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内容合集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民国版三字经

  《三字经》从宋代产生开始不断发展,由于其朗朗上口,又能启迪心智,所以广的流传,民国的时候,三字经更加完善。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首孝弟,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

  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

  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

  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具。匏土革,木石金。与丝竹,乃八音。

  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自子孙,至元曾。乃九族,而之伦。

  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

  此十义,人所同。

  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名句读。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

  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

  作中庸,子思笔(乃孔及)。中不偏,庸不易。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

  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

  有连山,有归藏。有周易,三易详。有典谟,有训诰。有誓命,书之奥。

  我周公,作周礼。著六官,存治体。大小戴,注礼记。述圣言,礼乐备。

  曰国风,曰雅颂。号四诗,当讽咏。诗既亡,春秋作。寓褒贬,别善恶。

  三传者,有公羊。有左氏,有彀梁。经既明,方读子。撮其要,记其事。

  五子者,有荀杨。文中子,及老庄。

  经子通,读诸史。考世系,知终始。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居上世。

  唐有虞,号二帝。相揖逊,称盛世。夏有禹,商有汤。周文王,称三王。

  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

  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周辙东,王纲堕。逞干戈,尚游说。

  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嬴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

  高祖兴,汉业建。至孝平,王莽篡。光武兴,为东汉。四百年,终于献。

  魏蜀吴,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

  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兴高齐。迨至隋,一土宇。不再传,失统绪。

  唐高祖,起义师。除隋乱,创国基。二十传,三百载。梁义之(梁灭之),国乃改。梁唐晋,及汉周,称五代,皆有由。

  炎宋兴,受周禅。十八传,南北混。辽与金,皆称帝,元灭金,绝宋世。莅中国,兼戎狄,九十载,国祚废。太祖兴,国大明。

  号洪武,都金陵。迨成祖,迁燕京。十六世(十七世),至崇祯,阉乱后(权阉肆),寇内讧(寇如林)。

  闯逆变(李闯叛),神器终(神器焚)。(清太祖,膺景命,靖四方,克大定。由康雍,历乾嘉,民安富,治绩夸。道咸间,变乱起,始英法,扰都鄙,开海禁,交互市。继粤匪,创天理,民遭殃,如汤沸。有良弼,国再造,靖寇氛,疆土保。同光后,宣统弱,我中国,地日削,传九帝,满页没。革命兴,意气雄,废帝制,效大同,立宪法,政共和。愿同胞,勿操戈。古今史,全在兹。)清顺治,据神京。至十传,宣统逊。举总统,共和成。

  复汉土,民国兴。

  廿二史,全在兹。载治乱,知兴衰。读史书(读史者),考实录。通古今,若亲目。

  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昔仲尼,师项□(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

  赵中令,读鲁论。彼既仕,学且勤。披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

  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缀。

  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

  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若梁□(若梁灏),八十二。对大廷,魁多士。

  彼既成,众称异。尔小生,宜立志。莹八岁,能咏诗。泌七岁,能赋□(能赋棋)。

  彼颖悟,人称奇。尔幼学,当效之。蔡文姬,能辨琴。谢道□,(谢道韫)能咏吟。

  彼女子,且聪敏。尔男子,当自警。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

  彼虽幼,身己仕。尔幼学,勉而致。有为者,亦若是。

  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曷为人。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

  幼而学,壮而行。上致君,下泽民。扬名声(扬名志),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

  人遗子,金满嬴。我教子,惟一经。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力。

三字经内容合集

三字经

  三字经是一部在儒家思想指导下编成的读物,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一)教学篇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二)人文自然篇

  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

  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

  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十干者,甲至癸。十二支,子至亥。

  曰黄道,日所躔。曰赤道,当中权。赤道下,温暖极。我中华,在东北。

  曰江河,曰淮济。此四渎,水之纪。曰岱华,嵩恒衡。此五岳,山之名。

  曰士农,曰工商。此四民,国之良。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三)人文自然篇

  地所生,有草木。此植物,遍水陆。有虫鱼,有鸟兽。此动物,能飞走。

  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

  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具。青赤黄,及白黑,此五色,目所识。

  酸苦甘,及辛咸,此五味,口所含。膻焦香,及腥朽,此五臭,鼻所嗅。

  匏土革,木石金,丝与竹,乃八音。曰平上,曰去入,此四声,宜调协。

  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自子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

  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

  此十义,人所同,当顺叙,勿违背。斩齐衰,大小幼。至缌麻,五服终。

  (四)经典篇

  礼乐射,御书数,古六艺,今不具。唯书学,人共遵,既识字,讲说文。

  有古文,大小篆,隶草继,不可乱。若广学,惧其繁,但略说,能知源。

  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

  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

  作中庸,子思笔,中不偏,庸不易。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

  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究。

  有连山,有归藏,有周易,三易详。有典谟,有训诰,有誓命,书之奥。

  我周公,作周礼,著六官,存治体。大小戴,注礼记,述圣言,礼乐备。

  曰国风,曰雅颂,号四诗,当讽咏。诗既亡,春秋作,寓褒贬,别善恶。

  三传者,有公羊,有左氏,有谷梁。经既明,方读子,撮其要,记其事。

  五子者,有荀扬,文中子,及老庄。经子通,读诸史,考世系,知终始。

  (五)历史篇

  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居上世。唐有虞,号二帝,相揖逊,称盛世。

  夏有禹,商有汤,周文武,称三王。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

  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

  周辙东,王纲坠,逞干戈,尚游说。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

  蠃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高祖兴,汉业建,至孝平,王莽篡。

  光武兴,为东汉,四百年,终于献。魏蜀吴,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

  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与高齐。

  迨至隋,一土宇,不再传,失统绪。唐高祖,起义师,除隋乱,创国基。

  二十传,三百载,梁灭之,国乃改。梁唐晋,及汉周,称五代,皆有由。

  炎宋兴,受周禅。十八传,南北混。辽与金,皆称帝,元灭金,绝宋世。

  舆图广,超前代,九十载,国祚废。太祖兴,国大明,号洪武,都金陵。

  迨成祖,迁燕京,十六世,至崇祯。权阉肆,寇如林,李闯出,神器焚。

  清世祖,膺景命,靖四方,克大定。由康雍,历乾嘉。民安富,治绩夸。

  道咸间,变乱起。始英法,扰都鄙。同光后,宣统弱。传九帝,满清殁。

  革命兴,废帝制。立宪法,建民国。古今史,全在兹。载治乱,知兴衰。

  史虽繁,读有次。史记一,汉书二。后汉三,国志四。兼证经,参通鉴。

  读史者,考实录,通古今,若亲目。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

  (六)勤学篇

  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赵中令,读鲁论,彼既仕,学且勤。

  彼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

  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

  若梁灏,八十二,对大廷,魁多士。彼既成,众称异,尔小生,宜立志。

  莹八岁,能咏诗,泌七岁,能赋棋。彼颖悟,人称奇,尔幼学,当效之。

  蔡文姬,能辨琴,谢道韫,能咏吟。彼女子,且聪敏,尔男子,当自警。

  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彼虽幼,身已仕,尔幼学,勉而致。

  有为者,亦若是。

  (七)劝学篇

  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曷为人?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

  幼而学,壮而行,上致君,下泽民。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

  人遗子,金满籯,我教子,惟一经。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力。

育心经典三字经

  古人曰:“熟读三字经,便可知天下事,通圣人礼。”

  《三字经》自南宋以来,已有七百多年历史,共一千多字,可谓家喻户晓,脍炙人口。三字一句的韵文极易成诵,内容包括了中国传统的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和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广泛生动而又言简意赅。《三字经》早就不仅仅属于汉民族了,它有满文、蒙文译本。《三字经》也不再仅仅属于中国,它的英文、法文译本也已经问世。1990年新加坡出版的英文新译本更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入“儿童道德丛书”,加以世界范围的推广。也是古代儿童的必背读物。

  已经有一千多年历史的《三字经》依然有着巨大的生命力。在过去,包括章太炎在内的有识见的学者,多有致力于《三字经》的注释和续补者。模拟《三字经》形式的读物,如《女三字经》、《地理三字经》、《医学三字经》、《西学三字经》、《工农三字经》、《军人三字经》、《佛教三字经》、《道教三字经》层出不穷,风靡天下。近期,文化部原常务副部长高占祥先生还创作了《新三字经》,同样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借鉴《三字经》韵语集中识字的原理,深圳市策文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也开发出包括《中华字经》在内的『爱文识字阅读系列教程』,进行汉语阅读教学推广,取得广泛好评。

  《三字经》全文长达1722字,是我国不可多得的宝贵遗产。

  《三字经》

  人之初 性本善 性相近 习相远 苟不教 性乃迁

  教之道 贵以专 昔孟母 择邻处 子不学 断机杼

  窦燕山 有义方 教五子 名俱扬 养不教 父之过

  教不严 师之惰 子不学 非所宜 幼不学 老何为

  玉不琢 不成器 人不学 不知义 为人子 方少时

  亲师友 习礼仪 香九龄 能温席 孝于亲 所当执

  融四岁 能让梨 弟于长 宜先知 首孝弟 次见闻

  知某数 识某文 一而十 十而百 百而千 千而万

  三才者 天地人 三光者 日月星 三纲者 君臣义

  父子亲 夫妇顺 曰春夏 曰秋冬 此四时 运不穷

  曰南北 曰西东 此四方 应乎中 曰水火 木金土

  此五行 本乎数 曰仁义 礼智信 此五常 不容紊

  稻粱菽 麦黍稷 此六谷 人所食 马牛羊 鸡犬豕

  此六畜 人所饲 曰喜怒 曰哀惧 爱恶欲 七情具

  匏土革 木石金 丝与竹 乃八音 高曾祖 父而身

  身而子 子而孙 自子孙 至玄曾 乃九族 人之伦

  父子恩 夫妇从 兄则友 弟则恭 长幼序 友与朋

  君则敬 臣则忠 此十义 人所同 凡训蒙 须讲究

  详训诂 名句读 为学者 必有初 小学终 至四书

  论语者 二十篇 群弟子 记善言 孟子者 七篇止

  讲道德 说仁义 作中庸 乃孔伋 中不偏 庸不易

  作大学 乃曾子 自修齐 至平治 孝经通 四书熟

  如六经 始可读 诗书易 礼春秋 号六经 当讲求

  有连山 有归藏 有周易 三易详 有典谟 有训诰

  有誓命 书之奥 我周公 作周礼 著六官 存治体

  大小戴 注礼记 述圣言 礼乐备 曰国风 曰雅颂

  号四诗 当讽咏 诗既亡 春秋作 寓褒贬 别善恶

  三传者 有公羊 有左氏 有谷梁 经既明 方读子

  撮其要 记其事 五子者 有荀杨 文中子 及老庄

  经子通 读诸史 考世系 知终始 自羲农 至黄帝

  号三皇 居上世 唐有虞 号二帝 相揖逊 称盛世

  夏有禹 商有汤 周文武 称三王 夏传子 家天下

  四百载 迁夏社 汤伐夏 国号商 六百载 至纣亡

  周武王 始诛纣 八百载 最长久 周辙东 王纲堕

  逞干戈 尚游说 始春秋 终战国 五霸强 七雄出

  嬴秦氏 始兼并 传二世 楚汉争 高祖兴 汉业建

  至孝平 王莽篡 光武兴 为东汉 四百年 终于献

  魏蜀吴 争汉鼎 号三国 迄两晋 宋齐继 梁陈承

  为南朝 都金陵 北元魏 分东西 宇文周 与高齐

  迨至隋 一土宇 不再传 失统绪 唐高祖 起义师

  除隋乱 创国基 二十传 三百载 梁灭之 国乃改

  梁唐晋 及汉周 称五代 皆有由 炎宋兴 受周禅

  十八传 南北混 辽与金 皆称帝 元灭金 绝宋世

  舆图广 超前代 九十年 国祚废 太祖兴 国大明

  号洪武 都金陵 迨成祖 迁燕京 十六世 至崇祯

  权阉肆 寇如林 李闯出 神器焚 清世祖 应景命

  靖四方 克大定 古今史 全在兹 载治乱 知兴衰

  读史书 考实录 通古今 若亲目 口而诵 心而惟

  朝于斯 夕于斯 昔仲尼 师项橐 古圣贤 尚勤学

  赵中令 读鲁论 彼既仕 学且勤 披蒲编 削竹简

  彼无书 且知勉 头悬梁 锥刺股 彼不教 自勤苦

  如囊萤 如映雪 家虽贫 学不辍 如负薪 如挂角

  身虽劳 犹苦卓 苏老泉 二十七 始发愤 读书籍

  彼既老 犹悔迟 尔小生 宜早思 若梁灏 八十二

  对大廷 魁多士 彼既成 众称异 尔小生 宜立志

  莹八岁 能咏诗 泌七岁 能赋棋 彼颖悟 人称奇

  尔幼学 当效之 蔡文姬 能辨琴 谢道韫 能咏吟

  彼女子 且聪敏 尔男子 当自警 唐刘晏 方七岁

  举神童 作正字 彼虽幼 身已仕 尔幼学 勉而致

  有为者 亦若是 犬守夜 鸡司晨 苟不学 曷为人

  蚕吐丝 蜂酿蜜 人不学 不如物 幼而学 壮而行

  上致君 下泽民 扬名声 显父母 光于前 裕于后

  人遗子 金满嬴 我教子 惟一经 勤有功 戏无益

  戒之哉 宜勉力

《新三字经》的内容

  立大志

  春日暖,秋水长,和风吹,百花香。青少年,有理想,立大志,做栋梁。

  天行健,人自强,生我材,为兴邦。倡和谐,民所望,兴道德,国运昌。

  昔时间

  人之春,在少年,光阴迫,惜时间。生有涯,知无限,苦攻读,莫偷安。

  求学路,曲弯弯,路是弓,人是箭。头不回,弦不断,志不渝,永向前。

  大海阔,踏浪尖,高山险,勇登攀。守琴心,抱剑胆,温而厉,恭而安。

  铁可磨,石可穿,攻必克,胜必谦。

  感师恩

  我学子,重师礼,感师恩,为人梯。燃红烛,化春泥,呕心血,育桃李。

  授知识,传道义,人才群,功德碑。

  学与思

  学与思,琢与磨,知与行,相交错。成于勤,毁于惰,荒于嬉,败于奢。

  省吾身,思己过,言必行,行必果。败与胜,非天命,得与失,乃互生。

  心怀公

  勤奋者,功必成,开创者,业必兴。贪逸者,手必空,爬行者,难成龙。

  图小利,毁名声,贪大财,易丧命。私欲烈,弊丛生,心怀公,百路通。

  苦中练

  学知识,长本领,崇人文,尚理性。数理化,天下用,文史哲,世理明。

  学先辈,慰英灵,传家宝,要继承。学女娲,补苍穹,仿后羿,济苍生。

  思夸父,追光明,效愚公,事竟成。学经典,育华英,出凡俗,入佳境。

  学中品,品中升,苦中练,练中精。石中玉,木中松,云中鹤,人中龙。

  守纪律

  知荣辱,习礼仪,不知礼,无以立。遵公德,守纪律,兼相爱,交相利。

  见人贤,即思齐,仰高洁,弃粗鄙。

  从我起

  两分法,辨是非,三思行,慎有益。宠思辱,安思危,福思祸,利思义。

  欲利群,先修己,树新风,从我起。

  兴五常

  兴五常,正纲纪,处世训,应牢记。仁者爱,民所喜,义者刚,民所宜。

  礼者雅,民所需,智者明,民所依。信者诚,民所誉,扬正气,振国威。

  孝第一

  明人伦,孝第一,家道昌,门风立。对长辈,忌无礼,凡出言,用敬语。

  虐老人,悖情理,天不容,法不依。父母老,勿嫌弃,若有病,快就医。

  勤照料,细护理,寸草心,报春晖。羊跪乳,乌反哺,父母在,儿孙福。

  真善美

  真善美,是三金,人之根,国之魂。真在情,善在心,美在意,形在神。

  雾茫茫,雨纷纷,眼见事,未必真。千里风,万里云,背后语,莫全信。

  财试人,火试金,慎褒贬,善恶分。良言出,冬亦温,恶语吐,箭穿心。

  道不邪,有知音,德不孤,必有邻。己不欲,勿施人,己欲立,而立人。

  博爱心,宜长存,忠恕道,伴终身。毁人者,必自损,玩火者,必自焚。

  恶为疾,是孽根,善为宝,乃福音。柔若水,义薄云,人心归,天下顺。

  体为本

  德智体,是三好,争三好,是目标。德为上,智为高,体为本,风华茂。

  登书山,善思考,游艺海,陶情操。莫赌博,勿喧闹,远毒品,斥黄妖。

  戒网瘾,防泥沼,陋习俗,应改掉。清肌肤,洁心灵,正衣冠,修其容。

  站如松,坐如钟,卧如弓,走如风。听其言,观其行,明其道,计其功。

  精气神

  精气神,是三宝,克敌弓,不可少。精神力,紫气豪,民族魂,华光照。

  男儿品,贵似金,女儿魂,洁如云。能抗争,能沉稳,能高歌,能低吟。

  贫不移,富不淫,威不屈,辱不忍。精有源,气无垠,心通道,道通神。

  重名节,防微尘,浩然气,贯古今。

  重友谊

  松竹梅,是三友,岁月寒,不分手。松有志,不倨傲,竹有节,不折腰。

  梅有香,不争俏,三结义,品自高。轻私利,重友谊,结善缘,忌猜疑。

  遇无礼,莫斗气,求大同,存小异。人至察,无知己,水至清,则无鱼。

  传闲言,非儿戏,听谗言,要警惕。闻流言,不唱随,逆耳言,宜听取。

  有人缘,群贤聚,无良知,众人离。成人美,济人危,见人险,义勇为。

  邦有道,助有规,巧为浮,拙为贵。口拙者,无是非,眼拙者,无怨怼。

  愚在表,智在内,勤补拙,大智慧。

  亲自然

  天地水,是三元,养万物,亲自然。天道厉,地道严,水性柔,顺而险。

  慎开发,节能源,播绿色,种福田。芳草地,碧云天,杏花村,桃花源。

  元气旺,福气添,心神怡,寿延年。天人合,永世安,地球村,乐陶然。

  合为贵

  正清和,是三经,践行者,事必功。不信邪,曰为正,路不偏,中道行。

  脚不斜,心不惊,中正者,乐平生。不浑浊,曰为清,阴阳分,泾渭明。

  欲不贪,情不纵,心清者,人必敬。曰为和,不纷争,和为贵,和则兴。

  一人力,难经风,百人力,能抗衡。千人力,大无穷,万人力,四海宁。

  国不和,刀兵起,家不和,骨肉离。人不和,心不齐,志不和,道分歧。

  社会和,少暴戾,民族和,国之基。将相和,力生威,家庭和,万事吉。

  港澳台,亲兄弟,同根生,共呼吸。和合力,胜金玉,和生祥,彩云归。

  讲礼貌

  倡五讲,揭新篇,尊四美,扬新帆。讲文明,忌野蛮,讲礼貌,忌傲慢。

  讲卫生,忌污染,讲秩序,忌散漫。讲道德,忌空谈,日日新,不间断。

  心灵美,无邪念,语言美,无脏言。行为美,做典范,环境美,建乐园。

  奔大同

  我中华,开新纪,倡文明,兴正义。五千年,文化力,传至今,了不起。

  好传统,莫荒弃,百福临,千祥集。和谐经,警世钟,铭在心,贵在行。

  和平颂,入太空,和谐曲,咏无终。建小康,求繁荣,兴中华,奔大同。

三字经内容和简介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

  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

  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十干者,甲至癸。十二支,子至亥。

  曰黄道,日所躔。曰赤道,当中权。赤道下,温暖极。我中华,在东北。

  曰江河,曰淮济。此四渎,水之纪。曰岱华,嵩恒衡。此五岳,山之名。

  曰士农,曰工商。此四民,国之良。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地所生,有草木,此植物,遍水陆。有虫鱼,有鸟兽,此动物,能飞走。

  稻梁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

  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具。青赤黄,及白黑,此五色,目所识。

  酸苦甘,及辛咸,此五味,口所含。膻焦香,及腥朽,此五臭,鼻所嗅。

  匏土革,木石金,丝与竹,乃八音。曰平上,曰去入,此四声,宜调协。

  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自子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

  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

  此十义,人所同。当顺叙,勿违背。斩齐衰,大小功。至缌麻,五服终。

  礼乐射,御书数,古六艺,今不具。唯书学,人共遵,既识字,讲说文。

  有古文,大小篆,隶草继,不可乱。若广学,惧其繁,但略说,能知源。

  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

  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

  作中庸,子思笔,中不偏,庸不易。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

  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始可求。

  有连山,有归藏,有周易,三易详。有典谟,有训诰。有誓命,书之奥。

  我周公,作周礼,著六官,存治体。大小戴,注礼记,述圣言,礼乐备。

  曰国风,曰雅颂,号四诗,当讽咏。诗既亡,春秋作,寓褒贬,别善恶。

  三传者,有公羊,有左氏,有谷梁。经既明,方读子。撮其要,记其事。

  五子者,有荀杨,文中子,及老庄。经子通,读诸史,考世系,知终始。

  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居上世。唐有虞,号二帝,相揖逊,称盛世。

  夏有禹,商有汤,周文武,称三王。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

  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

  周辙东,王纲堕,逞干戈,尚游说。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

  嬴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高祖兴,汉业建,至孝平,王莽篡。

  光武兴,为东汉,四百年,终于献。魏蜀吴,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

  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与高齐。

  迨至隋,一土宇,不再传,失统绪。唐高祖,起义师,除隋乱,创国基。

  二十传,三百载,梁灭之,国乃改。梁唐晋,及汉周,称五代,皆有由。

  炎宋兴,受周禅,十八传,南北混。辽与金,皆称帝,元灭金,绝宋世。

  舆图广,超前代,九十年,国祚废,太祖兴,国大明。号洪武,都金陵,

  迨成祖,迁燕京。十六世,至崇祯,权阉肆,寇如林,李闯出,神器焚。

  清世祖,膺景命,靖四方,克大定。由康雍,历乾嘉,民安富,治绩夸。

  道咸间,变乱起,始英法,扰都鄙。同光后,宣统弱,传九帝,满清殁。

  革命兴,废帝制,立宪制,建民国。古今史,全在兹,载治乱,知兴衰。

  史虽繁,读有次。史记一,汉书二。后汉三,国志四。兼证经,参通鉴。

  读史者,考实录。通古今,若亲目。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

  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赵中令,读鲁论,彼既仕,学且勤。

  披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

  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缀。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

  若梁灏,八十二,对大廷,魁多士。彼既成,众称异。尔小生,宜立志。

  莹八岁,能咏诗。泌七岁,能赋碁。彼颖悟,人称奇。尔幼学,当效之。

  蔡文姬,能辨琴。谢道韫,能咏吟。彼女子,且聪敏。尔男子,当自警。

  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彼虽幼,身己仕。有为者,亦若是。

  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曷为人。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

  幼而学,壮而行,上致君,下泽民。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

  人遗子,金满籝。我教子,惟一经。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力。

《三字经》主要版本内容

  本文对《训蒙三字经》、赵南星的《三字经注》、王相作注的《三字经训诂》三个版本内容进行比较,勾勒出《三字经》在几百年间流传过程的主要增修状况。

  《三字经》自问世以来,结构大体未变,但经历代文字修改、内容增添,原貌已略异。为最大限度还原古版本面目,梳理历代增修线索,剖析主要增修者在不同时期的观念,笔者将广东省中山图书馆地方文献馆馆藏的《训蒙三字经》、国家图书馆古籍部藏的明赵南星《三字经注》、清代王相作注的《三字经训诂》的主要增改内容作比较,在分析前人对《三字经》的理解与认识基础上,为日后研究者提供一个《三字经》最初形态及历代演化的大致脉络。

  一、不同版本《三字经》的述史年考析

  根据现有文献显示,赵南星所撰《三字经注》是现存最早的《三字经》注释本,[1] (P4) 也即现存可见的最早刻本。此书侧重对《三字经》内容作典故注释,未对内容作评论。

  考赵南星(1550-1627年),字梦白。高邑(今河北)人,明万历二年(1574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天启年间,因反对魏忠贤被矫旨削职发配,死于代州。《三字经注》是赵南星著作《味檗斋遗书/教家二书》中的一卷,明刻本现存国家图书馆古籍部。此书述史时一直记述到“(明)穆宗隆庆”,以“廿一史,全在兹”结尾。明隆庆帝朱载在位时间是1536-1572年,可知此版本《三字经》完成刻板印刷当在1572年后。

  《三字经注》在叙述宋元及其后历史时,其行文是“辽与金,皆称帝。元灭金,绝宋世。尽中国,为夷狄。明朝兴,再开辟”。注解是“高皇帝姓朱,居句容朱家巷,起濠州,今凤阳府,灭元,成帝业,传建文帝,都南京……”。[2] (P19) 从此处可知,此版本叙述历史年限与文献记载的最古本《三字经》相异。因清代凌扬藻(1760-1845年)等学者都在他们的评论、著作或《三字经》注本中一再强调区适子所著古本《三字经》叙述历史只到十七史。如开宗明义指出《三字经》是“岭南区适子所著”的同治庚午版(1870年)《登洲三字经》[3] 和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广东顺德人从北京带回广州印刻出版的《三字经句释》都在“廿一史”旁明确指出:“区本作十七史”,[4] (P19) 并注上历代史书和作者名称,且标明这些附加历史叙述“均从蜀刻范士云本增入”。

  此外,清代云南学者许印芳(1832-1901年)著述的《增订训蒙三字经》叙述中引用陈灿回忆当年谭宗浚(1846-1888年)谈及《三字经》一事,谭宗浚也指出此书:“节录史事载至五代止,乃宋时粤中遗老某所作,非出自王伯厚。”陈灿强调“公(谭宗浚)极博群书,考订精核,其言当不诬。是此书之为伯厚作,未可定也。”许本人也认为古刻本《三字经》“其叙史事截止五代”。

  现存北京大学图书馆,由清代陶格翻译的《满汉合璧〈三字经〉注解》虽大体根据王相注释本翻译,但叙述历史也只到“南北混”,不言“廿二史”,只写“十七史”。现存北京大学图书馆,由英国汉学家翟里斯(HERBERT A.GILES,1845-1935年)翻译,并在1910年出版的《三字经》英译本,历史叙述也只到“十七史”。 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邹颖文女士指出:西方第一位来华的基督教传教士马礼逊牧师(Robert Morrison,1782-1834年)、美国传教士裨治文(E.C、Bridg, l801-l861年)、德籍传教士欧德理(E.J、Eitel,1838-1908年),他们的“四个英译本的中文正文在352句(1056字)至356句(1068字)之间,内容的历史部分均以十七史终,未加入明史,盖依据较早的版本翻译。”[5]

  可见,叙述历史是否只到十七史是判断早期版本《三字经》的重要标志之一。赵南星远在中原,并不知早在1530年,也即约60年前广东学者黄佐(1490-1566年)在《泰泉乡礼》卷3《乡校》就说:“诵读务贵熟,不贵多。……年少者只教一二句而止,勿强其多记。或用《孝经》、《三字经》。不许先用《千字文》、《百家姓》、《幼学诗》、《神童酒诗》等书。”也没看过1531年左右出版的《广州人物志》里对区适子著述的记载,故有“不知谁氏所作”的说法,自然不知岭南早就流行《训蒙三字经》,故采用流传北方的版本作注,这情有可原。因此,它虽是现存可见的最早刻本,但这本叙史到“廿一史”的《三字经注》与最古老版本应存差异。

  二、版本比较

  广东省立图书馆中山文献馆馆藏的《训蒙三字经》,是民国年间广州民智书局刻印本。封面未署作者,但在图书馆借阅卡上书有“(宋)区适子撰(南海)”字样。封面右侧有“依韵府较正”字样。此书叙述历史结尾处是“炎宋兴,受周禅,十八传,南北混,十七史,全在兹”,[6] (P19) 不直白述说宋亡历史,只以一“混”字带过,与文献记载古老版本述说历史内容,尤其是“十七史”大致吻合。

  中山文献馆藏有《佛山栅下区氏谱》,内里全文辑录《三字经》,与《训蒙三字经》一致,可见佛山、顺德区氏族人对此版本的认可。佛山栅下区氏家族源于顺德登洲区适子家族,在明朝洪武年间(1368-1398年)迁移佛山。

  经统计,《训蒙三字经》共有文字1056,比文献记载的最古之本《三字经》1050字[1] (《前言》,P3)多6字,当是最接近文献记载的最古《三字经》版本。赵南星的《三字经注》字数为1086,增加了30字,也即 “长幼序,友与朋”6字和“辽与金,皆称帝”到“明朝兴,再开辟”24字,出版时间当在《训蒙三字经》后。

  另外,许印芳、谭宗浚提出的“叙史事截止五代”也应成为进一步筛选是否为最古老版本的重要依据。所以,正如许、谭所见所述,最古老版本应没“炎宋兴,受周禅,十八传,南北混”12字。《登洲三字经》、《三字经句释》都在“廿一史”旁注明,“区本原作十七史,今并宋史、辽史、金史、元史为廿一史(以上均从蜀刻范士云本增入)”。[4] (P19)

  从宋仁宗(1024年)到宋英宗(在位时间1063-1067年)时期,宋朝廷将前代残存的断代史书,即从司马迁的《史记》到欧阳修的《五代史》重新雕刻补缺,汇刻而成,共十七史。王应麟在《小学绀珠》中所列“十七史”也是截至《五代史》。[7] (P96) 清人赵翼在《陔余丛考》就记载宋亡后,文天祥曾对元代丞相博罗说:“一部十七史,从何说起!我今日非应博学宏词科,何暇泛论。”可见,从宋代到元初,“十七史”已成较固定说法。

  因“炎宋兴”到“南北混”其实已清晰交代了宋代灭亡,元朝大统,南北混一的状态,超越了“十七史”,故原版本不应如此矛盾。况且在1297年,即元成宗大德元年,江西人曾先之出版《十八史略》。其体例按朝代、时间顺序,以帝王为中心叙述上古至南宋末年的史事。因当时元政府修《宋史》未成,宋史完成时间为至正五年(1345年)。他取材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与刘时举《续宋编年通鉴》,聊作一史,共为十八史。

  曾先之与文天祥为至交,文天祥去世时,即1282年,仍称“十七史”。1297年,曾先之已有“十八史”之称,从此也可旁证“十七史”与“炎宋兴”内涵的矛盾,更难以解释王应麟在界定“十七史”范围后再写出“炎宋兴”这样冲突的内容。曾先之自称“前进士”。作为经历并目睹从宋亡到元统历程的前代知识分子,他在元朝建立20年后便提出“十八史”的观念,也可见当时知识分子对前朝历史欲说还休与对渐已稳定的当时形势欲拒还迎的复杂心态,因为当时不少曾经仕宋的知识分子都已进入元朝政府,如宁波江浙一带的邓文原(1258-1328年)、戴表元(1244-1310年)等,甚至后来王应麟之孙王厚孙(1300-1376年)也担任元朝教育官员。从中也可见出“十八史”的提出并非单纯曾先之的个人理念,而应是当时知识分子逐渐形成的对前朝怀念但又不无反思状况的反映,所以称“十七史”应在1297年开始甚至之前,而增添“炎宋兴”等四句应是《十八史略》大行其道的元中或明初,从此也可判断《三字经》原著,至少是历史叙述部分应在1297年前完成。

  根据赵注本可知,赵南星所处时代已加入此12字,可见《训蒙三字经》保存了比赵注本更接近最古版本的状貌,但最古版本还应比《训蒙三字经》少“炎宋兴”等12字,全书总字数为1044字而非现在文献记载的1050字。

  《三字经句释》版本内,注者根据自己拥有的区本《三字经》为蓝本作校订,每有与区本相异处,都指出“区本原作”为“某某”,“现王庵(即王相)改为‘某某’”。笔者对《三字经句释》与《训蒙三字经》作比较,发现《训蒙三字经》与《三字经句释》所引用“区本《三字经》”原文内容一致,而番禺学者凌扬藻在其著作《蠡勺篇》中指出王相随意更改《三字经》原著,并列出他拥有版本的原文内容,其实与《三字经句释》所指区本相同。可见清末广东学者拥有的是自明代以来一直流传广东,至今仍存于区氏后人族谱,且书名载入屈大均《广东新语》、黄佐《广州人物志》、叶春及《顺德县志》的区著《训蒙三字经》。明代学者郭(1529-1605年)在《粤大记》中更记录了在著述《广州人物志》时指出《三字经》作者为区适子的黄佐(1490-1566年)“(在1538年末-1539年初)至京,作《六经政要箴》,又更正《训蒙三字经》,欲上之。辅臣不悦,书不果上而止。”[8] (卷24,P724) 这一史实,也为佐证区适子撰述《训蒙三字经》提供了历史依据。

  笔者对《训蒙三字经》(以下简称为训蒙本)和赵南星的《三字经注》(以下称赵注本)比较,发现赵本对《训蒙三字经》有18处修改,1处文字增添。现细列如下:

  1、训蒙本:人不学,不知理。

  赵注本:人不学,不知义。

  2、训蒙本:孝于亲,所当识。

  赵注本:孝于亲,所当执。

  3、训蒙本:知某数,识某名。

  赵注本:知某数,识某文。

  4、训蒙本:三纲者,君臣也。

  赵注本:三纲者,君臣义。

  5、训蒙本:曰喜怒,曰哀乐。

  赵注本:曰喜怒,曰哀惧。

  6、训蒙本:爱恶欲,乃七情。

  赵注本:爱恶欲,七情具。

  7、训蒙本:自子孙,至玄曾。

  赵注本:自子孙,至曾玄。

  8、训蒙本:没有此段文字。

  赵注本:长幼序,友与朋。

  9、训蒙本:由孝经,至四书。

  赵注本:小学终,至四书。

  10、训蒙本:著六典,存治体。

  赵注本:著六经,存治体。

  11、训蒙本:大小戴,注礼记。

  赵注本:大小戴,著礼记。

  12、训蒙本:号四诗,当咏讽。

  赵注本:号四诗,当讽咏。

  13、训蒙本:相揖逊,称盛治。

  赵注本:相揖逊,称盛世。

  14、训蒙本:口而诵,心而维。

  赵注本:口而诵,心而惟。

  15、训蒙本:彼晚成,众称异。

  赵注本:彼既成,众称异。

  16、训蒙本:彼女子,且聪明。

  赵注本:彼女子,且聪敏。

  17、训蒙本:而男子,当少成。

  赵注本:而男子,当自警。

  18、训蒙本:彼虽幼,身已仕。

  赵注本:彼虽劳,身已仕。

  19、训蒙本:身虽劳,犹苦学。

  赵注本:身虽劳,犹苦卓。

  凌扬藻等人显然没见过赵南星的《三字经注》,故认为1666年后流行的《三字经训诂》为王相所著述和修改。其实,王相作注的版本(以下简称王注本)内容仍多沿袭赵注本,在历史沿革处没沿用赵注本内容,而是增添了自辽代到明代的历史叙说共54字和“唐刘晏,方七岁”6字,共60字,并调整了1处字序,修改了7处文字。现细录如下。

  1、赵注本:与丝竹,乃八音。

  王注本:丝与竹,乃八音。

  2、赵注本:作中庸,乃孔。

  王注本:作中庸,子思笔。

  3、赵注本:我姬公,作周礼。

  王注本:我周公,作周礼。

  4、赵注本:著六经,存治体。

  王注本:著六官,存治体。

  5、赵注本:大小戴,著礼记。

  王注本:大小戴,注礼记。

  6、赵注本:二十一史历史。

  王注本:十七史。

  7、赵注本:没有唐刘晏记载。

  王注本:增加了唐刘晏,方七岁。

  8、赵注本:彼虽劳,身已仕。

  王注本:彼虽幼,身已仕。

  9、赵注本:光于前,垂于后。

  王注本:光于前,裕于后。

  综上所述,从古老的《训蒙三字经》、赵南星的《三字经注》到王相的《三字经训诂》共有28处修改或文字添加。比较定型且流传最广的王相《三字经训诂》共1098字。也就是说,根据迄今为止所能掌握的文献判断,从最早的版本到《三字经训诂》实增54字。

  三、概念修改

  在训蒙本和赵注本的比较中,笔者发现彼此概念涵括内容有所不同,修订前后,优劣互现,现对几个典型细释如下。

  关于“七情”。训蒙本是指“喜、怒、哀、乐、爱、恶、欲”,而赵注本则指“喜、怒、哀、惧、爱、恶、欲”。训蒙本“喜、乐”涵义重复,而赵注本改“乐”为“惧”,内涵更丰,也符合《礼记》对“七情”的定义。

  关于“九族”。训蒙本指“高曾祖,父而身,自子孙,至曾玄”,而赵注本则是“至玄曾”,次序与传统概念相异。

  关于“六典”与“六经”。训蒙本指“我姬公,作周礼,著六典,存治体”。《六典》是指周礼天官大宰:“大宰之职,掌建都之六典,以佐王朝都国”。六典是指“治典、教典、礼典、政典、刑典、事典”。赵注本的“六经”则是《诗》、《书》、《礼》、《易》、《乐》、《春秋》,与周公无涉,故改不如不改。

  关于“三纲”。训蒙本:“三纲者,君臣也。”赵注本:“三纲者,君臣义。”董仲舒提出“三纲”概念,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训蒙本并未精确定义君臣关系,而赵注本改为“君臣义”,其源出自孔子:“君不义,臣可以争于君,父不义,子可以争于父。”关系更趋清晰,意义更严谨,也符合南宋陈淳《启蒙初诵》的“君臣义,父子亲”的原文与本意。但训蒙本如此处理或许是出于对当时元朝统治者的一种保持距离的自觉或保留意见的谨慎态度。

  关于“孝经”。训蒙本:“由孝经,至四书。”赵注本:“小学终,至四书。”训蒙本与赵注本后文都有“孝经通,四书熟”,但训蒙本一再强调《孝经》,意在提出《孝经》应为读书做人门径,而赵注本则以朱熹的《小学》书为入室门径,后文又出现“孝经通,四书熟”,突显出对启蒙读物倡导的内在思想的混乱,显然是因后人未经深思的修改所致。顺德陈村登洲区氏家族的《登洲区氏族谱》家训则一直强调《孝经》为入门书:教子训孙,玉必琢然后成器,人必教然后成才。凡子孙七岁以上,则延请名师教读《孝经》、《小学》,使知孝亲弟长之意,洒扫应对之节,然后令其读《四书》、《五经》、《左传》、《史记》等书,[9] (P31) 可见两个版本对启蒙课本使用的次序重点不同。究其原因,实有历史缘由。元朝至元七年(1270年)元政府成立司农司,并颁布农村立社诏令。这一诏令规定:“今后每社设立学校一所,择通晓经书者为学师,于农隙时分各令子弟入学,先读《孝经》、《小学》,次及《大学》、《论》、《孟》、经史……。”[10](卷23) 于此也可作为推断《训蒙三字经》成书年代或思想基础的一个依据。对以上两条信息进行分析,也可判断出《训蒙三字经》与区氏家族确有一种内在的联系。

  尤其值得重视的是,元朝在至正二十八年(1291年)后在各地儒学中正式设立小学,从元贞元年(1295年)开始全社会小学正式以《小学》为首选启蒙书,当时江南行御史台还颁布了有关小学教育制度的规定,其中《庙学典礼行台坐下宪司讲究学校便宜》中规定:“所讲读书合用朱文公《小学》书为先,次及《孝经》、《论语》……《孝经》合用文公勘误本,《语》、《孟》用文公集注,《诗》、《书》用文公集传定订传本讲说……。”[11] (P251) 与王应麟同时代、同城生活的元代宁波教育家程端礼(1271-1345年)在他的《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中也规定,蒙童入学需先读《小学》,“《小学》书毕,次读《大学》经传正文、次读《论语》正文、次读《孟子》正文、次读《中庸》正文、次读《孝经》刊误”,[12] (卷1,P7-8) 所有这些实与《训蒙三字经》要求相异而与赵南星注本一致,也可看出元朝政府管理比较完善的地区对《小学》推行的普及程度。出版于延佑二年(1315年)的《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后由国子监颁布给全国郡邑学校,元明清三代,尤其是元代初期官学、私塾、书院都受到不同程度影响,后世对《小学》的重视也从这个版本中体现出来。

  按照以上时间排列分析,可知赵南星所据版本的印刻时间至少不早于1295年,应在1315年后。

  此外,宋朝灭亡是在1279年,区适子当是在进入元朝后才完成《训蒙三字经》的撰写,他与政府提倡的方向有点偏离,提出《孝经》为首当是有所寄寓。因为《孝经》是将“孝亲”与“忠君”相提并论的经典,更认为“忠”是“孝”的延伸与发展,所以他将《孝经》提到首位当是提醒学生对父母的“孝”不亚于对朝廷的“忠”,这一微妙的处理多少折射出作者不趋于时的价值评判,也是隐居林间,抱道不出的他唯一能做的事情。

  关于“十义”。训蒙本的“十义”只是“父子恩,夫妇顺,兄则友,弟则恭,君则敬,臣则忠”,而赵注本增添了“长幼序,友与朋”,意在引入宋代陈淳《启蒙初诵》中“长幼序,朋友信”一句,以细化“十义”中的“长惠、幼顺”,但“友”、“朋”并不属“十义”,故赵注本实为画蛇添足。

  可见,训蒙本虽最接近原本,但确有粗疏误阙处,故黄佐、许印芳等学者都曾作修订。赵注本虽对不少概念作完

  善和补充,但自身又时出疏误。二书均尚欠完备。

  四、字句修改及王相注本

  赵注本的一些词汇则从押韵角度对《训蒙三字经》进行修改或调整。如训蒙本的“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名”,粤方言读来声母一致,韵母相近。但赵注本将“名”改“文”。因“闻”,明母;“名”亦明母,在《平水韵》中同是文部字。他改字以求押韵。如果仍用旧版本的“名”,则“名”为庚部字,与“闻”相去甚远。在王相注本中,此字照录不改,沿用至今。“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一句中,“蜜”、“物”二字粤语都读作 ,音韵一致。而在北方读音中,“蜜”在四齐微韵;“物”在五鱼模韵。从元代就开始,两韵则不能通押,与今天北方话相同。

  赵注本的换字调韵,虽为数不多,但也能成为此书留存粤方言的一个旁证。《三字经训诂》叙述历史也只到“十七史”,所循版本也应古老,但对赵注本略作修改。首先更正了赵注本的一些错误,如将“大小戴,著礼记”改回“注礼记”,“著六经”改为“著六典”,因周公作《周礼》,内含“六官”,更符合史实。另外,一些人名也略作调整,如“我姬公”改为“我周公”,“作中庸,乃孔”改为“子思笔”等,更通俗易懂,此外增加了“唐刘晏,方七岁”一句,内容更具体化。

  可以看出,王相注本只是在赵注本基础上略作修改,并不具太多原创成分。后人将窜改责任推到王相身上,确也有欠公允,因他只是将精力倾注在注解上,但也反映出当时确实存在更古老的《三字经》版本。

  从《训蒙三字经》到《三字经训诂》,可见历代增修的版本对《三字经》内容的完善、细化、宣传、普及起到良性的推动作用,成为《三字经》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部分。

三字经内容简介及全文

  从“人之初,性本善”到“人不学,不知义”,讲述的是教育和学习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后天教育及时,方法正确,可以使儿童成为有用之材;

  从“为人子,方少时”至“首孝悌,次见闻”强调儿童要懂礼仪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并举了黄香和孔融的例子;

  从“知某数,识某文”到“此十义,人所同”介绍的是生活中的一些名物常识,有数字、三才、三光、三纲、四时、四方、五行、五常、六谷、六畜、七情、八音、九族、十义,方方面面,一应俱全,而且简单明了;

  从“凡训蒙,须讲究”到“文中子,及老庄”介绍中国古代的重要典籍和儿童读书的程序,这部分列举的书籍有四书、六经、三易、四诗、三传、五子,基本包括了儒家的典籍和部分先秦诸子的著作;

  从“经子通,读诸史”到“通古今,若亲目”讲述的是从三皇至清代的朝代变革,一部中国史的基本面貌尽在其中;

  从“口而诵,心而维”至“戒之哉,宜勉力”强调学习要勤奋刻苦、孜孜不倦,只有从小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长大才能有所作为,“上致君,下泽民”。

三字经里的故事内容

  1、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这是一个小故事。孟子小时候家里很穷,家里只有几亩薄田,父亲激公宜在孟子三岁时就外出谋生,以后就音讯皆无了,家里全靠母亲仉氏纺线织布生活。孟子家是今天山东省邹县乡下的一个小村庄,村外不远处是一片坟地,总有送葬出殡的人家在那里吹吹打打。孟子好学,看了以后回来就学人出殡打幡、哭丧祭拜。孟母非常担忧,小孩子从小就学这些事,将来怎么得了呢?于是决定搬家,给孟子换了个环境。

  孟家迁到了庙户营,这里是个大镇店,母亲的原意是让孟子多长一些见识,开阔眼界。但这里十天赶丙个集市,喧闹异常。孟子倒是兴高采烈,看了回来不是用棍子挑两块石头学卖菜,就是用木头作刀子比比划划地学杀猪。孟母觉得不对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样下去怎么能行呢?于是决定再次搬家。

  这一次孟家搬到了因利渠畔,隔壁是个学堂,周围都是读书人。孟子每天都看到上学的人举止文雅,落落大方,也学着读书演礼,孟母这才放下心来。这就是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子十分聪明,上学以后什么东西都一学就会,慢慢就觉得学堂的课实在没有意思。有一次,孟子一墨守成规三天没有上学,早上出门说去上学,下午还准时回家,孟母以为他是放学了,三天不去学堂老师不放心,派人到孟子家里探问,看孟子是不是病例了。这下子孟母才知道独生子逃学了。下午孟子又回来了,母亲问他到哪去了?孟子回答说上学去。孟母大怒,拿起剪子就把织布机上的经线齐着机杼给剪断了。这一下孟子害怕了,因为他们维持家计的唯一来源就是母亲织的布。孟母让他将断了的线头全部接上,几百根经线全剪断了,哪里还接得上。孟母于是将道理廛出来,读书与织布一样不能截断,截断了就接续不上了。即使能接续上,但织出的布满是疙瘩,还有人要买吗?你贪玩逃学,荒废时光,怎么能学到安邦定国的本领呢?千万不要走你远祖孟僖子的老路,给祖宗丢脸,抹黑。孟子的远祖孟僖子曾任鲁国的司空,有一次陪鲁昭公出访楚国。楚王在郊野举生盛大的欢迎仪式,孟僖子不学无术,不知如何演礼,急得满头大汗,自己丢丑不算还给鲁国也打开了黑。以后孟子的高祖才拜孔子为师,成为七十二贤。孟子这才明白了自己的身世,他痛下决心刻苦学习,终于成为道德高尚,学识渊博的亚圣。

  2、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窦燕山,名禹钧,北京幽州人。古代幽州属于燕国,燕国有山名燕山,故以地名尊称他为窦燕山,就像诗圣杜甫住在京兆少陵,被人称为杜少陵一样。

  窦燕山是五代后晋时的人,年轻的时候不学好,做生意欺行霸市、缺斤少两、昧心行事,虽然赚了钱,但直到三十岁还没有子嗣。有一天夜里,他死去的父亲给他托梦,说:“你心术不正、心德不端,恶名张注天曹,不但无子而且无寿。你要赶快改过迁善、大积阴德、广行方便,还有可能挽回。”

  窦禹钧醒来以后,吓得出了一身冷汗,他痛下决心改邪归正。从前之恶不敢再犯并且广行善事,在家里兴办义学、积德行善克己利人。一天夜里又梦到他父亲对他说:“尔今阴功浩大,善名张注天曹,后有五子齐登科甲,尔寿至八十九岁”。他醒来以后,行善更为积极,后来果然生了五个儿子:仪、俨、侃、尔、僖。

  窦家教子有方,比如他的家庭之礼都按照古礼进行,家中男不乱入,女不乱出,男耕女织,和睦孝顺,所以才有五子联科。其中大儿子做到礼部尚书,二儿子做到礼部侍郎,其余三子也都做了官。侍郎冯道赠诗曰:燕山窦十郎,教子以义方,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

  3、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黄香是东汉江夏人,即三国时期东吴人。黄香九岁的时候,冬天睡觉前用自己的身体给父母暖被窝,夏天睡觉前用一把小扇子给父母扇枕头。他对父母能尽孝道,是为人子者的好榜样。执是执持、不松手的意思,严持孝道,永不放弃,叫做“孝于亲,所当执”。

  元代福建延平府的郭居敬,曾将历史上二十四位孝子的感人故事编辑了一本书,就是《二十四孝》,“黄香扇枕”就是其中的一个故事。

  4、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这是行悌道的例子,孔融让梨是家喻户晓的故事。孔融是孔老夫子第三十二世孙,鲁国人,生于东汉末年的三国时期,时任北海太守。孔融性情宽容好士,经常说:“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吾无忧焉”。

  孔融四岁就知道长幼有序,吃梨的时候,自己年纪小就吃小的。所谓“三岁看老”,四岁的孩子谦逊之礼如此,方知其后必有大成。

  兄弟者手足也,《千字文》中也讲到“孔怀兄弟,同气连枝”。兄弟之道是五伦中的一伦,为悌道。兄弟之间要相互关心友爱,彼此气息相通,因为兄弟之间有直接的血缘关系,如同树木一样,同根连枝。悌道属于五常中的“礼”德,其原则就是“兄友弟恭”。做兄长的要友爱、关心弟弟,做弟弟的要恭敬、尊重兄长。兄弟之间如能各尽其道,自然和睦友爱。如果将利益放在第一位亲情放在第二位,就大错特错了。不但有违兄弟之道,也有违孝道,因为兄弟反目最痛心的是父母。

  5、昔仲尼,师项橐(音驼)。古圣贤,尚勤学。

  这里说的是孔子勤学的故事。孔子说过,“人有生而知之者,有学而知之者,有学而不知者”。即使是生而知之者还是要学习,有的人天分很高很聪明,但是不认真求学问,倚仗自己的天才胡作非为,就把自己给毁了。孔子是圣人,也还是活到老学到老,他曾向七岁的项橐请教问题,给后人做了好榜样。

  项橐是春秋时期的神童,孔子曾经向他请教过问题,所以被后世尊为“圣公”。相传,孔子有一次与弟子们东游。待车马行至齐地纪障城的时候,大道边上有几个戏耍的玩童,有一童子立于路中不动。子路见状,停车呵斥道:“小孩子怎么不让车呢?碰到你怎么办?”童子说:“城池在此,车马安能通过?”孔子探身道:“城在何处?”童子说:“筑于足下。”孔子下车观看,果见小儿立于石子、瓦片摆成的“城”中。童子问:“是城让车马,还是车马让城?”孔子笑道:“好伶俐的童子!请问你叫什么名字,多大年龄?”小儿答道:“我叫项橐,年方七岁。请教您是哪一位?”孔子答道:“我是鲁国孔丘”。项橐惊道:“您就是鼎鼎大名的孔夫子!那么我请教您三个问题,答的出来我就让城让路,答不出来就请绕城而过”。孔子觉得项橐小孩很有意思,于是笑道:“一言为定”!项橐说:“天地人为三才,夫子可知天有多少星辰、地多少五谷、人有多少根眉毛?”孔子摇头说:“我还真的不知道”。项橐得意道:“我来告诉你,天有一夜星辰,地有一茬五谷,人有黑白两根眉毛。”项橐再问:“请教什么水没有鱼?什么火没有烟?什么树没有叶?什么花没有枝?”孔子答道:“江河湖海,水中都有鱼;柴草灯烛,是火就有烟;没有叶不成树,没有枝又哪里有花呢?”项橐听后晃着脑袋说:“不对,是井水没鱼,萤火没烟,枯树没叶,雪花没枝。”

  项橐又问:“什么山上无石?什么车子无轮?什么牛无犊?什么马无驹?什么男人没有妻子?什么女人没有丈夫?孔子逗他道:“啊呀,我还是不知道。”项橐又道:“土山无石,轿车无轮,泥牛无犊儿,木马无驹儿,神仙无妻,仙女无夫”。

  孔子心中实在是敬佩这个七岁的孩子,于是向项橐行礼,绕城而过。这就是后世传说的“项橐三难孔夫子”的故事。

  历史上确有孔子向项橐请教有关音乐问题的记述,“三难”则纯属传说故事。山东纪城碑廓镇东北八公里处有一山,名叫躲子山,传说项橐就是在此山避难时遇害的。

  项橐三难孔子的故事盛传之后,各国诸侯都派人打探项橐的住处,以便为我所用。为避祸项橐就藏到山里,但被吴国、齐国的武士发现了。两国武士为争夺项橐打斗起来,吴人看劫持不成就将项橐刺死了,其时项橐年仅十二岁。

幼儿文明礼仪三字经内容

  讲文明,学礼仪。

  上尊老,下爱幼,尊师长,孝父母。

  见师长,要行礼,用尊称,勤问好。

  父母言,要听从,父母心,要体谅。

  与邻里,要和睦,多交往,常沟通。

  同学间,多谦让,有事情,互帮忙。

  自己事,自己做,家务事,多帮忙。

  公益事,抢在前,集体事,勇承担。

  懂礼仪,重仪表。

  穿衣服,要整洁,勤刷牙,常洗澡。

  头常洗,发常理,手指甲,常修剪。

  不打人,不骂人,同学间,相处好。

  有痰液,不乱吐,废弃物,不乱扔。

  爱花草,不攀摘,爱公物,不涂刻。

  立和行,要稳健,头不摇,身不晃。

  一举手,要文雅,一投足,要适度。

  知礼仪,善交际。

  与人处,讲信用,不欺小,不恃强。

  与人语,要和气,听人讲,莫插嘴。

  有客来,起身迎,让座毕,茶水上。

  访亲友,轻敲门,人未请,莫自闯。

  乘车船,不抢座,帮残疾,让老弱。

  捡东西,要上交,借东西,按时还。

  待人宽,律己严,礼仪经,记心间。

  (一)入园离园

  早入园 不迟到 见老师 先问好小朋友 也问到 别家人 不忘掉

  离园时 互道别 先老师 后同学见爸妈 要问好 亲一亲 更乖巧

  (二)入厕

  人多时 有秩序 讲卫生 便入池解完手 把手洗

  (三)教学活动

  上课时 要坐好 勤思考 多动脑

  先举手 再开 声响亮 吐字清

  (四)户外活动

  户外活动要切记, 要把安全放第一。

  做游戏 听指挥 ,不乱跑 不乱推,

  与老师 不远离 ,集合时要及时,

  整理好场地人人夸。

  (五)睡眠礼仪

  入睡房要安静,衣放好 右卧眠。中途便 步要轻 ,

  若先醒 不出声。起床时 要互助, 穿完衣 要梳洗。

  【拓展延伸】

  我国自古就有“东方礼仪之邦”的美誉,《史记》中有“不学礼,无以立”,是告诉我们一个人要有所成就,就要从学礼开始。学龄前期是一个人个性、品德开始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所形成的习惯是非常牢固的,往往影响人的一生。在长期的幼教工作中,我们发现许多孩子在具备了聪明活泼、会思考、会学习、接受信息快等优势的同时,也养成了一些不良习气,例如不尊重父母长辈,与人交往不懂谦让、不讲礼貌,公共场所不守秩序等,形成了独断霸道、无礼自私、唯我独尊等品性。独生子女常常显得智力有余而教养不足,缺乏必要的礼仪修养。《纲要》明确要求应“培养儿童终身受益的品质”,对幼儿实施礼仪启蒙教育的核心就是促进幼儿健康发展,提高幼儿的整体素质,目的是让幼儿在“学会做人”、“学会生活”的过程中为日后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在幼儿时期开展礼仪启蒙教育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著名作家余秋雨说:“在孩子们还不具备对经典古诗文的充分理解力的时候,把经典交给他们,就是文明传代的绝佳措施。幼小的心灵纯净空廓,由经典奠基可以激发起他们一生的文化向往。”这为幼儿园开展幼儿礼仪教育带来了启示:从最基本的行为礼仪开始,通过古诗文诵读、美德故事讲解等各种言传身教的方法,让孩子接受传统礼仪教育,运用传统礼仪文化教育孩子、感染孩子。研究礼仪课题,我们重新开始审视中国传统文学在今天的教育价值,发现:《三字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关键词集,三字一句,每个都是关键词,三字一句,韵文极易成诵。其中道德教育和礼仪规范占了相当篇幅。强调“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要求人们从小就要尊师亲友,学习礼仪。它短小精悍、朗朗上口,千百年来,家喻户晓,广泛生动而又言简意赅。于是我们有了“以三字经为载体,开展幼儿礼仪教育的实践”的设想。

  一、创造园本礼仪教育特色环境

  陈鹤琴先生认为:“凡是可以给小孩子刺激的都是他的环境。”我们注重在自然、人文和社会环境中充分挖掘文明礼仪教育的资源。积极营造和谐优美、内涵丰富的教育环境,努力让幼儿园每一处都成为教育的场所,使每一堵墙、每一间活动室都发挥潜在的教育功能,为实践文明礼仪教育提供环境支撑。在幼儿园的大厅走廊上悬挂富有童趣的礼貌用语挂饰;活动室外的墙面上展示精美的《三字经》和美德小故事图片;美工室走廊上展示孩子们张张可爱的笑脸;班级活动室里图文并茂地向孩子们传达礼仪小儿歌……幼儿园的宣传橱窗、主题墙等环境的每个细节都无声地、静态地传达幼儿园的办学理念和文明礼仪知识。在关注校园环境的同时,我们也对幼儿园的人文环境作精心规划与设计,努力营造以礼育人、以德治园、和谐的礼仪文化,让幼儿在丰富的三字经和美德故事导读环境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形成初步的礼仪行为意识。

  二、将礼仪教育融入幼儿一日生活环节中

  和古代三字经的深刻内涵相比,现代三字经更加浅显易懂,易于幼儿理解接受。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隐藏无数教育契机,将两者结合,把礼仪教育的内容贯穿于幼儿一日生活中,灵活地抓住教育契机,将礼仪教育要求渗透其中,及时引导,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例如在洗漱如厕、进餐点心的环节中,我们有“洗小手,不拥挤,排好队,袖卷起,洗手时,搓香皂,洗完后,水关掉”“进餐前,手洗净,自己吃,不用喂”等礼仪儿歌指导相伴;在游戏和运动活动中有“在户外,做游戏,与老师,不远离,人若多,勿推挤,排好队,不心急,互谦让,守秩序”;在晨间、离园的谈话中,礼仪儿歌和童谣的内容是老师和孩子们经常交流的话题。我们还将礼仪教育内容渗透在丰富有趣的游戏活动中,如幼儿喜爱传统游戏“击鼓传花”念一句喜爱的三字经儿歌、“抽卡片”说一句礼貌用语等运用于导读活动中,引导幼儿将《三字经》中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等富有教育意义的内容结合旋律吟唱与表演,边玩边说;把经典诗文融入手指、拍手等游戏中,将“你拍一,我拍一”改成“人之初,性本善……”,使孩子在学中玩、玩中学,学习、践行经典,在轻松快乐的气氛中走进并感受经典。

  三、实施分阶段培养

  学龄前儿童接受事物的能力和方法有所不同,在礼仪教育上所运用的方法也不相同。针对年龄差异,礼仪教育分阶段进行,应该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让幼儿接受良好的道德教育,培养良好的礼仪习惯。

  1.小班:小班幼儿第一次离开家庭,来到幼儿园,一方面有些胆怯,另一方面要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实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在集体教学或者是平时散步、游戏时,利用三字经儿歌对幼儿进行常规培养,如“早入园,不迟到,见老师,要问好”、“离园时,互道别,先老师,后同学”、“小水杯,双手拿,接好水,慢慢回”等包括盥洗、进餐、午睡、搬椅子、礼貌用语等一系列内容。

  2.中班:在中班的礼仪教育中,我们注重交往礼仪的培养,包括自我介绍“做介绍,要大方,口齿清,声响亮,先名字,后年龄,让对方,更知情”,与同伴交往“小朋友,做游戏,要参与,求同意,勤沟通,互帮助,多谦让,好相处”等。抓住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进行随机教育;在游戏中对幼儿进行礼仪习惯教育,让幼儿在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很容易掌握一些礼仪习惯。

  3.大班:大班幼儿即将进入小学,我们把礼仪教育的重点放在了学习习惯的培养及社会性行为的养成方面。如“看老师,看黑板,专心听,用心记,同伴发言仔细听;认真做,手举高,操作积极参与好;发言时要大胆;小脑袋,勤思考,问一问,为什么想一想,怎么办”“人交谈,勿打断,要安静,不扰乱,有急事,要表达,经允许,才讲话”等。

  教育是点点滴滴积累的,要想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只要从点滴做起,做有心人,家园密切合作,那么我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们一定会在成功的喜悦中享受甘甜。

seoer三字经的内容

  做优化,心态正,不浮躁,执行力,必须强;

  站之初,先想好,怎盈利,再定位,后主题;

  依主题,来筛选,关键词,长尾词,选内容;

  关键词,要确定,需分析,看指数,不幻想;

  目标词,为何物,搜索时,所用词,现主页;

  长尾词,除目标,给网站,带流量,即长尾;

  目标词,不宜多,集权重,切主题,有价值;

  长尾词,指数少,数量多,竞争小,易优化;

  定好位,选好题,关键词,长尾词,确定好;

  做优化,先站内,后站外,内容王,外链皇;

  目标词,现首页,三要素,次导航,锚文本;

  站首页,应美观,结构明,用户来,不讨厌;

  三要素,标题处,关键词,描述里,不堆积;

  次导航,即页脚,目标词,该处放,效果佳;

  锚文本,功劳大,巧利用,关键词,排名来;

  做内链,发外链,锚文本,文本字,切主题;

  网站内,文章中,关键词,可加黑,或加粗;

  长尾词,要优化,在内页,分类栏,文标题;

  站优化,长尾词,如做好,流量超,目标词;

  网站外,发外链,唯一性,多样性,重质量;

  纯原创,添外链,规律做,坚持做,勤观察;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防诈骗宣传范文

送给医护人员的锦旗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