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创新的三个分论点及事例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小学生议论文 论创新

  创,创造;新,新颖。创新是人类发明的再创造,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不竭之力。“不创新,就灭亡。”身为当今社会的青少年,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学会创新、动手创新。

  创新与生活紧密相关,创新来自生活。创新只有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为人们的生产提供帮助,才能被时代认可,才能被社会接纳,才能有效地、快速地推动时代与社会发展。学会创新,必须先学会观察生活、了解生活、深入生活。伊莱沙格莱夫斯来的斯当初在楼梯上上下下地搬运货物,累得满头大汗。为了不再如此劳累地搬运货物,他突发奇想,在载人电梯的基础上改造出世界上第一台载货电梯。假如他不观察生活,那他不可能对电梯进行再创造。倘若他只观察生活,而没有创新的勇气,也不可能发明载货电梯。所以,青少年若要学会创新,离不开生活细节的观察,也离不开动手创新的勇气。

  创新也需要“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就是坚韧不拔、坚持不懈、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钻研精神。在鲁班身上,这种精神得到了很好的诠释。他造锯那年,皮肤被茅草划伤,就一心一意研究为什么茅草会划伤人的皮肤,最后由茅草创新为锯。他为了避雨,创造了亭子,但仍无法为人们解决遮雨的根本问题,他日夜不停地画了许多图纸,由亭子创新成了人们至今仍在使用的雨伞。为什么鲁班的创新如此受人们欢迎?因为他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努力钻研,将工匠精神发扬到了极致,解决了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在创新中,难道不需要如此百折不挠的精神吗

  当然,生活离不开创新,更离不开传承。我们要把创新建立在传承之上。我们祖先血脉相传下来的,都是几千年人类文明的结晶。所以,我们在创新的同时,应让传承与新时代的发展结合在一起。这才是创新的最佳意义。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自古以来,人们推崇创新。创新是永恒的话题。正因为永恒,创新这个重任降临到一代代年轻人身上。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在这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好时代里,又有什么理由不学会创新,不动手创新呢

关于创新的三个分论点及事例

论创新

  创新是什么?创新就是做别人没做过的事,走别人没走过的路,敢于打破思维定式,开辟新市场,新领域。在这大千世界里,形形色色的人中不乏泛泛之辈,当人们惊羡他们现时的成就时,更应该看到他们成功背后的创新。那么,我们要怎样做到创新呢

  首先,创新需要有超前意识。黄汉清教授说过:“只有先声夺人,出奇制胜,不断创新新的体制,新的产品,新的市场和压倒竞争对手的新形势,企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其实,不仅在企业中,在生活中,在日常身边的小事中,这句话也同样有道理。在美国诺伊州的哈佛镇,有些孩子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到火车上买爆米花。一个十岁的小男孩也加入了这一行列,他除了可在火车上叫卖外,还在爆米花中掺入奶油和盐,使味道更加可口。当然,他的爆米花比其他任何一个小孩都卖得好——因为他懂得如何比别人做的更好。这个男孩就是摩托罗拉公司的缔造者保罗·高尔文。他的成功秘诀不正是在别人面前抢占了先机吗?他的创新精神不正是他成功的前提吗?所以创新需要有超前意识。

  其次,创新需要模仿加改良。创新需要模仿不等于完全照搬照抄,而是根据前人的经验,通过改良,通过自己的思考来改进。所以说,创新不能完全抛弃传统,要有所扬弃,有所继承。中国最年轻的全国性寿险公司的带头人,现任泰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陈东升关于创新说过:“很多人把违背规律,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标榜为创新,结果是头破血留,这种案例太多了,所以我觉得还不如老老实实照葫芦画瓢。”他的这番话正是他的成功之路所总结出来的。

借鉴在左,创新在右

  《诗经》有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意思是说,我们可以借鉴他人的长处,从而完善自己。王安石曰,“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意思是说,我们需要突破既有框架,勇敢创新,开创先河。那么,借鉴和独创这两种思路,到底孰对孰错,孰优孰劣?我们在学习、生活中究竟该如何选择和取舍?

  在我看来,借鉴别人,是自身进步的捷径,而独立创新,是出类拔萃的关键,二者并不矛盾,它们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不妨从我的学习经历说起。小时候,我一直以为,所谓认真学习,无非就是认真听讲、认真完成作业。升入初中后,还一直没明白做笔记的重要性。直到有一天,老师让我看了一位同学的听课笔记,是那么工整,那么条清理晰。出于羡慕,我也开始学着记笔记。几年下来,随着用过的笔记本越攒越厚,所学知识也越来越扎实,思维也越来越严密。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跟着同学养成的记笔记的习惯,让我的学习受益无穷。

  在学习方法上,除了借鉴别人,我也有所创新。

  为了积累作文素材,不少同学都有摘抄的习惯。而我发明了一种独特的摘抄方式——素材卡。每遇到好的作文素材,我会抽取出其中的人物、事件、名言等元素,以表格的方式把它们记录到一张卡片上。然后按照适用话题的不同,把这些卡片分类归档,有空时随时拿出来温习。受益于这一方法,我把大量作文素材烂熟于胸,写作文从不担心无米下锅。

  从这两件小事可以看出,提升自我,既离不开借鉴别人,也离不开独立创新,把这两种方法有机融合,依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取舍,才是最正确的进取之道。

  岂止我辈如此,古先贤中也不乏这方面的先例。

  苏东坡一生勤学不怠、饱读诗书,因而写文章能够引经据典、触手成春。他在创作上又能大胆创新、首开先河,从而开创豪迈词派,终成一代词宗。米芾每天临池不辍、潜心魏晋,因而深得王献之笔意、颜真卿精神。他中年之后又能突破古人藩篱,凭借骏迈的体势,自成一家。可见,自古以来,所谓大家宗师,无不是传承前人绝学,开创自我新风,在借鉴的基础上创新,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刷新历史的高度。

  在借鉴中创新,创造性地借鉴,把两种思路和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我们就能事半功倍,在最大程度上提升自我,成就人生。

  借鉴在左,创新在右。让我们以此二者为双翼,在未来的人生中振翅高飞。

创新来源于实践

  最近,我们学习了《詹天佑》一文,我对此深有感触。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在清政府那个时期,中国饱受帝国主义力强的欺辱。当清政府提出要修筑京张铁路时,帝国主义国家便出来阻挠。最后,大家一致同意让清政府本国的工程师来修筑铁路,詹天佑接受了任务。他用中部凿井法、两端凿井法、“人”字形线路使工期大大减少。它不仅出色地完成了任务,还给帝国主义国家一个大大的巴掌。

  这让我感到非常自豪——我们中国人终于扬眉吐气了一回,这与詹天佑是分不开的。詹天佑的中部凿井法、两端凿井法还有“人”字形线路的设计其成功的来源是什么?这就是来源于亲身实践。

  大家还记得我们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吗?他发起的“第二次绿色革命”让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过上了好日子,给整个人类都带来了福音。但是,如果袁隆平不亲身实践,他会有这样伟大的成就吗?不会。当初,袁隆平为了找到一棵小苗,用了很多时间。当他找到那一棵小苗时,是那样的激动、那样的高兴。他就利用这一棵小苗,成功的培育出了“三系杂交稻”。杂交水稻大面积推广应用,为我国的粮食增产发挥了重要作用。袁隆平的努力,为世界粮食的短缺问题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为中国的历史画上了一道美丽的彩虹。

创新

  商鞅变法强秦

  商鞅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改革家。他帮秦孝公进行两次重大改革,“开阡陌封疆”,废止井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而创立按丁男征赋办法;奖励农战,凡从事耕织缴纳粮食布帛多者,可以改变原来身份,有军功者还可以受爵位;实行郡县制,由秦王直接委任官吏。此外他还“燔诗书而明法令”强调法治。

  商鞅后来虽被守旧的反动势力车裂而死,但他的改革,奠定了秦国富强的基础。

  鲁迅剪辫明志

  清政府强迫所有男人都要留一条长辫。在日本,中国清朝留学生也要拖一条长辫子,处处受日人的讥笑甚至侮辱。鲁迅决心率先剪掉辫子,以表示对清政府的抗争和在外国人面前洗刷耻辱的决心。并特地到照相馆拍照片,在照片背面,写下一首忧国忧民的诗:“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琴纳试种牛痘

  1796,美国人琴纳试种牛痘获得成功。猖獗于世的可怕的传染——天花。终于有了克星。

  但要推广这种疗法却遇到重重阻力。英国皇家医学杂志拒绝刊登琴纳的论文。有人散布谣言:“种牛痘,人头上会长出牛角,身上长出牛毛,会发出牛的叫声。”对琴纳进行人身攻击。

  琴纳不怕威胁,勇敢捍卫科学真理。自费刊印自己的论文,宣传新事物新思想。接种牛痘战胜天花的预防医疗活动,迅速在全世界展开,新事物终于战胜了旧观念。

关于创新的三个分论点及事例

论创新

  歌德曾经说过,要成长,你必须独创才行。这句话的意思是:你只有不断的独立创新,才能更好的成长。

  我听过这样一个故事;美国宣传奇才哈利十五六时,在一家马戏团做童工,负责在马戏团内叫卖小食品。但每次看马戏的人不多,买东西吃的人更少,尤其是饮料。

  有一天,哈利的脑瓜里产生了一个想法;向每一个买票的人赠送一包花生,借以吸引观众。老板不同意这个“荒唐的想法”。哈利用自己微薄的工资作担保,恳请老板让他试一试。于是,马戏团出场地外就多了一个声音:“来看马戏,买一张票就送一包好吃的花生!“在哈利的不停叫喊声中,观众比往常多几倍。

  观众们进场后,小哈利就开始叫卖起饮料。而绝大多数观众在吃完花生后觉得口干时都会买上一杯饮料,就这样一场马戏下来,营业额比以往增加了几十倍。老板特别高兴,夸他干的漂亮。

  我觉得,要成长,你必须独创才行。故事中的主人公哈利勇于创新的思路,让我明白,不仅生活上需要这种精神,在我们的工作中,在我们的学习中同样也需要这种勇于创新的精神。在工作中我们尝试着各种新的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在学习中,尝试着与同学探讨合作,找到新的解题思路。在生活中尝试着理解别人,关心别人。相信在不断尝试创新中会得到成长!

创新

  关于创新的议论文一: 实践是创新的基础,离开实践,创新便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经验告诉我们,创新应该一切从实际出发,以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敢于摒弃不合时宜的认识、观念、做法,形成切合实际的路线、方针、政策,发展我们的烟草事业。中国有句格言:常有所疑创新的发端,勇于破疑创新的能源。鲁迅先生曾说过,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很令人佩服。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除了英勇无畏,首先是一个长于质疑的发现者。

  人,要进步,要发展,都要有一股推动其不断向上的动力,使人们能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力,由此推动人们自强不息,努力奋斗。这个动力的形成,正是基于勤奋学习和知识累积。人们越是学习,未知的世界越大,人们也就越感到自身知识的缺乏;而越不断学习积累,越能不断有所创造。

  创新,需要诚实和谦逊的态度。有人说,谦逊是一种坦然面对成就和荣誉的精神境界,是一种求真务实、甘当学生的思想品格。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我们更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自觉地把创新作为一种不懈的追求,始终保持一股闯劲、冲劲、韧劲,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宽广胸怀与气度,开拓创新。

  这样,我们才能在伟大实践中不断有所发明、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我们的国家才不断进步!

  关于创新的议论文三: 为什么服装设计师总要千方百计地设计一套又一套的时装?为什么我们的祖国在前进的号角中总夹杂着这样一句话提倡科技创新?为什么一座座拔地高起的高楼不沿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建筑的风格?一切的一切,只因为时代在变化,人的思想也在变化。时装要迎合时代潮流,发展要与时俱进,生活赋予了我们创新的动力。

  跳出圆圈的枷锁,创造新颖的风格,这是一个充满智慧的选择。

  今天接过试卷,我不由的在心中赞叹这是语文考试的一大革新!没有了平日里框架式的出题方式。取而代之的是更能体现水平的试题结构,我不敢说规范化的试题有何弊端,但我可以说,创新需要勇气,它不仅是在选拔人才,更是在引领中国文学走向风格化,这是一个成功的前奏!

创新

  1、道理论据:

  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皆是创造之人。——陶知行

  不去探索更新的道路,只是跟着别人的脚印走路,也总会落后别人一步,要赶过前人,非有独创精神不可。——华罗庚

  科学需要幻想,发明贵在创新。——爱迪生

  2、事实论据:

  商鞅、王安石变法,爱迪生发现和改进灯丝。

  推销商。有人到澳洲一个土著部落去推销鞋子,看到那里的人都赤着脚。一个失望地回去报告说:那里没有鞋市场,因为人们不穿鞋子。别一个很高兴地报告说:那里有很大的潜在市场,因为还没人在那儿经营过鞋业。

关于创新的三个分论点及事例

论创新

  每一个人必须拥有一种精神,那种精神就是创新精神,创新产生了不少奇迹。

  我国著名的铁路工程师――詹天佑,当时,他正在修建我国著名的铁路:“京张铁路”,这是我们中国第一条用本国工程师修建的铁路,在开始修建之前,有许许多多的帝国主义者认为,这样艰苦而又巨大的工程,连外国著名的工程师也不敢轻易尝试,至于中国人嘛,是无论如何也完成不了的;但是奇迹发生了,詹天佑靠着他们的创新精神,完成了连外国工程师都不敢尝试的工程。

  还有,我国当代毕升――王选院士,他是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创始人和技术负责人,他从开始发明激光照排系统,1985至20XX年,一共获得十来余奖项,王选院士根据毕升最原始的“汉字印刷术”,试过百余种光线,经过上百次,上千次试验,最后升级到激光照排技术,他是中国科学史上的伟大的奇迹,因创新而出现的奇迹。

  创新是无处不在,小到生活、学习用品,大至宇宙飞船、火箭,人们把前物不断修改,不断进步,不断创新,让生活更加方便、舒适,让人们的知识更加广;让每个人都登上火箭探索宇宙的奥秘……

  创新,你让人类的明天更美好,更光辉,更加灿烂,创新永在人间!

学会创新

  相传,中国古代著名军事家孙膑的老师鬼谷子在教学中极善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其方法别具一格,有一天,鬼谷子给孙膑和庞涓每人一把斧头,让他俩在山上砍柴,要求“柴无烟,百担有余”,并限期10天内完成。庞涓未加思索,每天砍柴不止。孙膑则经过认真考虑后,选择一些榆木放到一个大肚子的窖洞里,烧成木炭,然后用一根柏树枝做成的扁担,将榆木烧成的木炭担回鬼谷洞,意为百(柏)担有余(榆)。10天后,鬼谷子先在洞中点燃庞涓的木炭,火势虽旺,但浓烟滚滚。接着鬼谷子又点燃孙膑的木炭,火旺且无烟。这正是鬼谷子所期望的。

  孙膑和庞涓学成出师后,孙膑用兵出神入化,不拘于常理,而庞涓就稍逊一筹了。这个故事可以告诉我们创新的重要性,我们的生活需要创新,它是我们前进的动力,是我们发展的灵魂。要想成才,不仅需要努力学习前人的知识,还要善于创造,善于创新。

  创新是丰富生活的手段。没有创新,我想,世界上第一盏电灯还没有诞生,我们还要在煤油灯暗淡的光下生活一辈子;第一架飞机还没有出现,人们要经过甚至几个月、几年的工夫历经艰辛,长途跋涉才能到达目的地;没有创新,社会更不会如此现代化,人们之间的联系也不会如此紧密。创新对于我们来说是何等的重要!伟大的剧作家莎士比亚曾说过:“美是生活,美是创新。”这一至理名言告诉我们,应该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去创造、装饰我们的生活。创新是生活走向美好未来的重要标志,是社会发展的源泉。

  创新是人类的一种精神境界,它并非高不可攀,我们既要继承前人的成就,又要大胆借鉴他人的文明成果,再不断开动脑筋、开阔视野,就会有新的思路,它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创新不断地变化着我们的生活,使我们远离一成不变,枯燥乏味,死水般的无聊生活,使生活更有趣味,有蕴味,有滋味。因此创新的生活才更有味。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有关创新的议论文素材

论点论据素材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