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读书笔记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高中生白鹿原读书笔记

  从开始到读完《白鹿原》,我也就用了四天时间。读完后,内心舒畅不已,就像心中的那缕牵挂终于有了着落。可去写读后感,却也的确颇费思量。

  正如《白鹿原》扉页上那句巴尔扎克的名言:“小说是一个民族的秘史。”《白鹿原》记述了一个时代的底层变迁,并深刻的影响民族的内在机理。

  既是闲话,那我们就从《白鹿原》里的人们一位位话起。

  白嘉轩作为本书的灵魂,是一个矛盾且代表着多重价值的人物。书开篇第一句就是“白嘉轩后来引以为豪壮的是一生里娶过七房女人。”从这个微妙的切入点,向我们展示了白鹿原这片中土神州上发生过的一幕幕波澜壮阔的图景。

  六娶六丧并没有打垮他,反而使他偶遇白鹿精灵庇护的风水宝地,略施心计后购下那块宝地,从此带领自己的家族转运。娶贤妻,带来给自己家族带来横财的罂粟种子,得财又得子,未来一片欣欣向荣。这时王朝更替,社会习俗变迁,他没有任何反抗,坚守一个老实人的世态炎凉。正如奥威尔《一九八四》中所言:“从下等人观点来看,历史上所有的变迁只有一个意义:主人的名字换了。”白嘉轩虽生活在一个风云际会的时代,但时代的变迁并没有对他的生活产生太大影响。无非是男人剪掉辫子,女子解放天足,如此而已。正如他的家训“耕织传家久,经书济世长”所体现的,他忠实且自觉的恪守并传播封建礼教,并习以为常。但我并不认同据此把他划为所谓“冷血的封建食人者”的阶级史观,我认为,和平时代,这种人是传承文化、保护社会秩序的坚定卫士;动乱时期,这种人是保持冷静头脑、不盲从当局、关键时刻横刀立马保卫祖国的最后一道防线。

白鹿原读书笔记

小说《白鹿原》读书笔记

  “小说是一个民族的秘史”,陈忠实在书的开头引用了巴尔扎克的这样一句话,用来总结他写作的目的。带着这样的理想他写下了这样一本带有历史厚重感的书,让人称赞的是,他也真正的达到了自己的目的。《白鹿原》向我们再现了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中叶的中国历史。

  它弥补了历史书上空白或残缺的内容,将历史的场景再现在世人眼前。最为可贵的是,作者再现了当时陕北农村的面貌。农村在中国历史在残缺的内容太多,特别是在那段动荡的时期,有太多的东西被扼杀了。

  小说中最成功的是塑造了几个主人公形象。让我们从他们身上看到了当时中国的原貌,看到了当时农村的原貌。

  白嘉轩,身为族长,就是中国农村深受儒家文化熏陶的代言人。任你城头大旗变换,我只守着乡约族规,我只背负着“仁义白鹿村”的御笔亲题,我只守护着祠堂的钥匙。这是一种封闭的、慎独的、自省的、仁义的文化,文化的形态恰恰就是文化的内涵。是中国保守势力的完美代表。

  鹿子霖,精明强干,争强好胜,无原则为了目的不择手段,好色成性。最后,有灵性的生命被抽走,生不如死,毫无尊严的死去。

  田小娥,书中最重要的女性之一,一生渴望真爱,为了实现这个愿望不惜牺牲自己的身体。用肉体的诱惑帮助自己爱的人,在书中是个典型的“荡妇”。然而,她却是最可怜的,她的可怜在于她的单纯、在于她的无知、在于她对爱的渴望。在那样一个封建社会,作为一个女人,除了身体上的付出她不懂得其他的方式。然而,对这个人的看法大家都有不一样的想法,如果真要来讨论她,或许又可以写出一本书了。

  朱先生,正本书中最具智慧的人,饱读诗书却少言多干事,虽然能预言未来,却总是沉默着干自己该干的事。他是中国人最为推崇的人的代表,他悟出了做人的道理,完美的再现了“中庸”的思想。

  每一个人都有一个故事,每一个故事就展现了一段历史。本书讲的是一个民族传统的故事,虽然其中多少有点虚构,有点夸张,可是所谓的传说,自然是有虚构和夸张的。勤恳老实的耕读,学为好人,这个良好的传统就应该保持下来。那些有关白鹿的描写,自然都是虚构的,但那就是一种民族精神的升华,是民族历史的记录。

《白鹿原》读书笔记作文

  读《白鹿原》给我最直观的感受是:痛并激动着。痛,是因为在历史前进的过程中,旧的东西在努力地自卫而与新东西抗争所产生的一幕幕悲剧;激动,是看到了我们期盼的美好的事物在渐渐成形、渐渐壮大。我在看这本书时,脑海中产生的画面是黑色的,只有当那个美好的人物白灵出现时才让我看到一丝光亮。

  《白鹿原》的故事发生在西安这座古代名城,具体地说,它写的是西安其中一个小县的一个平原的人事变迁。

  在白鹿原上这种沧海桑田一样的变迁涉及了两代人。老一辈的是白嘉轩、鹿子霖、鹿三这些父辈的人物,而小的当然是他们的孩子们,如白孝文、白灵兄妹,鹿兆鹏、鹿兆海两兄弟、黑娃等。我对此最大的感概就是“两代人”这三个字,因为他们不仅是年龄上的两代人,思想上、生活经历上确实也如此。

  白鹿原上的沧桑巨变源于中国的沧桑巨变。在父辈的年轻时代,中国还属于清朝统治下的国家,他们要交皇粮、允许有地主这种形式的存在、他们的婚姻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式的、他们对儒家是绝对尊崇的。而子辈处于年少轻狂时候正是中国最后一个朝代结束,新的统治形式产生、发展的时期。这种新的治国方式产生初期(国民政党统治——国共合作——合作分裂——共产党占统治地位)是这个故事主要的时间线索。在这种充满浓郁的改革硝烟味的农村,新旧思想的强烈撞击下,不少人成了其中的牺牲品。新时期改革的道路,不可避免的充满坑坑洼洼,在现在处于特色社会主义生活下的我一味地被故事的剧情发展撵着走,像我最喜欢的其中一位重要人物之一——鹿兆鹏,一味地以为共产党的领导是绝对正确的、马克思主义适合在中国实现。而实际上,在共产党建党初期,诸如在农村搞农协的做法在某一程度上说是错误。他们那种做法过于激进,如一开始领导人之一的黑娃就带人去砸了村里的祠堂,到此,我们也许很难联想到,在后来经历了亲人生死、信仰改变、人生事业的成败、荣誉的得失等一系列的大小事情后,黑娃会带着新一任妻子回到家乡在白嘉轩族长的接待下庄重地拜倒在祠堂里的列祖列宗神位前。其实这里也牵扯到老小两辈人之间的思想碰撞与融合,白嘉轩作为维护封建思想的长老级人物,而黑娃当年是对这种封建思想的反抗者。黑娃娶了田小娥为妻,被拒绝在祠堂门外。这也许是导致黑娃反抗的原因之一,并且这件事本身就已经体现了它反抗的性质——追求婚姻自由。然后有了他作为农协主任带头闯进祠堂砸毁乡约碑文的事。农协以失败收场后,黑娃在共产党的军队里当过保卫手,又当过劫匪,最好成了县里保卫团的一个营长——一个属国民政党性质的职位。而白嘉轩则一直以智者的形象维护着祠堂文化,包括把被砸坏的乡约碑文重新粘好。这两代人也因此产生了新旧思潮的碰撞,黑娃反抗性质的思想最后在一定程度上还是与旧的思想形成了一种交融。

  再说说陆兆鹏,他一生都在追随着维护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可以看到,鹿兆鹏给我们现代人的印象一直都是很好的,但在他们那个时期却不这样。他作为共产党员这个身份不仅理所当然地遭到国民政党的缉捕,同时也一直为村里人所不喜。我们不能唾弃愚昧的农村人,事实上,我们根本不能怪他们。他们追求的是最基本的温饱问题,而在与国民政党抗衡时期,共产党初期的做法确实不尽如人意,出现过很多错误。连人外人的贤者朱先生都曾经迷惑,何况目不识丁的庄稼人呢!其中,最让我们痛惜的是,很多忠诚的共产党员被不分青红皂白地杀害了,兆鹏的妻子白灵就是其中之一。想说的是,尽管那个时期是这样的灰暗,却还是有很多兆鹏式的共产党人在努力地拥护着党,直到拨开乌云见青天。

白鹿原读书笔记

  《白鹿原》所反映的生活年代,与小说的时间跨越有半个多世纪,从清末写到解放初,其间还涉及到解放以后更长的时间。我总的感觉是,这是一部浸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小说,比如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生命玄学和神秘不可解的力量,人物命运的因果报应等等。当然,这也是一部现实主义的小说,深刻而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社会的历史变迁。

  从小说的阅读中,我感到小说中对人物的“死” 的结局的处理写的极具震憾力量。小说中的黑娃,大号叫鹿兆谦。其父鹿三一直是白嘉轩家的长工,而且是极其幸福的长工,他一直到死也是幸福着的。而黑娃却具有一种反叛的性格,他不听老子的劝告,自己跳出白鹿原,到渭南一清末武举人家做了长工,并因此与武举人的小老婆田小娥相好上了。俩口子回到白鹿原后,其真相被揭露后,黑娃与田小娥住进了一口窑洞里,开始他们的生活。大革命时,闹农协,鹿兆鹏鼓动黑娃出来革命。革命失败了,黑娃进了习旅开始当兵。习旅动乱失败后,黑娃开始了土匪生涯。我本以为黑娃当土匪,应该要死在这条道上,不想黑娃没死。在土匪头目大拇指死后,作为二拇指的黑娃领着百十号土匪接受了县保安团的招安,当了第三营也就是炮营的营长。黑娃招呼的紧,炮营的兵不但要炮,还要求佩枪,这都得到了满足,这也说明黑娃对招安后的一种心理,那是怀着深深的戒意的。本想,接受招安的土匪没有好下场,黑娃该死了。谁想黑娃还没有死,营长当的好好的。而且,他还拜朱先生为师,暴戾之气尽褪,简直脱胎换骨变成了另外一个人。这就出现了,黑娃让手下的兵把自己绑在大炮筒上五天五夜戒掉了烟,娶了知书达礼的小姐为妻,回到白鹿原拜了祖宗牌位,属于洗心革面,浪子回头的那一种。最最不该死的时候,是黑娃听从鹿兆鹏的劝告,策动了临解放前的起义,黑娃是策划起义的主要人物之一,对革命有了一定贡献,还当上了革命政权的副县长。然而,大难从此开始,白孝文作为县长变成了革命功臣,而黑娃却忽然之间变成了,被捕坐监枪毙,还是和国民党的县长及总乡约田福贤一起被枪毙掉。这真是黑娃该死的时候没有死,不该死的时候却死了。

  作为田小娥,从武举人的小老婆变成黑娃的老婆以后,我觉得最初田小娥也是想与黑娃一起安份守已地过日子的,谁知黑娃革命了。革命的黑娃不在家了,当土匪的黑娃也不回来了,这又给鹿子霖创造了条件。鹿子霖每月到田小娥住的窑洞去两次,与田小娥厮混,差点儿败露!虽然有一个替死鬼儿,鹿子霖躲过了这一劫。但是,鹿子霖却咽不下这口窝囊气儿,他设计了让田小娥勾引白孝文,要出一口恶气,也让作为族长的白嘉轩丢尽脸面。这计策果然成功,白孝文与田小娥也好上了。由此发生的是:白孝文在祠堂接受处罚,白嘉轩与儿子白孝文分家,白孝文由此开始的迅速堕落,让鹿子霖充分地满足了报复白嘉轩的心理。而此时田小娥的寿限也到头了,作为公公的鹿三,看到自己的主子白嘉轩一家由于被不肖儿黑娃娶的媳妇田小娥搅和成这样,竟被深深地激怒了,他摸黑进了田小娥住的窑洞,用磨得飞快的梭枪头,一枪扎在了田小娥的后背心上。田小娥临死前一回头和一声惊叫:“大呀!”其生命也由此定格。其后,白鹿原发生了一场温疫,死了好多人,白嘉轩的媳妇仙草同样是死于那场温疫;而鹿三从杀死儿媳后,精神竟变得恍恍惚惚,似乎田小娥的鬼魂附身了,从此人也变得有时清醒有时糊涂。这一切仿佛都和田小娥的死和她的阴魂始终不散,一直在作祟有关系。于是,白鹿原的人在那座田小娥居住过的窑洞上造了一座六层的塔,以镇田小娥的阴魂,不让其出来害白鹿原的人们。

  小说中鹿兆海和白灵的死,很具有一种悲剧色彩。鹿兆海参加了革命军,上了军官学校,加入了国民党,并且他一直深爱着白灵。中条山阻击战中,他杀死了四十五名鬼子。而且,他按照朱先生的请求,每杀死一个鬼子,就割下一绺头发束好,放入一个铁罐中。可是鹿兆海呢!悲就悲在没有死在抗日前线,却死在围剿红军的战斗中。死后,灵柩回乡,师里却说鹿兆海——鹿团长是抗日牺牲的。白鹿原举行的安葬仪式隆重之至!白灵在西安上学,她与鹿兆海一直相爱,却由于党派之争,俩人不能相爱!白灵在西安加入了共产党,作为知识青年,投入到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中。而又由于革命工作的需要,她与鹿兆海的大哥——鹿兆鹏假扮夫妻在西安城里做起了地下工作。因为革命道路的一致性,俩人终于相爱成了真正的夫妻。后来,白灵因为在一次领导学生运动中,她一砖头砸到了国民党教育部长的鼻梁上,由此身份暴露被迫转入红军的根据地。在根据地,白灵满腔革命热情地工作,可是由于一名西安来根据地的学生叛变投敌,一场红色的恐怖在根据地开始了。抓内奸抓特务,一大批革命同志被牵连。白灵也未能幸免于难,她也是作为“特务”被监禁,最后被活埋。真是,没有死在敌人的屠刀下,却死在革命者自己的手里。解放后,白灵也是被作为革命烈士对待的,家里也挂上了革命烈士的牌牌。白嘉轩问起白灵的死因时,几位干部嗫嗫嚅嚅地无法回答。奇的是,白灵的死的那晚,白嘉轩做一个梦,梦见了白鹿也梦见了白灵。这使得白嘉轩一大早冒着风雪,跑了好远的路,来到朱先生住的地方——白鹿书院,要求朱先生解梦。奇的是,白嘉轩的大姐也是做了一个同样的梦。朱先生心道,白灵出大祸事了。可是朱先生没有说出来,只是宽慰他们姐弟俩!

  朱先生的死则披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读之令人惊叹!朱先生在送完给八位同仁的县志后,当晚写下了一份遗嘱:不蒙蒙脸纸,不用棺材,不要吹鼓手,不向亲友报丧,不接待任何吊孝者,不用砖箍墓,总而言之,不要铺张,不要喧嚷,尽早入土。朱先生还向其妻交待和描述了自己设计墓室的想法:不用砖,只用未经烘烧的砖坯砌墓室;墓室里盘垒一个土炕,把他一生写下的十部专著捆成枕头,还有他雕刻的一块砖头,不准任何人撕开包裏的牛皮纸,连纸一起篏到墓室的暗室小洞口。 朱先生死后,就是按照朱先生的安排,办的后事。更奇的是,几十年后,一群臂缠红色袖章的中学生打着红旗,冲进白鹿书院破“四旧”时闹腾了一阵了。不久,书院住进来,滋水县的一派造反队,并在此发生了一场武斗,死了许多男女。之后又过了七八年,时间在批林批孔的年代,又有一群红卫兵打着红旗从白鹿原走下原坡,一直走到坡根下开始扒朱先生的墓。四五十人男女学生从早晨挖到傍晚,终于挖开了朱先生的墓。墓室里除了朱先生的遗骨外,只搜出一块经过烧制和打磨的砖头,经老师辨认,一面上刻着六个字:天作孽 犹可违;另一面也是刻着六个字:人作孽 不可活!一学生愤怒地抓起砖头一摔,那砖头没有折断却分开成了两层,里面同样刻着一行字:折腾到何日为止!这让学生和围观的村民全都惊呼起来……

  《白鹿原》当中,写小说中人物死的结局有很多,像仙草的死是那么地镇静;像鹿兆鹏家里,那位鹿兆鹏的媳妇,死又是那么地让人感到可怜与可怖;像最后鹿子霖的死又是那么地窝囊,一切仿佛都是因果缘分。近期读小说,可以这样讲,我读《白鹿原》所受到的感触最深了,从中悟出的道理也多,关于小说中死的话题,只是自己其中感受最深的一个重要方面吧!

《白鹿原》读书笔记

  本应欢喜朝暮,却六娶六丧;本应三代同堂,却病入膏肓;本应耕读传家,却罂粟遍野。史诗长卷徐徐打开,手抚最后一卷之时,只余留淡淡哀绪。世人皆道白鹿原是民族的秘史,这样的说法的确不可否认,但倘若读者细细读来,逐步深入挖掘文本中所蕴含的中华传统文化意蕴,并对其中延续性的精神进行思考,我们不难发现在此书中的深层精神文化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即“儒”字。

  儒家思想,自百家争鸣时期起,就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据极为重要的位置,千年来,依旧灵活在中国人的内心。正如中国,此间经历无数风雨,仍屹立于世界之上。这儒家到底有何魅力,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那颗极为璀璨的明珠呢

  从白鹿原中,儒家思想处处得以体现。白家家主白嘉轩,一位中国传统农民,一生恪守“耕读传家”的家训,这是拜其姐夫关中大儒朱先生所赐。当时的中国是农业大国,正处于闭关锁国的时期,每个人的生存理念皆为自给自足,自强不息。在白嘉轩身上,与农业文明相关联的传统精神:勤劳,节俭,自强不息皆在他身上一一体现,但是儒家思想的影响也使他一生遵守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信念“修身齐家身正则令行”。他极为勤劳,即便被打折了腰,也仍要与长工鹿三去干活。他极为节俭,不仅要求自身做到,还把那个有进无出的木匣子看做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精神财富,警醒后人要勤俭持家使家族兴旺。他为让儿子们懂得“什么为大地的恩赐,什么为粮食”,强令儿子们自己去山里背粮食。一生的言传身教,让自身学习儒家思想,是为让他们具备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脚踏实地,实实在在”。正是因为白嘉轩这番苦心教育,白家才能在那样动荡的年代生存下来;正是因为这内蕴无穷的儒家思想,白家子孙才能处于不败之地;正是因为白嘉轩对儒家思想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这个家族才能度过那个祸患交替的时代。

  再看鹿家,一个靠勺勺客发家的家族,被白嘉轩讥讽为“祖德太浅”,终究“弄不过白家”。白家祖先当年外出闯荡,为生存忍气吞声,受尽侮辱,最终以牙还牙,成为一代享名江湖的勺勺客,但是事实上,我们可以从书中发现鹿家后人要比白家后人优秀,这又是为何呢?正是因为鹿家这极为屈辱的发家史,马勺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要比白嘉轩深刻,且更精髓。与白家的“耕读传家”不同,鹿家更关心子弟的读书,马勺在孩子启蒙的第一天起,他就对孩子说:“务必好好读书。”死后更是读书传家的遗愿留给后代。第二,鹿家对孩子的教育为:无论将来成龙或是成虫,无论居家还是为民,无论做庄稼还是经商,只要居于人下就不可避免要受制于人,就要受欺,但是倘若你只是忍受而不思反击永远忍受下去,那你就注定是个没出息的狗熊。正如勾践一般,马勺的一生受尽欺辱,最后成功反击。也正如中国这头东方睡狮,受尽凌辱,最终苏醒反击。这又是经过中华千百年历史来进行修改美化的儒家思想。

  在文中处处体现的儒家思想,亦或者是经过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中国传统文化,使《白鹿原》成为一部跨越时空的纪实体报告文学,它来到我们面前,用那个时代整个中华民族的缩影,与我们交流,与我们渗透最精髓的中华优秀文化,只望读过此书的人,能从中有所收益,真正的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并将之传承下去。

读白鹿原

  终于把陈忠实先生的《白鹿原》看完了,结尾令人有些震惊。思绪随着故事情节的波动有些纷乱,白鹿原上的生活百态随着白鹿两家的主线而展开,在中国大地上描写的这一小块儿地方折射着整个社会时代的变迁。

  岁月的风霜雨雪,风和日丽一遍又一遍,一茬又一茬地涉足这片古老的平原,精灵的白鹿跃动着人们记忆中久违的传说,不管经历多少坎坷风雨,生活的轮子依然不分昼夜地滚动前进,这是岁月蕴含的冷酷而坚实的力量。《白鹿原》的主人公白嘉轩、鹿子霖两大家族有形或无形的较量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展开与深入。为了生活而争,为了脸面而争。当然书中并无直接而露骨地描写两大家族的斗争,而是从生活的各个方面体现出来。最终以鹿家惨败结局。性格决定命运或许是条真理。白嘉轩是中国传统男人的写照,墨守陈规、自力更生、谨小慎微、兢兢业业地生活。因此,他没有干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始终以一个威严族长的身份立信于白鹿村,恪守明哲保身的理念。鹿子霖的性格与白嘉轩不大一样,他追求功利,争强好胜,作风不谨,却又有胆小怕事的一面。他一生虽然也经历了起伏的官场,但终究也没创造些什么辉煌,最后也以悲惨收场。我觉得性格变化最大的有两个人,一个是白孝文,一个是黑娃。白孝文经历了一场饥荒的打击之后,由软弱变得坚强起来,这也多亏他鹿三叔的话语刺激的作用。他从原来的唯命是从,规规矩矩,优柔寡断的性格中走出来,变得桀骜不驯,急功近利了。而黑娃的性格可谓一波三折,先是小时的胆小羞怯,后又勇猛剽悍,最后又归于知书达礼,学为好人。其实性格与环境的关系是辩证的,环境塑造了某人某种性格,而某人凭着某种性格来重新塑造环境。

  《白鹿原》作为矛盾文学奖的作品,它向我们生动地展示了一个平原,一个族群的生活画面,读进去,我们仿佛身临其境。随人物之悲而悲,随人物之喜而喜。我们往往被小说中的人物感染,这大概就是大师笔下写实笔触的力量吧!

  书中的生活生命人生跌宕起伏,而我们的呢

  希望用青春奋斗的热情搅破生活的波澜不惊,用我们的双手与智慧打造自己的未知前程……

白鹿原

  经过差不多一个月的时间终于把《白鹿原》给看完了,零零散散的!慢慢悠悠的看的,其中我还在百度上搜索了“听”白鹿原,其实在我看来听小说是比较不错的,相比书说出来没有那么难懂,相比视频它又具体了很多,所以在最后几章我几乎都是听完的。

  初看白鹿原的时候我没能理解到老师为什么要我们看这部小说,一个男的娶了七个老婆竟然死了六个,我一直在疑惑,是一个怎么样的人,究竟是要以一个怎么样的心态来接受这个事实,然后还有勇气去迎接第七个的到来,一个人要以怎样的精神面貌才能承受这么大的压力,仅仅只是因为自己是独苗?仅仅只是传宗接代?在故事的开始我们不难看到其实作者是承认鬼神之说的,从仙草看见的那些在房梁上的女人,到父亲的去世,无一不体现了鬼神的踪影。然而在故事上,他们体现的却是不信神,仅仅是相信祖宗,这是我很不能理解的地方。

  忽略这些不计,其实看这篇文章我还是蛮有收获的,起初看不觉得有什么,以为就是两个迷信家族间话长短,但后来看着看着就慢慢变得深刻了,在其中让我影像最深的就是朱先生,是主人公白嘉轩的姐夫,他一生喜好不多,最喜欢的便是每日吟诵圣贤书,他与别的读书子弟不同,他在考取了功名后,看到时局不定,便拒官不做,在家乡开办白鹿书院,研究修身之法,编纂县志,一度时期曾招生传道。他因为一些预见屡屡应验,以至于让原上的人都觉得他是一个大智者,有着神通的能力,在我看来,他真的很值得人敬佩,他又自己的原则,博学,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文人志气,是我一味欣赏她得原因,我觉得他不是有神通的,他只是有学识,有远见而已,而在他死后几十年的***,他却被混蛋红卫兵给掘了坟,烧毁了尸骨。这也算是作者对那个时代的一种抨击吧。

  或许基本上在别人看来都不太会注意小娥这个女人,因为她仅仅是故事的一个穿插,并没有多大的影响,她的结局是那个时代的产物,作者正是希望用她得结局来讽刺那个时代的封建思想,在那个时候来说,小娥是奔放的,她有着自己的思想,她不甘心命运就是这样,她敢于与命运做斗争,敢于争取自己想要的一切,其实小娥没有错的,有错的时不应该遇到那个时代,她只是争取自己的幸福不甘心做一个不爱自己自己也不爱的人的身边,这有错么,如果命运不这么安排,他只是希望和黑娃好好的过日子而已,在其中,我们也不难看出,面对黑娃的贫穷她也从不嫌弃,这样的人在我们现在是绝对没错的,在强大的宗法制度面前,田小娥太弱小了。她死的太屈!后来作品中描写到了一些诡异的故事:她的鬼魂附体到她公公鹿三身上,并使鹿三的精髓被吸掉,早早地死亡。算是张扬了一下弱者对社会的抗争与呐喊。为自己报不平了吧!

白鹿原读书笔记

  这本小说我大学时就曾看过。但那时的自己毫无阅历,人生也未曾受过任何挫折,尤其学业上的种种顺利,让自己时时沉浸于前途无限光明的幻想中。对这种虽然名气足,但却内容冗长而又充满乡土特色的小说实在难以静下心来细细品味。随手翻过几次,但总是半路而止,体会不出任何甘苦。

  工作以后,发现了自身能力的种种欠缺,也发现了人生并非过去想象般一帆风顺,经历了不少焦头烂额之苦,时过境迁之后再读它,体会则完全不同了。

  白鹿原上,白家与鹿家三代人,不足百年的时间里,跌宕起伏的人生轨迹,很让我有些感慨。

  感慨之一是世事难料。白鹿原上,白家兴旺过,鹿家兴旺过,但好景都不长,跌下去,又起来,起来又下去。白鹿两家三代人被命运在砧板上无情地反复敲打。什么时候正面烤,什么时候背面敲,世事难料。所以,自己不论什么时候,都别悲观,也别骄傲。活得好,是祖上有德,自己运气好;活得不好,是时候没到,自己还要再加把劲儿熬一熬。人的一生漫长得很,一时得意、一是低落,千万不要把一时的状态当成永恒。对人生的态度,在困难的时候要能坚持得住,在得意的时候要沉稳得住,不要被表象迷惑。

  感慨之二是尊重别人。尊重高位的人,也尊重卑微的人。地位卑微的人难保一辈子卑微,即使一辈子卑微,下一辈子,人家未必不翻身,时间能改变一切。即便是打了一辈子长工的鹿三,还生出了一个将来当保安营营长的黑娃一样的儿子来。地主白嘉轩的儿子,也有卖房卖地半死不活的一天。世界是多元的,不要把人看死了,这等于自断后路。这样的后路,眼前可能不需要,等到真需要的时候,已经晚了。

  感慨之三,做人要向朱先生学习。朱先生读圣人书,有崇高的精神境界,立志学为好人;又不拘泥于圣人之言,在混乱不堪的世界中,既不随波逐流,也不拘泥死板,不论世事怎么变化,总能找到自己能做的事情,尽力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低调而不骄傲。管你张县长李县长,共产党还是国民党,他有他的抱负、理想与信念,成败不萦于心,不媚俗,不庸俗,光明磊落。同时,在生活面前,他有血有肉,有男人的骨气,又不失情调,让我佩服。

  感慨之四,有自己的原则,但也给别人一个机会。白嘉轩做事太硬,鹿子霖就圆滑很多。白嘉轩要是能够在坚持自己的原则的同时,多给子女一点谅解,或许白孝文也不至堕落到那种程度。而鹿子霖做事情太过阴损。这样的阴损是否能招来祸患我看不一定。但做人还是光明正大些好,坦坦荡荡,才能心无所惧。

白鹿原读书笔记

  《白鹿原》以白嘉轩为叙事核心,白鹿两家矛盾纠葛组织情节,以反映白嘉轩所代表的宗法家族制度及儒家伦理道德在时代变迁与政治运动中的坚守与颓败为叙事线索,讲述了白鹿原村里两大家族白家和鹿家之间的故事。白家人沿袭村子里的族长,主人公白嘉轩一生娶过七个妻子,最后一个陪他终生,并育有三儿一女(白孝文、白孝武、白孝义、白灵)。鹿三是白家的长工,黑娃是他的长子。鹿家以鹿子霖为代表,他有两个儿子(鹿兆鹏、鹿兆海)。

  小说主要讲述了他们的下一代白孝文、鹿兆海、黑娃这一代人的生活:白家后代中规中矩,黑娃却从小就显现出不安分。长大后,白孝文继任族长,黑娃在外做长工,认识了东家的小老婆田小娥,他将她带回村后,受到村人的排斥。黑娃离开村子后投奔革命军,又成为土匪。在此期间鹿子霖、白孝文等都吸上了鸦片,将家败光,去异乡谋生。鹿三以儿媳田小娥为耻,最终杀了她,因终日被田小娥死时的情形折磨而死去。白孝文则在外重新振作,终有一番作为,白灵加入了共产党。一个家庭两代子孙,为争夺白鹿原的统治代代争斗不已。

  第一次读《白鹿原》是在我上大三的时候,没有别人的推荐,也不是冲着陈忠实老先生选的,是在图书馆书架上无意翻到的。当时看了感悟颇多便从网上买了一本,参加工作后从学校带回的书除了专业课本外少之又少,《白鹿原》是一本。前段时间忽然觉得思想越来越空虚,脑袋里除了图纸、规范已经找不出还有什么,便将几本老书拿出来翻阅了。对我而言,看书也是跟自己的兴趣选择的,曾喜欢过金庸、古龙的武侠小说,喜欢过《林海雪原》、《乌龙山剿匪记》这种类型的,但历史类小说是我一直喜欢的,像《明朝那些事儿》。《白鹿原》我把它归类为那种历史中加了文艺的小说,我喜欢这种以一个小的群体衍射出一段历史,通过几个典型的人物将这段历史中人们的心理变化淋漓精致的描绘出来,所不同的是生活群体的不一样。

  《白鹿原》的故事背景是在清末到解放那段动荡的历史中,以陕西渭南那一带的白鹿村为故事发生地,细腻地反映了白姓和鹿姓两大家族祖孙三代的恩怨纷争。书中以白嘉轩开场,发生在他身上的事颇有玄幻感,娶了六房女人都不明原因死了,没有留下后代,村里人都认为白嘉轩有克妻命,女人不能给他做媳妇。正在白嘉轩为繁衍后代而发愁时,书中的正义人物白嘉轩的姐夫朱先生出现了。朱先生是书中唯一一个饱读诗书,聪慧过人,带有一双明锐的眼睛看待历史的任务。它在书中从头到尾都是以正面的形象出现。我个人对朱先生这个教书先生是抱有感慨的,在我的眼里他就是一个才子,只是生错了年代,赶上了封建制度倒闭的动荡年代淹没的才能,但书中的他没有因不得志而抑郁,在动荡中明哲保身,站在正义的角度开导别人,他阻止了白家种罂粟的事件充分体现了人心的正直。

  书中虽然以战乱的年代为历史背景,但却也表现出了大西北农村的祥和。白家和鹿家几代人的争斗,因离开村子出去投身革命的白灵和鹿兆鹏结合在一起并留下了后代暗示了两家的争斗结束。书中没有花大量篇幅去写战乱中的悲苦生活,而通过对个别人物细腻的描述体现了出来。黑娃和田小娥就是战乱中受害人物的典型代表。黑娃可以说是书中最诡异的人物,我对他的认识总的来说就是在压迫中敢于走出来反抗,为了生活勇于挑战的的类型。书中的他当过土匪,做过革命军,成为了共产党,最后却被冤枉处死。

  当你读完《白鹿原》之后,你也许就能明白他获得茅盾文学奖的原因了,整部小说构架恢弘,从日常生活着手描绘了一卷壮丽的生活史。要说真的要找到一个原因,那只能概括为两个字,精彩!因为经典,所以成为精彩,因为精彩,所以注定经典!

  近日读陈忠实先生的《白鹿原》,文章气势宏大,人物多样,个具特色。仅借此文,简抒一己之见,表个人之思。

  说白鹿原,主人公白嘉轩是不得不提的。小说本就是源于现实,高于现实的读物。白嘉轩的身上自然少不了神秘的色彩。七次娶妻,六次丧妻。从世俗中的怪人,各家恐惧嫁女之人,到一族之长,智取风水宝地,修祠堂,建私塾,立乡约,惩恶习。他的腰杆总是挺的笔直,不管是面对对黑娃的处罚,还是面对大儿子的堕落,亦是与儿女白灵的关系断绝……这笔直的腰杆是家族代代流传的骨气,是地地道道农村人的骨气。

  说了白嘉轩,自然要说他的对头鹿子霖。按照原上的规矩,族长历来由白姓担任,这也就意味着在旧的时代鹿子霖与白嘉轩的差距。而鹿子霖的一生都活在名利的漩涡中,是不折不扣的诱惑的奴隶。他为了争夺原上的统治权,投靠外部势力,建立保障所,担任乡约。为了掩饰自己丑恶的行径,不惜将大儿媳至于死地,为了满足复仇的欲望,恶施美人计使白孝文遭鞭笞之刑,沦为乞丐,兔死狐悲假施仁义,毁了一个人,碎了一个家。世俗中的大起大落,名利的的枷锁终将其压垮,最后也不过一介疯人,为乡里耻笑。

  讲了父代,不妨再提一下子代。陈忠实先生对晚辈命运的安排着为精彩。如果说白孝文白孝义代表了传统子弟,鹿兆鹏鹿兆海以及鹿兆谦则代表了新生的力量,激进的青年,破除旧社会的革命力量。其中孝文的命运安排尤为跌宕起伏,从家族的继承人堕落到街头乞丐,曲意逢迎,出卖自己的兄弟,踩着别人的尸体往上爬,最后却成为革命的功臣,当上了光荣的县长,极具讽刺意味。鹿兆海与白灵的命运纠葛让人惋惜,白灵之死更是让人扼腕。不得不说,整本书中白灵是最让人喜爱的。她犹如一朵白莲,处世俗之污泥而不染,卓卓独立,高傲美丽,刚正不阿。而恰是这样一朵白莲,这样一位对革命忠诚的战士竟折煞在自己人的屠刀下。

  全书最让人敬重的人,当朱先生莫属。他是白鹿原上的圣人,受到所有人的尊敬。他制订乡约,犁除婴粟,主持赈灾,请缨抗日,撰写地方志。但他还是处处碰壁,步步失败。刻着“乡约”的石碑被农协会员砸碎,虽重新拼接起来,一道道裂痕也是永远无法愈合;罂粟,在下一个季节又被人上,并且蔓延到整个渭河平原;主持赈灾,可扭转不了饿殍遍野的局面;请缨抗日,被政府遣返回乡;呕心沥血编撰的地方志却根本找不到读者,只能作为陪葬品和自己一起埋在地下。自信平生无愧事,死后方敢对青天是朱先生的真实写照。

  静而思之,《白鹿原》当之不愧是部渭河平原50年变迁的雄奇史诗,一轴中国农村斑斓多彩,触目惊心的话剧。人与社会之间相互激荡,相互作用,交错缠结。而那些或许存在或许虚构的白鹿原人,那些白鹿原上发生的或许神秘或许真实的事儿,也随着历史的长河,融入高原的黄土中,散进漫漫黄沙里,化成一曲高昂激越百折传唱的秦腔。

《白鹿原》读书笔记

  巴尔扎克有句名言:“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

  以前,我对这句话不是很理解,直到读了陈忠实先生的《白鹿原》,才觉得果真如此。每一个民族的故事都是一部史书;而一个家庭的变迁,往往也就是这个民族发展史的小小缩影。

  《白鹿原》是一部内容丰富、扎实而且有着历史深度的长篇小说。小说以白、鹿两家的矛盾为线索,反映了从国民革命到解放初期关中平原农村面貌的发展变化。其中的主要人物虽然都是生活在农村的普通农民,但是作者通过形象的艺术塑造和真实的生活画面,展现了作品所要表达的历史观和革命观。小说中每个人物的形象都很鲜明、丰满,很具典型性。作者将人物的命运和性格与展示整个社会的历史变迁相结合,从而加强了人物性格的深刻性和丰富性,揭示了传统文化中某些落后思想的弊端,如“窝里斗”等;同时也对封建伦理道德给予了严厉地抨击,起到了唤醒读者树立民族危机感的警示作用。

  初读《白鹿原》时,每当碰到那些描写人们封建迷信行为和事件的语句时,我会觉得好笑。可对于他们的愚昧,却发现自己怎么也笑不出来。然而主人公白嘉轩的仁义之心,又会让我感到一丝安慰……相比之下,我想到了时下人们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态度。在我们中华民族灿若群星的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值得我们继承的东西,也有需要我们摈弃的东西;我们要“取其精华,舍其糟粕”,将中华文明的精华发扬光大。

  在小说语言风格上,陈忠实对富有地方特色的典型方言进行了独特地运用。这对长期生活在关中平原上的人们来说,不由得产生了一种亲切感。其雅俗共赏的艺术特色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一部《白鹿原》,有很多值得我们去细品和学习的东西,其中的道理也说不尽道不完。然而,岁月的风尘不仅不会使其减色,反而会更加光彩夺目。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水浒传读书笔记300字左右

儒林外史的读书笔记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