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延安的历史资料简介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我与延安

  小学时学过一篇《杨家岭的早晨》的文章,第一次听老师说起“延安”,那种遥远,感觉像天方夜谭;少年时代听过“南泥湾”的歌儿,彼时又一次听及“延安”。再大一些,又知道了些和延安相关的事情,原来它是革命根据地。后来,延安以窑洞、宝塔山等影像不断走近我的视野,于是对一座城市的印象就这么潜意识中被定位了。直到今天,延安在我心里都是红色的,像早晨初升的太阳那样红。

  正因为我不是延安人,所以才对延安有着不一样的感情。这感情,不同于爱情,爱情太单调;这感情不同于亲情,亲情太片面;这感情不同于友情,友情太宽泛。怎么说呢?对延安的感情,分明含着种膜拜,难道是它在岁月的流逝中,主宰了我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生死一线的爱憎?这种融入血液中的爱,是家国的大爱,是种对前辈们战天斗地、消灭敌人的崇敬。而延安,就是一座有血气的城市,一座朴素中渗透着真理的城市。

  人与人之间有缘,人与城市同样也有缘。与延安的不解之缘,就在光阴的故事中,被命运牵引着、走向着,直到心灵的抵达。发现,爱的本意是纯真,是不加修饰,就像延安,经过多年的岁月洗礼,依旧泛着那种本初的憨厚与耿直。原来,城市和城市中的人,秉性是相通的。

  走近延安,才发现我的铅华未洗,是种流俗的幼稚;走近延安,才发现善良真诚是人的本性中最不能抹杀的原初之美。延安,用它特有的淡定,成为一座中国近代史上的活着的丰碑,成为一个可供托迹的梦的枝桠。所有的流失的美好,在这里,依然能找到源头。不曾泯灭的,竟然熠熠生辉。

  忽然明白,这些年来,我一直戴着面具的疲累,原因就是我为了追求得到,已经失去了真我。我在红尘滚滚的喧嚣中,把自己的灵魂丢了。而延安,他用沧桑和厚重,还给我一个沉甸甸的现实的灵魂,当我的人和我的灵魂合二为一的瞬间,我流泪了。找到曾经迷失的自我,就代表着一个人的重生。庆幸,延安是救赎我的那味禅。

  物欲横流的大千世界,人的理想和现实都不断被冲击着,是保持棱角还是圆滑入世,是守着信念和理想还是随波逐流,延安都用它深深的内涵,宽容地接纳了我,并耐心地治疗了我的心病。他没有说出口的话是:人生一世,看清自己,明确人生的方向,才会在光阴的惊涛骇浪中完成自己的涅槃。一语惊醒梦中人,我忽然记起了我的初衷,知道了我从哪里来,明白了我要去向哪里。一笑,心道,延安原来是圣僧。

  依稀梦里,我看到山丹丹花儿开了,我听到安塞的鼓响起来了,我看到青枣园的枣熟了,我又喝到了梦寐以求的羊杂汤,吃到芳香四溢的黄米饭……梦醒,失落渐增。于延安,再深的挚爱,我也是个过客。于人生,我又何尝不是过客呢?庆幸能在人生驿路中,遇到点醒我的妙法,使我早悟妙谛。而延安,它引领了多少俗世中的懵懂之人,把他们重新带回到朝圣的路,通往成功的路。这份妙谛,就是善因夙果的一份成全吧。

关于延安的历史资料简介

国庆延安之旅

  一直很想去延安走一趟,去年国庆的时候,我终于实现了这个愿望,选在这个节日去并不是因为它放假,而是因为它很有纪念意义,国庆游延安,想想就是一个梦。

  也许是延安的景色太迷人,大半年时间过去了,去年国庆时去延安旅游时的情景仍时常呈现在脑海里;也许是延安的名气太大了,她那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人一物,至今都难以让我忘怀。红色景点,我去过不少地方,如西柏坡、井冈山、瑞金等,但没有一个地方能像延安一样给我留下如此深刻的记忆。

  大城市,我也去过不少,如北京、上海、广州等,但没有一个城市能像延安一样给我以震撼、清新的感觉。这或许就是红色城市的魅力所在吧。去一次,一生难忘。延安,一座闻名遐迩却不张扬的城市,当你走进她的怀抱就会被浓浓的红色文化和淳朴的民风民俗所深深吸引和感染。这里不仅是抗日、抗战时期重要的根据地,更重要的是这里宣扬的“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青年人追逐自己的梦想。

  而我,就是抱着学习的态度来到这里。我想,延安之所以被世人称道,不仅是她的历史价值,更重要的是她的精神和文化。到了延安,宝塔山的确是个好去处。相比于泰山等名山来讲,宝塔山的确算不上“山”,只能称得上“丘”,然而就是这样一座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成为了当时红色中国的一个标志性建筑。宝塔山,是因宝塔而命名。相传,这座宝塔是范仲淹时代为抵御外敌而修建的。其实,不用导游介绍,从宝塔的建筑风格和沧桑岁月留下的痕迹,人们也能大概判断出她的年代来。宝塔山,虽然不高,但十分陡峭,需要弯腰才能上去。攀爬中,需要步步走扎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否则就有可能摔倒。登山山顶,遥望远处,美景尽收眼底,登山的惊险和疲劳尽消,一阵微风吹过,真是舒畅无比。

  这犹如中国的革命一样,虽然举步维艰,走得十分艰难,但步步都十分扎实有力。胜利后的喜悦,岂是三言两语能道清楚说明白?延安总是能给人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而延河的存在本身就是惊喜。她没有壶口瀑布的雷霆万钧,万马奔腾,也没有长江那样的恢弘壮观、气势磅礴,可她却孕育了八千中华优秀儿女组成“抗日军政大学”,奇迹般地构筑起三千辆纺车搞生产。没有名气,不代表没有实力,不代表没有凝聚力和号召力。延河就像延安一样朴实,但她的作用却不可小觑,甚至可以称之为作用巨大、意义深远。望着河里潺潺流动的水流,眺望万亩良田,一种喜获丰收的兴奋感油然而生。无意中想起《陋室铭》中的一句话,可以来概括她的意义,那就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从自然、生态的山水美景中走出来,来到延安的窑洞,走进延安人中间。在感受窑洞古朴气息的同时,延安人也以他们特有的迎客方式为来客表演起节目。《十送红军》这首陕北民歌,唱出了人民群众与军队的血肉联系和鱼水深情。歌声婉转悠扬、嘹亮动听,让很多前来观光的游客伫足欣赏。延安人的真诚、质朴深深地打动了每一个人,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我似乎明白了延安为什么能够成为革命根据地的原因。是啊,民风淳朴,忠诚厚道,可以说是延安人民给世人的印象。延安的景点还有很多,但只要去了宝塔山、延河、窑洞等富有特色的景点以后,你就可以了解和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文化和灵魂。延安的文化就是奉献。

  为了全国人民都能过上好日子,他们奉献了十几年,在后方为前线输送了多少兵员、粮草;延安的灵魂就是奋斗。艰苦奋斗、自力更生是延安精神深刻内涵。正是凭借着一股敢与天斗与地斗的胆识,延安人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开创了一番盛世伟业,为新中国的解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一座座耸立林立的高楼,一条条宽阔平坦的大道,一张张面带笑容的脸庞,一片片绿意幽幽的树林,让我真切地感受到延安的变化和发展。无论是从历史的角度,还是从生态的视角,抑或是从文化的层面来审视延安,她都是完美的。因为,她是一个革命圣地,是一个生态城市,更是一个幸福城市。

延安颂

  现代诗人贺敬之写到:“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延安为什么被文人墨客所歌颂?延安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吸引力呢?延安为什么给人一种流连忘返的感觉呢?带着所有的疑问,让我们一起去寻找其中的答案。

  延安古称延州,历来是陕北地区的政治、文化、军事中心,延安地处于宝塔山、清凉山、凤凰山三山鼎峙,延河、汾川河二河交汇之处,因此,向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有“塞上咽喉”、“军事重镇”之称,还被誉为“三秦锁钥,五路襟喉”。曾经有吴起、蒙恬、范仲淹、沈括等诸多古代名将在这里大展文韬武略,上演了一幕幕金戈铁马的悲壮史剧。

  在这里,每年的春夏时节,万花山上的牡丹花姹紫嫣红,竞相盛放,香气袭人。这里是我国四大牡丹源生地之一,传说这里是巾帼英雄花木兰的故乡。园内石碑上刻着《花木兰》全诗等等,江泽明在万花山曾题写的“万花山”和李鹏题写的“牡丹之乡”石刻引人注目。

  二十世纪上半叶,在祖国危机重重之时,延安人民为中华民族的历史写下了辉煌的一页。王家坪、杨家岭、枣园等地曾是中共中央所在地,是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总后方!三十年代,这里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整风运动、生产运动、中共七大等一系列重要事件,这里为中国的解放、为新中国的诞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清凉山也是革命圣地延安的象征之一。陈毅曾经写道:“众星何灿烂,北斗驻延安。大海有波涛,飞上清凉山。”还在《咏“七大”开幕》诗中写道:“百年积弱叹华夏,八载干戈仗延安。试问九州谁做主?万众瞩目清凉山。”清凉山上留有许许多多的革命旧址,它们正如那天空中的北斗星,为迷茫中的我们指引前进的方向。

  巍巍宝塔山经常出现在文人墨客的笔下,人们歌颂宝塔,怀念宝塔,实际是在怀念延安岁月,歌颂不朽的延安精神,缅怀党中央在延安的革命业绩。

  历史潮汐的淘洗和大自然的雕琢,造就了延安丰厚的人文旅游资源,掩映在苍松翠柏中的黄帝陵是炎黄子孙寻根的民族圣地。汹涌澎湃的壶口瀑布,象征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

  数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孕育了韵味醇厚的黄土风情文化,粗犷豪放的安塞腰鼓,高亢激昂的陕北民歌,出神入化的民间剪纸,热闹非凡的陕北大秧歌都寄托了延安人民的豪放、大方、热情……

  歌颂延安,她是我们心中的革命圣地;

  歌颂延安,她人杰地灵,她的山山水水哺育了一代又一代英雄豪杰;

  歌颂延安,她在新旧历史时期,犹如一轮朝阳从陕北高原上升腾而起,放射出万丈光芒。

延安之旅

  暑假,我们全家开车去了延安,两天的自驾游开始了。

  首先我们到了黄陵,黄陵是中华民族始祖轩辕皇帝的陵园。那里有一棵古柏,据说是轩辕皇帝亲自栽种的,距今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是目前全国最大的一棵柏树,也称古柏之王。游完黄陵,我们继续前行,前往延安。

  在延安,我们游览了枣园、杨家岭,最有意思的是宝塔山,宝塔山共游九层,它的楼梯窄得只能让一个人通过,这还不算什么,到了二楼就变成梯子了。我小心翼翼地往上爬,好不容易爬到了九层,往下一看,哇!延安市好美啊!三山两河围绕着延安,肯定美嘛!

  欣赏完美景,我发愁了,这该怎么下去呢?我有点害怕,生怕一不小心咕噜咕噜滚下去怎么办?幸亏舅舅教我了一个好办法,背转身,右手抓住右边地扶手,左脚慢慢地探下去,左手再快速抓住左边地栏杆,右脚就轻而易举下来了。

延安-这个响亮的名字

  延安是陕西省北部的一个城市。它是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终点,以及中国共产党在1935年至1948年的根据地,故被视为“革命圣地”。主要景点宝塔、窑洞等,多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旧址,附近有黄帝陵、黄河壶口瀑布等人文自然景观。二十世纪上半叶,延安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民族英雄刘志丹、谢子长创立的陕北革命根据地,成为中央红军长途征战的落脚点。

  从1935年到1948年,延安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是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总后方,十三年间,这里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整风运动、大生产运动、中共七大等一系列影响和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这里,其中,我最佩服的是延安精神。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亲手培育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实事求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延安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宝库中的珍贵财富,已经成为全国人民团结一致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精神支柱。我也要学习延安精神,做个诚实的好孩子!延安------我心中的圣地,革命的圣地,我敬佩你--------!

可爱的家乡—延安

  我的家乡在延安。我骄傲!我是延安人,因为这里是革命的圣地。听奶奶说:“毛主席曾在这里居住了十三个春秋,他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为我们延安留下了一大批宝贵的革命文化遗产。使延安人懂得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这块看似贫瘠的土地上,物产却十分丰富,其中煤、石油、天然气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地下宝藏。

  洛川的苹果又大又甜远销国内外;延川的狗头枣肉厚核小是药用价值更高的补品;子长的土豆又大又酥号称“地下水果之王”;黄龙的核桃皮薄仁香营养价值无与伦比;还有吴起的糜子黄酒醇香可口;甘泉豆腐干香飘万里;宜川的大红袍花椒红遍全球;延长的西瓜又大又沙香甜可口……

  说起我的家乡来好吃的、好玩的、真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我作为一名圣地小主人,要懂得幸福来之不易,我要好好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使家乡——延安的未来更加光辉灿烂!

  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东关小学三年级特长班可欣

  本文系本站用户原创文章,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美丽的延安

  延安景色诱人的四季,春天它献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夏天它把绿色的海洋送给了我们;秋天它又把香甜的果实分给了每一个人;冬天的时候,它又把晶莹的世界介绍给我们。

  我去过延安,那是陕西北部的一个城市。那里四季分明、树木茂盛、物产丰富,是个非常美丽的地方。

  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树林中传来一阵阵叮叮咚咚的声音,原来是山上的积雪融化了,淙淙地流着。小鸟在枝头婉转地歌唱,好像在说:“春天来了,春天来了,春天真美呀”。

  夏天,树林里一片碧绿,就像绿色的海洋,美丽极了。当你走进树林,就会闻到淡淡的清香,那是花儿献给人们的礼物。晚上,夜深人静,月亮像人们展现着自己的美丽,一阵风轻轻的掠过,这时可以感受到,月亮就像是一位姑娘,她提着篮子,把月光撒落人间。

  秋天,眼前一片金黄,好似金子洒满了家家户户。这时,可爱的果树向人们献上香甜的苹果、梨……果实的香味常常勾住小朋友的脚步,看那树上的果实你挤我碰,争着等候人们来摘呢。

  冬天,雪花轻轻的落在树枝上,厚厚的积雪压弯了枝条。地上的积雪又松又软,就象地毯一样。寒风呼呼的吹着,小动物们都躲了起来。

  延安景色诱人的四季,春天它献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夏天它把绿色的海洋送给了我们;秋天它又把香甜的果实分给了每一个人;冬天的时候,它又把晶莹的世界介绍给我们。

丰碑延安

  1935年10月,当已经经历了整整一年的长征终于到达了延安,红色的革命大旗开始在陕北的劲风中猎猎作响,自此,星星之火迅速以燎原之势蔓延,并最终照亮了整个中国!

  延安之魂,不老之魂。在1976年后的今天看来也依然让人充满了敬畏与仰望。

  延安是一个时代。一个缺衣少食、条件艰苦的年代;一个意志坚定、斗志昂扬的时代;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时代;一个令人敬佩、催人奋进的时代!当没有鞋子的脚丈量过二万五千里的距离,谁会想到它们的主人会成为日后担负起管理一个大国的重任的人?当草根树皮都无法填饱肚子的时候,谁会想到这些生活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的人会去的那么卓绝的胜利?当身边的战友一个一个地被草地所吞噬的时候,谁会想到这些逝去的生命竟是一个泱泱大国的奠基?延安时代,永远熠熠生辉的时代!

  延安是一曲高歌。提到延安,大多数人想到的可能都是“壮”。气壮山河的歌曲、气壮山河的年代!回首这段峥嵘岁月,无论什么时候都能让我们感到激情澎湃、热血沸腾。我们知道越是条件艰苦越要心态积极、我们知道最卓绝的胜利需要最艰苦的奠基、我们知道狂风暴雨只不过是风和日丽的前提。延安总有太多的精神需要传承,延安之歌,唱过光荣的岁月、唱在发展的今天、唱向辉煌的未来。

  延安是一种指引。21世纪的今天,我们都在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我们需要延安精神的支持,让我们牢记着周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教诲,在延安精神的指引下,向着正确的方向,坚定不移地前进。社会主义的道路还很漫长,但是,有了延安这座灯塔,我们不会畏惧!

  21世纪是一个世界高速发展的世纪,为了中国更好的屹立于世界之林,为了让这个几千年的文明古国重新绽放光彩,我们会努力奋斗,握着不老的延安之魂,坚定地上路,21世纪,让世界见证中国的辉煌!

革命圣地-延安

  今年暑假,爸爸带我来到了我国的革命圣地:延安。延安市位于陕北南半部,延安古称延州,历来是陕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城区处于宝塔山、清凉山、凤凰山三山鼎峙,延河、汾川河二水交汇之处的位置,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有“塞上咽喉”、“军事重镇”之称,被誉为“三秦锁钥,五路襟喉”。延安之名,始出于隋。延安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进入延安,扑面而来的乡土气息让我感到十分舒适。打开手中大大的地图,一幅图片吸引了我:延安窑洞。我急忙对爸爸说:“我们明天去这里吧!”爸爸满口答应。

  第二天,爸爸如期带我来到了延安窑洞。在门口,我们看到了关于窑洞的介绍:延安的窑洞分土窑洞,砖窑和石窑洞。石窑洞是用石条或砖做成的,坚固耐用。延安的砖窑洞群,气势宏伟。但最常见的则是土窑洞,在凤凰山麓以及王家坪、杨家岭、枣园等地随处可看到其踪影。窑洞里的陈设,非常简单,有木桌、木椅、土炕和农家的一些物什。挖窑洞时,先修“窑面”,即在山坡上挖一竖截面,然后向纵深挖掘。一般窑高3米、宽3米、深6至8米。门窗用木框,窗户上糊纸或镶玻璃。延安的窑洞冬暖夏凉,为人们创造了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土里土气的窑洞成了延安旅游的一大景观,也成了考察的重点对象。它们是中国革命的见证,也是陕北民俗的体现。具有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革命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

  我很好奇,为什么用石条做的窑洞不会塌下来。我拉着爸爸来到一个洞前,仔细一看,原来石条与石条都是用粘土黏在一起的。我大吃一惊,这个办法都想得出来,那时的人们真聪明呀!

革命圣地—延安

  延安是全国着名的革命圣地,是红色革命起步的地方,是毛主席提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地方,是以二万多军民战胜了二十五万敌军而载入史册的地方。于是,我慕名来到了这里。

  延安有一个特色就是窑洞。窑洞四周没有窗户,不通风透光,低矮阴冷。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就居住在这样的窑洞里。窑洞也就成了革命的策源地。毛主席住过的窑洞可算是最好的,但也十分狭小。延安人民为了表示对主席的敬仰,特地为他在窑洞边修建了一个“卫生间”。只不过就是垒起一堵小小的土墙,架起一个小小的木质栅栏,里面放着一个木澡盆。“豪华套房”也就算建好了。当时的延安是打日寇、防内战、谋划解放全中国的指挥中心,是革命的心脏。毛主席和其他四位常委运筹帷幄,制定了一整套革命韬略。毛主席的《论抗日持久战》、《为人民服务》等宏篇巨作,就是在窑洞的油灯下写成的,成为了指导中国革命的思想武器。军民团结、队伍团结成为一种高尚的风气。朱德总司令的房间里有一套弹簧软座沙发,是毛主席亲自送给他的。而他自己坐的是木椅和木沙发。

  毛主席在最艰难的岁月里,总是严格要求自己和家人。他的儿子毛岸英从苏联的大学毕业回到延安后,他拉着儿子的手,对儿子说:“你外国的大学毕业了,中国的大学还没毕业。你还要到‘劳动大学’去好好学习学习。”于是,他带着儿子拜当地的劳动模范为师,成为延安的一位“实习农民”。

  “人人劳动气死牛”,就是形容的当时南泥湾大生产的场景。两万多延安军民都投入了生产自救运动,边打仗边开荒边生产。“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保证了军民生活和战争的需要。日理万机的领袖们也不甘寂寞,积极带头投入大生产。比如周恩来总理,别人送给他一架纺车,他便从繁忙的事务中抽出时间学习纺线。在纺线比赛中,周总理还得了一等奖呢!正像一首民歌里唱的:“红米饭啊南瓜汤,金丝被呀盖身上……天天打胜仗啊打胜仗。”

  古时候农民起义,有很多农民军队离成功只是一步之遥,却因为脱离群众,追求享乐,失去了人民的支持,最后走向崩溃。明末李自成起义不就是一例吗?可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们不是这样。他们亲近群众,关心民众疾苦,尊重工农,从不摆领导的架子,官兵一致,军民一致,博得了人民群众的喜爱和支持。试想,如果没有农民们为他们种植粮食,没有工人们为他们制造武器,即使你满腹经纶,没有人民支持又能怎样呢?正因为领袖和人民心连心,才形成革命的大团结,才有不可战胜的力量,才有抗日和解放全中国的伟大壮举,我们称延安是革命的摇篮,真是名副其实。

  延安不是一个贫瘠之地,而是精神富有的家园;延安不是一个普通的城镇,而是永远闪耀着红色光辉的圣地!

  延安,我爱你!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民间励志小故事

惬意的农家小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