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德育教育内容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学生德育课堂心得体会

  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它是指教育者按照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把一定的思想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人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

  当代青少年心理生理发展具有不成熟、可塑性强的特点,他们面临更多的机遇和史无前例的挑战,只有树立优秀的价值观,才能全面正确地认识自己、他人和社会,将来才能成为对企业和社会有用的人。

  我校中专学生由于生源层次问题,存在的一些现状令人堪忧。如厌学队伍日渐扩大,学生不爱学习、不想学习,他们大部分抱有理论没用的想法,认为只要有实习成绩就可找到工作。他们整日无精打采或上课睡觉,周末整日泡在网吧,对老师布置的作业置之不理。学生的日常行为极不规范,在校园经常听到脏话如行云流水脱口而出,臭话随口流露,这部分人也不排除女生。长发、染发、穿耳者为数不少,以至常听到学校周边住户议论“如今的学生有时候真的分不清是否是学生”。

  造成上述现状原因是多方面的,诸如社会风气的影响,家庭对孩子的溺爱,父母外出打工缺乏家庭管教及网络的影响等。但究其根本原因是当代学生缺乏道德教育,他们既不尊重自己,也不尊重他们的父母、老师、同学。俗话说,人必自尊而人尊之,德育教育的开展很有必要。

  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各班主任智者见智,仁者见仁,我总结的主要工作有这几方面:

  1、加强日常规范,进行德育渗透

  日常规范是德育教育的基本内容。日常规范是准绳,学生必须遵照执行,无规矩不成方圆。但如果仅仅强行让学生遵守校规校纪而教师不注重自己的言行,日常规范必然形同虚设。教师在此德育教育过程中最有效的方法是“以身作则,以身示范”。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应用自己的行动向学生渗透,让学生耳濡目染,最终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看到老师都以校规校纪约束自己,学生就会照做,不至于产生抵触情绪,进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活动中的德育,进行德育普及

  在活动中进行德育的最大特点是普及性强。良好品德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达到,而是从一些不起眼的小事、一些看来不相关的方方面面逐步培养起来的。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发挥个性特长,还可以培养集体观念,又由于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学生们可以自我表现,自我管理,实现师生、学生间的思想和情感的平等交流。在活动中学生锻炼、表现了自己,教师在这时进行教育,形式比平时苦口婆心的讲述要生动的多,效果自然也要好的多。更重要的是活动开展多了学生就会信赖教师,就会自然打开接受教师和教育的闸门,学生有心理话就能向班主任倾吐,从而促进了教育的开展。

  3、放开班委权力,培养自制能力

  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自我教育的主体。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班集体中,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特长和活动交往的位置和对象,他们有一种自然的向心力。实践证明:实行班委轮职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个自己教育自己,自己管理自己的良好条件,教师教给他们开展轮职的方法,制定活动计划,然后放手让他们进行自我管理,这样学生既得到了锻炼,又培养了管理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轮流执勤,让每名学生知道了班委工作的内容,能让学生更好的互相配合,提高自制能力,久而久之则养成了良好的习惯,达到了德育的目的。

  4、德育始于课堂,最终融于生活

  教育家赫尔巴德曾说过:“教学如果没有进行德育,只是没有目的的手段,品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失去了手段和目的。”在教学工作中,我们应该做到德育与智育并举,并且要做到德育先行。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只是处于一种主导的地位,而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成绩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学生自身的道德素养与学习意愿所决定的,而这些都属于我们德育工作的范畴。

  另外德育工作不像理论教学那样,教师在课堂上讲,学生在课上听懂记住了。我们必须充分地利用好“课堂”与“生活”这两块德育阵地,尤其是生活这个真正的德育大课堂。我们在课堂上所传授的德育内容,须要学生在生活中去践行,检验并指导学生在生活中的一言一行,持之以恒,这样才能够教会学生如何生活,如何做人。把学生培养成思想、道德、品质均优秀的人才,这才是我们德育的最终目的。一个品德败坏的人,他掌握的技术越高明,对社会的危害越大。

  我们都知道,德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及学生本人的密切配合,涉及到学校、家庭及社会教育的各个环节,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必须坚持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言传身教,做到有的放矢,并持之以恒。以上只是我当班主任以来的一些体会,希望随着班级工作经验的积累,今后能胜任班主任的本职工作。

学生德育教育内容

学生德育课心得体会

  一、增强德育教学的艺术性

  课堂教学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劳动,德育教学更是一种极具艺术性的高雅活动。由此,教师不仅需要按照教学规律和学生的学习特点安排教学工作,还要以对待艺术的“精益求精”的精神来对待中职学校的德育教学工作,力求以最佳的教学状态完成中职德育课的教学工作。当前中职学校的德育课教学中存在着教师重视德育理论教学,习惯于知识的灌输,而且教师本人把德育教育看得过于严肃,在教导学生时也是保持古板、单调的方式,难免不被学生喜欢。面对这一现状的最佳解决方式就是从教师入手,一方面注意完善中职德育教师的教学艺术。把德育教学当作艺术,不断地用渊博的理论知识去充实教学内容;用巧妙的教学技巧去完善教学方式;用最能震撼心灵的方式去正践教学工作。另一方面,则是德育教师首先感受到德育以及德育教学所包含的艺术特性。首先,教师自身要能真正地理解中职德育课和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其次,教师需要理解哪种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理念最适合应用到对中职学生的德育教育中。

  二、调动学生德育学习的积极性

  对一门学科而言,学生缺乏积极性是非常致命的弱点,德育教育从本身特质上看比其他学科缺少趣味性和吸引力,再加上德育教师习惯性地采用教条式教育方式,更容易让学生对德育课失去兴趣,从而失去学习的积极性。情况比较严重的学生甚至会对德育课产生抵触、厌恶的不良情绪。教师想要解决这些问题,需采取以下措施:

  1.注意德育教学的多样化

  教师将德育教材上的内容进行分解细化,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更多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并让学生产生兴趣的元素和教学方式。如将中职德育课程的教学内容与现实问题相结合,将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案例引入教学内容之中,重视德育案例分析和实践教育。上课时先以案例观察的方式,吸引学生注意力,以案例中的真实情感和思维角度让学生“动之以情”,并且引起学生思想和感情上的共鸣。随后,教师对案例进行详细分析,融入德育理论和德育常识,以这种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对学生晓之以理,从而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

  2.提高学生在德育教学课堂上的地位

  新课改后中职德育教育中对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视程度有了显著提升,但仍未达到以学生为主、双向互动的标准。目前中职德育课上学生仍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所以还要继续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育的主体。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学习和主动解决问题。

  3.提高对德育课的重视程度

  在中职教学中,学生对自己重视的学科学习积极性更高,然而作为以技能性专业为主的职业学校,中职学校对德育课的重视程度远低于对专业课和技能课的重视程度。学校和教师这种对德育课相对轻视的态度自然也会影响到学生,让学生不再重视德育课,也对学习这门课程失去了积极性。针对这种态度问题,需要从两个层次来解决问题,第一层次是从轻视态度产生的根源出发,转变学校和教师对待德育课的态度,并且还要让学生看到教师们重视德育课的态度。第二层次是从学生方面,通过直截了当的课堂教学和潜移默化的思想渗透让学生重视自身品德修养,并了解到德育课的重要性。

  三、增强德育教师的个人素质

  增强德育教师的个人素质是提高中职德育教学实效性的重要措施,也是现代中职德育课教学中不可缺失的一项措施。中职学校的德育课教学研究的基础较薄弱,德育教师本身既缺乏教学指导,还缺少德育教学经验,在探索和实施符合中职学生的德育教学方式方面阻力很大。这样的问题目前可以从两方面进行调整:一方面是提高教师的教学素质。如让教师参加相关培训,经常性观摩和学习比较优秀的德育教学示范;能多方面收集德育教学相关资料,并对资料内容了然于心;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基本功,会设计教案、分析教学类型、选择教学方法等。另一方面,需要提升教师的品德素养。即教师本身要明理,言语行为符合道德标准,同时具备教书育人的能力,对德育教师的职业责任感有深刻体会,能主动承担中职德育课的教学职责和教学任务。

  四、加大信息化教学力度

  信息化教学是我国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热门话题之一,在其他科目的课堂教学中,信息化技术和各项信息资源已充分应用。但在中职德育课教学方面,信息化教学力量还较薄弱,存在着信息化教学基础条件差、德育教学与信息化技术互不干涉或两者有机结合不完整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从三点出发:

  (1)完善中职学校的信息化教学所需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先让中职学生有条件接受信息化德育教学。

  (2)对德育课教师进行信息化教学方面的系统培训,或让教师去其他学校或学科旁听学习,借鉴经验。

  (3)加大德育教师的信息化教学实践力度,让教师在实践中提升能力、总结经验,摸索出最合适的信息化德育教学办法。同时也能让学生习惯信息化德育教学,缩短磨合期,增强师生之间的默契程度。当前中职学校正处于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时期,中职学校教育要求中对德育教育的考核标准更高。作为提高中职德育课教学实效性的核心力量,中职学校德育教师有必要时刻谨记以上措施,不断完善自身素质以及提高德育教学水平。

德育

  要从理论走向生活化,使德育教学变得生动活泼。比如,培养学生的诚实品质,老师不用大喊“要诚实,要诚实”的口号,而是老师们只要把寓言中 “狼来了”的故事讲给从学生听就行了。就像此类的历史故事、生活寓言讲起来生动、形象,同时又蕴含着较大的德育价值,说服力特别强。卢梭还从人性本善的观点出发, 从而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纯洁的, 人生来就爱自由,并具有自爱心和同情心, 而良心是得自天赋的德育本能, 是德育的先天性原则。同时他也认识到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 都是好的, 而一到了人的手里, 就全变坏,

  因此,很有必要对学生实德育。德育在塑造人的品质、在改变恶劣环境影响方面,起着很大的决定性作用。学生天性善良, 所以,德育必须从学生的天性出发, 遵循自然的发展规律,依据年龄特点以及心理的特征,对学生进行德育。所以, 卢梭要求德育也要遵循自然,跟着它给你画的道路前进,并且按照孩子的成长和人心的自然发展而进行德育,使学生的德育本能和天性得到发展, 合乎自然地成长发展为一个知道如何做人的人。

学生德育随笔

  最近,报上时常提出要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这一点对于我们工作在教育第一线的老师来说感触尤深。虽然升学率年年在提高,但很难说学生的道德素质在不断提高。老师感到学生越来越难教,我想这一点和学生及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都是分不开的。 道德素质包括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情感,义务感,责任感,事业感,自尊感和羞耻感几方面内容。"一德立而百善从之。"一个道德素质高的人,无论干什么事,学习也好,工作也好,都能干得很好。反之,我们不能期望一个道德素质不高的人,把学习学好,工作干好。即使在学校能考出高的分数,将来到社会上也不能为社会,为国家做出贡献。"要提高公民道德素质"这一说法显然有亡羊补牢的感觉。而对于我们从事教育事业的人,在这一点上更应未雨绸缪。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观念,应该比教会他们一门功课,一种技术更为重要得多。所谓"学做事要先学做人。"道德教育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责任。而作为与学生每天相处最多的班主任,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尤为重要。

  一. 言传身教

  一位教育学家说,任何章程,任何纲领,无论设计的多么精巧,都不能代替人格在教育事业中的作用。没有教师给学生以个人的直接影响,深入学生性格中的真正教育是不可能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我们老师,班主任要为人师表,以身作则,要求学生做到的,我们自己首先要做到,否则"喊破喉咙也枉然。"班主任的行动是无声的命令,班主任身体力行,学生会把班主任作为效法的榜样。

  二. 创建良好的班级风气

  学生的态度和道德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他们的同伴集体的行为准则和风气决定的。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对学生优良的品质的形成和不良品质的改变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倘若一个班集体有共同的目标,严明的纪律约束,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关系和谐,融洽,大多数学生奋发向上,那么,个别品德不良的学生,也由于受到良好的集体气氛感染会很快变好。班主任应学会运用表扬,当某种好的道德行为出现时,班主任及时在班级中进行表扬,这种表扬不一定是物质奖励,只要口头赞扬,甚至向学生微笑,表示亲昵,同样能产生良好的强化作用。这样其他学生也会争着出现同样的道德行为,受到老师的表扬。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应引导学生更多地利用内部奖励,让学生对自己的道德行为本身获得满足,感到愉快,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观念。反之,倘若老师缺乏细心的思想工作,随意运用批评,甚至对学生当面讽刺,挖苦,让学生离开课堂,找家长,甚至体罚与变相体罚,学生口服心不服,凡此种种,造成师生关系紧张,感情对立,对良好品德的培养不利。

学生德育养成教育的心得体会

  养成教育是目前教育界经常提到的一个概念,人们对它的解释大同小异。有的人认为养成教育是“教育者采用多种教育方法,引导受教育者认识、体验和实践基本道德规范,全面培养和提高人的‘知、情、意、行’,最终使受教育者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教育”。

  有人认为“养成教育就其实质说,是培养儿童行为习惯,使其言谈举止规范化的教育”。也有人认为,“养成教育是指综合多种教育方法和途径,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培养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教育。

  它以社会公德、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等规范为主要内容,以儿童为主要对象,旨在使其养成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行为规范的良好的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概括起来,关于养成教育的解释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指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包括道德行为,也包括其他方面的行为,如学习行为;另一种解释只针对道德行为。但人们都承认养成教育应重在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绝大多数人认为养成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道德行为习惯,但也有人认为养成教育不只是培养道德行为习惯,还包括道德品质的培养教育。

  对于养成教育的性质,绝大多数人认为,养成教育是德育的目标。但我们认为,养成教育既是德育的途径,又是德育的重要目标。确切地说,养成教育是指培养幼儿形成良好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的过程,既包括培养,也包括形成,培养是途径,形成是目标。对养成教育概念的界定无疑会影响养成教育的实施,因此,有必要对养成教育的实质作一初步分析。养成教育的思想起源很早,养成教育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养成教育的思想早在古代就有,如在孔子教育思想中就有“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王炳照先生认为,“中国古代传统教育实质上是一种人格养成教育”,就是“教人学会做人”。养成教育思想被叶圣陶先生进一步发展。他曾经这样概括教育的本质:“‘教育’这个词,往精深方面说,一些专家可以写成巨大的著作,可是就粗浅的方面说,‘养成好习惯’一句话也就说明了它的含义。”在叶圣陶先生的多次论述中,养成教育的含义是宽泛的,既包括德育,也包括智育、体育等。

  究竟如何看待养成教育?我们认为,养成教育主要是指儿童道德品质的养成。因为目前养成教育的提出是与德育工作密切相关的,更确切地说是与德育的有效性问题密切联系的。长期以来,虽然我们对德育工作给予了充分重视,但德育的有效性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如成人公共道德行为习惯欠佳、青少年道德行为问题及青少年犯罪问题等都说明了这一点。因此,加强道德教育是目前我国教育中面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养成教育是在此背景下,针对我国儿童青少年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的,是与德育密切联系的。幼儿期作为儿童社会化的初级阶段,在儿童道德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可以说幼儿期是培养道德品质、形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基础阶段,是道德养成教育的关键时期。

  (一)幼儿期是儿童是非观念初步形成的重要时期

  儿童道德的发展以是非观念的形成为基础,是非观念的形成是儿童道德观念发展的前提。然而,人们往往认为孩子小的时候什么都不懂,因而忽视儿童是非观念的培养。实际上,在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学前阶段的儿童是非观念开始萌芽,儿童在与外界特别是父母等成人的交往过程中,逐步了解行为的限度,掌握行为的界限,形成最初的是非观念。新生儿通过哭的方式与外界交往,他们的哭最初是由于生理的原因,如饥饿、身体不舒服等,孩子哭

  了以后成人的第一反应是对新生儿的照料。逐渐地,孩子会产生对成人的依恋,表现为身边没人时也会哭,于是成人马上过来陪伴。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他们逐渐认识到哭是一种手段,当他们有什么需要时就会用哭来达到目的。而如果成人无原则地满足,孩子就会将哭作为要挟成人的最锐利的武器。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儿童没有是非观念,判断对与不对的标准完全出于个人的需求。一旦家长不能时时事事都依从孩子时,孩子就会表现得非常任性,让家长无计可施。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往往会采取打骂的方式以暂时阻止孩子的不当行为。

  对于这些孩子来说,他们没有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任性”或“不懂事”。在他们的观念中往往是自己想要的就是对的,并且判断标准模糊,在某些情况下甚至把会不会挨打作为能否做某事的标准。有些孩子则形成了较为稳定、正确的是非观念,他们知道哪些事是可以做的,哪些事是不可以做的。经父母劝说后,他们马上会放弃不合理要求,从内心接受规则。这些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懂事的”孩子。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表明:在整个学前期,儿童逐渐了解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可以做;通过与他人交往,儿童逐渐积累经验,形成是非观念,从而调节自己的行为。

  (二)幼儿期是儿童基本道德行为习惯初步形成的时期

  行为的稳定性是一个人道德品质初步形成的特征之一,即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场合表现出的行为的一致性。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儿童在3岁左右就已经表现出个人行为的独特性,如独生子女普遍存在的任性行为在岁儿童身上就已经表现得很明显,有的孩子想要什么东西时,会采用哭闹甚至踢打成人的方式。而到了幼儿末期,作为个人特征之一的自我控制已经达到了非常稳定的程度。我们采用实验室情境性观察的方式对3—5岁幼儿的自我控制进行了研究,研究采用二因素重复测量实验设计,这二因素分别是不同难度的任务(包括难任务和容易任务)和不同对象在场(女大学生在场和母亲在场),然后将两个因素匹配,形成4种情境。

  研究结果发现,大约一半的3岁儿童在情境中的行为表现出明显的一致性,说明3岁儿童的自我控制能力已经得到一定的发展;而5岁儿童在各种情境中的行为都表现出了非常强的一致性,不管是什么样的任务,也不管是谁在场儿童都表现出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这个研究结果证实了学前儿童的自我控制已经达到非常稳定的水平,已经形成比较稳定的行为习惯这一观点。相对的稳定性是指到了幼儿末期已经出现较为明显的个别差异,即我们所说的个性特征,同时,儿童此时形成的个性还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存在变化的可能性。如果没有特殊的环境、事件或特殊的教育矫正,儿童的个性会在此基础上顺其自然地发展,因此我们说,幼儿期儿童个性(包括道德)的发展是其日后发展的重要基础。

  (三)幼儿期道德品质的初步形成对儿童曰后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幼儿期道德品质的初步形成对儿童人小学、中学以后的道德发展有长期的、重要的影响。如儿童是非观念的掌握对儿童入小学以后的道德行为、青少年的违法行为都有着直接的不可忽视的影响。如早期比较任性的孩子进入小学后会出现更多的行为问题。有个小学四年级的学生由于不辨是非发生了偷窃行为,其原因是听到同班一个同学告诉他,有个同学铅笔盒里有零用钱,并让他去拿,他就去拿了,然后和几个同学出去买零食。

  这位儿童正是由于缺乏是非观念,才会表现出问题行为。进入青少年期,那些早期没有形成是非观念的青少年,一方面表现为自我中心,缺乏是非观念和道德观念,很难形成法制意识;另一方面,由于青少年时期同伴对其心理发展的影响会越来越大,他们与不良同伴接触后因为盲从而发生违法行为的可能性很大。这些孩子的自主性往往很差,对青少年违法行为的研究也证明了自主性对青少年违法行为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关于青少年违法行为与家庭关系的研究出现了一种新的趋势,研究者直接把关注的焦点集中于研究青少年自主性与青少年违法行为的关系,认为自主性的缺乏是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因素。

  而从目前我国青少年犯罪的现状中可以发现,青少年犯罪的一个主要特征是团伙犯罪。在团伙犯罪中,除了个别主犯,其余多是从犯,而对于这些青少年来说,自主性的缺乏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导致犯罪的因素。因此,我们曾经明确提出,青少年违法行为的预防应从家庭开始,即从儿童自主性的培养着手。

  综上所述,幼儿期是儿童道德养成教育的关键时期,家长和教师要重视儿童早期的道德教育,注重幼儿是非观念及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以促进儿童良好道德品质及行为习惯的形成,为儿童个性的健康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小学生德育教育心得体会

  德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中。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的作用。因此,学校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并认真学习德育工作政策文件,提高认识,树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思想,为了确保对学生德育工作的顺利实施,我的主要做法是:

  一、加强理论学习和德育实践研究

  1、加强师德理论学习。我们在教师政治学习的时候,认真学习了《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和省、市教委有关师德教育和建设的文件资料等,有效地加强了师德建设。

  2、积极参与德育科研活动,我们以新课程理念努力转变班主任的角色,并通过小课题研究、理论学习、案例撰写等形式开展德育科研活动。每位教师都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撰写学习心得体会,提高了自身的德育理论水平。

  二、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教育活动

  1、爱国主义教育:

  学校德育处认真抓好了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和国旗下讲话,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树立正确的国家意识,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

  2、安全法制教育:

  (1)加强安全知识的宣讲教育;

  (2)继续抓好学生校内、校外的安全工作,签定有关责任书,规范制度,落实好各种措施。本学期此项工作运行良好,未发生任何安全事故;

  (3)各班深入学习贯彻《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对一些苗头性现象及时加以教育,杜绝学生的各种违纪现象;

  (4)开展了系列宣传教育活动,如黑板报、专题广播等,学生受到良好的教育。

学生个人德育心得体会

  网络教育的各种资源跨越了空间距离的限制,使学校的教育成为开放式教育。承载的信息量大,学习资源丰富,共享互动性强。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从任何章节开始、学习任何课程,五个任何体现了主动学习的特点,它为我们节省了时间,使我们能够自由的回家通过平台进行学习、交流。利用空余时间也可以学习所学课程,充实了自己,拓宽了自己的知识面。这种教学模式并不影响工作,比较适合于我们这些受特殊原因影响的学生。

  我是比较懒惰的,且自制力也比较差,经常喜欢开小差,但是学习的重要性让我战胜了自己,圆了自己多年的梦想,并且我还一如既往地保持已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迎接人生更大的挑战,面对将来,无所畏惧,完成自己的学业,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工作中去,使知识化为能力!

  人生因有朋友而酣畅,因有事业而从容,因有成就而自豪,因有家庭而温馨,因有希望而奋发,因有收获而快乐。

学生德育教育心得体会

  对青少年开展富有成效的思想道德教育,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修养和行为习惯,为他们以成为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的公民打下坚实基础,是新时期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新课题。在当前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社会发展迅速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这对学生的思想产生极大的影响,给学校的德育工作带来相当大的难度,带来新的挑战。我们如何应对新的形势迎接挑战,有效的开展中学生的德育工作?这是摆在每一位教师面前不得不深思的问题。通过《英德市中小学实效德育工作方案》的学习,结合自己的实践谈谈几点心得体会:

  一、加强自身道德修养,以身作则树立榜样

  一个好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到知识,更要让学生领悟的做人的道理,学会做人。教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产生深刻影响,因此教师应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和职业素养,为学生树立榜样,这就要求每一位教师要树立为人师表的荣誉感,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要保持较强的勤奋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要有良好的行为习惯,特别是在日常生活中更要当好学生的表率。例如,教师要求学生不讲粗话,要讲文明、讲礼貌,要求学生不乱扔纸屑、果皮,不随地吐痰等等,教师首先应要求自己做到这一点,也就是说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教师绝对不做。

  “言传不如身教”在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说一百遍不如做一遍给学生看有效。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要言传,还要身教,这样才能有效提高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这一点我就深有体会,在我任教的班级中,同学们以前不注意教室的清洁,经常在教室里面乱扔纸屑、果皮,特别爱讲粗话,虽然班主任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效果很小。一次英语课,我走进教室看到教室里扔了很多纸屑,就默默的把纸屑捡起来,同学们都感到很惊讶,纷纷捡起身边的纸屑放到抽屉里头。当捡完纸屑以后,说了一句话:“看,我们的教室多么整洁,我们也觉得很舒服,没有老师的批评,心情也好,如果我们每一个都自觉保持教室的整洁,每一天都有好的环境,好的心情不是很好吗?”从此以后,教室总是保持得很整洁。因此我们教师要强化自身修养,以文明的言行,高尚的品格去影响学生,时时、事事、处处为学生以身立教,以德育人,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

  二、开展形式的课外活动、社会实践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创设广阔平台

  课外活动是思想道德教育的第二课堂,是思想道德教育行之有效的载体。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课外活动是为学校教育目的,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在课外对学生实施多种影响的教育活动。让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受到教育、启发与鼓舞,是提高德育工作时效性的有效途径,课外活动多以集体的方式进行,是学生自愿参加。因此,他们会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这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团结互助的团队意识及集体主义精神,克服困难的毅力。学校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既可以提高学生的素质修养,开拓视野,同时也起到思想道德教育的作用。

  此外,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公共意识,培养学生积极的思想情感。组织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开展“远离毒品,珍惜生命”的宣传活动,这有助于学生了解社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关爱他人,助人为乐和互助合作的团队精神。

  三、深入学生生活,了解学生,亲近学生,及时发现出现的不良行为及时纠正,及时引导

  教师要坚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从多方面培养学生教育学生。一个人的思想道德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在这过程中需要有人引导他,当他偏离道德准则时及时把他拉回来,引导他走入正轨。这就需要广大教师做一个细心人,深入学生生活中了解学生,关心学生,积极开展个别谈话与反映他们心声的集体活动,用“因材施教”的方针,重视做好转化工作,变简单灌输为启发诱导,变消极约束、看管为积极自我激励、自我管束增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效果。例如,八年级有几位同学的时间观念较差,纪律散漫,上课迟到,我就及时找他们来谈话,在谈话的过程中我特别注意自己的引导方式方法,以免引起他们的逆反心理,不是直截了当的指出他们的不是,而是给他们讲一些关于时间观念、纪律的故事,给他们讲珍惜时间、遵守纪律的重要性,从而引导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能改正过来。通过个别谈话,这几位同学都很快转变了过来,再也不迟到,再也不捣蛋,对待人也文明礼貌了。因此,在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只要深入学生的生活,充分了解学生,坚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的教育原则,将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四、密切与家长联系,争取家长的配合

  家庭是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广泛、深远而持久的;老师是学校与家庭取得联系的纽带,争取家长配合学校共同教育学生。老师要主动向家长了解学生在校外的表现,介绍学生在校内的表现,介绍学校教育的计划和对学生的要求,向他们宣传教育的意义以及正确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交流教育经验,共同探索教育学生的措施、方法,提高思想教育的可实施性。在取得家长的联系,向家长反映学生情况时,要注意自己的言行,首先要尊重家长,抱着和家长共同研究、探索的态度,其次是向家长反映的是真实情况,而不是告状,所以语气要委婉,方法得当,既反映缺点又反映优点,既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又能起到促进的作用。教育是长期的,持久的,因此,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也应是长期的,持久的。

  总之,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要多管齐下,与时俱进,因材施教,不断提高道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才能培养出符合时代道德标准的合格人才。

夯实德育教育加强学生修养

  一个学校的良好发展离不开德育教育。更新教育观念,尊重学生人格及创造精神,夯实德育教育,引领学生弘扬正气,实现自己美好的梦想,是茶业口镇中心小学始终坚持的办学思想。

  一、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抓好德育养成教育

  学校充分利用墙壁广阔的空间给学生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教学楼一楼门厅上面的墙壁上,用四大板块呈现给学生的是“大爱莱芜善行义举‘四德榜之’职业道德模范、社会公德模范、家庭美德模范、个人品德模范”,教师、学生的言行同时上墙,共同监督、共同成长。门厅两边的墙壁上映入学生眼帘的是学校编制的校本课程《小学生养成教育三字经》,通过朗朗上口的儿童化语言,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趣味图案,让养成教育融入到每一位学生当中,学生用习惯规范自己,成长自己。二楼楼道口的墙壁上展现给学生的是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三字经》、《弟子规》。让学生通过诵读,知道忠、孝、仁、义、礼、智、信的内涵所在,耳濡目染的感受到读圣人书,立君子品、做有德人的道德教育给他们带来的巨大魅力,从而为自己的终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重视课间娱乐活动,实现德育教育渗透

  每天一小时的阳光运动是学生由厌学到快乐学习的一剂良药。每天让学生统一活动后,每个班级还在自己的活动区域进行着自己的项目活动,跳绳、转呼啦圈、棍棒操、踢毽子、跳小兔舞、这些都是小学生喜欢的体育运动。学生在快乐的运动过程中得到了意志锻炼,得到了体能发展。每天都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开展阳光教育活动,从班级抓起,提升了德育发展速度,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进取向上,守纪律、爱班集体的优良品德。

  三、重视当地资源优势,强化德育实践活动

  茶业大地人杰地灵,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开展丰富的教育实践活动是加强学生品德教育的重要保障。每年的清明节,风雨无阻,学生都要去汪洋台扫墓,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红色卫士李隆春的故事,为廖容标养育长子的红嫂刘福英以及刘氏父子的动人故事都让学生潸然泪下。在学生优越的现实条件下经常接受红色教育,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唤起了学生的人生价值追求,促进了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和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学校从德育教育抓起,让学生从不同的文化内涵去享受德育教育的魅力,极大地提高了学生们的自身修养。

小学德育教育

  一、健全人格品德从小培育一位家长曾这样对我说:“我们小的时候条件不好,现在条件好了,孩子需要什么我们都满足他。”这样会导致孩子自尊心太强而内心太脆弱,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缺乏有艰苦成才路上的品格力量,形成了追求生活享受,不爱惜劳动成果、任性、自私、争强好胜等不良品格,阻碍了孩子良好品格的形成。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指出:幼稚期是人生最重要的一个时期,什么习惯、言语、技能、思想、态度、情绪都要在此时期打下一个基础,若基础打不稳固,那健全的人格就不容易建立。“教育孩子难,教育幼儿更难!”每个小学教师深有这样的感觉和体会,尤其面对大都是身处经济、环境条件非常优越的独生子女,稍不注意,对他们的成长就会受到伤害。小学工作者至关重要的工作任务就是要把幼稚无知的孩子培养成为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就要“从小教起”“从小教好”,小学生良好性格及品德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需要我们的社会、家庭和小学教师把一定社会的思想准则和道德规范长期地转化为对小学生进行早期的品德教育,引导他们进行实际锻炼,把提高思想认识与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结合起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想实际,提出教育要求和内容,选择正确的教育手段和生动灵活的教育方法,认真、切实地把教育小学生工作做好。二、良好道德行为用德培育好品质让人终身受益。品德教育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使之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而且是一切活动正常进行的保证。小学低年级时期是可塑性较强的时期,抓好这个时期品德教育,能为孩子今后的成长打好坚实的基础。大量事实证明,一个人的行为问题,往往可以追溯到他的幼儿时期,一旦有了不良品德,往往会影响终身。作为一名小学教育工作者,我们就该树立这样的观念:学校的一日活动以及各个环节都渗透着德育的因素。学校中时时有德育、处处有德育。例如在美术活动中,老师有了德育的意识,就会不但注重对学生构图技能技巧的培养,更要注重培养小学生与其他同学团结协作的品德和良好习惯,如果没有良好的绘画习惯,绘画的水平也就难以提高。学校的日常生活是平常的,琐碎的。在潜移默化之中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的培养。

  三、良好道德情感用情培育“学校的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主,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于小学生生活以及各项游戏活动之中。”也就是说,学校的德育内容主要是发现学生情感,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我认为对小学生实施德育活动是贯穿学生游戏、学习劳动、娱乐和日常生活的整个过程之中的。简而言之,学校的一日活动以及其各个环节都可以用来对小学生实施德育,情感渗透是小学学校德育实施过程的主要特点。“德高为范,学高为师。”教师的道德情感与小学生的道德情感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师工作有强烈的典范性,为人师表是教师的美德。以身作则,才能起到人格感召的作用,培养出言行一致的人。教师的人格,就是一种教育力量。每个班级的风气可以说是由教师自己的道德情感操行创造出来的。如果作用不好,即使最正确、最合理、最精心研究出来的教育方法,也将是无用的。长期的教育实践证明,教师在孩子面前要有健康的道德情感,为孩子提供学习、纪律、休息、游戏和威权的正确方式都将对小学生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我们必须处处为人师表,以深厚的感情、进步的思想和文明行为感染学生,教育学生,促进学生良好道德情感的形成。

  四、爱心滋润用爱培育要做好家、校联系工作。要求家长配合做到同步教育。如我班有一位小学生,把小学生用的橡皮拿回家去了,老师找她谈话时,她也勇敢的承认了错误,并表示明天回校时,把橡皮带回。可当把这件事向她妈妈反映时,她妈妈生气的指责老师说,我相信我的女儿,她从来不偷东西的。后来通过我们促膝相谈,消除了她的误会,她也愿意配合老师共同帮助女儿改正缺点。家长尚且还需感化,更何况孩子呢?教育需要师爱。没有师爱的教育是不存在的。在体、智、德、美、劳等各项教育中,师爱是基础,是先决条件。“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这是现代教师奉行为始终不渝的教育理念,更是现代教师的座右铭。教师职业是一个神圣的职业,多少年来人们一直这样讲,这句话真正将教师神圣职业的内涵具体化了。疼爱自己的孩子是建立在血缘关系上的动物本能,而对学生之爱却出自教师的职责,是一种无私地奉献,这种爱才是神圣的、才是师魂。思想品德教育是人与人心灵火花最微妙的撞击,是动之以情和晓之以理的巧妙结合。孩子无时无刻都需要父母爱、教师的爱。小学生渴望爱的抚育,有时甚至超过对知识的追求。教师对小学生要充满爱心、尊重、信任和理解他们,为他们在学校创设一个温馨的家,用爱主动亲近、关心、照顾他们,有了和睦融洽的学习生活氛围,学生才乐意接受老师的帮助和教育,愿意听老师的话,愿意接近老师,希望与老师合作,把老师看成是父母亲般的亲人,愿意向老师反映内心世界,袒露自己的思想,真诚倾诉心里的小秘密,甚至看见老师比妈妈都亲,这种爱的双向交流,会产生良好的动情效应。

  五、高尚情操用榜样培育树立身边的榜样,把对自己被关怀和爱的感受转化为关心他人爱他人的实际行动。模仿是小学生的特点,给小学生一些良好的榜样和范例,能激发学生好学上进的动机,并能用积极的行为去影响他人。因此,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利用发生在我们周围的好人好事或小学生感兴趣的人和事去启发他们,激励他们。我们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对小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具有特殊的作用,因为榜样总是具体的、形象的、适合于小学生的认识特点,容易为他们所理解、接受和效仿。小学生的人生是从模仿周围生活中的人开始的,尽管他们鉴别是非、美丑的能力很差,对榜样的理解还只能停留在表面上,他们感到新奇的、有趣的就会去模仿,这些特点就要求我们教师注重为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榜样,用真实感人的榜样形象激励他们,确保榜样的先进性,树立一个个对小学生有教育意义的榜样。“树人先树己”。小学生年龄小,模仿能力强,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在进行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我们教师要重视言传,更要重视身教,给孩子做好榜样。使孩子在日常小事中,不知不觉地养成良好习惯。实践证明,榜样既可以激发小学生愉快向上的情感,又可以促使他们抵制环境中不良行为的影响和干扰。总之,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品德,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实现是任重而道远的,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对小学生做深入、细致且耐心的工作。从培养学生道德入手,无私地奉献爱心,组织好各项活动和交往,寓思想品德教育于活动之中,从小处着手,把品德教育贯穿于学生的一日活动之中,一定能将今天的小学生培养成为明天跨世纪的建设者。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以中国复兴为主题的论文题目

红色经典小故事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