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体感悟与启示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三体读后感作文

  好久不更新博文了。今天更新一下。写了一篇关于《三体》的读后感。只是初稿,以后可以进行修改。

  追求,永无止境

  ——《三体》读后感

  今年寒假,我接触了生平看过的第一本科幻小说《三体》。

  刚开始阅读的时候,我并没有把它像读一本名著一样来读,认为它只不过是类似于网络小说的文学作品罢了。因为初读《三体》,感觉作者的文笔并不是特别突出,但是读着读着,我感到这本书不能像名著一样逐字品咂,阅读。这本书的精华在于它的思想,它的内容。费尽力气将它读完,我才第一次体会到科幻的魅力。

  读完《三体》,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对作者的无比崇拜:“能写出那些连理解起来都十分困难的文字的人定非凡人。”我在心中不止一次的这样想。特别是当我阅读到那隐藏情报的三个童话故事时,这种感受尤为强烈:我起初以为,既然这个故事的主要创作目的是为了传送情报,肯定只是一个无聊的故事,并且里面的因素暗藏玄机而已。但当我开始阅读时,我就立即被这些故事所吸引。至于其中隐藏的情报,我连阅读解读情报的过程时都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更别提去破译情报了。这样精妙的情报故事当然不是虚构的主人公云天明所创,而是作者缜密思维的结晶。所以,一位这样思维宽阔的作者,创作出这样一部令人拍案叫绝的科幻小说也就不足为奇了。《三体》带给我的第一启示,就是生活只有在不断的追求中,才能不断升华,变得更加有意义。

  《三体》里面反映的一些当今社会的人性问题不禁让人深思。当一个虚假的黑暗森林警报传来时,人们想着的不是积极应对,团结作战,而是只为自己,一心逃命。在人群拥堵的发射场着急逃离地球的人全然不顾飞船周围还未散开的人们,进行强制发射,一时间火花四溅,无数飞船周围的生命被付之一炬,到处弥漫着烤肉的味道。一小时前这里还是人间天堂,但瞬间这里就变成了人间地狱。人性的丑恶在此刻显现。现代社会中如何让人性不再那么丑恶,是每一位人类都要面临的问题。所以说,追求完美的人性,是永无止境的一条探索之路。正是在不断的追求探索之中,人性才能得到不断的升华。

  《三体》不仅反映了许多值得深思的社会现实,更重要的是,它其中的科技元素令读者大开眼界。我们现在交通工具的最大速度不过只是音速的四到五倍而已,而到了不久的将来,人类或许已经为能达到光速的15%而感到沾沾自喜,而他们不知道,三体人已经通过空间曲率驱动达到了令人类梦寐以求的光速……没错,科学就是在不断的发展中艰难前行,最终达到的地步可能是人们十几年前想都不敢想的境界。人类从古至今都一直在追求:追求更强大的科技。

  也许,在1890002018年后,宇宙真的走向终点, 变为一个

  奇点重新来过,多么荣耀的过往,多么繁华的回忆只会变为一些元素重新进行组合,但是,只要为更好的生活追求过,就足够了,对于相对于宇宙来说如此渺小的人类,我们不能要求太多。

  《三体》是一个开始,是我接触科幻的一个起点,或许我以后不会再有很多课余时间,但是我会始终记得,《三体》这本科幻小说带给了我怎样的惊喜与领悟。

三体感悟与启示

《三体》读后感

  常说,一本好书等于一位益友,等于思想的结晶,等于崇高的启迪。在读完《三体》之后,我被震撼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下来,这一部宏大的想象与理性的思考交织的科幻史诗,值得我们来阅读深思。而其中的三个传奇人物,更让人为之绝倒。

  悲怆的故事从一个同样悲怆的年代才开始。当时文革正如火如荼,如诸多作品中描写的相同,这是一段颠倒黑白的历史。叶文洁,一个亲眼目睹自己的父亲被母亲诬陷,落井下石,至于被批斗致死。而如果说这不足以使她脆弱的心灵绝望的话,那么白沐霖的陷害更是雪上加霜。从此,她的心里就对人类埋下了仇恨的种子。当她有了看到三体文明的回复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回应,她知道这会把人类推向灭亡的深渊,但她为了计划依然决绝地谋杀了丈夫和同事。

  丈夫在悬崖边的一抹鲜血,泯灭了她全部良知,她与伊文斯创立了地球三体组织,不择手段地帮助三体人入侵地球。从理性的角度来看,她完全背离了人的概念,是一个极端分子,历史罪人。可如果用人性去体会她,人类于她,又有何权力去说三道四,劣根性在十年动乱中暴露无遗,善与恶混淆不清,真正体会过的人,谁不会说,人间就是地狱。怨念使她犯下了弥天大罪,在她的一生中,人类先给她希望,然后再用冰冷的绝望去浇灭。让她人格完美的,是她引导罗辑去发现黑暗森林法则,为人类在这种胜负悬殊的对决中,抓住最后的救命稻草。

  当这个故事展开,一个不起眼的人,罗辑,出现在人们面前。就如联合国秘书长所说,他有才无德,只是一个玩世不恭的及时行乐主义者,曾经在大学教社会学,所有的研究只是为了哗众取宠。他被任命为面壁者,是因为地球三体组织一直在想方设法去暗杀他。被任命为面壁者,并了解了面壁者的猜疑链之后,他出奇的平静,利用这些权利去享受生活,实现人生梦想。

  随着其他面壁者一个个被破壁。他带着自己的研究去了未来,末日战争前夕。并成功的迷惑了敌人的视野,利用黑暗森林威慑来为人类扳回一城。威慑建立后,他成为了第一代执剑人,一个按钮,决定着两个世界的生死。整整60年的对弈,使他由一个没有丝毫责任心的平凡人,成为一个伟大的战士,可以抛却一切包括爱和家庭。当他发须斑白,在冥王星上守望人类的人类文明之墓。尽管受尽人们的的嘲讽,他依然坚持。最后三体人对他发出至高的敬意,也就不足为奇了。他代表了人类精神之矛,敛时随和平易,张时锋芒毕露。

  三体塑造了很多性格鲜明的人物,不得不说的,还有一位坚定的战士—章北海。为守护地球而战的军人,在绝望的战争中用尽手段去延续文明。

  章北海继承父亲的遗志,终生只为了守护作为军人的职责:不惜一切代价去选择对人类最有益的决定。而事实证明他的目光无比深远,为此所执行的手段也坚定决绝。他的信念从一开始就坚定不移,看到了人类与三体战争的必败结局,为此隐瞒了所有人而孤独地走下去。他伪装必胜信念,刺杀军中要员,提出冬眠计划,劫持舰船,最终随“自然选择”号全员一同身亡。

  他在决定杀死其余四支舰队全员时对东方延绪说过,这不是地狱。为了人类的信念让章北海在做任何决定时都能坚定如初。他们说他像人类精神的“父亲”,永远沉静,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更远的地方。尽管最终他仍存在的对生命的不忍和犹疑导致自身舰队被抢先消灭,但他所要的结果仍然出现了。在残酷的宇宙中,人类终于婴儿变成了少年,星舰地球最后残存的火种,航向了宇宙的深处。

  浪漫的想象,质朴的文风,坚实的科学基础,以及对人类社会价值的思考,铸就了这部感人至深的科幻小说。一改一般科幻小说对外星人容貌额的苦心描写,在整篇小说中,只字未提其样貌。而且第一部中为了加强读者对三体的理解,用游戏的方式展开了这幅宏伟的画卷。更多的,我们可以读到的,是一种以看穿一切的局外人的目光来叙述这段黑暗的“历史”。三体中的不少概念,在现实中有着卓越的意义,它是中国科幻小说的里程碑。

  纵说杂文万千,读科幻,还看《三体》。

三体读后感

  “给岁月以文明,而不是给文明以岁月。”自从不知在何处看到这句话起,便对《三体》这本小说产生了浓厚的阅读兴趣,想来获得雨果奖的大作应该不会差到哪里去,于是便找来这本书仔细的读了读。

  故事还得从太阳系外的一个行星——三体行星说起。三体环境并不像地球那样安全,舒适,甚至,不知哪一天就会消失在宇宙之中。三体人为了摆脱这个恶劣的生存环境,一直在寻找一个可以居住的行星,他们最大的愿望就是能不用再过着担惊受怕的日子,只要能活下去就已经很好了。

  一个偶然的机会,三体人发现了地球的存在,这个发现把他们高兴坏了,对于他们而言,地球简直是天堂,比起他们的生存环境,地球环境不知道高了多少个档次,这个蔚蓝的星球一切都是那么的完美,完美的令人陶醉……为了顺利移居地球,三体人设法与一群对人类彻底失望的人取得联系,他们一同建立了一个三体组织,加入这个组织的人坚信,三体人的到来会使人类停止那些愚蠢的破环行为,拯救人类文明。值得一提的是,他们的口号十分耐人寻味:“消灭人类暴政,世界属于三体。”就这样,自然而然的,故事拉开了序幕……

  读完了这本书后,我的心情十分的复杂,总有些患得患失。文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这么一句话——“你的无畏来源于无知!”人这种生物啊,总是苦于没有自知之明,自誉为高等生物,实则尽做些愚蠢短视之事,天真的以为无论如何破坏环境,人类也能一直生存下去,究竟是什么时候开始,生存变成了一个理所当然的事了呢?呵,罗曼罗兰有句话说的很对;“认识的人多了,我就更喜欢狗了。”

  “没有什么能永远存在,即便是宇宙也会有灭亡的那一天,凭什么人类觉得自己应该永远存在下去?”“活着本身就很美妙。”“在意义之塔上,生存高于一切。”

  所以,好好活下去吧!

三体读后感范文

  最近在读一本比较流行的科幻小说《三体》,在西西河论坛上看到有人介绍,于是自己也从网上找出来看。现在,刚刚看完第一本,后面还有两本。估计再有一个月左右时间,也就看完了。这次读《三体》给我带来了一种久违的激动。

  到目前为止,《三体》给我的最大感受是深邃。首先,三体问题本身就是一个深邃难懂的天体物理学问题,尤其对我这样一个文科生而言。由这样一个问题引出的一个全新的世界,这样的世界会产生一种什么样的文明,这本身就充满了吸引力。第二,科学的发展是否有上限,人类对世界的探索和旅行能否突破太阳系的范围?小说的内容让读者对这样问题产生思考,作者的对科技的发展充满幻想,并非完全的胡说八道,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第三,我们的头顶就是星空,恒星之间漫长的距离以光年为单位。天体的诞生与毁灭以亿万斯年为记录。至今为止,我们所知道的,拥有生命的星球只有地球,而地球上拥有生命的时间也不过短短的数亿年而已。人类是否是宇宙的唯一宠儿,宇宙是否还有其他生命的存在?这种具有大众趣味的问题,也是吸引我的另一个原因。

  合上书本,当我偶尔抬头仰望星空时,遥想到宇宙的漫漫无际和时间的漫长,相对于人类生命的短暂和渺小,内心中多少有些莫名的恐慌。它有时让我感觉,人类仅仅是宇宙的一个偶然现象,人类的存在相对于整个宇宙,并不比一个细菌更渺小。人类的生活空间仍只局限于地球的某些角落,对整个地球尚且不能完全了解。相对于茫茫宇宙,类似地球的星球数以亿计,几乎所有的都是荒凉冷漠的世界,或许这才是世界的本来面目,地球迟早也将如此。

  《三体》除了科幻之外,还有对人性的反思和形而上的思考。比如文革中红卫兵的无知和残暴、人类对自然的破坏以及人类对人类未来的绝望,远远超出了某些哲学或者社会学大师的思考。

  我读初中的时候比较喜欢科幻内容的东西,但那时候资源匮乏,能够接触到的除了电视,就是几本过期很久的《飞碟探索》杂志。后来莫名其妙地报了文科班,逐渐地也就很少看科幻内容的文章。读科幻小说感觉和看穿越剧差不多,冗长而枯燥,味同嚼蜡。但内心深处,还是对科学充满好奇和敬畏。《三体》小说给了我更多思考。

文明启示录—三体读后感

  读书笔记是对于文章或者小说,读完之后的一种感悟,或者是对于原文的中经典句子的摘抄。读书笔记与读后感类似。

  看完三体 精神为之一振,视界为之一开,俗情为之一扫。

  对于我这种半吊子的读者来说,前面实在太枯燥,太乏味,以致于我看了20%以后就不看了,后来又重新拾起,看了一个多月才看了50%,此时还是觉得乏味,直到最近,我一天看15%左右,进展相当快,恨不得一夜之间全部看完,可惜没抵挡住睡意的来袭,哔————

  所以以后要学着点,细水流长,静水流深。

  宇宙,外星文明,三体文明,水滴(强相互作用探测器),四维空间,二维空间,那个生活在很高文明的但地位很低的歌者,冬眠技术,光速飞船,黑暗森林,种种都吸引着我,我的好奇心,一切都是那么神奇而又动人心魄。就像简媜说的,“然而,认真想起来,写《水问》拾起的我不正是每个生命中唯一被允许的一段风华岁月吗?那样好问,要问清楚生命的原有,存有的理则,宇宙的奥论…”

  以下这一切是基于我从未面对过生死危机,但我还是要做一回喷子。

  说说三体这本书中的地球人吧,依旧自以为是,傲慢,嫉妒心极重,整体还是那种低贱的道德,我反而对已经飞向太空的“万有引力”号和“蓝色空间”号上的人的道德有更高的打分。在前几次面临大危机的时候,有机会逃跑的反而在想要不要跑,或者不顾一切的牺牲周围人的性命也要跑的。跑不了的人呈“我活不成,你也不能活”的状况,追求所谓的“生存平等”,猛烈抨击想逃出地球的,用所谓的人类道德来绑架,明明是自己无能。一出事就极力指责抨击执剑人(这个与很多中国人很像呢)。在我看来简直就是将恶心进行到底!!!

  当然,我也不知道大刘是为了小说效果还是真的有类似的切身体会才这么写人的道德的。

  星星,听起来很小;恒星,听起来很大;可都是同一个概念。有一天晚上,我在北京的夜空中看到几颗星星,很美妙的感觉,它们看上去那么小,那么近,可实际上却是我无法想象的大,很可能我这辈子都无法到达的远。即使我只能看到那么一点点大,但那还是n年前的光啊,这就意味着,在接下来的n年中,在我眼中的这颗星星的命运已经被注定了,

  多么绝情残忍的美妙。

  它们有那么多,如果每一百个就有一个文明,相对宇宙来说,这将多密集啊。同时也让我想起了歌德的一句话“能使我内心震撼的只有两样东西,一是头顶灿烂的星空,二是内心崇高的道德法则。”看完三体后,星空已使我更加震撼,而道德恶心到极致也算一种震撼的话,呵呵,

  当然,我也是个恶心的人。这个一直毫无疑问。

  我也不知道什么样的道德可以令我崇拜追求。如果把地球文明的道德比作一条大江,而我呢,就是这条江里的一滴水,这条大江已经融入了我,我因为某些原因被迫融入大江,也因为某些原因愿意融入这个大江,“虽然嘴上说着不要,但身体还是很诚实嘛——”

  同时也任“逆流而上”在风中凌乱,脑补“逆流而上”对我说:说好的一起白头到老,你却偷偷焗了油……

  哔————

  还有一点,光是看这本小说就能如此兴奋,而大刘却在创作,那他每天大脑里该有多有趣啊

  罗辑和庄颜,丁仪和林云,程心和云天明,大刘心中也有某种美好吧

  某天实在是没有书看,想看小说来换个口味。于是就拿了打工的钱买了《三体》的三部曲,那个时候三体还没有拿雨果奖,所以书价还不高,现在想想也是赶上了好时代。

  三体属于比较软的硬科幻,故事从文革背景开始叙述,一直说到大宇宙毁灭。时间维度非常广,探讨着人类文明在面对毁灭危机的层层面面,非常具有创造力,也描写了许多人性。

  其实一开始吸引我的并不是它有多么有名,拿过多少奖,而是它里面提到的无限广袤的星空。

  从小我就特别害怕宇宙,甚至有一次我在露台上看着星空数星星,我产生一种强烈的晕眩的感觉。我觉得那种宏大感特别可怖,那也是我第一次体会到“宏伟”这个词。所有关于星空的电影都会让我产生窒息感。宇宙、星空,很美,也很残酷。我们人类所能活动的范围,技术延伸的广度,也局限于银河系——而这个宇宙包含着我们从未知晓的方方面面。它太大了。

  也许穷极人类的一整个文明,我们都没法窥其全貌。

  刘慈欣除了三体还有我很喜欢的小说,叫做《朝闻道》。那个标题就深深震撼了我。朝闻道夕可死——许多人类在面对真理和广袤宇宙的时候,总会有种这样壮阔而决绝的姿态与理想。

  而在三体里,人类的反应更复杂,也更生动。

  一切的起源来自于红岸,叶文洁的一条讯息;一个对人类文明自身放弃希望的科学家,一个痛恨人性的知识分子。她开启了以后漫长危机与人性的博弈场;三体人锁死地球技术,几十年后的舞台上出现了第一批讲述者——汪淼、杨冬、ETO……第一部将三体危机来临前人类的懵懂和博弈阐述得动人心弦。而第二部黑暗森林一开始,罗辑与章北海,这两个没有见过面的英雄,开始了他们的故事。罗辑从看透一切的叶文洁那里获得了宇宙的法则,从而成为“面壁者”之一——拯救人类的救世主。而章北海在军旅生涯里参透了生存基本法则,并用军人的铁血与执着开启了宇宙人类的新时代;从第二部开始,人类的发展开始往截然两个方向进步。如果说第二部还是爱与人性,还有拯救世界的曙光,第三部的《死神永生》才是真正的“黑暗森林”;人类参透了宇宙的黑暗,开启了“威慑时代”。而罗辑也成为了威慑时代的独裁者——他一人的兽性与选择,决定着两个世界的存亡。这时,作者推出了象征母性与道德的程心与“人类最后的希望”云天明,把这个故事慢慢推上高潮……

  三体其实是个特别残酷的故事,里面有许多东西都让人毛骨悚然——比如黑暗森林理论。黑暗森林理论阐述的就是宇宙的状态,作者用这个理论解释了费米悖论:如果有外星人,那他们在哪呢?黑暗森林理论只提出了两个公理:一,文明在成长,宇宙在膨胀,但是物质总量不变。二,生存是一个文明的第一法则。罗辑获得了这条信息,从而也被三体人视为威胁;而后他又想通了两个要素:猜疑链和技术爆炸。于是宇宙的黑暗被揭露——一旦文明的坐标被暴露,就会迎来其他文明的打击。虽然这个理论非常值得怀疑探讨(比如我们可能真的是宇宙中早期文明),但是想想别的科幻小说,比如我很喜欢的阿西莫夫,里面的各种理论不也是非常神奇而不可思议吗。

  我个人认为整本小说里最神奇的角色是程心。这个被读者恨透了的角色,算是某种意义上的人类文明乃至大宇宙的葬送者。但是从她身上我读到了一种极端——极端的博爱。是所有道德、人性的集大成者,情感丰沛,知识丰富。虽然她在早期拟定了阶梯计划并举荐了云天明(体现了与她后期性格相反的一面),但是这个角色直到结尾都是一个悲天悯人一般的存在,不舍得威慑三体世界,导致三体人的进攻;最后甚至依然断送了人类光速飞船计划,在大宇宙坍缩的时候没有交还宇宙质量——这一切的一切,使得读者痛恨她。但是作者自己解释了,当人类渡过一段危急关头进入短暂和平的时候,他们向往这种道德模范来成为精神支柱,这是人类文明的必然。

  其实我们身边不乏有这种看似博爱,看似无害的圣母。他们聪明,有见地,学识渊博,心地善良。听上去是多么完美。但一旦这种人掌握了权力,就容易会使得权力变得软弱。我觉得心地善良最起码的素质是选择对的。我们早就过了不是黑就是白的文明阶段;有著名的一道选择题,被用来论证功利主义:两条铁轨,一条上是一个孩子,一条上是五个孩子。火车即将碾过五个孩子,而你知道你前面有一个把手,并且知道扳动它能使得铁路改到另一条铁轨上,五个孩子幸免于难,而本来不会死的一个孩子就会送命。当时许多人就指出我们没有资格剥夺一个孩子的性命,不能说一条生命的价值不如五个孩子;还有人提出如果扳动了把手,那就是你的行为导致了一个孩子的死,如果你不选择,至少你是无罪。一开始我也是这么想的,但是后来我换位思考了一下,假使不是五个人,而是十个人呢?二十人?一百人?一千人?一个城市?而且不去扳动把手事实上也是一种行为,这个行为就是眼睁睁看着五个人去死。程心在三体里扮演的就是无法牺牲少数的道德派,她太难过了,她认为她爱着每一个人,认为自己没有立场让他们为了全人类牺牲。然而作者自己也说了,程心的本质是爱她自己,她本身的行为其实是为了抚慰自己的良心。

  我最喜欢的角色是章北海,他不像罗辑那样被放到了人类文明的台面上博弈,而是作为一个军人,冷酷而理智地做出选择。他预见了地球人类注定灭亡的未来,也预见了太空人类发展的阻碍,所以他不遗余力地安排、计划,终于保存了人类文明的火种。他是全文的隐藏的第五位面壁者,也是最成功的一位。

  其次是维德,这个笔墨很少的独裁者,说出Send cerebra only(只送大脑)的冷酷男人;他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失去人性,失去很多;失去兽性,失去一切。”于是,人类依言失去了一切。

  这本小说本质上是对人性的拷问,而不是完完全全地反人性。这本小说目的在于给我们一种可能性:人类这个种族本身也许会被自身的文明扼死。这个观点十分有趣,当时就吸引了我。

  人类最后留给宇宙的墓碑是一个小小的生态球,和一本《地球往事》;而那块墓碑永远无人阅读了,因为所有回忆都交付于永恒的膨胀——宇宙死了,没有人关心这些故事了。

  其实朋友早就推荐此书,但真正动手是去年大刘在获得“雨果奖”后慕名去看。书中构造的广阔而恐怖的宇宙星空令人震撼。因为我们未知的太多,所内心深处对浩渺的宇宙感到恐惧和幻想。我们需要穷极我们人类智慧探索这个宇宙。刘慈欣的短篇小说《朝闻道》中写“朝闻道夕可死”——许多人类在面对真理和广袤宇宙的时候,总会有种这样壮阔而决绝的姿态与理想。

  《三体》给我们窥探作者想象中的世界和宇宙。一切的起源来自于红岸,叶文洁的一条讯息;一个对人类文明自身放弃希望的科学家,一个痛恨人性的知识分子。她开启了以后漫长危机与人性的博弈场;三体人锁死地球技术,几十年后的舞台上出现了第一批讲述者——汪淼、杨冬、ETO……第一部将三体危机来临前人类的懵懂和博弈阐述得动人心弦。而第二部黑暗森林一开始,罗辑与章北海,这两个没有见过面的英雄,开始了他们的故事。罗辑从看透一切的叶文洁那里获得了宇宙的法则,从而成为“面壁者”之一——拯救人类的救世主。而章北海在军旅生涯里参透了生存基本法则,并用军人的铁血与执着开启了宇宙人类的新时代;从第二部开始,人类的发展开始往截然两个方向进步。如果说第二部还是爱与人性,还有拯救世界的曙光,第三部的《死神永生》才是真正的“黑暗森林”;人类参透了宇宙的黑暗,开启了“威慑时代”。而罗辑也成为了威慑时代的独裁者——他一人的兽性与选择,决定着两个世界的存亡。这时,作者推出了象征母性与道德的程心与“人类最后的希望”云天明,把这个故事慢慢推上高潮……

  《三体》其实是个特别残酷的故事,里面有许多东西都让人毛骨悚然——比如黑暗森林理论。黑暗森林理论阐述的就是宇宙的状态,作者用这个理论解释了费米悖论:如果有外星人,那他们在哪呢?黑暗森林理论只提出了两个公理:一、文明在成长,宇宙在膨胀,但是物质总量不变。二、生存是一个文明的第一法则。罗辑获得了这条信息,从而也被三体人视为威胁;而后他又想通了两个要素:猜疑链和技术爆炸。于是宇宙的黑暗被揭露——一旦文明的坐标被暴露,就会迎来其他文明的打击。在整体上实现自圆其说,令人拍案叫绝的设计和解释。

  我个人认为整本小说里最神奇的角色是程心。这个被读者恨透了的角色,算是某种意义上的人类文明乃至大宇宙的葬送者。但是从她身上我读到了一种极端——极端的博爱。是所有道德、人性的集大成者,情感丰沛,知识丰富。虽然她在早期拟定了阶梯计划并举荐了云天明(体现了与她后期性格相反的一面),但是这个角色直到结尾都是一个悲天悯人一般的存在,不舍得威慑三体世界,导致三体人的进攻;最后甚至依然断送了人类光速飞船计划,在大宇宙坍缩的时候没有交还宇宙质量——这一切的一切,使得读者痛恨她。但是作者自己解释了,当人类渡过一段危急关头进入短暂和平的时候,他们向往这种道德模范来成为精神支柱,这是人类文明的必然。其实我们身边不乏有这种看似博爱,看似无害的圣母。程心在《三体》里扮演的就是无法牺牲少数的道德派,她太难过了,她认为她爱着每一个人,认为自己没有立场让他们为了全人类牺牲。然而作者自己也说了,程心的本质是爱她自己,她本身的行为其实是为了抚慰自己的良心。

  这本小说本质上是对人性的拷问,而不是完完全全地反人性。这本小说原始的情节之一,学识丰富、待人友好、心地善良的叶文洁为什么成为统帅呢?人是复杂的,但是社会环境的确是塑造人最重要的因素。

三体的读后感个人收获

  从人类的角度仰望宇宙,从地球立场探测宇宙,从宇宙尺度反观人类文明。这不是对人类命运的悲悯,而是对人类生活的幸运与偶然的提醒,我们所处的世界并不是永存的,若能明白,那么,珍惜所拥有的并不完美的生活就是必然的选择,并且要警惕控制欲的无线膨胀。

  弱小和无知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我反复思考这句话里的傲慢的意思,自以为是刚愎自用是傲慢,过于自信以致不能换位思考产生傲慢,局限于自己的水平对更高认知表现出无知也产生傲慢傲慢。弱小和无知虽然会导致生活质量降低,但不会导致毁灭,而傲慢会导致毁灭。从革命中自以为是的傲慢对人带来的毁灭性打击,到人类与三体文明交往中对水滴的盲目自信,再到对二向箔的无知解读,人类作为智慧生命的傲慢及随之而来的偏见、控制、审判,暴露出人性的弱点;又因为受自身能力的局限无法解读出云天明的童话中的重要信息,程心局限于自己泛滥的母爱,又没有能力理解维德的空间曲率驱动引擎的根本目的,最终使地球遭到毁灭性的降维打击。这样一部鸿篇巨制,从宇宙维度提醒我们要保持谨慎保持对未知世界和已知世界不懈探索。用这种谨慎和探索认识自我,养护好自己的小宇宙,这样才能过好自己的生活。

  爱是超越一切的,即使在宇宙尺度上,也是唯有真爱不可辜负。

  我们是多么幸运!一直以为理所当然的生存和生活其实是无比幸运才能碰上的,懂得这一点,人群得减少多少争斗和相害,增加多少珍惜和互利啊。

《三体》读书笔记收获体会

  1、首先当然是脑洞大开超乎寻常的想象力,以及合乎时宜的留白。然后慢慢把视角拉开,渐渐你才发现,这是一个越来越宏大的角度。好比将我们所处的现实生活团成一个纸团,先扔到盆里,再拿起扔到房间里,再扔到广场上,沙漠里,最后是无垠的宇宙中。纸团本身没有变,只是在不断的对比中,被放到无限小了。是的,我们所处的世界就这么被作者给压缩到渺小了。

  2、各种物理学宇宙学的专业知识。这个毋庸置疑,作为文科生,一路被碾压着读完,对作者崇敬之至。

  3、文采太棒!娓娓道来的叙述,有时是把故事情节无比生动地展现出来,有时是富含极致的讽刺和暗喻。记得在读到末日战役和四维空间那里,我愣是激动得半夜没有睡着,勉强睡着后,竟然梦里全是小说里面的画面。忍不住重读那部分,然后只想拍着大腿说俩字:精彩!说到讽刺,大刘同志真的是能把讽刺化于无形,随口一句,一个人便光荣倒下了。

  结局有点意外,不多说,怕被骂剧透。但是那种体会真的是太深。那种在时间之外的绝望,无助,恐怕是这个宇宙中最大的绝望了吧。

  好多想说的,又感觉语言难以表达出来。这种激荡在心里,仿佛钟磬余音,经久不息。

《三体》读后感收获与体会

  微宇宙与宏观宇宙,庄子的小大之辩。

  宇宙时刻在毁灭与再生,如人体之细胞。

  拯救思想疯狂或崩溃科学家的,是孩子,是孩子所代表的爱与希望。但是仅靠爱,失去追求生存的野性,也许恰恰会导致失去希望,一无所有。

  文明的延续与发展,要以人的生存为本。

  有谈判的实力和基础,才有争取共存的筹码。否则只能是单方面的碾压与毁灭。

  尊严只在剑锋之上,真理只在大炮射程之内。——艾跃进

  斗争,妥协,共存。

  流浪的星舰地球,是不是另一个三体人的命运开始?而三体人最初,是否也来自一个有爱却濒临毁灭的种族?只是在漫长的流浪中异化

  以此延伸,也许,文明也在不断的流浪与融合?(突然想到癌细胞扩散…)

  死神终将降临,但生命也始终生生不息。

  也许只不过是感知维度不同而已。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也许我们的远古神话中,也许真的有外来文明留下的神迹。

  最后,不得不说,是对程心的气愤支撑我一口气看完《三体III》……也许我们人人都是程心,所以我们以上帝视角审视自己时,估计也会气得要死吧。在人类大义生存抉择上,不能有妇人之仁。

《三体》读后感感悟

  有段时间特别想看点有深度的东西,于是把《三体》给找了出来。看着看着发觉有些章节太有深度和技术高度,不能尽懂。

  第一次读《三体》是五年前,只记得读完后久久不能平静,并且叹为观止。五年后,回想起来,只记得文革、叶文洁和降维打击了。不禁疑惑自己的记性是不是被狗吃了。

  很奇妙地又重新翻开了这个漫长的故事(也许是某天在电车上看到了日文版的宣传广告而得到的启发)。纷至沓来的细节有的与记忆重合有的却像未开封一样,引人入胜。与第一遍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跟着三部主角们经历现实和想象的融合,亦真亦幻,不知哪里是真哪里是幻。作者刘慈欣真的很会讲故事,人性剖析得尤为透彻。其知识面之丰富之专业不得不叫人五体投地。真善美贪嗔痴在他的笔下活灵活现,却又不能以片面去评断某个人物代表某种品质,因为每个人物都是千层百面,根本无法用一个词语概括。

  就如乱世出枭雄,总会有一些影响历史的关键人物,但看完全书又会觉得,无论谁处于那个位置,结果未必就不同,只是过程相异罢了。所谓殊途同归。

  那些决定命运的清晨,亦或决定命运的黄昏,将个人乃至人类甚至宇宙的历史都改写了。但又怎么知道它就不会如此呢?毕竟这是千万可能性中之一。难道真的是某个人、某几个人扼住了命运的咽喉吗

  并不是。有一种意识叫做集体意识,它是集体之集大成者。每一个人都是整体不可分割的部分,就像一个细胞包含着完整的基因密码一样。部分即整体。

  生与死,永远是值得思考的主题。生存还是毁灭,这是永远的问题。三部作品看下来,仿佛与书中人物一起跋涉了几个世纪,又阴差阳错地跨越上亿年。无论人类与人类也好,人类与三体也好,低熵体与低熵体之间也好,总是处于一种你死我活的状态,自相残杀、星际战争乃至后来的维度打击,不得不叹息: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啊!

  大家都是混一个宇宙的,就不能和谐一点吗!

  文中对大场面的刻画展示了宏观宇宙的博大,对小细节的把握又展现了平常人类的渺小,样样都被作者拿捏自如。唯一想吐槽的地方,是第二部中对从罗辑幻想里走出来的梦中情人的描写,完美的天真无邪的少女——我对这种直男的意淫倍感不适(仅代表个人观点)。

  任何阶段都自有精彩之处,当累积了一定的厚度和层次,就不完美了么?当我掩卷三部曲之后再来回忆,发现,我的记忆好似真的经过了成千上亿年的腐蚀,对于地球往事已模糊不清。仅仅记得那只是一个漫长的铺垫。铺陈冗长却不沉闷,环环相扣。

  那些动人心弦的桥段就不再赘述,一百个人会有一百种解读、一百种唏嘘。也许我更喜欢的是地球之外的故事,以广袤的宇宙为背景,虽然深不可测,却又充满了残忍的浪漫。以宇宙为尺度的毁灭实在太令人震撼了!星球的毁灭仅在咫尺之间。可又怎知那死亡不是重生

  毁灭即创造,这也许就是宇宙的美学。

  而生命,确实是一个奇迹。说它是偶然中的必然也对,必然中的偶然也好。它脆弱又美好、坚韧又残酷。为了活着,在不同的维度里,只为了活着,继而传承。宇宙的生灭周而复始,也可能真的不只存有一个宇宙。空间可以翘曲,而时间,并不存在。

  只因参照系的不同,才有了对时间的感知。大宇宙的奥秘和深邃,繁星的升起与陨落,包括四维碎片,极致文明,越是稀奇莫测的事物越让我充满好奇和探索欲。

  伟大的作者,他的基于现实和学识的想象,或许正好揭示了某种未知的规律也说不定。就像许多电影里的情节到后来都成了真。

  如果将来《三体》被拍成电影,我觉得太阳系二维化的时候用Tho创作的《EiDorado》做背景音乐会极赞!它将用激昂渲染出悲壮的殒灭!

  看完整个宇宙的幻灭,感觉对生命更添敬畏,更想珍惜这沧海一粟的浮生。有人活得跌宕起伏,有人过得平淡乏味。在无限的宇宙广度下,众生不过如蜉蝣一般,朝生暮死。

  无论如何,能够处变不惊亦宠辱不惊地生活,大约就不枉此生了。你我恰巧诞生在这地球上,恰巧诞生在这个时代,一期一会,一会一生。

《三体》读后感感想与体会

  最初读《三体》第一部时,感觉只是一本不错的科幻小说,并未引起太多的关注。没想到上个月,在一个很巧合的情境下,有朋友强烈推荐大刘推出的第二部黑暗森林和第三部死神永生,才知道它一共是三部。

  一口气读完这两部,感受无比震撼!它不仅仅是一部小说,它融入了无数思考和尖端的技术设想,是大刘用自己的智慧创造出的一个世界!黑暗森林的内容扣人心弦,不过还是包含有很多阅读性的情节。至于死神永生,活脱脱是大刘对于宇宙、生命的思索和其缜密理论的记录文献了!

  读完最后一句,自己似乎思绪万千,又似乎陷入完全空白的思维。大刘所提的两条理论实在是极致了!生存第一,物质守恒,的确无可辩驳!而宇宙,在无限的时空中应该是重生,毁灭,再重生的循环啊~!

  突然产生许多遏制不住的想法,索性下楼散步,在快速的走动中放任思绪奔腾。仰望天空,重回到童年的感觉,脑海中蹦出十万个为什么。生命生活,既崇高又渺小,既复杂又简单。也许思考令上帝发笑,但是思考才令人类进步。

  感谢大刘,令人有开了天眼的感觉,智慧!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我真的很不错》

一次尴尬的经历1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