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相矛盾的故事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关于自相矛盾的历史故事

  阿凡提打算惩戒贪婪而愚蠢的国王,于是在沙滩上假装种金子。

  国王打猎经过这儿,好奇地问:“阿凡提,你在这儿干什么呢?”

  阿凡提恭敬地回答:“陛下,我正忙着种金子呢!”

  国王听了惊诧不已,瞪大眼睛:“快告诉我,聪明的阿凡提,这金子种了又怎样呢?”

  “尊敬的陛下,是这样的,现在把金子种下去,到了星期五,就可以来收割,把金子收回去了。”

  国王满脸堆笑:“亲爱的阿凡提,你种子只有这么多,能发多大财富呢?要种就多种点。种子不够,尽管到我宫里来拿好了!要多少我就可以给你多少。不过,那得算咱们合伙种的,长出金子来,咱们二、八分成,我的八成就行了。”

  阿凡提装作勉强应允的样子。

  第二天,阿凡提到宫里拿了两斤金子,刚过一个礼拜,阿凡提就给国王送去“收割”的十多斤金子。

  看到两斤金子换回了这么多金子,国王乐得合不拢嘴。立刻叫人把库藏的好几箱金子交给阿凡提种植。阿凡提把种子分给了穷人。

  又过了一个礼拜,阿凡提垂头丧气去见国王。

  国王一见阿凡提,笑咪咪地问:“阿凡提,你身体好吗?金子呢?都拉来了吗?在官门外吗?”

  阿凡提突然号啕大哭起来,说:“陛下,这次我们倒霉了!一连好几天滴雨不下,太阳烤得大地冒烟,咱们的金子都干死啦!别说收成,连种子也赔进去了。”

  国王听罢,勃然大怒:“阿凡提,你骗鬼去吧!金子哪会干死?”

  阿凡提说:“陛下,您不相信金子会干死,怎么又相信金子种了能生长呢?”

  一席话说的国王无言以对,只好自认倒霉。

自相矛盾的故事

成语故事:自相矛盾

  楚国有一个卖兵器的人,到市场上去卖矛和盾。

  好多人都来看,他就举起他的盾,向大家夸口说:“我的盾,是世界上最最坚固的,无论怎样锋利尖锐的东西也不能刺穿它!”

  接着,这个卖兵器的人又拿起一支矛,大言不惭地夸起来:“我的矛,是世界上最尖利的,无论怎样牢固坚实的东西也挡不住它一戳,只要一碰上,嘿嘿,马上就会被它刺穿!”他十分得意,便又大声吆喝起来:“快来看呀,快来买呀,世界上最最坚固的盾和最最锋利的矛!”

  这时,一个看客上前拿起一支矛,又拿起一面盾牌问道:“如果用这矛去戳这盾,会怎样呢?”“这——”围观的人先都一楞,突然爆发出一阵大笑,便都散了。

  那个卖兵器的人,灰溜溜地扛着矛和盾走了。

成语寓言故事:自相矛盾

  寓言讽刺黑暗,就是歌颂光明;讽刺邪恶,就是歌颂善良;讽刺虚伪,就是歌颂真诚。所以,寓言不仅要深恶痛绝地抨击和揭露伪、恶、丑,而且要热情地赞扬和歌颂真、善、美。

  战国时期,大思想家韩非子曾讲有一个卖矛和盾的人,见人推销他的矛是世界上最尖利的矛,没有穿不透的东西;一会又向人推销他的盾是世界上最坚硬的盾,没有什么东西能戳穿它。人群中有人问他用他的矛戳他的盾,他只好落荒而逃。

  矛:进攻敌人的刺击武器;盾:保护自己的盾牌。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

  【愚公移山】

  太行和王屋两座大山,方圆七百里,高达几万尺,原来位于冀州的南面,河阳的北面。

  山北有位老人,叫做愚公,年纪快九十了。他家的住处正对着这两座大山。他苦于大山阻隔,出入的道路十分迂曲艰难,就召集全家人商议说:“我想和你们一起,用尽一切力量去搬掉这险阻,开出一条大路,直通冀州的南部,到达汉水的南面,你们说行吗?”

  全家人纷纷表示赞同。只有他的妻子提出一个疑问,说:“就凭你这点力气,就是像魁父这样的小山包,恐怕都搬不掉,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大山怎么样呢?再说,挖出来的那些石头和泥土又往哪里扔呢?”

  家人七嘴八舌地说:“把它们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去。”

  于是,愚公就率领着三个能挑担子的子孙,凿石头,挖土块,再用簸箕和筐子把石土运到渤海的后面去。就这样从冬到夏,他们才能往返一次。

  愚公家搬山的事,惊动了邻居。邻居家的一位寡妇,有个遗腹子,才刚七八岁,也蹦蹦跳跳跑去帮忙。

  黄河边上住着一个老头,人称智叟。他以嘲笑的语气劝阻愚公说:“你怎么傻到这种地步呀!就凭你这把年纪,这点儿力气,要拔掉山上的一根树都不容易办到,又怎么能搬掉这么多的山石土块呢?”

  愚公长叹了一口气,说:“我看你太顽固了,简直不明事理,连那寡妇的小孩都不如!虽然我会死的,可是我还有儿子呢!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生儿子,儿子又生孙子,这样子子孙孙都不会断绝的呀!而这两座山再也不会增高了,还怕挖不平吗?”

  智叟听了,无言以对。

  山神听到了愚公的这些话,担心他挖山不止,就去禀告了天帝。天帝为愚公移山的诚意所感动,就派了夸娥氏的两个儿子去背走了那两座大山,一座山放在朔东,一座山放到雍南。从此以后,从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的南面,再也没有大山挡路了。

  愚公移山比喻依靠大家、坚持不懈一定能取得成功。

  【东坡画扇】

  苏东坡很有同情心。他在杭州作官时,有一次一位绫绢商人告一个制扇匠人欠他两万绫绢钱不还。匠人说:“前不久他父亲死了,花了一笔钱。今年杭州连日阴雨,天气寒冷,没有人买扇子,我一时拿不出钱来还帐。”苏轼想了半天,让那匠人回家把扇子抱来,挑出二十把折扇,拿起公堂上的毛笔,在扇面上题字、作画,然后命匠人快拿到外面去卖。匠人刚出衙门,扇子就被抢购一空,每把一千钱,正好够还帐的。

  四十五岁时苏东坡在监狱被关了一百天,幸好皇帝特赦才被放出。后来他在一片杂记中说:“我从小就不喜欢杀生,可是也没有完全断绝过。近年来开始不杀猪羊了,可是生性喜欢吃蟹蛤,免不了有时要杀。去年得罪被关進监狱,开始以为不能脱身了,不想后来获得幸免,于是从此不再杀一物。有时买来蟹蛤,都放進江中。虽然知道蛤在江里活不了,可也许有个万一吧。即使活不了,也比在锅里受煎熬要好得多。我并没有什么别的想法,只是因为自己也经历过了患难,和在厨房中的鸡鸭没有区别,不想再因为口腹之故,使生命受到这无穷无尽的恐惧。只是恨自己不能忘记美味,有时买死的蟹蛤来吃。”

  “东坡画扇”比喻关心百姓疾苦。

自相矛盾的故事概括

  【拼音】: zì xiāng dùn

  【解释】: 矛:进攻敌人的刺击武器;盾:保护自己的盾牌。比喻自己説话做事前后抵触。

  【成语故事】:

  战国时楚国有一个卖盾和矛的人,他夸説自己所卖的盾坚固无比,没有东西能把它刺穿;又夸説自己所卖的矛十分锋利,没有东西不被它刺穿。路上有人听见后,忍不住説:“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结果会如何?”楚国人立刻瞠目结舌,无法回答他的问题。

  《韩非子·难一》寓言故事

  原文

  楚人有鬻矛与盾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译文

  楚国有个卖矛又卖盾的人,他首先夸耀自己的盾,説:“我的盾很坚固,无论用什么矛都无法穿破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説:“我的矛很锐利,无论用什么盾都不能不被它穿破!”有的人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那个人被问得哑口无言。什么矛都无法穿破的盾与什么盾都能穿破的矛,不能同时出现在一起。

  注释

  (1)楚人:楚国人。

  自相矛盾图片

  (2)鬻(yù):出售。

  (3)誉之:夸耀(他的)盾。誉,称赞,这里有夸耀,吹嘘的意思。

  (4)吾:我。

  (5)坚:坚硬。

  (6)陷:刺破,这里有“穿透”、“刺穿”的意思。

  (7)利:锋利。

  (8)无不:没有。

  (9)或:有人。

  (10)以:用。

  (11)弗:不 。

  (12)应:回答。

  (13)夫:句首发语词,那

  (14)子:你的

  之①:代词,代指他的盾。

  之②:虚词,起连接作用。

  之③:虚词,起连接作用。

  之④:的。

  之⑤:的。

  之⑥:的。

  之⑦:的。

  启示

  不要夸过头,免得喧宾夺主。

儿童自相矛盾寓言故事

  我国古代的寓言,起源于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远古时代就在各民族之间流传。战国时代,由于士阶 层的兴起,他们或者著书立说,发表自己的政治主张。

  原文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白话翻译:有个卖盾和矛的楚国人,夸他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任何锋利的东西都穿不透它.”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锋利极了,什么坚固的东西都能刺穿.”有人问他:“用您的矛来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那人便答不上话来了.刺不破的盾和什么都刺得破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

  译文

  矛和盾是古时候两种武器,矛是用来刺人的,盾是用来挡矛 的,功用恰恰相反。

  楚国有一个兼卖矛和盾的商人。一天,他带着这两样货色到街上叫卖,先举起盾牌向人吹嘘 说:“我这盾牌呀,再坚固没有了,无论怎样锋利的矛枪也刺不穿它。”停一会儿,又举起 他的矛枪向人夸耀说:“我这矛枪呀,再锋利没有了,无论怎样坚固的盾牌,它都刺得穿。 ”

  旁边的人听了,不禁发笑,就问他说:“照这样说,就用你的矛枪来刺你的盾牌。结果会怎 样呢?”

  这个商人窘得答不出话来了。

  寓意

  这个寓言告诉我们;做任何事都要三思而后行,不要像他那样说话(做事)前后抵触,自圆其说。 告诉我们言多必失,什么事不要过分夸大其词,实事求是,世上什何事物都是正反两面的,物极必反。

  阅读答案

  楚人有鬻(音yǖ,卖)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1.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誉之曰(称赞) B.于物无不陷也(穿透)

  C.吾矛之利(好处) D.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句首发语词)

  2.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

  3.假如你是楚国商人,你该怎样来推销你的矛和盾

  4.学习这则寓言后,你得到什么启示

  参考答案: 1.C 2.因为自己把矛和盾的功力都夸大到绝对化程度,使自己不能自圆其说,处于尴尬局面,无法回答。 3.示例:卖矛的时候,可用一个质量不如自己的矛的产品加以比较,卖盾的时候用同样的方法加以比较,这样既可以试出自己矛的好处,也能比较出自己盾的质量。 4.说话、做事都要认真考虑周到,不要自行相互抵触,产生矛盾。

自相矛盾寓言故事

  译文:

  楚国有个人到大街上去卖长矛和盾牌。为了招徕顾客,他举起盾牌夸耀说:我的盾牌非常坚固,无论什么武器都剌不穿它!

  他放下盾牌,又举起长矛吹嘘说:我的长矛锋利无比,无论什么东西一剌就穿!

  这时,有个人问他说:如果用你的长矛来剌你的盾牌,那结果是一个什么样呢

  那个楚国人一句话也答上来。

  寓意:脱离实际地夸大某种东西的长处,往往会闹出自相矛盾的笑话。

  原文: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韩非《韩非子·难势》

  韩非子(公元前-前),战国末期韩国人,是荀子的学生,当时著名的法家代表人物。著有《韩非子》篇,其中引述了很多寓言故事,富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是先秦寓言发展的高峰,反映出我国寓言在战国末期已发展到成熟阶段。

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

  【拼音】zì xiāng dùn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大思想家韩非子曾讲有一个卖矛和盾的人,见人推销他的矛是世界上最尖利的矛,没有穿不透的东西;一会又向人推销他的盾是世界上最坚硬的盾,没有什么东西能戳穿它。人群中有人问他用他的矛戳他的盾,他只好落荒而逃。

  【典故】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莫之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勿能应也。《韩非子·难一》

  【释义】矛:进攻敌人的刺击武器;盾:保护自己的盾牌。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

  【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说话或文章

  【结构】主谓式

  【近义词】格格不入、杆格不入

  【反义词】自圆其说、无懈可击、天衣无缝

  【其它使用】

  ◎ 一个人的思想有时还可以是混乱的、模糊的、自相矛盾的,而观点总要求是比较清晰、比较一贯的。

  ◎ 否则,不但无助于产生正确的理论和决策,相反会产生不协调,不统一,甚至自相矛盾的后果。

  ◎ 因为设想运动、变化,就要承认存在,又要承认非存在,这是自相矛盾的。

  ◎ 当然,同样由于受当时科学水平所限,他的公理不但不完备,而且有些公理本身就自相矛盾。

  ◎ 假如,我们一方面承认共产主义有必然性,另一方面又认为它有可能被偶然因素干扰,因而不能实现,那就是自相矛盾。

  作者简介

  韩非(约前280—前233),华夏族,河南西平县人(故土在西平县出山棠溪北岸的韩堂村),出生于战国末期韩国,战国末期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

  “喜刑名法术之学”,后世称他为韩非子。他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弟子。当时韩国很弱,常受邻国的欺凌,他多次向韩王提出富强的计策,但未被韩王采纳。韩非写了《孤愤》《五蠹》等一系列文章,这些作品后来集为《韩非子》一书。秦王嬴政读了韩非的文章,极为赞赏。

  公元前234年,韩非作为韩国的使臣来到秦国,上书秦王,劝其先伐赵而缓伐韩。李斯妒忌韩非的才能,与姚贾一道进谗加以陷害,韩非被迫服毒自杀。

  韩非注意研究历史,认为历史是不断发展进步的。他认为如果当今之世还赞美“尧、舜、汤、武之道”“必为新圣笑矣”。因此他主张“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韩非子·五蠹》),要根据今天的实际来制定政策。他的历史观,为当时地主阶级的改革提供了理论根据。

  韩非继承和总结了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和实践,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他主张“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韩非子·物权》),国家的大权,要集中在君主(“圣人”)一人手里,君主必须有权有势,才能治理天下,“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韩非子·人主》)。

  为此,君主应该使用各种手段清除世袭的奴隶主贵族,“散其党”“夺其辅”(《韩非子·主道》);同时,选拔一批经过实践锻炼的封建官吏来取代他们,“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韩非子·显学》)。韩非还主张改革和实行法治,要求“废先王之教”(《韩非子·问田》),“以法为教”(《韩非子·五蠹》)。

  他强调制定了“法”,就要严格执行,任何人也不能例外,做到“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有度》)。他还认为只有实行严刑重罚,人民才会顺从,社会才能安定,封建统治才能巩固。韩非的这些主张,反映了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为结束诸侯割据,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提供了理论依据。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的许多政治措施,就是韩非理论的应用和发展。

关于自相矛盾的故事

  从前, 楚国有一个人,他在街上卖矛和盾,他夸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没有什么盾牌它刺不破。”大家半信半疑,没有人理他。他见没有反应,就把矛收起来,拿出一块盾牌来,又说大话:“我的盾很坚固,没有什么武器能刺破它。”

  这时候,有人质问他:“如果用你无坚不摧的矛,来刺你坚不可摧的盾,结果会怎样?”那个人听了这番话,觉得自己吹牛吹的太大了,只好满脸尴尬地走开了。

  无坚不摧的矛,与坚不可摧的盾,不可以同在一个世上存在。

  自相矛盾资料

  【注音】zì xiāng dùn

  【解释】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前后抵触。

  【出处】《韩非子·难一》

  【简介】“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后来讽刺那些言行不一致,前后不协调的人。

  【近义词】相互抵触、前后抵触

  【成语举例】毛泽东《论持久战》:“英勇战斗于前,又放弃土地在后,不是自相矛盾吗?”。

成语故事自相矛盾

  他首先举起了手中的盾,向着过往的行人大肆吹嘘:“列位看官,请瞧我手上的这块盾牌,这可是用上好的材料一次锻造而成的好盾呀,质地特别坚固,任凭您用什么锋利的矛也不可能戳穿它!”一番话说得人们纷纷围拢来,仔细观看。

  接着,这个楚人又拿起了靠在墙根的矛,更加肆无忌惮地夸口:“诸位豪杰,再请看我手上的这根长矛,它可是经过千锤百炼打制出来的好矛呀,矛头特别锋利,不论您用如何坚固的盾来抵挡,也会被我的矛戳穿!”此番大话一经出口,听的人个个目瞪口呆。

  过了一会儿,只见人群中站出来一条汉子,指着那位楚人问道:“你刚才说,你的盾坚固无比,无论什么矛都不能戳穿;而你的矛又是锋利无双,无论什么盾都不可抵挡。那么请问:如果我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结果又将如何?”楚人听了,无言以对,只好涨红着脸,赶紧收拾好他的矛和盾,灰溜溜地逃离了集市。

  现在用这个词来表示自己说的话不能自圆其说。比如:“你刚才的发言前后自相矛盾,别人不知道该怎么理解。”

自相矛盾的故事

  在热闹的街市上,人们络绎不绝的走着,已经是快要中午了,太阳当空照,所有人都在选购自己中午要吃的菜。

  可在一个地方,有很多人聚集在那里。好象是在看热闹。走过去一看,只见在地上摆放着许多的长矛与盾牌。一个健壮如牛的人坐在地上,手托着下巴,那个人一武夫样子,不知道从哪儿弄来这么多的长矛与盾牌。

  只听围观者纷纷纭纭的说道;

  “这个人从哪儿弄来这么多的长矛与盾牌啊?”路人A

  “我想是从军营偷来的吧”!路人B。

  “这不太可能,要是他们家自己制造的呢?”路人C

  “有道理,不过他在这里干坐着也没用,应该卖给打仗的”路人D

  那人自是不会笨如此之地步,见一军队来了,立马站了起来大声吆喝道“快来看,快来看,我们马家盾牌可是很坚固的哦,什么都刺穿不进哦,走过路过千万不要错过,快来买哦,快来买哦!”

  军队没理他,继续骑马前进。那人又说道“:我们马家长矛很锐利的哦,什么都刺穿的进哦,快来哦!”

  突然从人群中出来一个书生模样的人指着地上的长矛与盾牌问道“:听说你的长矛很锐利,盾牌很坚固。那么用你的长矛刺你的盾牌看看会怎么样呢?”

  那个人哑然失声,回答不出来。

  众人都在笑,并且为此闹剧取了一个名字---自相矛盾。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神奇的探险之旅》

五色糯米饭的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