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来历简介简短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中秋节的来历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中秋节。

  早上,城市里热闹非凡,一辆辆绚丽的轿车在绿树成荫的柏油马路上奔驰而过。商店里的月饼各种各样,千奇百怪馋得我直流口水,礼盒小姐们也不甘示弱,她们都把自己打扮的漂漂亮亮的,各式各样的礼盒放在一起,五彩缤纷,美丽极了!

  夜幕降临,我原本要和家人一起一边吃月饼一边观赏月圆的。可是今晚的天气非要和我作对,把天弄得阴阴的,害得我们看不成月圆,只能单调地吃着月饼。

  我吃着月饼, 脑子里突然想到中秋节是怎么来的呢?爸爸告诉我一个故事:相传,远古时候天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大地寸草不生,一个叫后羿的英雄,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太阳,并命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

  后羿因此深受百姓的爱戴和尊敬,后来,他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不少志士慕名前来学艺,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王母娘娘,便向她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妻子,只好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见了。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危急时刻嫦娥当机立断,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下去。嫦娥吞下药,身体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莱早逃走了,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像嫦娥。他拼命朝月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进三步,无论怎么也追不到跟前。后羿无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最喜爱的后花园,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喜欢吃的蜜食鲜果。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圆圆的月亮代表着人们的愿望能一一实现得很圆满!日子越过越充实!

中秋节来历简介简短

中秋节来历简短作文

  今天是中秋节,我、妈妈、奶奶和爸爸要一起去姥爷家过中秋节,我们准备了很多礼物,其中有姥爷最爱吃的螃蟹、羊肉等等。

  到了姥爷家,大家可高兴了,我们先是聊了一会儿天,奶奶还参观了姥爷养的花,姥姥种的小菜园。接着,妈妈和奶奶、姥姥一起准备晚饭,爸爸和姥爷在聊着天,我呢,就帮大家搬桌子、搬凳子,刷杯子,还去帮妈妈剥蒜,剥葱,干得可认真了,姥爷家养的两只小鹦鹉鸟也高兴地叽叽喳喳叫个不停,家里一片欢乐的气氛。

  开始吃晚饭了,哇!好丰盛呀!煮熟了的大虾和螃蟹红彤彤的,很新鲜,很肥美,好诱人!妈妈炒的辣子鸡块我们都觉得味道不错,凉拌海蜇头也非常的爽口,奶奶做的羊肉汤大家一致说好喝……我们围坐在饭桌旁,我负责给大家倒酒,还给大家说祝酒词:祝大家身体健康,永远快乐。大家都笑呵呵地夸我。看着大家这么开心,我也很开心。吃完饭后,由我和妈妈负责收拾餐桌,虽然有点累,但我很乐意去做。

  洗刷完了之后,我们就围坐在一起吃月饼。月饼都是我和妈妈一起去精心挑选的各种口味的,有豆沙的、杏仁的、红豆的等等,其中大部分是无糖的,因为妈妈说老人不能吃太多甜的食品,不过我发现大家都比较喜欢吃酥皮的。我们坐在一起边吃边聊着天,奶奶、姥爷、姥姥都互相让对方注意身体,多加锻炼,奶奶还教了姥姥几招太极拳,妈妈和爸爸看到长辈们这么开心也都非常高兴,家里笑声不断,真温馨呀!

  吃完月饼后,我们要回去了,妈妈夸我今天表现很好,我也很高兴。今年的中秋节真难忘。

中秋佳节的来源

  一、起源

  農曆八月十五,是我國傳統的中秋節,中秋節的主角則是高掛天空的一輪明月,中秋佳节的来源作文。

  「中秋」 一詞最早於(周禮):所謂中秋,是因為入月居孟仲季三秋之中,而十五夕恰為月中,所以八月十五被稱為中秋,或稱「八月半」 。

  而原本,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用的禮制。在酷熱的夏天過後,天朗氣清,萬里無雲的秋夜天空,正凸顯月亮光華,因此每到秋天,天子總要到國都西郊的月檀去祭月,上古祭用的禮儀很可能就是中秋節的起源。

  二、傳說

  中秋節是以同為主的節日,說起月亮也就會想到美麗的月中仙子-嫦娥。

  嫦娥是后羿的妻子,他們本來是天上的神,因后羿射下了九個太陽而被降為凡人,但人們為感恩而推選地做皇帝,可是他仍然不滿足,希望能長生不老,於是到處找仙丹,嫦娥擔心后羿貪心不足害了人民,於是想辦法將仙丹藏起來,結果讓后羿知道時,情急之下就把仙丹吃下去了,這時候,嫦娥只覺得身體突然輕飄飄的向著蛟潔的圓月飛去了,就這樣永遠永遠的住在月亮裡了。

  三、臺灣的中秋習俗

  中秋節同時也是福德正神土地公的例祭日。除了祭祀土地公之外,農民還得在田間間插設「土地公拐杖」。土地公拐杖是以竹子夾土土地公金,插在田間,插好土地公拐後,再以月餅祭祀。由於中秋有「秋報」的意思,所以也有聚資演戲,俗稱「謝平安」。

  台灣小孩在中秋夜也有一種遊戲,在碗裡裝滿自米,插上筷子,口中唱著:「觀箸神,觀箸兒,請你上廳吃白米飯,配雞腳飯。」並燒紙錢。據說,這樣碗筷就能自動迴轉。

  四、中秋節的應節食物

  提起中秋的應節食品,最常見的不外乎月餅及柚子,其實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要遲到明朝才盛行。而早在唐朝,就有配合中秋節上市的應節食品了。至於月餅的起源,在民間有一流傳甚廣的傳說:在元朝末年,蒙古人為了怕漢人造反,不准民間私藏武器,規定十家合用一把菜刀,十戶供養一名兵丁。漢人雖想起來反抗,卻苦於無從傳遞消息。所以劉伯溫便想出了一條計策:說是今年要有冬瘟,除非家家戶戶在中秋節買月餅來吃,才能避免。於是大家爭先恐後的購買月餅來吃。回到家中,辦開月餅,發覺裡面藏著一張條子,上面寫著:「八月十五殺元兵,家家戶戶齊動手」。於是眾人紛紛起義反抗統治者,這個中秋吃月餅的習俗就這樣流傳下來。

中秋节的由来与传说

  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和其它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仿效起来,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又亮又圆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这种习俗就这样传到民间,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一直到了唐代,这种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重视,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个节日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中秋节的传说是非常丰富的,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之类的神话故事流传甚广。

  中秋传说之一――嫦娥奔月

  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见了,他想偷吃不死药自己成仙。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进三步,无论怎样也追不到跟前。

  后羿无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中秋传说之二――吴刚折桂

  关于中秋节还有一个传说:相传月亮上的广寒宫前的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边有一个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了。几千年来,就这样随砍随合,这棵桂树永远也不能被砍光。据说这个砍树的人名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贬谪到月宫,日日做这种徒劳无功的苦差使,以示惩处。李白诗中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

中秋节的由来

  中秋节的时分我们都要边吃月饼边赏月,你清楚这是为何吗?我来慢慢的告诉你吧!

  中秋节中国传统节日,为每年阴历八月十五。八月为秋季的第二个月,古时称为仲秋,因处于秋季之中和八月之中,故民间称为中秋,又称秋夕、八月节、八月半、月夕、月节,又由于这一天月亮满圆,标志团圆,又称为团圆节。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根据中国古代历法,阴历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称“中秋”。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有些,三秋中第二月叫仲秋,故中秋也称为“仲秋”。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变成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变成中国的首要节日之一。这也是中国仅次于新年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根据中国的历法,阴历八月在秋季中心,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因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八月节”、“八月半”;因中秋节的首要活动都是环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中秋节月亮满意,标志团圆,因而又名“团圆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关于“团圆节”的记载最早见于明代。《西湖旅游志余》中说:“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帝京景象略》中也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

  跟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古人赋予月亮许多传说,从月中蟾蜍到玉兔捣药,从吴刚伐桂到嫦娥奔月,丰厚的想象力为月宫国际描写了一幅幅光怪陆离的胜景。自汉至唐,诗客离人纷繁吟咏月亮及月中之事,八月十五月圆时变成抒发感情的极佳时辰。至北宋太宗年间,官家正式定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取意于三秋之正中,到时万民同庆。中秋之夜,明月当空,清辉洒满大地,大家把月圆当作团圆的标志,把八月十五作为亲人聚会的日子,因而,中秋节又被称为“团圆节”。

中秋节的由来和传说

  今天,是中秋节,是我们国家传统的节日。在这一天里,有好多的习俗和传说呢。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东亚诸国中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

  在中秋节这一天,也有很多的节日习俗,比如说:祭月、赏月、拜月、观潮、燃灯、吃月饼,猜灯谜等一系列的习俗,关于中秋节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呢。

  相传,远古时候天上出现了十个太阳,这件事让后羿知道了,一气射下九个多余的太阳。后羿因此深受人民的爱戴。可恶的蓬蒙也混了进来。后来,后羿娶了嫦娥。一天,后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

  后羿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不料被蓬蒙知道了。一天,后羿外出,蓬蒙就借此机会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无奈,只好将药吞下,她立刻飘出门外,飞上了月宫。后羿知道后,痛苦不已,只好遥祭月宫中的妻子,百姓知道后,也共同为嫦娥祈求平安。

  在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一家子的人聚在一起,一起赏月,吃月饼,我们家也不例外,可是,今年例外,我爸爸因为工作上的原因,出差还没回来,所以,我只好和妈妈一起度过,我吃完了饭,手里拿着月饼,来到窗前,望着窗外皎洁的月光,是那么的圆,那么的亮,那么的美丽。我忽然想起了爸爸,爸爸也在望着月亮想着我们吗

中秋节的来历和传说:明月中秋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根据我国古代历法,农历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称“中秋”。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三秋中第二月叫仲秋,故中秋也称为“仲秋”。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古人赋予月亮许多传说,从月中蟾蜍到玉兔捣药,从吴刚伐桂到嫦娥奔月,丰富的想象力为月宫世界描绘了一幅幅斑驳陆离的胜景。自汉至唐,墨客骚人纷纷吟咏月亮及月中之事,八月十五月圆时成为抒发感情的极佳时刻。至北宋太宗年间,官家正式定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取意于三秋之正中,届时万民同庆。中秋之夜,明月当空,清辉洒满大地,人们把月圆当作团圆的象征,把八月十五作为亲人团聚的日子,因此,中秋节又被称为“团圆节”。

  中秋节成为一年之中的重大节日,又与科举考试有着极其微妙的关系,在我国封建社会,开科取士,一直是统治者十分重视的一件大事。而三年一次的秋闱大比,恰好安排在八月里举行。胜景与激情结合在一起,人们便将应试高中者,誉为月中折桂之人。每到中秋,必须进行隆重庆贺,成为全社会人民的重要风俗,经朝历代,盛行不衰,中秋节逐渐成为我国三大节日(春节、端午、中秋)之一。

中秋节的来历

  就在前些天,老师让我们查找关于中秋节的来历、传说和习俗。回家翻看日历,我才知道今年的中秋节过些天就要到了。

  记得去年中秋节的时候,妈妈曾告诉我,中秋节可以赏月、吃月饼、听传说、庆团圆。这让我想起了一首著名的古诗: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虽然,今年的中秋节马上到了,这几天却一直阴雨蒙蒙,不过蒙蒙细雨却给中秋传说增加了许多神秘的色彩。嫦娥奔月让我想起了美丽善良的嫦娥仙子;玉兔捣药让我想起了那可爱无比的小玉兔;吴刚伐桂让我想起了那广寒宫前的桂花树,不知道桂花树是否还那么枝繁叶茂,吴刚是否还在砍伐桂树,一直做着那种徒无功的苦差事……

  老师曾讲,关于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全国各地各有各的习俗,地方特色也非常突出,听起来还挺好玩的呢,有趣极了。比如说,在福建浦城,女孩子过中秋要穿行南浦桥,以求长寿;在建宁,中秋夜要挂灯向月宫求吉兆;而在我们当地也有吃月饼、赏月等习俗……

  这几天,连绵的细雨一直下个不停。看来,中秋之夜,想看到“白玉盘”好像是不可能了。不过那些美丽的传说我却一直念念不忘,因为我喜欢那些美丽的传说,更喜欢这个家家团圆的日子。我在想,大人们的想法应该和我是一样的吧,要不,您瞧,他们每个人的脸上挂着幸福而甜蜜的微笑。

中秋节的来历和传说

  嫦娥奔月

  相传远古时候,有一年天上出现了十个太阳,直烤得大地冒烟,海水干涸,老百姓眼看无法再生活下去。这件事惊动了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他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余的太阳。后羿立下汗马功劳,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奸诈刁钻、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不久,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蓬蒙看到了。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轻而易举的骗过了后羿。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

  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气得后羿捶胸顿足哇哇大叫。悲痛欲绝的后羿,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每天都到月亮前观望着爱妻。

  后羿急忙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这个嫦娥奔月的故事以鲜明的态度和绚丽的色彩歌颂、赞美了嫦娥,与古文献有关嫦娥的记载相比较,可见人们对嫦娥奔月的故事做了很多加工,修饰,使嫦娥的形象与月同美,使之符合人们对美的追求。 与现代流传甚广的“嫦娥奔月”相左,《全上古文》辑《灵宪》则记载了“嫦娥化蟾”的故事:“嫦娥,羿妻也,窃王母不死药服之,奔月。将往,枚占于有黄。有黄占之:曰:‘吉,翩翩归妹,独将西行,逢天晦芒,毋惊毋恐,后且大昌。’嫦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蜍。”嫦娥变成癞蛤蟆后,在月宫中终日被罚捣不死药,过着寂寞清苦的生活,李商隐曾有诗感叹嫦娥:“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吴刚伐桂

  抬头仰望明月,可见当中有些黑影,在我国便传说这就是吴刚在伐桂。唐代,演绎出吴刚砍桂的神话,传说月中桂树高达五百丈,这株桂树不仅高大,而且有一种神奇的自愈功能。有一位西河人姓吴名刚,本为樵夫,醉心于仙道,但始终不肯专心学习,因此天帝震怒,把他居留在月宫,令他在月宫伐桂树,并说:“如果你砍倒桂树,就可获仙术。”但吴刚每砍一斧,斧起而树创伤就马上愈合,日复一日,吴刚伐桂的愿望仍未达成,因此吴刚在月宫常年伐桂,始终砍不倒这棵树,而他也不断地砍下去。到最后,也没能将那树木砍倒。

  玉兔捣药

  相传有三位神仙变成三个可怜的老人,向狐狸、猴子、兔子求食,狐狸与猴子都有食物可以济助,唯有兔子束手无策。后来兔子说:“你们吃我的肉吧!”就跃入烈火中,将自己烧熟,神仙大受感动,把兔子送到月宫内,成了玉兔。陪伴嫦娥,并捣制长生不老药。

  玉兔入月宫

  传说很久以前,有一对修行千年的兔子,得道成了仙。它们有四个可爱的女儿,个个生得纯白伶俐。

  一天,玉皇大帝召见雄兔上天宫,它依依不舍地离开妻儿,踏着云彩上天宫去。正当它来到南天门时,看到太白金星带领天将押着嫦娥从身边走去。兔仙不知发生了什么事,就问旁边一位看守天门的天神。听完她的遭遇后,兔仙觉得嫦娥无辜受罪,很同情她。但是自己力量微薄,能帮什么忙呢?想到嫦娥一个人关在月宫里,多么寂寞悲伤,要是有人陪伴就好了,忽然想到自己的四个女儿, 它立即飞奔回家。

  兔仙把嫦娥的遭遇告诉雌兔,并说想送一个孩子跟嫦娥作伴。雌兔虽然深深同情嫦娥,但是又舍不得自己的宝贝女儿,这等于是割下它心头的肉啊!几个女儿也舍不得离开父母,一个个泪流满面。雄兔语重心长地说道:“如果是我孤独地被关起来,你们愿意陪伴我吗?嫦娥为了解救百姓,受到牵累,我们能不同情她吗?孩子,我们不能只想到自己呀!”

  孩子们明白了父亲的心,都表示愿意去。雄兔和雌兔眼里含着泪,笑了。它们决定让最小的女儿去。

  小玉兔告别父母和姐姐们,飞到了月宫陪伴嫦娥居住了!

  玄宗漫游月宫

  在唐朝,最富有传奇色彩的就是游夜宫的传说了。相传唐玄宗与申天师及道士鸿都中秋望月,突然玄宗兴起游月宫之念,于是天师作法,三人一起步上青云,漫游月宫,但宫前有守卫森严,无法进入,只能在外俯瞰长安皇城,在此之际,忽闻仙声阵阵,清丽奇绝,宛转动人!唐玄宗素来熟通音律,于是默记心中。这正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日后玄宗回忆月宫仙娥的音乐歌声,自己又谱曲编舞,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霓裳羽衣曲”。

  各地月饼的传说

  月饼象征团圆,是中秋祭月和拜土地公的必备祭品。而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是由元朝末年流传下来的。

  元朝末年,汉人打算起来反抗蒙古人的统治,却苦于无从传递消息。后来刘伯温想出一条计策,到处散布流言,说有冬瘟流行,除非家家户户都在中秋节买月饼来吃,才能避免。人们买了月饼回到家中,发觉里面藏着纸条,上面写着:“中秋夜,杀鞑子,迎义军!” 于是众人纷纷起义反抗统治者,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就是这样留下来的。

  无锡人中秋早晨一般都吃红烧玫瑰糖芋头,据说也与此有关。相传蒙古灭宋之后,民族压迫深重,汉人时刻都想反抗。有一年,大家约好中秋之夜一齐动手。为了厌胜,人们要吃红烧芋头,象征“鞑子”人头落地,这就是现在中秋节吃糖芋头的来历。

  这个传说在潮汕各地则变异为:当时元朝统治者规定,每户潮人家都要住一个蒙古兵,受汉人供养,监视汉人的行动,并且只允许三家共用一把菜刀。老百姓恨极了,便趁着中秋节吃月饼的机会,把相约举事的纸条,放在月饼馅子里。潮人取芋头与“胡头”谐音,且形似人头,因此每至中秋,则以芋头来祭奠祖先,历代相传,至今犹存。

  广东各地有中秋节吃芋头的习俗,据说是纪念元末杀鞑子的历史故事。中秋节杀鞑子后,便以其头祭月,后来改以芋头代替。至今广东人剥芋皮时仍称为“剥鬼皮”。

  年年中秋年年过,我们又将一个平和宁静的日子里度过又一个中秋,抬头望月圆,低头观花好,或喝茶或吃月饼,思念亲朋,吟读东坡居士那脍炙人口的名篇: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历史与现实,自然美景与人文诗情,水乳交融在一起,月亮在中国,因为被诗意化与节日化,已成为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主题之一。

  要说中国的月亮,很易使人想起那句在过去几十年的流行语: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其实,也有人不是这样想的。荧屏上就曾有一个美国女子说:中国的月亮比外国的圆。此语一出,主持人就追问:为啥?她的回答是:美国人虽登上了月球,但美国人却没有月亮节过。中国的月亮真是太多了——八月十五吃月饼,月饼圆又甜;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又圆又甜又粘口……所以,中国的月亮比外国的圆。她的这番机智之话,虽可视为入乡随俗的礼貌客套语,却也可成为我们就中秋节作一些文化思考的契机。

  我们的民俗节日最终多可归结为吃不同食品的节日,中秋节正是这种吃的节日的高峰之一,月饼则是这种节日吃文化中最美、内涵最丰富的具象食品之一,其形状是最完美的圆,饼中有馅,馅可或甜或咸或荤或素,色泽是金黄而油亮着光泽的,可以长久存放(在冰箱尚未发明的那些漫长年代里,这足以令人放心)……用眼看看,用鼻闻闻,耳朵再听听从“七星伴月”到“花好月圆”等等各色月饼的名号,在每一粒米都可以让有良知者念叨农人辛苦的中国古代,原料趋精、制作考究的月饼,堪称高精上的食品,很形象地表明着中国民俗节日文化以吃文化作为归结。有文化学者曾把中国文化视为吃文化,将欧洲文化归结为性文化,此语不全面,却也非全无道理。

  当中秋的月亮在中国吃文化中具象化为月饼时,是基础般的形而下,切合民以食为天的思想。而当月亮成为了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思考主题时,月亮还有形而上的意蕴。

  阳与阴,是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范畴之一。就宇空星辰言,太阳属阳,月亮属阴(月亮又称“太阴”),两者并存表明的正是阴阳协调。或许是与我们民族生活在偏热的生存环境有关,中国文化更偏重于阴性的方面,崇拜月亮就是其中的显例。有民俗学家指出,中秋节起源有二:一是古代的秋祀,即每年一度的丰收祭祀,八月中旬,正是秋粮的收获季节,此时祭祀社神,以报答神的保佑,故中秋节带有庆祝丰收的意义;另一起源则是古老的拜月习俗,古代农耕社会讲究春天祭日,秋天祭月,渐次演变,到隋唐时代就形成了中秋节俗。在国内少数民族如傣、白、苗、瑶、布依、哈尼、拉祜、纳西等民族中,中秋节也很盛行,有的民族更直呼其为“月亮节”,以突出祭月拜月的习俗。古时有谚曰:“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燕京岁时记》)也是可见一斑。

  就崇拜月亮而言,中国文化或可称为月亮文化。这种文化不同于西欧的那种崇拜太阳神的太阳文化。在作为中国文化源头的中国神话中,这十分明显地落实为一种偏好月亮的倾向,对于月亮,有诗意丰盈的嫦娥奔月的神话;对于太阳,则有后羿射日的传说。民俗节日的方面,有作为“月亮节”的中秋节,而无太阳节……千江有水千江月,中秋的圆月更具亲和力,天涯共此时的我们,在柔和的月色中更能体会到自然与人情的温润。

中秋节的来历简单介绍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中秋节。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记载:“八月十五中秋节,此日三秋恰半,故谓之中秋。”农历八月,是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仲秋,八月十五又在仲秋的正中,所以称中秋,所以这是中秋节的来历素因之一。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全国众多民族中的传统文化节日。据说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最圆最亮,所以从古至今都有饮宴赏月的习俗;回娘家的媳妇是日必返夫家,以寓圆满、吉庆之意。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如宁波、台州、舟山,这与方国珍占据温、台、明三州时,为防范元朝官兵和朱元璋的袭击而改“正月十四为元宵,八月十六为中秋”有关。

  此外在香港,过了中秋兴犹未尽,还要在十六日夜再狂欢一次,名为“追月”。

  关于中秋节的由来,一说起源于我国古代的秋祀——敬土地神。中国古代以农立国,是一个古老的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与季节有很大关系,在科学尚不发达的时代,无论是播种还是收获,人们往往祈祷土地神:播种时祭土地神,祈求丰收——叫“春祈”(春祀);八月中旬稻子成熟,向土地神报告丰收——叫“秋报”(秋祀)。

  中秋节是秋报的遗俗。八月中旬,正是秋粮收割之际,一年汗水抛洒在土地上,收获在即,因此家家拜祭土地神,答谢神的保佑,于是围绕“秋报”出现了一系列仪式和风俗活动。

  第二种中秋节的来历起源于我国古代的月崇拜——祭月亮神。中秋节是远古天象崇拜——敬月习俗的遗痕。中秋节是月亮的节日,中秋之夜,月最亮最圆,月色最美好,温柔、圆润、恬静,给人以神秘感,致使崇月甚于崇日。正因为古代人们重视月亮,许多习俗都与月亮有关。我国古代就有祭月、拜月的习俗。《礼记》中就载有:“天子春朝Et,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意思是说,天子祭拜太阳,在春天早晨;祭拜月亮,在秋天晚上。“夕月”就是秋分(中秋前后)晚上祭拜月亮神,是对月的原始宗教崇拜。因为八月十五月亮最圆,适于拜祭,因而便有了中秋节。祭月是历代帝王相沿的礼俗,现在北京阜成门外的月坛,便是建于明代嘉靖年问的祭月之处。汉代,又在中秋或立秋之日敬老、养老。晋时亦有中秋赏月之举,不过不太普遍;直到唐代将中秋与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杨贵妃变月神、唐明皇游月宫等神话传说故事结合在一起,使之充满浪漫色彩,玩月之风方才大兴。

  何时有中秋节?成书于南北朝时代,我国目前最早专记岁时节令的专著《荆楚岁时记》惟独无中秋记事,唐代成书的《初学记》也不见中秋节文字,所以书上并不能查到中秋节的来历。但事实上晋代已有赏月习俗,《晋书》中记帝王“谕尚书镇牛渚,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之事,即是例证。唐宋以降,赏月之风大盛。据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问争占酒楼玩月。丝篁鼎沸,近内庭居民,夜深遥闻笙竽之声,宛若云外,闾里儿童连宵嬉戏,夜市骈阗(聚会、会集),至于通晓。”另据吴自牧《梦粱录》载:

  “此际金风荐爽,玉露生凉,丹桂香飘,银蟾光满。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楼,临轩玩月,或开广榭,玳筵罗列,琴瑟铿锵,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欢。至如铺席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团围子女,以酬佳节。虽陋巷贫窭之人,解衣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此夜天街卖买,直至五鼓,玩月游人,婆娑于市,至晓不绝。”

  明清两朝的赏月活动,盛行不衰。“其祭果饼必圆”,各家都要设“月光位”,在月出方向“向月供而拜”。

  据陆启泓《北京岁华记》载:“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宫符象,符上兔如人立;陈瓜果于庭,饼面绘月宫蟾兔;男女肃拜烧香,旦而焚之。”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云:“是夕,人家有赏月之宴,或携柏湖船,沿游彻晓。苏堤之上,联袂踏歌,无异白日”;“民间以月饼相邀,取团圆之义”。

  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称:“中秋月饼,以前门致美斋者为京都第一,他处不足食也。呈供月饼到处皆有。大者尺余,上绘月宫蟾兔之形。”

  由此看来,中秋成为节日,是在唐代。到宋代,中秋节日风俗活动大大丰富起来,赏月、吃月饼、赏桂、观潮蔚然成风,一直延续至今,这是比较权威的中秋节来历。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一二三年级中秋节手抄报

有关跨越的名人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