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家园共育的内容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幼儿园开学育儿知识

  幼儿园育儿知识是妈妈们的必学功课,幼儿园育儿知识不仅要注意孩子的饮食,也要注意预防疾病的发生。下面就跟着一起来看看吧。

  让孩子从小就有幽默感一、创设幽默的氛围和空间,以家长的幽默感染孩子。

  让幼儿在有幽默感的环境中生活是培养幼儿幽默感的最好方法。家长每天和幼儿生活在一起最有条件向幼儿撒播幽默的种子。例如,幼儿在一筹莫展时、遇挫折时以及提醒幼儿应该怎样做或制止幼儿某些行为时,家长都可以灵活运用幽默的方法来对幼儿提出忠告、建议或批评。幽默可以代替缺乏亲切感的批评,可以代替没味道的提醒和多余的呼叨。给幼儿带来了新奇和有趣,让幼儿愉快而有效地接受家长的指导。

  二、充溢自信,有着积极乐观的心态。

  幽默的心理基础是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要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不怕失败,能看到事情积极的一面,不是一味地悲观失望。

  三、丰富的语言表达能力。

  有丰富的词汇有助于表达幽默的想法。如果词汇贫乏,语言的表示能力太差,那也无法达到幽默的效果。父母平时可以多给孩子讲讲幽默故事,机智故事,脑筋急转弯等等,训练孩子思维的敏捷性,丰富儿童的词汇。

  四、注重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培养。

  幼儿幽默感的培养可随时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如饭前饭后,请小朋友说谜语讲笑话;针对某件事或某个情节让幼儿编一句有趣的话;抓住他人幽默风趣的话进行即时点评等。

  孩子的幽默感一旦形成,对其一生都将产生重要的影响。具有幽默感的孩子大多开朗活泼,往往更讨大家的喜欢,人际关系也比不具幽默感的孩子好得多。幽默还能协助孩子更好地应对生活和学习中的压力和痛苦,因而幽默的孩子往往比较快活、聪明,能较轻松地完成学业,甚至拥有一个乐天、愉悦的人生。

  孩子想要的到底是什么孩子是爸爸妈妈的心头肉,在孩子出生以后,爸爸妈妈就想要把最好的东西给宝宝,让宝宝能够健康成长。因此逐渐让孩子产生了要星星去摘星星要月亮去找月亮的错误理解,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爸爸妈妈似乎忘记了问自己一个问题,那就是孩子到底想要的是什么?他们的渴求是真的想要物质方面的东西吗,还是更加在乎精神方面的东西?接下来就具体给大家讲一下孩子最想要的东西是什么,或许会让各位爸爸妈妈觉得吃惊哦。

  1、睡前的一个吻请给我

  要是在孩子小一点的时候就给了孩子一个属于自己的房间,这样的孩子会比较希望爸爸妈妈可以在自己睡觉之前给自己一个充满爱和关怀的吻,如此一来,在感受到爸爸妈妈对于自己的爱以后就能够让他们带着爱和幸福甜蜜入睡,这样会让孩子觉得爸爸妈妈就陪伴在自己的身边,自己会觉得非常安全,睡眠质量也会更加好,有时候孩子可能还会在梦里梦到了和妈妈爸爸一起玩耍。要是爸爸妈妈总是在孩子睡着之后才回来,有时候忙的时候都不到孩子的房间看孩子一眼的话,孩子心里面就会觉得非常失落。就算是给他们买最好的书包,最漂亮的裙子也比不上爸爸妈妈的一个吻来得重要,孩子都是非常渴望妈妈爸爸在睡前给他们一个爱的亲吻的。

  2、睡前讲一个小故事

  要是爸爸妈妈没有事情的话,那么最好是能够在睡前给孩子讲一个小故事!有非常多的爸爸妈妈还没有给孩子讲睡前故事的习惯,总是觉得孩子睡觉的时间到了就应该让孩子赶快回房间睡觉,孩子在床上翻来翻去睡不着,爸爸妈妈还会批评教育孩子,孩子其实会觉得非常难过,有时候还会带着委屈的泪水入睡。睡前故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孩子言语能力的提升,同时能够帮助亲子感情的培养,孩子听着故事觉得很开心,就会慢慢地形成良好的睡眠氛围,带着故事里的美好情节,孩子睡眠质量也会变得更好。

  3、多一点时间陪伴我

  现在社会有非常多的家庭由于生活的压力,工作的压力造成了爸爸妈妈每天都是忙于工作,于是都没有时间陪伴孩子,每天孩子没起床爸爸妈妈就已经上班去了,在爸爸妈妈加班回来的时候,孩子又睡着了。这样一天天过去以后,孩子和爸爸妈妈甚至见不上面,孩子内心其实是非常想念爸爸妈妈的,想和爸爸妈妈一起玩一会,但是爸爸妈妈每天都忙于工作,顾不上自己,孩子不想要高档的衣服和鞋子,只想和爸爸妈妈去一下动物园看一下表演。相信很多的爸爸妈妈都不知道孩子这样的想法。

  4、请爸爸妈妈尊重我

  在很多的爸爸妈妈的眼中,孩子就是孩子,所以一定要管着孩子,孩子的想法都是不成熟的,所以就造成了爸爸妈妈从来没有把孩子当成一回事,任何事情爸爸妈妈都替孩子做主,不让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孩子完全没有发言权。爸爸妈妈要是这样做的话,就会让孩子很伤心难过。孩子想学象棋,爸爸妈妈觉得是浪费时间,这对孩子多么地不公平啊!爸爸妈妈一定要经常听一听孩子内心真实的感受,尊重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因为孩子的想法很多时候和爸爸妈妈是不一样的,爸爸妈妈不能剥夺孩子的权力和快乐啊!

幼儿园家园共育的内容

关注幼儿的教育,促进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

  【摘要】幼儿的学前教育至关重要,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往往因教育不当而引起很大的成长偏差。针对学前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教育部发布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提高广大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家长的科学育儿能力。本篇论文列举了一名6岁儿童的真实成长案例,通过分析得出儿童成长中的常见问题,成长偏差产生的原因,以实例突出了《指南》的推进和贯彻刻不容缓。学校和家庭应该深入学习《指南》的内涵,采用科学的教育方式,提升孩子们的成长质量。

  【关键词】儿童教育生活习惯人际交往成长偏差

  孩子是一个家庭的希望,是一个国家的财富,是一个民族的未来。孩子的教育问题不但是每个家庭,也是整个社会,整个国家关注的问题。其中学前期(3——6岁)儿童的教育更是至关重要,这个年龄段对孩子来说是一个发育的黄金时期,是孩子接受各种事物的最佳时期,是孩子语言飞速发展的时期,是孩子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也是孩子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开展科学的教育,培养良好的习惯,熏陶优良的品德,完善健康的人格,提升孩子的成长质量是每一个家庭成员、每一所幼儿园、每一个教育者的重任。

  一、幼儿成长过程中会遇到的主要问题

  在上面的案例中,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到小明的成长已经走进了一条岔路,从这个孩子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的问题,当然这不仅仅是个例,相信当今社会有很多同龄的孩子都存在着相似的问题。现在我就以小明为例探讨一下幼儿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一)缺乏良好的生活习惯

  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幼儿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基本保证。好的习惯能使孩子受益终生,而差的习惯也将会伴随孩子的一生,给他以后的生活学习构成阻碍。只有合理均衡的营养、充足的睡眠、适宜的锻炼和有规律的生活,才能让孩子保持愉快的情绪,形成安全感和信赖感。小明没有养成规律的作息习惯和良好的卫生习惯,吃饭挑食,不喜欢参加体育活动,不懂得保护眼睛,长时间的沉迷于电视等陋习都会影响到他身心的健康,给未来的成长带来隐患。

  (二)缺乏人际交往能力

  幼儿社会领域的学习和发展过程是完善社会性并健全人格基础的过程。幼儿在与成人和同伴交往过程中,不仅学习如何与人友好相处,也在学习如何看待自己、对待他人,不断发展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小明以自我为中心,不善于与人交流,不懂得分享的美德,在幼儿园被众人排斥,这些人际交往方面的缺失必然不利于形成健全的人格,社会性发展不完善对幼儿身心健康和其它各方面的发展都具有消极的影响。

  (三)缺乏正确的是非观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荣格曾经说过:“性格决定命运!”这充分说明了如果让一个孩子拥有阳光、健全的性格,那他就已经为自己打开一扇通向未来的成功之门。反之也将会毁掉孩子的一生。拿小明来说,撒谎和偷盗都是极其不好的行为,如果不能及时的纠正,很有可能在以后的成长中发展成更严重的错误。不仅误了自身,伤害家庭,也会给社会造成危害。

  二、引发儿童成长偏差的主要原因

  看到一个6岁的孩子身上存在这么多的问题,实在让人痛心。但是也折射出了当前儿童成长教育一些陋习。整体来看,之所以会产生上述问题,主要是因为:

  (一)社会不良信息的渗透

  社会的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但同时也带来了很多弊病。儿童生活在家庭和幼儿园的保护伞下,但是还是不可避免的会有各式各样的东西渗透进儿童的生活里。最直观的例子就是电视,电视里呈现的也是一个社会的缩影,而且是经过艺术加工后不够全面的社会场景,因此,不加选择的让儿童看电视很有可能会对正在形成中的儿童的世界观产生负面影响。而且孩子长期的沉迷于电视的虚幻、片面世界,不但有损身体健康,还会令他减少在现实生活中与家人、伙伴真实的交流,不利于孩子性格的健全。

  (二)家庭教育的忽视

  现代社会,大多数家长都有巨大的着工作压力和生活压力,每天要为生活而奔波,这就不可避免的忽视了孩子的教育问题,不能及时发现孩子成长中出现的负面苗头,或者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样往往会让孩子们慢慢养成一些不好的习惯,当家长发现之时,想要纠正已经十分困难。家庭教育中还存在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隔代教育的问题,因为父母的繁忙,一般在家里照顾儿童的都是爷爷奶奶等上一辈的老人家,大多数老人因为天性都会习惯性的溺爱孩子,或者不懂得一些行为会给孩子带来的负面影响,因此纵容了孩子不良习惯的形成。

  (三)学校教育的片面性

  学校是孩子们成长的堡垒,老师是孩子们的指路明灯。由于这个年龄段孩子的特殊性,幼师肩负着更重的责任。在幼儿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种现象,某小朋友为了某事不开心就大哭,可也有些内向的儿童,选择沉默的伤心,老师往往会发现大哭的孩子赶快上前安慰,却忽视了那个内向小朋友的情绪改变,而没有得到安抚的小朋友或者就会用打人,搞破坏等手段来发泄自己的不良情绪,来引起他人的注意。所以,如果老师仅仅教导知识,哄着孩子们不哭不闹就当完成任务,对孩子的心理问题置若罔闻,这就不算是一名合格的教育者。

  三、纠正儿童成长教育问题的主要措施

  孩子的教育过程中总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令家长和老师疲于应对,到底要怎样做才能使孩子们健康成长呢?针对幼儿教育普遍存在的困惑和误区,教育部发布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描述幼儿学习与发展,列举了一些能够有效帮助和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教育途径和方法,旨在使孩子的教导者们能够通过系统的学习,实施科学的教育,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通过对《指南》的解读,我认为幼儿教育的主导就在于家庭和学校。社会的复杂性要求家长和老师必须把关好对孩子的教育工作,成为孩子们坚固的保护伞,把一些不适当的信息阻挡在孩子的世界之外,遏制社会“不良教育”的侵袭,给孩子们营造一个健康、舒适、向上的成长环境。

  (一)从家庭角度入手

  对家长来说,第一,不能只凭主观经验来教导孩子,应该多看一些儿童教育方面的书籍,了解自己的孩子正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发展阶段,知道这个年龄段的幼儿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大致可以达到什么发展水平,进而能用科学的方法来引导儿童的健康成长。第二,要关注孩子成长中的小事,不能因为繁忙而忽视了孩子的教育问题,要多陪孩子玩游戏,看有益的儿童节目或运动节目,注重亲子关系的培养;经常和孩子一起看图书,讲故事,在生活中萌发孩子对学习的兴趣。第三,要注意教育方法,关心孩子的心理承受力和自尊需求,不能利用简单粗暴的打骂来解决问题,尤其不能在大庭广众之下打骂孩子,要重视成人的榜样作用,用言传身教、以身作则等潜移默化的方式来影响孩子。最后,针对隔代教育问题,家长要多与老一辈沟通交流,制定统一一致的教育计划,不能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教育意见的分歧,给孩子创设一个温暖、关爱和平等的家庭生活氛围。

  (二)从学校角度入手

  对学校来说,这里对孩子的教育是循序渐进,有章可循的,更为系统,也更为科学。但是,幼师本身的主观能动性更为重要。

  首先,作为幼师,要用一颗广博的爱心来关注孩子们的成长,留意发现孩子成长中的困惑和错误,用正确的态度和行为去关心孩子,理解孩子,尊重孩子,遵循幼儿的成长规律和年龄特点,为孩子成长创设宽松、适宜的条件和环境,因势利导,因材施教。

  其次,要培养儿童的交往愿望与交往能力,学会关心和尊重他人,逐渐适应群体生活,遵守基本的行为规范,提高孩子的社会适应力,教孩子成为有礼貌的人,知道道谢和与人问好等重要的社会语言。培养孩子们和朋友一起游戏、合作,能和他人分享物品,会帮助伙伴,能表达自己的情绪感受,察觉他人的情绪,给予安慰和关心,能够接纳和尊重与自己生活方式或习惯不同的人。

  再次,不同的孩子们表现情绪的方式是不同的,老师们要注重儿童的情绪状况,促进心理的健康发展。孩子有活泼和内向的区别,但是内向不等于孤僻,活泼也不等于没有规矩。老师要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平时多注意引导、鼓励,以幼儿的长期健康发展为理念去教学,通过游戏或者需要合作完成的功课等方式引导每个孩子能在团队中能找到自己的位置,不要让任何一个孩子被孤立对待。要特别关心那些动作笨拙、胆怯、不合群的孩子,通过指导尽快使他们受到同伴的欢迎。

  最后,要加强老师与家长的联系沟通,当老师发现孩子们走进某种误区,要及时跟家长反馈,共同寻找出有效的解决方法,实现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同步和谐发展。

  人生百年,立于幼学。学前期是人生最重要的启蒙时期,科学的学前教育对人的后续学习和终身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幼儿的教育需要家庭和学校的配合,需要父母与老师的协作,深入学习和贯彻《指南》的内涵,在科学的教育方针的指导下,共同为孩子们撑起一片蓝天,一块成长的乐土,使孩子们在我们的培育下快乐茁壮的成长。

幼儿园9月份育儿知识

  孩子在幼儿园读大班的时候,就要培养好良好的学习习惯,下面就跟着一起来看看吧。

  允许孩子“异想天开”老师问小朋友:“砖头可以干什么?”大多数孩子回答道:“盖房子。”教师笑了。显然,这是她认可的正确答案。然而,偏偏有一个男孩子举起了小手说:“可以打狗!”孩子们笑着嚷嚷开来,老师的脸色有些不好,他不大喜欢这个淘气的男孩子,这孩子常有怪点子,还常常爱捣乱。但打狗并没有错,老师示意孩子们静下来,不再提这件事了。

  当我听到这事时,心里想,多聪明的孩子呀,如果我是老师,我一定要赞扬他,并让其他上朋友一起再想想,不能能举出砖的其他用途,使孩子的思维活跃起来。

  在我们常采用的教育形式中,死记硬背占了很大的比例,如果一个学生在考试时提出了与标准答案不同的看法,尽管事实上学生是对的,但卷面上他的分数往往要被扣掉,反之,背书背得好,却很少有自己想法的孩子却可能会得到高分。这种教育方法,不能不说是束缚了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其实,敢于求异思维,富有想象力和创造精神是一个人成材的必备条件。我们应该鼓励孩子动脑筋,从不同的角度去寻找不同的答案,而不要限制孩子,阻碍孩子开阔视野。成人在考虑问题时,常要受到许多潜在的因素的限制,但孩子却不同,他们可以让思维插上翅膀尽情驰骋,他们常常会想出出乎人意料的答案,这是很可贵的。

  亚洲某地区在训练大象时,为了防止大象跑散,有时会用绳围出一个圈。按说,这个“障碍”对于大象是毫无阻拦作用的,但奇怪的是,大象却将之视为不可逾越的阻隔,从来不设想去跨出樊篱。听这事时,讲述者是笑着当趣闻说的,而我听后感到一丝悲哀,由大象而联想到我们人类,在我们生活中,又有多少这种实际上并不具有障碍作用的障碍使我们望而却步呵。所以,我们不仅自己要设法突破思想的牢笼,就是对孩子,也是少设障碍为好。当我们看到孩子思想的火花闪光之际,一定要及时表扬,而不要视而不见,更不能带着偏见去压制。

  要鼓励孩子的创新精神和求异意识,就要从小事做起。例如,平时,要支持孩子在没有危险的情况下进行各种尝试,玩玩具和做游戏时,不一定非要孩子照一成不变的模式去做,不妨出点新花样。有些事情,孩子因“异想天开”而出了差错,不要急于去责备孩子,而最好帮助孩子分析一下,找到更妥当的方法,并告诉孩子什么是可行的,给他适当的提示,让他换个方法再试试。做对了就要给予表扬。这样,孩子便会从成功中获得喜悦、获得自信。在孩子遇到问题时,也就习惯去用脑筋想一想了。

  此外,不要让孩子认为父母的知识就是绝对不能更改的。让孩子具有一些“怀疑”精神,对他扩展思路是有益的。要知道,没有科学家的大胆想象和艰苦验证,也许今天我们还会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科学的每一进步都离不开大胆的设想,也离不开对现有模式的“怀疑”,如果我们的孩子只知道老师和家长给的答案去回答问题、思考问题,就不会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突破了。

  训练孩子多动脑子,可以常给孩子出些智力题,还可以同孩子一起猜迷语、玩插拼玩具。只要我们注意孩子多动小脑筋,遇事想办法,他就一定会成为聪明的有所创新的孩子。

  五大注意事项1、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孩子在幼儿园读大班的时候,就要培养好良好的学习习惯,因为孩子上小学之后,课业压力就会稍微增大,所以事先培养好习惯对一年级的学习就会游刃有余了。

  2、灌输孩子时间观念

  在读幼儿园小班、中班或者还是大班的时候,家长们都有接送孩子的习惯,这个时候家长们可以给孩子买一个手表,让孩子有时间的观念,防止孩子做事拖拉、散漫,以及合理的利用珍惜时间。

  3、端正孩子课堂行为

  在课堂上,让老师培训孩子的课堂行为,让孩子养成正确的坐姿、举手回答问题、翻书不影响他人、有效率的做笔记以及下课不哄挤等课堂行为。

  4、培养孩子的兴趣

  到了大班的时候,孩子不仅理解力、记忆力较强,而且能接触学习的类别也比较多,所以这个时候,家长们可以多点与孩子沟通,让孩子选择自己所喜好的专业技能,并加强学习,养成一种兴趣,还能陶冶孩子情操。

  5.增强孩子动手能力

  听说读写的方法不仅可以培养孩子的听力,还可以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家长们可以事先问孩子,喜欢做些什么,给予正确的引导与鼓励,有空余的时间,家长们可以和孩子一起探讨,一起做自制小手工艺品,增强孩子动手能力。

幼儿园育儿小常识

  春季幼儿保健的6个小常识

  保健知识一:合理安排膳食

  小孩吃得好,身体发育快,才不至于营养不良,经常生病。在幼儿园里,要注意小孩的日常膳食,合理安排,全方位补充营养,还要注意每一天让小孩摄取充足的维生素和蛋白质,满足身体发育需求。日常鼓励小孩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补充水分,对抗春季干燥。等小孩体内水分多了,营养充足,小孩患病几率低。

  保健知识二:经常锻炼身体

  季节转变,部分小孩抵抗力会降低,如果不提高身体素质,在病毒来袭时,就难以对抗。回到幼儿园,小孩又没有妈妈的照料,更容易生病。为提高身体素质,应当让小孩多参加体育锻炼,活动身体,比如能够让小孩踢球、跑步等。

  保健知识三:培养良好卫生习惯

  幼儿园的小孩年龄还比较小,个人良好的卫生习惯未必已养成。作为教师,要做好监督工作,让小孩养成勤洗手,不乱挖鼻孔,不随地吐痰,饭后漱口,早晚刷牙的习惯。如果小孩不听话,要循循善诱,谆谆教导,不要操之过急。仅有小孩习惯变好了,才能远离疾病。

  保健知识四:做好保暖工作

  春季早晚气温变化大,要注意给小孩子增添衣服,防止被冷风吹到,着凉感冒。相比成人,小孩适应本事更低,要多加爱护,预防感冒。但要注意的是,不要春捂,因为小孩穿太多,突然脱掉,容易着凉。若小孩运动完,回到屋内再脱衣服,避免肚子受凉。如果小孩汗多,能够用干毛巾擦干手背汗水,再洗澡更换新的衣服。

  保健知识五:保证充足的睡眠

  在幼儿园里,小孩每一天都要午睡,保证充足的睡眠,才能让身体得到休息,促进生长激素分泌。如果春季犯困,能够多喝温水,适当安排午睡时间,弥补夜间的睡眠不足。另外,春季病毒活跃频繁,要让小孩休息好,避免抵抗力下降,被病毒侵袭。

  保健知识六:纠正不良习惯

  小孩很多习惯还没养成,若不想不良习惯影响到身体,记得纠正,比如饭前不洗手,随地扔垃圾,睡前不洗脸等。等坏习惯都改掉了,小孩就不容易被细菌侵袭,患病几率大大降低。幼儿园是小孩经常呆的地方,做好保健工作很有必要。尤其到了春季,病毒活跃,若不想感染疾病,发生大流行,必须要多加注意,让小孩养成良好习惯,经常锻炼身体,全方位摄取营养,做好保暖工作,保证睡眠充足。等身体养好了,疾病自然远离小孩。

论如何推进家园合作共育的学前教育

  学前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主要涉及幼儿园和家庭两个环境系统,学前教育的有效实施必须依赖家庭和幼儿园的密切联系和配合。只有两者形成教育的合力,才能充分发挥学前教育的整体功能,实现幼儿的身心健康和谐发展。教育部下发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就第一次同时面向家长和老师,协调幼儿园、家庭和社会形成教育的合力。因此,本文从家园合作角度来探讨如何推进学前教育的科学健康发展。

  一、家园合作共育的意义

  1.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家庭、幼儿园是支持幼儿成长的两个重要微观系统。家庭,是由家庭全体成员及成员之间的互动关系组成的一个动态系统。[1]儿童从一出生就置身其中,是儿童最初的生活场所。家庭教育主要是指家庭生活中,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对孩子进行的教育和影响,它贯穿于人一生的发展。《幼儿园工作规程》总则中指出:幼儿园的任务是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可见,幼儿园是进行学前教育的专门机构,属于学校教育体系,是在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和监督下,根据国家的教育目标与任务,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以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注重保教结合的教育机构。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有着各自的优势,在学前教育中承担着不同的责任。

  教师和家长是儿童成长的重要他人,他们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美国学者凯特对比了教师和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角色差异(见表1)。父母和教师是促进儿童发展的平等主体,他们在儿童成长过程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发挥不同的作用。

  2.家园合作共育的意义。所谓家园合作是指幼儿园和家庭都把自己当作促进儿童发展的主体,双方积极主动地相互了解、相互配合、相互支持,通过幼儿园与家庭的双向互动共同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3]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各自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两者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缺一不可。①家园合作共育有利于提高学前教育的质量。陈鹤琴先生认为:幼稚教育是一种很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也不是幼稚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必须两方面共同合作,方能得到充分的功效。[4]首先,通过家园合作,家长和教师能够增进相互的了解和理解。家长参与到幼儿园教育中去,能够亲身感受到教师工作的繁重和艰辛,清楚认识教师工作的复杂、细致,从而学会宽容教师,体谅教师,[5]在此基础上,通过各种方式支持教师的教学工作。教师可以通过了解儿童各方面的情况,实现因材施教;可以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实现教育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家园合作共育有利于提高学前教育的质量。意大利瑞吉欧教育就是特别重视家长的主动参与与教师合作共育,有效地提高了学前教育的质量,结果被评为“全世界最好的学前班”(据1991年美国《新闻周刊》报道)。②家园合作共育能够促进儿童的全面健康发展。家庭、幼儿园是幼儿成长的两个重要微观系统,根据人类发展的生态学理论,两个或多个微观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构成了中间系统,中间系统各微观系统之间的互动质量越高,促进儿童发展的可能性就越大。对幼儿来说,幼儿园和家庭之间的关系构成了幼儿成长的一个重要的中间系统,家园合作、协调一致的教育对儿童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家园合作将使幼儿来自幼儿园和家庭的学习经验更具有一致性、连续性和互补性。[6]家园合作能够提高儿童的体力,发展儿童的独立性,培养儿童的语言能力,增强儿童的自信心,萌发儿童的创造性,能够提升儿童的整体发展水平。[7]家庭和幼儿园的密切合作有利于提高学前教育的质量,促进儿童全面和谐发展。

  家园合作共育,加强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的联系,能够有效提高学前教育的质量,从而促进儿童的全面和谐发展。我的学前教育理想就是实现真正家园合作共育的学前教育。

  二、家园合作共育存在的现状、问题

  我的学前教育理想就是实现真正的家园合作共育,使儿童获得连续性、一致性的教育。但是在学前教育实践中,“家园合作共育”的现状并不理想,存在很多的问题。

  1.家园合作的表面化。从目前家园合作的实践来看,家长的参与更多地停留在形式上、表面的参与上。家长们可能会在参加家长会或是在接送孩子时向老师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问问孩子在幼儿园学到了什么,帮助孩子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但是深层次的、实质意义上的合作缺乏,如主动参与幼儿园的管理、质量评价,为教师的教学提供有关幼儿的信息、配合课程深入到幼儿园教育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等。另一方面,即使有各类的家园合作活动,但也只是关注某幼儿园是否有家园合作,而没有关注合作的效果如何,是否真正有利于孩子的发展,只是为了“合作”而合作,实质性的效果有限。

  2.教师和家长合作不平等。在家园合作中,幼儿园和家庭都是促进儿童发展的主体,双方是平等的,应该积极主动地相互了解、相互配合、相互支持。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着不平等的倾向。一种是教师明显处于地位高的一方。家长认为,“孩子进入幼儿园后,就主要由教师负责了。教师是专门教育孩子的,他们做的应该是对的,是为孩子好。教师让我们做什么,我们照做就好了”。家长一般处于被动配合的地位,放弃了自己参与的权利,没有发挥家长主体性。另一种是家长处于较高的地位,这主要是由于市场的竞争性决定的。幼儿家长向幼儿园提出了超前教育的要求,有些幼儿园各方面工作有迎合家长的倾向。在他们看来,家长是幼儿园服务的顾客,必须让其满意。因此,教师的工作是让家长满意,“家园合作”成了向家长汇报情况。例如,现在幼儿园的家园联系方式之一是通过博客,一般内容是今天孩子上课的内容、回家的作业等,更多的只是一种报告、迎合家长,呈现一种效果的东西。家园合作只是一种单向的信息输入,两者之间缺乏主动的互动交流。3.家园合作较随意,缺乏计划性。有研究调查显示:有的幼儿园家园合作活动仅仅是在学期初、学期末等特殊时候进行,在平时几乎没有。有的教师只是出现问题时才找家长。幼儿园“大多临时通知有家长会、家长开放日活动,没有活动计划”[8],导致家长一时无法安排好手头的工作,对于这样的活动只能放弃。家园合作呈现随意性、缺乏计划性,致使家园合作无法有效进行。

  之所以出现上述情况,我认为根本原因是由于教师和家长没有意识到家园合作的重要性,对“家园合作”的含义没有真正地理解。在他们看来,学前教育更多的是指幼儿园教育,孩子进了幼儿园,如何教育就是老师的事。家园合作更多的是家长对教师工作的配合,没有认识到家长和教师都是家园合作的主体,应该发挥主体性,共同起作用。

  三、推进家园合作共育的学前教育

  学前教育价值的根本诉求是儿童的发展,家园合作共育能够为儿童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华爱华教授在2013年全国学前教育宣传月启动仪式上指出,“科学育儿,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在明确家园合作共育的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我们应构建家园合作共育的学前教育。

  1.家园合作共育是双方的共识。在认识层面上,家园合作共育是家长和教师的共识。首先,家长和教师都认识到家园合作共育的重要性。良好的家园关系能够密切家长―儿童―教师三者之间的关系,家园合作共育对提高学前教育质量、促进儿童健康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次,深刻理解“家园合作共育”的含义。家园合作共育是一种双向互动的活动,家长和教师是促进儿童发展的平等主体,而不是一方对另一方的单向配合。双方都有着积极参与学前教育的意识,家园合作在平等和谐的气氛中进行着。

  2.通过多种方式,增进沟通和理解。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在幼儿发展中起着不同的作用,但他们有着共同的教育目标,就是儿童的健康、快乐成长,全面、和谐发展,他们有相互沟通和理解的可能性。

  首先,通过沟通和了解增强相互间的信任。孩子是每个家长的牵挂。把孩子送到幼儿园,家长多少会有些许的担心,因此建立相互间的信任感是家园合作共育的前提。在孩子入园前,教师通过家长手册向家长全面展示幼儿园的风采,通过家访、组织家长参观幼儿园,使家长对幼儿园的生活设施、安全保护等硬件环境和教师的教育教学、组织文化等软件有充分、切实的了解,同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要求,以供幼儿园参考和改进。幼儿园平时定期向家长开放,让家长在活动中了解教师的辛苦工作和孩子的成长情况,从而赢得家长的信任和理解。

  其次,通过多种方式,不断加强相互的理解。“学校和家庭应获得经验的连续性,这对孩子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孩子不仅要求这两处有各自的连续性,还要有两者之间的连续性。”[9]经验的联系性需要两者增强相互的联系和理解。教师通过家访、家长在接送孩子时的交流增加家园的日常交往,深入了解孩子各方面的情况,为教学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教师根据获得的资料制定教学计划,在教学中针对每一个孩子的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通过有计划、定期地举办家长会、家长开放日活动,让家长和教师相互了解孩子在幼儿园和家庭的发展情况及其在教育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可以对家长的一些疑惑进行解答,给予一定的指导。家长提供的信息能够为教师的进一步教学提供帮助。家长和教师还可以通过家长信箱、家长园地、BBS、博客等多种方式加强相互间联系和沟通,重视家园合作的日常性和随访性。充分利用这些对话平台,切实增强家长与教师之间,家长与家长之间联系,共享育儿经验,一起探讨育儿问题,实现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的有机联系,共同提升学前教育质量和水平。

  3.共享教育资源,实现家园优势互补。幼儿园和家庭之间应该优势资源互补,通过整合家园的教育资源,共同促进儿童的发展。首先,家长要积极参与幼儿园的活动和管理。一方面,家长的不同职业、不同的文化背景可以为幼儿园教学提供丰富的内容,提供多种支持和帮助。例如,家长可以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当“半日老师”,拓展教育资源。家长还可以在联欢晚会时作为嘉宾主持、观众、表演者等,与孩子们一起联欢,其乐融融。家长的积极参与能够丰富幼儿园的教育教学资源,而且能够充分调动儿童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家长主动参与幼儿园的管理和评价,指出其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有益的建议,促进幼儿园教育质量的提高。家长身上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幼儿园应充分发挥家长的独特优势。

  其次,幼儿园为家庭教育提供一定的指导。幼儿园开办家长学校,邀请一些幼教专家,开展家长讲座和培训,宣传、普及基本的育儿知识,提高家长科学育儿水平;对家长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对家长的问题提供一些指导性的建议。

  家庭和幼儿园都是促进儿童发展的主体,两者应该通过多种方式,增强相互沟通和理解;密切合作,共享教育资源,实现家园优势互补,形成教育合力,共同提高学前教育的质量,促进儿童全面、健康发展。

幼儿园家园共育讲座心得体会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采用怎样有效的方式和家长合作教育孩子,帮助学生健康成长,我认为可以从家校合心,共同教育做起。

  要做到这点,就要善于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要知道,教育不只是老师的事,家庭的教育对学生也尤为重要。不同的家庭教育环境,会使学生有不同的性格和习惯,那怎样让学生在家里也有个好的环境教育呢?这就要我们班主任多与家长沟通,多与家长交流,向家长介绍好的教育经验,与家长一起查找各自的教育问题和教育缺陷,一起共同进步。要让家长们知道自己的孩子在学校里各方面的表现,也让家长告诉老师他们孩子在家的情况。在学生做了一件好的事时,家校可共同鼓励他,表杨他,赞赏他;要是学生做了一件错误的事情,家校可共同教育他,劝导他。这样就强化了孩子习惯的养成和对错的辨别能力。不知谁说过这样一句名言: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所以我们要通过家校共育,来缔造学生的良好习惯和健康人格。

  不管怎样,我们的教育,不能仅仅只依靠老师,更多的还需要家长和我们一起来共同完成。学校家庭教育怎样才有更有效,这是我们应该深思的一个问题。更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管总结完善,让自己的教育更为有效,让自己获得提高。

幼儿园家园共育自查报告

  家长工作是幼儿园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家长工作是幼儿园的重要职责。提高幼儿园的办园质量和教育目标,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全面发展,要靠幼儿园与家庭社会相互配合方能奏效。然而,在实际工作当中,我们幼儿园在家园共育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家园共育工作目前存在的问题:

  1、家庭教育重视早期智力的开发,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尤其是忽视对幼儿进行做人教育。突出表现为家庭教育小学化问题严重,家长认为对孩子只有过早地进行认字、加减运算、认读汉语拼音、背诵古诗等,亲朋好友聚会时好让孩子有展露才艺的机会,为自己的“面子”增光添彩,只重视眼前智力的培养发展;忽略了培养孩子的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合作、学会交往的能力,生活中一味的迁就孩子、保护孩子,必然导致幼儿片面地发展。许多家长不能理解一个问题,就是幼儿在未来社会的生存质量取决于生理、心理和道德品质等因素,未来社会情商重于智商。

  2、家长、教师均忽视相互沟通。

  有些家长将孩子送进幼儿园是怕孩子纠缠、吵闹,图自己省事省心,并不关心孩子在园受教育的具体状况;有些家长认为,交了学费,孩子就该归教师管,教育应该是教师的事情,家长只要能照顾好孩子的饮食起居、为孩子创造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就行了;有些家长甚至连最基本的按时接送孩子都做不到。家长的意识中认为自己的职责就是赚钱为子女的未来生活做物质铺垫。很多家长甚至认为,把孩子送到幼儿园,只要孩子学到知识就行了,至于和教师沟通,对他们而言似乎根本就不需要或者不重要。导致这种状况,不仅与农村家长的受教育程度较低、育儿观念落后等有关,也与幼儿园对家长工作的忽视有很大关系。

  有的教师在做家长工作时,为了省事和减少麻烦,在投入力度上打折扣;有的教师认为教育是幼儿园可以单独胜任的,不必太费周折、自找麻烦地同家长商议;有的教师认为孩子在园是教师的责任,在家里是父母的责任,只要关心幼儿在园的表现,不出差错、不被家长批评就行了;还有的教师甚至认为农村家长的文化程度低,素质不够好,育儿观念落后,不屑与他们交流、沟通,等等。因此造成了教师与家长之间缺乏沟通,以至在家园共育上存在诸多问题。

  随着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家长的工作压力也越来越大,于是“工作太忙”“没有时间”成为不能参加幼儿园活动“最合理”的理由。即使参与了,也是来去匆匆,对活动的目标不作深究或视而不见。由于家长对教师工作不够理解、教师的家长工作不到位的情况,使得幼儿园开展的家长工作都流于表面化、形式化,徒增了家长和教师的负担,并没有达到家园合力的效果。由于家长和教师双方存在观念和工作方式的差异,导致家园共育中出现家长和教师不配合的现象就不足为怪了。

  3、教师未能以尊重的态度对待祖辈家长与自己观念上存在的差异.

  由于工作或其他原因,越来越多的农村家长把孩子托付给祖辈们照料。而祖辈们对孩子的教育与现代教育观念存在较大差异。祖辈们对孩子的身心特点、科学的育儿方法等缺乏全面、系统的了解和认识,加之受生活环境、传统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家教观念比较陈旧,宠多于教,爱多于严。许多祖辈家长仍用老观念要求孩子,无形中增加了孩子接受新思想、新知识的难度。

  而教师对祖辈家长缺乏尊重和信任,有的教师认为自己才是孩子的教育者,是教育孩子的“专家”,祖辈家长不如自己懂教育,让他们参与教学工作是在添麻烦、制造混乱,甚至不自觉地会以一种教导别人的语气、居高临下的姿态与家长交谈。教师的这种态度妨碍了与家长的沟通,导致家园共育中的问题。

  二、有效实现幼儿园家园共育的对策:

  1、教师主动取得家长的信任。

  家长合作的态度取决于家园合作是否满足孩子发展的需要,是否与他们的教育目标相一致。当幼儿园教育满足了家长和孩子的合理需求,家长合作的愿望和积极性就会提高。家园工作中,教师应尽量主动接近家长,询问孩子在家的表现。教师应时刻要求自己做个有心人,善于用心观察孩子在园的一举一动,主动向家长反馈孩子的情况,取得家长的支持,家长才会化被动为主动,配合教师的工作,使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保持同步,从而达到家园合作的目的。

  教师想要赢得家长的信任,获得家长的认可,就应该尊重家长,友好地对待家长,把家长当做自己重要的合作伙伴。教师工作做得好,态度认真、友好,相信家长会更敬重、信任教师,更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师工作,这有助于形成相互理解、支持的关系,使家园合作良性循环发展,从而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

  2、办好家长学校,切实提高家长的教育素质。

  幼儿园应发挥自己的资源优势,将提高家长的教育素质作为园内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定期组织家长来园学习,学习形式应灵活多样,学习内容侧重培养家长掌握现代家庭教育理念、家庭教育知识和家庭教育方法,最终实现提高农村家庭教育质量的目的。需要注意的是,家园间的合作通常会因为花样繁多的活动和各种不同的形式而在不知不觉中流于形式化、表面化。因此,要使家园合作落到实处产生实效,教师在组织开展家长工作时,要尽量为家长着想;在组织活动时,教师应考虑到家长的时间、精力、能力,不为难家长,不提出一些过高或无理的要求,确保家园合作的成效。

  家园合作成功与否,取决于家长与教师双方的共同努力,教师的态度和行为是家园合作成功的关键。教师态度认真负责,工作细致到位,对家长态度可亲,相信家长也会乐意成为教师工作的参与者、合作者和支持者,这样就能齐心协力把家园工作做好,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幼儿园家园共育的工作总结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的重要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开园以来,我负责幼儿园家园共育工作,积极开展家园共育活动,深入开展家长工作。

  1、建立完善制度。

  我们积极成立家长委员会,并且定期召开家长委员会活动。家委会成员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家长了解幼儿园工作计划和要求协助幼儿园工作,反映家长对幼儿园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协助幼儿园组织交流家庭教育的经验。有较为完善的家委会规章制度,完善的的家委会工作,让家长工作找到了顺利开展组织。

  2、做好常规工作。

  (1)为了解幼儿进行家访工作。老师每学年对每位幼儿进行家访,在这个过程中了解幼儿在家的表现,并记录分析。同时介绍在园情况,取得家长积极配合,密切学校和家庭的关系。

  (2)学期初定时开展家长会。家长会的主要内容是帮助家长转变教育观念,提高家长对幼儿教育的认识,同时明确本学期的主要教育教学工作,多方式与家长互动,促进家园协作。

  (3)充分利用班级家园联系栏。为了能让家长实时了解幼儿的教育教学工作以及配合老师的工作,我们丰富并及时更新家园联系栏内容,让家长直接了解孩子情况,互通信息。

  (4)好好把握家长接送时间。老师们充分利用家长接送时间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让家长与老师互相了解孩子在园在家表现,以便共同引导孩子。

  (5)每学期进行家长开放日活动。家长开放日家长到幼儿园观摩教学,让家长看到孩子在幼儿园集体活动中比较自然的状态,全面了解幼儿的教育理念,客观公正的评价幼儿的能力,认同教师的工作。

  3、抓住活动契机。

  每个月我们基本上都有主题活动,邀请致家长参与我们活动的策划和实施,进一步增进亲子感情,同时让家长意识到孩子的成长需要家庭成员共同参与的。比如六一儿童节我们策划“自然畅玩,乐享童年”户外游戏活动,中秋节手工活动等等。

如何做好幼儿园家园共育工作

  一、从细处入手,取得家长信任,是开展家长工作的关键。

  取得家长对幼儿园、对教师的信任,是做好家长工作重要的一环,只有信任,才能有理解;只有理解,才会有配合。因此,要做好家长工作,要从细处入手。

  1、家访,是建立家园密切关系的第一步。

  2、充分利用接送孩子时间,灵活与家长沟通,是建立家园密切关系的重要环节。

  3、细致观察,做好观察记录,建立幼儿成长档案,是家长了解、信任教师的有效途径。

  4、用实际行动关心爱护每一位幼儿,赢得家长的信任。

  二、“家园互动”,提高家园共育的有效性

  家长、幼儿、教师是整个幼儿园教育中的三个支点,我们让家长、幼儿共同参与当前幼儿园,这是我们所追求家园共育的新举措。

  1、让家长间接参与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注重家长与孩子的共同探究、共同成长。

  2、让家长直接参与幼儿园的教育活动

  三、提高家园共育的实效性为了达到家园同步地配合教育,家园双方围绕着孩子的发展经常联系、相互沟通情况做到家园相结合”。

  1、家长学校与专家咨询相结合

  2、书面联系与电话沟通相结合

  四、针对不同文化层次的家长,我的做法是:

  1、抓住孩子的特点,有针对性地与家长交流,使家长信服。

  2、通过主题展板展示教学内容,使家长了解孩子的发展,认可教师的工作。

  3、请家长进课堂当“老师”,调动家长参与的积极性,挖掘教育资源。

  幼儿园的家长来自各行各业,是幼儿园宝贵的教育资源。不同的家长具有幼儿园教师不具备的职业特点和专业技术。请家长亲临班上给孩

  4、对于家长提出这样的问题,我首先帮助家长分析出现这样问题的原因。

  如:独生子女在家里非常娇惯,要什么家长就给孩子买什么,玩具比幼儿园还多,造成孩子玩玩具时不能专心玩一种玩具,而是玩两下这

  家园共育是现代教育的必然,也是家庭教育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为了共同的目标,我们必须“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当然,这也需要我们全社会的参与和支持。在探索家园共育新举措的过程中,不仅更新了家长的育儿观念,提高了他们科学育儿的知识与技能,促进了孩子的各种能力的发展。

家园共育—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

  幼儿园新《纲要》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会密切配合,共同为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与家长配合,根据幼儿的需要,建立科学的生活常规,培养幼儿良好的的饮食、睡眠、盥洗、排泄等生活习惯和生理自理能力。

  实践出真知,我们知道:成功的教育离不开家长的密切配合与支持。于是,我们定期举办“家长会”,使家长了解幼儿园及班级的教育方针和管理措施,设计有趣的“亲子活动”,鼓励家长与孩子共同参与,体验幼儿活动的乐趣;组织“家庭郊游活动”,享受大自然的美好和家庭的温暖;并且充分利用“家园互动栏”宣传育儿经验和知识以及班级近期概况;还通过《家园共育册》使家长和教师能更及时、更全面地了解孩子、关注孩子的健康成长……适时、适地、适当地普及幼教知识,积极主动地培养家长参与教育的信心,提高家长的幼教水平,激发家长对孩子的有益的爱心和表现感,赢得家长对幼儿园的信任与支持,从而优化幼儿的成长环境,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家园共育,共同培养幼儿的各种良好行为习惯,我认为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家园共育,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

  六个大人带一个孩子,真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碎了。孩子在入园前全是大人喂饭,并且有的孩子还喜欢含饭,咀嚼吞咽能力明显较差,因此我采取了几个措施。

  1、向家长宣传使孩子独立进餐对孩子动作发展和促进其智力发展的重要性,以取得家长的自觉配合与支持。

  2、教师以幼儿可接受的方式,如讲故事、情境表演、看图片以及心理激励等方式鼓励幼儿养成独立进餐的良好习惯。

  3、邀请家长参观孩子的进餐情况,请家长把自己的孩子和班上的幼儿作比较,了解孩子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和老师共同商议解决问题的办法。

  比如我班幼儿韩依婷小朋友,父母是个体户,平时非常忙,没太多时间关心孩子。因此,韩依婷在进餐时较偏食,经常要老师喂饭。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首先与家长取得联系,了解孩子在家的情况,并商讨对孩子的教育措施。出乎意料,家长对我们的个别谈话毫不在意。我们采取各种办法让孩子把饭吃完,却得到家长的一盆冷水:“孩子不肯吃就不要给他吃了。”难道就让孩子这样下去?不,教育好孩子是我们的责任。于是,我们采用了“牛皮糖”式的家访,一次次“缠住”家长,进行沟通,用真情来打动他们,使他们抽出时间观看了全班幼儿的进餐情况,并了解独立进餐、不偏食才能使孩子健康成长。而在平时教育中,让孩子明白“不自己动手吃饭,挑食会长得难看、不健康”。通过我们的努力和家长的配合,孩子的偏食习惯改正了,还非常乐意自己动手吃饭了呢。

  二、家园共育,培养幼儿良好的自我服务能力。

  刚入园时,孩子们总是带零食到班上吃,果壳、包装纸随手扔满地,洗了手从不关好水龙头,用完的毛巾也不放回挂钩,玩过后的积木遍地狼藉……针对这一系列状况,我们是这样做的:

  1、召开家长会,请求家长配合,在家给孩子一个独立的空间,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让孩子学会收拾自己的东西,把物品整理归类。

  2、举办“郊游”活动,组织全班幼儿和家长出游、野餐。在活动中,鼓励孩子自己走,自己背自己的用品,锻炼孩子的体力和毅力。野餐后,激励所有的家庭把用餐后的垃圾整理干净,比比哪些家庭最能干。

  3、在班上,开展“宝贵的水”,布置“玩具的家”等一系列活动,使孩子们养成不浪费、讲卫生、有条理的好习惯。

  像我班的谭芊芊小朋友,因身体素质较弱,从来都是出门要抱,什么事也不动手去做。通过教师的知识宣传,亲子郊游活动,家长们意识到了幼儿自我服务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于是积极配合班上的老师。现在,谭芊芊小朋友身体比以往更健康了,在班上还积极为集体服务——摆茶杯、发点心,帮助其他小朋友一起整理玩具……她做得可开心了。

  三、家园共育,培养幼儿良好的倾听习惯。

  钟芳华还说过这样一句话:“倾听习惯的好坏是孩子将来学习好坏的关键。”纲要也指出:“养成幼儿注意倾听的习惯,为每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长处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

  班上的幼儿开展活动时,气氛非常活跃,部分活泼好学的孩子发言非常积极,一个个都迫不及待地想把自己的意见和想法说给大家听。而在别人讲述时总是不时打断,常常使活动中断。而部分自信心不足的幼儿就难以有机会完整地表述自己的看法。该如何扭转这种局面呢?我设计了一系列活动。

  1、首先争取家长配合。我设计了“记录法”,让孩子在幼儿园学会的儿歌、故事在回家时讲述给家长听,并请家长记录下来第二天与老师交流。通过记录法,让所有的孩子都有机会表达自己所了解的知识,并且又使知识得到一个适当的反馈。

  2、利用“家长开放日”活动。请家长到班上观摩孩子的一日活动,让家长观察到孩子在园的行为,以便在家里进行配合教育,还可以请家长当“老师”,让幼儿体会“妈妈”老师在活动时,大家不尊重老师时的感受。

  3、亲身体验法。班上开展活动时,让最不能安静倾听的幼儿在发言时,故意让其他人打断他的话,使孩子亲身体验到不被他人尊重的滋味。

  四、家园共育,培养幼儿良好的阅读习惯。

  1、设立班级“图书角”,要求幼儿爱护图书,轻拿轻放,挑选自己喜欢的图书,安静阅读。

  2、请家长多带孩子到书店看书,感受安静阅读的气氛,产生爱书、惜书的情感。

  以上一系列的家园共育活动的开展,使家长有机会参与到各种各样的活动中和活动中的各个不同环节里去。在活动中,家长不仅成为活动的参与者,而且还是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其主人翁意识得以焕发,真正成了幼儿园的合作伙伴和教师的良师益友,并且真正使幼儿的行为习惯得到良好发展,更有效地促进了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有创意的布置教室

幼儿园墙面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