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真实的民间故事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民间的故事

  张三、李四两个朋友拜访徐文长。李四为人不苟言笑,张三却爱诙谐打趣,他悄悄将徐文长拉到一边说:"文长兄,今日你若能让李四‘呱呱呱’叫三声,我就请客吃饭。"徐文长笑道:"这有何难?"

  于是徐文长将两个朋友带到一片西瓜地中,他手指瓜田,对李四说:"李兄啊,你看这一片葫芦长得多好。" 李四纳闷道:"文长兄,这明明是瓜,你怎么说是葫芦呢?"

  徐文长摇头道:"是葫芦。"李四道:"是瓜。"徐文长大声道:"葫芦!"李四回道:"瓜!"徐文长连声道:"葫芦、葫芦、葫芦!"李四也恼了,道:"瓜、瓜、瓜!"

一个真实的民间故事

中国民间传说故事

  清朝乾隆年间,有一天早朝,大部分群臣没到的时候,乾隆爷问先到的大臣汪文瑞和刘文举:“两位爱卿这么早来,可在家里吃过燕窝汤和点心?”

  汪文瑞诚惶诚恐地抢先答道:“臣家里人口众多,开支颇大,吃燕窝汤和点心只是偶尔,平时每天早上不过吃碗水饺、面条或喝碗豆汁、吃几个鸡蛋而已。”

  见汪文瑞在皇上面前显示自己清廉,刘文举也说他家早餐经常只喝一碗豆汁、吃几个鸡蛋。

  乾隆听了汪文瑞和刘文举这番话,瞪了他俩一眼,说:“一个鸡蛋需要十两银子,朕都不敢吃那么多,你们一个早上就吃好几个,还敢说自己穷?看来朕该查查你俩的账了。”

  汪文瑞和刘文举听了乾隆这番话,想起刚才自己的口不择言,肠子都悔青了,他俩知道这必是内务府的人做假账,和御膳房的太监们沆瀣一气蒙皇上。但他俩不敢明说,知道一旦明说了,内务府和御膳房的人知道了会挤兑他俩不说,就是皇上也饶不了他们,因为这等于告诉世人,看似英明的乾隆皇帝也不过是一个任人哄骗的二傻子。

  当然,汪文瑞和刘文举又不能不接乾隆皇帝的话茬儿,要不然,皇上还真怀疑他俩是收受到贿赂的贪官呢。

  所幸汪文瑞和刘文举很快就想出应对之策,敷衍乾隆说,他们买的鸡蛋都是些便宜的货,不过几文钱一个罢了,自然不能和宫里采购的极品鸡蛋相比。

  乾隆听了这话,不但没有释疑,反而更加困惑,他自言自语道:“怪哉,为何同为母鸡所产之蛋,竟有玉、石之别?”

  汪文瑞和刘文举暗暗叫苦,心忖:这一个谎扯出去了,必须得再扯新谎来圆前谎,可这新谎咋扯

  好在汪文瑞是个久处庙堂的圆通老吏,他在刘文举呆若木鸡之时,灵机一动,想出新招。他旁征博引地对乾隆说:“田黄石是寿山石的一种,劣质老坑石也是寿山石的一种,可这两种石料的品质却是天差地别。”

  乾隆听了这话,若有所思,没在鸡蛋价格的问题上追问下去,汪文瑞和刘文举这才松了口气。

  这君臣三人又说了一阵闲话,众臣就三三两两地来了,乾隆皇帝开始升朝议事。

  汪文瑞和刘文举以为关于鸡蛋的话题也就到此了结了,谁知散朝后,乾隆又留下他们,他饶有兴致地叫俩人在第二天早朝时带几个鸡蛋来,他想看看,几文钱一个的鸡蛋和十两银子一个的鸡蛋究竟有何不同。

  这下,乾隆可给汪文瑞和刘文举出了个大难题,都快把他俩愁死了。因为傻瓜都知道,世上鸡蛋的区别只是个头大小而已,口味还不都差不多

  汪文瑞忧心忡忡地回到家,满腹的苦楚又不好对家人和下人讲,但闷在肚中又解决不了问题,明天上朝面君时咋办

  心急如焚的汪文瑞在院内踱来踱去,竟鬼使神差地来到位于西偏院的厨房。

  他抬头一看,发觉自己不知不觉地来到了下人待的地方,正要离开,忽听一个小厮与大厨正粗喉咙大嗓子地闲聊。小厮说他早晨去菜市场买菜,遇到件稀奇事:有个卖鸡蛋的主竟在卖一筐已变了味的坏鸡蛋,这种坏鸡蛋还要一文钱一个。谁知,还真有二傻子掏钱买这种无法食用的坏蛋。

  大厨讥笑小厮道:“你懂什么,这种进不了伙房的坏鸡蛋是当肥料卖给养花人的,坏鸡蛋用泉水调稀后,是培育兰花的上好肥料……”

  汪文瑞听到这里,心里就是一动,他不等大厨把话讲完,三步并作两步闯进厨房。

  大厨和小厮见主人慌慌张张地闯进来,以为自己做错了什么事,傻傻地站在原地,大气也不敢喘一下。

  汪文瑞指着大厨和小厮,叫他俩放下手上的活计,赶紧去菜市场,不论价格高低,一定要把那筐坏鸡蛋买回来。

  听了这番没头没脑的话,大厨和小厮不知是主人吃错了药,还是自己听错了。尽管心里犯嘀咕,但他俩可不敢向主人细问详情,只得急三火四地奔向菜市场。

  他们原以为拿铜钱买坏鸡蛋,还不是手到擒来的事,不料,当他俩赶到菜市场时,竟有大买家将那筐坏鸡蛋全买下了。

  两人这下可急坏了,大厨见买卖双方正在付钱,忙喊道:“且慢,我愿出三文钱一个买下这筐鸡蛋。”要知道,当时的物价是,五文钱可买两个新鲜鸡蛋。

  忽听有人愿出三文钱买一个坏鸡蛋,卖蛋的小贩可乐坏了,他忙推掉那买家递上的一串铜钱,要与大厨交易。那买家见有人挡横,也不甘示弱,将坏鸡蛋的价格抬到五文钱一个。大厨为了买到坏鸡蛋,又将价格抬到八文钱一个。就这样,双方轮番哄抬下,每个坏鸡蛋竟卖到一两纹银。最后,大厨和小厮因出门时没带多少银子,只得眼睁睁地看着那筐坏鸡蛋被那个买家拿走了。

  一两银子买一个坏鸡蛋这件亘古未有的怪事立即轰动了整个菜市场,引来众人围观热议。卖坏鸡蛋的小贩目睹此情此景,有点怀疑自己的眼睛,他也猜不透这事是福是祸,急忙怀揣着银子,溜之大吉。

  当大厨和小厮垂头丧气地回府时,望穿秋水的汪文瑞见他俩两手空空地回来,忙问何故。待听完大厨将详情禀告后,汪文瑞当即五内如焚,昏倒在地。

  在众人呼喊声中,汪文瑞睁开双眼,绝望中他突然想起一件事情,急忙谢绝匆匆赶来的医生诊脉,吩咐备轿去刘府议事。汪文瑞猜得一点没错,这筐坏鸡蛋全给刘文举的管家买走了。

  当刘文举见汪文瑞匆匆前来,便知其来意。刘文举心想,现在他与汪文瑞已是拴在一根绳上的蚂蚱,要是汪文瑞摆不平这事,他也过不了关。想到这里,刘文举忙热情接待了汪文瑞,并慷慨地送了一半坏鸡蛋给汪文瑞。

  第二天上朝时,汪文瑞和刘文举如坐针毡。好不容易等到散朝,乾隆叫汪文瑞和刘文举取出几文钱一个的残次鸡蛋给他看。

  内务府太监先在大海碗中敲开七个宫中的鸡蛋,这七个鸡蛋均是蛋香四溢、油光闪闪的双黄蛋。待打开汪文瑞和刘文举带来的十几个鸡蛋,立即就比出个天上地下来了。这些鸡蛋,全部是单黄不说,绝大多数的还散黄,散发出浓浓的臭味。

  乾隆见状,忙令太监停止“比蛋”。他深表同情地对汪文瑞和刘文举说:“二位爱卿,你俩也太节俭了,以后几文钱一个的残次鸡蛋还是不吃为好,要吃就吃十两银子一个的极品鸡蛋。”讲完这话,乾隆还颇有感触地说:“难怪民间百姓常说,宁吃鲜桃一口,不吃烂杏一筐……”

民间传说故事

  虎口姻缘

  早先年间,长白山下的瓮声砬子地界,是个商贾云集、贩卖皮货和药材的大集市。其中有位胡家皮货行的东家是个20出头的英俊小伙子,长得白白净净、竖眉笑眼、厚唇高鼻,一副招人稀罕的怜人样。

  胡少东家人长得好,腰包里又有钱,免不7引得媒人经常进门。长白山里人订婚还要当面相亲才行。那时男人娶妻早,十七八就是孩子他爹了,20出头,有的男人已经是儿女绕膝。胡少东家虽说家趁人值,可是介绍的所有女孩他都不想娶。他自恃家财万贯、相貌堂堂,一心想娶一位人才出众,百里挑一的大户人家小姐给自己做夫人。

  这天他听一位见多识广的人说,往营口贩人参的郝记药材铺的千金郝香玉是绝对一等一的人尖子,听说船厂的将军托人说亲都让他们家拒绝。男人们私下里说:“能搂香玉睡一晚,宁可少活20年。”

  胡少东家从这天起,心里就装进了郝香玉。为了见见郝香玉的真面目,他花钱买通郝记药材铺的伙计,打听到7端午节郝香玉要上姑姑家串门,就精心设局,在郝香玉的轿子经过正街时,假装骑马受惊,打马撞翻7轿子,然后慌忙下马救人,把郝香玉从翻倒的轿子里抱了出来。郝香玉惊魂未定,但是长到17岁第一次被男人搂抱,加上抱她的男人又是个人见人爱的风流少年,还是本能的满面羞红。胡少东家见她美貌,惊为天人,抱在怀里久久不愿把她放下。

  胡少东家第=天就托媒人上郝家说亲,却让郝家一口拒绝。理由很简单:“商人自古轻别离”,嫁商人怕姑娘受委屈。胡少东家再次央求媒人去郝家下聘,结果吃了闭门羹。胡少东家傻了,从此得了相思病,茶饭不思,夜夜难眠,翻来覆去就是惦记着郝香玉,不洗手、不换衣服,总以为手上衣服上留有郝香玉的香味。他的伙计们看着他跟着着急。

  有个伙计的老娘是个身上带狐仙的神婆子,听儿子回家讲了这事,觉着治胡少东家的病得求神,就画了一道符,让儿子带给少东家。月圆之夜,胡少东家洗漱得干干净净,然后带着符,来到瓮声砬子下面的狐仙庙。他遵嘱先将符烧化,点香许愿,然后动手把狐仙庙收拾得整整齐齐,铜香炉擦得能照见人影。青砖石板擦抹得带层亮光,忙活到快天亮才回家睡觉。他果然做了个梦。

  梦里有个矬巴老头儿进了他的卧室。老头儿穿着毛朝外的黑皮袄,手拄一根通红通红的色木拐杖,尖嘴猴腮,小鼻子小眼,可是白毛蹀躞的脸却像十来岁的小孩。老头儿拿拐杖指着他笑呵呵地问道:“你小子从哪儿知道老朽爱干净的?”“我伙计的老妈让伙计告诉我的。”“你挺会来事儿呀,收拾得比老朽还干净!你有什么事儿求老朽可以直说,保证办到。办不到你可以拆庙!”

  胡少东家把倾慕郝香玉的事一五一十跟老头儿说了,老头儿让他等会儿,先坐下默默掐算了一番,然后笑容满面地说道:“你=人天赐良缘,老朽帮你不但于修行无损,反倒是积下一件大德。良宵苦短,今晚上我就让你成其好事。”

  到了深夜,胡少东家在屋里早已等得坐立不安,才有人轻轻敲门。他赶紧开门,果然是日思夜想的郝香玉。

  从此,俩人天亮分手,晚上享鱼水之欢,转眼幽会了两个月。这一晚,郝香玉羞赧地说:“今日之后,暂时不能伺候官人了。官人明日务必再到我家向父母大人求婚,务必求得二老答应。奴家有了身孕,拖不了多久,要是到显怀时候还不能明媒正娶,奴家只有一死来堵住众人之口。我已决心一生托付给官人,所以才敢和官人有床第之事。官人护我名声,就是护我性命。”

  胡少东家已是央求四五个媒婆上郝家说亲,全是被拒之门外,又不能以姑娘怀孕相要挟,他实在是想不出什么高招,只好再到狐仙庙烧香上供,打扫擦拭。去了三次,才算梦见狐仙。老头儿进门不高兴地嘟囔道:“你小子是不是以为狐仙是专门伺候你来的?什么难事都敢惊动老朽!你想娶郝香玉本来不难,可你让她怀了身孕,现在办这件事须损我500年道行才行,老朽实在不愿趟你这混水。念你诚心三次恳求,再帮你一次。可是你必须为老朽办一件事。这件事非比寻常,你须先答应下来,我才能说出是什么事。”胡少东家打断狐仙说:“只要能尽快娶回香玉,保全香玉名节,让我上刀山、下油锅都行!啥事你就快说吧,我办!”

  原来老头儿让他去找个叫“夜猫子”的猎人,从猎人那儿背10斤老虎肉回来,再送到狐仙庙。老头儿说他馋老虎肉了。胡少东家本来提心吊胆,以为让他干什么凶险可怕的事情,谁知道这么简单。到了村子,找到夜猫子才明白,敢情老虎肉不是现成的,要他亲自去老虎身上割下来才行。

  胡少东家从小养尊处优,别说老虎,就是耗子也能吓得他乱蹦乱跳。可是不从老虎身上割下肉来,香玉和肚里的孩子就可能奔赴黄泉。他咬咬牙,“啪”地给自己一嘴巴,背起夜猫子为他准备的家把什和锦囊,顶着风雪进了山。

  他照着地图连滚带爬来到一棵大红松底下,然后打开锦囊。大红松足有千年,树粗须五六个人手牵手才能环抱,根部烂有树洞。他按照锦囊所嘱,爬上树去,把一根胳膊粗细的树丫从中间砍断,把留下的半截树丫削尖,又拿出一根打了倒枪刺的铁钎子,用鹿肠线和半截树丫紧紧捆到一起,然后再拿出一头刚杀死的猪崽,小心地穿在半截树丫上。忙活完了,他累得全身汗湿、后背冰凉,这才觉出天已擦黑,急忙钻进树洞,拿一张豹皮堵住洞口。

  当晚,他蜷缩在洞里,背顶豹皮、手塞双耳,哆哆嗦嗦一会儿也不敢合眼。好容易熬到洞里有亮,才壮着胆子掀开豹皮,外面已是日上三竿。钻出洞来,他一抬头,吓得扑通坐在雪地里,使劲按住胸口稳定心神,好一会儿才算看明白,一只硕大的老虎吊在树、丫上,冻得硬邦邦的。

  原来这只千斤老虎,凶猛异常,屡伤人畜,猎人们使尽各种猎术也不能捕获。猎人们总结老虎能屡屡脱逃的原因,发现这只老虎不愧虎中之王。它能闻出猎人的味道。一行有一行的味,屠夫有血腥气、农夫有米香气、猎人有硝烟气。猎人们上山无论怎么洗、味洗不净,老虎总能闻得出来。因此猎人们求了狐仙,找来胡少东家做外援,他身上的味是铜锈味,老虎闻不出。他把豹皮堵在洞口,老虎以为是同类,就没攻击他。豹子有把剩下的猎物挂在树上的习惯,老虎见了猪崽以为是豹子的猎物,跳起来偷吃,到底没人聪明,着了猎人的道

  胡少东家背了10斤老虎肉回到家,洗漱干净、打扮整齐,这才带着老虎肉去狐仙庙。刚出门就听了也耳边有那老头儿的声音说:“拿着老虎肉去你的岳父岳母家求亲,说你智除凶虎、为民除害,证明你并非满身铜锈的商人,而是血性男儿。”他遵照老头儿的叮咛去了,敲门时不说求亲,而说为庆祝除掉凶虎登门送虎肉。

  隐身大盗

  唐至德年间,渭南孙家岭有个泼皮叫孙得贵,吃喝嫖赌样样都来,不久便将爹妈积攒的一点家产挥霍得一干二净。他走投无路,听说朝廷同安禄山打仗正在招兵,便投到郭元帅的部下李光瓒的前锋营里做了一名探子。

  一天,他前去刺探军情,不想被叛军发现了,将他围困在一片树林里。紧要关头,身后出现个汉子,将他扯到一条石坎上。两人并排站好后,只见汉子用手在空中撩了一阵,像是用东西将他遮住。仔细一看,又什么也没有。叛军很快搜寻过来。一个叛军道:“明明看见他进了树林,怎么就不见了呢?再上那边看看!”孙得贵想,叛军来到身边,却对他俩视而不见,难道这人懂隐身之法

  等叛军离开后,两人才从石坎上下来。孙得贵向汉子道谢,汉子却掏出份叛军的作战图对他说:“在下叫汪卫,这是刚从叛军主帅史思明的大营里盗出来的。在下想去投军,就将此图取来作为见面礼,还望大哥引荐!”孙得贵喜出望外,忙带着汪卫去见李光瓒,李光瓒仍让汪卫做了名探军。从此,进叛军营垒刺探军情的事全由汪卫去干,自己坐享其成,孙得贵好不得意。不久,平叛结束。回朝后孙得贵被封为渭南郡的军事总督,封赏汪卫时却不见他的人影。孙得贵道:“汪卫不愿做官,已不辞而别。”郭元帅想人各有志,不能勉强,只得由他去了。

  一天,孙得贵正同一群歌女在府上饮酒作乐,忽然已是刑部正卿的李光瓒来到总督府。原求,最近京师出了几桩大案。旧库的10万两银票无缘无故被盗,抓不剑盗贼,从管库银的官员到下面的护卫受牵连的达百人之多;接着皇宫的镇国之宝五爪金龙也被贼人偷走,藏到汾阳王郭子仪的府上,这可是灭族大罪。许多大臣认为这是有人在栽赃陷害,纷纷为郭子仪保本。这回代宗皇帝总算聪明了一回,只是罢了郭子仪的官,没有深究。盗贼不仅贪财,还贪色。哪家的姑娘生得貌美他就去哪家,先奸后杀、不留一个活口,手段十分残忍,就连许多官宦人家的千金也难以幸免。朝廷派出大量捕快明察暗访,却毫无结果。于是李光瓒便想起了那个会隐身术的探军汪卫,便来找孙得贵,因为过去他俩一直都是在一起的。得贵听说是这么回事,也不由大吃一惊,连忙禀大人:“朝廷封赏时他不辞而别,因此下官也不知道他的去向。不过下官想,那汪卫既然下愿做官,说不定已回归故里,不如上他的老家去看看……”

  两人来到汪卫的老家。他们询问了许多人,不想人们一听说汪卫便谈虎色变。原来汪卫过去曾做过江洋大盗,后来从军就销声匿迹了……上汪卫的老家虽没查到他的下落,却探明了他的身世。李光瓒想,既然汪卫过去做过江洋大盗,京城发生的这些案子很有可能与他有关,于是画了汪卫的图像送往各州郡,并悬赏白银3000两缉拿凶犯。

  然而几个月过去,汪卫没抓到,却又发生了一件轰动京城的火事。一天晌午,刚满16岁的升平公主正在御花园赏花,突然一朵芍药飘到她的面前。芍药花怎么会无缘无故就飘起来了呢?升平公主正觉得奇怪,忽然被一双无形的手抱住。她四下张望,又不见有人,吓得花容失色,大喊大叫。侍卫闻讯赶来,却见一股劲风从人缝里一掠而过……这还用说?肯定是隐身大盗在作祟。宫内有佳丽3000,个个都是万里挑一的绝色女子,要是被贼人所污那还得了!代宗皇帝震怒,当即下旨,一定要在半月之内破案。要是半月之内还抓不到隐身大盗,从正卿到廷尉将一个不留全推出午门斩首。可是,隐身大盗来无踪、去无影,逮住他谈何容易!就在离皇帝规定的限期还剩三天时,忽然后宫总管黄公公传太后懿旨,说近日后宫请来个杂耍班子,里面有个名叫冷艳玉的女子会隐身术,几看过她表演的人无不叹为观止。为君臣同乐、广播皇恩,太后特请在京二品以上二的官员前往乾清官观看演出,李光瓒当即领旨进宫。

  杂耍班全是清一色的女子,一个个不仅相貌娇好,而日,人人都有绝活,表演一开始就把众人的视线全吸引过去。最后的压轴戏是由杂耍班的领班冷艳玉表演隐身绝活。应着一阵清悦欢快的乐曲声,只见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出现在舞台上。当她向众人亮相时,那种浑金璞玉般的自然美足以让三宫粉黛尽皆失色。她穿着件粉红色的紧身霓裳裙,灵活的双臂随纤细的腰肢上下舞动,就像两条玉蛇在半空中游荡。姑娘舞着舞着,只见一层透叫的气息从她脚下出现。那气息既像一张无形的巨口,又似一泓透明的水波,自下而上将姑娘一点 点地淹没吞噬。当那团透明一直漫过头顶后,姑娘不见了。不会儿,姑娘又一点点地钻出来。原来,奥秘就在她的那条霓裳裙上。霓裳裙共分两层,外面是一层薄如蝉翼的粉红丝绢,里面则是一层透明无色的隐身长群。丝绢由一根细索所控制。收紧细索,丝绢便一点点卷起。卷过头顶时,姑娘就不见了。将细索放松,姑娘便又渐渐地复原,人们无不拍案叫绝,全场顿时响起一阵雷鸣般的掌声。

  这天晚上,当冷艳玉表演结束回到住处,脱下那件神奇的霓裳裙准备沐浴时,忽然挂在墙上的霓裳裙飘丁起来。原来,隐身大盗为一饱眼福,也潜入到后官来。他被冷电玉那件神奇的霓裳裙所吸引,决定来个顺手牵羊。就在隐身大盗将霓裳裙扯下来的一瞬间,忽然·阵粉红色的雾雨凭空而降。雾雨过后,屋内当即出现个身披斗篷的人的轮廓,冷艳玉亡抛出软索将隐身大盗套住,李光瓒忙带符护卫冲进来。当冷艳玉扯下隐身大盗的斗篷时,李光瓒不觉大吃一惊。只见隐身大盗不是别人,正是孙得贵。原来,当孙得贵得知汪卫的隐身术靠的是他身上的那件隐身斗篷时,便心生恶念。他明里装出一副礼贤下士的样子,等平叛一结束便用毒洒将汪卫毒死,隐身斗篷就成了他的。回京后代宗皇帝封他为渭南军事总督,孙得贵还不满足,因为管理军队捞不到多少油水,他于是便披上隐身斗篷大摇大摆地走进国库,将10万两银票偷了出来。不久,他因醉酒贻误军机受到元帅郭子仪的斥责,便怀恨在心,又将镇国之宝五爪金龙偷出来放到郭子仪的府上。幸亏代宗皇帝这阵子没犯糊涂,除解除郭子仪的职务外,并没将他怎样。孙得贵本是个好色之徒,遇上美貌女子,他千方百计总要弄到手。

  然而,要是遇到那些达官贵人府上的千金想弄到手就没那么容易了,于是他便披上那件隐身斗篷到处作案。他担心暴露身份,所以每次施暴后他从不留一个活口,以至弄得整个京城人心惶惶。汪卫过去是同他在一起的,他知道李光瓒迟早会来找他,便事先安排亲信假扮成地方百姓分步在汪卫老家的各个乡村、路口。李光瓒听说汪卫投军前就是个江洋大盗,果然将一笔笔账全算到汪卫头上。后来,听说李光瓒在他周围也安插了耳目,决定先下手为强,便打起了升平公主的主意。因为这样一来,不仅能弄个美人玩玩,还可借皇帝之手除掉李光瓒,因为李光瓒破不了案,肯定会被斩首。让他没有想到的是就在离代宗皇帝的限期还剩三天时,太后却请来个杂耍班子到后宫演出。他身披隐身斗篷潜入宫中,看过冷艳玉的隐身表演后不觉再生恶念,决定盗走那件隐身宝裙,哪知这全是李光瓒暗中设下的圈套。虽然隐身斗篷披在身上将人的形体隐去,但其本身仍是一种存在的物体。

民间传说的故事

  1、《三尺桥》

  无锡县有个贪官胡知县,平时搜刮民脂民膏极尽能事。

  一日听说钦差大人要来,胡知县吓得脸色发白。师爷说不要紧,只要有钱,皇帝来也没有关系。

  话虽如此,还是得搞点政绩搪塞。师爷又献计说造桥吧,造一座桥的功劳大过造十座庙。

  但是时间实在来不及,就在一条小溪上马马虎虎造了三座小石桥。

  钦差大臣来了之后,胡知县请他看了三天大戏,吸了三天x烟,又送了三箱子珍宝。

  钦差大臣回去后上奏皇帝胡知县造了三座大石桥,皇帝听了龙颜大悦。

  胡知县升官去了,留下小溪上那三座只有三尺长的小桥,村里的老人常搀着孙儿诉说这荒唐的故事。

  2、《姑山的传说》

  滕县的北部有两座大山,一座叫姑山,一座叫夫山。两山东西相对,象是一对情人在诉说着什么。原来它们诉说的是这样一个动人的故事:

  唐朝末年,这姑山脚下住着一位双眼都瞎了的老嬷嬷和她的独生女英姑。英姑水灵灵的眼,细细的腰,朱唇银齿,乌眉青丝。英姑不仅长得比西施还俊,而且心地善良,山里山外,都夸英姑的心眼好,都赞英姑的模样俊。多少小伙子整天围着英姑转。英姑白天上山挖莱打材,晚上灯下纺线织布,娘俩相依为命。英姑都十八了,还没找上婆家。不是英姑心高,一来老娘年纪大了,又两眼双瞎,得人照顾;二来英姑早就相中了一个人,这就是住在山上的憨夫。憨夫也是一个身强力壮、心地善良的小伙子。每天早晨,一个上山挖莱打柴,一个下山帮耕犁田。一来二去,两人情投意合,就定下了终身。瞎眼的娘也很乐意,就准备在这年“七夕”给他俩成亲。

  天有不测风云。一天,英姑正在溪边洗衣服,可巧被来此游山玩水的县官撞见了。这位“父母官”已五十多岁了,家里现有两妻三妾,但他仍在外面寻花问柳,是有名的恶棍、色鬼,这回见英姑年轻貌美,就要抢娶英姑,英姑宁死不从,县官又恼又羞,就在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夜里,派人抢走了英姑,又杀死了老嬷嬷。英姑那个哭呀、那个闹呀,死也不屈从。她心里想着他的憨夫,哭着她的老娘,光想找机会逃出这虎口。后来,在打更老人的帮助下,逃出了衙门。县官可气极了,带人追到姑山。英姑看看就要被追上,就纵身跳下山涧。憨夫得了信,来到英姑跳崖的地方,哭了一天一夜,上了两边的山头,也从山顶跳下了悬崖。

  英姑和憨夫死了,山脚下的乡亲们心里都很难过,就在这两山的中间为他俩修了一座庙。从那就把英姑逃崖的山叫“姑山”,憨夫跳崖的山叫“夫山”。

  3、《尤伯的眼泪》

  很早以前,龙山脚下住着十几户人家。有一家姓尤的老人叫尤伯,他特别喜欢下棋。他有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儿子叫尤云,还没有成家。一家人勤勤恳恳,日子过得还算不错。

  这一年的夏天,尤伯到山上修理树木。因天气炎热、干了不大一会,就满身大汗,又渴又累又饿,就想到西南面那棵大槐树歇会儿。到了树下,看见两位白发老头在那里下棋,旁边放着一把茶壶和两只菜碗,便走向前去看了起来。

  因他在家也经常和别人下棋,棋路很熟,不由地和两位老人攀谈起来,有时还指指点点。两位白发老人对他也挺热心,还让尤伯喝了一碗茶。尤伯碗茶下肚,只觉得一股清香从肚子里往上升,什么热了,累了,饿了,浑身那个轻松自在劲就别提啦。不一会儿,就叭在两个老头下棋的石台前,迷迷糊糊地感觉到,山边的云儿忽儿黑忽儿白,忽儿浓,忽儿谈;山下地里,忽儿黄,忽儿绿。等他一觉,两位老头棋还没下完。越看越有些溪跷,最后棋也看不懂了。一想明天儿子尤云要到济宁府去,便和两个老人打了个招呼,匆匆忙忙下山去了。

  尤伯刚走到山脚下,便觉的路越走越不对劲,和原先的不一个样子。地里人他一个也不认识,也没一个人认识他。根据自己的印象,找到自己的村子,可村子比昨天大多了,人比昨天多多了。满村子找自己的家,从南头找到北头,从西头找到东头,也没找到。这时,一位发须雪白的老头走了过来,他忙向老人打了个招呼,问了老汉的姓名、年龄,为什么在这里住。那老汉告诉他:他姓尤,祖祖辈辈地住在这个庄上,今天已九十三岁了。尤伯又问老汉:尤云到什么地方去了?那老汉告诉他:尤云是他的老爷的老爷。老汉吃惊的反问尤伯:“您怎么知道我家老爷?”尤伯也没有回答,就上山去了。他要找两位下棋的老人问一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尤伯到了山上,找遍了整个山,也没有找到那两个下棋的老人和那棵参大的大槐树,他越想越觉得悲伤:妻子没有了,儿子也不在了,世间的人,没有他一个近人,也没有他一个认识的人,身不由己地趴在原先下棋的地方大哭起来。他从天黑哭到天明,又从天明哭到天黑,不知哭了多少天。落下的眼泪,把脚下的山石穿,形成了一个山洞。尤伯哭累了,就昏睡过去,在他昏睡当中,就听着一个老人拍着他的肩膀,说:“徒儿,别哭了。你的泪要不流到东海边去,这里早成汪洋大海了。你看棋的时候,云黑是雨,云白是雪,云浓是风。地里黄和绿,那是一年四季的变化。这是你的刀,下山去,为人间做点好事吧!”他猛地醒来,什么也没有。四周一望,发现了他的那把刀,刀虽是原先的,可闪着金光,锐利无比。

  尤伯按着那个老人的吩咐,便下山了。他在龙山住过多年,做了不少除霸安良的好事,后来玉帝把他召回了天廷。人们为了纪念他,就把泪水滴成的山洞叫“老尤洞”。

  4、《鲤鱼跃龙门的故事》

  东海中一大群金背鲤鱼白肚鲤鱼,灰眼鲤鱼,听说禹王要挑选能跃上龙门的风流毓秀之才管护龙门,便成群结队,沿黄河逆流而上。

  还没望见龙门的影子,那一条条灰服鲤鱼便被黄河中的泥沙打得晕头转向,就拐过头来,顺流而下,不费吹灰之力又游回黄海。不幸,正碰上张着大口的鱼鳖海怪,便呜呼哀哉了。

  但金背鲤鱼和白肚鲤鱼,摆成一字儿长蛇阵,轮流打前锋,迎风击浪,日夜兼程,终于游到了龙门脚下。它们把头伸出水面,仰望龙门神采:只见那神奇的龙门两旁,各有一根合抱粗的汉白玉柱。玉柱上雕着活灵活现的石龙。龙身缠着玉柱,盘旋而上,直到百丈柱顶。龙门中水浪滔天,银亮的水珠飞溅到龙头之上,—恰成“二龙戏珠”的奇异彩图。背景是蓝天白云,映衬着龙门两侧的石刻对联:“长长长长长长长,朝朝朝朝朝朝朝”。这景色胜过那蓬莱仙境。

  鲤鱼们看罢美景,就向禹王报名应试。禹王一见大喜,说:“鱼龙本是同种生,跃上龙门便成龙。”

  鲤鱼们一听,立即鼓鳃摇尾,使尽平生气力向上跃去,没想到刚跳出水面一丈多高,就跌了下来,摔在水面上,老痛老痛的。但它们并不灰心丧气,而是日夜苦炼摔尾跳跃之功。就这样直练了七七四十九天,一下能跃七七四十九丈高。但要跃上那百丈龙门,还差得很远。

  大禹见鲤鱼们肯苦练过硬功夫,就点化它们说:“好大一群鱼!”有条金背鲤鱼听了禹:王的话大有所悟,对群鱼说:“禹王说:‘好大一群鱼’,不是启发我们要群策群力跃上龙门吗?”群鱼齐呼:“多谢禹王!”

  鲤鱼们高兴得摇头摆尾,一条条瞪眼、鼓鳃,用尾猛击水面,只听“膘膘”的击水声接连不断。一跃七七四十九丈高,在半空中一条为一条垫身,喘口气儿,又是一跃七七四十九丈高。只差两丈了,禹王用手扇过一阵清风,风促鱼跃,众鱼一条接一条地跃上了它们日夜向往的龙门。

  却说有条为众鱼唤气垫身的金背鲤鱼,跟看同伴们都跃上了龙门,惟独自己还留在龙门脚下。它寻思道:我何不借水力跃上龙门。恰巧黄河水正冲在龙门河心的巨石上,浪花一溅几十丈高,这金背鲤鱼猛地窜出水面,跃上浪峰,又用尾猛击浪尖,鱼身一跃而起,没想到竟跃到蓝天白云之间。一忽儿又轻飘飘地落在龙门之上,如同天龙下凡。大禹一见,赞叹不已,随即在这条金背鲤鱼头上点了红,一霎时,鱼龙变化。金背鲤鱼变成一条吉祥之物一黄金龙。大禹命黄金龙率领众鲤鱼管护龙门。怪道老人传说,过去在黄河上捞鱼的人如果捞到头顶有红的鲤鱼,就立即放回黄河中。学校招生出榜,姓名上点红作法就来源于此。

  韩城自古读书人多,便“把童生进仕”,喻为“鱼跃龙门”。韩城城里还设立过“龙门书院”。文庙大门照壁上有砖雕的“鱼跃龙门图”。

  5、《鲁班智扶斜宝塔》

  相传,鲁班是我国古代最聪明、最能干的工匠。他原名公输般,因为是春秋末期的鲁国人,鲁班就成了后人对他的称谓。

  一次,他来到吴国姑苏城,人间天堂,果然名不虚传。古城楼塔,次第排列,茶馆酒肆,热闹非凡。鲁班游兴倍增,揣摸着苏州建筑的特点,迷乐其间。忽然一阵嘈杂的吵闹声传来。鲁班循声望去,只见前面一块绿草如茵的空场上,高高耸立着一座新建的宝塔。塔前围着一群人,吵吵嚷嚷,不知干什么。他慢慢走过去,拨开围观者,看见一个身穿绸缎、头戴高冠、腰系香袋的老人正在发怒,青筋暴绽,瞠目竖眉,大有气冲斗牛之势。老人对面蹲着的一个中年人,双手抱头,一副垂头丧气的样子。鲁班好生奇怪,一询问才知道事情的究竟。

  那位老人是当地有名的富翁,为积善行德,准备修建一座宝塔,流传千古。

  这项工程由那位工匠承接。运木起造,精心筹划,经过近三年的辛苦劳动,宝塔终于建成。可是不知怎么搞的,宝塔虽然建成,可不管横着看,还是竖着看,总是倾斜的。经过测量,宝塔的确倾斜近十度。人们对此摇头相视,指点议论。富翁认为造塔反招非议,很是生气,也有损他的功德圆满,因此,亲自找工匠算帐:要么推倒重建,要么把宝塔扶正,否则,要送官府严办。

  这可难住了工匠,如果要推倒重建,自己就是卖儿卖女,倾家荡产也无法承受经济压力;如果把塔扶正,这也办不到,因为宝塔尽管是木质的,可依然有约百万斤,只能望塔兴叹!

  鲁班绕着宝塔仔细瞧了瞧,又看了看一筹莫展的工匠,走过去安慰道:“你不要着急,只要你给我找点木料来,我一个人用不着一个月就可以把它扶正!”

  工匠一听,半信半疑,可也没有别的办法。于是他扛来木料,带着一丝希望等待着。而鲁班呢,他也不让人插手帮忙,将扛来的木料砍成许多斜面小木楔,一块一块地从塔顶倾斜的一面往里敲,使倾斜的一方慢慢抬高。这样乒乒乓乓,起早摸黑干了一个月,宝塔果然直立起来了。

  工匠感激地问鲁班:“恩公,你这样补救为啥能使宝塔直立?”

  鲁班答道:“由于斜塔是木质的,属穿斗结构,各部件之间的拉扯比较结实,能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所以可以用打木楔的办法加以扶正。而木楔又是斜面的,既比较容易往里打,具有‘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打进去后又可抬高塔的倾斜面的高度,使塔不再倾斜。”

  6、《碣滩茗茶的传说》

  在湖南沅陵北溶乡有一座大山名碣滩山,碣滩山位于县城东北五十公里处的沅水江畔,这里峰峦挺秀,林木苍翠,重云积雾,湍急的沅水在滩头激起层层浪花,被江风雾化后飘然缭绕,使碣滩山终年笼罩在云雾之中。高山云雾出好茶,驰名中外的碣滩茶便出产于此。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在北溶的沅水江畔住着父女俩,老爹六十有八,身板硬朗。女儿年方十八,模样俊俏。因这女娃是老爹五十岁那年在河滩边捡来的,人们都管这女娃叫“捡妹”。

  老爹一辈子在沅水河边码头摆渡为生,因家中无茶,口渴时只能将米炒焦,然后用开水将“糊米茶”冲之而喝。懂事的捡妹常想“要是有杯香茶能帮帮阿爹解渴,那该多好啊!”

  一天夜里,捡妹睡梦中朦朦胧胧来到江畔山坡,爬上山顶后,发现山上有一块坪,坪里长着一些似竹非竹、似草非草的茶树。在绿蓬丛中,有几个穿红着绿的姑娘说说笑笑,穿梭般的采摘着茶叶。捡妹正欲上前施礼,问个端详,只见一团云烟飘过,姑娘们便无影无踪了,茶树上留挂着一把银色的茶壶……

  梦醒后,捡妹惊奇地发现,枕边竟然搁着那把银色的茶壶。第二天清晨,捡妹疑疑惑惑,提着篮子,背着背篓,好奇地沿着梦中意境,从江畔上山,去寻找昨晚那些姑娘。她踏荆踩棘爬上山坡,不见姑娘们踪影。正愁无路可寻,突然,从刺蓬里窜出一只白兔,捡妹便追着白兔跑。跑着跑着,眨眼间,白兔钻进了一个岩洞,她也跟着进去,出了山洞,她一下子懵了,白兔不见了,只有云雾在眼前飘荡。再弯腰细看,发现自己已到了梦中的坪里,一蓬蓬青翠欲滴的小茶树,畅着嫩尖,伸着细叶,仿佛在向她致意,她乐不可支地一朵一朵摘了起来……

  篮子和背篓都装满了,捡妹欢笑的唱着山歌回了家,经过炒焙,茶叶制好了,捡妹泡了一杯茶端给阿爹,顿时满屋飘香,阿爹品一口,拍手叫绝,连连称好。捡妹不断的从山上采摘茶叶,供阿爹和乡亲们喝。乡亲们及过往客人们喝到捡妹泡制的茶水时,无不赞扬。捡妹也常带穷困乡亲们去那山上采摘茶叶,并教乡亲们制作茶。

  捡妹发现好茶的事,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就被当地一个财主知道了。财主便带人来到捡妹家,要她指引茶山在何处,并“请”捡妹去他家专门为他制茶,捡妹不甘心好茶被财主霸占,断然不肯指引茶山位置,婉言拒绝给财主制茶。财主于是恼羞成怒,指使家丁打死了捡妹的老阿爹,然后蜂涌而上去抓捡妹,捡妹见状,手提茶壶便跑,财主和家丁随后就追,追到沅水河滩边,眼看就要追上了,捡妹将茶壶朝后掷去,只听“轰隆”一声巨响,茶壶变成了一座大山,将财主及其家丁压在山下。那山上忽的长满了茶树,茶树上并开着白色略带黄色的茶花。只见捡妹从茶花中隐隐而出,踩着祥云飘然而去,从此再也没有回来。然而,山上的茶树却越长越葱笼,北溶当地人也学会了制作茶叶,他们制作的茶叶也越来越香。为纪念捡妹制茶,北溶当地人便把那河滩叫“捡滩”,茶壶变成的山叫“捡滩山”。后来,因当地方言,将“捡滩”和“捡滩山”逐步演化为“碣滩”和“碣滩山”。至今,那碣滩山南面的主峰仍叫银壶山。

  又过了很多年,传说1300多年前的武后专权时,唐高宗的第八个儿子李旦被其母武后贬到辰州府沅陵县张家坪乡(今凉水井镇)胡家坪村,发配到当地的胡员外家为佣人。日久天长,李旦与胡员外那心地善良、美如天仙的女儿胡凤娇产生了恋情,二人相约不论日后发生什么事,都一生一世相爱。后来,武后退位,李旦回朝当了皇帝,称唐睿宗。这睿宗也是个痴情人主,不忘苦难恋情,便差人把胡凤娇接回京都,御赐为妃子。官府将娘娘胡凤娇用銮轿从胡家坪接至辰州府,再派官船由辰州府顺沅水东下送常德府去京城,官船行至北溶碣滩,突然遇到大风,为了避风停泊在碣滩。

  官船停泊之际,凤娇娘娘忽闻到一阵清香,回眸但见这座被沅水环抱的小山,峰峦峻秀,茶园苍翠,山上有一座仙鹤亭,亭内凉风习习,正好停下来一歇。凤娇娘娘一行人登上碣滩山,品尝到乡民敬献的碣滩茶。看那碣滩茶为绿茶,其形、色、香、味均很独特,外形条索紧细,挺秀显毫,色泽绿润,内质香高持久,有栗香气,滋味鲜醇甘爽,饮后回甘,冲泡后汤色黄绿清透,杯中茶叶时起时落如银鱼游翔。更有趣的是,近者因“醉”而不闻其香,远者因“渴”倒倍觉芬芳,一人品茶满屋香气。凤娇娘娘觉得甜醇爽口,十分欣赏,赞不绝口,便带回朝廷。唐睿宗也觉此茶不错,龙颜大悦,赐给文武百官品饮,大家都异口同声赞赏。清香爽口的碣滩茶从此被列为贡品,每年朝廷派人来监管督制茶叶,作为贡茶上贡朝廷。

关于真实民间风水故事

  有一风水先生顺着龙脉的踪迹寻得一处风水宝地,细察之后发现穴位正好在江边山坡上两间茅屋之处,先生直叹天意如此,注定是此茅屋主人之福,于是决定去试一下此户人家有没有福德消受。

  此茅屋现住着一个老婆婆带着一个十多岁大的孙子,老婆婆的儿子很早就因意外身亡,老伴黄伯人称鞘公黄,靠撑渡为生,可是也在前几年过了世。现在就她一人带着小孙子,生活的艰苦可想而知。

  先生走到茅屋前见到老婆婆和一个小孩在里面,就上前对老婆婆说道:“我乃一过路之人,现在天色将黑,前有大江挡路,后不着村,可否给碗剩饭饱肚并借宿一晚,等天亮再赶路?”老婆婆说“客官如不嫌弃这茅屋漏雨透风,但住无妨,只是我这穷苦人家没什么待客,怕是委屈你了。”

  当下招呼先生进屋坐下,就去忙着找些杂粮剩米将就着煮饭,饭的问题是解决了,可菜就令老婆婆犯愁了。平时都是有些杂粮稀饭喝都算是好的了,那有什么菜啊,正当她不知所措时,眼光扫到屋角正在抱窝的母鸡,心里一亮,有了。母鸡孵的鸡蛋才一段时间,鸡蛋应该还可以吃,于是拿了几个打在碗里,那鸡蛋已经成型成凤凰儿了,老婆婆也管不了那么多,只要能做菜就得,几下功夫就煎好拿来给先生做下饭菜。

  先生是看在眼里,心里感动呀,我一个素味平生的过路人,老婆婆这样热心肠的待我,这不正是行善有福德之人啊。第二天先生还是不走,决定再试一下,赖在那里几天吃完那窝鸡蛋还是不走,老婆婆最后连那抱窝的母鸡也杀来煮了给先生吃。这时先生才开口对老婆婆说道:我乃风水先生,这几天麻烦你了,我会报答你的,你的子孙以后必会人丁兴旺,荣华富贵。

  老婆婆大喜谢过先生。先生接着拉着老婆婆的小孙子走到一边轻声说,你这茅屋是个风水宝地,喝形蜘蛛孵蛋。等你婆婆百年贵寿之后,你把做饭的火灶打开,在火灶的位置挖下去把你婆婆埋在下面,完事之后你就坐上你那条小木船顺着江水任由它流去远走他乡,木船在那里搁住不去你就在那安居乐业,发迹之后再回来寻祖吧!

  N年以后那孙子全部照先生吩付去做,埋好他婆婆后坐上木船顺江漂流而去,也不知流了多远,在一大江弯停下后就走上岸,后来当地一财主收留了他,后来的事就顺风顺水,发家致富,成为一个人丁兴旺的家族,现在他的子孙也有去到北美加拿大等外国发展。我们那里现在还有句民谚说:抱窝母鸡都煲来给你吃,你讲人家好不好心!

  其实不管是什么宗教也好,什么信仰也好,哪怕没信仰没宗教,这些都没关系,关键的是,人生啊,有很多事,只要你做了好事,并且行对了方法,好心,那是一定会有好报的!

民间真实传奇故事

  民间故事就是劳动人民创作并传播的、具有虚构内容的散文形式的口头文学作品,是所有民间散文作品的通称,有的地方叫“瞎话”、“古话”、“古经”等等。

  中国民间传奇故事1、宋江劫粮

  一天,梁山寨打探消息的小卒禀报:济州府的十三条粮船,早是从济州出发,已过汶上县地界,天黑时将靠安山镇码头过夜。宋江听了心想:这许多粮食,都是百姓血汗,如今正是春荒,山寨里屯粮也不十分多了,不如夺了回来。吴用也有意夺粮,对宋江说:“大哥,这安山镇离梁山泊近在咫尺,又有河汊相通,若要夺粮,请早做定夺。”

  宋江连连点头,传令水军备下十条快船,一队由李俊带领,另一队由张顺带领,每队二十人,从安山镇东西两方划近码头,夜交二更动手。

  入夜,安山镇码头的济州府粮船,桅杆上吊着一只只大灯笼,把河面照得通明。守船的官兵受了一天的颠簸,身子骨乏了,坐在船头上,拄着杆长枪打盹。夜交二更,只见码头上游漂来几条小船,箭一般靠近了粮船。守船的官兵听见水响,打了个愣怔,摇摇晃晃地站起来,这时只见小船已经贴上了船帮。

  “谁?”守船官兵大声喝问。小船上的人,也不答话,扳着粮船的船帮一纵身子,嗖嗖地蹿上了粮船。后头粮船上守夜的官兵,见前边出了事,一齐赶来,把小船上上来的人堵住,在前边的船上厮杀起来。

  约摸半个时辰,忽听人有高喊:“不好了,尾船上有人偷粮!”正在前边助战的官兵一听,慌了手脚,舍下前边,又一齐向后退来。也真奇怪,前头小船上上来的人,也不追赶,各自跳上了小船,一声呼哨,飞一般地走了。等官兵退到后边的船上,三条尾船上的粮食全不见了。官兵知道中计,想要去追,河面上却连个人影也没有。

  原来,宋江令李俊把船从河上游划近粮船,缠住守夜的官兵;叫张顺逆流上去,爬上尾船,带人搬运粮食。等小船装载满了,叫人故意喊叫,把前边的官兵向后引,好叫李俊脱身。

  宋江设计劫了这几万斤粮食,一半留在了安山镇附近,散给了四乡百姓;一半运回了梁山寨上,补做军粮。事后,吴用又让戴宗到安山镇贴了一张告示,告示上写:“凡过往官府粮船,须留下三条尾帮船只的粮食,方可通行。如有违令,除将粮船全部夺走外,并将押运官吏处死。”末尾,写着梁山泊寨主宋江的名字。

  告示贴出后,有几起官府粮船不听,强行过境,宋江便派人截住全部粮船,杀了押运官吏。从此,再没有人敢用脑袋去试梁山好汉的钢刀了。

  中国民间传奇故事2、宣赞装罗汉

  “丑郡马”宣赞,脸如锅底,鼻孔朝天,卷发赤须,彪形八尺,使口钢刀,武艺出众。先前因对连珠箭赢了番将,郡王爱他武艺,招做女婿,谁想郡主嫌他丑陋,怀恨而亡。

  宣赞同大刀关胜、井木犴郝思文,一道征剿梁山,被俘后归顺义军,东征西讨,为梁山泊立下了汉马功劳。这里,不说他与郡主婚姻上的一段不幸,也不说他横刀立马,战场上勇猛冲杀的英雄壮举,但说他小时候庙殿装罗汉的一段故事。

  生在东京,长在东京,父亲是一员朝中武将。

  这年,皇上拨了一 笔巨款,让重修普陀寺。宣赞的家就在普陀寺的旁边,平时常时和伙伴们来寺里玩耍。

  竣工这天,皇上传旨要来寺里视察。一大早,寺里和尚就将殿堂打扫干净,严守门户,但等着皇上御驾亲临。

  宣赞和伙伴们可不管这一套,瞅个空子,又钻进了寺庙里玩耍。

  寺庙的偏殿,塑有八百罗汉,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宣赞和伙伴们便在里面捉起迷藏来。玩着玩着,一个伙伴突然将一尊罗汉撞倒,泥塑的罗汉被摔成几段。

  小伙伴吓坏了,宣赞也吓坏了。因为这尊罗汉手举阴阳棍,就在前面比较显眼的地方。小伙伴见自己闯了祸,撒腿就想跑。这时,老方丈来了。一见这情景,当时就气坏了。因为皇上就要来了,偏偏在这个节骨眼儿上给桶了漏子,这还了得!再塑,已经来不及了,这位置又是那样的显眼,冷丁少了一个,与整体又不协调,这可如何是好!

  老方丈抓住小伙伴,就要揍他。然而就是揍死人,也于事无补。情急之下,宣赞想出一个好办法。对老方丈说:“老师父,我有一个主意,不知可行不?”

  老方丈正在火头上,怒冲冲地说道:“你能有什么办法?除非你会变!”

  “对,我就想变个罗汉,你看我这模样,不用打扮就像………”

  一句话,提醒了老方丈,仔细一打量宣赞的模样,不由得转怒为喜。暗道:这不家伙长得倒蛮像!个头像,不用化妆,真是一个天生的罗汉!事到如今,只有如此了。

  老方丈让小伙伴们立刻把碎泥胎搬出去,打扫干净,又让宣赞手拿阴阳棍,拿个姿势,立在那里。嘿,与整个罗汉群混为一体,实在是太像了!

  老方丈松了口气。这时,皇上率文武百官视察来了。老方丈嘱咐了宣赞几句,慌忙迎驾去了。

  皇上对新落成的普陀寺很感兴趣,转了正殿转偏殿,最后来到了八百罗汉群像前。

  宣赞拿阴阳棍,做着姿势。毕竟是第一次经此阵式,不由得心儿呯呯直跳。一个姿势站久了,腿也疼,胳膊也酸了。他紧咬牙关,硬挺着,心里只盼着这帮人快些离去。

  文武百官中,宣赞的父亲也在其中。

  众百官陪皇上在八百罗汉群像前驻足观赏,指指点点,评头论足。宣赞的父亲一眼扫上了手拿阴阳棍的黑罗汉。暗道:嗯?咋这么像我家宣赞?再仔细一看,不由得大惊失色!啊?这孩子咋来殿里装起罗汉来了!这要让圣上看出破绽,惊了驾,岂不要招致灭门之祸!这可如何是好

  再说跟随的老方丈,此时更是如热够锅上的蚂蚁,生怕宣赞被人认出,那还了得!老方丈在苦苦想着对策………

  皇上来到了宣赞面前。情急之下,老方丈“哎哟”一声,装作崴了脚的样子,把皇上的注意力吸引了过去。宣赞的父亲借机发作起来,大声喝道:“混帐!如此大呼小叫的,惊了圣驾咋办?”说着拔剑就要杀老方丈。

  宣赞的父亲也是为了吸引皇上和百官的注意力的。这一招儿还真灵,众人都把目光投向了他和老方丈。

  皇上还算仁慈,忙用手止了宣赞父亲:“不得乱来,快去看看他怎么了?”

  众官围拢过来,皇上也往前走了好几步,离开了宣赞。老方丈松了口气,宣赞的父亲也松了口气。

  老方丈被人扶了起来,说明原因,连连责怪自己“罪过”。

  经过这场小小的“变故”后,皇上的游兴大减,又往前走了几步,扫了几眼满殿的罗汉,便走出了偏殿………

  宣赞见皇上和文武百官都退了出去,这才长长地松了口气………

  中国民间传奇故事3、柴进恩施三家店

  南皮县王庄村北有片废墟,名叫三家店。这儿原来是个十字路口,南北、东西交叉着两条古官道。张青与孙二娘结亲后,传说就在这儿开店谋生。

  他们交结梁山好汉的事发后,县衙都头崔灿率二百多名兵丁前来缉捕。激战一天,终因寡不敌众,夫妻二人双双被擒,装上木笼囚车,往县城押送。

  崔都头一身血污,骑着一匹高头大马,押着囚车正往前走,只见野猪林里尘土飞扬,飞出一彪人马,鹰鹞马上架,猎犬马后追中,中间红马上坐着一个年轻公子,英姿勃勃,精神抖擞。他就是大周柴世宗的后裔——小旋风柴进。此时他是从西庄轩出来的在野猪林里围猎一天,来东庄园歇息的。柴进见了崔都头,勒马跑拳问候道:“都头辛苦!车上缉拿之人可是匪首李豹?”崔都头还一礼,垂头丧气地道说:“唉!别提了!野猪林的李豹谁奈何的了他?就为捉这对鸟男女,折了我多少兄弟!”

  柴进近前一看,不由得倒吸一口凉气,差点失声喊出来。碍于官军,柴进忙退回来,强作镇静地对崔都头抱抱拳头;拨转马头,无精打采地回到了东庄园。

  晚上,家人端来射猎的野味,柴进哪有心思尝一口?操练人马的时候到了,柴进摆手免了,参星西斜,更鼓声声,柴进还独自在书房里转磨磨。孙二娘夫妻落入虎口,性命难保,他怎能不心焦呢!

  柴进的庄园离孙二娘的三家庄只隔十几里。闲暇时,柴进常到这里坐客,论江湖,谈拳脚,惺惺相惜,关第处得很好。柴进是深知他们的底细的:二娘家住山东,三岁丧母,跟着爹爹长大,从小不习针凿,专好舞枪弄棒,爹爹爱她若掌上明珠,把平生的武艺传授给她,又请了些名师指点。二娘长到十七岁,出落得亭亭玉立,貌如芙蓉出水。这时她已十八般武艺在身,样样精通娴熟。当地三十里五十村,很有名气。不料知县看中了她,定要娶为妾,几次差人提亲。二娘哪里肯依?定要找一个武艺与自己不相上下的如意郎君。知县恼羞成怒,亲自率人来抢亲。二娘火起,打死了一个衙役,又把知县打成了残废。为避祸与爹爹逃在江湖上,以后来到沧州李员外家当武术教师糊口。后来与张青结亲,二人靠开店为生。二娘痛恨当官的,更恨那些流氓无赖。她害的都是这号人,决没伤过一个贫若百姓。如今,他们大难临头,怎样救得他们性命呢

  第二天一大早,柴进便差人去城里送饭打探。一连两天,还不见探子回报。柴进更是坐立不安。这两天,他哪有心出去打——更无心操练人马。家丁家将们知道主人的心事,都默不作声,只等着主人的吩咐。他们深知柴进的为人:自幼喜好武功,长大后专好结识天下豪杰。他的庄园里聚有四方奇人,吞金吐火,行云走风,百十号人当中,会哪项的没有

  再说柴进,见探子还没回来,又要差人去打探。正在这时庄园里黑压压涌进来一群人。说李豹带人抢劫了大赵庄,还放火烧了村子。柴进闻听,二话没说,立刻披挂,点起百十号人马,飞奔大赵庄而来。等他们赶到,土匪们早逃没了影儿。柴进命人救灭了火,狠狠地打了几下马,好不沮丧地往回走。刚走到沧州官道上,正碰上去城里打探的探子,探子惶惶地报告说:“大官人不好了!沧州府批下回文,明日要把孙二娘夫妻押赴沧州开刀问斩。”柴进闻听,叫苦不迭,急得抓耳挠腮,不知如何是好。走着走着,猛然心生一计,心一横,忙唤过心腹家将黑虎,如此这般地作了吩咐……

  第二天,天色阴暗,野猪林里松涛阵阵。通往沧州的大道上,吱呀呀行着一队车马。崔都头骑着一匹高头大马,挥动那口九耳八环刀,不住地吆喝着,催促快行。三十多个兵丁个个哭丧着脸,跟着囚车缓缓而行,真如同出大殡一般。二娘夫妻俩五花大绑,坐在带钉子的囚车里,动不能动,挪不能挪,如同猛虎落阱,纵有通天的本事也是枉然。

  囚车行到野猪林的深处,突然一声锣响,树丛中跳出一百多个蒙面强人拦住去路。一个黑脸大汉跳出人群,端刀喝道:“此树是俺栽,此路是俺开,要从此地走,拿出过路财,李爷爷饶儿性命!”兵丁们一听碰上了李豹子,吓得撒腿就跑。崔都头大声吆喝,哪里止得住?只好挺刀来迎。二人摆开阵式,一个马上一个步下,叮叮当当大战起来。崔都头哪是黑大汉的对手?三十多个回合后,渐渐不支,被黑大汉一刀砍下马来。几个没敢跑的兵丁一看都头脑袋没了,谁还愿再砸了吃饭的家伙儿?哭爹喊娘,撒丫子就跑。

  这时,树丛中跑出一个青年,撕下面纱,急奔困车,举刀“喀喀”两下砸开了铁锁,急忙把二娘夫妻扶下车来。孙二娘夫妻见是柴进,又惊又喜,感激得不知如何是好。原来这是柴进为救孙二娘夫妇,设得一计。柴进见二人已获救,急忙催促道:“此地不是说话处,快走!”拉起二人钻进了野猪林。

  后来孙二娘夫妻在柴进家藏了些日子,以后柴进便把他们秘密地送到了二龙山。

西湖民间故事

  很古很古的时候,在天河东边的石窟里,住着一条雪白闪亮的玉龙;在天河西边的大树林里,住着一只彩色绚烂的金凤。

  玉龙和金凤是两邻居,每天早晨,它们一个钻出石窟,一个飞出树林,总要打个照面才分开来,然后忙着各自的事儿去了。有一天,它俩一个在天空中飞,一个在天河里游,飞呀,游呀,不知不觉就来到一座仙岛上。在岛上,它们发现一块亮闪闪的石头,金凤很喜欢,就对玉龙说:“玉龙玉龙,你看这块石头多好看呀!”

  玉龙也很喜欢,就对金凤说:“金凤金凤,我们来把它琢磨成一颗珠子吧!”

  金凤点头答应,它俩就动工了。玉龙用爪子扒,金凤用嘴啄,一天一天,一年一年过去了,它俩真的把这块亮闪闪的石头琢磨成一颗滚圆滚圆的珠子。金凤高兴地飞到仙山上含来许多露珠儿,滴到珠子上;玉龙快活地游到天河里吸来许多清水,喷到珠子上。滴呀,喷呀,滴呀,喷呀,……慢慢地这颗珠子就变得明光闪亮的啦。

  从此以后,玉龙喜欢金凤,金凤也喜欢玉龙;玉龙和金凤都喜欢它们的明珠。玉龙不愿回到天河东边的那个石窟里去了,金凤也不愿回到天河西边的那座树林去了,它俩就住在天河当中的仙岛上,日夜守护着自己的明珠。

  这颗明珠真是一颗宝珠呵,珠光照到哪里,那里就树木常青,百花齐开,山明水秀,五谷丰登。

  这天,王母娘娘走出宫门,一下见到这颗宝光闪耀的明珠,心里爱慕极啦。到半夜辰光,她就派一个天兵,乘玉龙和金凤睡熟的时侯,悄悄地把这颗明珠偷走了。王母娘娘得到明珠,喜欢得不得了,连看也舍不得给人家看一看,就赶忙藏到仙宫里头,一道又一道地关起九重门,锁上九道锁。

  玉龙和金凤一觉醒来,发觉明珠不见啦,多么着急呀!东寻寻,西找找,玉龙找遍了天河底下的每一个石窟,没有找到;金凤寻遍了仙山上的每一个角落,也没有寻着。它俩伤心极了,可还是日日夜夜地到处寻找,一心想把心爱的明珠找回来。

  王母娘娘生日的那一天,四面八方的神仙都赶到仙宫来祝寿。王母娘娘摆下盛大的“蟠桃会”来宴请众神仙。神仙们喝着美酒,吃着蟠桃,齐声祝贺王母娘娘:“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王母娘娘见了这样,一时高兴,就对众神仙说:“各位仙长,我请大家看一颗珍贵的明珠,这真是天上难找,地下难寻的宝珠啊!”

  说着,她就从衣带上解下九把钥匙,打开九道锁,走进九重门,到仙宫里面取出了那颗明珠,放在金盘里捧到厅堂中间。这颗明珠儿果真亮晶晶,光闪闪的,神仙们看了,都满口啧啧叫好。

  这时,玉龙和金凤正在到处寻找它们的明珠呢。金凤突然发现了明珠放出的毫光,就忙着叫玉龙道:“玉龙玉龙,快来看,快来看,那不是我们的明珠放出来的毫光吗?”

  玉龙从天河里钻出头来,看了一看,说道:“是呀,这一定是我们的那颗明珠了,快,快去把它找回来!”

  玉龙和金凤立刻依着明珠的亮光找去,一直找到王母娘娘的仙宫里,那些神仙们正在伸头探脑围着明珠叫好呢。玉龙走上前去说道:“这颗明珠是我们的!”金凤跟着也说:“这颗明珠是我们的!”

  王母娘娘一听火啦,冲着玉龙、金凤张口就骂:“胡说我是玉皇大帝的亲娘,天上的宝贝都该是我的!”

  玉龙、金风一听来了气,一齐向王母娘娘说:“这颗明珠不是天上生的,也不是地下长的,是我俩辛辛苦苦,一天一天,一年一年琢磨出来的!”

  王母娘娘听了,又羞又恼,伸手护住放着明珠的金盘,大声喝叫天兵天将快把玉龙和金凤赶出去。金凤见王母娘娘不讲理,扑过去就抢明珠;玉龙见王母娘娘不讲理,也冲过去抢明珠。三双手都抓住金盘,谁也不肯放松。你拉我扯,金盘一摇晃,明珠就“骨碌碌”滚下来,滚到阶沿边,从天上跌落地下去了。

  玉龙和金凤见明珠往下掉,怕摔破了,急忙翻身跟下来保护。玉龙飞着,金凤舞着,它俩一忽儿在前,一忽儿在后,一忽儿在左,一忽儿在右,保护着这颗明珠,慢慢地慢慢地从天空降落到地面上。这颗明珠一落地,立刻变成了晶莹碧透的西湖。玉龙舍不得离开自己的明珠,就变化成为一座雄伟的玉龙山来守护它;金凤舍不得离开自己的明珠,就变化成为一座青翠的凤凰山来守护它。

  从此,凤凰山和玉龙山就静静地伏在西湖的旁边。直到现在,杭州还流传着这样两句古老的歌谣:

  “西湖明珠从天降,龙飞凤舞到钱塘。”

民间故事 奇遇

  西望一片雾气蒙蒙的山影,就是西炎山。从那里去往道士塔的路只有一条。两年前,我在那条路上巧遇了一个自称长生不老的人。他随我绕过最难行的一道山径,实在太累了,我不得不停下脚步喘气。这时,他朝我摆手。万丈树林早被雾气揉成了一团黛绿。上山前,我想一定要在天黑下来前赶到道士塔。因为,和友人约定好的。人在路上,不断被错误的方向耽搁,搞得我越来越担心迟到。

  那人气喘吁吁地站在一棵树下。

  “我、我、我给您……”双手抱拳。

  山下有众多乞丐跟游人讨钱。有时,他们会摇身一变成为西炎道士。说自己是西炎山道士绝对是一个好噱头。然后,手一指,山上隐隐约约浮在山雾中的道士塔,意思显见:“呃,我就是从那儿下来的。”很多外地人来我们这里,都要在他们那儿花去数目不等的钱,获得各种关于吉凶的说辞。

  史载此地多出奇人异事。很多文人在此隐居过,如李贽。所以,逢人开口说几句文辞不稀奇。他徐徐地说起了他的故事。我要走,他就摆手示意我听下去,我刚才为甩掉他,走急了。现在,我觉得腿肚在发抖。我坐在石墩上,抚摩着我的腿肚听他说—

  “我本家境殷实,无奈……杀了人,只得来山中。”

  “哦。”我看着他,“你长得可不像……倒像个道士。”

  后来,他说离他上山时有一百多年了。我问:“然后呢?”“我是不死之身,我倒想以神通助人迷途知返。”我微微一笑,学着他的样子,双手抱拳,向他辞别。我要走,他看样子并不急于阻止我。

  “兄台,叫我好等。”他说。

  这时,我在他身后的树上,看见一只树鼠。我从未看见过这么大的树鼠,有七岁孩童大小,并且通体灰黑。我越过他的头顶看过去,树鼠眼神呆滞地注视着我们。

  我说:“迷途知返?”

  “非也,非也。”那人固执地和我保持着一个可以对话的距离。

  我有点儿恼怒,便冲他喊:“兄台,我是这山上修行的。下山几日,今日回道士塔!”说着,指了指,“看到了吧,再不走,山里就黑了。”

  临行,我不忘折回几步,靠近他一些。对他说:“你杀过两个无辜者!”

  然后,我的意地走在了路上。走了很久,我也不回头去看他,身后的山林越来越黑,陷入了一片湿漉漉的山雾中,我以为吓跑了这个人。“一百年前,我曾经杀死了你。”那个怪声扑上来。我猛然停步。

  “你又来啦?”我被莫名其妙的感觉吸引了。这个不死之人让我想借此给自己找点儿乐。我笑说:“要不,你给说说一百年前为什么杀我?”他说:“我们为一个女子!”他为我描述的故事是这样的:一个肌肤雪白的青楼女同时喜欢上了我们。然后,我出手想杀他。结果,他一个失手,我死了。故事至简,我觉得很有趣。

  “我杀了你。”

  “杀了我?”

  “对,不过,是失手。”

  “你在这里等我一百多年?”

  “我们有约,只要找到你……”

  转念想,他跟我上山,腿脚也辛苦,干脆给他点儿钱打发掉算了,于是伸手掏钱。突然一声大叫。我在他身后的树上看见了那只鼠。

  “小姐!”那人叫道,满脸浮现惊恐之色。很快地,他扭转身子,像灾祸来临那样,一路追了去。我看着他,身裹一团青烟,直直追下了几个林坳……

  很多年没有见到过树鼠。这种小动物在我小时候去的西炎山上很多见。奇怪的是,自从这次见过一次大个儿之后,再也没见过。后来,我一个人在道士塔的客栈里等友人。左等右等,都不来,我只能先睡下。第二天下山再说。夜里,就听到客栈里的人聊,傍晚来了一个疯子,说要找一个死于一百年前的人……

中国民间故事

  一、朱元璋微服私访

  话说那一天,明太祖朱元璋和刘伯温二人到民间微服私访。

  君臣二人东游西逛不觉来到徽州府歙县地带,忽听后面锣鼓喧天,人声噪杂。

  二人忍不住回头看,但见大道上一群穿红着绿的人拥着一顶漂亮华丽的轿子敲锣打鼓而来,二人知道这是民间迎亲的队伍。

  刘伯温不是等闲之辈,他晓阴阳,知天文地理。他的足智多谋比得上三国时的诸葛孔明先生。

  他掐指一算,不由暗惊道:不好,今日乃七煞忌日,这户人家娶亲为何用此忌日

  君臣二人停住脚步候在路旁。

  不一会迎亲队伍来到眼前停下。

  朱元璋见了花花绿绿的民间小轿感到新奇,伸出双手在轿顶上来回摸了摸道:“这位姑娘好福气,居然坐上如此小巧玲珑的轿子出嫁。”

  刘伯温悄悄扯住迎亲队伍中的一老者问道:“敢问老丈,今天这婚嫁喜日是何人所择?”老者回道:“是大田庄钱老先生所择。” 刘伯温暗道:这钱老先生竟用忌日迎亲看来非等闲之辈。 君臣二人随着迎亲队伍望大道而去。

  他们来到王庄时,只见男男女女都喜笑颜开跑向庄中祠堂。

  刘军师忙扯住一汉子问道:“敢问老哥,贵庄今日因何一派喜气洋洋气象?”

  汉子回道:“客官有所不知,我庄新建‘王氏之家’祠堂,定于今日吉时上梁,二位客官若有兴趣同去参加庆典如何?”

  刘伯温一听又是吓了一跳:这宗祠上梁关系到整个庄的家家户户男女老少子孙后代兴旺发达的事,是庄里的头等大事,谁个大胆敢用七煞日上梁

  于是又问道:“请问老哥,贵庄宗祠今日上梁之吉是何人所择?”

  “定此吉日的是大田庄钱老先生。二位客官若无其他事,小民告辞了。”

  那汉子边答边向祠堂奔去。

  刘伯温一听暗道:又是钱老先生!

  君臣二人一则闲逛无事,二来有心看看村民上梁景象,便也尾随着汉子进了新祠堂。

  但只见“王氏之家”不仅宽敞明亮,而且雕梁画栋,做工甚是考究。不由得朱元璋快步登上后堂用双手抱了抱四根又圆又大的柏木堂柱。

  喜得那刘伯温在天井边檐的长条青石上背着双手踱过来踱过去丈量着这祠堂的长和宽,计算着它的总面积呢。君臣二人着实新奇了一会,这才又向旁人打听道:“敢问老哥,那上梁吉时定在何时?”那人回道:“听我们族长吩咐说,上梁吉时要等到‘天空下雨,鲤鱼上树,头戴铁帽,木马骑人’时。”

  刘军师听了暗笑道:这钱老头也真是的,书上只有“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这十二个时辰,何曾有如此怪时辰,再说世上只有鸟儿上树?人骑马儿,那鱼儿没有翅膀怎能飞上树?那木马是木头的,怎么会骑在人身上?分明是故弄玄虚,蒙骗人家。

  他抬头看看天空,但只见晴空万里,不曾有半点即将下雨的兆头。

  如此看来这钱老先生纵有千算万算,这一回可要失算现丑啦。

  正当他洋洋得意时,哪料天空突然变脸,未及半个时辰,天空乌云密布,不一会就下起了豆大的雨点,紧接着倾盆大雨“哗哗哗”地下。

  正在这时,只听祠堂门口参天的榧树上传来一个快乐的声音:“族长,时辰已到!”族长马上庄严地下令:“上梁!”顿时鞭炮齐鸣,锣鼓喧天,披红挂绿的正梁徐徐上升。

  原来刚才下大雨前,有两个庄民正在村外庄稼地里拆收临时用来守候野猪保庄稼的茅棚,见天空下大雨,慌乱中一人双手抓住铁锅盖上头顶跑回村来,一人抓起木风车扛着往家跑,这就是所谓的“头戴铁帽、木马骑人”啦。

  而更巧的是那“鲤鱼上树”呢。庄民王二卖了一条鲤鱼拎着回家来,快到村时遇上了下大雨,便忙不迭地将鲤鱼挂在路旁的银杏树的树枝上,自己站在树干旁躲雨。

  这一切都被族长安排的在榧树上专侯怪时辰的小伙子看在眼里,他急忙大声禀报族长,族长便命令上梁。

  君臣二人心中称奇,有心会会大田庄的钱老先生这位异人。

  当晚君臣二人在族长家借宿,次日一早告别族长赶往大田庄去。

  却说君臣二人紧走慢赶了半日来到村脚,见有户人家门口晒谷场上晒满了谷子,一男孩手持竹竿在一旁赶鸡。

  刘伯温抬头见天空乌云密布,眼看大雨即将来临,不由着急招呼道:“小娃子,还不赶快收谷子!”

  男孩听了朝内喊道:“爷爷,客人说天空就要下雨了,快出来收谷子吧。”

  只听屋内喊道:“乖孩子,不妨事!今日有青龙精经过此地,天空不会下雨!”

  君臣二人闻声大惊失色,断定这位老者就是闻名的能掐会算神通广大的钱老先生,逐向内喊道:“钱老先生,我们来拜访您了。”

  这时从屋内走出一位虽头发花白但却红光满面,步伐矫健的老人。

  他笑呵呵地道:“我早料到今日有贵客临门。”

  刘伯温一听又是一惊问道:“晚辈有一事不明特来请教,敢问老先生因何用七煞忌日迎亲上梁,难道故意加害他人不成?”

  钱老先生笑道:“有道是一物降一物,万物相生相克,况这凶杀吉利之日乃人所定。老朽本不敢定此吉日,但掐指一算,此日虽凶,但有青龙精缠轿、抱柱,还有文曲星踏基,大忌变大吉,故而敢定此日。”

  刘伯温一听更觉惊奇,心中暗忖道:可不是吗

  朱元璋乃天上星宿下凡,当今皇帝象征龙,民间有真龙天子之说。他昨日无意间摸了摸迎亲花轿,这就是青龙精缠轿。

  他又在祠堂拥抱过堂柱,这就是青龙精抱柱。

  而我这军师,人称文曲星下凡,昨日在祠堂内来回踏步,这不正应了文曲星踏基吗

  到此时,刘伯温更加确信这钱老先生是个不可多得的奇才,若能请得此人和自己一同协助朱元璋治理天下,何愁天下不太平盛世。

  想到此便将他二人的真实身份和盘托出,并恳请他出山。

  谁料钱老先生听后把头摇得像个货郎鼓:“治理天下?老朽一生只喜山野不喜高堂,实难从命。”

  说着唤了孙子进屋“哐当”一声关上大门闭门谢客了。

  君臣见状只得相视一会摇头叹息着往别处私访去了!

  二、夺取紫金铃

  昔日,这大别山中有一群金丝猴,这些猴子矫健异常,穿山逾岭、爬崖越壁如走平地,攀援上树蹦跳如飞。它们在一只强壮的公猴王带领下,春夏秋三季钻入万山丛中不见踪迹。冬季下山到有人住的地方觅食,成为当地一大景观。

  每到冬天,很多人来这里观看猴群嬉戏,热闹非常。官府因势利导在山中修建了观猴亭,供达官贵人观赏娱乐。

  这年深秋,一场小雪飘飘扬扬洒落下来,猴子们都下山了,本郡的鄂王爷听说后带着家眷来到了观猴亭。贵人们聚集在亭中,看前方万丈悬崖上群猴嬉闹,他们边看边扔饼果,引猴子跳到亭边捡吃。

  此时,鄂王的爱女百花郡主,手拿一只紫金铃,跟一只瘦小的猴子闹着玩。她对小猴摇着金铃,清脆的响声诱得小猴子乐不可支,过来手忙脚乱地抢铃儿,其野趣憨态惹得贵人们哈哈大笑。

  大家兴至盎然逗耍着小猴子,没防备山上的那只老猴王,眨眼间,老猴王箭一般跳下来从郡主手中夺走紫金铃,飞身跃上悬崖。众家丁急去抢夺,哪里夺得回来!

  老猴王连蹿带跳地玩摇着铃儿,郡主丢了紫金铃,急得哇哇大哭,众人兴趣顿时全无。

  此铃是皇家之宝,非同小可:去年春上王爷带郡主进京面圣,到太后宫中请安。太后见小郡主长得如花似玉十分喜爱,便将随身所带紫金铃赐给了郡主。

  御赐之物,如丢失是要掉脑袋的,鄂王爷心知肚明,此铃一旦丢失,不但鄂王府上担待不起,而且连累地方官乌纱帽戴不稳当。本来是观猴取乐的,如今倒取来了忧愁,急得鄂王爷吃不下、睡不稳。

  黄州知府柳宗吕,向鄂王爷献上一计:挂榜悬赏,谁能从猴王爪中夺回紫金铃,赏白银千两。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一时间各路能人,来到大别山捕捉猴王,夺宝请赏。

  那猴王岂是等闲之物,白天黑夜在丛林中穿梭蹦跳,山多岭多,它时隐时出、时伏时现,众人闹腾了一个多月,连个紫金铃的影子也没见到。鄂王爷在府上如坐针毡,柳知府说,此猴王已有百多岁了,估计是个成妖作怪的猴精,须高人才能成事!

  王爷加赏,到了第三日,有一个叫赛悟空的高人来揭榜,此人上屋奔梁如履平地。谁知赛悟空引着一伙捕猴徒弟入山,在林中追逐了半个月,落得伤痕累累,一无所获。

  接着,有位叫候三的高人,来揭榜文。此人以捕猴驯猴为业,熟悉猴子的习性。他领着鄂王府的兵丁,带着刀枪弓弩、锄耙钩绳、筐套竿索,在冰天雪地里待了一个多月,历尽千辛万苦,只将猴王手下群猴悉数捉获,但还是近不了老猴王的身,只得蔫头耷脑,无功而返。

  鄂王爷忧心似煎,眼看冬季将过,春天一到,猴群度过缺粮期,就会钻进万山丛中,远离人们视线,再想寻找难上加难。紫金铃万一让猴王玩腻了,扔到哪个山沟、荆棘洞里,再去寻找岂不是大海捞针。

  王爷无奈,只得将赏金加到五千两。谁知,榜文挂出好几天,竟无人敢揭。鄂王爷急得整日长吁短叹。这天,突然下人来报,说有人揭榜了。王爷像溺水者抓到一根稻草,忙叫揭榜者进来。

  那人进来之后,王爷顿时大失所望。

  原来,揭榜的人竟是个瞎子,自己走路拄根拐杖还一歪三晃,怎么能进山去跟猴王周旋

  王爷勃然大怒,骂瞎子不知好歹,敢在这个时候戏弄王爷,喝令家丁将瞎子拉下去打五十大板。

  瞎子不慌不忙地说:“王爷不要小瞧人,自古没有金刚钻,谁敢揽瓷器活儿?”说话的声音恰似铜钟,一下子把王爷给镇住了。

  王爷态度软下来,他问瞎子有何办法夺回紫金铃,并要瞎子立下生死状。

  瞎子说只要王爷答应他的要求,就签下生死状,保证夺回紫金铃。王爷为了夺回紫金铃,这时候什么条件都答应。

  瞎子签下生死状,若半月之内没夺回紫金铃,他的性命听凭王爷处置。瞎子叫王爷放出捕获的群猴,让它们上山找猴王。又让王爷下令,山上山下的村民,把所有能吃的东西全部拿回家里严密收藏,把山地收割时漏下的少量庄稼收拾干净。

  山里人养狗多,瞎子又令每个村子都放狗守村,不让猴子溜进村偷东西吃。

  做完这些后,瞎子把一篮鲜水果放在眼前,这篮鲜水果是他专门从外地弄来的,雪地里放着一面大鼓,他让王府家丁远远埋伏,听到鼓声再冲过来,自己盘腿而坐等待猴王出现。

  雪夜,凛凛冷气穿肌扎骨,四面寂憩无声,瞎子双腿盘坐雪地像一尊木雕,他在那里纹丝不动地坐着,已经三天三夜了。此时,残冬未尽、大雪封山,漫山遍野并无半点食物。猴子们已有好几天没吃东西了。饥饿逼着它们下山来。因没有游客丢果饼,村子又被严密封锁、狗群守护,它们根本无隙可钻。众猴子饿得嗷嗷直叫,猴王急得干摇紫金铃,一点办法都没有!

  一天晚上,猴群在山边转悠。猴王鼻子异常灵敏,立即嗅到一股鲜果的味儿。它悄悄下山,见雪地里端坐一人,一只手托着一只果子,一只手放在膝盖上。

  猴王看见人,吓得跑上山去。此时,皓月当空照得雪地明如白昼,那人坐在雪地上一动不动,如泥雕木刻一般。猴王又悄悄靠近,那人似没有感觉。

  其实,瞎子早闻出一阵骚气,知道猴王下山来了。他眼虽瞎耳朵却异常灵敏,猴王那极微小的气息,他都感觉到了,但此时他却像老僧入定。

  猴王围着瞎子转了好几圈,见没有一点动静,就放心大胆过来观察。这猴王狡猾异常,在瞎子身边转了好长时间,悄悄看瞎子的动静。最后,猴王终于忍不住了,它闪电般的扑向瞎子,抓住他手中的果子。瞎子凭着神奇的感觉,瞬间从猴王爪中抢下紫金铃,捏住紫金铃后迅速击鼓。远处埋伏的家丁立即冲过来,猴王正要抢铃,见众人扑来,吓得心惊胆战,慌忙逃入山中。

  事后,王爷饶有兴趣地问瞎子:“这么多高手都奈何不了那只猴王,先生怎么轻而易举夺回了宝贝?”

  瞎子说:“这很简单,人再敏捷,绝对对付不了这只机灵敏捷的猴王,唯一的办法是以静制动。心不受外界影响,身才能纹丝不动。惊魂未定的老猴王,错把人当成没有生命的木石雕塑,才敢过去抢人手上的果子,就在它伸手拿果子的瞬间,人才有机会抢过它爪上的紫金铃。”这需要极静的守候,除了瞎子,一般人很难达到这种完全入静的境界。

一个民间故事

  浙西山区有一个地方叫胡家岙,自清末以来就以劳能干的保姆著称。那一带山深路险,土地贫瘠,山民们生计艰难,当地妇女大量外出,到沿海一些富裕地方当女仆、保姆。

  胡林香,胡家岙小溪村人,家境十分贫寒。她20岁那年丈夫在出山卖柴途中失足坠崖身亡,当时她已有身孕,但因过度的悲伤和操劳而不幸流产。她孤苦伶仃地在家熬了两年后,终因生活所迫,不得不走上外出给人家当保姆的路。

  她的第一个东家是浙东某市的一个大富商,她在他们家一待就是10年,带大了富商家的一个小姐和两个少爷。胡林香向己没有儿女,她将自己全部的感情都给了这3个孩子,给他们分别起小名叫大林、二林和小林,对他们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她的勤劳能干和忠诚也赢得了富商夫妇的信任,把她当做家中的一员看待。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地过着,到解放前夕,富商夫妇突然决定要举家逃往台湾。临走前他们与胡林香商量,请她留下来保管一批财物,说此去吉凶难料,他们要在家乡准备一条退路,万一将来有什么意外,也好回来靠着这批财物重振家业。他们留下的财物包括大量的银元、金条和一些珍贵的珠宝首饰。

  胡林香含泪接受了东家的重托,她发誓为了大林姐弟,自己就是舍命也要守住这些东西,绝不让它们有丝毫的损失。

  富商一家走了,胡林香守着那座深宅大院痛哭了一场。后来她记起了东家的重托,心中又燃起了希望,相信自己只要守住了这些财物,就会有重见孩子们的那一天。于是,她用厚实的布做了一条宽腰带,将那些珠宝首饰都密密地缝在腰带里,再紧紧地捆在自己的腰问。那批银元和金条她分成几次悄悄地运回胡家岙,全都埋在自家房中的床铺底下。

  藏好了那些珍宝财物后,她在东家整整等了9年。她节衣缩食,每天一有空闲就坐在门口向东眺望,口中反反复复地念叨:“大林二林小林,你们在哪里呢?”有好心人劝她再找个婆家,不要太苦了自己,她谢绝了;也有人劝她再出去投一个东家,她也谢绝了。她在一心一意地等着大林姐弟们引来。直到后来她自己的积蓄全都用完了,为了不动用东家托管的财物,这才不得不锁上家门,又一次走上了外出给别人当保姆的路。

  她的第二个雇主是浙东某军分区一个姓周的参谋。正巧军分区司令部就设在原来富商家的那个大院里,胡林香因为思念孩子,又走进了那个大院,在周参谋家当了保姆。

  她在周参谋家整整待了28年,周参谋从军分区参谋一直升到军分区的司令,其间多次调动搬家,夫妇俩一直舍不得让胡林香走。她带大了他们的5个孩子,接着又帮着带周司令的两个孙女。28年来。她只求周司令办过一件事,就是托人照顾好她的家,她说自己以后还要回胡家岙去,别让人毁了她的那两间茅屋。

  1988年,周司令退休要回青岛,夫妇俩一再劝她一起走,到青岛去共度晚年,说青岛是个养老的好地方。但是她却一直在思念着大林姐弟,一直没有忘记富商夫妇临走时的重托。她谢绝了周司令夫妇的盛情邀请,说自己要留下来等大林姐弟们回来。不见上他们一面她死不瞑目。

  周司令一家走后,她回到了胡家岙,用几十年的积蓄翻盖了她家的那两间茅屋,因为茅屋已经相当破败,她怕倒塌会危及埋藏在屋里的那些财物的安全。

  翻盖好房屋后她又在家中等了3年。此时她已经72岁高龄,多年的积蓄都已经在翻盖房屋及后来的几年中用尽,于是她决定回到军分区大院的附近。那里是大林姐弟们的家,她坚信只要他们回来,就肯定会到大院里去,自己只要在那里等着,就一定能够和他们重新相见。

  军分区大院的门口依然笔直地站着两个哨兵,进出大院的人和车辆也仍然川流不息,但是时过境迁,已经没有人认得她就是几年前周司令家的保姆了。

  此时她除了腰中缠着的那些珠宝外,已经身无分文。白发苍苍的她再也不可能去给人家当保姆,为了维持生活,她只得一手拄着竹竿,一手拿着一个压扁了的饭盒,过起了乞讨的日子。

  她在那里一坐又是5年。5年来,她不顾严寒酷暑,天天像石雕铁铸般地坐着,盼着3个孩子归来。无论什么时候,走近她身边的人都会听见她在反反复复地念叨:“大林二林小林,你们在哪里呢?”时间一长,大家都说她疯了,想孩子想出病来了。哪有正常人在那里一坐就是5年,而且每天反反复复就只有这一句话的呢?1996年7月里的一天,她突然感到身体不适,随后就晕倒在大院的门外。军分区里的人赶紧将她抬到医务室抢救,医生发现她的情况很危险,一边对她采取了必要的急救措施,一边松开她的上衣准备做进一步的检查。不料多年的警觉让她突然惊醒过来,随即双手紧扼腰间,拒绝医生对她再做任何检查。医生劝她,说她的病情危急,如不配合救治恐怕有生命危险。她听后流下了眼泪,自己也觉得体力不支,恐怕难以维持。于是她取出了周司令留下的电话号码,请医生交给军分区首长,说自己是当年周司令家的保姆,有重要事情要与周司令面谈,请首长赶紧与青岛的周司令联系。

  军分区首长接到报告后相当吃惊,一边指示尽全力抢救,一边拨通了青岛周司令家的电话。周司令接到电话后更加吃惊,立即搭乘最快的航班,连夜赶到胡林香的身边。

  周司令握着胡林香的手听完了她断断续续的一番话后,又是惊奇又是感动。想不到这个当了一辈子保姆的贫苦女人竟是如此仁义和守信,五十多年守着这么大的一笔财富,哪怕是穷到以乞讨为生也分文未动。他这才明白了她临终前千里迢迢叫他来的用意。于是他恭敬地弯下腰,在她的耳边轻轻地说:“胡大姐,你放心,我都听清楚了,现在你准备怎样处置这些财物呢?”

  “我等了他们一辈子,看样子他们是不回来了……将这些东西都捐出去,修一条胡家岙到山外的公路……我丈夫当年就是在山上摔死的……胡家岙的人太苦,给他们修一条路……”

  周司令亲自执笔记录,他含着眼泪对她说:“你放心,我向你保证亲自去办好这件事。你还有什么话要对我说?”

  “把我的墓修在公路边上……”她的声音越来越弱,“我要在路边……等大林他们回来……”

  胡林香老人去世后,她保管的那些遗物经银行收购以及拍卖,共售得现金5800多万元。

  2002年10月,胡家岙通往山外的公路正式通车。遵照老人的遗愿,她的墓就修在公路起点的山坡上,墓前立有两块石碑,正面的墓碑上刻着:“老保姆胡林香之墓”,落款是“胡家岙百姓敬立”;侧面的碑上刻着老人几十年来反复念叨的那句话:“大林二林小林,你们在哪里呢?”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民间故事奇闻异事文案

男孩子取名字寓意好的字