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的作者是谁写的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风云三国英雄史诗—《三国演义》

  翻开历史长卷,驻看鼎足三国;聆听烽火交戈,感悟英雄壮怀。

  读《三国演义》,百遍而不厌。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以陈寿的《三国志》,范晔的《后汉书》及元代的《三国志》为依据,经罗贯中艺术加工,生动再现了从东汉末年到晋朝统一近90多年一副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三国演义》与《三国志》相比,其文学价值远大于历史价值;与其他三大名著相比,尽管各有千秋,不敢妄加评论,但《红楼梦》中有太多曲折情伤,《水浒》中有太多江湖豪气,《西游记》中有太多虚幻场景。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三国演义》之所以成为我的最爱,除了三顾茅庐、赤壁之战、草船借箭、死孔明吓退活仲达等许许多多脍炙人口的故事,更有200多个活灵活现的人物,他们或正或邪,或刚或柔,或愚或智,或忠或奸,各具其态,共同铸就了这部小说的灵魂。

  刘备——以宽厚仁慈著称。用现代人的语言描述,作为领导者,在刘备身上体现了一种特殊的人格魅力。刘备一生志向远大,目标明确,不畏艰难,内心涌动的是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壮志。尽管许多人对其“乱世之枭雄”之称有诽议,甚至有言其为妇人之仁、一介懦夫,事业全仗眼泪而非能力。但我以为,按照儒家思想来看刘备,他以仁义当先,热爱百姓,即使在落难时,还带着百姓逃命,所到之处无不布施仁政,始终得到百姓爱戴,当属难能可贵。按照人际关系学原理看刘备,关、张忠心辅佐,诸葛亮鞠躬尽瘁,众英雄云集麾下,只靠眼泪肯定是远远不够的,必有其强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当属帅才必备之能力。按照“成大事者必有强劲对手”的理论来看刘备,他的对手曹操不可谓不强,然曹操青梅煮酒之时,言“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何为英雄?“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也。”天下动荡,群雄并起之时,能率虎狼之师,席卷天下,统一中原,成就霸业者,方为英雄。至于为人将相,虽屡建奇功,封狼居胥,亦皆为卖命之徒,看家之犬耳。怎可与英雄共论?由此我言,刘备实属人中龙凤,世之枭雄也。

  曹操——以奸诈多疑扬名。罗贯中笔下的曹操,从第四回误杀吕伯奢一家九口,末了还扬言:“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开始,就注定了多疑无情的形象。之后,在《三国演义》中,为了不断地凸显刘备、诸葛亮等人的“光辉”形象,硬生生将曹操演义成了“反面角色”。不管世人如何评价,但我以为,罗贯中这样描述曹操,从文学色彩化的角度可能不无道理,如果从尊重历史真实性看,将曹操描写为汉朝的篡逆者,其实并不公平。真实的曹操实则为东汉时期最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其贡献之大无人可及。在政治军事方面,曹操北方屯田,兴修水利,从根本上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产生了积极作用;用人唯才,抑制豪强,加强集权,所统治地区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精通兵法 ,以所著《 孙子略解 》、《兵书接要》、《 孟德新书》等为证。在曹操的领导下,消灭割据势力,统一中国北方大部分区域,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 曹魏立国的基础。在文学方面,曹操善 诗歌 ,著有《 蒿里行 》、《 观沧海》等诗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 清峻整洁。著有《魏武帝集》。特别是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 三曹 ”(曹操、曹丕、 曹植 )为代表的 建安文学 ,史称“ 建安风骨 ”,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尤其可贵的是,在《蒿里行》诗中他以同情的笔调,写出了广大人民在战乱中所罹的深重苦难:“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我最喜欢的《观沧海》中,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 ,山岛 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读来朗朗上口,意境澎湃。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曹操一方面在乱世中积极追求个人抱负的实现、自我价值的超越,一生以“安民定天下”为己任,以 齐桓公 、 晋文公为榜样,追逐“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境界。另一方面,内心充溢着自卑感和不安全感,信奉“宁我负人,毋人负我”,使之行为复杂多变,令人难以捉摸。也许,这就是现代人所说的“人格状态不协调”导致的悲剧吧。总之,曹操不是完人,确实是一个多有争议之人,但不管怎样,他的成功决非偶然,正如陈寿评价其为“非常之人,超世之杰”、鲁迅 评价其为“至少是一个英雄”。想来这样的人物,如何能叫我不佩服乎!

  诸葛亮——足智多谋的化身。罗贯中对诸葛亮的“偏爱”无人能及,可谓用尽笔力、大肆渲染、近乎神化。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足智多谋,一生谨慎,鞠躬尽瘁。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七擒七放孟获,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等等,件件让人惊叹,桩桩让人折服。诸葛亮一生尽忠于刘备,尽忠于蜀汉,有人说,“从古至今,可以配用鞠躬尽瘁的只有诸葛亮和周恩来”的说法,我也以为言之有理。但诸葛亮不足之处也十分明显,其一是妒贤,在蜀国的智囊团里,他从骨子里是容不下别人的,也算是能人之傲气吧。其二是绝后,从出山到献身,诸葛亮没有培养出一位得力弟子,致使他死后,蜀国上下无一人能接班。如果说诸葛亮是一代奇才,那么,这两点不足更亦可悲。

  此外,《三国演义》还成功地塑造了忠肝义胆的关羽、粗中有细的张飞、勇谋兼备的赵云、心胸狭窄的周瑜、恃才狂傲的祢衡、忠厚老实的鲁肃、阴险狡诈的司马懿、好色之徒董卓等等人物形象。性格关系成功、性格决定命运。罗贯中正是用对人物性格的精心刻画,将风云三国描述的波澜壮阔、荡气回肠、耐人寻味……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崇拜英雄之余,审视世间百态,红尘之中细思量,忠也一生、奸也一生,善也一生、恶也一生,何不把美名留!

  对人物性格的精心刻画,将风云三国描述的波澜壮阔、荡气回肠、耐人寻味……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崇拜英雄之余,审视世间百态,红尘之中细思量,忠也一生、奸也一生,善也一生、恶也一生,何不把美名留!

三国演义的作者是谁写的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是明朝的大作家罗贯中先生写的。书中描写了:东汉末年,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彻底地动摇东汉王朝的统治,中国进入一个群雄争霸的时代。书中描绘了一场场惊心动魄的战争,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足智多谋的诸葛亮、骁勇善战的关羽、张飞,一身是胆的赵子龙,还有曹操、周瑜、刘备等人。蜀国、东汉、晋国在历经了长期的战争与对峙后,晋国终于在公园252年~公园279年间分别击败了蜀国、魏国、吴国,从此三国鼎立的局面结束了。西晋王朝统一全国。

  通过阅读《三国演义》这本书,我能了解三国时代波澜壮阔的历史,更能体会到生活在和平时代的我们是幸福的。没有战乱,没有纷争,这样的幸福来之不易。现在我要好好学习,学习更多的知识,不辜负爸爸妈妈、老师和祖国的希望。准备着,时刻准备着担负起祖国的重任。

《三国演义》内容及主要人物简介

  1.刘备,生于公元166年,死于公元223年。公元221年至223年在位。蜀汉昭烈皇帝,字玄德,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县)人。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儿子。少年孤独贫困,与母亲贩鞋子、织草席为生,后与关羽、张飞于桃园结义为异姓兄弟。剿除黄巾军有功,任安喜县尉。经常寄人篱下,先后投靠过公孙瓒、曹操、袁绍、刘表等。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三顾茅庐请出了诸葛亮为军师,率军攻占了荆州、益州、汉中。于公元221年正式称帝。在替关羽、张飞报仇时,大举进攻吴国,被东吴陆逊用火攻打败,不久病死于白帝城。世人也称他刘先主。

  2.诸葛亮,生于公元181年,死于公元234年。三国时蜀国政治家、军事家、天下奇才。字孔明,琅琊郡(今山东省沂南)人,号“卧龙”先生,汉司隶校尉诸葛丰的后代。幼年丧父母,随叔父生活。

  3.关羽,生年不详,死于公元219年,刘备的义弟,五虎大将排名第一位。字云长,河东解(今山西省临猗西南)人。曾在汜水关前斩华雄,虎牢关前战吕布而闻名天下。官渡之战前被俘,被曹操拜为偏军,封汉寿亭侯,为曹操杀了袁绍名将颜良、文丑。后千里走单骑,骑坐赤兔马,提一口青龙偃月刀,过五关斩六将,终于回到刘备身边。后攻曹仁于樊城,水淹七军,收降曹操大将于禁,杀庞德,让华陀刮骨疗毒,威名远扬。但终因骄傲轻敌,刚愎自用,兵败麦城,被孙权所杀。一生重情义,智勇双全,武艺绝伦。

  4.张飞,生年不详,死于公元221年,刘备义弟,五虎大将中第二位。字翼德,涿郡(今河北省涿县)人。曾在虎牢关与关羽、刘备一起迎战吕布。长坂坡桥头上一声吼,吓退曹操百万军。葭萌关夜战马超,巴西大战张,一支丈八蛇矛勇冠三军。刘备入川以后拜为本骑将军,封西乡侯。公元221年为替二哥关羽报仇,同刘备起兵攻伐东吴。临行前,因鞭挞士卒被部将范疆、张达刺杀。

  5.魏武帝曹操,生于公元155年,死于公元220年。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园谯郡(今安徽亳县)人,从小聪明机警,有侠气。黄巾军起义爆发时,任骑都尉,参加剿除黄巾军。从建安二年到十六年(公元197年至211年),先后用兵打败吕布、袁术、袁绍等豪强,统一北方。曾在赤壁被周瑜、诸葛亮用火攻战败。建安二十一年,受封为魏王,四年后,病死于洛阳。曹丕称帝后,追尊为魏武帝。

  6.司马懿,生于公元179年,死于公元251年,三国时魏国大将。字仲达,河内温(今河南省温县)人。熟悉兵法,多智谋,善于玩弄权术。曾多次出师与诸葛亮斗兵法。曹芳任皇帝时,他和曹爽同受曹睿遗诏辅政,后乘曹爽出城游猎时,发动政变,杀了曹爽,代为丞相,封晋王,执掌国政。死后被孙子司马炎追尊为晋宜帝。

  7.孙 权

  孙权,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父孙坚,自称为春秋时大军事家孙武之后。曾任长沙太守,封破虏将军。兄孙策,为讨逆将军,封吴侯。

  孙权15岁被举为孝廉、秀才,任阳羡(今宜兴)长,代行奉义校尉。公元200年其兄孙策遇害,孙权承父兄之业,保有江东。曹操表权为讨虏将军,领会稽太守。公元203、205年,先后两次出兵镇抚了山越(即秦汉时的百越),稳定了江东六郡的局势。公元208年,率大军亲征黄祖,夺得江陵,复与刘备联合,获得赤壁之战的胜利。公元211年,移治于秣陵,次年改为建业(今南京市)。公元211年,刘备为报关羽之仇,亲率大军伐吴。孙权一方面以陆逊为大都督迎战,一面向魏文帝曹丕称臣,被曹丕拜为吴王。次年三月大破蜀军。公元229年,曹丕死,孙权即正式建立吴国,称帝,都建业。公元252年病逝。

  8.周 瑜

  周瑜,生于公元一七五年,死于公元二一○年,东吴大将。字公瑾,庐江舒(今安徽访庐江东南)人。出身官宦之家,仪表英俊,聪颖过人,多谋略,人称周郎。孙策死后与张昭共同辅佐孙权,任大都督。建安十三年(公元二○八年)在诸葛亮的帮助下,吴蜀联合,火烧赤壁,大破曹军,名传华夏。后进取南郡时,被曹仁的伏兵射伤。为人器量狭小,阴狠刻毒,见诸葛亮比自己高明,便处处加以暗算。后被诸葛亮三次激怒,箭疮发作而死。

  9.鲁 肃

  鲁肃,字子敬,临淮东城(今安徽定远县)人。从小丧父,靠祖母抚养。他少有大志,轻财好施,喜欢习武骑射,所以,在当地颇有名,袁术在寿春(今安徽寿县)称帝,特任命他为东城长。鲁肃辞不受命。周瑜任居巢(今安徽桐城)长,曾请鲁肃资助军粮。鲁肃慷慨地指给他一个装有三万斛粮食的大粮仓。周瑜感激不已,遂结为知己。

  公元200年,鲁肃在周瑜的引荐下归附孙权。孙权非常器重鲁肃,与他“合榻对饮”,议论时事。鲁肃劝孙权“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三国志.吴志.鲁肃传》)孙权很佩服他的才能。公元208年赤壁大战时,鲁肃为赞军校尉。他首先向孙权提出了联刘拒曹的战略方针,并出使刘备处,以促成孙刘联盟。公元210年,周瑜病逝,鲁肃被任命为奋武校尉,领周瑜军,驻扎在江陵。后来,转屯陆口,被授予汉昌太守、偏将军。次华 (214年),转横江将军。公元215年,驻兵益阳(今湖南益阳市)。公元217年,鲁肃病逝。

  10.赵 云

  赵云,蜀国五虎大将第三位。字子龙,常山真定(今河北正定)人,以勇敢善战著称。原为公孙瓒的部下,后归刘备。刘备被曹军打败于当阳长坂坡,赵云六进六出曹操百万军中,救出了甘夫人与阿斗。刘备东吴招亲,赵云领军护卫,后拦江截救阿斗,一杆长枪,神出鬼没,浑身是胆,一生征战无数,屡建奇功,后拜翊军将军,中护军征南将军,封永昌亭侯。公元二二七年随诸葛亮进攻关中,失利于箕谷,退回汉中,不久病死,享年七十三岁。 后人有诗赞赵云说:

  常山有虎将,智勇匹关张。

  汉水功勋在,当阳姓字彰。

  两番扶幼主,一念答先皇。

  青史书忠烈,应流百世芳。

三国演义的作者是谁写的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描写的是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风云。全书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还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英勇的英雄人物。在三国历史的把握上,以刘备集团作为描写中心,对刘备集团的主要人物加以歌颂,对曹操则极力揭露鞭挞。尊刘反曹是民间的主要倾向,在罗贯中时代隐含着人民对汉族复兴的希望。

  刘备个人关心百姓、为民着想,黄巾军起义时,他和关羽,张飞奋勇杀敌,打败了黄巾军。他为人珍惜贤才,爱护士兵,仁心宅厚,宽容待人,成千上万讲义气的人都来投靠他。由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英勇五将”还有神机妙算,胆大心细的诸葛亮,建立了蜀国,称霸一方。

  神机妙算的孔明,早年隐居在卧龙岗,之后被刘备三人诚心诚意的邀请出山到蜀国。帮了刘备大忙,同时也得到了百姓的信任。在刘备、关羽、张飞,依次去世后,为了实现刘备的遗愿, 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因势单力薄,最后独木难支,回天无力。孔明用他的智慧来为蜀国立功,比如《草船借箭》《三气周瑜》《空城计》等等。

  张飞豹头环眼,燕额虎须,身若如雷。在战场上英勇无敌,很有大汉子的气概,就是有点粗鲁,性子急躁,老是喝醉酒,害的被杀害。

  关羽,他的胡子非常的长,单凤眼,卧蚕眉,面红如枣,威风凌凌,相貌堂堂。在战场上,英勇破敌,能以风驰电掣的速度把人斩于马下。有一次,他和大将华雄对阵,连关羽的名字还没问就被他斩了!

  这就是我读《三国演义》的征文。

关于三国演义的作者进行述说

  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元末明初小说家。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汉族,山西并州太原府人。罗贯中早年曾参与反元的起义斗争。明朝建立之后,专心致力于文学创作。罗贯中编著的小说有《三国志通俗演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传》、《三遂平妖传》。其中《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演义》)是罗贯中的力作,这部长篇小说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深远。罗贯中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除小说创作外,尚存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

  《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105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反映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和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三国演义的作者是谁写的

三国演义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纷争,魏、蜀、吴三国相继崛起。成鼎足之势,演出了一幕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历史长剧。《三国演义》就是就是描写的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风云。

  全书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于转化,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相信大家对于《三国演义》这本书多少都会知道一些或者看过三国的电视剧,现在动画版的《三国演义》也正式于2009年9月15晚8点在央视少儿频道《银河剧场》栏目开播,每集25分钟。

  该片场面宏大、情节波澜壮阔,以动画的形式将三国演义这部历史巨著原汁原味儿奉献给广大观众了。没有及时看到的小朋友,可以去下载2009年10月期休闲版的电子杂志看看经常片段啦!!

三国演义的作者是谁写的

三国演义

  作者罗贯中,名本,号湖海散人,贯中是他的字,山西太原人(还有庐陵、东原、钱塘等多种说法)。他生于元代,死于明初,大约生活在公元1330~14XX年间,他生平不见史传,据某些片断的材料说,他性格孤介,“与人寡合”,因“遭时多故”,东奔西走,“不知其所终”。他还是一个“有志图王者”,曾充当元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张士诚的幕客。他在文学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据说小说创作有数十种,曾写过十七史演义。现存署名罗贯中的通俗小说,除《三国演义》外,还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等。他还写过杂剧和乐府隐语,现存的杂剧作品有《赵太祖龙虎风云会》等。

  《三国演义》以东汉末年及魏、蜀、吴三国历史为题材。作者在民间传说和民间艺人创作的话本、戏曲的基础上,运用了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正史材料,结合自己丰富的生活经验,写成了《三国志通俗演义》。这部书版本很多,现存的最早刊本是明嘉靖本。全书24卷,240则,题“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本贯中编次”。它集中了宋元讲史话本和戏曲中的精彩部分,将元代的《全相三国志平话》全部加以改写(删去了荒诞的故事,增加了史实,扩充了篇幅),成为一部长篇巨著。此后,新刊本大量出现,但它们都只是在嘉靖本的基础上,作了一些增删、整理的工作,没有大的改变。最流行的本子,是清初毛纶、毛宗岗父子增删、评点过的120回《三国演义》。书约成于康熙初年,比嘉靖本更加紧凑完整。现在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版本,即根据这个本子重印,删去了评点。

  《三国演义》从东汉灵帝中平元年(184年)黄巾起义写起,到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全国统一为止,前后共97年。它描述了三国时期纷繁的事件和众多的人物,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它的主要思想内容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三国之间军事、政治、外交事件的描述,形象生动地反映了当时各种斗争的经验和智慧。这些可供我们借鉴。孔明身上就集中反映了各种斗争的经验、智慧和才能。2.揭示了当时矛盾重重、动乱不安的局面。这能帮助我们认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封建统治阶级的反动本性。3.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动乱年代里人民群众的苦难生活与和平统一的愿望。小说描叙了封建军阀屠杀人民,劫掠百姓,以致田园荒芜,生产凋敝,白骨如山,饿莩遍野的历史事实。作者对坚持分裂割据的军阀进行了鞭挞和嘲讽;对于曹操,虽不赞成由他来统一天下,但在写他同北方军阀进行斗争时,却如实地描述了他的雄才大略;作者本来寄希望于蜀汉,把刘备、孔明作为仁君、贤相的典型来塑造,希望他们君臣际会,作出一番功业,统一中国,使百姓安居乐业。这种反对分裂、主张统一的思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具有进步意义。4.“尊刘贬曹”的思想倾向十分鲜明。尊曹或尊刘,是历史家长期的争论,这不过是封建正统观念在不同历史条件下的不同表现。《三国演义》“尊刘贬曹”的倾向,既继承了晚唐以来三国故事,直到《平话》一贯“尊刘”的文学传统,又继承了东晋习凿齿和南宋朱熹“尊刘”的史学传统,表现了为东晋、南宋偏安的汉族王朝争正统,反对入侵的外族统治的思想倾向,反映了元明之际汉族人民的民族意识。此外,《三国演义》还大力宣扬了刘、关、张的“义气”。所谓义气,内容十分复杂,既渗透了封建统治阶级的道德观念,也包含着当时人民的道德理想。有的在当时具有积极意义和鼓舞人民的力量,如人民用义气互相团结,互相救援。但是由于义气不是从阶级观点出发,而往往是从个人恩怨出发的,所以常常被封建统治阶级所利用。 共页,当前第页12

简述三国演义作者

  《三国演义》反映了丰富的历史内容,人物名称、地理名称、主要事件与《三国志》基本相同。人物性格也是在《三国志》留下的固定形象基础上,才进行再发挥,进行夸张、美化、丑化等等,这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套路。《三国演义》一方面反映了真实的三国历史,照顾到读者希望了解真实历史的需要;另一方面,根据明朝社会的实际情况对三国人物进行了夸张、美化、丑化等等。

  《三国演义》全书可大致分为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在广阔的背景上,上演了一幕幕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编者罗贯中将兵法三十六计融于字里行间,既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取材于自东汉末年到西晋统一全国的历史。作者罗贯中以历史为框架,稍作加工,精彩地演绎了一段曹、刘、孙三家鼎足而立,争夺天下的故事。“三顾茅庐”、“长板桥之战”、“火烧赤壁”、“空城计”等现在出现在戏剧电影中的著名故事都出自这里。在这些桥段中,曹操的奸诈,刘备的仁厚,周瑜的小气的形象被描述的栩栩如生。

  我觉得《三国演义》其实是一组英雄人物的刻画所构成的,他们都有着别人所没有的特点,例如关羽的“义”,张飞的“莽”,诸葛亮的“谋”,等等。可我想讲的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虽然她在书中所占的篇幅不多,也没有真实的姓名,只有寥寥数笔,可在我心目中,却是个顶天立地的形象。她就是徐庶的母亲,徐母性格刚烈,在曹操利用她写信招徐庶来曹营后,十分羞愧恼怒,怀抱了必死的决心,将计就计,谆谆教诲儿子要忠于汉室,辅佐刘备,不要管自己,最后为了让徐庶没有后顾之忧,选择了牺牲自己。而她的教导和以身作则也深深影响了徐庶,最后他在曹营也没有助纣为虐,辅佐曹操。这就成了著名的歇后语——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在这个故事里,徐母的教育令人敬重,然而,她的宁死不屈和忠肝义胆的气节更加令人钦佩。

  在徐母的故事里,固然是以徐母为“主角”,可身为“配角”的曹操的奸诈形象也被刻画的淋漓尽致。在当时的三国,曹操的奸诈也未必是一件坏事,这有助于成就一番大事业。可曹操在不该奸诈的时候奸诈,在需要三思的时候反而不奸诈了,比如,华容道之战,曹操考虑走大道还是小道的时候,多疑了一回,结果就到鬼门关上走了一遭,正应了前一句话,而火烧赤壁的时候,对庞统的计谋曹操言听计从,结果导致了百万大军丧身火海,正应了下半句话。

  在那个战火连年的时代,曹操能够善终并吞并比自己强大数倍的枭雄袁绍已经是很了不起了,但其他人也同样建立了不世的功勋。这个时代是纷乱的,是精彩的,同时也是一个属于英雄的时代。读着《三国演义》,眼前浮现起那个时代的场景,我们生活在和平时代是多么的幸福啊!我们现在的努力学习,不就是为了更好的建设我们的时代吗!

三国演义的作者是谁写的

三国演义

  在东汉末年,汉灵帝十分昏庸,很多人都被逼得没有办法,纷纷投靠大盘黄巾军中,黄巾军队强大起来,刘备等人打败了黄巾军后,曹操和孙权的实力也强大起来,整个天下逐渐分裂为三个国家:魏国、蜀国、吴国,于是三国正式鼎立了。

  《三国演义》这本书是根据史书《三国志》改编的,作者是小说作家罗贯中,所以书中的人物在历史上都是真实存在的,但因为是小说,故事经过了作者的再工。

  书里把许多人物描写得活灵活现,如:勇猛善战的张飞和赵云,义薄云天、宁死不降的关羽,爱民如子的刘备,神机妙算的卧龙先生诸葛亮和凤雏先生庞统等等。整本书围绕了三国的君主曹操、刘备、孙权的斗争来写的。他们都自立为帝,想平定天下,斗了个你死我活,结果却被晋王司马炎统一了。

  看完这本书,里面的英雄人物好像就浮现在我眼前,我从书里学到了很多很多,从这些个性鲜明的英雄人物身上也学到了很多很多。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四大名著的作者是谁

四大名著三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