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史的内容和意义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常见文学常识

  一、文化常识:

  1、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2、三国:魏、蜀、吴。

  3、“四大古典名著”:《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

  4、“四大民间传说”:《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白蛇传》。

  5、世界四大短篇小说巨匠:契诃夫、莫泊桑、马克·吐温、欧·亨利。

  6、苏轼的散文代表北宋散文的最高成就,其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7、马致远的散曲代表作《天净沙·秋思》,被誉为“秋思之祖”。

  8、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创作了我国古典小说中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红楼梦》(又称《石头记》),它问世后就广为流传,深受人们喜爱,还出现了专门研究该书的一门学问——“红学”,“红学”现已成为世界文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

  9、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陈毅被称为“元帅诗人”;臧克家因诗作多为农村题材,有“泥土诗人”之称;田间被闻一多誉为“时代的鼓手”(擂鼓诗人)。

  10、岁寒三友:松、竹、梅。

  11、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

  12、文人四友:琴、棋、书、画。

  13、文房四宝:笔、墨、纸、砚。

  14、四库全书:经、史、子、集。

  15、《诗经》“六义”指:风、雅、颂(分类)、赋、比、兴(表现手法)。

  16、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17、桂冠、鳌头、榜首、问鼎、夺魁:第一。

  18、三纲五常:“三纲”: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

  19、“四书”“五经”是儒家的主要经典:“四书”即《论语》《孟子》《中庸》《大学》;“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20、三皇:天皇、地皇、人皇或伏羲、女娲、神农;

  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21、五金:金、银、铜、铁、锡。

  22、五味:酸、甜、苦、辣、咸。

  23、五行:金、木、水、火、土。

  24、永字八法其实就是「永」这个字的八个笔画,代表中国书法中笔画的大体,分别是「侧、勒、弩、趯、策、掠、啄、磔」八划,以诸宗元所著《中国书学浅说》一书中解说较为明了。

  (1)点为侧(如鸟之翻然侧下);

  (2)横为勒(如勒马之用缰);

  (3)竖为弩(用力也);

  (4)钩为趯(跳貌,与跃同);

  (5)提为策(如策马之用鞭);

  (6)撇为掠(如用篦之掠发);

  (7)短撇为啄(如鸟之啄物);

  (8)捺为磔(磔音哲,裂牲为磔,笔锋开张也)。

  25、古代的学校有庠、序、太学等名称,明清时最高学府为国子监。

  26、三教九流:“三教”:儒教、佛教、道教;“九流”: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

  27、古代科举考试(从隋代至明清):

  A、童生试,也叫“童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相公)资格,这样才能参加科举考试。

  B、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的一次考试,由秀才参加,考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è)员。

  C、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D、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合称“三甲鼎”;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

  正式科举考试,时间每年一次,地点府(州)县,应试者儒生、童生,获取功名秀才。

  乡试,时间三年一次(秋),地点省城,应试者秀才,获取功名(举人)第一名为解元会试,时间三年一次(春),地点礼部(京城),应试者举人,获取功名(贡士)第一名为会元。

  殿试,时间会试后同年4月,地点宫殿,应试者贡士,获取功名(进士)前三名为状元、榜眼、探花。

  正式的科举考试分类:乡试、会试、殿试三级。

  连登三甲(三元及第):解元——会元——状元古代科举考试。

  二、诗句与人:

  1.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诸葛亮

  2.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诸葛亮

  3.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诸葛亮

  4.已知天下三分鼎,犹竭人谋就出师。——诸葛亮

  5.刚正不阿,留得正气冲霄汉;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司马迁

  6.译著尚未成书,惊闻陨星,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鲁迅

  7.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身傲骨,青莲居士谪仙人。——李白

  8.翁去八百年,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欧阳修

  9.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辛弃疾

  10.世上苍痍,诗中圣哲;人间疾苦,笔底波澜。——杜甫

  11.犹留正气参天地,永剩丹心照古今。——文天祥

  12.深思高举洁白清忠,汩罗江上万古悲风。——屈原

  13.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在心头。——范仲淹

  14.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李清照

  三、一句话评书:

  ①《三国演义》:文不甚深,言不甚俗。

  ②《红楼梦》: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曹雪芹语)

  ③《梦溪笔谈》:中国科技史上的坐标。(英·李约瑟)

  ④龙争虎斗:《三国演义》

  ⑤帝王的镜子:《资治通鉴》

  ⑥隽永的说辞:《战国策》

  ⑦不朽的战争艺术:《孙子兵法》

  ⑧旧时代的葬歌:《骆驼祥子》

  四、人的称谓:

  (一)称字:幼时命名由父亲长辈命名,成年(男20,女15)取字沈德鸿字雁冰,鲁迅字豫才。

  (二)称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年龄不限,如李白号青莲居士,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清照号易安居士。

  (三)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如范仲淹称文正,欧阳修称文忠。

  (四)称籍贯:以人的出身地命名,如孟浩然称孟襄阳,柳宗元又称柳河东。

  (五)称官名:以人的官名来命名,如杜甫称杜工部。

  (六)称官地:以人做官的地方来命名。如岑参:岑嘉州柳宗元称柳柳州

  (七)古代帝王对贵族功臣的封赐爵号(位):公、侯、伯、子、男(五等)

  五、谦称:

  1、自称:愚、敝、卑、臣、仆

  2、帝王自称:孤、寡、朕

  3、古代官吏自称:下官、末官、小吏

  4、读书人自称:小生、晚生、晚学、不才、不肖

  5、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用家或舍:如家父、家母、家兄、舍弟、舍妹、舍侄

  6、其他自谦词:

  尊长者自称:在上

  晚辈自称:在下

  老人自称:老朽、老夫

四史的内容和意义

古代文学常识介绍

  1. 佛教四大名山:五台山 峨眉山 普陀山 九华山

  2. 中国四大发明:指南针 造纸术 印刷术 火药

  3. 中医四诊:望 闻 问 切

  4. 戏曲四行当:生 旦 净 丑

  5. 道教四大名山:湖北武当山 江西龙虎山 四川青城山 安徽齐云山

  6. 四大石窟:云冈石窟 龙门石窟 麦积山石窟 敦煌莫高窟

  7. 黄山四绝:奇松 怪石 云海 温泉

  8. 泰山四大奇观:旭日东升 晚霞反照 黄河金带 云海玉盘

  9. 中国四大名楼;岳阳楼 黄鹤楼 腾王阁 太白楼

  10. 四大古典小说:《三国演义》 水浒传 西游记 红楼梦

  11. 四大谴责小说:官场现形记(李宝嘉) 二年目睹之怪现状(吴研人) 老残游记(刘鄂) 孽海花(曾朴)

  12. 民间四大传说:牛郎织女 孟姜女寻夫 梁山伯与祝英台 白蛇与许仙

  13. 古代四美女:西施(沉鱼) 王昭君(落雁)貂禅(闭月) 杨玉环(羞花)

  14. 古代四美:音乐 珍味 文章 言谈/ / 良晨 美景 赏心 乐事

  15. 苏门四学士:黄庭坚 秦观 曾补之 张来

  16. 四史:史记 汉书 君汉书 三国志

  17. 历史上四大书院:庐山白鹿洞 长沙岳麓 衡阳石鼓

  18. 我国当代文学史上的三大散文作家是:刘白羽 杨朔 秦牧

  19. 古代祥瑞四灵:龙 凤 麒麟 龟

  20. 宋中兴四诗人:陆游 杨万里 范大成 尤袤

“四大”的历史典故有哪些

  【四大民间传说】牛郎织女、孟姜女哭长城、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

  【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

  【四大发明家】张衡、蔡伦、毕升、杜诗

  【四大名著】《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

  【四大禁书】《金瓶梅》《痴婆子传》《如意君传》《肉蒲团》

  【四大名剧】关汉卿《窦娥冤》、王实甫《西厢记》、汤显祖《牡丹亭》、洪升《长生殿》

  【古代四大书法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

  【四大讽刺小说】李宝嘉《官场现形记》、吴沃尧《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老残游记》、曾朴《孽海花》

  【四大神话小说】《封神演义》、《镜花缘》、《西游记》、《八仙传》

  【四大志怪小说】《搜神记》、《山海经》、《封神演义》、《聊斋志异》

  【三言二拍】(冯梦龙)《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

  【四库全书】经、史、子、集

  【四大才子】唐伯虎、祝枝山、文征明、徐祯卿

  【四大美男】潘安、宋玉、兰陵王、卫玠

  【四大丑男】宴婴、左思、包拯、刘墉

  【四大情圣】登徒子、石崇、李煜(死后妓女凑钱买棺材将其埋了)、李隆基(与儿媳杨贵妃情事千古绝唱)

  【四大美女】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

  【四大奇女】薛涛、李师师、梁红玉、柳如是

  【四大美人图】西施浣沙、昭君出寨、貂婵拜月、贵妃醉酒

  【四大丑女】嫫母、钟离春、孟光、黄硕(一说是阮氏)

  【四大淫女】夏姬、孝文幽皇后、胡太后、潘金莲

  【四大才女】蔡文姬、李清照、卓文君、上官婉儿

  【四大女将】穆桂英、樊梨花、秦良玉、梁红玉

  【四大情女】白娘子、孟姜女、虞姬、王宝钏

  【四大名妓】苏小小、李师师、梁红玉、陈圆圆

  【四大草根妓女】小凤仙、杜十娘、玉堂春、红拂女

  【四大狐狸精】妲己、褒姒、 妺喜、杨贵妃

  【四大良母】王母、女娲、孟母、岳母

  【四大清官】包拯、狄仁杰、海瑞、况钟

  【四大奸臣】蔡京、秦桧、严嵩、和珅

  【四大天王】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和北方多闻天王

  【四大刺客】专诸、要离、聂政、荆柯

  【四大名医】扁鹊、华佗、张仲景、李时珍

  【春秋四君】齐国孟尝君(田文)、楚国春申君(黄歇)、赵国平原君(赵胜)、魏国信陵君(无忌)

  【四大名扇】杭州檀香扇、苏州绢扇、肇庆牛骨扇、新会葵扇

  【四大名绣】苏绣、湘绣、粤绣、蜀绣

  【四大名锦】蜀锦、云锦、宋锦、壮锦

  【国画四君子】梅、兰、竹、菊

  【戏曲四大腔】昆腔、高腔、梆子腔、皮黄腔

  【中医四大经典著作】《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四大民族英雄】岳飞、戚继光、郑成功、林则徐

  【四大科学名著】沈括《梦溪笔谈》、李时珍《本草纲目》、徐光启《农政全书》、宋应星《天工开物》

  【四大游记】《徐霞客游记》、《大唐西域记》、《周王游行记》、《马可波罗行纪》

  【四大吉祥物】龙、凤、龟、麒麟

  【四大神兽】青龙、白虎、朱雀、玄武

  【四大凶兽】中国上古时代汉族神话传说中的四大凶兽,分别是指四名“大恶人”的化身,即三苗、驩兜(huān dōu)、鲧(gǔn)与共工

  【四大判官】赏善司、罚恶司、查察司、崔判官

  【四大国粹】京剧、中医、国画、烹饪。

  【四大才艺】琴、棋、书、画

  【四大韵文】汉赋、唐诗、宋词、元曲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

  【花间四友】蝶、莺、燕、蜂。

  【四大工程】长城、都江堰、灵渠、大运河

  【四大古都】西安、洛阳、南京、北京

  【四大古城】 阆中古城、丽江古城、平遥古城、歙县古城

  【四大名园】拙政园、颐和园、留园、避暑山庄

  【四大名亭】醉翁亭、陶然亭、爱晚亭、湖心亭

  【四大名楼】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鹳雀楼

  【四大名桥】赵州桥、洛阳桥、广济桥、霁虹桥

  【四大名寺】金山寺、普陀寺、文殊寺、大明寺

  【四大名关】山海关、嘉峪关、玉门关、友谊关

  【佛教四大名山】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分别供奉文殊菩萨、观音菩萨、普贤菩萨、地藏菩萨

  【四大名宴】满汉全席、全鸭宴、孔府宴、烧尾宴

  【四大喜事】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四大悲事】老年丧子、中年丧妻、少年丧父、幼年丧母

  【四大冤案】大清真案、杨月楼案、张汶祥案、淮安奇案

  【清末四大奇案】杨乃武与小白菜案、名伶杨月楼冤案、太原奇案、张文祥刺马案

必知中国古代文学常识

  1.经典四书:大学中庸孟子论语

  2.四大类书:太平御览册府元龟文苑英华全语文

  3.战国四君: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魏国的信陵君

  4.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5.北宋文坛四大家:王安石欧阳修苏轼黄庭坚

  6.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

  7.明代江南四大才子:唐伯虎祝枝山文征明周文宾

  8.北宋四大书法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9.楷书四大家:唐-颜真卿柳公权欧阳洵元-赵孟

  10.书法四体:真(楷)草隶篆

  11.文房四宝:湖笔微墨宣纸端砚

  12.中国四大藏书阁:北京的文渊阁沈阳文溯阁承德文津阁杭州文澜阁

  13.古代秀才四艺(文人雅趣):琴棋书画

  14.国画四君子:梅兰竹菊

  15.书四库:经史子集

2015年语文必考文学常识-中国古籍和名著

  1.“四书”、“五经”

  “四书”指四部儒家经典即《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五经”是五部儒家经典,即《诗经》、《书经》、《礼》(《周礼》、《仪礼》、《礼记》)、《易经》、《春秋》。

  2.《诗经》

  《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作品。《诗经》通称为《诗》或《诗三百》,到汉代,儒家把它奉为经典才称《诗经》,共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又叫“国风”共160篇,大都是各地民间歌谣,这是《诗经》的精华,如《伐檀》、《硕鼠》。“雅”分《大雅》、《小雅》,共105篇,多系西周王室贵族文人的作品,也有少数民谣,内容大都是记述周贵族历史,歌功颂德的。“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多为贵族统治者祭祀用的乐歌舞曲。

  《诗经》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优良传统的源头,其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对我国文学,尤其是诗歌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诗歌的形式以四言为主,多数为隔句用韵,并普遍运用“赋”、“比”、“兴”的手法,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

  3.《左传》

  《左传》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原名《左氏春秋》,又称《春秋左氏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前后记叙了春秋时期250多年的史事。《左传》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对后世影响很大。

  4.《国语》

  《国语》是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共21卷。传为左丘明所著。全书按不同国家记载了从周穆王到周贞定王前后500余年的史事。《国语》和《左传》明显的区别是《国语》分别写不同国家,以记言见胜;《左传》则按年代编写,长于记事。

  5.《楚辞》

  《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由于诗歌的形式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加工形成,篇中又大量引用楚地的风土物产和方言词汇,所以叫“楚辞”。《楚辞》主要是屈原的作品,其代表作是《离骚》,后人因此又称“楚辞”为“骚体”。西汉末年,刘向搜集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辑录成集。《楚辞》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

  6.《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又名《吕览》,先秦杂家的代表著作,由战国末期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编成,全书共26卷,选入教材的有《察今》。

  7.《山海经》

  《山海经》我国古代地理名著。内容主要为古代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对古代历史、地理、文化、民族、神话等的研究均有参考价值。其中保存了大量远古神话传说,如“黄帝战蚩尤”、“鲧禹治水”、“精卫填海”、“夸父追日”等著名寓言故事,是后世作家珍视的材料。

  8.《战国策》

  《战国策》西汉末年刘向编订的一部国别体史书,共33编。记事上起周贞定王十六年(前453),下迄秦二世元年(前209),辑录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各方面的历史史实,着重记录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战国策》在语言运用上很成功,雄辩的论说,铺张的叙事,尖刻的讽刺,耐人寻味的幽默,构成了独特的语言风格。它标志着我国古代历史散文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给后世散文和辞赋的创作以重大影响。

  9.《玉台新咏》

  《玉台新咏》总集名,南朝陈徐陵编,共10卷,书成于梁代,是《诗经》、《楚辞》之后一部很有影响的古诗总集。代表性的篇目有《孔雀东南飞》(原题《古诗为焦仲卿妻作》)等。

  10.《乐府诗集》

  《乐府诗集》总集名,宋郭茂倩编。辑录了汉魏至唐五代的乐府歌辞,兼及先秦至唐末歌谣。包括民间歌谣与文人作品以及乐曲原辞与后人仿作。乐府原是当时官府设立的音乐机关,专事制作乐章并采集整理各地民间俗乐的歌辞。这些乐章、歌辞后来就叫“乐府诗”,成为继《诗经》、《楚辞》而兴起的一种新诗体。

  11.二十四史

  指从《史记》到《明史》的24部史书。其中中学课本涉及到的有:《史记》(汉·司马迁);《汉书》(东汉·班固);《后汉书》(南朝宋·范晔);《三国志》,(晋·陈寿);《新唐书》(宋·欧阳修);《新五代史》(宋·欧阳修);《明史》(清·张廷玉等)。

  12.四史

  指二十四史的前四史,即《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的总称。《四库全书》,是清代乾隆年间官修的荟萃古代典籍的大型综合丛书。共辑录清代乾隆以前历代重要典籍3461种,79309卷,分装为36000多册,按经(被儒家列为经典和注释经典的著作)、史(记述历史史实、地理疆域、官职等书)、子(战国以来诸子百家的著作及工农、医等各种科学技术著作)、集(历代作家诗文集)四大部分分别编列。

高考文学常识:中国古代文学常识

  一先秦文学

  (一)上古神话传说

  记录上古神话的书有很多,最主要的有两部:《山海经》、《淮南子》。

  【《淮南子》】亦称《淮南鸿烈》,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所撰。

  (二)先秦散文

  1.儒家经典:

  1“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2“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五经”和《乐》称为“六经”又称六艺。

  2.历史散文:《左传》(编年体)、《国语》(国别体)、《战国策》(国别体,西汉)。

  “春秋三传”《左传》《谷梁传》《公羊传》。

  3.诸子散文: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dān),春秋时期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著有《老子》一书,又名《道德经》。

  【孔子】名丘,字仲尼,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思想核心是“仁”。

  《论语》一书为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成。《论语》为语录体,列为"四书"之一。

  【墨子】名翟(dí),春秋时期鲁国人,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一书由墨子及其弟子所著,记录了墨子的言行和事迹,语录体。

  【孟子】名轲,宇子舆,战国时儒家代表人物,世称亚圣。

  【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人,道家代表人物。主要作品为《庄子》。

  《庄子》名《南华经》,现存33篇,由庄子及其门人所著。

  【荀子】名况,字卿。避汉宣帝刘询讳,改称孙卿,主要作品为《荀子》。

  【韩非】哲学家,先秦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著《韩非子》。

  【吕不韦】秦相,战国末期韩国大商人,集合门客编成《吕氏春秋》。

  【列子】名御寇(圉寇),战国时郑人,被道家尊为前辈。

  (三)先秦诗歌

  (1)【《诗经》】本称《诗》,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中期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故亦称“诗三百”。这些诗歌编为“风”“雅”和“颂”三个部分。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被儒家列为经典之一,它与《书》《礼》《易》《春秋》合称为“五经”。

  (2)屈原——《楚辞》——“楚辞”

  二两汉文学

  1.两汉散文

  【贾谊】又称贾生,贾长沙,贾太傅,西汉政论家、文学家。主要作品为《新书》58篇。《过秦论》(上中下三篇)出于此书。另有《论积贮疏》等奏疏,《吊屈原赋》等赋。

  【刘安】西汉思想家、文学家。袭父爵封为淮南王。主要作品为《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等故事出于此。

  【司马迁】字子长,别称太史公,简称史迁。与司马光并称“史界两司马”,与班固并称"班马"。主要作品为《史记》又名《太史公书》。

  《史记》:历史散文。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开创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种体例,被誉为“实录、信史”。鲁迅赞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学“双璧”(《史记》、《资治通鉴》)之一,前“三史”(《史记》、《汉书》、《后汉书》)、“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之首。

  【班固】字孟坚,东汉史学家、文学家。"班马"之一。主要作品为《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开创了“包举一代”的断代史体例。前"三史"、四史"之一。

  【《战国策》】共33篇,西汉刘向根据史料编定。属国别体史书,历史散文,载录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个方面的史实,着重记录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

  【汉赋】中国古代兼有诗歌和散文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汉代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

  史书体例

  【编年体】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的《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的;《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原名《春秋左氏传》,相传为春秋末年的鲁国史官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北宋司马光主编,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至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记载了1362年的历史,花了19年的时间编写成的。

  【纪传体】是以人物为纲、时间为纬反映历史事件的一种史书编纂体例。我国最早的纪传体史书是西汉司马迁编纂的《史记》。《史记》从传说中的黄帝写起,一直到作者所生活的汉武帝太初年间结束,上下三千年。中国的官方正史“二十四史”的其他史书,都依照《史记》体例,以纪传体编纂而成。

  【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是中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此外国别体史书还有《战国策》和《三国志》。

  【通史】连贯地记叙各个时代的史实的史书称为通史。我国古代著名的通史有两部: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断代史】是只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二十四史”中除《史记》外均为断代史。

  2.两汉诗歌

  【乐府诗】继《诗经》、《楚辞》之后,两汉乐府诗成为中国古代诗歌史上又一壮丽的景观,作为一种新的诗体,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

  《陌上桑》与《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民歌中的最优秀的作品,也是叙事诗的代表作。《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是汉乐府叙事发展的高峰。见于南朝徐陵编纂的《玉台新咏》。《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合称为“乐府双璧”。

  【《古诗十九首》】出自汉代文人之手,但没有留下作者的姓名。《古诗十九首》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

  三魏晋南北朝文学

  1.魏晋文学

  【“三曹”】即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

  【曹操】小名阿瞒,字孟德,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追尊为武帝,"三曹"之首。主要作品为《魏武帝集》。代表作有《苦寒行》、《龟虽寿》、《短歌行》、《观沧海》等。

  【曹植】字子建,三国魏诗人,曹操第三子,封陈王,谥思,后称陈思王,"三曹"之一。主要作品为《曹子建集》代表作有《野田黄雀行》《七步诗》《洛神赋》。

  【诸葛亮】字孔明,别号卧龙,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官至蜀汉丞相,封武乡侯。有《诸葛亮集》,《出师表》出于此。

  【建安七子】建安年间(196~220)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禹(yǔ、应瑒、刘桢。“七子”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他们与“三曹”一起,构成建安作家的主力军。

  【竹林七贤】三国魏末七位名士的合称。他们是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由于他们互有交往,而且曾集于山阳(今河南修武)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称竹林七贤。

  【陈寿】字承祚,西晋史学家。主要作品为《三国志》,纪传体断代史,记述自黄巾起义至晋灭吴统一天下近百年间的历史。三国在百年间的史事头绪纷繁,陈寿虽分别编为《魏书》、《蜀书》、《吴书》,却能从总揽全局的角度处理,显示出他特异的史才。后人因推崇陈寿的史学和文笔,于《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史外,加上《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干宝】字令升。主要作品为《搜神记》,《干将莫邪》、《东海孝妇》都出于此。是我国最早的短篇小说集之一、多为志怪故事。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东晋大诗人,我国第一位杰出的田园诗人。有《陶渊明集》,代表作有《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饮酒》等。

  【郦道元】字善友,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撰成《水经注》四十卷,是富有文学价值的地理志。《三峡》出于此。

  2.南北朝时期

  《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加上从晋到明共二十个朝代的纪传体断代史史书合称为“二十四史”。

  【刘义庆】袭封临川王。主要作品为《世说》,唐时称为《世说新书》,宋时称《世说新语》,《周处》、《陈太丘与友人期》等出于此书。属笔记小说,记载魏晋人物的言谈轶事,与"志怪小说"相对,可看作"志人小说"的开端。

  【刘勰】字彦和,南朝梁代文学理论家。主要作品为《文心雕龙》,是我国第一部文艺理论专著。

  【钟嵘】字仲伟,南朝梁代文学批评家,著有我国第一部诗歌论专著《诗品》。品评自汉至梁一百二十多个诗人。

  【谢灵运】谢灵运,南朝诗人,中国文学史上山水诗派的开创者,与陶渊明合称陶谢。东晋名将谢玄的孙子,小名客儿,年长后袭封为康乐公,后降为康乐侯,因此世人都称他为"谢康乐"。

  四唐代文学

  (一)唐代诗歌

  1、初唐(618—712)唐建立至唐玄宗即位,近100年。诗歌成就以“初唐四杰”和陈子昂为代表。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律县)人,初唐文学家。陈子昂

  【陈子昂】唐代文学家。字伯玉,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传诵千古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2、盛唐(712——762)从玄宗即位到代宗登基,这半个世纪通常称为盛唐。盛唐时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涌现出大批禀受山川英灵之气而天赋极高的诗人。

  ⑴.以王维和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派诗人

  【王维】字摩诘(jié),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苏轼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他著有《王右丞集》。

  【孟浩然】字浩然,世称孟襄阳,唐代诗人。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⑵.以岑参、高适、王昌龄、王之涣为代表的边塞诗派

  【高适】字达夫,曾任散骑常侍,世称高常侍。与岑参齐名,并称“高岑",同为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主要作品为《燕歌行》、《别董大》等,后人辑有《高常侍集》。

  【岑参】盛唐著名的边塞诗人,与高适齐名,世称“高岑”。其诗雄健奔放,想象奇特,色彩瑰丽,尤长于七言古诗。主要作品为《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逢入京使》。

  ⑶.大李杜:李白、杜甫

  【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贺知章评李白,李白亦自诩),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尊称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唐代三大诗人之一。名作有《将进酒》、《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等。著有《李太白集》。韩愈称赞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拾遗,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齐名,人称"诗圣"。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还有“史诗”之称。名作有“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安吏》)“三别”(《无家别》《垂老别》《新婚别》)《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三字经详解:廿四史,全在兹。载治乱,知兴衰

  西方的思想家可能看不起中国的文化传统,但对中国古代的史学,无不肃然起敬,黑格尔就是一例。

  悠久的中国历史全都在此浓缩介绍了,它详细记载了一个朝代是如何从治到乱,如何从兴旺走向衰亡的。历史绝不是一些消逝了的东西,至今仍伴随着人类的影子,后人以历史为证,以道德与良心来审视昨日与今日的人和事。

  西方的思想家可能看不起中国的文化传统,但对中国古代的史学,无不肃然起敬,黑格尔就是一例。

  因为中国古代的历史学是世界上其他文明国家无法比拟的,我们有二十四正史,有《通鉴》、《续通鉴》,有十通、有实录、起居注等详尽而丰富的史料。

  中 国有一句老话,叫“一部二十四史,不知从何说起”。二十四史是一套最系统、最完整的史书,上自伏羲氏,下至明朝的最后一位皇帝结束,如果再辅以清代的《清 史稿》就是二十五史,是一套完整的中国古代史。

  不过《清史稿》是待定的史稿,还没有最后定稿为《清史》,所以中国的正史只有二十四史。

  历史像一面 镜子,清清楚楚地映照出过去和现在的美丑妍媸、是非善恶,揭示出因果循环的大道理。只有明白了“善恶到头终有报”这个原则,才能够做到以史为鉴。

  我们今天 对此并不完全相信,因为我们根本没有读懂历史。清朝的历史距离我们最近,宣统退位至今不过八十几年。1644年明朝灭亡,明将吴三贵引清兵入关。其时皇太 极已死,清世祖顺治皇帝只有六岁,他的母亲就是孝庄皇太后。

  孤儿寡母带着四十万清兵,入主中原,定都北京,逐步统一全国,使清朝在十八世纪后期,成为当时 亚洲东部最强大的帝国。到了一九一一年,隆裕皇太后带着六岁的宣统皇帝宣布退位,宣统三岁登基,在皇帝位仅三年清朝就灭亡了。

  大清国入主中原,是 寡妇太后带着六岁的小皇帝开始的,清朝结束的时候也是寡妇太后带着一个六岁的小皇帝,由此可见,历史怎么开始的还怎么结束,一丝一毫都不差。

  只是我们的寿 命太短,看不到267年这个因果循环的全过程,但是清朝的历史存在,我们可以通过这段历史来认识这个因果循环的道理。

  再往前推到宋朝,宋朝开国的 皇帝是宋太祖赵匡胤,他本是后周世宗柴荣手下的高级军事将领,手握兵权。959年柴荣死了,七岁的幼子柴宗训继位,还有一个寡妇符太后。

  随即在960年正 月就发生了陈桥兵变,赵匡胤黄袍加身,拥兵还朝,逼着小皇帝让位给他,建立了宋朝。

  到了南宋末期,元将伯彦引兵渡江,势如破竹,小皇帝帝昺只有八岁,被元 兵追逐到了广州外海的崖山,最后由左丞相陆秀夫背着跳海而亡,还剩一个老太妃在船上,眼看没有希望,也赴海死了。

  正应了元朝统帅伯彦拒绝宋使的一句话, “汝国得诸小儿,今亦失诸小儿”。果报昭彰,因果不爽,历史的发展是螺旋式重演的,种什么因一定得什么果,因果循环的规律是永远不会改变的。

中国传统文化故事《二十四史》里的人生智慧

  《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是被历来的朝代纳为正统的史书,故又称“正史”。它的内容非常丰富,记载了历代经济、政治、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等各方面的事迹,其中包含了许多经典的人生智慧,也是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我们一起阅读学习吧。

  1.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旧唐书·魏征传》

  译文:用铜作镜子,可以端正衣服和帽子;以历史作镜子,可以知道兴衰和更替;以人作镜子,可以明白得失。

  2.居高而必危,每处满而防溢。《北史·后妃列传》

  译文:居高位一定要有危险意识,东西满了就要防止它溢出来。

  3.为国之道,食不如信。立人之要,先质后文。《宋书·江夷传》

  译文:治理国家的道理是给民以食物不如给民以信义,做人首先要讲诚信,才可以饰之以文。

  4.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记·淮阴侯列传》

  译文:聪明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失误;愚蠢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收获。

  5.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史记·滑稽列传》

  译文:鸟将要死的时候,它的叫声是悲哀的;人将要死的时候,他的话也是善良的。

  6.浊其源而望其流,曲其形而欲其直,不可得也。《后汉书·刘般传》

  译文:希望从浑浊的源头流出清澈的泉水,希望扭曲的形体有笔直的影子,这都是不可能的。

  7.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后汉书·杨震传》

  译文:天知道、地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能说没人知道呢

  8.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汉书·董仲舒传》

  译文:站在深潭边,希望得到里面的鱼,还不如回家去结网。

  9.宜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战战栗栗,日慎一日。《后汉书·光武帝纪上》

  译文:应该像面临着深渊和在薄冰上行走一样提心吊胆,害怕得发抖,一天比一天更加谨慎。

  10.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

  译文:(人生一世,无非是在追求名利),天下熙熙,都是为利而来;天下攘攘,都是为利而往。

  11.顺德者昌,逆德者亡。《汉书·高帝纪上》

  译文:顺应道德的人才会昌盛,不遵从道德的人必然灭亡。

  12.农,天下之大本,民所恃以生也。《汉书·文帝纪》

  译文:农业是天下的根本,是百姓赖以生存的衣食来源。

  13.过而不改,是谓过矣。《汉书·成帝纪》

  译文:有了过错,而不悔改,这才叫过错。

  14.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饥寒至身,不顾廉耻。《汉书·食货志》

  译文:在寒冷的天气,人们不会去等待狐裘或丝绵做的轻暖的冬衣(寒不择衣);人在饥饿的时候,不会去等待甜美的食物(饥不择食);人在饥寒交迫之时,也就不会考虑到廉耻之心了。

  15.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汉书·项籍传》

  译文:先出击就能制服敌人,随后应战只会被控制

  16.明者见危于无形,智者见祸于未萌。《三国志·魏书二十八·钟会传》

  译文:明智的人在危险还没形成时就能预见到,智慧的人在灾祸还未发生时就会有所觉察。

  17.患人知进而不知退,知欲而不知足,故有困辱之累,悔吝之咎。《三国志·魏书二十七·王昶传》

  译文:担心的是人们知道前进却不知道后退,知道索取却不知道满足,所以才会有受困窘侮辱的过错,才会有产生悔恨的过失。

  18.书籍之事,患人不好,好之无伤也。《三国志》《吴书三·三嗣主传》

  译文:对于读书这件事,担心的是人们不喜欢它,喜欢它是没有什么伤害的。

  19.成败相因,理不常泰。《南史·宋本纪》

  译文:成功与失败互为因果关系,世事不会永远太平安宁。

  20.以清白遗子孙,不亦厚乎。《南史·徐勉传》

  译文:把清清白白做人的品质留给后代子孙,不也是很厚重的一笔财富吗

  21.负薪救火,扬汤止沸,以暴易暴,与乱同道,莫可测也,后嗣何观!《旧唐书·魏征传》

  译文:背着木柴去救火,扬起沸水来止沸,用残暴来代替残暴,与原来的混乱同出一辙,其后果之严重是很难测的,这样下去,继前朝而为君的,给后代还有什么可显示的呢

  22.居官当廉正自守,毋黩货以丧身败家。《元史·刘斌传》

  译文:当官的人应该廉洁公正,坚持自己的操守,不要因为贪财而丧身败家。

  23.成远算者不恤近怨,任大事者不顾细谨。《明史·汤和传》

  译文:有长远打算的人不应为眼前的一点怨言而担忧,做大事的人不必顾及一些细微琐事。

  24.聚如丘山,散如风雨,迅如雷电,捷如鹰鹘。《元史·郝经传》

  译文:(用兵之道在出奇制胜):聚集在一起的时候如同山丘一样不可震撼,分散的时候又如风雨一样无处不在,行动可以像闪电一样迅速,动作可以像鹰鹘一样凶猛。

  25.朝廷行事苟不自正,何以正天下?《金史·世宗上》

  译文:朝廷里的人自己行事都不正,怎么要求天下的人行为端正呢

  26.馨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旧唐书·李密传》

  译文:用完南山的竹子(做笔)也写不完罪恶;放尽东海之水也无法流完恶行!(罪大恶极)

  27.义感君子,利动小人。《晋书·符登传》

  译文:道义可以感动君子,利益可以打动小人。

  28.太刚则折,至察无徒。《晋书·周岂页》

  译文:过于刚直就会折断,极其明察就没有门徒。

  29.智者弃短取长,以致其功。《后汉书·王符传》

  译文:聪明人舍弃短处,发挥长处,以此来取得成功。

  30.君子立身,虽云百行,唯诚与孝,最为其首。《隋书·文帝纪》

  译文:君子在社会上立足成名,尽管需要修养的品行有很多方面,但只有诚和孝才是最重要的。

关于对中国二十四史的介绍

  所谓“二十四史”,是指中国历史是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的统称,起于汉武帝时诞生的《史记》,终于清乾隆时刊行的《明史》,前后相隔一千八百多年。

  “二十四史”的概念亦是逐步形成的。唐以前往往将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范晔的《后汉书》合称为“三史”。后来又加入了陈寿的《三国志》,称为“四史”或“前四史”。到北宋,又加入《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新唐书》、《新五代史》十三部书,合称“十七史”。明代又增入《宋史》、《辽史》、《金史》、《元史》,合称“二十一史”。清乾隆时再增入《明史》,合称“二十二史”。不久又增入《旧唐书》、《旧五代史》,经乾隆皇帝钦定为“二十四史”。“二十四史”不含清代历史,近人赵尔巽主编的《清史稿》书成后,并入“二十四史”,合称“二十五史”。其后又添入近人柯劭忞撰写的《新元史》,终成“二十六史”。

  “二十四史”被尊为“正史”。《隋书·经籍志》曰:“自是世有著述,皆拟班(班固)、马(司马迁),以为‘正史’。”遂有“正史”之说。

  “二十四史”皆属纪传体史书,即以人物为中心,着重记述有关人物的生平事迹,历史事件附见于人物纪传中。纪传体主要有“纪”、“表”、“志”、“传”四种体例:“纪”(或曰“本纪”)逐年记载帝王在位的国家大事;“表”扼要胪列纷纭复杂的的大小史实;“志”(或曰“书”、“考”)专项记录各项典章制度;“传”(或曰“列传”)集中描摹历史人物生平;《史记》和《新五代史》中又多出一种“世家”,系纪和传的结合体。四种体例相辅相承,互为补充,共同展现出一幅恢宏壮阔的历史长卷。

关于四史

  记忆中,有一天我没有如往常一般去上幼儿园,我看见好多人在哭,现在才知道那是因为外婆去世了。由于年龄太小,对外婆几乎没什么印象了,唯一的印象就是妈妈抽屉里穿着打着补丁外套的外婆照片,我就央求妈妈给我讲述外婆的故事,故此打开了一扇学习“四史”的大门。

  妈妈说外婆是一个孤儿,四岁的时候她的父母不知道去向,外婆跟着自己的叔叔一起生活,小时候经常挨打,10岁就已经下地干活。那时候都是凭借自己的双手挣得工分,才能有饭吃。由于外婆特别能吃苦,行动也非常的快速,所以她的农活做得尤其的好,十八岁那年,外婆就当上了他们村的小队长,后来还当上了妇女主任,并且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听了妈妈的介绍,我感觉10岁的我还需要妈妈操心我的穿衣和学习,还真的有点惭愧呢。于是我在心里暗暗告诫自己,从现在起要真正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外婆经历过饥荒的年代,特别节俭,妈妈说小时候碗里从来不许剩一粒饭粒,因为剩饭或者吃不完偷偷倒饭,被发现后没少挨打。妈妈说,农村老家的水都是自家钻井打上来的,各家各户使用得随心所欲,没有节制,可是外婆却心疼得很,经常通过村里的大喇叭号召大家要节约用水,普及我们国家很多地方因为干旱,别说庄家,连人也喝不到水的情况。在家里那更是节约得很,因为她说只有以身作则,才能带动身边更多的人节约。

  外婆除了能吃苦,还特别爱干净,她种的庄稼地里一根杂草都没有,因为她总说,种地就跟经营家庭一样,要把地里的杂草打扫干净,才能让我们种植的作物得到丰收。家里更是一尘不染,妈妈说,外婆虽然生活在农村,但她总是把家里收拾得井井有条。

  外婆也是村里人心目中的好干部,村里有好几户生活困难的人家,外婆只要有时间就去看望他们,还帮助他们积极争取县里的扶贫指标救助。妈妈说小时候过年的时候,家里会买很多糖果,妈妈以为会吃个够,其实不然,每年过年时购买的糕点还不够妈妈去看望村里的老人家呢,以前不理解会抱怨外婆,现在长大才明白,外婆就是一个舍小家为大家的人。

  对于10岁的我来说,我感觉妈妈身上也有很多外婆的影子,勤俭节约,吃饭不许我剩饭粒,家里收拾得很干净,作为一名小学老师,每天起早贪黑地在学校忙碌,深受学生的喜爱……这,也许就是外婆传承给我们的家风吧!

  我要像外婆学习,能吃苦,爱劳动,在学习上勤奋努力,长大以后能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小学体育课跳绳教案20篇

小朋友学跳绳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