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散文阅读答题技巧及套路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关于散文阅读的提问方式与答题技巧

  一、理解:理解文中重要的词语和句子。 是什么

  [2001年上海春]·文中与“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相呼应的一句是:

  在最倒霉的时候,在最倒霉的地点,在最倒霉的情况下,顶着最倒霉的屈辱,干着最普通、最费力、最不容易露脸的事。但只要有利于人民,有利于国家,有利于后代,便在所不辞,管他是沉是浮。这就是林则徐的风格。

  [1998年全国]·最后一段写道:“但是人们告诉我:外层空间能看到的地球上惟一的人工痕迹,就是你呵,长城!”(2)联系全文看,这段文字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正因为如此吧,现在你敞开胸襟了。毫不羞怯地迎来了四面八方的亿万游人。他们之中有总统,有商人,有教师,有学生,有开心的演员与体育明星。照像机咔嚓咔嚓的响着,但响声又被哗哗的笑声淹没。我不知道他们的目的,但是他们来了,来了。他们的来,使你显得十分开放,而又充满自信。我看到一位风姿潇洒的外宾,踏上烽火台的顶端,向什么人频频飞吻,接着高举双臂,做成一个V字,仿佛向着美好的未来,发出爽朗的笑声。

  哦,长城!我不知此时你作何感想。你那虽然古老但仍然坚固的躯体,愿意接待异域殊方的杂色人流吗?你能承受住历史的再冲荡和新世纪的胎动吗

  你不语,你扎根的纠墨④群山不语,并晴洁气爽的长天也不语。

  但人们告诉我,外层空间能看到的地球上惟一人工痕迹,就是你呵,长城!

  [2001年全国]·作者开头说:“开门和关门是人生中含意最深的动作。”请根据文意写出“开门”和“关门”的含意。

  开门是一个神秘的动作:它包容着某种未知的情趣,某种进入新的时刻的感知和人类烦琐仪式的一种新的形式。它包含着人间至乐的最高闪现:重聚,和解,久别的恋人们的极大喜悦。即使在悲伤之际,一扇门的开启也许会带来安慰;它改变并重新分配人类的力量。然而,门的关闭要可怕得多,它是最终判决的表白。每一扇门的关闭就意味者一个结束。在门的关闭中有着不同程度的悲伤。一扇门猛然关上是一种软弱的自白。一扇门轻轻关上常常是生活中最具悲剧性的动作。每一个人都知道把门关上之后接踵而来的揪心之痛,尤其是当所爱的人音容犹在,而人已远去之时。

  [2001年全国]·请分别说明以下三句话在文中的意思。

  人不是在一起牧放的马群。

  门是隐秘、回避的象征,是心灵躲进极乐的静谧或悲伤的秘密搏斗的象征。没有门的屋子不是屋子,而是走廊;无论一个人在哪儿,只要他在一扇关着的门的后面,他就能使自己不受拘束。在关着的门内,头脑的工作最为有效。人不是在一起牧放的马群。

  开门和关门是生命之严峻流动的一部分。

  开门和关门是生命之严峻流动的一部分。生命不会静止不动井听任我们孤寂无为。我们总是不断地怀着希望开门,又绝望地把门关上。

  一扇门的关闭是无可挽回的。

  一扇门的关闭是无可挽回的。至于另一扇门是不存在的。门一关上,就永远关上了,通往消逝了的时间脉搏的另一个入口是不存在的。

  【答题技巧

  二、概括: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是什么

  [2001年春季]·请用一、两句话概括文中所反映的当时中国农村的状况。

  他死于肺心病。这是严重威胁劳动人民健康的疾病之一。中国农民在平时,是不大主动去医院检查身体的,即有病躺倒,还要拖磨。

  父亲从来无是无非,关心而弄不明白各种国家大事,可以说在精神上是贫困的。富有者被给与,贫困者被剥夺,那么他是被剥夺了。

  他活了七十七岁,已很不易;而我们周围能活七八十岁的老人又实在太少。不是老人们不想活,也决非儿女们不孝顺,实在是因为生活水平太差。

  [2002年全国]·知音的传说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根据文意,分两点对此概括说明。

  两千多年前的这个关于知音的传说,已经深深地珍藏在无数华夏子孙的心坎里,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却又像飓风似的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神往和渴求充满了崇高友谊的知音,是一种多么纯洁而神圣的情操。

  我偶或在黝黑的深夜里浏览着《吕氏春秋·本味》和《列子·汤问》,思忖着知音这两个字的分量

  我曾在《乐府解题》里看到过这样的记载

  [2003年全国]·从文中看,乡土都给人们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印”

  人生旅途崎岖修远,起点站是童年。人第一眼看见的世界,就是生育我的乡土。他从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亲族的逗弄中开始体会爱。乡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溶化为童年生活的血肉,不可分割。而且可能祖祖辈辈都植根在这片土地上,有一部悲欢离合的家史,在听祖母讲故事的同时,就种在小小的心坎里。邻里乡亲,早晚在街头巷尾、桥上井边、田塍篱角相见,音容笑貌,闭眼塞耳也彼此了然,横竖呼吸着同一的空气,濡染着同一的风习,千丝万缕沾着边。一个人为自己的一生定音定调定向定位,要经过千磨百折的摸索,前途充满未知数,但童年的烙印,却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着自己,又像文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身上。

  [2003年全国]·作者在第三段中所描写的少年离别家乡的情况有哪几种?请概括说明。

  “金窝银窝,不如家里的草窝。”但人是不安分的动物,多少人仗着年少气盛,横一横心,咬一咬牙,扬一扬手,向恋恋不舍的家乡告别,万里投荒,去寻找理想,追求荣誉,开创事业,富有浪漫气息。有的只是一首朦胧诗———为了闯世界。多数却完全是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许多稚弱的童男童女,为了维持最低限度的生存要求,被父母含着眼泪打发出门,去串演各种悲剧。

  [2001年上海春]·作者对林则徐的认识“有一个突变”,从全文看,这个“突变”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1999年上海]·揣摩并领悟“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一句。文章写了哪些快乐的事情?为什么在快乐和痛苦中我们都要感谢生命

  有时候他经过细细的平沙,看见了夹岸红艳的桃花,他快乐而又羞怯轻轻地度过这一段浪漫的行程;

  生命又像一棵小树,他从地底聚集起许多生力,在 冰雪下欠伸,在早春润湿的泥土中,勇敢快乐地破壳出来。他遇着骄奢的春天,他也许开出满树的繁花,蜂蝶围绕着他飘翔喧闹,小鸟在他枝头欣赏唱歌;他长到最茂盛的中年,他伸展出他如盖的浓荫,来荫庇树下的幽花芳草;他结出累累的果实,来现出大地无尽的甜美与花的骄傲,也不是结果的快乐,而是成功的宁静和怡悦!

  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快乐固然兴奋,苦痛又何尝不美丽

  [2000年全国]·这篇散文中,(1)作者对历史上的长城的评价是什么?(2)又是如何看待长城的现实的

  所以我说,你是一卷凄惋的历史,长城!

  所以我说,你又是民族封闭的象征,长城!

  所以我说,你是一个文化愚钝的标志,长城!

  正因为如此吧,现在你敞开胸襟了……显得十分开放,而又充满自信。

  [1999年上海]·全文开篇就只一句话:“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请作具体分析。在作者看来,生命像什么?虽然作者说“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但是,纵观全文,事实上已经作了回答。那么,生命到底是什么

  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

  生命又像一棵小树。

  (生命诞生于自然,最后又回归自然,是战胜困难、享受欢乐、不停顿地前进、去争取成功的过程。)

  【答题技巧

  三、分析: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为什么

  [1998年全国]·作者在第一自然段中写到看见玉簪花开,“先是一惊,随即怅然”。(1)作者为什么吃惊?(2)联系全文看,作者为什么怅然

  我先是一惊,随即怅然。这花一开,没几天便是立秋。以后便是处暑便是白露便是秋分便是寒露,过了霜降,便立冬了。真真的怎么得了!

  秋是收获的季节,我却是两手空空。一年、两年过去了,总是在不安和焦虑中。怪谁呢,很难回答。

  [1999年上海]·“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这句话的意蕴用是什么

  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

  [2002年全国]·愈伯牙遇到钟子期这个知音,为什么会“万分的兴奋和感激”

  说的是春秋时期的俞伯牙,他在停泊的小舟中专心致志地鼓琴,樵夫钟子期竟会听得出神入化。当他将仰慕着高山的情思注入音符时,钟子期立即慷慨激昂地吟咏着:“巍巍乎若泰山!”当他挥舞手指弹出浩荡迸涌的水声时,钟子期又像是站在滚滚的江河之滨,禁不住心旷神怡地叫喊起来:“汤汤乎若江河!”对这变幻无穷和神秘莫测的琴声,怎么能感应得如此丝毫不差,竟犹如从自己心弦上盘旋着飞翔出来的?如此神奇地领悟和熟稔伯牙弹奏出来的袅袅情思,真像是变成了他的化身一般。这怎么能不让伯牙万分兴奋感激

  [2002年全国]·愈伯牙因失去知音而不再鼓琴的故事已成为千古佳话,但作者为什么还要“唐突地劝慰他”?根据文意,简要回答。

  当我向他衷心地致敬时,多么想唐突地劝慰他,依旧要不断地奏出震撼人们灵魂的声音,其中自然应该有悼念那位知音的悲歌,让人们更透彻地理解,智慧的灵魂和丰盈的情感是多么值得怀念和尊重,像这样美丽动人的乐曲,难道就不会熏陶出第二个、第三个乃至更多的知音?而如果不再去弹奏这迷人的弦索,哪里还能引出心心相印的知音呢?知音总是越多越好啊!

  更何况伯牙学习鼓琴的道路实在是太艰辛了……像这样花费千辛万苦学得的技艺,轻易放弃了是多么严重的损失,艺术的追求必须不懈地坚持下去,不能动摇和沉沦。

  [2001年上海春]·作者为什么说这条小渠“不是什么‘皇’渠,而是地道的‘人’渠”

  我为那遥远的小渠而骄傲,它不是什么“皇”渠,它是地道的“人”渠。

  一个姓林名则徐的神人,用这小渠,在天地之间,龙飞凤舞般地书写了一个大大的“人”字。

  [2001年全国]·第三段中,作者说:“玻璃门根本不是门。”请联系“门”在文中的主要含意,分析作者这样说的原因。

  然而一扇门的象征和奥秘在于它那隐秘的性质。玻璃门根本不是门,而是一扇窗户。门的意义就是把隐藏在它内部的事物加以掩盖,给心儿造成悬念。

  【答题技巧

  四、鉴赏: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怎么样

  l 形象

  [2001年春季]·这篇散文题为《黄士》,请结合阅读材料,简要分析“黄土”的象征意义。

  ①象征了“我”的父亲。②象征了辛勤一生、默默无闻的中国老一辈的农民。③象征了博大宽容。

  [2001年春季]·结合阅读材料,简要分析文中“父亲”这一人物形象。

  ①父亲是中国老一辈农民的代表。②勤劳,直到临终念念不忘的还是锄头、庄稼、收割③节俭,对自己十分悭吝,舍不得乱花一分钱。④善良,与世无争,惟一的祈求是过上安稳的日子。⑤精神上的贫困,关心却弄不明白国家大事。

  【答题技巧

  l 语言

  [1998年全国]·作者在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中,分别使用了6个“便”字和5个“领取”,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1)反复使用“便”字的好处是:(2)反复使用“领取”的好处是:

  (1)(4分)将一个个节气紧凑地衔接起来,强调时光的飞逝。

  (2)(4分)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本文主旨起到强化作用。

  【答题技巧

  l 表达技巧

  [1998年全国]·最后一段写道:“但是人们告诉我:外层空间能看到的地球上惟一的人工痕迹,就是你呵,长城!”这段文字与倒数第三段的关系是什么

  是对倒数第三段所提问题的回答。

  [2001年上海春]·文中画线句用了排比手法,它在文中的表达作用是什么

  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赞美了林则徐独特的人格力量。

  [2001年上海春]·对本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照应开头 画龙点睛 深化主题

  [1998年全国]·作者在第三自然段中写自己种太阳花的经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1998年全国这篇散文中,(1)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2)第六段的结尾改用了第三人称“它”,原因是什么

  (1)将长城拟人化;①便于与长城对话②便于抒发感情(2)因为这句话承接“由是人们发现”而来,写的是“人们”的感受,而不是作者直接向长城抒怀。

  [1999年上海]·“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这句话反复出现有什么作用和意义

  反复有强调作用,强调今生今世要奋斗,要前进,要成长。

  [2003年全国]·本文第四段写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乡土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①把乡土情结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来认识,丰富并升华了乡土情结的内涵。②具体说明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悠远(历史),和空间的阻隔(地理)而褪色。③既照应了前文,也使本文的主题得到深化。

高中散文阅读答题技巧及套路

高考阅读散文解题角度思路

  面对诗词鉴赏和散文阅读这两大主观阅读题,学生往往是无所适从,答题时常常表现为极大的模糊性、盲目性,结果是答了很多却得分甚少,其根本原因就是学生对试题的设题角度不明确,从而导致解题思路的偏离。而这种情况的出现,又恰恰是教师学生一味地作题讲题而不熟悉理解大纲所导致的。为了解决学生在答题中思维的混乱和行为的盲从,必须从吃透大纲说起。

  关于现代文阅读的考试内容,大纲中明确规定:

  一、 理解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二、分析综合

  3.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4.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5.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6.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三、鉴赏评价

  7.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8.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以上是大纲中有关考试内容的详细分类,其实,认真分析起来,它们之间并非孤立存在的,而是有着紧密地内在的联系。近年来的高考试题表明,以上三部分中的八点内容都直接或间接的考到了,只是有些题的考查方式单一,有些题的考查方式多样化。根据近年来散文阅读试题的分析,综合大纲中的八点内容,我把考查内容归纳成三部分:(一)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理解重要概念)、语言(理解句子含义)和表达技巧。(二)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三)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这样就便于学生记忆、理解和应用了。

  为了便于准确而有针对性地找到切入点,学生必须牢记以上三点考试内容,并在此基础上熟悉以下几种关系:

  形象和概念之间的关系。有时候一个形象就是一个概念,而一个概念并不一定是一个形象。因为形象可以是人物形象,也可以是事物的物象,而文章中的概念通常是事物的物象或者是一些比较抽象的名词,比如“意识”、“观念”、“母体”“潜规则”“歪理邪说”等等。就是说,当给定的概念是一个形象化的物象的时候,这个概念也就是一个形象,比如:“断崖”“寒梅”“泥公鸡”“乡村瓦片”等等。当给定的这个概念是一个抽象的名词时,它就只能是一个概念,不能是一个形象。

  语言和理解句子含义之间的关系。理解句子的含义其实就等同于鉴赏语言,是要透过句子的外在形式或者修辞手法挖掘其深层含义,它从属于鉴赏语言。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学生务必搞清楚语言鉴赏方面的几种形式:(一)词语和句子含义的理解。(二)词语和句子作用的理解。(三)词语和句子表达效果的理解。(四)人称代词以及指示代词的理解。需要注意,以上这几种情况不一定是直接来问的,多数情况下是间接来问的,需要学生认真审视题干领会出所要求回答的内容。总之,这种题目的设题方式有直接和间接两种,所问的内容包括:词语或句子的含义、作用、表达效果。

  对词语或句子含义的理解一般包括三方面:一是理解词语的字面意思,然后根据上下文推断词语的隐含义;二是根据上下文把握词的语境义;三是代词或非代词的指代义。而句子含义的理解则是要在抓住重点词语,搞清句式特点、语气或修辞手法的前提下联系上下语境得出答案。

  有关作用的设题往往是要求说明句子的作用,回答句子的作用,首先要从文章的整体结构上看其出现的位置:是在文章开头部分,中间部分还是结尾部分;是独立成段,还是在某一段的开头或者结尾。其次看句式或表达方式:是设问句、反问句、祈使句、感叹句还是议论句、描写句、抒情句等等。再次看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借代、双关……综合以上因素整体把握后分别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回答其作用即可。结构上往往是为下文……作铺垫,引出下文的……,作为中心句点明了本段的……,作为总结句概括了全段的……,承接上文的……引出下文的……,照应上文或开头的……,内容上常常是突出强调某某……特征、特性,表达作者……情感、观点、态度,深化升华主题等等。分析词语和句子的表达效果,首先要看词语的词性及其是否活用,看句子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更重要的是熟悉表达技巧所包含的内容: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和说明)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反问、设问、借代等等)表现手法(借景抒情、象征、反衬、托物言志、联想、想象、人称变换、插叙、先抑后杨、用典、引用古诗文等等)。像记忆数学公式那样的记住这些,就会在答题过程中准确切入,熟练的解答。

  关于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考察,试卷中的往往也是间接考察的。它是让学生在理解了结构和思路的基础上去回答某个问题,就是说所设问题涉及到文章的结构和思路,并非让学生去给文章划分结构层次,理清文章思路,写出段落大意。比如这样设题:本文是怎样逐渐表现主题的?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要搞清楚文章的结构思路。我认为,分析结构思路,要考虑如下因素:找准中心句(总结句、概括句)过渡句,确定顺序(时间、空间、逻辑),抓关键词语(A、顺序词,B、关联词,C、指代词,D、范围词、E、类别词、F、过渡词),确定段落关系(并列、递进、转折、因果)。

  至于对文章思想内容的评价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考察,实际是要求学生理解中心思想。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即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也就是作者的见解和主张。反映在文章里,有时比较直接、明显、集中;有时则比较分散,需要对有关内容进行综合分析;而有时则隐含于字里行间,还需仔细分析和抽象概括。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抓要点句关键句或中心句、抓议论抒情句、从反证和烘托中体会、从遣词造句中体会(如词语的色彩)、从描写的形象体会、分析文章的中心内容、借助作者的生平和思想、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作品的时代背景、作品的有关注释等。

  下面针对以上三部分考查内容结合近年来各地高考散文阅读题谈谈散文阅读题的设题角度和解答思路:

  一、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理解重要概念)、语言(理解句子含义)和表达技巧

  例1. 本文描写的“绵绵土”有哪些特点?(4分)——06年全国卷第14题。

  【原文】半个世纪以前,地处滹沱河上游苦寒的故乡,孩子都诞生在铺着厚厚的绵绵土的炕上。我们那里把极细柔的沙土叫做绵绵土。……

  因此,我从母体降落到人间的那一瞬间,首先接触到的是沙土,沙土在热炕上焙得暖呼呼的。我的润湿的小小的身躯因沾满金黄的沙土而闪着晶亮的光芒,就像成熟的谷穗似的。……

  我们那里的老人们都说,人间是冷的,出世的婴儿当然要哭闹,但一经触到了与母体里相似的温暖的绵绵土,生命就像又回到了母体里安生地睡去一般。我相信,老人们这些诗一样美好的话,并没有什么神秘。

  我长到五六岁光景,成天在土里沙里厮混。有一天,祖母把我喊到身边,小声说:“限你两天扫一罐绵绵土回来!”“做什么用?”我真的不明白。

  “这事不该你问。”祖母的眼神和声音异常庄严,就像除夕夜里迎神时那种虔诚的神情,“可不能扫粗的脏的。”她叮咛我一定要扫聚在窗棂上的绵绵土,“那是从天上降下来的净土,别处的不要。”

  【分析】这道题就是考察对形象概念的理解。回答这道题,首先要找到作者有关绵绵土的几段叙述,在行文中,我们不难发现作者在叙述中用了几个表现绵绵土性质的词语以及祖母叮嘱我的一句话,因此可以断定这就是它的特点。

  【答案】细柔,温暖,金黄色,是天上降下来的净土。

  例2. 文中说:“在我的印象里,瓦是童年的底片,能冲洗出乡村旧事。”请解释这句话的含意。(4分)——06年四川卷第14题

  【分析】这道题是考察学生对语言句子含义的理解。原文中“在我的印象里,瓦是童年的底片,能冲洗出乡村旧事。”这句话出现在第二段,是独立成段的一句,从文章结构上看,此句承上启下,引出下文所写的我的童年生活以及我对童年时代家乡生活的回忆。从句子形式上看,此句又是一个比喻句,本体是瓦,喻体是底片,而底片的作用是用来摄记影像的,况且这个底片又是童年的,因而可知:瓦是记录童年影像的。而下句“能冲洗出乡村旧事”就是能再现童年时代的乡村生活。有了这样一个分析过程,再看下文所写内容,就不难概括出答案。

  【答案】“瓦”真实记录了“我”的童年生活,能勾起“我”对童年时代乡村生活的回忆。

  例3. 如何理解“村落在今天似乎已经成为一个符号”的含意?(2分)——06年重庆卷第15题

  【原文】村落在今天似乎已经成为一个符号。人们把村落、村庄、乡村等而视之,笼统解释为农民们聚居的地方。但若仔细辩认,村落、村庄、乡村似乎应该有些什么差别,比如说乡村必然是在偏僻的乡下,而村庄就有可能独立出现在繁闹城市。许多大都市里至今还有村庄的存在,但那村庄里的主人却已不是农民了。然而,这些好像都不重要,人们都不会去刨根问底,重要的是农民聚居的地方和那个地方的人。

  【分析】这道题也是考查学生对语言句子含义的理解。从首句看,它是一个比喻句,主干是“村落成为符号”既然村落已经是一个符号,就意味着村落的意义在人们心目中已经不存在了,而原句里又有“似乎”一词,说明村落的意义在人们心中正在逐渐得淡化。结合原文里“人们把村落、村庄、乡村等而视之,笼统解释为农民们聚居的地方”一句,就会得到答案。

  【答案】村落的真正意义在今天被许多人淡忘了,似乎仅仅只是农民居住的地方。

  【例4】文章以“说村落”为标题,就文章构思而言,作者对“村落”是如何“说”开去的?(4分)——06年重庆卷第16题

  【分析】本题实际是对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考查。通观全文六个自然段,第一段写村落在人们心中符号化了,其含义也被人们模糊了。第二、三两段分别举例(1你走在荒凉无垠的黄褐干裂的山脉田地上,忽然口渴的时候,听到了井上的辘轳声,看到了山腰上的几十间草房。2你走在南方稻田的田埂上,忽然遇到风雨时,一条小船把你载到了一丛草房的檐下)形象说明村落的含义。第四段则是第二、三两段的拓展,“实际说,村落的真正意义,并不仅仅就是农民居住的地方这一点。村落应该还有一种精神,一种温馨,一种微微的甘甜。”在村落中“我们可以找到农民自身的艰辛和愁苦”这两句话分明的说出了村落的真正含义。所以第二三四段应该是一个大部分。而第五段第六段则是通过写自己内心的歉疚来表明人们忘记了村落,忘记了村落里的农民,从而反思村落的被遗忘。概括如上分析要点,不难得出答案。

  【答案】1)由村落的符号化和含义的模糊引出话题。

  (2)再以事例形象地说明村落的含义。

  (3)由村落的居住说到村落的精神。

  (4)联系自己和当下社会,反思村落精神的被遗忘。

  或:引题——事例——拓展——反思

  【例5】文章中说:“这是当今社会中村落的悲哀,而对于村落以外的人,是什么也谈不上的,或幸或悲。”这蕴含着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态度?你怎样看待村落的命运?(6分)——06年重庆卷第19题

  【分析】本题看上去似乎是理解句子含义的题,实际上是考查学生对主题的理解。我们发现,这句话出现在文章的结尾,句中“这是当今社会中村落的悲哀”里的“这”字,结合上文应该指人们对村落的及其含义的淡化、遗忘、对村落里憨厚朴实的农民的冷漠。这一点相对于当今社会里的村落而言,正是一种悲哀,作者这样说,正是为了表现全文的中心,流露自己对当今社会村落处境的同情和遗憾。现实处境中被人们淡化、遗忘甚至冷漠的村落是悲哀的,然而对于村落以外的人“无论是幸还是悲,都是谈不上的”,这就更进一步说明人们对村落的冷漠。作者在结尾这样表达,实际是在呼唤人们热心村落、关心村落,将自己的感情融入村落以及生活在村落里的农民的命运中去。综上所述,就容易找到答案了。

  【答案】①对当今村落的处境表示同情与遗憾;对“村落以外的人”的态度感到迷惑与无奈。

  ②唤起人们对村落命运的关注和思考。

  【例6】请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两方面对文章画线段落加以赏析。(6分)——06年江西卷第17题

  【原文】这时的每一棵树,都是一棵站在秋光里的黄金树,在如仪的告别式上端庄肃立。它们与落日和谐,与朝阳也和谐;它们站立的姿式高雅优美,你若细细端详,便可发现那是一种人类无法摹仿的高贵站姿,令人惊羡。此时正丰富灿烂得恰到好处,浑身披满了待落的美羽,就像一群缤纷的伞兵准备跳伞,商量,耳语,很快就将行动……大树,小树,团团的树,形态偏颇的树,都处在这种辉煌的时刻,丰满成熟的极限,自我完美的巅峰,很快,这一刻就会消失,剩下一个个骨架支楞的荒野者。

  【分析】这道题是对表达技巧的考查。需要说明的是,因为设题不是单纯的问“这段话的表达技巧(表现手法)是什么?”所以回答这类题即便是题干中不提“表达效果”,回答时也一定要考虑到表达效果。分析思路第一步:因为题干中问到了修辞手法,所以首先在原文中找到所有的修辞手法:黄金树端庄肃立(拟人),它们浑身披满了待落的美羽,就像一群缤纷的伞兵准备跳伞,商量,耳语(比喻、拟人),很快就将行动。“这时的每一棵树,都是一棵站在秋光里的黄金树”与“很快,这一刻就会消失,剩下一个个骨架支楞的荒野者”形成对比。分析思路第二步,看运用比喻拟人写了什么:从“端庄肃立、姿式高雅优美、高贵站姿”可知写的是表情姿态,从“灿烂得恰到好处、披满了待落的美羽、就像一群缤纷的伞兵”可知写的是色彩,从“商量,耳语”可知写的是声音。分析思路第三步,体会作者这样写表达的情感:秋天里的黄金树在告别仪式上具有这样的姿态、色彩、声音,“处在这种辉煌的时刻,丰满成熟的极限,自我完美的巅峰”,无疑是表达了作者对黄金树的高度赞美的情感。第四步,分析与下文的关系:本段高度赞美黄金树,而下文却转笔写人类滥伐森林造成原野荒芜,可见是为下文文意的转折作铺垫。综合以上几点,然后根据内容上“运用什么手法从哪些方面或角度描写出谁在哪里的什么?”“从而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结构上“起到了什么作用?”回答即可。

  【答案】作者运用拟人、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从形、声、色等角度描写了秋光里的“黄金树”在告别仪式上端庄的表情,高雅的姿势,辉煌灿烂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秋光里的“黄金树”由衷的赞美,为文意的转折作铺垫。

  不在多举例,总之,在散文阅读题中无论以何种方式设问,他的设题角度都不会离开大纲中所要求的几点。最后需要强调说明的是,面对高考阅读题,学生必须有读透文章、思考下去的信心,决不能望而生畏。要知道高考散文阅读中任何一道题决不是难题,只要掌握住上面叙述中所涉及到的那些最基本的语文常识,然后结合大纲考试内容确定每一道题的设题角度(就是说这道题考的是大纲中的哪一点),再结合题干确定出该题问的是谁或者是谁的哪一方面,找到这个问题所在的文章区域,最后运用上文提到的具体方法去思考就能得到问题的答案了。掌握了上面的解题思路,至于得分的多少,关键就看语言组织能力了。有的要直接摘录文段的中心作为答案,有的要选用文中的关键词句,用概括的语句简明、准确的作答, 有的要在对原文内容理解的基础上,抓住要点,用自己的语言清晰、准确地进行概括,这是高考现代文阅读中最常用、最重要,也是最容易出错的一种方法。

  掌握了高考散文阅读题的设题角度和解题思路,就会避免学生作题的盲目性,熟悉了这些内容,也就没有必要过多的去做习题了。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勤能补拙议论文素材

关于理想的优秀分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