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空城计主要内容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三国演义空城计的故事

  空城计后被用于三十六计,意指虚虚实实,兵无常势。虚而示虚的疑兵之计,是一种疑中生疑的心理战,多用于己弱而敌强的情况。诸葛亮是蜀国的军师,素以善于指挥战争而着称。

  有一次,魏国得到消息,得知蜀国的战略要地西城兵力薄弱,只有不到一万士兵,就派大将司马懿率领十几万军队前去攻打。蜀国得到魏国的军队正迅速向西城赶来的情报后,从国王到士兵都非常紧张。以一万士兵抵挡十几万敌人,如以卵击石,必败无疑。可是蜀国要从别的地方调集军队增援又来不及。西城危在旦夕,大家都把希望寄托在一向足智多谋的军师诸葛亮身上。诸葛亮也有些犯难,但严峻的形势又迫使他必须拿出一个应对的办法来。

  诸葛亮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一个万全之策。他命令城内的平民和士兵全部撤出,暂时躲避到一个安全的地方,然后大开城门,等候敌人的到来。魏国大将司马懿不久即带兵包围了西城,但令他吃惊的是,本来以为会戒备森严的西城却城门大开,城墙上也看不到一个守卫的士兵,只有一个老头在城门前扫地。正在他大惑不解的时候,就看到城楼上出现一个人,正是他的老对手诸葛亮。只见诸葛亮不慌不忙地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衣服,在一架预先放好的古琴前坐下来,随即悠扬的音乐从城楼上传下来。魏国的将士都愣住了,在大军围城的危急关头,蜀国的军师诸葛亮却弹起了琴,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

  面对开着的城门和弹琴的诸葛亮,老奸巨滑的将军司马懿竟一时不知如何是好。他早就知道诸葛亮足智多谋,可诸葛亮胆敢大开城门迎候十几万大军,这太出乎他的预料了。因此他想,城里必定埋伏了大量兵马。这时,就听得城楼上传来的琴声由舒缓渐渐变得急促起来,仿佛暴风雨就要来临一般。司马懿越听越不对劲,他怀疑这是诸葛亮发出调动军队反攻的信号,于是急忙下令他的军队撤退。成千上万的魏军迅速撤退,等得知西城是空城回去再战,赵云赶回解围,最终大胜司马懿。就这样,蜀国的西城没有用一兵一卒就得以保全。这就是诸葛亮有名的“空城计”。

  这则按语又讲了两个故事。张守圭接替战死的王君焕,正在修筑城墙,敌兵又突然来袭。城里没有任何守御的设备,大家惊慌失措。守圭说:“敌众我寡,又处在城池刚刚破坏之后,光用石头和弓箭是不对退敌的,应该用计谋。”他让将士们和他一道,坐在城上,饮酒奏乐,若无其事。敌人怀疑城中有备,只有退兵。齐祖铤也用近似的方法退兵,他的做法比张守圭又多一招:等贼兵以为人走城空,不设警备时,突然命士兵大声叫唤,更将贼兵搞得糊里糊涂,只得退兵。

三国演义空城计主要内容

历史故事:诸葛亮的空城计

  三国时期,诸葛亮因错用马谡而失掉战略要地——街亭,魏将司马懿乘势引大军15万向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拥而来。当时,诸葛亮身边没有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带领的五千军队,也有一半运粮草去了,只剩2500名士兵在城里。众人听到司马懿带兵前来的消息都大惊失色。诸葛亮登城楼观望后,对众人说:“大家不要惊慌,我略用计策,便可教司马懿退兵。”

  于是,诸葛亮传令,把所有的旌旗都藏起来,士兵原地不动,如果有私自外出以及大声喧哗的,立即斩首。又叫士兵把四个城门打开,每个城门之上派20名士兵扮成百姓模样,洒水扫街。诸葛亮自己披上鹤氅,戴上高高的纶巾,领着两个小书童,带上一张琴,到城上望敌楼前凭栏坐下,燃起香,然后慢慢弹起琴来。

  司马懿的先头部队到达城下,见了这种气势,都不敢轻易入城,便急忙返回报告司马懿。司马懿听后,笑着说:“这怎么可能呢?”于是便令三军停下,自己飞马前去观看。离城不远,他果然看见诸葛亮端坐在城楼上,笑容可掬,正在焚香弹琴。左面一个书童,手捧宝剑;右面也有一个书童,手里拿着拂尘。城门里外,20多个百姓模样的人在低头洒扫,旁若无人。司马懿看后,疑惑不已,便来到中军,今后军充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撤退。他的二子司马昭说:“莫非是诸葛亮家中无兵,所以故意弄出这个样子来?父亲您为什么要退兵呢?”司马懿说:“诸葛亮一生谨慎,不曾冒险。现在城门大开,里面必有埋伏,我军如果进去,正好中了他们的计。还是快快撤退吧!”于是各路兵马都退了回去。

《三国演义》之《空城计》读书笔记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知识的海洋,更是我们的精神食粮。

  这个寒假我看了很多的书,可最经典的就属《三国演义》了。它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名著之一。它的作者是罗贯中,书中主要描写的是都埋东汉末年,魏国、

  蜀国、吴国,三国争霸统一归西晋的历史故事。

  打开《三国演义》细细的品读,一场场激烈的打斗,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一个个阴险狡诈的计谋,仿佛把我带进了历史的长河,让我流连忘返。

  书中有许多经典的故事,如:三顾茅庐、苦肉计、借东风……这些故事都是我们所熟知的,但读起来还是让我大开眼界,尤其是草船借箭这个故事让我受益匪浅,周瑜因妒生很想害死诸葛亮,设下圈套让诸葛亮三天之内造出十万支箭,并且不给他造箭的材料,没想到诸葛亮满口答应,并立下军令状只要二十条船和一些草把子,三天之内如数上交。前两天诸葛亮没有任何动静,到了第三天夜晚诸葛亮把二十条船绑在一起,插上草把朝北开去。并且让士兵在岸边敲鼓呐喊助威。生性多疑的曹操以为有人偷袭,但当时满天大雾看不清敌情,曹操不敢出兵只能放箭。这时箭如雨下……就这样诸葛亮轻而易举地“借”到了十万支箭。

  从这个故事中我获得了两点启发,一是当别人比自己强的时候,我们不能嫉妒,要虚心学习,用自己的实力超越别人。二是,没有不劳而获的事情,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是跟他平时的努力分不开的。

  《三国演义》不仅让我开阔了视野、获得了知识,还让我累积了古人的智慧,它是一本值得品读、收藏的好书。

空城计

  诸葛亮率领蜀军北伐曹魏,因错用马谡导致失手街亭,司马懿知道后,率十五万人马向西城出发。此时诸葛亮身边并无大将,而且有一半的士兵都去运输粮草了,城内只剩下两千五百名士兵,都是一些老弱病残,只会文而不会武。

  魏军兵临城下,司马懿带着千军万马向我城出发,天空中尘土飞扬。“报——敌军已到城门下了,我们该怎么办?”士兵报告着说。

  诸葛亮听后,大吃一惊,连忙登楼观望,果然司马懿带了千军万马向我城进攻,诸葛亮急忙走上看台,将羽扇放在额头上,眺望远方,他皱紧眉头,瞪大了眼睛,嘴微张着,葛亮心想:此时的我身边并无大将,只剩下老弱病残等文官,而敌军浩浩荡荡,兵强马壮,我们不能慌,一定要稳住军心,司马懿生性多疑,我们一定要智取他。

  待诸葛亮深思熟虑一番,就对大众说:“不要惊慌,快成门上的把旗子都藏起来,所有人不准私自外出,打开四个城门,每个城门派二十名士兵装作老百姓洒水扫街。士兵们很不解地问道:“为什么?”诸葛亮一手摸着胡子,一手摇着羽扇说:“天机不可泄露!”

  这时,诸葛亮披上鹤氅,头戴纶巾,领着两个童子,带上古琴,登楼坐下,让童子点起香炉,双手摊开驾于古琴之上,指尖在琴上跳动着,双眼微闭,面露微笑,脚却在发抖,心想:一定不能让司马懿看出破绽来。

  司马懿骑马前去探望,只见城中无一兵一卒,只有老百姓在洒水扫街,诸葛亮气定神闲地弹琴,琴声悠扬,可见肯定有埋伏。于是对着大军大喊:“撤。”就这样15万大军浩浩荡荡地回营了。

  士兵们见魏军撤退走远后,忙丢掉手中的扫把,跑到城楼上为诸葛亮欢呼,鼓掌,诸葛亮满头大汗,长出一口气,起身向士兵们走去,摇着羽扇说:“此乃知音也!”

现代版三国演义之空城计

  2500年某月某日,诸葛亮正在后花园边赏花边喝可乐。突然,两个侍卫争先恐后地跑过来对诸葛亮说:“丞相大事不好啦……”“丞相,先听我说……”“你们一个一个的慢慢说。”诸葛亮说。第一个侍卫说:“丞相,您订的鸡腿堡在路上因为堵车,所以要等到晚上才能送到。”“啊呸你的!这种小事你也要上报!”诸葛亮怒火中烧的回答道,“下一次你要是敢再这样,别怪我不客气!”“是!”“好了,你又要说什么?”诸葛亮问。“丞相,我刚刚从探子那得知司马懿大军正坐着‘法拉利’跑车来进攻我们!”“虾米?!这个月他已近进攻第五十次了,他居然还来!”诸葛亮大吃一惊的说,“看我马上打电话给姜维和赵云来支援。”说着诸葛亮就打起了电话,谁知电话里却传来了一个女人的声音:“您现在已欠电话费5000元,请尽快交费!”“气死我啦!!!”诸葛亮使劲把电话筒扔到了电话机上,电话机马上被砸成了两半!“看起来我得用我的杀手锏——空城计啦!”说着便让一些人穿上了西装拿上了音响。

  在城墙上,诸葛亮让那些人跳起了“麦克爵士舞”,自己拿起了话筒大声的唱了起来:“司马贼,你好笨!你好蠢……”司马懿被气的火冒三丈:“来人,快点拿黄金加特林机关枪往城墙上扫射!”说着,成千上万的子弹全部都打在了城墙上,诸葛亮说:“快隐蔽!”那些子弹就全部都打在了城墙上一个人都没有受伤,诸葛亮生气了:“给我往城墙下扔激光手榴弹!”说着每个人都拿出了一个手榴弹,司马懿看了,连忙说:“撤退,快撤退!死道士你给我等着瞧,我一定会回来的!”说着便跑了,诸葛亮笑了笑,把手上的玩具手榴弹扔掉,大声的喊道:“司马贼,你真是个十足的胆小鬼!”说着便继续赏花了。

  欲知后事如何,请期待下一期现代版三国演义。

空城计

  出场人物:诸葛亮、司马懿、司马昭、文官五名、军哨三名、书童两名,军士若干。

  地点:西城县城门内外、山坡。布景:城墙,铺了一层沙土的斜坡(山坡)。

  《马谡失守了街亭以后,为了安全撤离,诸葛亮立即带兵去西城运粮。突然外面传来了马蹄声。》军哨:(十分慌张,上场)丞相,大事不好了!司马懿带领十五万人的大军向西城县蜂拥而来。

  诸葛亮:什么?十五万人,让我去看看!(登上城楼)果然城土冲天啊!(略作思考)传我的命令下去:把旗帜全藏起来,所有的人需在自己的岗位上,不能擅自行动,也不能大声说话,谁敢违抗,斩——立——决!把城门打开,让二十个老百姓洒扫街道。就算魏兵到了,也要这样!《诸葛亮披上鹤氅,戴上纶巾,坐在城楼上,弹着瑶琴。(音乐响起)

  众文官:(小声嘀咕,上)丞相是在干什么?为什么不弃城而逃?还是要投降?(悄悄下场)(魏军军哨看到了诸葛亮的举动。)

  魏军军哨:(奇怪的上场)好奇怪,大军压境,怎么一点都不害怕,还在弹琴啊?(还是一脸奇怪的表情来到司马懿旁)将军,诸葛亮完全不作防范,我们大军直接杀进去吧!司马懿:(狐疑地)真的?他没做防范

  魏军军哨:是的!司马懿:立即退兵!

  司马昭:(上)“父亲大人,诸葛亮很明显的表示他没兵,为什么我们要退兵?”司马懿:(愠怒“你懂什么?诸葛亮做事从不冒险,他敢开城门就说明有大部队埋伏着,我们去就等于找死!撤!(魏势力全下)

  (诸葛亮看魏兵远去,终于松了一口气。。。。。。缓缓走下城楼)——谢幕!

空城计

  【拼音】kōng chéng jì

  【成语故事】三国时期,魏国派司马懿挂帅进攻蜀国街亭,诸葛亮派马谡驻守失败。司马懿率兵乘胜直逼西城,诸葛亮无兵迎敌,但沉着镇定,大开城门,自己在城楼上弹琴。司马懿怀疑设有埋伏,引兵退去。等得知西城是空城回去再战,赵云赶回解围。

  【出处】‘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95回

  【解释】指在危急处境下,掩饰空虚,骗过对方的策略。

  【用法】作宾语;指欺骗对手

  【押韵词】鸿都买第、深沟高壁、乌衣子弟、引人胜地、回天无力、四海皆兄弟、轻身徇义、抅奇抉异、铺胸纳地、存而不议、......

  【邂逅语】诸葛亮弹琴退司马

  【英文】presentingaboldfronttoconce

  ◎ 奇怪的是镇里唱了空城计,不是双休日,办公室楼上楼下都空空如也。

空城计

  这个故事主要讲了诸葛亮自失了街亭之后准备撤离西城县,司马懿带领十万兵马气势汹汹向县城逼近。而此时诸葛亮临危不惧,眼看魏军正向县城蜂拥而来,他却让人大开城门,在门前安排20几人扫地,洒水,然后他自己衣冠楚楚的在城楼上弹琴,这位老将却认为里面有埋伏调头就走了。诸葛亮沉着、稳重、巧妙的运用了空城计,保住全城人的性命。

  这个古事告诉我们:要机智勇敢,遇事不慌。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只要有勇气,临危不惧,有时就能置地而后生。当你遇到危险,千万不要手足不措,要沉着冷静,不慌不忙,机智有谋,这样才能战胜敌人。

空城计

  剧情简介:孔明将人马分拨已定,先带着五千人马去西城县搬运粮草。忽然十余次飞马传来消息,司马懿率领大军十五万大军,向此杀来。孔明在身边少兵无将的情况上,巧设空城计,让司马懿望风而逃。

  剧情简介:孔明将人马分拨已定,先带着五千人马去西城县搬运粮草。忽然十余次飞马传来消息,司马懿率领大军十五万大军,向此杀来。孔明在身边少兵无将的情况上,巧设空城计,让司马懿望风而逃。

  第一幕

  【幕起

  (孔明正引着一班文官视察,突然远处传来一阵阵喊杀声。)

  孔明正待要察看时,十余次飞马报到(气喘吁吁、慌慌张张):报——司马懿引大军十五万向我处杀来,现前军距我处已不足五里。

  孔明(镇定地想):我现在身边无一名大将,所引五千兵也已分半先运粮草去了,该如何是好

  (众官听得此消息,尽皆失色。)

  (孔明逐登城望之,果见尘土冲天,魏兵分两路往西城县杀来。)

  孔明(神情自若):将旌旗尽皆隐匿;诸军各守城铺,如有妄行出入及高声言语者,立斩!大开四门,每一门上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如敌军到时,不可擅动。

  众官(大惑不解):如今司马懿大军已到城下,而且兵力六十倍于我,您应率兵远逃,即使不远逃,也应坚守城池,为何还大开城门

  孔明(自信):你们不要管,吾自有计也。

  (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捧剑、手执尘尾,在城楼上焚香操琴。)

  ——幕落

  第二幕

  【幕起

  (司马懿前军杀到城下,见如此模样,急报与司马懿。)

  (懿听后笑而不信,乃止住三军,带十来个军士,骑飞马远远望之。果见孔明正坐于城楼之上操琴,城门大开,有二十来个百姓在低头洒扫,好像旁边没有人一样。)

  懿(大疑):传令,前军作后军,后军作前军,望北山路退。

  司马昭(疑惑):莫非孔明无军,故作此态?父亲何故退兵

  懿(肯定地):非也。孔明生平谨慎,从不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军若进,必中其计也。尔等小辈岂知?宜速退。

  (两路兵尽皆退去。)

  众官(惊讶、疑惑)问孔明:司马懿今统十五万精兵来此,见了丞相,便速退去,何也?”

  孔明(边笑边答):司马懿料吾生平谨慎,不曾弄险。见吾等模样,必疑有伏兵,所以退去。此人必投山北小路去也,吾已令兴、苞二人在彼等侯。

  众官(佩服):丞相玄机,神鬼难测。若某等之见,必弃城而走矣。

  孔明(微笑):吾兵只有二千五百,若弃城而走,必不能远遁,得不为司马懿所擒乎

  (话外音出:瑶琴三尺胜雄师,诸葛西城退敌时。十五万人回马处,土人指点到今疑)。

  ——幕落

空城计主要内容

  公元前666年,公子元亲率兵车六百乘,洁浩荡荡,攻打郑国。楚国大军一路连下几城,直逼郑国国都。郑国国力较弱,都城内更是兵力空虚,无法抵挡楚军的进犯。

  郑国危在旦夕,群臣慌乱,有的主张纳款请和,有的主张拼一死战,有的主张固守待援。这几种主张都难解国之危。上卿叔詹说:请和与决战都非上策。固守待援,倒是可取的方案。郑国和齐国订有盟约,而今有难,齐国会出兵相助。只是空谈固守,恐怕也难守住。公子元伐郑,实际上是想邀功图名讨好文夫人。他定急于求成,又特别害怕失败。我有一计,可退楚军。

  郑国按叔詹的计策,在城内作了安徘。命令士兵全部埋伏起来,不让敌人看见一兵卒。令店铺照常开门,百姓往来如常,不准露一丝慌乱之色。大开城门,放下吊桥,摆出完全不设防的样子。

  楚军先锋到达郑国都城城下,见此情景,心里起了怀疑,莫非城中有了埋伏,诱我中计?不敢妄动,等待公子元。公子元赶到城下,也觉得好生奇怪。他率众将到城外高地眺望,见城中确实空虚,但又隐隐约约看到了郑国的旋旗甲士。公子元认为其中有诈,不可贸然进攻,先进城探听虚实,于是按兵不动。

  这时,齐国接到郑国的求援信,已联合鲁、宋两国发兵救郑。公子元闻报,知道三国兵到,楚军定不能胜。好在也打了几个胜仗,还是赶快撤退为妙。他害怕撤退时郑国军队会出城追击,于是下令全军连夜撤走,人衔枚,马裹蹄,不出一点声响。所有营寨都不拆走,族旗照旧飘扬。

  第二天清晨,叔詹登城一望,说道:楚军已经撤走。众人见敌营族旗招展,不信已经撤军。叔詹说:如果营中有人,怎会有那样多的飞鸟盘旋上下呢?他也用空城计欺骗了我,急忙撤兵了。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三国时期的成语故事

诸葛亮 三个著名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