毛驴的很多,他们想雇用,老乡听说是红军,坚决不要报酬,路上还给他们引路。第二天,又换了一个老乡牵着毛驴来驮周天浩。这样,每走到一个地方,就有老乡用毛驴驮着他送一程。那些天,部队边行军、边作战,地面上有胡宗南的几十万大军围堵,天上有敌机扫射轰炸,但战友们从没有嫌周天浩是累赘,是包袱,老乡们也没有丢下他不管。周天浩连续骑了五天的毛驴,才能下地与战友们一起行军。

  大病初愈的周天浩拍了拍要分别的毛驴,说:“多亏你啦,小毛驴,要不是你,我恐怕走不出长征啊。”

长征故事

  个13岁的小红军小兰在随部队一起前进的时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粮,却在过一座桥时为照顾一位伤员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粮掉入河中被水冲走了。为了让大家有足够的干粮吃,她坚持没告诉战友们,装成没事发生一样,拔了许多野菜塞入挎包,让挎包塞得鼓鼓的。不久她的身体不行了,在护士长发现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粮”的事后,大家才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于是大家每人自愿地分一点干粮给她,让她体会到了家的温暖

  军需处长的故事

  在长征中,在零下四十度的寒冬,有一位只穿衬衫的军需处长……

  一支长长的红军队伍,在云中山的冰天雪地里,顶着混沌迷蒙的飞雪前进。

  严寒把云中冻成了一只冰坨,狂风狼似地嗥叫着,要征服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

  将军的马,早已让给了病号骑。将军和战士们一道踏着冰雪行军。他不时被寒风呛得咳嗽着。他要率领这支队伍向前挺进,为后续部队开辟一条通路。等待着他们的将是十分恶劣的环境和十分残酷的战斗,可能三天两头吃不上饭,可能……哦,可能太多了,这支队伍的素质怎么样呢?能不能经受住严峻的考验

  将军思索着……

  前面的队伍忽然放慢了行军的速度,有许多人围在一起,不知干什么。

  将军边走边喊:“不要停下来,快速前进!”

  将军的警卫员回来告诉他:“……前面……冻死了一个人……”

  将军楞了一楞,什么话也没说,朝那儿走去。风雪太大了。他的步履有些踉跄,眼睛有点迷离。

  一个冻僵的老战士,倚靠一棵光秃秃的树干坐着,一动也不动,好似一尊塑像。他浑身都落满了雪,可以看出镇定、自然的神情,却一时无法辨认面目,半截带卷的旱烟还夹在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间,烟火已被飞雪打灭。他微微向前伸出手来,向战友们借火……怎么?他的衣服这么单薄、破旧?像树叶,像箔片一样薄薄地贴在身上,……他的御寒衣物呢?为什么没有发下来

  将军脸上顿时阴云密布,嘴角边的肌肉明显地抽动一下,蓦然转过头向身边的人吼道:“叫军需处长来!老子要……”一阵风雪吞没了他的话。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样子十分可怕。

  没有人回答他,也没有人走开……

  “听见没有?警卫员!叫军需处长跑步上来!”将军两腮的肌肉大幅度地抖动着,不知是由于冷,还是由于愤怒。

  终于,有什么人对将军小声地说了声:“这就是军需处长……”

  将军正要发火的手势突然停住了。他怔怔地伫立了足有一分钟。雪花无声地落在他的眼睑上,融化成了闪烁的泪珠……他深深地呼出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右手,举至齐眉,向那位与云中山化为一体的牺牲者敬了一个庄严的军礼。

  雪更大,风更狂了。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变成了一座晶莹的碑……

  将军什么话也没说,大步地钻进了弥天的风雪之中,他听见了无数沉重而又坚定脚步声在说:“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有关长征的故事

  1935年,红三军团长征来到娄山关。蒋集中了几个师的兵力,妄图把红军消灭在娄山关下。

  双方血战最激烈的时候,彭军团长和其他首长来到前线指挥所。中央机关就要过来了,如果不拿下娄山关,红军大部队就有被围歼的可能。彭军团长十分焦急,一边在指挥所里来回踱着,一边低声念叨:“派出的侦察员怎么还不回来?”跟随首长来前沿的军团宣传队长钟明彪也为首长担心,两眼紧紧地盯着前面的山峰。

  突然,钟队长发现从敌人阵地背后的山脚下跑过来一个人,个子小小的,穿着一身破旧的老百姓衣服。他一手捂着肚子,一边跌跌撞撞地猫着腰往这边跑,一边往山上招手。钟队长见状,冲出掩体,快速跑去接应。跑近一看,呀,这不是半年前入伍的小战士刘志林吗?此刻,小刘的衣服已被鲜血染红了,肠子都流了出来。见到钟队长,他再也支持不住,右手兜住肠子,一头栽倒在钟队长的怀里,嘴里却吃力地喊着:“快,快去报告彭总,10团一部冲上娄山关主峰,又被敌人给扑压下来了,快派部队增援!”

  “给你包扎一下吧!”

  “不要管我,我是共-产-党员,你快去报告呀!”说着,小刘使劲推开了钟队长。

  军情紧急,钟队长只好轻轻放下小刘,飞速跑回指挥所向彭军团长作了汇报。

  彭军团长立即命令干部团增援,一鼓作气拿下了娄山关。

  钟队长发了疯似地跑下山,去救小刘。在娄山关的山路上,他看到一条由一滴滴鲜血滴成的血路。沿着这条血路,他在一棵大树下找到了已经牺牲了的红军小战士刘志林。后面的同志们也赶到了。大家抹去脸上的泪水,掩埋了小刘的遗体,悲痛万分地踏上了新的征程……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长征小故事20字

小组讨论会议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