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称赞美食的诗句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食能医饥诗能医俗作文

  你挨过饿吗?我相信这滋味肯定不好受,所以当饥饿降临时,人们会想办法医治它,而医治的办法就是饮食。但你挨过另一种饿吗?它很难被人们发觉,却能影响人的一举一动,它就是精神的饥饿,通称为“俗”,而医治它的方法是诗。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相比精神的饥饿,人们往往更注重医治身体的饥饿,毕竟它可以直观地导致死亡,而精神的饥饿不会。但大多人所不知的是,精神上的饥饿同样可怕,在某些时侯,它的可怕程度甚至会超越身体上的饥饿。

  大家应该都听说过“土豪”这个词,它多用来指有钱之人。但其实,许多“土豪”们一开始并不“豪”,只有“土”,但由于某些原因“豪”了起来,也就使身体脱离了饥饿。但即便如此,他们还是“土”,因为他们的精神仍未脱离饥饿,所以他们才被称为“土豪”,土且豪。再看看这些土豪的所作所为,无一不是奢侈无度却毫无意义之事。古人云“富不过三代”,纵有千万家产也终会有挥霍一尽之时,这都是因为他们只顾满足身体的饥饿而忘记补充精神的饥饿啊。

  忽然想到了陶渊明先生,如果说上文的土豪是身体饱腹而精神饥饿的话,那陶渊明就与其恰好相反——他是个身体饥饿而精神饱腹的人。陶渊明先生的生活不可谓不艰苦,差不多到了能与街边的乞丐一拼的地步。但就是这样一种艰难的生活,却让陶渊明过出别样的诗情画意,有着“采菊东篱下,悠着见南山”的闲适,若不是明知他家境贫寒,可能还会认为他是个大富大贵之人呢。这就是精神上的饱腹。

  身体饿了,需要以食物补充能量,精神饿了也同样需要能量,而补充能量的方法就是读书。“人有诗书气质华”,一个读书的人,他的一举一动都会有不同于常人的气质,也就是这种气质造就了陶渊明的与众不同,造就了李白的狂放不羁,造就中华一代又一代的文人。

  不仅是人,社会同样也需要书籍,在这个物质文化不断缺失的时代,书籍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它像个称职的医生,不知疲劳地医治人们的庸俗,使人得以明智。它如同滤纸,滤去混浊,却留清澈。

  当你饥饿时,你就吃饭吧,当你空虚时,你就读书吧。

古人称赞美食的诗句

全国卷12017年满分作文及点评:一碗一筷诠中华

  白落梅曾写道:“那小小的瓷碟里,竟品出了海的包容,天的旷远,地的辽阔。尝难尽的是食物千味,吃不完的是人生百态。”中华食文化源远流长,千百年来一句“民以食为天”竟令无数文人骚客、权贵宠臣、普通百姓竞折腰,不妨夹起一双木筷,从胃开始,读懂中华。

  古来便有七俗:“柴米油盐酱醋茶”。从原始人的“茹毛饮血”到如今“蒸煮炒焖炖”,火的使用,让中国人的餐桌走向多元。而这,恰好体现了古人们的创新精神。倘若没有创新思维,又怎会有火苗的出现?又怎会有火种的保留?“食色,性也。”儒家先哲早已道出国人性格真谛。

  食物承载的还有人们的性情。广东人好喝汤,正如广东人的性格,温润谦和;四川人爱吃辣,也恰体现了川妹子、川哥哥们豪爽直率;京城烤鸭色泽金黄,制作讲究,不正是京城“老炮儿”们谨慎机智的最好表现吗?凡此种种,不一而足。酸甜苦辣咸,五味全。五味构成一桌满汉全席,菜式多样,人也多样,中国人就是如此多元。

  食物上多依附的不乏中华传统。元旦吃饺子,元宵吃汤圆,端午吃粽子……食物们的名称由于谐音也被用来传递美好愿景——年年有“鱼”,汤“圆”团圆……这些都体现了先人们卓越的智慧以及虔诚的美好祝愿。

  然而,正如 月亮的六便士 所言:“任何硬币都有正反面。”在食品行业迅速发展的今天,其背后透露出的一些弊端也引发了人们的恐慌。不知从何时起,三鹿奶粉开始代替了三聚氰胺,红心鸭蛋成为苏丹红浆液的代名词,虾不只是虾,而是注胶虾……渐渐地,人们谈“食”色变,浮云蔽日,食物难辨好恶,这正折射出今日中国个别商家眼里唯利是图,罔顾他人安全,实在是“利欲催人万火牛”,悲哉!

  所幸中华民族没有放弃抵抗。食品监管力度的加大、有关法律的出台、执法程序的严格……均在扼杀着不良商家的坏念头。最终,蔽日浮云将被吹薄,也不再会因为“不见长安”而发愁了。

  装盛中华美食的瓷碗,素胚勾勒出细致纹路,碗身描绘艳丽的花,这是中华民族千年手艺传承,历史沉淀;夹食中华美食所用木筷,竹香仍溢,挺直坚韧,恰如中华民族性格刚直正义,不阿不谀。

  中华美食折射的,除了文化还有人性;烹饪方式的改进始发于人们的创新思维,源起于人民精益求精的追求;“纵有安全小隐患,重典治理安人心”更是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责任心之强大。捧起一碗,执起一筷,于色香味俱全的中华美食中,歆享中国特色中国味吧!

  本文作者选择了“中华美食”和“食品安全”这两个关键词,向读者介绍自己对当代中国的认知,二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而且在文中多次点明“从胃开始,读懂中华”“中国人”“中华传统”“中国特色中国味”等,符合题意。文章内容丰富,论证层次严谨,逻辑性强,分析辩证。

在诗里找好吃

  我是一个喜欢古诗的孩子,也是一个爱美食的孩子,所以我读诗时,有一个特别的嗜好,找好吃的,幸运的是,一向对我要求很严的妈妈,在这一点上,倒是格外好说话,所以,我尝到了诗中的味道。

  一天,我读到王安石的江上,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可把我乐坏了,因为我知道鲈鱼是一种美味的鱼,不然怎么会有人冒着生命的危险,出没在风波里去捕它呢,于是我嚷着要吃鲈鱼,妈妈买回来一条鲈鱼,做了一道清蒸鲈鱼,一向不是很喜欢吃鱼的我,连鱼汤都喝了个精光,后来,妈妈给我做过红烧鲈鱼,葱花鲈鱼,每回我都吃得舔舌咂嘴。

  我吃上瘾了,这不,这几天闲着没事,又去诗里找好吃的了,突然,我眼前一亮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现在不正是桃花盛开的季节吗,我马上拉着妈妈去菜市场,很幸运,我们买到了最后一条鲑鱼,她的皮肤死是黑色的,嘿,没想到今年流行的豹纹图案,鱼早赶上时髦了,妈妈用它做了一道最省事的清蒸鳜鱼,吃得我直赞不绝口。不过说真的,论吃,我还差妈妈一大截。

  你也像我一样喜欢古诗,喜欢美食吗,那不妨试试,到诗里去找找吃的,一定会大有收获。

诗中的美食作文

  小时候,我跟着妈妈牙牙学语时,总是咿咿呀呀地念着唐诗,妈妈总是“触情生诗”。记得,我会念的第一首诗是《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想,是不是因为我吃饭时总是不听话呢?不过从此,我爱上了吃,也认识了不少写美食的诗人。

  上学时,我在杂志上看到了一张金黄色的小吃图片,旁边还附了一首苏轼的诗:“纤手搓来玉数寻,碧油轻蘸嫩黄深。夜来春睡浓于酒,压褊佳人缠臂金。”传闻,这首诗是这样来的:一天,苏轼在黄州一条街上闲逛,找了家茶馆坐下,随意点了一盘寒具,这家店的店主本来就擅长制作寒具,只可惜那里人烟稀少,几乎没什么客人。苏东坡吃了一只寒具,顿时觉得来了精神,这寒具又香又酥又脆,太好吃了!于是他又点了一盘,便作下此诗。看完这个故事,我舔了舔嘴唇,哦,好想尝尝这金黄色的寒具呀!

  再长大些,我就在杭州的楼外楼尝到了无敌的“东坡肉”。原来,苏轼还是个爱肉这人。妈妈便告诉我苏东坡还写了一首《猪肉颂》呢,“洗净铛,少着水,柴头罨烟馅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食,贫者不解煮。早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这首诗我懂。小时候,妈妈给我做红焖肉,就是这么告诉我的,她说,要给猪肉多煮一会,别心急,这样的红焖肉才好吃。然后,我就会在桌子边舔筷子,等着吃红焖肉。哈哈,从小我就是个吃货。

  后来,我又读到了《初到黄州》:“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嗯,好像也是,看着腾涌的长江,就想到那儿的鱼味道很鲜美,看到竹子在山上郁郁葱葱,就想到鲜嫩的竹笋,看来,苏东坡对竹笋和猪肉情有独钟呢!无竹令人俗,无肉使人瘦,不俗又不瘦,竹笋焖猪肉。连打油诗也跟吃挂钩上了,其实苏东坡他老人家也是吃货一枚呢!

  这样,我一首首地读,一边在脑海里想像,仿佛自己也吃到了美味。于是我又读了《饭罢戏作》,“东门买彘骨,醢酱点橙薤。蒸鸡最知名,美不数鱼鳖。”世上有多少诗人情钟于肉呢?放翁也不例外。他最爱吃排骨,用橙薤做酸酱烹制排骨,是放翁日常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常菜。读到这儿,我就奇怪了,排骨红烧也好吃,做腐乳也好吃,放翁居然爱吃酸味儿排骨,难不成这是糖醋排骨的原型

  我一边读,一边“吃”,古诗造就了一个吃货般的我。诗给予了我美的享受,意的教导。与诗同行,倾听诗的慢声细语,当心底花开时,转身,抑或前行,只为诗的美,诗的意,我的生命中就该有你,诗,让你与我前行。

美食之歌 自己编的诗

  正月鳕鱼贴锅炒,

  二月韭菜味美好,

  三月扇贝上市早,

  四月鸡蛋不可少,

  五月墨鱼碳火烤,

  六月羊羔跳着脚,

  七月桔糕工艺巧,

  八月龙虾满街跑,

  九月果酱瓶里找,

  十月蘑菇真不小,

  葭月螃蟹是个宝,

  腊月火腿夹红枣。

  版权作品,未经《星火作文》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传统美食的作文

  河水秋月两相和,江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柳江山水色,百里画廊一青螺。

  借用唐代大诗人刘禹锡的古诗《望洞庭》来赞美一下我们美丽的柳州,抒发在中秋节即将到来之时,对风情柳州的喜爱之情,你想知道在我们这首《望柳江》当中提到的一青螺是指什么吗?它可不是什么江中的小山,它可是我的最爱,也是许许多多柳州人的最爱,你猜到了吗?告诉你吧,它就是我们常常念念不忘的美味一绝——螺蛳,一提到它顿时让人垂涎欲滴,老板!来碗螺蛳!啊!好想有个螺蛳节呀!到时候,就可以……哈!哈!哈!

  柳州螺蛳的美味与柳江的美景,一样迷人,一样悠久。柳州人长期以来就有爱唆螺蛳的习惯,清澈的江水,肥美的螺蛳,用香浓的茼骨汤加上黄嫩的酸笋水煮螺蛳,一定要放些干红辣椒哟!这样才够味,才够辣。起锅的时候再放些新鲜的蒜苗,那诱人的香味,迷人的色彩,怎么能不让人嘴馋呢!那鲜,那香,那脆,那辣,那爽怎么能不叫人回味无穷,老辈人常说:一碗螺蛳十二碗汤。这句话足以证明螺蛳美味的无穷魅力。聪明的柳州人光唆螺蛳觉得还意犹未尽,于是用螺蛳汤烫青菜——美其名曰“青龙过海”。用螺蛳汤煮干切粉——美其名曰“浪里白条”再后来干脆二合为一,再配些花生米、腐竹、木耳也就逐渐地形成了现在的柳州美食名吃——螺蛳粉啦!

  无论是食指留香的螺蛳,还是辣味爽口的螺蛳粉,都是勤劳的柳州人民聪明智慧的结晶,在即将举办世界F1摩托艇大赛的同时,我建议举办第一界柳州国际螺蛳美食节,让国内外来宾即能体验F1的激情,又能饱览柳江的美景,还可以品尝到美味的柳州小吃——水煮香螺,让那诱人的螺香飘得更远,让更多的人了解柳州,爱上柳州。来吧!朋友,清澈的柳江,洁净的空气,迷人的美食,美丽的柳州欢迎您,精彩的柳州欢迎您!

描写美食的作文

  陆游是南宋著名的诗人,他还是一位精通烹饪的专家,在他的诗词中,咏叹佳肴的足足有上百首。“人间定无可意,怎换得玉脍丝莼”的句子,这“玉脍”指的就是隋炀帝誉为“东南佳味”的“金齑玉脍”。“脍”是切成薄的鱼片;“齑”就是切碎了的腌菜或酱菜,也引申为“细碎”。“金齑玉脍”就是以霜的后白色的鲈鱼为主料,拌以切细了的色泽金黄的花叶菜。“丝莼”则是用莼花丝做成的莼羹,也是吴地名菜。

  “天上苏陀供,悬知未易同”即是说自己用葱油做成的面条是天上苏陀(即酥)一样。

  他在《山居食每不肉戏作》的序言中记下了“甜羹”的做法:“以菘菜、山药、芋、菜菔杂为之,不施醢酱,山庖珍烹也。”并诗日:“老住湖边一把茅,时话村酒具山肴。年来传得甜羹法,更为吴酸作解嘲。”

  “东门买彘骨,醢酱点橙薤。蒸鸡最知名,美不数鱼鳖。”“彘”即“猪”,“彘骨”是猪排。排骨用加有橙薤等香料拌和的酸酱烹制或蘸美至极。此外在诗中称道了四川的韭黄、粽子、甲鱼羹等食品。

  “霜余蔬甲淡中甜,春近录苗嫩不蔹。采掇归来便堪煮,半铢盐酪不须添。”他总结了选取用蔬菜不要调味,吃起来也很新鲜。

  “初游唐安饭薏米,炊成不减雕胡美。大如苋实白如玉,滑欲流匙香满屋”把大如苋实(鸡头肉)的薏米的白、滑、香的特点都写得非常生动。

  《食粥》:“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仙人名)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

  “鲈肥菰脆调羹美,(麦乔)熟油新作饼香。自古达人轻富贵,倒缘乡味忆回乡。”

  "色如玉版猫头笋,味抵驼峰牛尾猩"。

  "新津韭黄天下无,色如鹅黄三尺余,东门彘肉更奇绝,肥美不减胡羊酥"

  “祖国山河无限好,家乡父老不患贫。淡云出岫删发何日,也味争如乡味醇。”

  "何时一饱与子同,更煎士茗浮甘菊"

  “山暖已无梅可折,江清独有蟹堪持。”

家乡美食诗歌

  家乡美食多又好,

  市场鹅肉嫩又香,

  心里怀念再一盘。

  新明夜市甜甜圈,

  甜在嘴里心情好,

  回家读书记得牢;

  新明传统牛肉面,

  多年汤头真地道,

  牛肉滋味不虚传;

  阿婆米粉汤头好,

  咸水鸭肉真弹牙,

  大大一盘最豪爽!

  站前葱油饼真香,

  饼里夹蛋又涂酱,

  难怪爸妈会变胖!

  中央大学鸡肉伯,

  买了一百送一百,

  你说奇怪不奇怪

  鸡腿去骨我最爱!

  甜美可口高丽菜,

  脆脆爽口小黄瓜。

  QQ软软猪血糕,

  健康营养花椰菜。

  又黄又甜玉米笋,

  以上都是我的菜!

  家乡美食样样好,

  马不停蹄一大串,

  口沫横飞说不完,

  害我垂涎十几丈!

  三天三夜说不完,

  如果还要听下去,

  就要请我吃大餐。

  家乡美食好诱惑,

  物美价廉最可口,

  心花奔放一朵朵,

  快快呼朋又引伴,

  家乡美食走一走,

  满载而归吃多多!

中国写菜的诗歌

  “谁能斗酒博西凉,但爱斋厨法豉香”,写的这是宋代诗豪苏东坡赞美豆豉风味香美的诗句,“油炸肉炖皆可口,也喜素食也喜荤。”这是诗篇土豆歌中赞美土豆风味的诗句,“东门买彘骨,醢酱点橙薤。蒸鸡最知名,美不数鱼鳖。”诗中称道了四川的韭黄、粽子、甲鱼羹等食品,……。这些诗吟咏的对象、内容尽管不同,却都表现人们对这些珍馔的喜爱,给留下的印象深刻。菜产生了诗,诗使菜插上了飞翔的翅膀。这种锦上添花的关系,反映了中国饮食文化的独特魅力。然而,查阅我国的饮食方面的诗歌我们会发现,中国的饮食文化魅力还不仅在于诗歌概括性的描述,更在于诗歌细致全方位的歌咏。

  歌咏菜的“色”

  古今中外,饭菜讲求色、香、味俱佳,而色是放在首位的。这里的“色”指食物的色彩和色泽,也可以说是“品相”或“卖相”。好的卖相能直接引起人的食欲,孔子《论语·乡党》中提出“色恶不食”饮食标准。这就是要求菜肴的颜色须纯正、新鲜、好看、搭配协调,符合人们的饮食要求和普遍的欣赏习惯。明代的名菜“水母脍”,即今天的“冷拌海蛰”,因其晶莹剔透的亮丽特点,让诗人谢宗可大加赞颂:“海气冻凝红玉脆,天风寒洁紫云腥。”如果说谢宗的诗只是揭示其“红玉”、“紫云”的色的表象特点;而宋代林龙发描绘名菜“拨霞供”的诗句“浪涌晴江雪,风翻晚照霞”则将翻腾的汤水比作波涛汹涌的“晴江雪”,把粉红色的兔肉喻作“晚霞”的余辉,更具有动态的情状,无疑蕴含着色的神韵。

  赞扬菜的“香”

  一款菜的香气四溢不仅能刺激人的食欲,而且能引起人的情感冲动和思维联想。听福建人介绍,福建名菜“佛跳墙”,用鱼翅、鲍鱼、海参、鱼肚、猪肚等和鸡、鸭蒸烧、煨制而成,其菜各味相融,味中有味,香味浓郁。坛启之时满屋香味四溢飘荡,使当时的秀才们拍手称奇,趁酒酣耳热之际吟诗作赋:“坛启荤香飘四邻,佛闻弃禅跳墙来。”真正在嗅觉上引起人们的审美愉悦和无限遐思。查阅历史诗句会发现,明代李流芳对名菜“西湖莼菜汤”感叹道:“玻璃碗成碧玉光,五味纷错生馨香。出盘四座已叹息,举箸不敢争先尝。”这更使香味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试想:望着“碧玉光”,闻着特别的“馨香”,叹息之中不想“举箸”,这只有沉浸在如此香的氛围中才能拥有的不经意的举动,谁还不想多多忘情一回

  称颂菜的“味”

  菜肴要好看、好闻,更要好吃,滋味之美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味道体现菜的本质特征,人们只有通过品尝之后,才能获得心理快感。有的菜本味独特,宋代的杭州名菜“清蒸鲥鱼”就引来苏东坡赞曰:“芽姜紫醋炙银鱼,雪碗擎来二尺余,尚有桃花春气在,此中风味胜莼鲈。”有的菜“五味”变幻无穷,同时代的“东坡羹”(荠糁)又让陆游赞不绝口:“荠糁芳甘妙绝伦,啜米恍若在峨嵋。莼羹下豉知难敌,牛乳抨酥亦未珍。异味颇思修净供,秘方当惜授厨人。午窗自抚彭亨腹,好住烟村莫厌贫。”是啊!这道羹比天下有名的莼菜羹、牛乳酥还要好吃,其“味外之味”一定如老子所说:“令人口爽”。

  感叹菜的“形”

  菜肴的直观形态美,使一种单纯的满足人们口腹的食物,升格为更高美学价值的审美对象。厦门南普陀寺素菜馆的名菜“半月沉江”,系用面筋、香菇、冬笋、当归等原料烹制而成。当年郭沫若游寺后进餐,见此菜造型奇特优美,似半轮明月沉于江底,便挥毫写下“半月沉江底,千峰入眼窝”的诗句。如果静态造型是一种美,而另一种“气韵生动”之美更使人难以忘怀。“汆西施舌”是清代福建和浙江地区名菜。所谓“西施舌”是生活在近海泥沙中的一种名贵软体海蚌,因其形似人舌,肉质细嫩,味极鲜美,故人们形容它为“西施舌”。这让钱塘陆养和大加喟叹:“碧海波摇冰作骨,琼筵夏赏滑流匙”,也让食者真正体会“此是佳人玉雪肌”的楚楚韵致。

  夸奖菜的“质”,菜的质之美表现为松、软、脆、嫩、酥、滑、爽等,而且综合了色、香、味、形的因素,使口感产生奇妙的复合体验。杨静亭赞美名菜“东坡肉”云:“原来肉制贵微火,火到东坡腻若脂;象眼截痕看不见,啖时举箸烂方知。”这恰是一种肥而不腻、肉质酥烂的口感体验的结果,上文提及的“西湖莼菜汤’,在方岳笔下则是:“紫莼共煮香涎滑,吐出新诗字字秋。”可见,莼菜的脆嫩、滑爽竟也能催生新诗,又是质之美的另一种表现。

  颂扬菜的“意”

  讲究意趣使菜上升到艺术的境界,也给饮食者产生更多想象和情感共鸣的空间,宋代林洪夸赞当时名菜“莲房鱼包”曰:“锦瓣金蓑织几重,问鱼何事得相容。涌身既入莲房去,好度华池独化龙。”涌入莲花房的鳜鱼去干什么?原来去西王母莲花池可以化成龙。那么食到如此清香味鲜的佳肴,不也可以成仙了么!其情趣不言自明。上海松江最著名的“四鳃鲈鱼汤”让宋代杨诚斋赏心悦目:“白质黑章三四点,细鳞巨口一双鲜。春风已有真风味,想得秋风更迥然。”品尝到鲈鱼的细嫩、鲜美无比的滋味时,感到春风也变成一种风味,联想到秋风中的鲈鱼之味,让人思绪飞扬得更远。真正体现意境“情以物兴”“神与物游”的超然感受。

  另外,一些咏叹名菜的诗,有的从原料着眼,如“金针银鱼”就有“银缕寸肌游嫩白,丹砂双眼漾鲜红”;有的侧重吃法,如“北京烤肉”就有“火炙最宜生嗜嫩,雪天争得醉烧刀”;有的勾起人们对菜的回味,如镇江“水晶肴肉”就有“风光无限数金焦,更爱京江肉食烧,不腻微酥香味溢,嫣红嫩冻水晶肴。”;有的以菜象征吉祥和幸福之意,如“蟠龙菜”就有“满座宾客呼上菜,装成卷切号蟠龙。”;更有不惜为美味珍馐而舍命的,如“烹河豚”就有贡奎的“荻芽清软葺姜松,腴腹披香玉乳同。直死端为知味者,平生珍重雪堂翁。”……

  诗歌和名菜,是虚与实的组合,是高雅与平凡的统一,是中国饮食文化中的一处亮丽的风景,使中国饮食文化魅力四射!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一件美好的往事300字范文

自己动手做饭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