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红楼梦的人很厉害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读红楼梦

  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向读者讲述了一个家族的兴衰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柔中带刚的男子贾宝玉,他的柔有部分是因为环境所致,他们家上上下下几乎都是女性,掌管全家的又全是女子,自然而然地就应了一句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他们的家族是因为他们家中一女子进宫当了皇帝的宠妃而盛起,于是他们天天吟诗作乐,而其中又有两女子非提不可,那便是薛宝钗和林黛玉。林黛玉生性猜忌,多愁善感,可贾宝玉偏偏就是喜欢她,她身子弱,老祖宗看不上她,便骗贾宝玉与薛宝钗成亲,林黛玉闻讯气死,而当贾宝玉揭开喜帕发现并非林黛玉,而林黛玉又身亡,悲痛欲绝,出家当了和尚。

  这里的是是非非是“剪不断,理还乱”,让人看到古时婚姻的纰漏,它们往往全有父母处理,什么“指腹为婚”,更为可笑的是,他们有时从未见过面便稀里糊涂地成亲了。而且古时女子争着要进宫,因为那样可以使家族富贵,可皇帝有上千嫔妃,得宠一时,没多久又要冷清了,又何苦进宫呢?皇帝姥儿们饮酒作乐,衣食无忧,而老百姓则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生活之苦让人难以想象,也怪不得有了一次又一次的起义“造反”了,祸害之缘还是在于皇帝身上啊。这一出出的悲剧让人心寒而又愤怒,让人不由得痛恨起古时的苛捐杂税,它们把老百姓一步一步往火坑边上推,真让人深恶痛疾。

  《红楼梦》一书让我时而高兴时而忧伤,时而愤怒时而感慨万千,也让我想了很多,或许吧,事事不能完美,而人也如此。

懂红楼梦的人很厉害

浅酌红楼

  近日读完《红楼梦》,才明确其妙地方在。

  《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围绕事关贾府家事利益的贾宝玉人生道路而展开的一场封建道路与叛逆者之间的激烈斗争为情节主线,以贾宝玉和林黛玉这对叛逆者的悲剧为重要内容,通过对以贾府为代表的封建家族没落过程的活泼描写,而深入地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社会种种黑暗和腐朽,进一步指出了封建社会已经到了"运终权尽"的末世,并走向覆灭的历史趋势。

  《红楼梦》以上层贵族社会为中心图画,极其真实地,活泼地描写了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全部生活。全书范围雄伟,构造严谨,人物活泼,语言精美,此外还有一些明显的艺术特色,值得后人品味,鉴赏。

  作者充分运用了我国书法,绘画,诗词,歌赋,音乐等各类文学艺术的一切优秀传统手段,展示了一部社会人生悲剧。如贾宝玉,林黛玉共读西厢,黛玉葬花,宝钗扑蝶,晴雯补裘,宝琴立雪,黛玉焚稿等等,还表现在人物塑造上,如林黛玉飘然的身影,诗化的眉眼,智慧的神色,深意的微笑,动人的低泣,脱俗的情趣,潇洒的文采……这一切,都是作者凭借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艺术素养培育出来的,从而使她在十二钗的群芳中始终荡漾着充斥诗情画意的特殊韵味,飘散着东方文化的芳香。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真实地再现了人物的复杂性,使我们读来犹如作品中的人物同生活中的人物一样真实可信,《红楼梦》中的贾宝玉"说不得贤,说不得愚,说不得善,说不得恶,说不得正大光亮,说不得混帐恶赖,说不得聪慧才俊,说不得庸俗平常",令人徒加评论。不仅贾宝玉,林黛玉这对寄托了作者人格美,精力美,理想美的主人公是如此,甚至连王熙凤这样恶名昭著的人物,也没有将她写得"全是坏",而是在"可恶"之中交错着某些“可爱”,从而表现出种种矛盾复杂的实际情况,形成性情“迷人的真实”。

  作者善于通过那些看来十分平常的,日常生活的艺术描写,揭示出它所蕴藏的不寻常的审美意义,甚至连一些不成文的,史无记录的社会习惯和细节,在红楼梦里都有具体活泼的刻画。

  《红楼梦》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方面的精彩造诣,不仅在国内成为"中国小说文学难以征服的顶峰"。而且在国际上也受到许多国家学者的器重和研讨,有法国评论家称颂说:"曹雪芹具有普鲁斯特敏锐的目光,托尔斯泰的同情心,缪塞的才智和风趣,有巴尔扎克的洞察和再现全部社会的自上而下各阶层的能力。”

红楼梦解读评价与心得体会

  《红楼梦》是中国四大名著之首,也是中国十八世纪的百科全书,历史的镜子。曹雪芹的文学才能可以说是世界第一,他用差不多一生的时间来写作《红楼梦》,这种认真和用心非常令人感动,而其中的人物、故事更是精彩。

  《红楼梦》写了许多人物,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三个主要人物。贾宝玉是女娲补天留下的石头后来转世投胎而成的,他有张女人似的胭脂脸,书中以面若中秋之月,色若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来描写他的相貌、神态,似乎真有其人,写得非常生动逼真、华丽无比。宝玉的脾气既怪又坏,动不动就要他摔出生时口里含着的琼玉。宝玉不爱读书,还骂读书人是国贼禄蠹,整天与那些败家子喝酒,不学好样。

  林黛玉是一株降殊仙草转世投胎的,她有两条似愁非愁的柳眉,一双似悲非悲的眼睛,娇弱得好像生病一样。泪光点点,娇喘微微。清闲时像月光照拂花上,行动时如柔柳轻拂水面。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黛玉的性格非常清高、孤僻,她不与一般人玩耍,只喜欢同宝玉一起玩耍、嬉戏。

  薛宝钗则品格端方,容貌丰美,生得肌骨莹润,举止优雅。她性格随和,很招人喜欢;但是也很有心计,是个阴险的人。

  在《红楼梦》里,我还喜欢许多故事片断,如游幻境指迷十二金钗、撕扇子作千金一笑、憨湘云醉眠芍药烟和刘姥姥进大观园等。其中最喜欢的要算憨湘云醉眠勺药烟与撕扇作千金斤一笑了。

  我很喜欢《红楼梦》这本书,它的魅力很大,正如我爱吃的冰淇淋一样。

红楼中千人行走

  红楼一梦醉众人,世间万象藏其中。

  红楼之妙见不计其数,但数梅花最为胜,而梅花是妙玉的物化。妙玉实乃浑浊中的一潭如画的清泉。通读红楼几遍,似读懂妙玉,似读懂梅花,又非读懂妙玉,非读懂梅花。

  纵览全书,妙玉生于仕宦之家,达贵之族。但因弱体不能抗社会之“猛气”,便带发为尼,遁入空门,从此与香灯古佛为伴。社会之漩流让她站在槛外,目涉了俗世,最终落入俗尘,不知其解。

  虽对她的一生通透了解,但总觉未有梅花之香相逢迎,并觉索然无味。于是开始了对她性格,品行的探索,并从此以梅花为侣来终生敬她,宠她。

  先从“栊翠庵赏酒“谈起,她给了红楼中最高权威者旧年涓的雨水泡的老君眉,而请黛玉、宝钗、宝玉品几年珍藏的梅花之雪做的茶。正所谓与智者品茶,是因为自己承认自己已是智者,而与达官之流坐谈,乃非智者。并且从中悟出妙玉的冷之美。梅花与雪堪称两大冰冷之物,他们能让听者栖感凄美,圣洁,冷傲。更莫言好其者呢

  书中对妙玉这方面的描述还有补续。

  那就是宝玉大雪求梅花。虽无细叙,但有这“此时声胜有声”的感情。可以凭借电视剧《红楼梦》加以想象。

  大雪覆盖万物,纷落而至,只有梅花“凌寒独自开”,大观园中小姐欢声笑语,吟诗作对,而此刻妙玉正孤身一人置于空门中。但她又觉无伤心,只显出她有一种冷而坚强的气质,就如梅只与寒冷为侣才能放出芳香一样。

  夫妙玉兮,只与青灯古佛、梅花、雪为伴,她又怎能不有一根冷傲之柱支架自己,而她那“终需一个土馒头”更让人回味无穷,遐想无限。就连她的结局也为一个迷。

  虽叹《红楼梦》书中,萧疏几笔绘她,但她却更让人着迷,她的一生更为诱好者去探索。不管红楼中的妙迷怎样探索,包括我怎样去理解会晤,她的那种冷傲、出世,不屈服于权贵,圣洁的品质用不会产生铜绿,她的意象会永远明亮。

  真希望自己能幻化成红楼中的一支梅,走近妙玉,探索妙玉。悲哉,憾矣。

红楼梦

  名著不但经得住时间的考验,而且经得住各种学术的推敲。我认为,红楼梦还是一本绝佳的社会关系学的巨著。

  只要你读懂了红楼梦,你就了解了社会,在走向社会时,就游刃有余。你看书中几乎充斥了复杂的关系学。贾雨村人们只是批判他的虚伪狡诈,忽略了他的才能。他是林黛玉的师傅,书中林黛玉几次才情大张。几乎被认为是第一才女。也只不过是贾雨村第几分之一罢了。即便是贾雨村这样的赛诸葛,如果不精通关系学,也只能落个侍才辱上,狡诈狠毒,被罢官。罢官之后,他云游四海,做了思想上的反省。

  再一次出山,已经不是以前的他了。首先通过东家林如海的推荐,直接和上层拉上关系,而且还是本家,直接借送林黛玉之机,见到贾政,递上介绍信,首先由护送林黛玉的功劳,又有妹夫林如海的条子。果然一路平步青云。而且,他说什么也不肯舍弃这棵大树,和贾府中的有力分子保持着相当密切的关系。

  书中就说偏偏大老爷和他好,再者,有事没事往贾政这跑,知道贾宝玉是贾母的心尖子,每次还要见宝玉。极尽巴结贾府之能事,甚至为了讨好贾赦,不惜弄得石呆子家破人亡,抄了石呆子的家,把他祖传的几把古扇抢来献给贾赦。连贾琏都觉得为了几把扇子弄得人家家破人亡有点过分。书中每一次提到贾雨村,都是他升迁的消息,这和他攀上了贾家这层关系有着举足轻重的关系。

红楼梦 浅谈

  形容一个人好看,用漂亮,用沉鱼落雁。

  形容一个人人很好,用好很好,忒别好,非常非常好。

  ……

  这是世界上最糟糕的表达方式。

  看一本书,看到窒息。那种感觉很痛。我词穷,无法去形容自己心里的感受,这种感觉很无助。因而我在发呆。是难过

  为 红搂梦 里的每个人留个纪念。让上帝知道,我曾来过这片圣地游览美丽的风景。

  红楼梦 的开头就是一个悲剧,然后慢慢领我走向快乐的领地。然后再掉眼泪,感受世事沧桑。

  我想我是为文字而生,我不能说可以爱一个人一辈子,或是说爱上了可以相守一辈子。但我就这样无法自拔的爱上了文字,即使以后身边没有人陪,也会和文字相守一辈子。

  我难过,因为林黛玉死了,我真的好喜欢她啊。我真的不能接受这样的一个事实,她死了,虽然只是一个小说里的人物。我理解她的一举一动,因为太害怕失去她所期待的爱情,所以她不愿去相信这个世界。最后她还是得到了,最后也还是失去了,我喜欢她,因为我们很象。有人说我很象她的时候,我很忧伤。但至少有一点,我不会象她那样天天掉眼泪。我的泪是别人的珍珠。所以我不哭。

  我难过,因为林黛玉死了,她永远都不知道宝玉的不得已。她在死亡的最后一刻,心中只有恨。我想她很痛苦,虽然她曾经很幸福,真的。

  在不久以前,一个扮演林黛玉的人去了天堂,那天晚上我做了一个梦。林黛玉在跟我讲话,我想我是痴了,真的。她给我的感觉和在扮演中的感觉一样。是缘分吧,也是无缘。

  宝玉很傻。也许这个故事只有这样写,才会让人动容,才会让人感叹,才会让人掉眼泪。

  看完这本书,我一句话也没有说。看一本书,我永远都不想看到结局,忒别是一本好书。这是不是有点傻呢?不想看到结局,但又天天看,只有看到心碎了还舍不得停止,还一遍遍的想,就象思恋一个人那么痛苦。

  我喜欢这本书,真的好喜欢啊,都不知道该怎么形容有多喜欢,很喜欢,非常喜欢。

  会有一段很长的时间,不会在接触小说了。因为在看完这本书的那一刻,我的心被彻底的冻结了。不知道该怎么呼吸了。

红楼梦的魅力

  古典小说是中国千年来的艺术的浓缩,四大名著也从岁月长河中脱颖而出,成为古典小说中杰作。其中《红楼梦》更是靠着高超的写作技巧成为四大名著之首。

  《红楼梦》最大的魅力便是语言,鲁迅先生曾评价过《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那么《红楼梦》就应说是“说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红楼梦》已然是中国古典小说中的“绝唱”,其中每个人物的语言风格是不同的,比如刘姥姥是带有乡下粗话:“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一头老母猪不抬头”;王熙凤是曲意承志,博取欢心;林黛玉是慧心巧舌,聪明伶俐;红玉是伶牙俐齿,如簧百转。让人眼前一下就浮现出了这些人物的形象。

  《红楼梦》里叙事也是一绝,书里写的贾、史、王、薛四大家族兴衰的历史,主要描写的是衰败的那一段。书中描写的人物更是包罗万象,洋洋大观,从众多叙述的故事中,体现了各个人物的真实、丑恶的嘴脸,贾政的道貌岸然;贾琏的X无耻;刑夫人的庸俗不堪;王夫人的尊贵贤淑;王熙凤的阴险狠毒。一个个生动人物形象,通过一个个巧妙构思,一个个活生生的故事便跃然纸上。

  写景同样是《红楼梦》的一大亮点,大观园中“香烟缭绕,花彩缤纷,处处灯光相应,时时细乐声室,说不尽的太平景象,富贵风流。”俨然一片皇家的富贵景象,使人犹如身临其境,大观园的奢华景象便立刻跃然纸上,栩栩如生景象,仿佛就在眼前。

  每次读《红楼梦》都会有每次的味外味,韵外韵,和独特魅力。不信,假如你读过了就试着再读读看

谈红楼梦

  我不仅对《红楼梦》爱不释手,还百“吃”不厌。

  我总认为《红楼梦》最伟大、最成功之处在于它是一种败落凄凉的美,不管是家族、爱情、仕途都在逐步走向没落。

  红楼里,最引我注意莫过于林黛玉。黛玉是个生性娇弱的女子,没有宝钗的落落大方,没有李执的粗粗咧咧,正像宝玉所谓“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施胜三分。”也许,她因病而死是我早已预料到的后果。我没想到一个人从小到大受人关心疼爱的她死时,没在见到贾母、王夫人、宝玉,人转眼间变得可真快。死神的到来,使黛玉的悲剧终结,对于她来说是不幸的,但对于作为读者的我来看这很好,很好。因为她死去后,不会再为葬花悲哀,不会再为传情的手帕兴奋,也不会再为焚书而哭泣。有人说黛玉最后是被气死的,的确,她是含恨而终。可我反对,黛玉自幼多病,本身注定的后果,又怎能改变呢?我想,“含恨而终”只是黛玉无顾死去的最佳原因吧!

  初读红楼,我与冰心奶奶的想法一样,贾宝玉的女声女气,林黛玉的哭哭啼啼都使人厌烦。甚至给我的一种明了的感觉是:在纸上白话,浪费纸源,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才尝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那种无法用言语表达的苦。红楼最吸引我的是什么地方?人物?诗词?内容?我想应该是结局吧。我并不是嘲笑它的结局有多么悲观,我只是觉得让受苦的人升天,让可恨的人出家,让可恶的人惨败,结局不错,真的不错。当然,如果没有曹老先生的煞费苦心,绪者高鄂的构思,这也不会成为人们去评价,又被列为我国四大名着之一的了。

评【红楼梦】中的人物

  卢氏县育才中学六(4)班张津萌

  红楼梦 的作者曹雪芹生于家境富裕的家庭,而晚年生活却在穷困潦倒中度过。于是他根据自己的切身经历,写下了不朽名著 红楼梦 。 红楼梦 中人物众多,人物设计别具匠心。

  首先当然是贾宝玉了。他出生于“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家境富裕得“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贾宝玉从小就受到了贾母的万分宠爱,所以性情比较放纵,不肯读书考取功名,只是每天读些闲书杂书,陪姑娘们吟诗作对、玩耍,养成了追求个性自由解放的性格。但他是封建主义社会的叛逆者,能和旧时人们的观念相对立,这一点精神可嘉。

  然后就是林黛玉了。父母双亲的早逝,让她过分悲伤,从小养成了爱哭、爱使小性子、小心眼的坏毛病,所以整日是“药不离人,人离不了药”。但是她很有文采,在与众姐妹比赛作诗时,她稳居第一。林黛玉作为封建社会中的女子,她有独到的人生见解,具有诗人敏感的气质和奇异的文思,生就的伶牙俐齿,锋芒毕露,从不趋炎附势,而且经常用尖刻的讽刺,诅咒这个大家族中人与人之间的卑劣和庸俗,反抗着社会对她的迫害。更可贵的是,她与贾宝玉都不赞成科考,所以最终成为了知己。

  而 红楼梦 中最稳重,最大方,最贤惠的要数薛宝钗了,她处处想得周到,处处为别人着想,并且聪慧过人。虽然有时候林黛玉小心眼嫉妒薛宝钗,但她却不计较,依然与林黛玉相处得很好。薛宝钗的文采也不亚于林黛玉,作的诗也是相当出色的。她与林黛玉都是金陵十二钗之首。

  红楼梦 中塑造了许多性格各异的人物,比如活泼开朗、心直口快的史湘云,精明能干却心狠手辣的王熙凤,慈祥和蔼、疼爱子孙的贾母……正是有了这些性格各异、生动形象的人物, 红楼梦 才变得精彩纷呈。

我看红楼梦中人

  “开口不谈《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惘然。”在中国的文学史上,有哪一部文学着作能如同《红楼梦》般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又有哪一部文学作品能如同《红楼梦》般以来如此持久的争议呢?没有。曹雪芹的《红楼梦》无疑是一本公认的好书。在这里,我想说说我最喜爱的两钗。

  憨情——湘云

  史湘云是金陵十二钗正册中的第五钗,“憨情”是刘心武先生为她所拟的考语。是的,湘云的确憨。她开朗、活泼“英豪阔大宽宏量”。

  贾母喜欢女孩儿,经常把湘云接到荣国府来玩。湘云豪放、活泼的性格很快就与大家打成一片,上到公子小姐,下到丫头仆人。即使是黛玉那样多心的人,也与她相处融洽。她天不怕地不怕,在贾母面前也时常大笑不止,更有甚时,竟然穿上宝玉的衣服在屋内走动,使贾母竟将她误认成宝玉。在当时的封建社会,一个富家女子如此的举动确是让人惊讶的。

  在姑祖家的放任、轻松和叔婶家的拘束、无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湘云的命运是不幸的。从小父母双亡,在叔叔家里长大。怎么说也是一个侯家小姐,然而她的生活却并不如意。两个婶婶对他非常苛刻,甚至嫌费用大,竟要湘云去定时定量的完成一些针线活计,以至于湘云不得不牺牲休息时间。如此,让她觉得在家中非常累。

  富家的小姐每个月都会领到一定数额的零用钱。荣国府的小姐一个月的月例是二两银子,连鸳鸯那样的大丫头一个月也能领到一两银子。而湘云这个侯门小姐呢?只有几吊钱而已。

  史湘云,这么一个乐观、善良的女孩却在叔婶家过着如此暗淡的生活。正如《乐中悲》曲所述:“襁褓中,父母双双亡。纵居那绮罗丛,谁知娇养?”

  她最终也逃不过悲惨的结局。刚嫁了一个如意的丈夫,夫妻恩爱没过多久,丈夫就的了痨病死了。可怜的湘云,厄运终究也没有放过他。

  “展眼吊斜辉,湘水逝去楚云飞。”

  敏情——探春

  “才自清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遍消;清明涕泣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这是探春的判词。我不禁要为她感到惋惜,她虽然生在富贵之家,却是个庶出的女子。庶出的人是毫无地位的,就如贾环一样。但是,她虽然没有出身的优势,却懂得上进。

  “才自清明志自高。”不错,这就是探春。

  探春能干。在“敏探春兴利除宿弊”中,探春充分展示了她的能力。年纪轻轻,只有十几岁的女孩,第一次担任如此重任,却能运筹帷幄,和凤姐一般管理得当,实属不易。就连平儿也说:“那三姑娘虽是个姑娘,你们都横看了他。二奶奶在这些大姑子小姑子里头,也就单怕他五分。”

  探春的能力不仅展示在管理能力上,吟诗作对,也是技艺高超。“秋爽斋偶结海棠社”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探春的结局是远嫁他乡,与家人天各一方。在元宵节灯谜中,探春的灯谜是“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灯谜的谜底是风筝,这也暗示了探春远嫁,如断线风筝般飘落,一去不返的悲惨结局。

  探春她要强,她能干,她才智双全,她不自卑。正是她的如此,深深地打动了我。我为她的才智所折服,也为她悲惨的结局而惋惜。

  “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曹雪芹的“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成就了今天的《红楼梦》,然,对于《红楼梦》的探究却远不及此。“一百个读者,一百个林黛玉。”也许我的见解与你不同,但却希望能同你一起分享。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四年级的劳动手抄报

红楼梦中十个经典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