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礼仪大全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拜中国传统礼仪

  导读:本是古代人对父辈亲友所行的礼节。此词始见于宋代邵伯温《闻见前录》卷十,据说李稷去谒见文彦博,因为李稷的父亲李绚是文彦博的门客……

  本是古代人对父辈亲友所行的礼节。此词始见于宋代邵伯温《闻见前录》卷十,据说李稷去谒见文彦博,因为李稷的父亲李绚是文彦博的门客,所以文彦博“著道服出,语之曰:‘汝父,吾客也。只八拜。’稷不得已,如数拜之。”正因为世交子弟对相互间的长辈须行八拜之礼,故而,相互之间称八拜之交。

  后世异姓之间结拜为兄弟、姊妹,也称为八拜之交。元代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有一人姓杜,名确,字君实,与小生同郡同学,当初为八拜之交。”明代许自昌《水浒记·召衅》:“记得去年有个戴宗,曾到郓城来,与我为八拜之交。”汤显祖《紫钗记·吹台避暑》:“俺二人以八拜之交,同三军之事。”清代李渔《意中缘·借兵》:“与小弟有八拜之交。”八拜之交,也简称八拜交。例如元代关汉卿《救风尘》第一折:“他有个八拜交的姐姐是赵盼儿。”

  无名氏《气英布》第一折:“贤弟!我与你是同乡人,又是从小里八拜交的兄弟。”异姓结为兄弟时,相互间有时只须四拜。如《水浒全传》二十九回:施恩欲借重武松报仇,向武松“说道:‘义士如此英雄,谁不钦敬。愚男原在快活林中做些买卖,非为贪财好科,实是壮观孟州,增添豪侠气象;不期今被蒋门神倚势豪强,公然夺了这个去处。非义士英雄,不能报仇雪恨。义士不弃愚男,满饮此杯,受愚男四拜,拜为长兄,以表恭敬之心。’武松答道:‘小人有何才学,如何敢受小管营之礼?枉自折了武松的草料!当下饮过酒,施恩纳头便拜了四拜。武松连忙答礼,结为兄弟。”

中国传统礼仪大全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

  一、前言

  在古代,礼仪就是指礼节和仪式的总称。而现在,礼仪就是指人们约定俗成,表示尊重的各种方式,这是现代通俗而简洁的解释。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十分丰富,所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几乎渗透于古代社会的各个方面。尽管它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发生过一些变化或改进 ,但它始终对中华传统文化和民族生活和个人日常生活产生着深刻影响。作为曾经经历过2000多年封建历史洗礼的社会,做为一种传统的文化样式 ,礼仪对社会的作用和影响 ,自然也存在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 。对此,我们应保持清醒的认识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学会扬弃 ,让它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挥积极作用,为个人和社会发展起到促进的作用。

  礼仪代表着一个人、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外在行为展现。对一个人来说,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一个社会来说,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序、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展现。所以礼仪在人群中,是决不能少的。人与人交流感情,事与事维持秩序,国与国保持常态,皆是礼仪从中周旋的力量。同时讲究礼仪是塑造形象的重要手段。在社会活动中,交谈讲究礼仪,可以变得文明;举止讲究礼仪可以变得高雅;穿着讲究礼仪,可以变得大方;行为讲究礼仪,可以变得美好……只要讲究礼仪,事情都会做的恰到好处。总之一个人讲究礼仪,就可以变得充满魅力。

中国传统礼仪叩手礼

  喝茶有一种礼数,就是当别人给你倒茶时,为了表示敬意,用手指轻叩桌面数下。这一习俗的由来,据说是乾隆微服南巡时,到一家茶楼喝茶,当地知府不小心知道了这一情况,拼了老命也得去护驾,否则万一出事,小心吃饭家伙。知府也微服一番,以防天威不测。到了茶楼,也就在皇帝对面末座的位上坐下,皇帝心知肚明,也不去揭穿,久闻大名、相见恨晚的装模作样一番。皇帝是主,免不得提起茶壶给这位知府倒茶,知府惶诚惶恐的,但也不好当即跪在地上来个谢主隆恩,于是灵机一动,弯起食指,中指和无名指,在桌面上轻叩三下,权代行了三跪九叩的大礼。敬茶喝茶是人之常情,又咋知你是微服皇帝,反正你敬我茶,我叩这么几下,也不花多少功夫,省得后患无穷。于是这一习俗就这么流传下来。为了简便,也用食指单指叩几下。

  这是一个版本,还有一个版本:

  以手代叩

  亲戚朋友向你敬茶倒水,你总是用手指头笃笃桌子表示谢意。为啥勿抱拳作揖,弯腰鞠躬,举手敬礼来表示

  在去年松江建城一千二百年,我有幸参加了这次庆典活动。在与文艺界朋友的交谈中、我听到了这样一个传说,才知道了用手指笃桌子表示谢意的“来历”。

  据说,乾隆皇帝游江南,来到淞江,带了两个太监,便衣打扮,到一爿茶馆店里去私巡察访。茶店老板拎了一只长嘴茶吊来冲茶,端起茶杯,沓啦啦、沓啦啦、沓啦啦一连三洒,茶杯里正好浅浅一杯,茶杯外没有滴水溅出。乾隆皇帝看在眼里,喜在心里,忙问:“掌柜的,你倒茶为啥不多洒一洒,少洒一洒,不多不少齐巧洒三下?”老板笑着回答:“客官,这是我们茶馆的行规,这叫凤凰三点头。”乾隆皇帝一听,夺过老板的水吊,端起一只茶杯,也要来学学这“凤凰三点头”的新鲜玩艺。这只杯子是倒给太监的,皇帝向太监倒茶,这不是反礼了,在皇宫里太监要跪下来三呼万岁、万岁、万万岁。可是在这三教九流罗杂的茶馆酒肆,暴露了身份,这是性命交关的事啊!

  当太监的当然不是笨人,急中生智,忙用手指笃笃桌子表示以手来代替叩头。这样“以手代叩”的动作一直流传至今,表示对亲朋好友敬茶的谢意。

中国传统礼仪之吃饭文明礼仪

  中餐是我们最引以为豪的传统文化之一。说起饭菜品种之丰富,烹调之复杂,样式之精美,如果中国人称自己是第二,估计全世界其他国家没人有勇气自夸第一。

  但中国人会吃饭吗?说这话肯定得罪人,可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成为旅游目的地,中国人吃相不雅似乎与中餐一样,闻名于世了。在泰国、澳大利亚等地,中国旅游团游客一般都是被安排在当地档次较低的餐馆进餐,一是旅行社节约成本,另外国人不注重餐桌礼仪也是重要因素。

  有人把问题归结于中西餐有别,但看看国内外媒体批评一些国人用餐“衣着随意,高声喧哗,抢菜浪费,满桌狼藉”,就可以看出用餐不文明与吃中餐还是西餐是没有关系的。

  也有人说我们餐桌文化的传统就是“热闹”。一些有关文明礼仪的书籍上这样写道:“我国的饮食礼仪是比较发达的”、“中国是礼仪之邦,饮食礼仪由来之久”。类似这样的阐述不在少数。但我们在将美食佳肴一代一代发扬光大的同时,把老祖宗的一些优良传统也遗忘的差不多了。

  “热闹”不是中餐的文化传统。战国时代就有“食不语,寝不言”的说法。更早的《礼记》记述了孔子的话“夫礼之初,始于饮食”(饮食礼仪是一切礼仪制度的基础),直白地说就是“讲文明有礼貌从吃饭做起”。其中“毋抟饭”(别抢着吃)、毋诧食(咀嚼时不要出声)、毋刺齿(不要边吃边剔牙)等诸多告诫,千年之后似乎还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徐淳)

  专家点评

  礼仪学院院长 李柠

  餐桌礼仪很丰富,也是非常琐碎的。被调查者列举的不雅观的吃相都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般来说,餐桌礼仪包括获取食物要有分寸,点菜和自助餐时都要注意,菜量应以吃完为宜;吃饭喝汤时身体不要发出各种声响;得当地使用东西方各种餐具,不要犯忌讳;还应注意,吃饭中不要喧哗和频繁接听电话。一般讲究的宴会场合,最好把手机置于静音状态,否则像防贼一样接电话,是十分失礼的。

  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葛晨虹

  餐桌上的礼仪确实需要特别留意。民以食为天,每个人每天都花费不少时间在餐桌上,还有很多社交活动也都发生在餐桌上。所以说要坐有坐相,站有站相,“吃有吃相”。从调查可以看出,大多数人还是比较注意餐桌礼仪的,但不是每一个人每一个细节都能做到的。这些看似都是些鸡毛蒜的小问题,但却能够体现出一个人的教养和素质,影响到一个人的形象。

中华传统礼仪

  一、口头称谓语

  古代称谓

  中国号称文明古国,世人誉之为礼仪之邦、君子之国,即使是在唇枪舌剑的论战中,我们的先人也同样讲究语言美。《礼记·仪礼》道:“言语之美,穆穆皇皇。”穆穆者:敬之和;皇皇者,正而美。就是说,对人说话要尊敬、和气,谈吐文雅。

  现在我们称呼对方的代词只有“你”和“您”,而古代,虽然有“汝,尔、若、而、乃”等好几个称法,但是他们无论对长辈、平辈说话时,从来不用这些词,认为如此称呼不礼貌。古人有多种多样表示尊敬的方法,大概有如下数种。

  1、用“道德高尚”的说法称呼对方,如称人为“子、夫子、先生”等等。

  2、从辈份上尊称对方,如称人为“父老、父、丈人、母、媪、老伯”等。

  3、称对方的字、号。

  4、称对方的身份时加上“贤、尊、高”等字眼。如“贤侄”、“贤婿”等。

  5、用对方的部下来代称对方,表示由于尊敬的缘故,不敢直接指呼对方。例如,“陛下”代称帝王;“殿下”代称皇后、太子;“阁下”、“足下”等代称一般人。

  古代第一人称代词除了“我”以外,还有“余、吾、予、朕、台、卯”等。但古人对长辈或平辈说话时,也不用他们而是毫无例外地用谦称。例如:

  1、用“道德不高尚”或“不聪明”的说法来称呼自己。如自称“鄙人、小人、愚、愚弟”等。

  2、“用辈份低”的说法来称自己。例如自称“小弟、小侄”等。

  3、用“地位卑*”的说法来称呼。例如自称“臣、仆、在下、*子、牛马、自己下走”等等。

  4、称自己的身份、职务,有时还加上“卑、小、贫”等字眼。例如自称“弟子、学生、小生、贫僧、卑吏、卑职”等。

  5、直呼自己的名。例如孔子自称“丘”。

  古人的礼貌语言还表现在:凡是说到与对方有关的行为、人物、事情、物品时,大都要使用尊敬、委婉的说法,例如:

  称别人的姓、名和字为“贵姓、大名、尊讳、尊字”等。

  称别人年龄为“贵庚、尊庚、芳龄、高寿”等。

  称别人的住处为“尊府、府上、尊寓、华居”等。

  称别人的神态、相貌为“风采”等。

  称别人的身体为“玉体”等。

  称别人的亲属去世为“作故人、谢宾客、仙游”等。

  同样地,说到与自己有关的人和事物时,也一律采用谦虚的说法。例如:

  称自己的妻子为“*内、拙荆”。

  称自己的孩子为“*息、犬子”。

  称自己的朋友为“敝友”。

  称自己的事情为“*事”。

  称自己的意见为“愚见、愚计”。

  把自己的官叫“待罪”。

  向别人询问叫“拜问”。

  回答别人称“上报”等等。

  古汉语中还有一类很突出的词,叫“谦敬副词”。例如“蒙、窃、幸、猥、辱、敬、惠、谨”等等。

  这些谦敬副词,和上面所谈的尊称、谦称以及委婉语、讳饰语等等,都是我国

  古代的礼貌语言,体现了我国古代语言美的优良传统。

  交友称谓

  人总是要交朋友的。自古以来,对交什么性质的朋友,都有明确的称谓。

  忘年交:打破年龄、辈份的差异而结为好朋友。

  忘形交:不拘形迹的缺欠或丑陋,结成不分你我的朋友。

  君子交:指道义之交,即在道义上相互支持的朋友。

  莫逆交:指彼此心意相通,无所违逆。

  刎颈交:指友谊深挚,可以同生死,共患难。

  贫贱交:穷困潦倒时结交的朋友。

  布衣交:彼此没有作官而结交。

  患难之交:同经磨练而成为朋友。

  至交:友谊最深的朋友。

  世交:称世谊、世好,泛指两家世代交情。

  故交:故旧、旧交、故人,泛指有旧的交情。

  一面之交:仅仅相识,但不甚了解。

  市道交:古时以做买卖的手段结交的朋友,因其重利而忘义,后称小人之交。

  对人尊称

  令尊:尊称对方的父亲。

  令堂:尊称对方的母亲。

  令郎(令子、令郎君、令嗣):尊称对方的儿子。

  令爱(令媛):尊称对方的女儿。

  令婿(令坦、令倩):尊称对方的女婿。

  令媳:尊称对方的儿媳。

  令正(令阃、贤阁,尊夫人):尊称对方的妻子。

  乔梓:称人父子。

  昆玉(昆仲):称人兄弟。

  令侄:称人侄儿。

  贤契:称自己的学生。

  高足:称别人的学生。

  自己谦称

  家父(家严、家君):称自己的父亲。

  家母(家慈):称自己的母亲。

  家兄、家姐:称自己的兄姐。

  舍北、舍妹:称自己的弟妹。

  舍侄:称自己的侄儿。

  内人(内子、内助、拙荆):称自己的妻子。

  外子:称自己的丈夫。

  犬子(豚子、犬儿、小子):称自己的儿子。

  小女:称自己的女儿。

  敝友:称自己的朋友。

  常用敬词

  请:有求于对方。

  请问:请求对方解答问题。

  赐教:请人给予指教。

  高见(高论):称对方的看法,见解。

  贵姓(尊姓)大名:询问对方姓中。

  贵庚(芳龄):询问对方年龄。

  高寿(高龄)用于问老年人的年龄。

  尊府(府上、尊寓、华居):称对方的住处。

  拜望:探望。

  拜访:访问。

  拜托:托人办事。

  拜辞:告别。

  敬请:恭敬地请求。

  恭候:恭敬地等候。

  光临:客人到来。

  光顾(惠顾):商店欢迎顾客前来。

  晚安:晚上道别。

  奉陪:陪伴。(自己的举动涉及对方的用“奉字”)

  奉送:赠送。

  奉还:归还。

  奉告:告诉。

  奉劝:劝告。

  奉养:侍奉和赡养(尊亲)。

  恭喜:祝贺对方已经取得成功。

  雅正:把自己的诗文、书画、作品赠人时用此辞,表示请对方指教。

  斧正(指正):请人对自己的诗文、书画、作品加以修改、指教。

  常用客气语

  恕:请求别人谅解,不要计较。

  有劳:用于拜托或答谢对方帮助做事。

  相扰:打扰。

  难为:感谢对方的帮助。

  久仰:敬仰思慕已久。

  久违:很久未见。

  劳驾:用于请对方做某事。

  劳神:耗费精神。

  借光:请人给予方便。

  包涵:请人宽容或原谅。

  指教:敬请指教。

  多谢:很感谢。

  失敬:责备自己礼貌不周。

  失礼:自己感到礼貌不周。

  失陪:表示因故而不能陪伴别人。

  留步:请等一等或不必再送行。

  二、传统称谓种种

  我国古代很多文明称呼,至今还被运用。如:

  将父母称为高堂、椿萱、双亲;

  称呼别人的父母为令尊、令堂;

  称别人兄妹为令兄、令妹;称别人儿女为令郎令媛;

  自称父母兄妹为家父、家严、家慈、家兄、舍妹;

  称别人庭院为府上,尊府;

  自称为寒舍、舍下、草堂。

  妻父俗称丈人,雅称为岳父、泰山。

  兄弟为昆仲、棠棣、手足。

  夫妻为伉丽、配偶、伴侣。

  妇女为巾帼;男子为须眉。

  老师为先生、夫子、恩师;

  学生为门生、受业。学堂为寒窗;

  同学又为同窗。

  父母死后称呼上加“先”字,父死称先父、先严、先考;母死称先母、先慈、先妣;同辈人死后加“亡”字,如亡妻、亡兄、亡妹。夫妻一方亡故叫丧偶,夫死称妻为寡、孀;妻死称夫为鳏。

  年龄的代称

  古人对于不同的年龄,都有不同的代称。如:

  总角:幼年的儿童,头发上绾成小髻髻。《礼记·内则》“拂髻,总角。”郑玄注:“总角,收发结之。”后来就称儿童的幼年时代为“总角”。陶潜《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者无成。”这里的“白首”代称老年。

  垂髻:也指儿童幼年。古时儿童未成年时,不戴帽子,头发下垂,所以“垂髻”代称儿童的幼年。陶潜《桃花源记》:“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这里的“黄发”也代称老年。

  束发:古代男子成童时把头发束成髻,盘在头顶,后来就把“束发”代称成童的年龄。《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归有光《项脊轩志》:“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成童:古时称男子年达十五为“成童”。《礼心·内侧》:“成童,舞象,学射御。”郑玄注:“成童,十五以上。”《后汉书·李固传》:“固弟子汝南郭亮,年始成童,游学洛阳。”李贤注:“成童,年十五也。”又,《谷梁传·昭公十九年》:“羁贯成童,不就师傅,父之罪也。”范宁注:“成童,八岁以上。”可见,成童到底是几岁,也有不同的说法。

  及笄:古时称女子年在十五为“及笄”,也称“笄年”。笄是簪子,及笄,就是到了可以插簪子的年龄了,《仪礼·土昏礼》:“女子许嫁,笄而醴之,称字。”《礼记·内则》:“女子许嫁,……十有五年而笄。”则又指出嫁的年龄。《聊斋志异·胭脂》:“东昌卞氏,业牛医者,有女,小字胭脂,……以故及笄未字。”

  破瓜:旧时文人把“瓜”字拆开,成为两个“八”字,称16岁为“破瓜”,在诗文中多用于女子。又因八乘八为六十四,也称64岁为“破瓜”。吕岩《赠张泊诗》:“攻成当在破瓜年。”

  弱冠: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所以主以“弱冠”代称20岁,弱是年少,冠是戴成年人的帽子,还要举行大礼。左思《咏友》诗:“弱冠弄柔翰,旧荦观群书。”

  而立:《论语·为政》有“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之语,后来就以“而立”代称30岁,《聊斋志异·长清僧》:“友人或至其乡,敬造之,见其人默然成笃,年仅而立”;

  不惑:代称40岁,应璩《答韩文宪书》:“足下之年,甫在不惑”;

  知命:为50岁的代称,潘岳《闲居赋》序:“自弱冠涉乎知命之年,八徒官而一进阶。”

  耳顺:为60岁的代称,庾信《伯母李氏墓南铭》:“夫人年逾耳顺,视听不衰。”

  古人又称50岁为“艾”,60岁为“耆”,《礼记·曲礼》:“五十曰艾,……六十为耆……”也可以泛指老年,《荀子·致士》:“耆艾而信,可以为师。”

  古稀:杜甫《曲江》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后来就拿“古稀”为70岁的代称。

  耋:《诗·秦风·车邻》:“逝者其耋。”毛传:“耋,老也。八十曰耋。”《左传·僖公九年》:“以伯舅耋老,如劳,赐一级,无下拜。”杜预注:“八十曰耋。”

  耄:《礼记·曲礼上》:“八十、九十曰耄。”桓宽《盐铁论·孝养》亦称“八十曰耄。”

  期颐:《礼心·曲礼上》:“百年曰期颐。”郑玄注:“期,犹在也;颐,养也。”孔希旦集解:“百年者饮食、居处、动作,无所不待于养。”后来就拿“期颐”代表百岁。苏轼《次韵子由三首》:“到处不妨闲卜筑,流年自可数期颐。”

  另有“丁年”之说,泛指成丁之年,即壮年,温庭筠《苏武庙》诗:“回首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可是成丁之年各个朝代规定不同,如惰朝以20岁为成丁,唐玄宗天宝年间以23岁为成丁。

  陛下、殿下、阁下、足下

  “陛下”、“殿下”、“阁下”、“足下”都是古人称谓上的敬辞。

  “陛下”的“陛”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原来反映的是站在台阶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进言时,不敢直呼天子,必须先呼台阶下的侍者告之。后来“陛下”就成为对帝王的敬辞。

  “殿下”和“陛下”是一个意思。原来也是对天子的敬辞但称谓对象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有所变化,汉朝以后演变为对太子、亲王的敬称。唐朝以后只有皇太子、皇后、皇太后可以称为“殿下”。

  “阁下”是旧时对别人的尊敬。常用于书信之中。原意是由于亲朋同辈间互相见面不便呼其名,常常先呼在其阁下的侍从转告,而将侍从称为“阁下”的,后来逐渐演变为至友亲朋间尊称的敬辞。

  “足下”在古代,下称谓上,或同辈相称,都用“足下”。如《史记·项羽本纪》:“张良入谢曰:‘……谨使臣良奉白壁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足下。’”

  以上这些敬辞,现在对外交往时(书信、宴会致词)还常常使用。

  先生、小姐、女士

  “先生”:始见于春秋《论语·为政》:“有酒食‘先生’馔。”注解曰:“先生指父兄而言也。”到了战国,“先生”泛指有德行有学问的长辈。历史上第一次用“先生”称呼老师,始见于《曲礼》。唐、宋以来,多称道士、医生、占卦者、卖草药的、测字的为先生。清朝以来,“先生”的称呼在人们的脑海里已开始淡薄,至辛亥革命之后,“先生”的称呼才又广为流传。

  “小姐”:最实是宋代王宫中对地位低下的宫婢、姬、艺人等的称谓。到了元代,“小姐”逐渐上升为大家贵族未婚女子的称谓,如《西厢记》中:“只生得个小姐,字莺莺。” 至明、清两代,“小姐”一词终于发展成为贵族大家未婚女子的尊称,并逐渐传到了民间。

  “女士”:始见于《诗经·大雅·既醉》:“厘尔女士。”这儿的“女士”指有德行的女子,和后来说的“千金”一样,用以对妇女和未婚女子的敬称。

  妻子的种种称呼

  小君、细君:最早是称诸侯的妻子,后来作为妻子的通称。

  内子:从前丈夫对别人称自己的妻子,其根源出于旧观念,认为男子主外,女子主内。

  室人:多数是对别人妻子的称呼。

  拙荆、山荆:源出“荆钗布裙”,本是指东汉梁鸿妻子孟光相素的服饰,后人用作妻之谦词。

  荆妻、刑室:表示自谦,贫寒之意。

  发室:原配妻子。

  继室、续弦:因古人常以琴瑟比喻夫妻关系,故将妻殁再取称为“续弦”。

  妾、姬、小妻、小星、如妻、如夫人、侧室、偏房、室、副妻等均为小老婆。

  三、书信常用词语

  (一)启始

  惠书敬悉,甚以为慰。

  顷接大示,如见故人。

  久不通函,至以为念。

  前上一函,谅已入鉴。

  近屡奉笺,至感厚谊深情。

  接获手书,情意拳拳,至不欢愉。

  数奉手书,热情诚挚之情,溢于言表。

  日前曾奉尺牍,意其已抵左右。

  捧读知已惠书,音容笑颜,历历在目。

  昨得书笺,反复读之,深情厚意,感莫能言。

  (二)思念

  别后月余,殊深驰系。

  睽违日久,拳念殷殊。

  分手甚久,别来无恙。

  故园念切,梦寐神驰。

  握别以来,深感寂寞,近况如何,甚念。

  鸿雁传来,千里咫尺,海天在望,不尽依依。

  相距甚远,不能聚首,转寄文墨,时通消息。

  别亦良久,甚以为怀,何日重逢,登高延企。

  奉读惠书,宛如天外飞来,回首往事,不啻依稀如昨。

  长怀盛德,聊吐愚衷,谨凭鸿雁之传,伫望白云之信。

  (三)饮佩

  大示拜读,心折殊深。

  久钦鸿才,时怀渴谒。

  德宏才羡,屡屡怀慕。

  久慕英才,拜谒如渴。

  顷读诲语,如闻金玉良言,茅塞顿开。

  谨蒙诲教,疑或冰释,胜似春风甘霖灌顶。

  恩师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泰山北斗,谁不思慕。

  蒙惠书并赐佳作,浩如河汉,理至还必须真,拜服之至。嗣后如有所见,或有新作,望莫遗愚友之驽,尚请随时见示为盼。

  先生德高望重,文才武略,贯古今之论,晓中外之文,下风引领,敢下拜嘉。

  (四)问病

  闻君欠安,甚为悬念。

  顷闻您卧榻数日,心甚系念。

  闻君甚念,无奈事务缠身,未能前来请安,恳请慎疾自爱。

  知尊恙复发,恳祈暂停公务,苓参进,调养莫误,甚念甚念。

  尊恙已大愈否?贵体新全,望珍摄自重,衣餐增适,动定咸宜。诸唯珍重,皮之不存,毛岂附焉,来日方长,亟望珍重。

  尊恙愈否,念念。

  欣闻贵体康复,至为慰藉。

  重病新愈,望调养有序,节劳为盼。

  闻君抱恙,不胜悬念,特函问候,祝早日康复。

  (五)时令问候

  春寒料峭,善自珍重。

  阳春三月,燕语莺歌,想必神采奕奕。

  炎暑日蒸,千万珍重。

  盛暑之后,继以炎秋,务望尚自珍为盼。

  秋色宜人,望养志和神。

  秋风萧萧,至祈摄卫。

  日来寒威愈烈火,伏维福躬无恙。

  寒风苦雨,恳请厚自珍爱。

  近闻贵地大风暴雨,家居安否,念念。

  朔风突起,寒潮逼至,想寓中均安

  (六)祝贺

  顷闻嘉讯,再祝鸿猷大展,万里鹏程。

  欣闻……,谨寄数语,聊表祝贺与希望之心。

  喜闻……,由衷快慰,遥祝前程似锦,万事如意。

  谨具刀笔书谒,恭贺嘉事吉礼。

  1、贺新婚

  忽鸣燕贺,且祝新禧。

  欣闻足下花烛筵开,奉呈薄礼,聊卺之仪。

  附呈微物,聊佐喜仪,忽弃是幸。

  喜闻你们有缘终成眷属,至为欣慰。

  欣闻你们喜结良缘,无限欣慰。

  近闻足下燕尔新婚,特此祝贺。

  顷悉你不日西厢叙情,蓝田得玉,天成佳偶,谨祝秦晋和欢,白头偕老。

  顷闻吉音,欣逢嘉礼,遥祝如鱼得水,并蒂花开,嘉贺嘉祝。

  2、祝寿

  ×日为先生××大寿,遥祝寿比南山,福如东海。

  恭祝延年寿千秋。

  谨颂受寿家多,长命百岁。

  喜贺福寿双全,恭贺全家安好,寿星永照。

  3、贺生儿女

  闻育祥麟,谨此恭贺。

  闻尊夫妇喜添千金,热忱致贺。(贺生女)

  弄璋之喜,可庆可贺。(贺生子)

  弄瓦之庆,遥以致贺。(贺生女)

  (七)致谢

  大示诵悉,深感勤勤恳恳诲人不倦之意。

  厚情盛意,应接不遑,切谢切谢。

  奉报先生殷殷之谊,当俟异日耳。

  感荷高情,非只语片言所能鸣谢。

  承蒙谆谆忠告,铭感五衷。

  承蒙见教,获益甚多,特上寸笺,以申谢忱。

  承蒙惠赠各物,衷心感谢,不胜荣幸。

  承蒙存问,且赠佳品,感恩不尽。

  如此厚赠,实深惶悚,但来从远道,却之不恭,因即拜领。

  (八)致歉

  惠书敬悉,甚感盛情,迟复为歉。

  奉读惠书,久未作复,罪甚罪甚。

  惠书已悉,近因琐务,未即奉答为歉。

  数奉台函,未暇修复,抱歉良深。

  所询之事,目前尚难奉复,敬请宽裕为怀。

  前事有逆尊意,不胜惭愧,万望海涵。

  前事有负雅意,十分抱歉,尚希恕之。

  见有睽异之处,幸在知己,尚希见宽降恕。

  (九)拜托

  冒味唐突干请,惟望幸许。

  拜托之处,乞费神代办,不胜感荷。

  谨布区区,尚希鉴明,费神相助。

  所恳之事,若蒙慨允,将不胜感激之至。

  特沥寸函布达,祈忽他言推诿。

  为书请之,便中还请一询为荷。

  乞赐……,以志厚谊。

  鉴于此情,望您能大解善囊,尽力相助。

  人生友谊,唯君多谊,切望惠泽大诿,鼎力为之。

  岁月悠悠,与君多谊,还望滋润再三,泽被延绵。

  (十)致哀

  惊闻××作古,家失栋材,悲痛万分。

  尊×猝去,深致哀悼,尚望节哀顺变。

  前闻令×逝去,为之惨然,人死不能复生,尚望节哀。

  闻悉××仙逝,不胜伤悼,足下遭此不幸,伤感必甚,恳请宽辟哀情,善自珍爱。

  死者已矣,生者恳请多多保重。

  希高年珍摄,勉抑哀思。谨函驰陈,藉申慰问。

  惊承讣告,悲悼不已,凡在相好,无不同深惋惜。

  (十一)赠物

  奉呈薄资,尚望笑纳为幸。

  区区小物两包,聊供途中之需,即乞晒纳。

  所奉礼品虽微不足道,但物轻情意重,望勿嫌弃。

  千里鹅毛,聊表寸心。

  微物奉上,聊祝吉安,幸祈笑纳。

  寄奉百元,聊佐薪水,为数甚微,将意而已。

  (十二)请教

  风雨同舟,愿闻明教。

  倘蒙见教,没齿不忘,一日为师,终生为父。

  倘承不吝赐教家,幸甚幸甚。

  甚盼时赐物,匡我不逮。

  得暇望时赐教言为祷。

  一切恳请详示,万望莫以鄙陋而不堪教也。

  苦有所得,祈随时赐示为盼。

  倘有所闻,尚祈见告,俾资改进,不胜为盼。

  (十三)商讨

  愚直之言,尚祈嘉纳。

  蒙雅爱,沥胆直谏。

  叨称至好,故敢缄阻,草沥数行,请鉴纳。

  相见以诚,请恕不谦。

  微开之言,幸无见阔,不胜大愿。

  叨在契末,斗胆直陈,伏维朗照,不尽缕衷。

  吾敬先生,尤爱真理,故秉笔直陈,希原谅之为祷。

  缘承下询,草复寸笺,种种尚须斟酌之处,尊意如何

  此等事本不累述,惟既屡承下问,慨然如感,遂略布鄙怀,万乞曲矛谅察为幸。

  (十四)结束

  匆此先复,余容后禀。

  铁此布臆,余容续陈。

  临书仓促,不尽欲言。

  日来事冗,恕不多叙。

  书不尽意,余言后续。

  草率书此,祈恕不恭。

  驰函寓意,伫望示复。

  匆此草就,不成文进,原宥是幸。

  忙中即书,言不由衷,不足之处,恕见谅。

  礼貌用语

  初次见面曰:久仰;

  好久不见曰:久违;

  请人原谅曰:包涵;

  请人收礼曰:笑纳;

  向人询问曰:动问;

  表示谢意曰:多谢;

  别人欲行曰:慢走;

  请受邀请曰:赏光;

  领受情谊曰:承情;

  分手告别曰:回见;

  晚上道别曰:晚安;

  未能亲迎曰:失迎;

  礼貌不周曰:失敬;

  要求回信曰:赐复;

  请人指教曰:赐教;

  征求意见曰:不吝;

  拜托答谢曰:有劳;

  请人任职曰:屈就;

  受人指教曰:叼教;

  请主人别送行:止步;

  自己作品给别人看:教正、斧正;

  请求接受赠品曰:赏脸;

  动问长辈年岁曰:高寿、贵庚;

  有话对人说:打扰;

  读者给编辑部:敬颂编安;

  晚辈给长辈:顺颂安康;

  长辈对晚辈:顺致安好;

  平级机关间:特此函达;

  “x x”之交

  杵臼之交:交友不分贵贱;(《聊斋》)

  布衣之交:普通百姓间的交往;(《廉蔺列传》)

  莫逆之交:彼此情投意合;(《北史》)

  刎颈之交:即使掉脑袋也不变心;(《廉蔺列传》)

  再世之交:与人父子两代都结成朋友;

  忘年之交:不计年岁长幼以才能德行为主的交往;

  竹马之交:幼年男女之间的交往;

  君子之交:看似平淡重在道义的朋友;

  车笠之交:不以贵贱而异的朋友;

  忘形之交:彼此以心相许不分形迹;

  金石之交:交谊深厚、如金石般坚固;

  金兰之交:友情契合,如同兄弟;

  平昔之交:往日结交的朋友;

  肺腑之交:无话不谈,推心置腹的朋友;

  贫贱之交:贫困时结交的朋友;

  诗文之交:以诗文往来结交的朋友;

  石交:交谊坚固;

  款交:以真情相待。

  “x x”之年

  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尚在襁褓,初知发笑,(婴幼儿); (2~3岁)

  龆龀(tiáochèn):儿童换牙,长出新牙,(七八岁间);

  髫年:女孩七岁

  龆年:男孩八岁

  垂髫:童子未冠,头发下垂谓之龆;

  总角:角,小髻。总,束发上分,人之童年;

  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礼记》“人生十年月幼学”;

  豆蔻:“娉娉婷婷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女子十三四岁;

  舞勺之年:13~15

  舞象之年:15~20

  金钗之年:12岁(女孩)

  及笄:《礼记》“女子十又五而笄”(结发为笄,表成年);

  束发:男孩成童,束发为髻;

  破瓜(碧玉年华):瓜拆开为“二八”,二八相加或相乘,谓女子十六或六十四岁;

  桃李年华:20岁(女)

  花信年华:24岁(女)

  弱冠:《礼记》“二十曰弱冠”。男子二十结发加冠,体且未壮。

  而立:《论语》“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成立:“成立之年,便增妻孥之累”,人之成年;

  不惑:《论语》“四十而不惑”(明辨不疑)。

  强仕:《礼记》四十曰强仕;

  知非:《淮南子》“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人之五十;

  天命:《论语》“五十而知天命;”

  及艾:《礼记》“五十曰艾”(发白如艾);

  杖行:《礼记》“五十杖于家”

  耆艾:《礼记》“五十曰艾,六十曰耆,”人之五六十岁;

  花甲:人之六十;

  耳顺:《礼记》“六十而耳顺”(耳闻其言,而知其微旨);

  垂老:《垂老别》,人之将老;

  桑榆:《后汉书》“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天黄昏,喻人之将老);

  耆老:《国语》“六十曰耆,七十曰老,”人之六七十岁;

  古稀:杜甫“人生七十古来稀”。

  迟暮:杜甫“迟暮少寝食,”人之将老;

  皓首:《后汉书》“垂发服戎,功成皓首。”

  眉寿:《诗经》“此为春酒,以介眉寿”(秀眉,寿者相称,人之长寿。

  风烛:风中之烛、随时可灭,人之残年。

  耄耋:“七耄八耋”,人之七八十岁;

  鲐(tái)背:“九十鲐背”。

  白寿:“白”为“百”缺一,人之九十九。

  寿民:“清代称百岁老人为寿民”。

  期颐:《礼记》百年曰期颐。

中国传统的礼仪

  人最直观的表现就是容貌,礼也是从端正容貌和服饰开始的。一个有良好修养的人,在公共场所,特别是在十分郑重的场合,一定是体态端正、服饰整洁、表情庄敬、言辞得体,这既是内在修养的表露,也是对他人尊敬的表现。

  古人对仪容体态的礼仪很有讲究。一是“三紧”。这是宋代学者朱熹对古人服饰方面的要求所作的总结。所谓“三紧”,就是帽带要紧、腰带要紧、鞋带要紧。三者都扎紧了,人的精神状态才会显得振作,才能表现出对人、对事的郑重。现代服饰虽然不同于古代,但穿衣得体、整洁、庄重、大方的要求,却无二致。

  二是“七不”。所谓“七不”,是指《礼记》里边说的“不敢哕噫、嚏咳、欠伸、跛倚、睇视;不敢唾;寒不敢袭;痒不敢搔;不有敬事,不敢袒裼;不涉不撅;亵衣衾不见”等七条规定。这些规定既适用于与父母、尊长共用的场所,也适用于工作场所。在严肃、正规的场合,打饱嗝、打哈欠、伸懒腰、吐唾沫、擤鼻涕、歪坐、斜视、跷二郎腿,或者只穿睡衣、内衣,甚至赤膊,都显得随便、懒散,缺乏敬意。

  此外,还应当“立必正方,常视毋诳”。在正式场合,无论是坐还是站,都要端正;视线要有一定的方向。歪坐、斜站,眼睛到处乱看,都是怠惰不敬的表现。目光是心态最直接的流露,能反映出内心对人是否敬重。因此,在礼仪场合要注意自己视线的高度。视线过高,是傲慢之相。视线过低,则似有忧虑在心,不免令对方猜测。如果左右旁视,更会给人留下心术不正、狡诈善变的印象。平时或在私下场合,态度可以比较放松,但一旦进入正规场合或工作单位,就必须显得严肃、庄重。这种心态,在走路的姿势、步伐,甚至面部的表情上,都要有所体现。

中国的传统礼仪

  中华自古为尊老敬长孝敬父母之礼仪大邦,诲幼友弟夫妻和敬君子之国。 我国民自古具有“温,良,恭,俭,让”之五德。谦逊克让,以礼律己,以德待人。然而我们今天,除了中国面孔的一张表皮,还剩下什么呢?我们传统美德优秀礼仪到哪里去了?我们今天除了自己就只是个唯利唯财贪好虚荣的社会是一个四肢不全之废人是一个没有灵魂没有自我的行尸走肉。。。看看我们社会上流落街头无人奉养的老人随便抛弃的孤儿无诚无信的朋友各自为利的夫妻礼义廉耻信一扫而光。。。。

  因此,重拾礼仪,唤回灵魂已是不容忽视的了。窃以为,礼仪,礼貌不仅存于心中,也表现在适当的形式中(至少给人一种亲切感使对方觉得自己有存在的价值而被尊重)和待人接物的日常生活细节中。礼仪不能只重于里而忽视表,表里行神统一,由表带里,由里衬表,才真正具有规范行为道德的价值。而这些,是日常生活中随意就能做到的,既不费力,也不劳神,日常生活细节中的礼貌礼仪,所谓“生活常礼”。和那些繁文俗节还是有一定区别的。也可以适用于现代社会,因此,试着做一下,也无妨,故在下简单列出古代基本常礼,算是现代版简化常礼吧。如愿意再详细复杂一点,请参照信而好古兄的《常礼举要》里面概括比较全,但我觉得亦不必如此夸张拘泥。对于以下几点,最基本的东西,你又能做到几点呢

  一居家克己

  1家中有高龄行动不方便的长辈应定日主动到其房里行礼请安(最好是一对夫妇,一对夫妇的前去,家中小辈兄弟姐妹前去,这样人既不多也不烦杂)与其聊天,问寒问暖,送餐递巾。

  2要出门时与家人相互告之,上学上班去要打声招呼,回来时要说“我回来了”,家中有人时要迎一下,帮忙拿东西等。为人子者出门要主动到长辈房里告之辞行,回来时也要主动到房里行礼(以免长辈担心).

  3自己在屋里或者与亲人朋友在屋里谈话时要记得关上门,以免影响其他家人.

  4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其他场合,到别人房间不要直接推门擅入,也不要大声敲门(唐突,不礼貌且打扰别人)应在门外通报“我是某某我可以进来吗?”里面人应说”请进“并站起来,方可进入,比较熟悉的亲人朋友可以直接就坐,像客人或较疏人等主人应请其上座,自己坐客座,并且客人坐后自己方能坐;身为晚辈者,有事应主动到长辈房间去,通报应答如前仪,只不过长辈仍坐主坐,晚辈进去后可略一躬,自己坐客位,不必谦让.

  5朋友哪怕是兄弟姐妹来也要站起身来,如是长辈老师的话站起身来并微一躬身,长辈立不可坐,长辈让坐时方能就坐.

  6两人一同行礼问安或陪同他人去行礼时如旁人须行礼自己不用行礼时,旁人行礼自己先不能就坐等旁人礼毕就坐后自己方能坐下.

  7居座行礼时应先站起离座站到一旁然后行拜再起身复位且莫从座上直接下跪.

  8出门时候衣冠要整.

  9即使在家亦不要大声喧哗.

  二待客之道

  1有客拜访应将家收拾整洁着正装,衣着整洁,(尤其夏天更为注意)不随意出门,侯客而到.

  2客人来应主动迎出,与客人在门外拱手,主人伸右手请客人入,客人微一躬谢礼后方可进入,主人在前引路客人跟其后,客人应将鞋摆放整齐,客人走时脚步应轻些,以免打扰其他家人,主人请客上座,自己坐客位,客人谢坐后方可坐,主人侯客人坐后而坐,起席,客人先站起来,主人方能站起来,送客送出门.

  3如内有客人,应都起立,主人为其一一介绍,相互都要见礼,方可就坐,按说,晚来的客人应众人都坐后方才就坐.

  4主人送茶送水应主动下地亲自奉与,客人双手接过,点头示意。先奉老后奉少,先奉生后奉熟.

  5如只有两人面对面谈话时,有客人进来时,应主动站起来,让出座位默默退侧到一旁客位,来者坐下后自己才坐,自己在一旁不要插话,等二人相邀时方可加入谈话内容当中.

  6递接物品时应双手拿稳物品奉上(古礼单手为”递“双手为”奉“长辈上级用”递“晚辈下级用”奉“)长辈老师所送礼物,不应推辞.

  7如会尊长老师则入门后须行礼问好自己主动坐客位.

  8遇节日亲朋好友之间应相互拜访串门,相互馈赠礼物,每家每户都要走到送到,晚辈学生主动到长辈家里去拜节问安,在路上认识人之间相遇应行古礼,如作揖等.

  三,谈话交流

  1等对方说完话自己再发言不要插话随便打断别人讲话.

  2谈话时身子不要乱动不翘二郎腿不扪脚不东倒西歪.

  3谈话时不要一直用眼睛盯着对方看.

  4谈话时不要用手指着对方或他人.

  四聚会有制

  无论是聚餐还是出席会议多人皆坐一张桌子时应请老者或长辈居上座其次左右两边客位按辈分年龄先来后到依次排之自己如是东道主的话应坐末位.

  古代用餐时的座次汉至南北朝为分主客位的分餐制主人居北边上座客人分坐室内左右两侧皆有单独的餐案餐具;隋唐时出现长条方桌没有了单独的餐案但每人依然有自己的餐具其座次排位皆如故;清时普遍已用圆桌一齐聚在一处沿用至今。个人以为无论聚餐还是聚会应效先汉的分餐制较好尤其是传染病大肆猖獗的今天.

  五行礼有仪

  1谢礼:如果要谢谢别人的话不要只说口头上的谢谢应站起身来行礼作揖,如对他人表示歉意也应作揖或顿首表示自己诚心悔过.

  2见面之礼:平辈好友同窗相遇时,应面对面一同相互作揖;兄弟姐妹或其他人相遇时,应为幼者或年纪辈分小的先行礼,对方还礼;男女之间男士先行礼,女士还礼;遇自己长辈师长时,应主动行礼,为长辈者对晚辈只颔首还礼便可.

  六学门肃清(补充)

  1在校园中如遇师长装扮人走过应停步,侧身一旁让其先过(无论认识不认识).

  2对高年级或低年级同学应以”某某学兄学姐/某某学弟学妹“称之,对学兄学姐应有其尊重.

  3对同年级同学应以”某某同学“称之.

  七长幼有序

  不管是兄弟姐妹还是很熟悉的朋友之间年幼者应称比自己年龄大的人为某某哥/姐做到待之以敬为长者应称比自己年龄小的人为某某弟/妹做到待之以礼让无论座次事物名额分发物品处处做到让幼者为先.

  八称谓之礼

  只一点既可关于名字的问题现在我们习惯性的管同辈人群或同社会圈子中的人直呼姓名或者关系亲密点称名字认为是表示友爱的方式。实际中华礼仪中名者既讳也是不能随便呼之的。

  所谓名讳名讳,一般只有父母偶尔称之或自己用谦辞时提到。在古代甚至君臣之间亦不能直呼其名,多称其职称或者叫字号。由此可见,名只用于标书立传、户口注册人物登记中。可同社交圈中一般都以姓后冠、以职称呼之,或者叫某某君,尊敬但有很亲近的叫某某兄/某某姐,再亲密一点的直接称字,没有字的称号或者如兄弟姐妹般以仁兄贤弟尊姐贤妹呼之。

关于中国各个民族礼仪习俗

  俄罗斯族:相识的人每天第一次见面要问好;向陌生人问事,要先问好再问事,问过事以后要表示感谢;见到吃饭的人,要说“祝您胃口好”;见人出远门,要说“一路平安”;妇女在长辈或客人面前,要带头贴,以示尊重;客人来访必热情接待,有用面包和食盐迎接客人的传统。

  鄂温克族:青年人对长辈不能直呼其名;路与长辈须下马请安;对老弱孤寡者尤为关心,照顾。对客人或不相识的过路人,都以礼相待。在牧区,对客人敬奶茶和手扒肉是普通的礼节。在猎区,猎民则以奶茶和鹿的胸脯肉为上品招待客人。团结互助,路不拾遗,是鄂温克人的传统美德。

  德昂族:把尊重、爱护与赡养老人视为美德,每当年节,年轻人都要把家里最丰美的饭菜送一份给村里的高寿老人,以示敬意。过泼水节时,幼辈还要给长辈举行洗手洗脚礼;吃饭时,请老人坐上座,给老人送东西须双手捧给,见面时要互相问好,并敬奉烟茶;客人来访,比热情接待;谁家有困难,亲友邻居都要前往帮助。

  保安族:保安族的礼仪同周围的回、东乡、撒拉族很相近,见面都要互致“色俩目”,年轻人见到长辈还要鞠躬。保安族注重邻里友善,视和睦团结为民族生存的根本,祖祖辈辈同周围的汉、回、撒拉等民族相亲相爱,和睦友好。

  裕固族:热情好客,当家里来客时,先用奶茶招待,即在碗里放上炒面,酥油奶渣、奶酪皮,然后沏上煮好的奶茶,喝完茶,便以手抓羊肉和青稞酒款待,对贵客,主人还要给客人抬羊背子作为带走的礼物。

  塔塔尔族:亲友相见要握手问候,妇女见面多握双手;走路让长者走在前面,谈话由长者先谈,吃饭时,也要先把饭送给长者;对远道投宿的客人,无论相识与否,都热情款待;如亲友邻居有困难,大家都会予以援助,直到困难解决。

中国礼仪之邦

  中国是一个古老而历史悠久的国家。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作为炎黄子孙,也必定为生长于这样一个礼仪之邦而倍感骄傲。

  古时候,皇帝乃九五之尊,天之骄子。臣民见了,都要行三叩九拜的礼仪。动则下跪、叩头、作揖。这样的礼节虽然显示了对皇帝的尊重,但也把人区分为高低贵贱。真的值得提倡吗

  说起古代的礼仪,恐怕孔融让梨这个故事最具有代表性。小小的孔融在面对香甜可口的梨时,不为之所动,主动把大梨让给兄长,自己拿了最小的梨。这无疑是古人注重礼节最好的表现。现在的父母也常常拿这则故事教育孩子。然而并非所有古代的礼仪都是好的。

  近来《甄嬛传》热播,剧中甄嬛一朝之间被封为小主,连父母都要对自己的女儿行大礼。甄嬛断断不肯接受。明显古人虽然注重礼仪,但也对如此的繁文缛节不敢苟同。父母与孩子本就是长辈与小辈关系。怎可因女儿成了妃子就变成了臣民的关系。这样的礼仪着实增大了父母与孩子的距离。在现实生活中不可提倡。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与人之间渐渐成了平等的关系。现在的礼仪之邦-中国早已废除了君主制。俗话说得好“人人生而平等”。再也不用动不动就下跪,叩头。没了那些繁文缛节,礼仪之邦又是怎样的呢

  我看到了在上课之前,同学们都会起立喊“老师好”,并鞠上一躬。这表达了我们对教授知识的辛勤老师的尊重;我看到了在表演或演讲结束以后,台下会自发地响起雷鸣般的掌声,这表达了观众对表演者的尊重;我看到了在公共场合人们有秩序地排着队,不争先恐后,这显示了我们对他人的尊重……

  尊重是一种修养,一种品格,一种对别人不卑不亢,不仰不伏的平等相待,一种对他人人格与价值的充分肯定。在生活中尊重他人,是点点滴滴的,是时时刻刻的,是“润物细无声”的。人们生活在这里,可以没有心灵的隔阂,可以没有交往的障碍,大家互相尊重着彼此。其实,尊重别人很简单,比如轻鞠一躬,热烈鼓掌,按照秩序等等。并不一定要三叩九拜,规规矩矩地实行那些繁文缛节。

  礼仪之邦—中国还在继续发展着。炎黄子孙仍然在这片欣欣向荣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去除了繁琐的礼仪,人们依然懂得尊重。

传统礼仪礼节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正所谓有礼仪之大谓之夏。中国古代很早就有有五礼之说,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喜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

  说到礼仪,礼仪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适应时代发展,促进个人进步和成功的重要途径,同时礼仪也是中华民族重要传统美德之一。说到礼节,礼节是个人对人或神表示尊重的各种形式,包括动作形式和语言形式。比如,握手,鞠躬,磕头等,是动作形式,问候,道谢,祝颂等,是语言形式。

  其中传统节日也有相应的礼仪礼节,比如中秋节,大家都知道,中秋节是阖家团圆的日子,一般在中秋节这一天,大家围坐在一起赏月吃月饼。中秋节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礼记》上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说明早在春秋时代,帝王就已开始祭月、拜月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传统节日因此流传了下来。中秋节的一些礼仪也因此流传了下来,中秋节送月饼给父母,给朋友,给孩子,之后在中秋节的那一天,大家围着圆圆的月亮,围坐在一起聊天玩耍,这是多么的惬意和幸福。除了赏月,人们还会在中秋节猜谜、玩花灯、烧塔、观潮等。有的地方还会举办关于中秋节的大型活动,大家会在中秋节的晚上一起去玩耍,度过一个美好的中秋节。同时每个地方的地域文化不同,过中秋节的方式习俗也不同。

  中华上下五千年,传统节日是十分宝贵的财富,而那些传统礼仪和李杰也是先说留下来到具有重大意义的。在《吕氏春秋》里有这么一句话,叫“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说的是想要知道平直,就一定要有水准墨绳;想要知道方圆,就一定要有圆规和矩尺。而一个人礼仪的“准绳”就是用道德做刻度来评价的。

  传统节日礼仪礼节是宝贵的财富,因此我们要认真的对待它,我们要将其正确的发扬光大。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课堂礼仪的内容

12个基本的餐桌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