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五大教育思想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孔孟文化常识积累运用

  1.孔子,名,字,时期国(今山东曲阜人),家思想鼻祖,教育家,世称,其思想核心是。相传编定了。其言行记录在《》一书中,此书是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所作。所学与之相关的作品有《》《》。

  2.孟子,名,字,时期国人,家思想继承者,世称,其主要思想是。其言行记录在《》一书中,此书是其及弟子所作。所学与之相关的作品有《》《》《》。

  3.孔孟思想文化等儒家经典著作自古为士子们科考的必修课,总称“四书五经”,那么“四书”指,“五经”指。

  4.《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说古代的私塾都设有孔子牌位,进学之人都要拜孔子,说明世人视其为家。而“子曰诗云”这一成语就用来形容,其中“子”指,“诗”指。

  5.子曰:“a,?”告诉我们做人要明礼友善。“b??”告诉我们做人要诚信。“c。”告诉我们做人要取长补短。“d。”告诉我们做人要取人之长改己之过。“e。”告诉我们做人做事要从己做起。

  答案:a、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b、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c、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d、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e、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6.孔子告诉我们为学要有正确的方法:“f”才知学习的乐趣;“g”才会有所长进;“h,”更是强调了学习和思考密不可分的关系。

  答案:f、学而时习之,g、温故而知新,h、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7.做学问更要有“i”的谦虚好学态度;更不能不懂装懂,一定要“j,”。

  8.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为“k,”。

  9.人常说“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如孔子所言:“l。”这句话后世简称之为岁寒知松柏。

  7-9答案:i、三人行,必有我师焉;j、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k、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l、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0.用出自《论语》的成语填空:A、不亦乐乎,B、任重道远,C、不耻下问,D、学而不厌,E、诲人不倦,F、见贤思齐,G、温故知新,H、岁寒松柏,I、死而后已,J、因材施教。

  中考在即,我整天忙得。上课时老师总说:“复习千万不可前学后忘,一定要;学问不可闭门造车,一定既“学”又“问”,虚心请教,;也不可知足常乐,一定要;也不可骄傲自满,一定要取长补短,;也不可太保守,帮助别人要。”听着老师的循循善诱,我感到学习,但我又暗暗自励:,坚持就是胜利!

  答案:AGCDFEBH

  11.《两小儿辩日》中两小儿笑孔子“孰为汝多知乎?”其中“知”的意思是。你如何看待此事

  12.“台独”势力虽蠢蠢欲动,但遭到绝大多数炎黄子孙的谴责,真可谓“,”(孟子名言)。

  13.我失意不气馁,得意不忘形,因为我懂得孟子所说的“,”。

孔子的五大教育思想

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

  大家都知道,孔子是第一位思想家和教育家。

  孔子作为教育家和思想家,他的思想与言行几千年来,深深地影响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与品格。

  在当时,办一个学校很难,必须通过官府和贵族的教育,才能办学校,但是孔子自己办了私人学校,他接收任何的穷家子弟,只要是孔子教的学生

  ,都成了有用的人。

  孔子出生于鲁国,鲁国是个,很讲礼仪的国家到了17岁的孔子,就是礼仪方面的专家了,又过了十几年后,孔子就开始重视前人留下的宝贵的文化财富,他还亲自整理了《诗经》和《尚书》,孔子他还根据鲁国的历史自定了《春秋》,孔子的学生收集整理了《论语》。

  孔子死后,他的弟子们还为他盖了孔府,孔庙,大成殿和孔林,这几个地方。

  这就是古代的孔子了。

  到了下回,还有更好的古代故事那。

  再见。

孔子的思想

  孔子,是我们的教育家,思想的指导者。孔子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在这崭新的世纪里,和平成为了人与人之间相处的核心。战争是残暴的,凶残的,它使人失去最初的本性;而人类是最高级的动物,我们有思想,有智慧又何必用暴力来解决呢?正如曹植所说:“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和平,是人类祖先一直的愿望,而作为子孙后代的我们明明有能力实现,却偏偏不吸取祖先血一般的教训。若人类还想继续生存和发展,就必须拥有孔子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的思想。最近,新闻报道着各国的竞争势力,每个国家都像备战着的老虎,随时待命出发。打仗有什么好呢?为了钱吗?为了土地吗?还是为了权力吗?这一切看来都是毫无意义的行动。

  思想是人类的领导者。假若整个世界人类的思想都是浑恶的,相信有那么一天整个世界都会沉沦。所以说,孔子的思想将影响后人,影响人类,同时也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石。

孔子的立志教育思想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其志也。”作为一个2500多年前的古代教育家,孔子非常注意对自己的学生进行立志方面的教育,引导他们为国家为社会做一番事业,以便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笔者认为,孔子的立志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立志、守志、践志和酬志四个方面。

  (一)立志

  孔子主张一个人在少年时代就要立下远大的人生志向。他在回顾自己人生的发展道路,总结人生的经验时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由此看来,孔子早在十五岁时就立下了自己学习的远大志向。孔子不但自己很早就立下干一番事业的远大理想和志向,他还教育他的弟子们要早立志立大志。

  (二)守志

  孔子认为,一个人树立了远大的人生志向还不算完,要念念不忘,时刻遵守自己的志向。他说:“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于议也。”意思是说,有志气的人追求的是治国的道理,而以吃粗粮穿粗衣为耻辱的人,是不值得与他谈论的。一个人如果真心为伟大的志向而努力,就不应为暂时低下的生活条件而感到耻辱,否则便不是笃守大志,为大志牺牲一切的人。孔子把笃守自己的志向看得比什么都重要。他认为,“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越是在艰苦困难的条件下,越能体现出自己守志的坚定态度,决不能因为环境的恶劣而丧失自己的远大志向。

  (三)践志

  孔子认为,志向是人生发展的美好蓝图,只有积极去实践,才会有实现的可能性。孔子最讨厌那些说得多,做得少,言行不一,习惯说大话唱高调的人。“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孔子带领弟子们周游列国,颠沛流离,到处不被重用,走投无路时,有人请他前往,孔子想借此机会,施展自己的抱负。子路等一再提醒老师不要上了坏人的当,孔子却胸有成竹地说:“不曰坚乎,漠而不璘;不曰白乎,涅而不缁。”表明自己这把刀怎么磨也磨不坏,自己心地坦白,怎么染也不会黑。一个人要守志坚定,功名利禄和各种引诱不为所动,白刃锋镝加身而不屈服,才配称得上一个高尚君子。

  (四)酬志

  孔子认为,一个人立志、守志、践志都很重要,但最根本的还是酬志。如果志向确立了,而没有如期实现,这种志向立得再高远,都没有多少实际价值。那么作为青年人,如何去酬志呢?他认为首先要有责任感,即有一种时时想着对社会负责,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他周游列国时,被困在陈蔡,不但弦歌不断,还向弟子们大谈“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的道理。但是,在当时的政治形势下,孔子虽四处奔波,宣传自己的治国思想,未能酬志。他当然不会甘心,又在教授弟子和整理文化上觅新的途径。他删史书,订礼乐,赞周易,尤其是编《春秋》,名义上是将鲁国的档案资料编成历史,实际上是通过编史的方法,灌输自己的尊王拥君恪守礼法的主张,把“乱臣贼子”的作为载入史册,用以“寓褒贬,明善恶”,使“乱臣贼子惧”。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鼓励人们读书的名人名言

一件难忘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