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规矩的名人名言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规”是一种画圆的工具,矩是一种画方的工具。这句话告诉我们:如果不按照一定的标准或法规去做,就会一事无成。

  从古到今,那些有才华,对祖国有用的人,不都是用规矩来约束他自己的吗?比如魏太祖曹操,曹操二十岁那年当上了洛阳北部尉。

  他一上任,就叫工匠做了二十多根五色大棒,悬挂在衙门左右。他立下禁令,谁要是犯了禁令,不管他是豪门大族,都用大棒责打。当时,有个出名的恶霸,依仗着他人的势力在洛阳横行不法,谁也不敢惹他。有一次,他在夜里带刀乱闹,触犯了禁令。曹操不管他来头多大,把他抓起来,用五色棒一阵痛打。那个恶霸经受不起当场就死了。这件事轰动了整个洛阳。

  还有一个事例,也能说明规矩的重要性。曹操曾经出兵,在麦田小道上经过,他下令“士兵不许毁坏麦苗,违犯这条命令的处死”。

  骑兵都下了马,用手拨开麦苗互相照应,让人马通过,再这时,曹操的马跳进了麦田里。曹操下令文官议论罪名,文书官用《春秋》上的道理来回答,说是惩罚不能加在至尊的首领身上。曹操说:“我制定了法令而自己违反了它,怎么统帅!不能自杀,请让我自己惩罚自己吧。”于是他拿过宝剑割下了自己的头发扔到了地上。为此他留下了好名声。设想一下:如果曹操不以规矩办事,那肯定打不了胜仗,也建立不了魏国,也不会造成三国鼎立的局面。我们要学习曹操不仅用规矩来约束别人,还用规矩来约束自己。

  在生活中,也有许多人不守规矩,比如一些驾驶员,不遵守交通法规,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

  记住“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这句话说得一点也没有错!

关于规矩的名人名言

无规矩不成方圆

  规矩就像藤条束缚着人们的行为规范,如果剪断了这些藤条,就会像断线的风筝一样远走高飞,不知要被风儿带往何方。有一句老话说得好:无规矩不成方圆。

  近日,网上爆出某市中学班规,被网友戏称“某市最严班规”。里面对学习、纪律、卫生三个方面都有详细的条文规定和对应的处罚。列班规的出发点自然是好的,正所谓“严师出高徒”,严班规也能出高徒,如果取消班规,班级必定会成一盘散沙,无人束缚,这对于学生的发展是不利的。

  我们生活在法治的国家,我们享有应有的权利和义务。其实自古罗马开始,就已经有了成文法典,对公民日常生活作出了一系列规定,法律即是权威。当代共产党人就职时都必须对宪法宣誓,这是一种尊敬,更是一种责任。没有法律的社会动荡不安,烧杀抢掳无恶不作的事大有人在,法律即规矩,违反规矩必将受到制裁,这是不变的定律。

  我在网上看过一个监控视频,一个女子横跨护栏,司机没注意前方有人,急转方向盘,最后导致多车追尾现象。在护栏上面明确写出紧张横跨,而且不远处就有天桥,因为一时方便而连累一群人,不守规矩的代价是无法承担的。每一个事物存在都他的价值,规矩也是,守规矩应从现在开始,做一个守法好公民。

  一定的束缚并不会制约一个人的发展,反而可以促进发展。风筝的线收紧了,能放出也能回来,一盘散沙用容器装起来,就不会散落一地。毕竟,我们从小就知道无规矩不成方圆……

规矩

  规矩是人为所规定的,我们随时都可以修改。

  规矩就是一定的标准、准则或习惯。当然规矩有好的与坏的,所以我们应当遵守好的,破除损人利己的。

  清朝期间,清政府实行了“闭关锁国、海禁”等措施,正是由于那一项项规矩导致一个旺盛的大中国就此落寞下去了,使得列强不断来侵略我国,无能的清政府签下了一份有一份的不平等条约,导致百姓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被逼无奈的人们只好奋起反抗消灭了清政府,建立我们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才有了我们现在幸福美好的生活。倘若人民始终不知反抗,或许我们中国早已被列强瓜分完毕,不复存在了,正是因为我们敢于反抗、创新的精神才是中国走向了富强。

  常言道:“无规矩不成方圆。”我可不这么认为。古有花木兰替父从军这脍炙人口的故事,谁说女子不如男,花木兰在战场上一点都不逊于男兵,功绩赫赫成为了一代女枭雄。从而打破了女子不可从军的规矩。假使木兰并未替父从军,木兰福也许就会战死沙场,而木兰或许就郁郁而终了,那我们也就根本不会知晓花木兰是何等人物,正是由于木兰那敢于打破规矩作为,让我看到了女子的本色。

  古有花木兰、岳云,邱少云等敢于推陈出新,当然我们现代人也人才辈出。

  身材不高却知识渊博的邓小平爷爷,他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方针。让我们中国有一个不同的政治制度从而使回归祖国的特别行政区有了更适合发展的空间,才能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除此之外。还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使少数民族得以与我们一起平等互利、和平友爱的生活在一起。谁说社会主义国家不能有市场呢?我国就有,因为我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这一项又一项都是邓小平爷爷所提出的,它打破了条条规矩,却为人民的生活都带来了福利,所以人们都爱带他。这足以说明我们用自己的思想也可以创造出美好的生活这就是我们心中的方圆,而不需要用规矩来描绘。

  规矩是虚无的,我们的思想才是真实的,我们只有用脑和心才可以创造出华实的未来。这就是我们自己的规矩。

规矩总在身旁

  在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不仅是个和平的时代,也是个有着更好的法治时代。在这世界上的每一个角落里,都有着属于自己的规矩。若是没有了各种规矩条款,人们的一些行为不受约束,则会使世界变得混乱,后果不可预料。

  在每个家庭里都有着各种家规,从而起到约束的作用。在学校里有着各式各样的校规,约束着学生的行为习惯。在整个国家中有各种法律法规,让人们不做不合理的事情,让整个社会秩序稳定。不管人身处在何方,都会有相应的规矩。规矩的存在,让人慢慢形成一种好的初意识,让人在潜意识里就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说起规矩,我家中的规矩虽不多,但该有的还是有的。因为我从小就很乖、很懂事,所以规矩对我而言并不是什么束缚,反而是一种理所应当的事情。在我小的时候,妈妈曾告诉我见到认识的人要到招呼以示对对方的一种尊重。还有是待客的一些规矩,首先是和客人打招呼然后让客人在家中坐下,并给他们每一个人倒杯茶。在家中并不是只针对孩子的,有些是大人和小孩都要遵守的。比如家人要互相尊重,大人不能不经允许就翻看孩子的日记或者信件,当然孩子也不能干扰大人的事儿。因为电脑长时间的玩耍对眼睛,所以家里人规定不能玩太久。人于世需要对自己的安全负责,所以为了安全,就有了门禁的时间,并且我家中规定,只要我还是学生时,不能外宿,当然也除开一些特殊情况。

  学校里的规矩总是比家里的多。每个学校都会规定若触犯了校规,那么就回得到相应的惩罚,存在这样的一条警线会让学生去遵守规矩。我班上有一小部分人总是很调皮,会时常跟老师顶嘴,老师会管他们,但他们不服管教,并不知错。然而当他们触犯学校的底线时,得到了相应的惩罚,最终知道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学校立规矩一方面是为了约束学生的行为,另一方面则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好习惯。承办学校的目的并不只是单单的为了让学生学习知识,取得好的成绩,也是为了教学生如何做人。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学生是每个学校的目的,当然德才是第一位。

  不管人身处何方,都会有相应的规矩伴在身旁。蹲守规则,做该做的事情。国家的秩序稳定,是靠着每个小小的规矩累积形成的。

无规矩不能成方圆

  自古有云:“无规矩,不能成方圆。”矩与规是刻画方圆的必备之物,于是便有了“规矩”一词。诚斯人言,当今世界物欲横生,形形色色的人组成了这个自由开放的社会。但在这个社会里,若无规矩,“自由”的社会则会天下大乱。

  规矩在,国方能安定,家才成强盛。开创“开元盛世”的唐玄宗在任用姚崇为宰相前,姚崇要求唐玄宗答应诗歌要求。这个要求是针对法令、军事、赋税、人才、建寺、外戚管理等方面具体的规定。玄宗一一应允,任用姚崇,与姚崇一同治理天下。而这十项关于治国的规定,为大唐的发展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玄宗用好这些姚崇提出的规定,在一个国家是何等之重要!每个国家都是建立在规矩之上的,只有按规矩办事,国家才能井然有序,才能繁荣富强。同时,国有国规,家有家规。众所周知,梁启超家族辉煌强盛,有“一门三院士”的佳话,这个辉煌的主要,源于梁启超的家规。梁启超的家训十则,针对教育、从仕、做学问、成就大人物等方面提出谆谆教导,规定甚严。这严厉而不失人性的家规构成了“方圆”,造就了“九个子女,个个了得”的梁氏家族。可见,规矩何其重要,它是一个国家稳定繁荣的基础,它是一个家族强盛发展的保证。有规矩,方成其方圆。

  刚柔并济地践行规矩,才能成就最和谐的方圆。前不久在杭州的一处高铁站上,一位女子用手拦下一列高铁,让“让全车乘客一起陪她‘等老公’”。这是何等的漠视规矩!我们知道,高铁网络息息相通,常常牵一发而动全身,硬性的规矩实是保障全国人民的利益,旅客乘坐列车必须遵守铁路运输安全法律法规,这样才能安全有序。若像女子随意破坏规矩,全国人民的安全利益从何保障?所以,对于这种现象,绝对要硬性的规矩来处理,保障旅客的安全。但规矩既有其刚性一面,又有其柔性一面。去年6月在拉萨开往成都的列车上,位老人突发心脏疾病。为此,火车在本不应该停靠的江油火车站,破例停靠了3分钟,老人因此得到了紧急救援。在保障安全为前提,以生命最高为出发点,这种“特事特办”的做法,不是违反规矩,是“柔性”地按规矩办事。其实,早在几年前,江油火车站已和医院建立联动机制,开辟无障碍绿色通道,只要有突发情况,所有医疗设备和医疗人员将在10分钟内赶到站台。这也说明规矩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规矩之花既不能随意让人践踏,又在任何时候愿意为生命绽放。这样的规矩才是最好的规矩,这样的国家才是最好的国家,才是真正为人们利益着想的国家。

  规矩何其重要,违反规矩无论严重与否皆会造成不好影响。然而在现实社会中,不守规矩的现象还是屡见不鲜。如学生违反考试规矩,作弊、抄袭;外出旅游在景点上刻满了“XX到此一游”,乱扔垃圾;办事时不排队、随意插队等等。也许这些不会对社会的整体运行有巨大影响,但社会风气肯定是脏乱差、不和谐。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里,若人人都是这样不遵守规矩,那这个国家,这个民族,肯定也走不了多远,就算不灭亡也会被世人所唾弃、耻笑、看不起。

  还是那句话,无规矩不能成方圆。如果每个人都严守好自己的规矩,每个家都能坚守住家规,每个国都制定好国规,那么这个世界就会变得更和谐更美好,人们的生活就会更幸福安康。

规矩成方圆

  小时候耳畔就回荡着一句话,名曰:“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年幼的我细细咀嚼着“规矩”“方圆”二字,也渐渐地明白了这句话真正的含义。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而中华民族更是有着“礼仪之邦”的美称。古时,人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规矩——进食、走路、坐立、行礼等。虽然我们已经远离古代,但也应该守规矩。国有国法,校有校规,作为学生的我们也理应遵守规矩。

  就拿校园生活来说吧,不迟到不早退是作为一个学生应当遵守、履行的义务。上课坐姿应端正,发言时需举手请示,不宜插嘴。下课不在过道长廊里追逐打闹,不打架不吸烟不喝酒不乱给他人起侮辱性绰号,上下楼梯乘坐电梯不推搡打闹,遇见老师行礼打招呼问好,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做到的。那么,有人就会觉得:校规那么多那么繁琐啊!实际上呢?校规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校园风气,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利于促进师生关系,有利于建设美好校园。如果没有校规,那还有我们大四十六中辉煌的今天吗?设想一下,上课时同学们拿着手机、嗑着瓜子,偶尔抬起头瞧一眼老师;食堂里,没有整齐的队伍,同学们肆无忌惮地插队,甚至为插队而大打出手——这,还是我们美丽可爱的校园吗

  当然,除了守规矩,尊重他人也是我们应当遵守的美德。

  古人云:“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由此可见,尊重师长是多么重要。也许在过去的日子里我们与老师顶过嘴耍过小脾气有过不尊重老师的行为,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这个行为是错误的,我们应该反思自己,改正错误行为。最起码,我们不应该冲撞老师,不能用幼稚无礼的行为回报他们的辛勤付出。

  除了在学校,在家庭中,我们也应该尊重父母。“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父母生我们养我们十几年,作为子女我们理应孝顺他们。正处青春期叛逆期的我们,也许会因为父母的一句唠叨与之顶嘴,也许会因为父母的一句责备与之吵架,又也许会对父母的要求、关心置之不理,但是这真的是对待父母之道吗?作为子女我们应当反思自己了。

  规矩并不等于束缚,尊重亦不是退让。守规矩,懂尊重,是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具有的传统美德,让我们做合格公民,让礼仪之花在心间盛放!

守规矩成方圆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简单解释的意思就是没有圆规和曲尺就没办法画出圆和方这两种图案。深究它的内涵意义,说的是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要有规矩和行为制度。制度是共同遵守的办事的规程和行为准则。

  无论多么复杂的事情都可以用简单的的事例加以说明。如有些人就不明白,就拿乱占交通要道的事情来说,就是有人顾交通要道的划分,不守规矩,自行其是,乱闯交通要道,不仅阻碍他人出行,还有可能也危及他人,甚至是自己的人身安全。没有交通法则,车辆、行人横冲乱撞,事情就乱套了。

  假若生活没有圆面积,我们的生活会怎样呢?这里说的不是表面的上圆,而是深刻的圆。生活中若没有圆,没有一个规则,一个道德来约束,一个规范来约束人们的行为,我们的生活的会怎样?社会又怎样?人与人又怎样?国与国又怎样?也许我们很多人没有去思考过这个问题,或是根本没过这种问题,只是每天按照自己的方式而生活着。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制度国家有着不同的社会背景和文化。但得依靠一个规矩处事,作为行为准则和标准。有一套制度,有一套规章,有一套做事处事的程序规范。那就是一种法律,那就是一种圆满完成。法律是唯一国家制定和认可的准则。具有普遍性,和强制性。人人必须遵守。不得违反。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乃至一个国家,一个家庭。一个完善组织,都有自己的标准。无规矩不成方圆。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胡锦涛同志关于树立人“八荣人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论述。再次阐明了这个既明了以又重要的社会哲理。世界要和平,国家要发展,国家要安定,百姓要富裕。离不开国家制定法律法规。世界要和平,需要联合国的作用。只有做到有法可依,有单可循。强制人们该做那那些事情,不该做那些事情,这样我们国家才会和谐。我们才能繁荣昌盛,安定和谐的发展环境。才能吸引更多的外商到和平的中国来投资建厂。而安定和谐的环境需要你我遵守。遵纪守法。只有形成了这种局面,才以保持和巩固安定团结的政治和经济发展局面。才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百姓富裕的步伐。

  无规矩不成方圆。揭示了一个熏要的道理。做任何事情都要有规矩,懂规矩,守规矩。社会是由人集合而成。社会活动是人的活动。人们活动的动机。目的往往不同,如果没有一个规矩来约束。各行其是,社会就会陷入混乱,陷入无秩序的混乱中。大到国家,间利益关系,小到邻里间的日常相处,无时无刻不受到法律,约束。约束这就是一种圆。历史上没有一种单纯依靠法律和道德教化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所以要建设和谐社会,既要坚持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大力提高人们的思想品质。既要公民自学遵守社会公德。做到文明诚信。同时也通过加强和完善的法律制度建设。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只有把自己和他结合起来。才能形成一种良好的社会风气。社会才会圆满。

  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为之,勿以恶小而为之。”就是告诉我们遵纪守法要从我做起,从小做起,从小处入手,从现在做起。没有圆规和直尺,就无法画出方形圆形。正是因为有模型的约束,线段才不会偏离预想的轨道,才能走出美好的形象。这正是所谓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道理。只有人人遵守,我们的明天才会更美好!!

  规矩就是圆,法律就是圆,有了这些,人们按照规矩行事,遵守规矩,在法律的框架之内进行自己的个人意识行为,才能够实现自己的方圆,一切都能圆满解决。

有规矩必成方圆

  大多数人一生都活在规矩的约束之下,举手投足间,都有条条框框限制着自由,仿佛只有活在规矩的桎楛下,才能少些弯曲,多些方圆。谁又曾抛出问号,难道方圆一定要在规则之下产生?朱光潜在《无言之美》中这样说:人不但要移情于物,还要吸收物的姿态于自我,还要不知不觉的模仿物的形象。心里映着美的意象,常受美的意象浸润,自然也可以少些浊念。我们时常不自觉地将眼光局限在死板的条条框框中,认定了只有严苛甚至暴力的条款约束,人们才会少些恣意妄为。可反观今日,不肯按章办事的依然大有人在,甚至在法律面前,依旧有人杀人放火,无恶不作,为何?原因说来也简单,来硬的永远不如来软的,大声的叫骂远不如轻声的劝阻。以美的意象去浸润,往往要比在你脑子里刻一个大大的“美”字来的更彻底更有效。

  前几日听广播,说浙江的一所博物馆在一校小学生参观后狼藉一片,不堪入目。此事一出,引起了舆论热议,有人将责任归结于家长和老师没有对孩子进行教育,在我看来却不然。随着文化程度的提高,哪个小学生没有接受过“保护环境,不乱丢垃圾”的说辞?哪个博物馆没有贴出“轻声,漫步”的警告?如此规矩,却不但没有使学生文明程度提高,反而是素质问题愈演愈烈!放眼世界,英国的博物馆中,大人小孩无一不是轻声细语,缓步慢行,为自己和他人创造良好的环境以及烂熟于心,不再需要所谓的规矩去强制,也能做得很好。由此见得,一种品质的养成,不至于能制定出多么精细入微的规矩,而在于是否能够言传身教,将这种意识不知不觉的灌溉到每一个人的脑海中。

  当今社会,我们收到的约束显然已经够多够严苛了。长春某中学高二年级,甚至颁布出“长春最严班规”,只要违反纪律,不是被罚款,就是被体罚,可如此班规,真得能将违纪问题彻底扼杀吗?同样身为学生的我们,一定心知肚明。如果规矩够“狠”,力度够大,就能成效倍增,今日人满为患的监狱又该如何说起呢?!

  苏东坡诗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令人俗。也许,现在的我们已经有了“规矩”这块肉,但何时能有“竹”让我们不俗呢

  是时候反思一下了,无规矩不成方圆,那么有规矩就必成方圆

关于“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铁的纪律是一个军队强大的保证,是一个国家富强的条件,是一个优秀工作者不能缺少的。在很久以前我们这片土地上就有了铁的纪律,在战国时,孙武在演兵时,用纪律斩了两个受宠的妃子,在战场上正是有好的纪律,才能使鲁国大胜,这便有了曹刿论战。到了今天,我们敬爱的周总理抛开领导地位,同工人一样遵守工地的规章制度。

  从古到今,都证明了纪律是非常重要的。

  在学校,正因为我们有校纪班规才能有今天的井然有序,没有争吵,使每个人都能在这片神圣的土地上认真工作,学生认真的学习。

  在一个国家成立之前,法律一定会先出来的。没有法律的国家就像没有线的风筝,不仅飞不起来,还会被吹得满地乱滚,只有法律这条线,风筝才会飞起来。虽然光有线不行,还要结实,如果纪律松懈,邱少云也不会忍着烈火烧身的巨痛。如果法律不紧,诸葛亮也不会将爱将马谡处死。这不正是纪律严明吗?也就是这样才能统领三军。

  既然纪律这么重要,那对一个学校来说更应该放在第一位了。

  我们是一个学部,一个集体,纪律更是不可缺少的,课上、课下如果没有纪律的约束, 那整个校园岂不成了菜市场

  不管怎么样,还是一句话,好的纪律是成功的保证。

遵守规矩

  战国邹孟轲《孟子离娄上》:“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题记

  尝有人不解《周易》何意而问易玄。易玄概而括之曰:“周者,圆周也,无规矩不成方圆也,乃规律之要义;易者,变易也,变化也,上日下月,日月交替,阴阳之道也。周易周易,斯乃规律变化之谓也。

  规矩者,方圆之器也,矩以制方,规以制圆,依规矩而方圆乃成。譬犹巧锤之为规矩准绳以遗后工也”,这是古人的一句名言,意思是说比如就象巧锤自己制作画圆和方形的工具留给后人才使后来的工匠们知道圆应该怎么画,方形该怎么做。古人也把它叫做规矩绳墨,国不可一日无法,家不可一日无规,校不可一日无纪。

  青少年时期,有大家都追求个性的发展,追求自由,的同学认为:“多了约束便没了个性,一味地遵规守纪,一味地听老师的话,就像条条可怜虫一样作茧自缚,最终只会抑郁而死。我们需要展现自我的风采,展现自我的才华,展现自我的见解。我们不是蒸笼里的包子,更加不是饭碗里的米粒,我们形如空气中漂浮着的微小颗粒,在有限的空间里追求无限的发展。

  我们现在身为一名高中生,就算再叛逆,再另类,再想打破学校制定的校规校纪,也不过只是一种幻想,因为没有人能给予我们改变的权利。

  我们接受知识的过程中,要学会创新,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倘若一个人安于平庸,甘于落后,画地为牢而不自知,那么他将失去向上的动力,失去开创美好明天的创造力,等待他的结果只有淘汰。如果一味循规蹈矩而不敢创新,怎么会有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打破牛顿的经典力学。

  从学校角度来讲,纪律是为了维护学校利益并保证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正常进行而制定的要求,每个学生遵守的规章、条文。早上去学校,如果迟到了,进教室前要喊:报告。征得老师同意后才进去。上课期间,口渴了想喝水,最好等到下课。课间休息十分钟,这样有利于学生身体健康,让学生舒活舒活筋骨,清醒清醒头脑这些合理的行为规范,学生有遵守的必要。有的同学穿奇装异服,留怪异发型,乱丢垃圾,自习课说话,迟到、旷课、遛出校外上网吧、校外群殴,未经允许,擅自出入校园。这些违规乱纪的现象轻则会使同学们成绩下降,重则会使人误入歧途。如果学校没有校规,时间长了,学生会形成自由散漫的怀习惯,自己肩负的责任感也会逐渐减弱。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纪律能够创造集体的美。”只有按照规定来做,才拥有和谐的集体。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幼儿园家长发言稿3分钟

中华文化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