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是谁的学生
陶行知的故事
语文课上,韦老师给我们讲了个故事:一天,陶行知在校园里看到一个叫王友的同学正在用泥巴砸自己的男同学,便立即上前阻止,并让王友放学后到校长室去。放学后,王友硬着头皮来到校长室,准备挨训,谁知,陶行知看见王友,竟站起来,从口袋里拿出一块糖,递给王友;“这块糖是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了”王友惊讶地接过糖果,疑惑不解地看着陶行知。陶行知又从口袋里拿出一块糖,放在王友的手心上:“这也是给你的,当我上前阻止你的时候,你就停下了,这说明你尊重我。”王友更吃惊了,他不知道陶行知要干什么。“这也是给你的”陶行知又从口袋里拿出一块糖,“我已经调查清楚了,你是因为那几个男同学欺负女同学才用泥巴砸他们的,说明你正直、善良,有和坏人斗争的勇气。王友感动极了,他不禁失声喊道:“陶校长,你打我吧!我砸的不是坏人,是我的同学啊!”陶行知满意地笑了,又拿出一块糖:“因为你能知错就改,所以这块糖也奖给你。”“陶校长……”王友感动得说不出话来。陶行知说:“好了,现在我已经没有糖了,你也可以回去了。”
听完这个故事,我对陶行知更增添了几分敬畏,有的家长和老师在孩子犯错时,不问清情况,只知道打孩子,却没有一点儿效果,而陶行知的四块糖和几句语重心长的话,一定会让王友受益一生。
陶行知教书育人的故事
1、要金子还是要点金术
陶行知对少年儿童求知学习的方法,经常有所指点,最为突出的就是"点石成金"的故
事,这也可以说是少年儿童求知学习的最首要、最关键的方法。
在一次育才学校的晨会上,陶校长上汉去讲了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位很有本领的道人,只要他用手一指,面前的乱石立即会变成黄金。一天,他让众徒弟坐在他四周,自己用手指点着地下一堆石块,立刻石块都变成了黄澄澄亮光光的大小不等的金块。从徒弟看了又惊又喜,个个拍手叫好。道人对徒弟说:"每人选一块金子,拿去买点吃用的吧!"徒弟们都扑到黄金堆里去翻拣,有的要选一块颜色最黄的,有的要拣一块亮光最足的,有的想找一块最大最大的,大家东翻西找忙个不停。这时却有一个徒弟,他没有去拿金块,只是呆呆地站在道人旁边,两只眼睛睁得大大的紧盯着师傅点金的手指看,边看边思考。道人问他:"你为什么不去挑选你最喜爱的一块金子呢?"这徒弟回答说:"金子虽好,但一用就完,我看中了师傅那个点石成金的指头。"讲到这里,陶校长突然不讲了。学生们急于要知道故事的结局,都催促他:"校长,你讲下去呀!""快点讲下去呀!"
陶校长不再讲故事,却一转话题,进行了一番评述,他说:世上有多少人被闪闪发光的金子迷惑,而忘记了点石成金的指头。同学们,你们在学校求学,可不能光想要得到老师和书本传给你们的现成知识,这些知识虽好,但仅仅是世界上人武部知识的一个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现成知识会不够用的,有的会用不上了,有的会显得陈旧了。有些同学拼命把老师和书本上的知识死记硬背,即使你能人武部背出,你在追求学问(真理)的大道上还会碰到许多新事物、新问题,到那时你能责怪老师没教过、书本上没见过吗?死记硬背不思考,是书呆子的学习方法,这些学生,老师"教多少",他就"记多少",这亲,是赶不上时代、超不过老师的。一批批的学生都比老师差,那末,我们的国家就会一代不如一代。我们求学必须要学会寻找知识的途径和方法,这就是要拿到开发文化宝库的金钥匙(也就是这只点石成金的指头)。这样,你们自己就可以一辈子毫无止境地去探求知识,你们能超过老师,我们的国家就能一代更比一代强。同学们听到这里才恍然大悟,懂得了陶校长讲故事的意图。从此,大家不再死记硬背,各自努力探索寻找知识的途径和方法。老师们也不是片面地向学生传授现成知识,而是创造各种各样的学习条件,帮助学生学会"学好各门学科的方法和能力"。
2、保护孩子的好奇心
这是一个非常经典的故事:有个母亲,因孩子把她刚刚买回家的一块金表当成新鲜玩具拆卸摆弄坏了,就狠狠地揍了孩子一顿,并把这件事告诉了孩子的老师。老师幽默地说“恐怕一个中国的‘爱迪生’被枪毙了。”接着,这位老师进一步分析说:“孩子的这种行为是创造力的表现,您不该打孩子,要解放孩子的双手,让他从小有动手机会。”“那我现在该怎么办呢?”这位母亲听了老师的话,觉得很有道理,感到有些后悔。“补救的办法还是有的,”老师接着说道,“你可以和孩子一起把金表送到钟表铺,让孩子站在一旁看修表匠如何修理,这样,修表铺就成了课堂,修表匠成了先生,孩子就成了学生,修表费成了学费,孩子的好奇心就可以得到满足了。”
这个故事发生在半个世纪前,故事中的那位老师,就是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陶行知告诉那位后悔的母亲,最应该做的就是保护孩子的好奇心,不要抹杀孩子的创造精神。
3、书呆子忙
陶行知提倡“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不要关起来“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是要不得的。
战时期,陶行知提倡要把抗日与教育结合起来,让学生们懂得国难当头,要学抗战之能,知抗战之理,为抗战服务。有人说,小孩子只要读好书就可以了,抗战是大人的事。陶先生说,国将不保,读书又有何用?如果读得一国皆是书呆子,别说保国,只怕保命都成问题。
他写诗道:“遍地发瘟,妈妈病倒在床。叫他倒口水,他说功课忙。叫他请医生,他说功课忙。叫他买一服药,他说功课忙。等到妈妈死了,他说,妈,您告诉我,写讣告、写祭文,如何去忙?”这样的书呆子,要了有何用?教育一定要灵活运用,培养真正的读书人。
4、教育史缓的艺术
有一次,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作报告时,提到了教育方式的问题。他把一只老母鸡放到讲台上,平静地说:“这只老母鸡已经3天没有吃东西了,你们看我是怎么喂它的。”说着他一把抓住老母鸡的翅膀,强性把鸡嘴对准米粒,让鸡吃米,老母鸡执拗地把头一歪,奋力挣扎就是不吃。稍停,陶行知说:“看来还要加压!”于是,他又使劲按住老母鸡的头,更加用力让它吃,可老母鸡头昂得更高了,简直一副宁死不屈的样子,就是不吃。
这时,陶行知说:“看来这种方法行不通,要换个方法了。”只见他轻轻放开老母鸡,捋捋老母鸡的羽毛,摸摸它的头,老母鸡慢慢安静下来了,开始四处瞅望,突然发现前面有米粒,便冲上去,一下就把米吃光了。
陶行知先生的报告告诉我们,教育是“缓”的艺术,尤其当孩子接受某项新事物时,更需要多一份“缓”的从容。当孩子未能马上接受某项新知、没能一时达到理想效果或者对某个方面的学习不感兴趣时,我们不妨让望子女成龙成凤的心情缓一缓,让教育孩子的思路缓一缓。多听听孩子的心声,多陪孩子散散心,多考虑考虑孩子的长处与短处,给孩子适当的缓冲。否则,为了取得认为理想的教育效果,不管孩子内心的真正需求,孩子不想“吃”的学习硬给孩子“吃”,孩子已经在某方面“吃”得适度了,还强要孩子“吃”,那么,孩子本来健康的求知胃口反而会被破坏的。
5、教学做合一手迹
早在1921年,陶行知先生在金陵大学暑期的一场演讲会上提出了"活的教育"这一命题,后来经过一系列教育改革实践的深化和完善,形成了具有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精髓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体系,在教育、民主事业中做出彪炳史册的重大贡献。
晓庄师范是陶行知先生亲自创办的教育试验基地,在条件极其艰苦的环境中从无到有,积极创造,对晓庄的生活体验无疑是陶先生当时非常深切的感受,赞成"生活即教育","有什么样的生活就有什么样的教育"的陶行知先生总结出生活教育理论的精髓,即"教学做合一"。
陶行知先生曾经为自己设计了一枚独特的印章,为"行知行"三字的合体,据吴树琴先生口述,陶先生念做干(gbn),意为凡事必要先做起来才好。可见"教学做"的"做"在陶行知思想中的重要地位。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落在"教学做合一"之上。陶行知先生经常拿这几个字送人,勉励大家要"在劳力上劳心",在"做"上下功夫,尤其与吴树琴经常谈起晓庄的岁月,在一次心情激动之时,用毛笔郑重写下"教学做合一",作为二人的座右铭,这也是他们美好爱情的见证。该手迹是当年陶先生应吴树琴请求,欣然题写的。手迹中"吴合小姐",即吴树琴。二十世纪50年代晓庄师范复校筹建陶行知纪念馆,吴树琴把这幅珍贵的手迹捐赠给南京晓庄师范,现由南京晓庄学院陶行知纪念馆永久珍藏。
教育家名人故事:陶行知的故事—拜人民为师
早在办晓庄师范学校的时候,陶行知就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等理论,教导师生们与劳动人民相结合,“教人民进步者,拜人民为老师”。
山海工学团刚成立的时候,农民的孩子有了读书的地方,烧香拜佛的红庙成了教室,可是没有孩子们用的桌椅。上课的时候,同学们带来自己的凳子,有大有小,高低不一。一星期以后,学校请来了木匠师傅,他闷着头做凳子,一天能做好几个。陶行知走过来,看见木匠师傅满身是汗,就递给他一杯水,说:“我们不是请你来做凳子的。”木匠疑惑地望着陶行知:“那叫我来做什么?”
“我们是请你来做‘先生’的。”
“我可不识字。”木匠慌了。
陶行知笑着说:“我是请你来指导学生做木工的。你如果教会一个人,就可得一份工钱。如果一个也没教会,那么就算你把凳子全做好了,还是一文工钱也得不到。”木匠显出为难的样子。陶行知亲切地说:“不要紧,你不识字我们教你。我们不会做木工,拜你为先生。我第一个向你学。”说着,陶行知拿起一把锯,对准木板上划好的线就“吭哧”“吭哧”地锯起来。
第二天,广场上摆着木匠工具,老师带着孩子们来学做凳子。有个小朋友嘟囔着:“我们是来读书的,不是来做木匠的。”一个大人看见孩子拿起工具,不小心就很容易弄破手,也皱起眉直摇头。这时,陶行知笑着说:“我有一首诗读给大家听听:‘人生两个宝,双手与大脑。用脑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脑,饭也吃不饱。手脑都会用,才算是开天辟地的大好佬。’你们看写得如何?”小朋友都拍手说好,那个大人也不好意思地笑了。
从此,每天孩子们都学做凳子,他们也当“小先生”,教木匠师傅认字。3个月后的一天,教室里的50个孩子,都坐着自己做的凳子。讲台上还有孩子们自己制作的杠杆、滑车等玩具和仪器。家长们挤在窗口、门外,信服地点头叫好。陶行知在讲台前,念起了一首刚写好的诗:“他是木匠,我是先生。先生学木匠,木匠学先生,哼哼哼,我哼成了先生木匠,哼哼哼,他哼成了木匠先生。”孩子们看看坐在他们身边一起听课的木匠,大家都笑了。
姚文采是陶行知的同乡,陶行知请他到晓庄学校教生物课。第一次上课,陶行知就让他先把书本摆到一边去,要“随时教育、随地教育、随人教育”。姚老师教了10多年生物课,从来没有不带书本去上课的时候,他弄不懂陶行知是什么意思。傍晚,他看见陶先生与两个叫花子在亲热地交谈。陶先生和那两个人谈完话,就叫学生领他们去洗澡,然后告诉姚文采:“这是我从南京夫子庙请来的两位老师,来教大家捉蛇。晓庄附近有许多蛇,经常咬伤人,让蛇花子来教大家捉蛇,你看怎么样?”姚文采没说话。蛇花子开始为晓庄师生上生物课了,课堂就在山里。
几天以后,最胆小的女孩子也敢捉蛇了,她们说:“只要击中要害,蛇并没有什么可怕呀!”大家还懂得了蛇没有脚为什么跑得快,蛇没有耳朵怎么听得见声音,以及蛇是老鼠的克星等知识。姚老师终于理解了陶先生的用心。他带领学生采集标本;把挖草药的老农请来教认草药;请种花木的花匠来教种植花木的方法;请中国科学社的专家来教怎样辨别生物科别及定学名。晓庄附近的花草树木都挂起了学名牌,生物课从此上得生动活泼。
陶行知身为高等学府的教授、全国着名的教育家,却没有一点架子,时时注意拜普通的劳动人民为老师,他是我国千百万教师的楷模,更是知识分子最早和劳动人民相结合的先驱。
缅怀陶行知
在那个战火纷飞,平民百姓无法丰衣足食的年代。一个在后世家喻户晓的伟大教育家、思想家,用他那绵薄之力推动了科学教育,用他那绵薄之力点燃了希望之心,让中华3400万无文化更无法丰衣足食的平民百姓看到了希望。他被毛泽东称为学界泰斗——陶行知。
他将自己的衣裳拿去当铺当了,换来了莘莘学子们的一天菜金。而自己却穷困潦倒,夏天仅一件像样的衬衫,湿透了便洗净挂着晾干,既而又伏案疾书。他为了帮助全国十几个省市的平民百姓识字读书,不顾风雨的将《平民千字课》挨家挨户地送到百姓家中,并劝他们要多读书多识字。他更是用一万多元的稿费,在南京崂山脚下办起了晓庄师范。陶行知他亦只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而他却为了能让教育光耀中华,付出了整整三十年。也许他只是尽了绵薄之力,但也正是这绵薄之力让中华有了希望。他有一句至理名言:“人生天地间,各自禀赋。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他把他毕生的精力都倾注于教育这一大事。他有一句至理名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他的一生不仅没有受到公平待遇,反倒受人迫害。他在被通缉后东躲西藏却依旧不忘人民需要识字,祖国需要教育的普及。他宁可“勒紧腰带共度难关”,也不放弃教育,也不让那光耀中华的教育光辉消之殆尽。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更值得我们学习。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这是一要。我们应该着重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二要,读书不要读死书。人才不是教出来的,应该是酿造出来的。三要,千教万教教真人。四要,爱满天下,乐育英才。我们不能再因为孩子拆坏了一块金表,而打掉一个爱迪生。五要,即自新、常新、全新。六要,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陶行知的教育之光普照了中华,他虽溘然长逝,但他的精神永在。
走进陶行知
陶行知,一个多么熟悉而响亮的名字!他,战斗的巨人,一代宗师,万世师表,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多少人称颂他的人格,他的精神,他的业绩。他大胆地让孩子当老师,让农民当校董,一个个不可实现的故事在他手中诞生了。
陶行知爷爷有千古传诵的名句——“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他希望自己的学生不仅要在学业上努力,还要多学本领成为国家的栋梁,即使面对自己的儿子有急事恳请学校开一张毕业证书时,陶行知爷爷断然拒绝,并严厉地对他说:“宁为真白丁,不做假秀才。”
这使我不禁想起了一件事情:有一次回家作业很多,一个多小时才做好,一看时间已经不早了,突然又想起明天英语要默写,不由得心理一阵紧张。可看看滴答滴答走动的闹钟,我还是打着哈欠对自己说,“明天上午看几遍也行了,应该没问题,早点睡觉啰!”后来我没有看,但幸运的是全默对了。如今回想起来,真是感慨万千。有些事虽然自己靠小聪明应付过去了,但一直抱着侥幸的心理迟早是会尝到失败的苦头。
追求真理做真人,靠自己的本领做事才是最棒的!
陶行知教育打架的学生
陶行知先生当校长的时候,有一天看到一位男生用砖头砸同学,便将其制止并叫他到校长办公室去。当陶校长回到办公室时,男孩已经等在那里了。
陶行知掏出一颗糖给这位同学:“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先到办公室。”接着他又掏出一颗糖,说:“这也是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尊重我。”
男孩将信将疑地接过第二颗糖,陶先生又说道:“据我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很有正义感,我再奖励你一颗糖。”
这时,男孩感动得哭了,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陶先生于是又掏出一颗糖:“你已认错了,我再奖励你一块。我的糖发完了,我们的谈话也可以结束了。”
介绍陶行知
陶行知(1891~1946年)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人民教育家。1891年10月18日生于安徽歙县。他自幼聪明好学,邻村的一位塾师认定这孩子长大后必然能成就大事,就让他免费入塾读书。有一天下大雪,当他赶到塾馆时老师已经开讲,他硬是站在门外专心致志地听老师把课讲完。这种学习精神感动了塾馆里的每一个人。1906年,他进入本县的教会学校崇一学堂免费读书,在这里学习英文、数学、理化等课程,开始接受西方资产阶级的新教育。
但由于他一直生活在中国社会的底层,所以从童年时代起就对民间的疾苦有深切的感受。他尤其关注中国的农村,立志为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和广大中国农民受剥削压迫的悲惨处境去奋斗。因此,在崇一学堂读书的时候,就写下了“我是一个中国人,要为中国作出一些贡献来”的座右铭。1914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后赴美留学。1917年回国,历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教务主任等,反对“沿袭陈法,异型他国”。推行平民教育。 。
“五四”运动后,从事平民教育运动,创办晓庄师范。1930年4月,国民党反动政府以“勾结叛逆,阴谋不轨”为借口,武力封闭晓庄学校。陶行知受到通缉,被迫临时避难日本。1931年春,陶氏返回上海,任《申报》总管理处顾问,对当时《申报》的革新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1932年起,先后创办了“山海工学团”,“晨更公学团”,“劳工幼儿团”,首创“小先生制”,成立“中国普及教育助成会”,开展“即知即传”的普及教育运动。1934年主编《生活教育》半月刊。7月,正式宣布将自己的名字由“知行”改为“行知” “九。一八”事变后,陶行知积极从事抗日救亡运动。1936年,当选为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执行委员和常务委员。
7月,与沈钧儒、邹韬奋、章乃器联合发表《团结御侮宣言》,毛泽东主席复信表示支持。接着,受全国救国联合会的委托,担任国民外交使节,出访欧、美、亚、非二十八个国家和地区,出席“世界和平大会”,“世界新教育会议”第七次年会,“世界青年大会”,“世界反侵略大会”,当选为世界和平大会中国执行委员。为光大中华民族在国际舞台上的形象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1938年8月,陶氏回国路过香港,倡导举办了“中华业余学校”,推动香港同胞共赴国难。 1939年7月,在四川重庆附近的古圣寺为儿童创办育才学校,培养有特殊才能的儿童。1945年,陶行知当选为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委兼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
1946年1月,陶行知在重庆创办社会大学,推行民主教育。 抗日战争胜利后,陶行知回到上海,立即投入反独裁,争民主,反内战,争和平的斗争。民主战士李公朴、闻一多遭国民党特务暗杀,陶行知被列为黑名单上的第三名。他一面作好了“我等着第三枪”的牺牲准备,一面继续坚持斗争,视死如归,始终站在民主运动的最前列。终因“劳累过度,健康过亏,刺激过深”于1946年7月25日患脑溢血逝世,享年五十五岁。 陶行知的一生,是在人民涂炭,国家多难、民族危急之秋度过的,他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枕,与劳苦大众休戚与共,与共产党人亲密无间,为人民教育事业,为中国的民族解放和民主斗争事业鞠躬尽瘁,奋斗终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陶先生著作宏富,论述精当,与当前的社会主义教育学息息相通,堪称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代巨人”。
陶行知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编辑本段个人简介出生日期:1891年10月18日(农历清光绪十七年九月六日) 病逝日期:1946年7月25日 籍贯地:安徽省歙县西乡黄潭源村 家人:父,陶位朝;母,曹翠仂;妹,陶文之;妻,汪纯宜,汪病逝后又娶妻吴树琴;长子,陶宏生;次子,陶晓光;三子,陶刚 陶行知, 中国人民教育家 ,民主革命家。原名文硙,后改名知行,又改名行知。1914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后赴美国留学。1917年回国,历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教务主任等,反对“沿袭陈法,异型他国”。推行平民教育。
《陶行知》
读罢《陶行知教育学》,掩卷沉思,顿觉获益匪浅。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给我很大的启示。
在育才学校经济最困难的时候,他到处奔波,筹措资金,以维持学校的日常生活,当时有人嘲笑他这样做是抱石游泳,学校如同重石,很可能将拖入水底,还是弃石为好。陶行知不予理会,他坚定而乐观地回答:“我不是抱石头游泳,而是抱着爱人在游泳,越游越起劲,要游过急流险滩,达到胜利的彼岸。”陶行知引学校为“爱人”,他不把学校学生当“石头”,正表明他在艰苦险恶的逆境中对学生倾注了他全部炽热的爱,竭尽奋斗之力将他们安全送达理想的彼岸。没有爱便没有教育,没有爱便不成为学校。“晓庄是从爱里产生出来的。没有爱便没有晓庄”,办学者及教师都充满着爱,爱教育爱学生,方能奋斗办出像样的学校。
陶行知
陶行知,虽然他已经离开我们很久了,但在今天,我们还是应该怀念他。他是一个现代著名民主革命家、教育家。他积极投入到教育事业当中,他亲自编印了《平民千字课》、《老少通千字课》。
当时,国家是内忧外患,被一个不起眼的小日本欺负,原因就是中国人不注重教育。那时,大家都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而且当时没有学校,只有私塾,而私塾也只有有钱人家的孩子才读得起。陶行知见此情景,就提出要普及教育,要让所有的人都上学,接受知识。让中国人及时醒悟,使自己不在那么弱小。在陶行知的正确领导下,教育观念有巨大的改变。
陶行知为教育事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使中国人的思想有了很大的改变,他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
陶行知先生
陶行知先生是中国近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品德和为人堪称“万世师表”,他一生从事教育事业,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留下了教育理论巨着,是一位名副其实的人民教育家;他怀抱崇高理想,要通过教育“救国,造过,建国”;他积极投身政治活动,是一位杰出的爱国社会活动家;他胸怀博爱,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无私奉献精神实践着他的人生梦想;他有一颗天真的童心,心地善良,真心实意“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先生认为,教人求真就是教人求真的知识,真的本领,真的道德;学做真人就是努力做一个真好人:说真话,办真事;学做真人就是努力做一个人上人:天下为公,人人平等;学做真人就是努力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要建筑人格长城,把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作为座右铭;学做真人就是努力做一个整个的人:身体健康、自强不息、思想独立、是非分明、经济独立、自力更生;学做真人就是努力做一个创造的人:努力创新,积极改革。
我们知道王阳明先生是提倡“知行合一”说的,他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他的意思是先要脑袋里装满了学问,方才可以行动,所以大家都认为学校是求知的地方,社会是求知的地方。好像学校与社会是漠不相关的,以至造成一班只知而不行的书呆子……现在我要把他的话翻半个筋斗……,就是说“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例如爱迪生发明电灯,不是从前的人告诉他的,是玩把戏偶然发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