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城计京剧观后感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空城计观后感

  我今天看了空城计,主要是讲在春秋战国时期,诸葛亮的兵力不敌司马懿撤退,司马懿一路追杀诸葛亮,诸葛亮急中生智,诸葛亮利用司马懿生性多疑的特点演了一出空城计,他叫几个士兵打开城门,在门口扫地,诸葛亮在城上弹奏曲子,司马懿看到以后怀疑里面有伏兵,不敢贸然进去,最后司马懿终于退兵了,诸葛亮有逃过了司马懿的追杀。空城计,是一种被动的作战行为,当那些实力空虚,因遭受意外压力被迫走头无路的一方,采用此计的目的是,企图蒙混过关或避免遭受更大的损失,空城计的奇巧之处在与:要善于正确及时地把握对方的战略,背景,心理状态等,因时,因地,因人地以奇异的谋略解除自己的危机,诸葛亮之所以能让司马懿退兵,就是诸葛亮能准确地揣摸到司马懿谨慎,多疑而心虚的心理状态,而诸葛亮独出心载,奇异的思维方式,使他成功地化解了一时的危局。同时空城计还是一种心理战。在已方无力守城的情况下,故意向敌人暴露我城内空虚,就是所虚者虚知。敌方产生怀疑,更会犹豫不前,就是所谓疑中生疑。

  在实际战略中,风险往往与机遇,利益和成功共存,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空城计京剧观后感

《空城计》观后感

  寒假里,我观看了《空城计》这一部纪录片。一直以来,我非常喜欢《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摆空城计吓退司马懿这一片段,而《空城计》这部纪录片对这一片段的解读非常精彩,展现了两位谋略高手斗智斗勇的博弈过程,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空城计》又名《抚琴退兵》,取材于小说《三国演义》的第95回。首先,大部分人对空城计的概念是诸葛亮一人一琴一空城,吓退了司马懿的二十万大军。但是在纪录片《空城计》中,却是另一种解读方式,它以司马懿内心的独白来讲述:其实当诸葛亮在楼上抚琴时,司马懿就已经识破了他的计策,但他选择退兵而不是进攻,并不是畏惧,而是他深知“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道理。一旦他杀死了诸葛亮,诸葛亮所在的蜀国不久便会灭亡,而司马懿自己也就失去了被魏国利用的价值——魏国请他出山,是用来对付诸葛亮的。纵使他战功显赫,也难逃一死。所以,司马懿故意中了诸葛亮的空城计,不仅保全了诸葛亮,而且也保全了他自己。

  在看完这个片段后,我对诸葛亮佩服得五体投地,他完全抓住了司马懿想保全自身的心理,表面上摆出空城计,实际上却是给司马懿一条退路。而司马懿也在那一瞬间想明白了:他隐忍一生,想实现他的远大抱负,但如果即刻诸葛亮死了,他自己也就失去了价值,一旦现在司马懿没有价值,或他现在死亡,司马家族目前势单力薄,也最终会死亡,而司马家族一统天下的抱负也就无法去实现了。所以说,最能帮助你的人,不是朋友,而是你的敌人。因此,司马家族成就霸业统一天下后,特意追封诸葛亮为武兴王,而蜀汉追封诸葛亮的谥号才只是忠武侯。可见诸葛亮对司马懿,甚至司马家族的意义有多重要。

  当然也有人说,诸葛亮的空城计根本就不存在。其实存不存在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空城计》这部片子,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你想取得成功,靠的是朋友;你想取得巨大的成功,靠的是敌人。现实亦是如此,无论在学习或在工作中,能体现你真正水平的,并不是朋友,而是你的敌人。以乐观的心态对待敌人,学习敌人身上之长,避已之短,将敌人为自身所用,才是正确地实现远大目标之路。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大国工匠卢仁峰观后感

暖春电影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