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诵技巧和注意事项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播音科学练声

  第一阶段:未曾出声先练气。

  研究资料表明人在正常情况下,每分钟呼吸16—19次,每次呼吸过程约3、4秒钟,而演唱时,有时一口气要延长十几秒,甚至更长,而且吸气时间短,呼出时间长,必须掌握将气保持在肺部慢慢呼出的要领,所以要先做深吸慢呼气息控制延长练习,其要领是先学会“蓄气”,先压一下气,把废气排出,然后用鼻和舌尖间隙像“闻花”一样,自然松畅地轻轻吸,吸的要饱,然后气沉丹田,慢慢地放松胸肋,使气像细水长流般慢慢呼出,呼得均匀,控制时间越长越好,反复练习4—6次。

  第二阶段:气、声、字的练习。

  播音主持人练声不同于演员歌手,所以不要急于求成,尤其是不要急着喊高音,猛喊甚至瞎喊乱喊,往往是事与愿违的。因此,播音主持人在喊嗓练声时,有意地先练气息而不急于发声,有利于发声练习,通过一个循序渐进的规律和持之以恒的毅力,才能取得良好的声音效果。

  第三阶段,还是不要急于爬音阶喊高音,而从气、声、字结合练起。

  这三者关系应排成这样一个顺序,气为音服务,音为腔服务,腔为字服务,字为词服务,词为情服务。从这个顺序中,我们可以看到字的位置居于中心,前面牵着“音”和“腔”,后面连着“词”与“情”。当中一塌,满盘皆输。字音的真切,决定着声音的圆润,“以字行腔”正是这个理儿。在喊嗓练声中的字、音、气的关系,应是托足了“气”,找准了“音”,咬真了“字”。具体方法是用汉语拼音的方法把字头、字腹、字尾放大放缓,以字练声,然后加快,同时练嘴皮子和唇齿牙舌喉的灵活性。

  全国青少儿播音主持专业委员会的相关专家还表示,掌握了有效的练声技巧后,还要养成良好的练声习惯,良好的声音效果绝不是一蹴而就的,只有通过平时的积累,才能有质的突破。

朗诵技巧和注意事项

正确发声的技巧有哪些

  姿势:

  精神饱满,双肩略后展,双脚稍分开站稳,头部要端正,颈部肌肉放松,下巴不要向前突出,口形也应该根据字的发音要求自然张合。

  呼吸:

  缓吸缓呼法:胸腔自然挺起,用口鼻将气息徐徐吸入肺叶下部横膈膜下降,两肋向外扩张,小腹微收,呼气时一定要保持吸气状态,即保持横膈膜和胸腔的扩张状态,不要使气息很快地泄掉。

  急吸急呼法:可体会到登高或跑步运动后的急吸状态,不论是缓吸还是急吸,吸气都要稍深些,吸气量的多少,要根据所唱乐句的需要而定。

  我们在歌唱时,要有始终保持吸气状态的感觉,即使在换气时也不应两肋完全松驰,应当在每唱完一句时,仍保留一小部分息气,在两肋尚未完全收缩的同时,再补进一些气息。

  共鸣腔的运用

  ①口腔共鸣:发声时口腔自然上下打开,笑肌微提,下腭自然放下,上腭有上提的感觉,这种共鸣效果明亮,靠前,易于和头腔取得联系,并可减少咽喉的负担起到保护声带的作用,使口腔壁、咽腔壁的肌肉处于积极状态。

  ②头腔共鸣:把声波在硬腭上的集中反射点稍向后移,放下下腭,同时收腭和小舌头上抬。(打喷啼前的感觉)让口鼻咽腔之间的通道和空间更宽些,这种共鸣效果清脆丰满。

  ③胸腔共鸣:咽喉部作半打呵欠状,发声时下腭自然下垂,把声波的反射点从硬腭移向下齿背上,这种共鸣宽厚、结实。

  讲话声音技巧

  首先,建立与听众的沟通感。当众讲话不是演讲(真正的演讲除外),而是团体间的沟通,所以,尽量不用演讲的语气讲话,否则会显得极不自然,缺少现场沟通感。

  其次,要有“谈话”的感觉。当你感到无法把握讲话时的声音“调门”时,不妨想象一下平常与同事、朋友在一起时那种自然的讲话状态,用这种状态去面对众人,就能轻松找到“谈话”的感觉。

  最后,在讲话节奏上要有适当的停顿。讲话时没有节奏的控制,似乎讲完就算完成任务,这是许多人在讲话时最容易犯的错误。

  殊不知,适当的停顿可以给自己和听众留出思考的时间,同时也显得讲话有节奏感,易于控场。

训练发声你要知道的技巧

  为什么要练声

  其实练声是为了将有方法的肌肉动作形成肌肉记忆和本能,对,就是本能,像吃饭睡觉一样自然。

  这就要求我们把练声当成日常习惯啦~

  如何做到气息均匀

  气息是歌唱的基础,它贯穿着歌曲的始终~~

  这跟气息的运用有关。

  假声训练

  1.发气泡音用气泡音推一个音“啊”

  2.高八度发“”

  合起来就是气泡音“啊”,高八度“”

  这个过程要一气呵成中间不能断气同时喉位不能乱动稳定气息

  自学唱歌你还需要这样开始!

  【发音】以自学为主,找对方法尤为重要!

  模范学习法。

  简单粗暴,短时间内可以有很明显的效果。(适合人群:所有人)

  注意:练习时声音要放出来(尽量不要影响到邻居们休息),声音放出来你才能找到自己的音色。(给我发语音的朋友多数声音太虚,只有微弱的气声,完全听不出音色。)小声练习是比较偏重技巧的练习方式,初学者建议声音放出来。

  你必须听过成百上千首歌曲,但你只需要学唱一首歌。

  唱歌之前的积累必不可少,这是积累乐感,唱歌的前提,你必须积累到一定程度才有可能运用自如。道理大家都懂,愿不愿意接受就看个人的了。

  还有一个前提,就是你必须知道自己哪里唱得不好,需要提高的方面有哪些才能对症下药。人类总是能在别人身上挑出毛病,实在听不出来自己唱歌中的问题你可以录音,自己听,或者请朋友帮你挑挑毛病。

  挑一首适合自己音区的歌曲,高音上不去,练。低音下不来,练。就像拉韧带一样,每天多拉一会儿,坚持坚持就可以看见效果了。觉得嗓子不舒服马上停下来。

每天学习点口才

  └→胸腹联合呼吸:

  ·鼻子吸气→吸入横膈膜(肋骨下端,裤带上面,从左到右都是),肋骨自然向外,此时腹部发胀,小腹收缩

  ·吐气要保持横膈膜的扩张状态【重点】。这样声音才能持久、有力、宏亮。

  └→气息训练:

  ·闻花:头略前倾,头正、肩松、收小腹,舌尖抵住上腭,闻花。

  ·吸入七八成满,控制一两秒,缓缓吐气,吐气时间逐渐延长到25-30秒为及格【过敏者勿用】

  ·气息体操:站立双目微闭。共10节,快吸快呼→慢吸慢呼→快吸慢呼→慢吸快呼→深吸浅呼→浅吸深呼

  →鼻吸鼻呼→口吸口呼→鼻吸口呼→口吸鼻呼

  ·数数(1):吸足一口气,屏息数秒,然后轻轻地数1-100(开始时可少数些),数数时尽量不漏气

  ·数数(2):平趟,腹部放一摞书(开始时可少放几本),吸足一口气,从1往后数,宜睡前

  ·跑步背诗:轻微气喘时背一首诗〖激烈运动禁用〗

  ·闭口打哈欠:打哈欠时故意不张嘴,而是强制用鼻呼吸【记得有报导称打哈欠不张嘴对身体有害】

  ·数葫芦抬米:吸足一口气,开始数“一个葫芦,两个葫芦….”“一只蚂蚁抬一粒米,两只蚂蚁抬两….”

  ·偷气换气:选长句多文章,快速读,在气息不足时偷气,确定最佳换气点。

  【•】换气宜口鼻并用,以鼻为主,速度要快,要不边了声边吸气~

浅析英语演讲技巧和注意事项

  一:形态上要注意的事项

  身体一定要站直,抬头挺胸,表情要自然,面带微笑,这个平时可以对着镜子多多练习,这样在演讲的时候才能散发出自信的光芒。

  二:脱稿演讲是最好的

  在英语演讲之前,一定要背熟稿子,演讲时,脱稿演讲是最好的,当然,如果记不清楚的话,可以按照大概的思路来演讲。

  三:发音要清晰,速度要放慢

  不管你能否说得一口流利的英语,都要非常的自己,在英语演讲时,发音一定要清晰,速度要放慢,还要注意词语的抑扬顿挫。

  四:可以加上手势来加重信息表达

  很多演讲者演讲时,都很善于运用手势,这可以加重信息的表达,可以用食指、手掌示意,加重语气,当然,表情要需要注意哦!

  好啦~以上就是英语演讲的技巧,想要获得成功的演讲,以上几点对你有所帮助哦!还有在演讲时,一定要注意“麦克风礼仪”。

阅读技能训练之“朗读、默读、诵读”

  《语文课程标准》主张让学生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在阅读方法技能运用中,真正获得阅读的能力。朗读、默读、诵读是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必须掌握的重要的方法,是学生必须掌握的阅读能力,是学生进行阅读的一项重要的技能。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对学生的这一项技能进行行之有效的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呢

  一、朗读

  朗读,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是一种出声的阅读能力,是阅读教学评价的一个重点。古人曾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朗读,可以加深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积累更多语言,丰富词汇,培养学生的语感,并在情感上受到熏陶和教育。在小学生的阅读教学任务中,它是一项重要的基本功,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的意义。例如低年级学生的阅读,由于他们的注意力比较弱,进行朗读训练,有感情地朗读是落实情感目标、陶冶情操最有效的方法。那么,如何进行朗读指导呢?在阅读教学中,怎样才能充分发挥朗读这种有声语言的作用,与文本进行对话,体会人物的心情,读出人物的感情呢?在阅读教学时,可以抓住文中的关键语句、重要的人物对话进行朗读感悟,让学生读中悟、悟后读,以读促悟,以悟促读,从而升华情感,体会人物的心情,受到情感的熏陶。

  二、默读

  默读,是一种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的阅读方式。由于默读不用出声,因此更有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进行文本的理解和领悟。《语文课程标准》对于小学三个学段的要求是,第一学段:学习默读;第二学段: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第三学段: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语文课程标准》对于默读的要求,体现循序渐进的原则,那么如何进行默读的训练指导,才能真正地将这一原则落到实处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朗读向默读自然过渡

  从小学生默读能力形成的规律看,小学生默读会经过从“小声读”到“无声读”这样的一个过程。而“小声读”则是从朗读到默读过渡的一个重要阶段,因此,在指导学生默读的开始阶段,可以让学生“小声读”,还可以边读边思考,边做记号,这样能很好地为默读做铺垫。

  2.教给默读方法

  在阅读教学中,对于默读的训练,教师要教给学生默读的方法,并且可以逐步地提高默读的要求。例如默读时,要做到“三不”: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还要做到“三到”,即眼到、心到、手到。眼到,就是要用眼睛认真看;心到,就是要边读边思考;而手到,就是所谓的“不动笔墨不读书”,在默读时不忘拿起笔,进行标注。对于不同的学段,在默读方法的要求,可以循序渐进,慢慢提高阅读的速度。

  3.问题引导默读

  一些有启发意义的问题,有助于对学生默读引导,所以教师在学生默读课文之前可以提出学习要求,也就是让学生带着问题默读全文。这样有学习目标的默读,可以让学边读边思考,从中读有所获。

  例如在教学《卖木雕的少年》一文时,我让学生带着这样的一个问题,默读课文:文中“我”的遗憾是什么?最后“我”有没有带着遗憾回国呢?使学生在默读课文的同时,对课文的情节,会有更多的思考,从中体会到非洲少年对中国人非常友好的感人的情谊。

  4.给足时间默读

  为了不让学生的默读流于形式,充分发挥默读的作用,教师在教学当中应该给足学生默读的时间。教师可以根据阅读材料的长短,计算好默读所需要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进行边读边想,边读边做标注。

  二、诵读

  诵读,是学生对文本达到一定理解的基础上,将它转化为有声语言的阅读方式,是一种让眼、口、耳、心一起动起来的智力活动。古人云:三分文章七分读。诵读,是将学生融入作品当中的一座桥梁,是学生感知文本的主要途径,在反复的诵读中,学生眼看、口读、耳朵听、用心记,做到声音洪亮,疾徐有致,富有节奏感,更能品味作者的情趣和味道,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1.熟读成诵

  清人孙洙在《唐诗三百首序》写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他强调诵读的重要性,说明熟读背诵是学习诗歌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对于阅读教学,诵读同样重要,熟读是学习的基础,只有反复诵读,才能对文本有较好的理解,才能读出自己的情感。

  2.入情入境诵读

  对于文本的诵读,要做到入情入境,引导学生用心领悟,用心诵读,才能感受到来自文本的感染力和教育意义。例如我在教学《卖木雕的少年》一文时,对于作者“我”走到摊点前,想把木雕买下来而犹豫时,要让学生体会非洲少年眼睛里流露出的那份期盼与渴望。我让学生先观察插图中非洲少年脸上、眼神当中流露出来的渴望的神情,用心体会他当时的心情,再带着这份感受,入情入境地朗读少年的话:“夫人,您买一个吧!”通过请学生个别读、赛读、小组读,在反复诵读中,让学生感受到少年当时热切渴望作者能买下木雕的心情。

  3.想象助力诵读

  例如读《鸟的天堂》中描写大榕树的部分,可以让学生试着边读边想象,在头脑中仿佛看到了独木成林的大榕树;读到“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这一段描写,眼前仿佛出现了榕树周围千鸟竞飞、百鸟齐鸣的景象,像这样的诵读就格外有味道。

  4.诵读技巧的渗透

  语气的轻重疾驰、声调的抑扬顿挫,可以增强诵读的效果。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恰如其分的渗透进诵读的技巧,可以让学生在感悟文本所蕴含的意境之外,还可以给自己和别人带来美的享受。而为了让诵读更有感染力,可以让学生配合表情、手势增强表达的效果。

  总而言之,读书是阅读之本,对于阅读教学,我们主张多读,以学生的读书作为基本环节,朗读、默读和诵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贯穿阅读教学的全过程,有效地提高阅读教学质量。

朗读技巧培训心得体会

  在小学语文课文中,几乎每篇课文后面都要求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充分说明了读的重要性。而在我们平时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往往是以老师讲解、分析为主。因为怕学生的朗读课文占用时间,把该讲的重点内容讲不完,所以忽略让学生去朗读、自己去理解,而是老师一味地讲、去灌输、去讲解,让学生机械的来听,来接受。这样老师讲得口干舌燥,而学生听得枯燥无味。虽然该讲的都讲了,但效果甚微。9月份有幸又一次聆听了赵介平院长一行的朗读培训后我想:如果让学生自己多读几遍课文,学生不但自己可以把一些内容简单的地方理解清楚,还可以把整篇文章内容联系起来,作系统的了解。然后老师把重点内容加以强化,学生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更加深了影响,这样教师教得轻松的,学生学的也容易。

  对于小学生来讲,朗读课文既是读的训练,又是说的训练,多读可以提高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

  初读的要求概括讲就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在初读课文时要求一定要读正确,读准确文章当中的生字、新词的发音,再读正确的基础上多读几遍,达到熟练流利的程度。这样就能了解课文中的主要内容。当了解主要内容后,老师在加以指导、点拨,学生对文章中的人物的心理活动、感情色彩加深了理解,这样读起来就会有感情,学习起来就会有兴趣。

  如果忽视朗读,强化字、词与课文分析的话,就会使我们的学生永远禁锢在字、词、句阶段,学生整体的语文能力,组词、造句能力的提高就会受到影响,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难以提高。从当前的现状来看,学生读书的时间少,而多数时间是老师分析、学生听,这样讲的内容肯定不是很全面,学生在理解上也就不是很完全,这种现象严重影响了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提高。因此多读,是很有必要的。

  在朗读时可以通过多样化的方式,如范读、领读、分角色读等给学生提供较多读的机会,训练其朗读能力,从而提高读的质量。

浅论现代诗歌朗读策略

  大家都知道朗读对于现代诗歌教学的重要意义,但现实状况难如人愿,不知有几个学生能朗读好现代诗歌,更不知有几个老师能优美而顺畅地朗读一首现代诗歌。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缺乏策略、方法、技巧的指导和示范。诗歌朗读是一种操作性很强的行为,深高宏大的理论指导无可裨益,唯具体的操作策略方能导入正轨,如欲改变现代诗歌朗读教学畸形落后之现状,必须在教学策略上下功夫。以下从几个方面分别探析这一话题。

  一、感知课文内容

  许多老师把朗读当作初步感知课文的手段,一俟学生对课文有所体认,朗读即刻休止,名义上进行了朗读训练,实际上这项训练近于荒芜。何不采取一种相反的策略,先让学生粗略地默读课文,稍作准备,再来朗读,如此一来似更有目的性、更有成效。

  问题是为朗读进行的感知课文内容包含哪些方面?具体说来,一是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作者的感情倾向,二是把握作品的抒情层次阶段、起伏高低的步骤和脉络。例如人教版高中新教材语文1第一单元是四首中国现代诗歌,相应的《教师教学用书》在单元总体说明中一开始就提示:

  这4首诗……可以共用一个“情”字来概括:《沁园春 长沙》中的革命豪情,《雨巷》中对丁香姑娘的朦胧爱情,《再别康桥》中对母校的绵绵别情,《大堰河——我的保姆》中对“母亲”大堰河的赤子之情……情感“风景”可谓丰富多样。

  编写者用精练的词语高度概括了这些诗作的情感特点,这些感情基调也应成为朗读者感情表达的基调。朗读者事先应寻找相关提示,若无提示,自己要认真感受体会、总结提炼,以求朗读内容、朗读方式的定向的准确无误。

  再有,每首诗的情感倾向在大体一致的前提下,又呈现不同的层次,其间起伏高低参差互见。例如《沁园春 长沙》的主体感情是“革命豪情”,但我们在把握时不能简单化,要认真体会这种豪情在全词中的丰富复杂性。词作上片写景抒情,一开始展现一幅辽阔无比的壮丽画面,革命豪情油然而生,可是一“怅”、一“问”表现了词人心中的激昂冲动和疑虑忧思;词作下片叙事抒情,多种情感混杂,既有回忆往事的沉醉,又有蔑视反动派的愤慨,还有要投身时代洪流中激情冲动。在朗读时应该循着诗人的感情基调,努力表达这种基调下的多层次、多向度的丰富诗情,情感和声调时而舒展,时而激烈;时而畅快,时而愤懑……

  在对诗作的整体和分段把握之后,朗读起来应该是心里有些底了。无数教学的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不要一上来就快速朗读,要稍事准备,这样可以提高朗读的质量。或许有人说,这样做是否增加教学新环节,降低教学效率?不然,这种准备工作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课文,切入课文的时间更短,探入课文更深,何谈效率低下

  二、认真投入感情

  如果说上述“感知课文内容”属于客观认知、理性思考的话,那么投入情感应属于感兴、感性、感觉的体验,诗歌朗读教学本来就是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结合的一种综合性很强的思维活动。

  许多老师认为诗歌朗读的关键在于技巧,或在于理解力,这种看法有一定道理,但又失之偏颇,还有比技巧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情感。情感是诗的基石(如明代谢榛《四溟诗话》“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道出了诗歌的本质),情感是诗人创作的出发点(如南朝刘勰《文心雕龙·明诗》说“诗者,持也,持人情性”,这里的“人”就是诗人),情感是沟通诗作、诗人、读者、听者之间的精神纽带(如唐代白居易《与元九书》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直言情之于诗歌接受、传播的重要性)。如果抽掉了诗歌朗读中的情感要素,朗读将变得索然无味,听众的“赏听”期待成为负值,也就没有一点感染力。

  在诗歌朗读活动中投入的情感可细分几个层面:一是对读诗有神圣感,认为这是崇高的精神活动,先要沉静下来,净化一下心灵;二是对诗人有亲近感,通过朗读走近诗人,亲聆謦欬,仰慕诗人心灵境界;三是对诗作产生共鸣,消除与诗作的情感隔阂、时代隔阂、空间隔阂。

  前面说的《沁园春 长沙》“革命豪情”,《雨巷》“朦胧爱情”,《再别康桥》“绵绵别情”,《大堰河——我的保姆》“赤子之情”,多种情感纷繁复杂,其实它们有某种共同性,那便是内蕴丰厚、情味永长,非全心投入不能传达这些情感的丰富性、深刻性,乃至独特性和差异性。若能在朗读之始用情在先,情致高昂,必引人视听、夺人心魄。

  可惜当下诗歌教学的天下,能有几位师生满怀激情、深情、悲情、忧情、愤情地朗读诗作,产生强烈的动情效果

朗读技巧

  把握各类文体朗读处理的“共性”,有助于我们从整体上把握作品。每一个作品又有其鲜明的“个性”,我们最终要根据具体文体的“个性”,灵活自如的运用表达技巧表现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诗歌

  深知背景,明确目的。

  运用想象,大胆设计,诗歌各具特色,但却离不开形象思维,要大胆利于形象思维丰富自己的想象。

  把握节奏,划分语节。节律是诗歌的生命,它不但展现着意境美,而且显示着韵味美。把握节奏离不开诗行语节的恰当划分。划分语节需要注意的问题:

  格律诗,格律诗有不同的语节安排。如五言诗多从第二个字后划开,分为两个语节,如"花间/一壶酒"。七言诗多从第二和第四个字之后划开,分为三个语节。如,"两个/黄鹂/鸣翠柳"。

  自由诗,自由诗的语节主要按语意来划分,以不读成破句为前提。长句一般分三、四个语节,特别短的句子一个语节。

  朗诵、或朗诵诗歌时,语言一定要流畅,不能干涩。还要特别注意吐字归音,要求每个字的韵腹拉开发清楚,并且发音部位要到位。

  语节里包含的音节多少不同,语言表达时,注意语节的时值大体相当。因此,音节多的语节,要读得紧凑些;音节少的语节要读得舒缓些,语节间可用短暂的停顿或拖音来显示。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是一种不拘于诗的格律,却能创造出诗的意境的文体。它通过记人、叙事、写景、状物、动人以情,使人在情景交融中受到熏陶。语言表达时,要注意下面的问题:

  深入理解、大胆想象

  心临场景,进入意境

  挖出主题,诵出含义

  戏剧

  戏剧台词的表达,是一种复杂性的艺术表达。主要的表达技巧有:

  尊重原作,大胆想象。传达出原作的主要精神和艺术美感。

  灵活运用口语修辞手段,克服不符合生活的"脸谱"表达。

  找出台词的个性、心理依据。不但要了解角色说什么,更要了解为什么要这样说。

  戏曲台词强调以声音塑造角色。这就要求表达者必须有娴熟和精湛的技艺,使自己的摹拟作品的音色、语气,传达出作品的的真情实感。

  平实类文章

  平实类文章主要包括说明文、议论文。这类文章,无须注入太多感情色彩的成份。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把握:

  态度明朗,公正客观。

  论清楚、说明白。

  语气沉稳、重音坚实,语气应肯定、平和、朴实。在重音表达上一般不使用加快、变轻、转虚等方法,最常用的是加重并适当拖长音节。其音高和长度要看语气的色彩和份量。

  小说

  小说有情节、人物、环境等的描写,是一种需要多种技巧才能把握好的文体。需要注意的问题,主要有三点:

  抓住核心。不管什么小说,总是围绕一个核心,展开情节、刻画人物,给人以形象的感染。因此一定要抓住核心,不要陷入一个个具体情节中去。

  把握对话,塑造人物。语言表达时,要根据小说通篇对人物的介绍、描写,设计出人物的基本语气。还要注意人物语言的对象感、空间感、呼应感,对话人之间的关系,问答人之间的呼应,人物说话时的空间位置等等。要设身处地、情景再现,将其表现于声音、传达给听众。

  把握基调,变化节奏。情节是小说的基本构成因素,小说的情节非常复杂,要想准确的表达,就必须抓住主流,准确的确定基调,一便有个统领全篇的感情和态度。

  记叙文

  记叙散文中,无论是记人叙事、写景状物的,很少有说教。朗读、朗诵时,可以从以下四点去把握:

  线索清晰,也就是抓住作品的发展线索、层次。记叙文的线索,有时表现在人、事、物、景的轴心上,有时则以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贯穿作用为转移。要特别注意作品的内在联系。

  表达细腻,具体说:一是叙述要舒展,表达时不要结结巴巴。二是描写要实在,朗读、朗诵时不宜过分夸张,不要给人"极度"的感觉。三是人物要神似,不求形似。一定不要摹拟人物的音容笑貌。特别是人物对话,不应单纯考虑用什么样的音色说话,人物对话要服务于立意。

  立意具体,作品的立意就是作品的主题。

  在声音的运用上应当轻柔而明朗,声音实而不硬,柔而不粘,节奏稳中有变,变换自如。不要高音大噪、粗声粗气,也不能虚声虚气,松散懈怠,应如小溪流水般清澈明快。

普通话语音朗读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普通话朗读是一门学问。它除了要求应试者忠于作品原貌,不添字、漏字、改字外,还要求朗读时在声母、韵母、声调、轻声、儿化、音变以及语句的表达方式等方面都符合普通话语音的规范。朗读一篇作品,如果连普通话都读不准确,甚至读错了,那就会影响听众对原文的理解,甚至会闹笑话。要使自己的朗读符合普通话的语音规范,必须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1.注意普通话和自己方言在语音上的差异。普通话和方言在语音上的差异,大多数的情况是有规律的。这种规律又有大的规律和小的规律,规律之中往往又包含一些例外,这些都要靠自己去总结。单是总结还不够,要多和词典,要加强记忆,反复练习。在练习中,不仅要注意声韵调方面的差异,还要注意轻声词和儿化韵的学习。

  2.注意多音字的读音。一字多音是容易产生误读的重要原因之一,我们必须十分注意。多音字可以从两个方面去注意学习。第一类是意义不相同的多音字,要着重弄清它的各个不同的意义,从各个不同的意义去记住它的不同的读音。第二类是意义相同的多音字,要着重弄清它的不同的使用场合。这类多音字大多数情况是一个音使用场合“宽”,一个音使用场合“窄”,只要记住“窄”的就行。

  3.注意由字形相近或由偏旁类推引起的误读。由于字形相近而甲字张冠李戴地读成乙字,这种误读十分常见。由偏旁本身的读音或者由偏旁组成的较常用的字的读音,去类推一个生字的读音而引起的误读,也很常见。所谓“秀才认字读半边”,闹出笑话,就是指的这种误读。

  4.注意异读词的读音。普通话词汇中,有一部分词(或词中的语素),意义相同或基本相同,但在习惯上有两个或几个不同的读法,这些被称为“异读词”。为了使这些读音规范,国家于五十年代就组织了“普通话审音委员会”对普通话异读词的读音进行了审定。历经几十年,几易其稿。1985年,国家公布了《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要求全国文教、出版、广播及其他部门、行业所涉及的普通话异读词的读音、标音,均以这个新的审音表为准。在使用《审音表》的时候,最好是对照着工具书(如《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来看。先看某个字的全部读音、义项和用例,然后再看审音表中的读音和用例。比较以后,如发现两者有不合之处,一律以审音表为准。这样就达到了读音规范的目的。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包饺子教学设计一等奖

鼓励学生的话简短精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