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醒年代观后感1000字左右高中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大学生觉醒年代观后感

  逆历史潮流者,必被时代的洪流所淹没。

  ——题记

  看完老师布置的12集《觉醒年代》后,再次拾起笔来,想在此写写自己对这部影视剧的评价。觉醒年代是由于和伟,张桐,张晚意等一批没有流量的老戏骨主演的,作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电视剧展播,没有营销,没有热搜,没有词条,就是这么低调的,过了十多天,没有说教,没有无聊,没有为了献礼而拍摄的臭毛病,有的只是慢慢陈述那段历史,那段峥嵘岁月,讲述她从何而来,又为何而来

  查找《觉醒年代》相关背景资料时,网页上各种声音众说纷纭,有说其演的不好,有说不符合历史的,这些都仅是表层的。我想说的是如果你仅看一眼就这般评议它未免也太过跟风了吧,经典就是经典,毋庸置疑,在我看来这反而是一部值得我们全国上上下下的人都细细揣摩的影片。

  《觉醒年代》剧如其名,讲述的是从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到中国红船革命之间近十年的历史,短短十年,唤起了中国这沉睡了数百年的巨龙。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胡适,蔡公,鲁迅等人成为这期间中国人思想之启蒙,他们共同经营着新青年杂志社,掀起了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他们是光,照耀着中国这片广袤的土地。

  黑漆漆的“吃人”社会终于觉醒了。

  看剧的过程中,我被一些影片细节所打动,李大钊在日本早稻田大学的讲话,“逆历史潮流者必被时代的洪流所淹没"。一群日本留学生中斩钉截铁的他似乎象征着中国的意志。还有一幕尤为感人,陈独秀的长子陈延年立志要靠自己谋取一片新天地,烈日炎炎下,衣衫褴褛的他和弟弟却要看人眼色,饱受折磨,腿脚不方便的老年人背上背着两三大袋粮食没站稳,倒了下来,就要被主子用皮鞭狠狠的抽打,一道道鲜红的血印折射出当时社会之腐败,处处充满酸臭味的吃人社会,平民老百姓过得连牲畜也不如,延年和乔年啃着发了霉的干窝窝头,身为哥哥的延年尽管生在黑暗中,却一心向阳,碗中的一只小蚂蚁也要将它放归自然,这要是放现在,蚂蚁早被人们碾死了。

  剧中无声胜有声的细节片段太多了,数都数不过来,但从这些英雄的革命先驱身上,我们都不难发现,它们爱才爱国,不畏惧牺牲,心系革命,他们是革命的先驱,是中国14亿人共同的偶像。

  这部剧中涉及众多,革命社会底层的婚姻,友情等众多领域来自那个封建时期的韵味,只有细细揣摩才能悟出来,那时似乎每个人不论底层人士还是学术人士,都会有一场无奈的婚姻。

  伴随着共产党的成立,影片即将落幕,我想说的是,影片会落幕,而那段深入人心的历史永远都不会落幕。

  中国之觉醒并非一朝一夕,而是牺牲,是信念的坚守。

  谨以此片献给那些革命先驱者们,历史永存,国家腾飞,都源于你们的坚守。

觉醒年代观后感1000字左右高中

观觉醒年代有感

  为什么是陈独秀?不是其他的人物不“香”,只是这他实在是一枝独秀,让人挪不开眼。

  历史中真实的陈独秀——一张黑白照片,且不论,咱们只来说说这《觉醒年代》中让我感动的陈独秀。

  陈独秀一出场,便是趁爱国知识分子激烈讨论中国存亡问题时,偷了一碗盒饭,旁若无人得解决温饱问题。这哪有一点大家的样子?蓬头垢面,不修边幅,只道一句:“这样的国,无可救药。”之后能怎么样?激起了学生的愤怒,他只得落荒而逃。滑稽,但不可否认,他,是清醒的。

  我曾看到过一个关于山石和卵石的辩题,便立马想到陈独秀,他无疑是一块山石,他兼具“锋芒外露,舍我其谁”的感性及“时不我待,逆流而上”的批判性。一面,人们仰慕他一身傲气,另一面,人们担忧他锐气伤人。

  他这块“山石”总是爬上屋顶,批评指点四方的风景。他那封建大家长的做派,对家人,对学生,对同人,叫人又爱又恨。尤其是面对两个已然有自己的想法的儿子,他一面与他们说教,维护他家长的形象,一面又小心翼翼地,不动声色地待他们好。对与自己有不同信仰的胡适,他既欣赏又爱护,可也不影响他痛斥在关键时刻建议将北大迁到上海的胡适,“我要的不是北大的生机盎然,我要的是中国的生机盎然,不辩、不争,不可以。生机盎然不是等来的,适之,是要斗争来的,不破不立!此时的中国需要勇士和斗士。”你以为他们崩了,可他又会在两人唾沫星子互飚之际,感到抱歉,说出“改天请你喝酒”之类的话。

  “面对问题,直抒胸臆;包容不同,但立场坚定;即便针锋相对,也能把酒言欢。”这是陈独秀,一块不折不扣的“山石”。

  如此硬朗的个性,在那样动荡的时代,能不碰壁吗?在他看来不过是:“世界文明的发源地有二:一是科学研究室。一是监狱。”所以他能在研究室做学问,也能在监狱里读书看报写文章。

  陈独秀是那个昏昏沉沉的时代的觉醒之人,是那个暗无天日的时代的光。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当真是在这部剧里见识和体会了。这不只是陈独秀与李大钊之间的友谊,这更是他与千千万万民众反抗压迫,并肩作战的精神。

  “我必须要跟他们(陈独秀的学生)在一起去战斗,因为我爱这个国家。这个国家不仅是我的,更是你们的。我要为这个国家去做点什么,我觉得人不能为了自己而活着。”

  “为了让你们不再流离失所,为了让中国的老百姓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为了让穷人不再受欺负,人人都能当家作主,为了人人都受教育,少有所教,老有所依,为了中华民富国强,为了民族再造复兴,我愿意奋斗终身,我愿意奋斗终身。”

  使中国一次又一次成长的动力,都是当年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和千千万劳动人民所反抗,所不肯承担的逆缘和逆境。

《觉醒年代》观后感

  “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

  ——鲁迅

  一个充满血性的年代,有那么一群真性情的人,他们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为中国社会寻找出路而奋斗。他们不再是历史课本上的一段文字,他们是一个个真实的人。《觉醒年代》这部电视剧,摒弃时代的虚无,镌刻历史,启迪未来。

  这样一群人,他们勇于接受新思想,与旧文化做激烈斗争,勇于用文化武装自己,在国家遭受屈辱之际,以慷慨激昂之姿态,用生命维护国家尊严,用血肉拯救民族于危亡!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昔日课本上的词条,化身为一个个鲜活饱满的人物出现在世人面前,革命变革的困难、信仰的力量都被重映。

  李大钊先生,他以强烈的民族情怀,以坚定的理想信念,以永恒的奋斗精神,为党的革命事业殚精竭虑。他说:“感于国势之危迫,急思深研政理,求得挽救民族,振奋国群之良策。”民族忧患使他彻夜难眠,积贫积弱的中国,出路到底在哪里?他苦苦寻找拯救病态民族的方法,他日日夜夜地忧虑着中华民族的未来,直至马克思主义传到了中国,中国共产党出世,中国,才有了未来。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那个时代,像李大钊先生一样的人比比皆是。他们身处最为屈辱阴暗的时刻,却有着激情、热血、赤诚,凭着一腔孤勇,向前去,向着光明,不顾一切,不气不馁,不卑不亢。

  站在一百年后的今天,我多想回到那个时代,告诉他们:中国,已经不是当时的中国了。现在的中国,国力强盛,商贸繁荣,人民安居乐业,是一个国泰民安的大国。中国的青年,志气满满,有勇有谋,大有可为。他们一定会很欣慰吧。

  觉醒年代,最美的,是少年立志报国,并肩走出黑暗的背影。

观《觉醒年代》有感

  陈独秀、李大钊目睹难民沿路乞讨之惨状,觉醒到身为中国知识分子的责任与担当。发起成立了中国共产党,立志让人民过上“有权利,有尊严,有快乐”的生活。他们是当之无愧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中国共产党。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有什么理由不觉醒呢。

  “大学之道明明德,修身齐家治天下。”为天地立心,让人民有权利。

  人生的价值在于融入集体,贡献社会;在于“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41岁的陈独秀与李大钊目睹难民的惨状,觉醒到为国为民的责任,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开创者,共产党的创始人。正因为他们的这种"为天地立心”的精神,才有了共产党的前仆后继,才有了我们现在的盛世中华。

  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一定要秉承他们的“为天地立心”的精神。从修身齐家做起,从明明德做起。发出自己的光亮,让人民有权利、地位。

  “长太息以掩涕分,哀民生之多艰。”为生民立命,让人民有尊严。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这是屈原的"为生民立命”;"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是陆游的”为生民立命";“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轩辕。”这是鲁迅的“为生民立命”。多少志士仁人为国家、人民“抛头颅,洒热血”,他们是国家的脊梁,被人民爱戴,流芳百世。不顾百姓安危,专门利己的人,终将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作为振华中华高三(6)班的一名学生,感谢班主任的用心剪辑,我感动着,也觉醒着。在时代的浪潮中,要成为“为生民立命"的优秀青年。

  “横眉冷对千夫措,俯首甘为孺子牛。”为国奉献,让人民快乐!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红船精神历久弥坚。”回顾历史,有创业的艰难,有成功的喜说。展望未来,作为青年,要立志成为国之栋梁,要秉承共产党的“为民服务“的精神。在国际形势复杂今天,要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在时代大潮中,让我们到中流击水,让我们奋发有为。因为:我们所站立的地方,就是我们的中国;我们的样子,就是中国的样子。

觉醒年代观后感

  由(01)分享

  参加工作后,很少有闲情雅致追剧追的不亦乐乎,偶尔在网络上看到《觉醒年代》评分很高,是党史学习的优质教科书,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精神,我认真观看了电视剧《觉醒年代》。剧中生动的镜头语言,让我深入剧情穿越时空,感受到在一百年前那个积贫积弱、军阀混战、生灵涂炭、民不聊生的旧中国背景下,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件。在建党一百周年的今天,在党和人民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继续前进的今天,我们忆苦思甜,向史而新,更加深刻体会到学习党史的重要性。党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蕴含着党对人民的赤子之心。

  电视剧《觉醒年代》以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为叙事中心,从思想和文化变革的角度观照中国从封建社会到旧民主主义革命并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再现了马克思主义如何在中国萌芽、传播,中国共产党如何在中华大地上孕育,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历经百年,历久弥新。在历史的烟云中,再次活灵活现的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陈独秀、李大钊等革命先驱,为了民族独立、人民幸福而不断寻求探索革命道路,不顾个人安危的民族大义情怀所折服。

  陈独秀先生创办《新青年》,举着“民主”与“科学”的两面大旗,就是先让青年人觉醒,以此带动整个民族的觉醒。李大钊先生一百年前发出的“青年要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至今读起来让人心潮澎湃,是青年人生道路上的一盏明灯。

  在观看整个全剧的过程中,我对以前碎片化的近代史人物有了一个比较系统的认识,放在一个历史时代中,都鲜活了起来。他们都是动态立体的,有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做出的历史贡献;也有周恩来、邓中夏、赵世炎等青年革命者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实践之举;更有陈延年、陈乔年等爱国进步青年为国为民做出的流血牺牲,让人泪目。也想起毛主席的诗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诗句。

  剧中让人最气愤的是《巴黎和会》上列强想强权挑战公理,中国作为战胜国,而日本借助美、法等国的支持,以强盗逻辑强占了德国在山东省的一切利益,而当时的政府一再妥协,时而同意签字,时而暂缓签字。在此背景下“五四”运动爆发了,面对国民的施压,中国代表拒绝签字。通过当时政府的态度,让中国老百姓真正看到政府的软弱无能,掀起了全民族反抗帝国主义浪潮。

  剧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李大钊先生动情的演讲:“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中国只有走社会主义道路,他才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之振兴,而且我坚信,一百年以后的中国,他必会证明我今天的观点,社会主义不会辜负中国”。我想对先生说,现在的中国如您所愿,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国家富强,人民安康。

  在观看完《觉醒年代》后,我一直在回味、思考,思绪久久不能平复。百年前的那些仁人志士,中共一大的平均年龄也就28岁,他们为了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抛头颅、洒热血。我们这代人如何有新的作为,其实答案就在剧中:我们要投入到中华民族复兴这个伟大的历史进程中,不忘初心跟党走,为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不懈努力!

观《觉醒年代》有感

  最近追剧《觉醒年代》感悟很深,能感受到自己成长了。儿时的记忆村子里有了第一步黑白电视,需要花钱才能去看。不管如何每天还是会厚着脸皮挤到邻居家的门缝里偷看,被逮住了就会被驱赶,偶尔有了钱也会付费光明正大的去看。后来自己家也有了黑白电视,老妈说后来也有了彩电。总之,我已经记不太清楚了。后来老爸又背回来一个单缸洗衣机。那时候并不懂得这些到底意味着什么。

  这么多年过去了,自己经历了不少,从一个小姑娘单枪匹马闯江湖,四处流浪至今天的大大姑娘,回到祖国的怀抱,另有一番感触。儿时追剧也只是看热闹,隐隐记得那时候看得最多的就抗日战争和国共战争,只是看热闹。现在追剧会思考,在剧中找自己想要的东西。

  从《觉醒年代》我了解到北大的建立、马克思主义的萌芽和确立、我们中国共产党政党的由来,以及思想的核心,为什么是中国革命而不是中国改良,为什么我们中国政党是马克思主义为基石,为什么会有中国共产党。这让我有种要把整个中国历史系统的读一遍的计划。

  剧中蔡元培聘请为北大校长,并邀请陈独秀到北大助力,协助陈独秀创立《新青年》。李大钊在北大组件马克思主义研究室,与陈独秀共同成功发起五四青年运动、新文化革命,马克思主义的启蒙和建立,推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发起工人运动、五一劳动节,以及8小时工作制的由来。引领中国新青年建立马克思主义、创建中国共产党,影响了毛泽东、周恩来等一代伟大人物。他们不断的探索、研究和实践,为中国寻找一条拯救国家的科学、民主的革新道路。

  让我联想到我们中国这几十年的发展就是沿着这条走过来的。那些年并不关心也不懂什么经济、政治政策,唯一考虑的是赚钱买房把自己和家人的生活过好,也从来不懂这些是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印象中,从土地下放,包干责任制,家里生活逐渐好起来,到沿海的改革开放,允许先有部分人富裕起来,带动内陆发展。

  连续观看了43集电视连续剧《觉醒年代》,自己心情感慨万千,心灵又一次受到了洗礼。学习观看党史题材教育片,可以深化对党的信赖,坚定对党的领导信念,不忘党史、牢记党史。

  从1915年《青年杂志》问世到1921年《新青年》成为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该剧以李大钊、陈独秀为党的创始人,以毛泽东、周恩来、陈延年、陈乔年、邓中夏等革命青年追求真理,使党走向正确道路历史大剧,深刻的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缔造了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建立新中国的伟大历史。捍卫主权,北大学子行动起来,全国各大学校的学子行动起来,抗议巴黎不平等和约,五四运动代表了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掀起了爱国主义运动,100年来历史证明了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全国人民推翻旧社会走向新社会,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全国人民走改革开放的道路,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中国梦,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全国人民脱贫致富奔小康,100年来历史告诉我们祖国从贫穷走向富裕、从富裕走向小康,强大的中国屹立在东方,我们人民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14亿人在欢歌笑语。

  自己作为新时代的党员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跟党走,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积极投入到安全生产工作中去,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引领作用,树型立标在岗位、在责任区,落实“责任心+责任制+基本功=安全正点”,在创建“毛泽东号”式班组中发挥积极作用,勇于担当、乐于奉献,用实际行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觉醒年代观后感1000字左右高中

观觉醒年代有感

  “一个国家最好看的风景,就是这个国家的年轻人。”去年,一段名为《后浪》的视频演讲刷爆各大媒体网站。视频中展现的是对青年一代的肯定,更是对“后浪”们的期待。

  风起潮涌,自当扬帆远航;任重道远,更需快马加鞭。青年党员干部作为党员中的佼佼者,作为新时代的一股“后浪”,作为国家发展前行的不竭动力,当立下“青云志”、涵养“硬功夫”、练就“宽肩膀”、勇挑“千斤担”,惟有如此,方能勇立潮头、建功立业。

  守初心、强信念,立下“青云志”。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陈独秀36岁创办新青年,他说“青年如初春,如朝日”;李大钊27岁撰写《青春》,他说“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国家”;毛泽东27岁主编《湘江评论》,他说“时机到了,世界的大潮卷得更急了”。回首过去,无数仁人志士用成功经历启示着我们,只有在青年时期树起远大理想、立下青云之志,才能于时代浪潮里实现个人价值、改变祖国命运。如今,青年基层干部作为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更应始终坚守为国为民的初心,要立大志、做大事,成为新时代有志向的追梦人。

  善学习、钻业务,涵养“硬功夫”。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基层工作繁琐复杂、牵涉面广,考验的是基层干部的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从干部直播出镜带货到防控疫情复工复产,从基层网格化管理到扶贫到户政策落实,从做好群众工作到深入走访调研……每一项基层工作的“小细节”都蕴含着“大智慧”,需要青年干部不断去学习、去钻研、去提升。因此,青年干部作为基层“后浪”,在面对面对新挑战、新困难、新业务时,必须要上好“基础课”,工作中多向同事、领导悉心请教;要练好“基本功”,在问题中善于自我总结,不断进步;打好“持久战”,在繁琐中做好长期战斗的准备。要切实将精神落到实处、想法落到高处、工作落到细处,从而确保中央各项政策在基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站排头、敢作为,勇挑“千斤担”。为者常成,行者常至。担当作为是青年干部的立身之本、成才之基,倘若遇到困难就要退缩、碰到挫折就想放弃,那么就注定要被这个伟大时代淘汰。要知道一个人的成长无捷径可走,只有不断在大事、难事中历经磨练,才能长才干、壮筋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温室里长不出参天大树,懈怠者干不成宏图伟业。前进道路不会一帆风顺,伟大事业也不可能一蹴而就。青年党员干部基层工作经历浅、阅历少,因此更要以足够的勇气、坚定的决心去面对层出不穷的复杂问题和环境,真正做到愿担当、敢担当、善担当。

  办实事、惠民生,练就“宽肩膀”。枝叶总关情,点滴见初心。在基层的广阔舞台上,干部干事创业的根本立足点就是为百姓解难题、办实事。基层党员干部要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上、把为民解忧的使命扛在肩上,在一件件实事中练就能为民所依、为民所靠的“宽肩膀”。如关注百姓民生,了解庄稼长势、生活必需品价格等;做好精准扶贫,抓好产业扶贫、易地搬迁等政策落实;谋划产业发展,以当地特色带动经济发展。从民生“小事”出发,做好为民服务“大事”,从而不负时代重托,勇做奔涌的基层“后浪”。

《觉醒年代》观后感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一百年见证了中国从山河破碎走向繁荣富强。一百年后“萧瑟秋风今又起,换了人间。”征途漫漫,新青年在风雪激荡中坚守初心、挺立潮头,在勇毅笃行中发光散热、写就华章。

  —个有生机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希望的社会,不能没有英雄。百年前的中国面对山河飘摇、内忧外患的局面,之所以依然能够挺住,就是因为有无数的英雄在奋力支撑。

  建党百年献礼片《觉醒年代》,叙述的就是英雄的故事,这部剧讲述了从1915年《青年杂志》问世到1921年《新青年》这6年间,从二十世纪初期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至中国共产党建立由首先觉醒的先进知识分子奋起力求民族解放和民众觉醒、艰苦探索救国救民之路,见证了那个在无数豪情万丈、激情似火的先辈英雄的带领下中国由风雨如磐、山河破碎的时代走向复兴之路的艰苦征程。

  在初中历史教科书中,寥寥几笔便是一个青年短暂又热血的宝贵一生。而我有幸在《觉醒年代》里看到了他们真实的模样。书中的伟人英雄们个个都活了过来,南陈北李在日本早稻田大学的第一次会面,一拍即合,由此走上了挽救中国道路;毛主席由风雨中走来,踏破泥泞,目光炯炯;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长,发表就职演说,振奋人心……我迫切地想要走近了解他们,跨越100年的时空去感受他们的精神和信仰,汲取他们为了民族之觉醒,身先士卒,以热血浇灌青春的高尚情操和伟大品德。

  过去百年,风雨兼程,一群和我们差不多年纪的青年人为了国家兴亡和民族振兴抛头颅洒热血,穿越百年时空,革命先烈们“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家国情怀和“虽千万人吾往矣”的革命品质仍还深深地感染着我们新时代青年。而作为新百年征程的新青年,作为9514.8万分之一的中共党员,我也一直坚守着内心的入党初心——成为光去照亮别人。帮助到别人是一件幸福至极的事,也让这个魅力中国的光因为我的力量而更亮了些。

  自2021年“5.21深圳盐田港疫情”发生以来,作为中共党员,作为深圳社工,我“闻令而动,起而行之”主动请缨参加这次“战役”,先后参与了疫情风险区核酸检测和深圳全员核酸检测协助工作,进行秩序维护、引导检测,安抚居民情绪、解答他们的疑惑,并指导他们做好防疫保护措施。随着居民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意愿高涨,我也主动报名到社区疫苗接种点协助维护现场秩序、帮助不方便的居民填写信息登记核对、解答居民问题。同时我接受工作单位的安排,下沉到小区进行围合式管理卡口防控,协助小区出入居民进行体温检测、扫码认证,守护居民的健康安全。

  一个多月以来,作为防疫工作参与者,无论烈日炎炎还是漆黑夜空,我都与同行者一起恪守行业初心、牢记党员使命,为人民提供最直接的防疫服务。当一个人明白自身价值的时候,你的奋斗目标和奋斗历程才刚刚开始。中国共产党是灯塔,是前行的动力,是难过时的一丝曙光,是让自己成为光的开始。

  作为新时代新青年,我们欣逢盛世,当不负盛世。我们必将赓续红色血脉,矢志不渝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我们必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我们必将以吾辈之青春,燃青年之光热,奋新时代之巅,行稳致远护佑盛世之中华。

觉醒年代观后感

  最近学校组织观看《觉醒年代》,让人感慨万分,特别是一些文人,比如,李大钊、鲁迅、蔡元培、陈独秀等等。《觉醒年代》无疑是给观众带来一场极其盛大的“历史盛宴”,清晰勾勒出那个时代人们的现实生活和精神风貌,展现出了那个时代文人们不畏牺牲,追求真理,令人欣佩不已!

  这部剧主要叙述了李大钊、陈独秀和胡适从相识,相知到分别以及周恩来、毛泽东、陈延年、陈乔年、邓中夏和赵世炎等青年追求真理的故事。

  张桐扮演李大钊,于和伟扮演仲甫,候京健扮演学生时代的毛泽东……这强大的演员阵容,又给这部剧增加了看点!

  仲甫的儿子陈延年、陈乔年,两个年轻人的演技超好,他们热情奔放,又嫉恶如仇;他们善良忠实,又坚持原则……而在父亲面前,又成了一个让老父亲放不下心的孩子。

  《觉醒年代》中堪称一代国士的蔡元培,北京大学的校长位子非他莫属。北大之所以能成为今天的北大,就是因为有那些大师们的存在,比如:文学巨匠——鲁迅;《新青年》的创始人——陈独秀;还有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伟大革命家,思想家——李大钊;还有后来的胡适、刘半农、辜鸿铭、梁漱溟等学术权威性人才。

  看《觉醒年代》就像在读历史,每一个人物都活灵活现,剧中大多人一出场便让人肃然起敬,他们让观众看起来有故事,有思想,有理想,有情怀,有教育。每一人都了不起,忠于人民,热爱国家,追求真理。

  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中国共产党的发起人,缔造者,他们是当之无愧的时代急先锋!

  虽然有人认为剧中人物不尽然是光彩照人传播正能量的英雄人物,也有投鼠忌器的“小人”,剧中的辜鸿铭就让人讨厌至极,但在我看来,也不尽然,因为辜鸿铭这个人是“老古董”级大师,他精通九国语言,学惯中西,历史上屈指可数的奇才,号称清末之怪杰,说实话,论讲洋文,论学术上的造谐,当时都没几个人比得上他辜鸿铭的。但是他还是走错了一步,襄助张勋复辟,好在他让北大师生有幸看到他的对“中国人的精神”的演讲。他留着长辫子,在学生们看来,他封建,保守,迂腐,但在他自己眼里,留长辫子是爱国。而在当时,很多从外国归来的思想家又大力推崇国外的各种制度,免不了会有部分人失去对中国甚至中国传统文化的信心,当然,辜鸿铭、刘师培、黄侃等人皆是如此。

  这部剧满屏的正能量,一点一滴皆是历史,我认为剧中的很多题材都可以纳入学生的教材里,好的作品就应该流芳百世,让后辈们知道,有多少人用当初的前仆后继,才换来一个新的中国。

觉醒年代观后感

  看完这部剧,感触很深。不妨先从一位个性十足的人物说起—辜鸿铭。

  辜鸿铭在蔡元培接手北大校长职位时,为学校作出的一系列改革,都表现出了一位老派学者对新文学的不屑和贬低,形象地演绎了新旧文学在当时社会的真实场景。而剧中角色的演绎也是非常好,剧中的辜鸿铭是有很多“毛病”的,出门跟两个佣人,一个端茶,一个伺候吸烟,动作浮夸,派头十足,俨然一个清朝贝勒爷的排场,令人反感。这让我自然而然地觉得,他就是那种腐朽的老派学者代表。

  然而当我进一步探寻他的身世,我发现他从小在国外长大,是个混血儿,一直受到非常良好的西方教育,这一发现让我大跌眼镜,开始探寻一个从小受着西方文化耳濡目染的人是如何走上了一条坚定的、甚至看起来有些固执地捍卫古老的中国传统的道路。

  我想:也许是辜鸿铭从小对西方的了解比当时绝大多数国人深刻,反而让他能够认清中西文化都有各自的优劣。而不是像所谓勇敢的革新者,一味地贬低中华文化,崇尚西方思想。举几个简单的例子:人们都诟病中国妇女缠足,可是有没有想过欧洲人也束腰,戴夸张的假发;人们都批判腐朽的清廷,可是有没有想过欧洲大大小小的皇室能好到哪儿去?很多人都告诉我们,说中国人比不过外国人,是因为我们的文化太腐朽,科技从来不是根本问题,甚至历史教科书也是这样写道。但当我跟随辜鸿铭去探究,发现是不是有这样一种可能:当时的国人是把科技上的落后一味地归结到了文化的错误上。我不否认,辜鸿铭也没有否认,中华五千年以来的许多传统是有其缺点和局限,然而因为科技上比不过人家,就一味地抨击自己的文化,而把外来的文化捧上神坛,这样的行为真的对吗?是的,那时的中国需要一群开眼看世界的人,我们是要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但是我们不能就此丢了自己的根本。我最敬佩辜鸿铭的一点,是他在当时贬低中华传统文化的大流中能够保持自己的认识。且不论对错,这样的行为本身就已经难能可贵。

  在学术的对抗中,辜鸿铭始终抱着一颗学者的心态,又在大是大非面前立场鲜明。我想:每个时代都会需要不同的视角,可能是放眼西方、学习他人,也可能是回归本我,追溯传统,但不论哪个时代都需要辜鸿铭这样的人,不问众人所云,只问本心,始终保持学者的冷静与客观。

  想想我为什么那么喜欢辜鸿铭呢?应当在于,他那倔强但坚定的个性,更在于,他那始终如一的学者信念,也是因此,才能做到思想的独立,冷静。

  人们说知识分子们总是自命清高,可是辜鸿铭的那份“清高”,不知道是做给自己看,还是别人看的“排场”,偏偏为我所爱。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西游记第五回读后感50字

实践论读后感1000字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